大气水分 及其相变
第三章 大气中的水分

降水及阵性降水。
雨层云
Ns
中 云 高层云 <6000m 高积云
As 由水滴和冰晶组成, Ac 可降水或变
雨层云。
卷云 高云
卷层云
Ci Cs
由冰晶组成,一般 不产生降水。
云的结构
◆ 云量的观测
——天空被云遮蔽的程度叫云量,以0 ~ 10 的 成数表示。云量的多少与纬度、海陆分布、大 气环流等因素有关。 晴天:0~3; 少云:3 ~ 5;多云:6~ 8; 阴天:9 ~ 10 。
的压力,用 E 表示,其单位与水汽压相同。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
低而减小。 不同气温下的饱和湿度
气温(℃)
水蒸气压力 (mmHg)
水蒸气量 (g/m3)
0
4.58
4.58
5
6.54
6.81
10
9.21
9.42
15
12.79
12.85
20
17.54
17.32
4、相对湿度
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 水汽压之比的百分数,用 f 表示,即:
蒸发受气象因子和地理环境影响。蒸发面温度 越高,蒸发越快、蒸发量越大。蒸发量变化与 气温变化基本一致,即每天午后最大日出前最 小;夏季大冬季小;海洋大、大陆小。
蒸 发 面 的 影 响
地理纬度的影响
4、凝结及其条件
——空气中水的凝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空气要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 ◆要有凝结核。
蒸发、融解、升华——吸收潜热; 凝结、冻结、凝华——释放潜热。
例如: 常温下,水的蒸发潜热为 L = 2497 J , 即蒸发 1 g 水需要消耗 2497 J 的热量; 与此相反, 1 g 水冻结成冰则可释放出 334.7 J 热量。
第四章 水分.

土壤蒸发:
除气象条件外,土壤含水量、土壤结构、性质、颜色、方位等。 粗糙的土壤表面蒸发强于平滑的土壤表面; 深色土壤比浅色土壤蒸发强; 高地比谷地、凹地蒸发强; 南坡比北坡强
二、植物蒸腾
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体表以气态水的形式向外界大气输送的 过程称为蒸腾。<物理过程、生理过程>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
第四章 水分
大气中的水份是大气组成成分中最富于变化的部分。
1. 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和变化规律 2. 水面蒸发、农田蒸散及变化规律 3. 成云致雨的条件和降水特征、水分利用率
第一节 大气湿度 一、水的相变
1.水相变化的物理过程 2.水相变化中的蒸发潜热 L=2500-2.4t < 2450 J/g > t:温度
大部分通过蒸腾起到输送养分和降低体温的作用。
从叶肉细胞开始向外扩散 到达大气的过程与物理电学中电流、电压、电阻关系有些类似。
叶片内的饱和水气压与大气中的未饱和的水汽压形成压差;相当于电压; 水分 叶片大气:有四种阻抗,(叶肉阻抗)rm、(气孔阻抗)rs、(
片流边界层阻抗)rb、(大气阻抗)ra,相当于电阻;
2. 空气湿度的时间变化
(1)水汽压的日、年变化
水汽压的日变化 影响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含量随时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蒸发强度和乱
流强度。
单峰型
当温度升高时,蒸发作用增强,
但,如果湍流作用不旺盛, 蒸发的水多停留在低空。 最高值:14-15h
双峰型:
乱流较强的温暖季节,由于湍流的作用,绝对湿度的日变化呈双峰型。
第二节 蒸发与蒸腾 一、蒸发
蒸发是指水分子从液态或固态水的自由面逸出而成为汽态的过程或现象。 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蒸发的水量称为蒸发速率,单位:gcm-2s-1。 水面蒸发、土壤蒸发
第四章 大气中的水分

Ei E过冷却水面-E冰面
冰分子脱出冰面所受 的束缚比水分子脱出 水面的束缚大
E冰面 E过冷却水面 100%
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存情况在云中很普遍 冰晶效应 如果实际水汽压处于两者的饱和水汽压之间:
es (过冷却水滴) ea (实际水汽) es (冰晶)
蒸发
凝华
水滴不断蒸发而减小,冰晶因不断凝华而 增大,在冰和水之间水汽转移现象。 冰晶效应:这种由于冰水共存引起冰水间的 水汽转移的作用
E>e 未饱和 蒸发 E=e 饱和 动态平衡 E<e 过饱和 凝结
4
水 融解线
蒸发线
升华线
水的三种相态分别存在于不同的温度和压强条 件下: (1)水只存在于0℃以上的区域,冰只存在于0℃ 以下的区域,水汽虽然可存在于0℃以上及以下的区 域,但其压强却被限制在一定值域下。
蒸发过程:较大动能水分子脱出液面使液面温 度降低。如果保持其温度不变,必须自外界供给热 量,这部分热量等于蒸发潜热L,L 与温度t有如下 的关系:
第四章 大气中的水分
凝结
水汽输送
凝结
降水
蒸发 植物蒸腾
湖
降水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蒸发
海洋
下渗
地球上水分循环过程对地-气系统的热量平衡和 天气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蒸发和凝结的基本原理
大气中 (二) 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的水分
(三) 降水及人工影响天气
(一)蒸发和凝结的基本原理
1、水相变化
辐射雾多发生 在夜长、气温低的 冬季。只要满足条 件,在大部分地区 均可形成。
29
(4)混合冷却:当温差较大,且接近饱和的两 团空气水平混合后,也可能产生凝结。由于饱和水 汽压随温度的改变呈指数曲线形式,就可能使混合 后气团的平均水汽压比混合气团平均温度下的饱和 水汽压大。
气象与气候学课件 第三章

△E代表同温度下冰面饱和水汽压和过冷却水面饱和水汽压之 差:△E=E-Ei。其变化趋势如图中实线所示:自0℃开始,随 着温度降低,差值迅速增大,至-12℃时达最大值 (△E=0.269hPa)温度继续降低时,差值减小。f0表示冰面饱 和水汽压对过冷却水面饱和水汽压的相对百分数 。
“冰晶效应”: 在云中,冰晶和过冷却水共存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如果 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饱和水汽压之间,就会产生冰水 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 不断凝华而增大。这就是“冰晶效应”,该效应对降水的形 成具有重要意义。(通俗地说:就是对于水而言未饱和要发 生蒸发,而不断缩小;而对于冰晶而言,过饱和要发生凝华, 而不断增大)
返回
思考题
• 新疆的降水的水汽来源是来自大西洋的多还 是来自北冰洋的多? • 倒春寒天气现象?
阿尔泰山脉
友谊峰4374米
艾比湖189米
准噶尔盆地
托木尔峰 7435米
天山山脉
罗布泊洼地 780米
塔里木盆地
乔戈里峰 8611米
昆仑山脉
思考题
• 新疆的降水的水汽来源是来自大西洋的多还是来 自北冰洋的多? • 和新疆的地形有关,三山夹两盆,山脉以东西向 为主,向西开敞的地形利于西侧水汽深入,阻隔 来自北侧的水汽。
(一)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
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可由克拉柏龙-克劳修司 (Clapeyron-Clausius)方程经过积分后描述。
式中E为饱和水汽压,E0=6.11hPa(为t=0℃时,纯水平面上的 饱和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蒸发面温度 升高时,水分子平均动能增大,单位时间内脱出水面的分子增 多,落回水面的分子数才和脱出水面的分子数相等;高温时的 饱和水汽压比低温时要大。
气象气候学-大气中的水分

1.什么是饱和水汽压?饱和水汽压:水汽与水或冰两相共存,其间分子交换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的水汽压。
2.饱和水汽压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蒸发面的温度✓蒸发面的性质(水面、冰面、溶液面)✓蒸发面的形状(平面、凹面、凸面)3.饱和水汽压与温度成什么关系?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按指数规律迅速增大。
4.为什么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大?温度越高,水分子平均动能越大,单位时间脱出水面的分子越多;只有当水面上水汽密度增大到更大值时,落回水面的分子数才和脱出水面的分子数相等。
温度越高,水汽分子平均动能越大,而水汽压是水汽重量及其碰撞器壁的结果,故也随之增大。
5.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大有什么重要意义?温度升高,饱和变不饱和,蒸发重现;温度降低,不饱和变饱和,凝结出现。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改变的量,高温时比低温时大。
6.蒸发面性质对饱和水汽压有什么影响?冰面和过冷却水面的饱和水汽压仍随温度升高而按指数规律变化.7.蒸发面形状如何影响饱和水汽压?温度相同时,凸面的饱和水汽压最大,平面次之,凹面最小。
凸面的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大;凹面的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小大水滴曲率小,饱和水汽压小;小水滴曲率大,饱和水汽压大;从而出现大水滴“吞并”小水滴现象。
8.影响蒸发的因素有哪些?气象因素:热源、饱和差、风和湍流扩散、气压下垫面因素:水源、水面大小,形状及深度、水质、物理性质9.空气湿度随时间变化有何规律?10.大气中水汽凝结需要什么条件?凝结核、水汽饱和或过饱和11.不同饱和或过饱和途径对云雾的形成有何差异?水汽凝结以冷却为主。
绝热冷却对形成云最为主要;辐射冷却、平流冷却与混合冷却对形成雾最为主要。
12.什么是云?与雾有什么区别?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小水滴、冰晶微粒或两者混合物的可见聚合群体;底部不接触地面。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小水滴或冰晶的可见聚合群体,底部接触地面。
13.云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凝结核、充足水汽、冷却过程14.形成云的上升冷却过程有哪些类型?热力对流:多形成积状云动力抬升:锋面、气旋作用,多形成层状云大气波动:多形成波状云地形抬升:可形成积状云、层状云与波状云积状云:空气对流上升冷凝而成的具有孤立分散、云底平坦、顶部凸起形态的垂直发展云块。
14附章 大气中的水汽及其相变原理、云的形成

对流上限 几百米~2000米 Cu hum 凝结高度
500~1200
特点:a云体的水平尺度L>H垂直尺度全由水滴组成 b云内上升速度W<5米/秒
淡积云 碎积云
c
Cu hum
解体
Fc
2)、浓积云阶段——对流上限越过凝结高度很多。
a.云体L<H
Cu cong
b.云内上升速度w=15-20米/秒 c.
切变线:是一种风的不连续线,往往会使空气辐合上升。
冷锋切变
暧锋切变
准静止锋切变
冷锋式切变,即偏北风和西南风的切变;暖锋式切变, 即东南风和西南风的切变,准静止锋式切变即偏东风和偏西 风的切变。切变线一般主要出现在中、低空即3000米和 1500左右的空中。在我国东部地区常会出现和维持准静止锋 式的切变线。 如:初夏在江淮流域到长江以南的江淮切变线。夏季即会在 华北地区出现切变线。所以,切变线上降水量分布很不均匀, 常在辐合较强、水汽供应充沛的地区形成暴雨。是造成夏半 年我国降水的一个重要天气系统。
Cb
高空 伪卷云 消散 d. Cb 中空 积云性高积云 低空 积云性层积云
⑤、积状云有明显的日变化:
淡积云→浓积云(阵雨)→积雨云→消散(或者打雷、下雨) 上升 迟中午 晚下午 入夜
2、层状云—大规模上升运动形成的云。(铺天盖地,是连续比较均
匀的云层) 1) 包括:卷层云(Cs),高层云(As),雨层云(Ns),层云 (Ss)。 2) 形成原因:槽线,切变线,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所引起的大规模 的系统性的铅直运动,在大气层结稳定、水汽较充沛的条件下,可 形成范围广,分布均匀的层状系。 3) 形成条件:①气层稳定(例:暖锋云系) ②垂直速度小 ③持续时间长(连续几天)
第四章 大气中的水分

空气中常见的降温过程:
(1)绝热冷却 云、雨、雪、雹等。 (2)辐射冷却 露、霜、辐射雾等。 (3)接触冷却(平流冷却) 平流雾、雾凇V等。 (4)混合冷却:两团温差大、但都接近饱和而未饱 和的空气混合后有可能达到饱和。 低云、雾。
17
温度(℃)
-30 0.5
-20 1.2
-10 2.9
0 6.1
按云的外形、结构特点和成因:分为11属,29类。
高云族:云底高度6000米以上,冰晶,白色。一般不降水 中云族:云底高度2000-6000米,水滴、过冷却水滴、冰 晶。有时降水 低云族:云底高度2000米以下,水滴、水滴或冰晶。 云型 层状云 低 雨层云 层积云 层云 淡积云 浓积云 积雨云 碎云 中 高层云 高 卷层云、卷云
e 100% E
5
2.年变化
干燥而全年的绝对湿度a变化不大的地区:与T的 年变化相反,冬季最大,夏季最小。 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润,与气 温一致。
我国 最大 江南 春末夏初 华南 春(初春) 华北 夏季 西北 冬季 律) 最小 秋季 秋季 春季 夏季(不受季风影响,符合一般规
6
第二节 蒸发和蒸散
24
雾的种类(根据成因):雾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 的有辐射雾和平流雾。
⑴辐射雾:局部地区在晚上辐射冷却,t≤td而形成的 雾,日出后消散 有利条件:晴朗、微风、湿度大、大气层结稳定的夜 间 特点: ①季节性强(冬半年),常出现在秋冬季节; ②明显日变化; ③地方性特点:局地性、范围小。 “十雾九晴” :辐射雾,预示着晴天
纯净空气--水汽自生凝结过程 凝结(华)核:能起到水汽凝结(华)核心作用的大气 气溶胶质粒,包括固体、液体或亲水气体。 作用机制:
大气中水分

三、空气湿度的垂直分布
通过蒸发(蒸腾)作用,水汽进入大气,随空气的垂
直运动向上输送,高度高愈度高愈,水高汽:愈少,因此,在对流层 中水汽压和绝对湿度水随高汽度含的量升减高小而减小。
从地面上升到1实.5~际2水.0汽Km高压度减处小,e就减小到近地面 的1/2左右,5Km处约绝为近对地湿面度的减1/小10。相对湿度随高度的 分 随布高比度较 增复加杂而,减相难小对以,湿用气简温度单随?的高?规度?律增?说加明而?。降?这低是,因使为饱水和汽水压汽
土壤的坡度、坡向等有关。
4、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措施: 根据土壤水分蒸发所处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
第一阶段:松土以切断土壤毛细管 第二阶段:镇压结合中耕松土 第三阶段:考虑灌溉措施
三、植物蒸腾 通过植物体表蒸发水分的过程称为蒸腾
(transpiration)。
蒸腾主要是通过叶片气孔来实现的。
蒸腾速度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条件:小气候条 件、植物的形态结构、植物的生理类型。
一、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及其表示方法
(一)水汽压(e)---- hPa(百帕)
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叫水汽压 (vapour pressure)。
水汽压的大小和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有关, 当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多时,水汽压就相应地增大, 反之,水汽压减小。所以,用水汽压的大小可表示 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一、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及其表示方法
饱和水汽密度也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 由于绝对湿度的直接测量比较困难,而水汽压 值简单易测,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常用水汽压代 替绝对湿度。
一、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及其表示方法
(四)相对湿度(r)--天气预报湿度的指标
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百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水面蒸发速率的因子
温度:T E d W
湿度:e d W
气压:P W 风:风速 W 蒸发面性质:W过冷却水>W冰 蒸发面形状:W凸面>W平面>W凹面 含盐度:含盐度 W
空气湿度的时间变化
水汽压的时间变化 日变化 单波型(海洋型) 海洋、沿海地区、冬季大陆
e
14时
影响因子:蒸发强度
e
E e (T,e) T Td T E
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所以露点经常低于气温。
饱和差( d )
定义: 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d = E - e
反映空气的潮湿程度。 影响因子:
水汽含量、温度
温度不变,E不变:水汽含量 e d 水汽含量不变,e不变:温度 E d
比湿(q)、混合比(S)、绝对湿度(a)
f
夏季 冬季
时间
夏季: 夏季风,来自海洋,潮湿 冬季: 冬季风,来自内陆,干燥
相对湿度的大小不但取决于水汽压,还取决于温 度。气温升高时,虽然地面蒸发加快,水汽压增大, 但这时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得更多些,使 相对湿度反而减小。同样的道理,在气温降低时, 水汽压减小,但是饱和水汽压随温度下降得更多些,
饱和水汽压
动态平衡时的水汽称为饱和水 汽,当时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 汽压。饱和水汽压和蒸发面的 温度、性质(水面、冰面,溶 液面等)、形状(平面、凹面、 凸面)等密切相关。
饱和水汽压随着温度升高而 按指数规律迅速增大。 随着温度的升高,单位时间内 脱出水面的分子增多,只有当 水面上水汽密度增大到更大值 时,落回水面的分子数才和脱 出水面的分子数相等。
不同形状的蒸发面,水分子受到周围分子的吸引力也不同
如图,三个圆圈分别表示凸水面、平水面和凹水面对于A、B、C 三点分子引力作用的范围。由图可知,A 分子受到的引力最小,最 易脱出水面;C 分子受到的引力最大,最难脱出水面;B 分子的情 况介于二者之间。因此,温度相同时,凸面的饱和水汽压最大,平 面次之,凹面最小。而且凸面的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大;凹面 的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小。
蒸发与凝结
一、水相变化
在大气的常温常压下,水分是唯 一能由一种相态转变为另一种相 态,而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 形式存在于大气中的成分。水相 变化指的就是水在三态之间的互 相转换。
1、水相变化的物理过程
从分子运动论看,水相变化是各相之间分子交换
的结果。例如,在水和水汽两相共存的系统中, 在水的表面层,运动比较快而具有较大动能的水
比湿: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湿空气总质量的比值。
mw q m w md
混合比: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湿空气中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m水汽 S=———— m干空气
绝对湿度(水汽密度):单位体积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
m水汽 a=——— V
表示湿度的物理量 1.水汽压(e) 2.饱和水汽压(E) 3.绝对湿度a 4.相对湿度f 5. 饱和差d 5.比湿q 6.混合比 w 7.露点 td
水面的水分子多,系统中的水汽有一部分
变成了水,就称为凝结过程。与此相似, 可定义冻结过程与融解过程,凝华过程与
升华过程。
如果同一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与落回水
中的水汽分子恰好相等,系统内的水量和水汽
分子含量都不再改变,即水和水汽之间达到了 两相平衡,这种平衡叫做动态平衡,因为这时
仍有水分子跑出水面和水汽分子落回水中,只
不同形状的蒸发面,水分子受到周围分子的吸引力也不同
云雾中的水滴有大有小,大水滴曲率小,小水滴曲率大。如果实际 水汽压介于大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之间,也会产生水汽的蒸发现象。 小水滴因蒸发而逐渐变小,大水滴因凝结而不断增大。此即所谓的 “凝结增长”。不过,在水滴增长到半径大于1μm 时,曲率的影响 就很小了。故“凝结增长”只在云雾刚形成时起作用。
在云中,冰晶和过冷却水共存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如果当 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饱和水汽压之间,就会产生冰水 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 因不断凝华而增大。这就是“冰晶效应”,该效应对降水 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
由于溶质的存在使溶液内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纯水内分子 间的作用力,使水分子脱离溶液面比脱离纯水面困难。因 此,同一温度下,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比纯水面要小,且 溶液浓度愈高,饱和水汽压愈小。这种作用对在可溶性凝 结核上形成云或雾的最初胚滴相当重要,而且以溶液滴刚 形成时较为显著,随着溶液滴的增大,浓度逐渐减小,溶 液的影响就不明显了。此外,水滴上的电荷对水滴表面上 的饱和水汽压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也是使饱和水汽压减小 的0帕斯卡(Pa)
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水汽含量 水汽压e
饱和水汽压(E)
定义:一定体积的空气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 大水汽量所具有的压力,称为该温度时的饱和水汽压, 用E表示,单位与水汽压相同。
E
反映空气的最大水汽容纳能力
E
饱和水汽压取决于温度
分子,有可能克服周围水分子对它的吸引而跑出
水面,成为水汽分子;同时,接近水面的部分水 汽分子,受水面水分子的吸引或相互碰撞,又重 新落回水中,成为水分子。
如果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比落回
水中的水汽分子多,系统中的水有一部分
变成了水汽,就称为蒸发过程。反之,如 果单位时间内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比跑出
温度
T
T
E
相对湿度(f)
定义:
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值。
e f 100% E
反映空气的潮湿程度(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温度不变,E不变:水汽含量 e f 水汽含量不变,e不变:温度 E f
露点温度( Td )
定义:
对于含有水汽的湿空气,在不改变气压和水汽含量的 情况下,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近海地区及其它大型水体的周围(晴朗稳定的天气条件下)
与气温的日变化同相
f
海陆风(水陆风)
夜
昼
时间
昼: 吹海风,潮湿 夜: 吹陆风,干燥
年变化
大多数地区:与气温的年变化反相 T 地面水分蒸发强度 e f 夏季 冬季
时间
T E
并且E比e快
因此 T f 同理 T f
季风气候区:与气温的年变化同相
饱和水汽压随蒸发面的性质而异 对于冰面和过冷却水面,饱和水汽压仍然是按指数规律变 化。不同的是冰分子摆脱冰面的束缚比水分子脱出水面的 束缚更困难,因此,当冰面上水汽密度还比较小时,落回 的分子就能与脱出的分子相平衡,达到饱和。这样,与同 温度下的过冷却水相比,冰面的饱和水汽压自然要少一些。
E冰<E过冷却水
影响蒸发的因素
在静止大气中,水分蒸发速度W由下述方程描述 (道尔顿定律) :
Ee W A P
'
表明蒸发速度与饱和差(E-e)及分子扩散系数 (A)成正比,而与气压(P)成反比。
道尔顿蒸发公式
Ee WA P
'
d>0 时,W>0,蒸发过程 d=0 时,W=0,动态平衡 d<0 时,W<0,凝结过程
水相变化中的潜热
在水相的转变过程中,还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蒸发过程中,液面温度会降低,损失的这部分 热量就是蒸发潜热。 当水汽发生凝结时,这部分潜热又将会全部 释放出来,这就是凝结潜热。
水三相变化过程中的潜热转换
水汽 吸 热 放 热 凝固 冰
融化
吸 热
水 吸热
蒸发和蒸散
水面蒸发
蒸发速率 定义: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上蒸发掉的水的质量。 单位:g/cm2·日 日蒸发量 定义:一天中蒸发掉的水层的厚度。 单位:mm/日; 1g/cm2·日=1mm/日
② 平流冷却 (雾、露、霜)
暖水面蒸发——增大水汽含量 通常情况下,水面蒸发作用虽然可以增大空气湿度,但并不 能使空气中的水汽产生凝结。因为靠近水面的空气接近饱和 时,蒸发即基本停止。然而,当冷空气流经暖水面时,由于 水面温度比气温高,暖水面上的饱和水汽压比空气的饱和水 汽压大得多,通过蒸发可使空气达到过饱和,并产生凝结。 秋冬季的早晨,水面上腾起的蒸发雾就是这样形成的。
凝结核 实验证明,纯净空气,相对湿度即使达到300%~400%, 也不会发生凝结。因为作不规则运动的水汽分子间引力很小, 通过相互碰撞不易结合为液态或固态水。只有在巨大的过饱 和条件下,纯净的空气才能凝结。然而巨大的过饱和在自然 界不存在。大气中存在着大量的吸湿性微粒物质,它们比水 汽分子大得多,对水分子吸引力也大,从而有利于水汽分子 在其表面上的集聚,使其成为水汽凝结核心。这种大气中能 促使水汽凝结的微粒,叫凝结核,半径一般为10-7~10-3cm, 而且半径越大,吸湿性越好的核周围越易产生凝结。
空气冷却的几种方式
(1) 辐射冷却 (2) 平流冷却 (3) 绝热冷却 (4) 混合冷却
可使空气温度降低到露点温度以下 而发生凝结 暖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使空气温 度降低到露点温度以下而发生水汽 凝结 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饱 和水汽压减小而发生水汽凝结 两块湿空气,当其温差较大,经水 平混合,其饱和水汽压小于实际水 汽压,从而发生水汽凝结
水相平衡图
蒸发线(OA)
表示水与水汽处于动态平 衡时水面饱和水汽压与温 度的关系。
升华线(OB)
表示冰与水汽平衡时冰面上 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 OB′线由表示过冷水与水汽 平衡时水面上饱和水汽压与 温度的关系。
融解线(OC)
表示冰与水达到平衡时压力与 温度的关系。
三相共存点(A)
水汽、水及冰三相共存所需的 温度和压力条件: t0=0.0076℃ E0=6.11hPa
使相对湿度反而增大。所以相对湿度在一天中有一
个最大值出现在清晨,一个最低值出现在午后
凝结和凝结物
凝结发生的条件
空气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