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怎么就那么胆小呢?

合集下载

孩子胆小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孩子胆小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孩子胆小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孩子胆小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原因分析孩子胆小“错”在父母孩子胆小的问题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许多做法或是过于简单,或是处理过急,才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紧张。

比如,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合群,缺乏交往能力;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替代,使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或者父母过分严厉,孩子整日战战兢兢。

原因一:家长保护太多家长对孩子保护太多是让孩子胆小的主要原因。

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人呵护备至,无论是在生活细节中还是学习过程中,一些本该让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家长都会代劳。

这种情况在城市里更加严重,家长会时常灌输给孩子过分的“安全意识”,比如“绝对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外面太危险”,甚至有些家长用恐吓的语气来教育孩子,这些意识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便会让孩子觉得只有在家里、在父母身边才是安全的,其余地方都不安全。

因此当孩子离开了家,便会出现害怕、退缩等表现。

原因二:触觉学习不足3岁之前的孩子正是需要父母尤其是与母亲多进行亲密接触的年龄段,从心理和生理方面来说,妈妈要多抱孩子,这样孩子才不会产生“皮肤饥饿”,也有利于触觉学习。

然而,如今许多孩子往往是非母乳喂养的,加上在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工作太忙,总是由祖辈、保姆帮着带,没有太多时间照看孩子,因此造成了孩子触觉学习不足。

而这会引发大脑分辨能力差,令孩子对外界的刺激不是太迟钝,便是太敏感。

触觉学习不足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害羞、黏人、怕生、情绪不安等,还可能产生挑食、偏食、咬人、自伤等行为,严重的话更会出现自闭现象。

原因三:玩伴选择不当如果孩子胆小,大多数家长根据“近朱者赤”的理由,希望并鼓励孩子与年龄大一些且胆子大的伙伴交往,但对一部分孩子而言,其结果反而不妙。

在与比自己强大的同伴接触中,他们变得更自卑,更拘束。

因此,家长切勿一厢情愿把孩子往优秀的群体中赶,“正负得负,负负得正”的情况,在教育中也会是屡见不鲜的。

孩子胆子太小怎么办?家长怎样帮助孩子锻炼和提高胆量呢?

孩子胆子太小怎么办?家长怎样帮助孩子锻炼和提高胆量呢?

孩子胆子太小怎么办?家长怎样帮助孩子锻炼和提高胆量呢?孩子小的时候大部分都比较胆小,特别是女孩子,父母看着孩子这样非常担心。

但是,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胆子太小就会影响到学习和生活。

孩子胆子太小怎么办?家长怎样帮助孩子锻炼和提高胆量呢?下面就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一、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1、先天因素父母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孩子遗传了他们的特点,家长要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同时尽量多给予孩子关心和爱,鼓励孩子与别人交往,爸爸妈妈要做孩子的榜样,不要一遇事就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胆小怕事的情绪。

2、环境因素现在大多数人都住在商品房,一家一户的封闭环境使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生活空间,造成孩子孤独、胆怯的性格。

3、教育不当当孩子哭闹时,家长经常用“鬼”、“妖怪”等来吓唬孩子,也有些家长当孩子想出去玩时,便用“外面有骗子,会把你骗走”等话语来打消孩子的念头,使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还有的对孩子期望过高,一旦孩子做错了事,轻则训斥重则打骂,使孩子因怕失败而退缩,有些孩子胆小怕事,缺少勇敢精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对子女过于关注,甚至溺爱,事无巨细都越俎代庖而剥夺了孩子尝试的机会。

4、切身的体验当孩子满怀信心地在家长面前表现自己时,得到的不是表扬而是嘲笑、挖苦,使得孩子灰心丧气,或者当孩子打过一次针后,切肤之痛使他下一次再到医院就会害怕等等,这些都会造成孩子胆量变小。

二、如何提高孩子的胆量1、尊重孩子的意愿家长应多给孩子尊重,比如不能拿着东西来刺激孩子,不要说“你背一首诗就给你吃支香蕉”,难道孩子一直不背就一直不给孩子吃香蕉?所以这种不尊重孩子的方法不可取,家长要考虑孩子的意愿。

2、让孩子慢慢的适应如果想让孩子变得胆大,想让孩子更从容的表现自己,需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适应,比如来了陌生的人,孩子会变得沉默,但是如果混熟了,孩子就适应了,就能自如的唱歌背诗了。

3、不要强迫孩子永远不要强迫孩子做事情,强迫式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应该多和孩子商量,想孩子的所想,主动和孩子沟通,用心与孩子交流,让孩子不再拘束,提高自己的胆识,这样孩子会慢慢接受的,比如轻轻的说“爸爸相信你能行的,加油”。

小孩胆小怎么锻炼

小孩胆小怎么锻炼

小孩胆小怎么锻炼
很多孩子都会非常的胆小,不敢自己一个人出门,不敢在外人面前展示自己,但是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胆量方面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孩子让他学会勇敢。

那么小孩胆小怎么锻炼呢?接下来就一起了解一下吧。

小孩胆小怎么锻炼
1、孩子胆小,父母也要在自身方面找原因,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安全意识太强,孩子干什么都说危险,久而久之,孩子总结出的可靠方法就是什么都不要干,不要碰。

长此下去,自然就胆小怕事。

2、父母老是吓唬孩子。

比如孩子哭闹时,父母说再哭就把你送人,孩子想出去玩时,父母说外面有坏人要把你抱走等话语来打消孩子的念头,然而这样的话就给孩子留下了恐惧的心理。

3、在运动中通过锻炼来提高孩子的胆量,比如成年人看来比较难学的运动:溜冰、游泳、走平衡木等,对幼儿来说并不是件难事,由于孩子没有怕的概念,身材矮小、重心低学起来比成人更加容易,不仅让孩子学到了技能,从心理上也让孩子变得更加勇敢。

孩子胆小的原因
1、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以及所处环境的变化,让孩子一时无法适应,孩子就表现得越来越害怕、胆小了。

2、跟外界接触较少,对于未知的世界,总是有畏惧心理的,而孩子更容易表现出没有安全感,因为害怕所以不敢尝试任何新鲜事情,变得胆小。

3、家庭教育太过严厉,导致孩子有自闭的倾向,不愿放开内心,表达自己的情感,凡事都憋着心里,也就越来越胆小了。

想必大家看了以上内容,对小孩胆小怎么锻炼和孩子胆小的原因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孩子胆小的话,家长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教会孩子要勇敢,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在自身方面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孩子胆小不自信怎么办

孩子胆小不自信怎么办

孩子胆小不自信怎么办原因:1、父母的过度保护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祖宗”,都怕孩子磕着、碰着,现在的家长也是给孩子过多的保护,父母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孩子已经习惯被人保护的感觉。

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极度安全的情况,孩子很少自己1去尝试的机会,故遇到陌生的人和事,就会从心底产生恐惧2、生活圈子小,没有接触外面的世界有一些孩子其实她是有自信的,很多时候也能胜任一个责任,但是由于孩子内心你自卑,缺乏眼见,总担心自己说错、做错,从而不敢与人交流,平时接触的人都是固定的,在遇到新人,孩子就属于那种腼腆型的,这种心理还有可能延至到长大成人,也就是我们说的社恐这一类,不善与人交流,不敢在陌生场合表达自己,这都是从小的胆小、懦弱心理发展起来的。

做法:1、多制造和小伙伴接触的机会小孩子都是天生的,在安全的环境,父母不要老把孩子圈在自己的身边,应该多让孩子接触同龄人,养成喜欢和同龄人玩耍的习惯,通过交往让孩子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和好处,这样孩子才能够在将来与人相处的更融洽.2、减轻孩子的恐惧心理帮助孩子改掉胆小的心理,首先从孩子内心做出改变,比如孩子害怕去闪电、雷电,是因为不知道其中的原理,父母可以给孩子讲它是怎样产生的,孩子知道真相,也就不会觉得那么可怕了,不论遇到什么大事,站在孩子内心恐惧的角度出发,相信孩子可以跨越内心的那道门槛。

3、父母要多鼓励,少打击孩子年龄小,不懂的事情还有很多,怕事、不敢做都是正常的,如果孩子懦弱、胆小,一定不要用恶语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样会打击孩子的勇气和信心,孩子更容易养成自卑心理。

正确的做法是积极正面的鼓励孩子,身后有父母的支持才更有信心去争面对。

4、让孩子提前熟悉陌生的环境比如孩子怕黑这一问题·,就有可能对环境不熟悉,或者莫名对黑暗产生恐惧。

这时,父母可以带孩子去熟悉自己的房间,每个角落都是安全的,适应环境,并让孩子明白,黑暗知识没有了光量,周围的一切都没改变。

孩子胆小怕黑怎么办

孩子胆小怕黑怎么办

很多内向的小孩子都怕黑,尤其是女孩。

晚上不敢一个人关灯睡觉或者是不敢一个人待在黑暗的空间里。

但是一些外向的小孩子在一定时期内也会出现怕黑这样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应该怎么解决呢?
孩子胆小的原因
孩子胆小,怕黑,退缩,晚上不敢独自去卫生间,不敢尝试新鲜事物,进入陌生的环境需要大人陪,被欺负了也不敢说,东西被抢了也只会哭等等。

碰到这样的孩子,家长都很着急,那该怎么办呢?
一、胆小的原因
1.家庭原因。

父母常在家中争吵,父亲或者母亲性格暴躁,控制欲强。

2.父母保护过多。

父母对于孩子过于保护,对孩子的行为过于干
涉。

3.感统失调。

触觉失调导致孩子怕黑、胆小、不自信,敏感脆弱等。

前庭觉失调导致孩子学什么都比较慢,语言表达、肢体平衡、胆量都不好。

二、如何克服胆小
1.要有正确的育儿观,不能将自已害怕的东西或感受,传习给孩子,譬如怕狗,就不让孩子跟狗接触,见到狗,自己就害怕,同时让孩子也害怕,这样在心理层面,就不能给孩子恰好的支持。

2.防微杜渐,在小时候,就能做孩子坚强的后盾,鼓励孩子勇于探索,当孩子遇到害怕的事时,在安全范围内,要鼓励孩子,别怕,有妈妈在,让他们从小就有自信和自尊。

3.进行大量的感统训练,尤其是感统训练中的前庭觉训练和触觉训练,同时本体觉也会带动得到锻炼。

孩子胆小怕黑,缺乏安全感怎么办?

孩子胆小怕黑,缺乏安全感怎么办?

孩子胆小怕黑,缺乏安全感怎么办?孩子对黑暗产生恐惧,虽说并非病态,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正常的自然心理,但父母也需做出正确的引导,以免造成孩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那么孩子从小就那么怕黑胆小怎么办?孩子不敢一个人睡觉怎么办?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今天小艾就给大家解决这个大难题!孩子怕黑的原因一、孩子怕黑,怕鬼怪,基本上都是出自一种叫做“泛灵心理”的独特心理现象。

所谓泛灵心理,指的就是孩子通过想象,把所有事物都视为和人一样的,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心理倾向。

如果孩子平日经常接收到来自成年人世界的恐惧信息,比如说,有些父母经常用妖魔鬼怪来恐吓、威胁孩子,就会使情绪尚不稳定的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把黑暗看作一个装有恐怖事物的容器。

二、孩子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一词起源于母婴时期孩子对妈妈的“安全依恋”,就是孩子1岁前,如果妈妈对孩子需求比较敏感,能够有规律地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吃喝拉撒睡,安慰抚触等),就会令孩子对妈妈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建立对妈妈的安全依恋,也就是“安全感”。

如果家长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陪伴,孩子安全感不足,就会表现出胆小怕黑,粘妈妈的现象。

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触觉敏感。

触觉是神经组织最重要的营养,触觉的敏锐程度会影响大脑的辨识能力、身体的灵活及情绪的好坏。

所以触觉在人类感觉系统功能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但是,如果孩子是剖腹产,爬行不足,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兄长或小伙伴的爱抚、没有参与大量的户外活动等,导致触觉系统失调,就容易导致触觉学习不足,表现出胆小、爱哭、粘人、怕黑等触觉敏感的现象。

具体到怕黑,则主要是由于孩子在黑暗环境中,难以像在明亮环境中那样顺利自如地感知自己的身体,所以会觉得不舒服和缺乏安全感。

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解决胆小怕黑的现象呢?1.弄清楚孩子到底害怕什么呢?遇到孩子怕黑,家长一味单纯安慰不要怕是不管用的,必须认真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恐惧来源。

另外要告诉孩子他们现在住的地方很安全,从而减轻孩子的焦虑。

幼儿胆小的原因及克服办法

幼儿胆小的原因及克服办法

幼儿胆小的原因及克服办法幼儿胆小的表现是害怕陌生人、陌生环境、夜深黑暗、有毛动物、异常声音、离开亲近的人等,不敢从事骑车子、开小汽车、滑滑梯等自认为危险的活动。

虽然,从心理学上讲,6岁以前的孩子,普遍有胆怯的心态;但是,大量研究证明,幼儿胆小,绝大多数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造成的,找到环境原因,反省大人的教育方法,改善生活环境和教育方法,一定能帮助孩子克服胆小的问题。

造成幼儿胆小的几个原因是:1、生活环境封闭幼儿在入园前这段时间,正是接触社会、适应环境的关键时期,每天呆在家里,很少接触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时间久了,缺乏适应环境的能力,缺乏交往经验,就会造成孩子在陌生的人和环境面前不适应,变得紧张胆怯。

突然改变生活环境,离开最亲近的人,也会让孩子不适应;比如,孩子多数时间跟姥姥一起生活,突然跟父母在一起,就会感到不习惯,一段时间里会变得沉默内向。

2、大人过分溺爱父母特别是老人,对孩子过分溺爱,总是怕孩子磕着碰着,总是限制孩子做事,一些本该孩子做的事情,全由大人代劳,使孩子缺乏做事的自信心,对大人过分依赖,不敢主动做事,尤其是孩子主动做事时,得不到大人的表扬和鼓励,反而受到制止,自然会消弱孩子的自信心。

特别是恐吓孩子不能干这干那,会造成孩子的恐惧感。

3、家长过于严厉家长对于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求太严格,态度太严厉,孩子总看大人的眼色做事,没有自信心,慢慢就变得畏手畏脚,不敢尝试。

对于孩子好奇的事物,大人总是不准摸、不准玩,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于按“规矩”办事,缺少了探索精神和胆量。

家长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对孩子发脾气,或者强制孩子吃饭,也让孩子变得谨小慎微。

4、受到某种惊吓孩子从图书、电视或偶发事件中受到惊吓,如打雷、闪电等,感到害怕,对于黑暗、树影、突然的响声、有毛的动物都会产生恐惧,对陌生环境会有本能的排斥。

幼儿胆小的克服方法大人发现孩子胆小,不要着急,找到原因,帮助孩子克服胆小的性格,培养孩子的胆量,才是正确的做法。

孩子性格胆小怎么办?

孩子性格胆小怎么办?

孩子性格胆小怎么办?小张有个乖巧懂事的儿子已经10岁了,儿子胆小的问题让爸爸很苦恼。

学校离家很近需要经过一条小巷子,妈妈为了让儿子不再胆小。

于是决定放学让他自己回家,没想到换来的是老师通知自己去学校。

经过一番询问才明白原来是巷子里有狗,儿子小时候就被狗咬过导致的心里阴影。

后来经过妈妈的不断鼓励,小张克服了恐惧走出了小巷子。

一、孩子恐惧的具体原因。

1、以前的经历造成的阴影。

孩子年幼的时候经历不好的事情会让他们特别恐惧,被某一场所或者人或者事伤害过从此不敢靠近,造成了心理阴影,这个时候家长不要指责孩子,毕竟他们也不想留下心理阴影,家长应该帮着孩子走出来。

并且身为父母应该去体谅自己的孩子。

2、对未知的东西感到恐惧。

孩子小时候的认知能力还不行所以不能明白哪些没有伤害,他们没有判断力不能判断自己的处境安不安全。

孩子独处在黑暗的环境里会哭会害怕,因为他们对黑暗是未知的,他们看未知的事物和人都会害怕,但是越长大孩子认知能力也会越成熟,当他们能够判断自己的处境没有危险的时候,便意味着长大了。

3、父母教育引发的恐惧。

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会编出许多可怕的谎话来恐吓孩子,比如被警察抓走或者被小狗咬,这样都会让孩子们不再调皮变的特别安静,但是在脑海里会给他们造成心理阴影。

二、恐惧不消除会有哪些弊端?。

1、养成懦弱的性格。

孩子成长过程中要克服许多恐惧和困难,如果不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的话他们就会越来越懦弱,做什么事情都会畏手畏脚,无法有更好的发展。

— 1/3 —— 1/3 —同时,父母也不能过度的去宠爱自己的孩子,必要的时候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大胆的去冒险和闯荡。

2、变得不自信。

孩子要自信才能大胆,自信的人往往能把许多事往好的方向想并且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他们会很容易成功。

但是如果孩子不自信就会养成把事情往坏的方向想的习惯,并且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无法相信自己,会变得特别悲观,不敢尝试新事物。

3、心理承受能力差。

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他们不敢战胜恐惧,遇到恐惧只会选择逃避,只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往往遇见了意外挫折心里根本承受不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家孩子怎么就那么胆小呢?
我们总会对孩子有很多期待。

有些家长会抱怨孩子太外向,成天聒噪,到处闯祸,希望孩子再安静点儿。

有些家长会抱怨孩子太内向,总有些畏畏缩缩,胆小怕事,希望孩子再活泼点儿。

拿孩子胆小这个事来说。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不愿意尝试某项游戏,不愿意当众表演,不想一个人睡,等等,就凭空判断,我这孩子怎么这么胆小。

尔后一堆冠冕堂皇的操心、对孩子的提醒、甚至批评指责接踵而至。

今天我不想再说胆小的孩子了,而想聊聊胆小孩子背后的父母。

1、过度控制型父母
过度控制型父母的一些行为,看起来和过度保护型父母类似,比如都是不许孩子碰这个、不许孩子拿那个……而,行为背后的动机却是不同的。

过度控制型父母更多的是对孩子的控制欲。

失去控制会让这些父母不安,焦虑,甚至愤怒。

这跟他们自身安全感方面的问题有关。

因此,这类父母多是在“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借口下,做着各种限制孩子行为的事。

胆小不是天生的,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孩子渐渐知道了危险。

而孩子对待危险的态度,却是周围环境作用的结果。

在控制型父母的教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从来都没有过试错的体验,一旦脱离了父母的控制,反倒会产生各种不适应、焦虑、害
怕等情绪。

2、过度保护性父母
有位妈妈,婚后多年才得子,父母对孩子宝贝得不行。

从小就看护得特别小心,生怕出一点意外。

爬高了怕摔,拿东西怕砸,玩滑梯都小心翼翼的,更不用说和小朋友打打闹闹了。

可是,父母渐渐发现,孩子特别胆小,什么都害怕,不敢尝试新事物,也不敢主动和同学们玩。

像这样对于孩子过度保护的父母并不少见,尤其是在隔代教养家庭中,老人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更是常见。

怕地上不卫生,总是将孩子抱在怀中;怕孩子弄脏衣服而拒绝让孩子游戏;怕孩子摔倒受伤而不让他骑自行车;担心有碎玻璃会伤到脚而禁止孩子在沙滩脱鞋;教孩子绝对不要跟陌生人说话……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冒险家,过度保护阻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孩子会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导致自己所取得的经验不足,从而感到自卑并害怕挑战。

而习惯了家长的保护,孩子容易变得柔弱、害羞、恐惧,不敢面对新的事物,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失去了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研究证明,过度保护会使孩子依赖性太强,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自信心,自理能力差,胆小,肢体灵活度差等等。

3、过度自恋型父母
自恋型父母从来不会关心他人或在乎他人的感受,他们对孩子也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希望孩子能按照他们的喜好来生活并按照他们
的要求来做事情。

自恋型父母通常的思维方式就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所以,我都是对的,你都是错的,你要按我说的做。

面对如此多的不合理要求,孩子们开始反抗并作出自己的决定。

但是自恋型父母无法忍受孩子自身的独立意识和决策能力,甚至是致力于破坏孩子们的任何一个独立计划的目标,这样孩子们就会有内疚感了。

比如,我认为,安静更有利于孩子的睡眠,所以当孩子睡觉时,我就要杜绝一切声响,给孩子一个最安静的环境。

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因为一点点突如其来的响声而吓坏。

再比如,我认为,黑暗会令孩子恐惧,所以我不会带孩子去太黑暗的地方,即便睡觉也要留个小夜灯,更不会让孩子接触有黑暗、恐惧等意味的电视节目。

这样的孩子,往往会比一般人更加恐惧黑暗,一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到安全的黑暗,二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全部都是黑暗很可怕的信息传递。

自恋型父母需要孩子服从遵守,因为父母已经设计一套循序步骤的自助计划,来创造他们所要的小孩——至少他们会在自己的脑子中这么做。

美国《今日心理学》杂志专家认为:“他们(自恋者)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在别人身上,因此无法产生同理心。

他们不会换位思考,去理解自己的做法对孩子的影响,只能看到事情对他们自己的影响。

他们总是很乐意去批评和判断别人,但从来不批评或判断自己,因为自己永远都是对的。

”所以,自恋型父母往往是把孩子当成了另一个我,同样剥夺了很多孩子自主体验生活、积累经验的机会和趋利避害的能力,造就了无能、胆小的孩子。

结语:
说到底,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很大一部分,来自我们自己的需要。

我就见过一个自己有些社交障碍的妈妈,每次都非常发愁自己的孩子不会打招呼,不够有礼貌,不会主动讨人喜欢。

说到底,她是把自己在社交中的无力感和焦虑感,全部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每当孩子在社交中表现的不够好,妈妈的内心就会立刻受到牵连。

这其实会演变成一场工程浩大的催眠。

因为被反复责怪“你怎么不会打招呼”“你没礼貌”“你不能主动点叫人吗”,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挫败和忧虑也会越来越多,以至于最后孩子彻底放弃挣扎,干脆接受妈妈的定性:“我不懂事”“我不会打招呼”“我不能讨人喜欢”从这个角度说,你以为你在关心孩子,却没看到,孩子正在因为你的“关心”而遭罪。

对很多父母来说,最需要做的,是停一停,别那么急着去找到改变孩子的方法。

若把所有问题都归咎到孩子身上,企图让孩子有所改变,以缓解自己的担忧,实在太残酷了一些。

尔后,要学着去接纳眼前的这个孩子。

如果做不到接纳孩子,那就去觉察,我为什么无法接纳孩子?我究竟在忧虑什么?
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父母的解析,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孩子的“胆小”,清晰地呈现一个家庭内部的关系,尤其清晰呈现了父母的弱点和匮乏之处。

再延伸一点去说,孩子“怯懦”,那一定是在用他们的怯懦表达某种不安、焦虑和防御;所以,怯懦不是“问题”,而是一个解决方案。

孩子“情绪化”,那一定是在用他们的情绪在表达某种未被看见的需求和呼喊;所以,情绪化不是“问题”,而是一个解决
方案。

孩子“逆反”,那一定是在用他们的逆反在表达某种不满和挣扎;所以,逆反不是“问题”,而是一个解决方案。

孩子的问题,从来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他们应对真正问题的一种办法。

聪明的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应该学会自我觉察和反问:“那真正的问题是什么?”,以及“真正的问题是不是在我身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