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诗歌赏析题老学庵壁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释】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 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 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
D. 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解析】【分析】(1)C项,“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错误,颈联其实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
故选C。
(2)要求概括诗人“少睡眠”的原因,注意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答,此题可根据首联中的“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可以看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写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因而“少睡眠”;“衰老形枯”写诗人年事已高,形神衰老,因而“少睡眠”。
故答案为:⑴C;⑵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得藤字[唐]高适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
相知恨不早,乘兴乃无恒。
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
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农田今年又获丰收,自己在幕府多空闲,交代了拜访朋友的背景。
B. “乘兴乃无恒”一句,表达了诗人不能够常常乘兴拜访朋友的遗憾之情。
C. 诗人觉得对待杨七山人的款待无以回报,只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致谢。
D. 这首诗叙事兼有抒情,语言未刻意雕琢,却能够于质朴中表达真性情。
(2)诗的颈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案】(1)C(2)第一问:小巷冷僻简陋,树木掩映;斋院深深,古藤缠绕。
营造了深远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
第二问: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强化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情蓄势、铺垫。
【解析】【分析】(1)C项曲解诗意。
“无以回报”“只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致谢”错误。
此项是对诗歌尾联的理解赏析。
本诗借拜访朋友来抒发心中“块垒”,尾联是借酒浇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苦闷心情。
故选C。
(2)本题中,颈联是写景,意象“穷巷”“乔木”“深斋”“古藤”,营造了古朴幽深的意境为;这两句诗在结构上点题,为尾联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苦闷心情”蓄势,作铺垫。
按照意境赏析题的答题规范整理答出即可。
故答案为:⑴C;⑵第一问:小巷冷僻简陋,树木掩映;斋院深深,古藤缠绕。
营造了深远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
第二问: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强化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情蓄势、铺垫。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上五盘岭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谿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释】(1)五盘岭:亦称七盘岭,位于梁州利州交界咽喉处。
即今陕西宁强、甘肃成县与四川广元交界处,有石磴七盘而上,号称西秦第三关,诗中五盘亦指五盘岭。
(1)请赏析“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一联。
(2)试分析本诗的点染手法的运用。
【答案】(1)①用拟人手法(斗,对峙;攒,聚焦),写出了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江崖陡峭峥嵘,日出之前,群峰相连,层次莫辩,密集、重叠的奇伟、险峻景象。
(或可着重炼“斗”、“攒”两字也可)②对仗工整、巧妙,音韵、意蕴配合协洽。
(2)全诗首两句直笔点出时间,地点及入蜀事件。
中间八句着力于染,由远而近,层层皴染,色调均匀,风烟美景,峻朗旷伟,有力渲染烘托了诗人从容悠然的心境。
最后两句,归结于点,点明诗人入蜀,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路途奇险,却心绪明快开朗.感知遇之恩,兼寄济国心愿,尽现其中。
【解析】【分析】(1)这一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出句把山崖人格化,因江流曲折,两岸山崖对峙写成两岸山崖互斗。
对句把群峰人格化,日出之前,群峰相连,说成群峰聚集在一起。
在这一联中“江回”对“日隐”,“两崖”对“群峰”,“斗”对“攒”,对仗十分工整。
这一联之中有两个字“斗”、“攒”运用的十分传神,赏析时也可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斗”、“攒”两字。
(2)仔细阅读诗歌,本诗中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为“点”,中间八句为“染”,开头两句“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直接点出时间“平旦”,地点“出五盘”(进入蜀地,空旷绵延的五盘岭尽收眼底)及入蜀事件。
然后运用的“染”的手法,由远而近,层层皴染,写所看到的景物——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太阳尚未出山,群峰聚在一起。
曙光中烟霭笼罩着苍翠的山色,入云的树木幽暗阴沉充满寒气。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下面首唐,完成下面小。
李固司弟山水① (其二)杜甫方丈水,天台映云。
人画,老去恨空。
范蠡舟偏小,王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路出氛。
【注】① 杜甫友人李固的弟弟擅画山水,曾任司官,故杜甫称其“司弟”。
(1)下列首的析,不正确的一是()A.首用浪漫笔法写出令人神往的美景:海上仙山,山水相,天台云烟,半半。
B.写到画卷很美,但人自己年已老,不能身目睹景,很是憾。
C.前四句分用“ ”“ ”“ ”“恨”四个修性,达出画的微妙感受。
D.作采用虚相的笔法,以画中之景,引人之情,意境开,文笔回,令人浮想翩。
(2)分析使用的表手法,并明后两表达了人怎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C(2)用了两个典故。
句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太小,王(子)所乘的仙只有一只,都不能我离开。
后两集中表了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脱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解析】【分析】( 1) C ,“‘ ’‘ ’⋯⋯ 达出画的微妙感受” ,“ ”“ ”以浪漫的笔描写了画面的美景,将方丈、天台两座仙山与茫的大海、的烟云放在一起描,增了画面的茫之感和神秘之气。
两个字不是写画的感受,而是描画面的。
故C。
(2)是“范蠡舟偏小,王不群”,“范蠡”春秋越国大臣;“王” 中的仙人王子。
此二句用典,意思是“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偏小,不能我同游;王子所乘的仙只有一只,不能度我升”。
人面画中美景,只能徒自怨,表了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脱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故答案:⑴ C;⑵ 用了两个典故。
句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太小,王(子)所乘的仙只有一只,都不能我离开。
后两集中表了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脱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点】( 1)本考学生文学作品的形象、言和表达技巧。
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点度的基本能力。
歌的合考核歌形象、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一个考点,几乎涵盖歌的所有内容,注意合全行分析,注意的是意象的含不,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和效果的分析不,言方面主要是格不正确,内容一般曲解意或只答表含,或故意拔高等。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20201120082926).docx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下面首宋,完成小。
莎衣①(宋)朴②柔著衣,倚船吟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 ,菡萏香中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 ,乱堆舍晚晴。
③【注】①莎衣 :即蓑衣。
②朴 :字契元 ,人恬淡静,一生布衣。
③直 :犹使 ,即使。
: 系印的。
金章:金的官印。
(1)下列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是()A. 首句“ 柔”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 “ ”“ ”写色彩明 , “ ”“柔”点明地柔。
B. 中的“蒹葭”指芦 , 菡“萏”指荷花 , 卧“ ”和“披”写的是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C. 出句从的角度写景,句从嗅的角度写景,描了一幅充情画意的雨中美景。
D. 写到人醉酒之后及晚晴之脱掉蓑衣,舍也因无暇整理而物乱堆,可其洒脱豪放。
( 2)尾句“未肯博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的感情 ?合句要析。
【答案】( 1) D(2)“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上指的是居生活。
尽管紫、金印极其尊,但作者也不肯易拿蓑衣去取。
作者借蓑衣的喜,表达了近自然、洒脱自在的居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官,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 D ,“ 写到⋯⋯ 舍也因无暇整理而物乱堆” ,曲解句意思,“乱堆舍晚晴”不是舍因无暇整理而物乱堆,而是在晚晴,棹岸拿蓑衣,乱堆蓑衣。
故 D 。
( 2)从中来看,本然是尾句,但考生需要关注全,要想知道“未肯博伊”中“伊”所指的象,需要歌的以及歌的内容有所把握。
本的是“莎衣”,即“蓑衣”,而歌除尾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
首写人蓑衣。
写人披蓑衣。
写人脱蓑衣。
蓑衣然是用草和子而成的,但是在人的眼里,它是色彩明、地柔的,穿着它是衣服的。
穿上它,倚在船上是非常合适意的。
吟是人的事,是人的事,既又吟,就不是一般的翁,而是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了。
人蓑衣,正是他喜浪迹江湖,不与庸俗的官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
本中,“莎衣”是人放不、自由洒脱、清高脱俗的品性和自然、崇尚自由、蔑的志趣的写照。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徐昌图①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释】①徐昌图:五代著名词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一、二两句直写别离,“恨”字直抒胸臆,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及羁旅之恨。
“长恨”道出“饮散”“西去”并非第一次,一个“长”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
B. 第三句写出词人频频回首之态,既写出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
C. 四、五两句融情于景,“淡云”“孤雁”“寒日”描绘出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写出浪迹飘零之苦。
“暮天红”为本词增添一抹亮色,蕴含作者对前景心怀希望之意。
D. 词人生活在唐宋之交的五代,这首词,可能就是徐昌图由闽入宋前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词人凄清的身世,也包容了唐末宋初社会离乱的影子。
(2)有人说这首词的下阕妙在“虚境实写,化虚为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明。
【答案】(1)C(2)同意。
别后的境况为作者的想象,本为虚境,但在下阕中,淮畔夜泊,酒消人醒之后,残灯明灭,孤枕难眠,五更风起,暗浪拍船,这些虚幻的羁旅情形被作者描绘得真切感人。
下阕写词人途中的孤寂心情,融情于景,以景写情,不言愁而愁自现,确是“虚境实写,化虚为实”的妙笔。
【解析】【分析】(1)C项,“‘暮天红’为本词增添一抹亮色,蕴含作者对前景心怀希望之意”表述错误,“暮天红”虽是美景,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充满了伤感。
故选C。
(2)本题中,下阕以设问“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领起,设想一路行船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境,饱含孤独愁苦之感,此为虚写。
而“潮平淮月朦胧”、“轻浪五更风”等情景又如此的真切感人,诗人把这种孤寂之情融于景中,“虚境实写,化虚为实”。
故答案为:⑴C;⑵同意。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愤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②。
细雨春芜上林苑③,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释】①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写于同一时期。
②《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毗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
’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
”③上林苑:古代园林建筑,汉武帝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官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卧”字刻画诗人隐居的情形,为下半句的抒情做铺垫,并起到衬托作用。
B. 苏武被困匈奴餐用毡毛也不变节,张巡欲气吞逆贼咬碎钢牙,诗人借此以明志。
C. “壮心未与年俱老”表现诗人年事已高,雄心壮志因年老而有所衰减。
D. 这首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运用了典故,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是相同的。
(2)诗的第三联写了怎样的情景?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细雨中,上林苑春草丛生;夜月下,洛阳宫残壁颓垣,写出了被金人占领的宫苑一片荒芜、残破的情景。
②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土沦丧内心的无比伤痛;③为下句直抒胸臆铺垫蓄势【解析】【分析】(1)C项,错在“雄心壮志因年老而有所衰减”。
“壮心未与年俱老”的意思是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
所以,雄心壮志并未因年老而有所衰减。
故选C。
(2)答题时,先要用优美的语句简要描绘画面,然后用两个形容词来概括意境的特征,从结构和情感的角度分析意境的作用,“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描绘了细雨中,上林苑春草丛生,夜月下,洛阳宫残壁颓垣。
根据诗句中的“草丛生、残壁颓垣”可以概括出荒芜、残破的特征。
看到洛阳宫残壁颓垣的景象,对于国土沦丧,诗人内心无比伤痛。
结构上,该联为下句“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直抒胸臆作铺垫。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杜甫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①,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②?仲宣楼头春色深③,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注释】①豫章:两种乔木。
白日动:树大则风大,白日为之动。
②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
《史记·春申君传》记载,春申君门客中的上客皆蹑珠履。
③仲宣:东汉末年诗人王璨的字。
王璨到荆州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为纪念他作《登楼赋》建了仲宣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是诗人写来安慰劝勉友人王郎的,王郎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来发泄心中怀才不遇的愤慨,诗人劝他不要悲伤。
B. “豫章”二句运用比拟,是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苍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
诗人借此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
C. 诗人劝说王郎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乘船西下去见西蜀诸侯。
D. “仲宣”句既是实写杜甫送别王郎的时间已是春末,也是暗用王璨的典故,借此期待王郎此次西行能受到重用。
(2)周振甫先生评价此诗“一悲一喜,转变无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B(2)同意。
①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斫地悲歌,一悲;但是诗人劝他“莫哀”,因为他可以替王郎推荐,说“我能拔尔”,一喜。
②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诗人认为以王郎奇才,此去西川,必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又一喜;但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一悲。
③“我能拔尔”,又“青眼”相望,杜甫用钦佩的眼光对王郎寄予厚望,可喜;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转悲。
【解析】【分析】(1)B项,“‘豫章’二句运用比拟”中“比拟”一说错误,“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意思是“船帆在风中摇摆,鲸鱼在大海里乘浪而行”,这两句是运用比喻手法赞誉王郎,以豫、章之树和说鲸鱼来比喻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室雪晴送王宁李硕少室①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② 一峰雪。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过景③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行人④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注释】① 少室:山名,在河南登封县北,东距太室山约10 公里,有三十六峰,山北麓五乳峰下有少林寺。
② 见:同“现”。
③ 过景:落日余辉。
④ 行人:指王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以拟人手法,写少室山晴雪不同的座座山峰,似与王宁分别。
B.三、四句“连”字,写岀晴峰的广袤;两个“峨”字,突出雪峰的高峻。
C.五、六句写落日斜照山峰,说不清其奇妙;白云婀娜多姿,难以形容。
D.尾句写送别远望,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异曲同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A( 2)①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诗的前六句对少室山的雪景做了大量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少室山绮丽雪景的喜爱之情。
② 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之情。
“行人与我玩幽境露出作者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
③ 与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诗的最后直言”一句透“惜别”,更以举头遥望的动作体现不舍之意。
【解析】【分析】( 1) A 项,开头两句“少室山峰三十六,其中几峰更特别”没有运用拟人手法故,本题选 A 项。
( 2)开头两句,诗人写雪后少室众峰,能从大处着笔,写出众峰同中之异,别具特色。
第三,四句是对第二句的展开,以“半山青松”写晴峰,以“素色峨峨”应雪峰,一个“连”字,写出晴峰的广袤,两个“峨”字,突出雪峰的高峻,在色彩上青白相间,非常素美。
第五、六句写晴。
雪后初晴,天空湛蓝,落日斜照,几缕欲尽未尽的白云缠于山腰,浮予松上,青、红、蓝、白四色辉映,白云、斜晖,青松、雪峰动静相衬。
同时,半山青松,松上自云,云上雪峰,雪映落霞,层次鲜明,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第七、八句写送别双方为妙不可言,难以形容的美景所吸引,故而留连景致,忘了启程,致使北风吹来,才感到寒冷,才注意到时间不早。
这两句从侧面供托出“少室雪晴”之美,透露出主客惜别之情。
最后两句写他们在夕阳西下,不得不别时,仍然依依不舍,驻马浮桥之上,眺望南山之景。
表现了诗人与王宁之间的深厚友谊。
学生进行总结即可。
故答案为:⑴ A;⑵ ① 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诗的前六句对少室山的雪景做了大量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少室山绮丽雪景的喜爱之情。
② 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之情。
“行人与我玩幽境”一句透露出作者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
③ 与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诗的最后直言“惜别”,更以举头遥望的动作体现不舍之意。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示儿①袁枚山上栽花水养鱼,卅年沈约赋郊居② 。
书经动笔裁提要,诗怕随人拾唾余③ 。
④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81 岁时。
②沈约:南朝文学家,曾作《郊居赋》。
诗人三十多岁时购置随园,开始了郊外生活。
③ 唾余:唾液之余,喻人的只言片语。
④ 乘除:人或事物的消长盛衰变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中,诗人以沈约自比,概述了自己曾经经历的闲适的郊居生活。
B.诗歌第六句中,诗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们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人事变化。
C.尾联中,诗人赞扬了儿子们在词曲、绘画方面的长处,并为此感到高兴。
D.诗歌首尾联均以叙述为主,诗中虽使用了典故,但整体诗意仍较为浅显。
(2)在学习与诗文创作方面,诗人除了建议儿子们不要从事考据之学外,还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 1) B(2)①读书学习要学会做笔记。
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惯。
② 创作诗文要有创新意识。
作诗文时,诗人希望儿子们不要总是模仿他人,要有自己的创见与新意。
【解析】【分析】( 1) B 项,“诗歌第六句中,诗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们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人事变化”曲解文意,“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让他们要记住,写诗不能捡别人的陈词滥调,也不要去从事考据之学,因为这些都会埋没掉自己,而没有了“自我”也便淹没了性情。
第六句中,袁枚在强调诗里要有自我,正是因为都是自己的东西,而每个人的性情是不同的,因而所创的作品才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 2)“书经动笔裁提要,诗怕随人拾唾余。
”让他们要记住,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惯,写诗不能捡别人的陈词滥调。
“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也不要去从事考据之学,因为这些都会埋没掉自己,而没有了“自我”也便淹没了性情。
袁枚强调的诗的“新”也就是强调诗里要有自我,写出自己真性情的诗便是新诗。
这一切都在表明袁枚鼓励人们从传统精神的桎梏里解放出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个体价值,去努力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故答案为:⑴ B;⑵ ① 读书学习要学会做笔记。
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惯。
② 创作诗文要有创新意识。
作诗文时,诗人希望儿子们不要总是模仿他人,要有自己的创见与新意。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学习与诗文创作方面,诗人除了建议儿子们不要从事考据之学外,还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杜牧益戆② 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
当时物议朱云④ 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释】① 富水驿,原名阳城驿。
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指斥奸佞、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
② 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
戆,愚直。
③ 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
④ 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
C.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
D.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答案】( 1) C( 2)① 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
②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③ 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
【解析】【分析】( 1) C 项,“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错误,“当时物议朱云小”中“朱云小”指的是象征皇帝威望的“赤云”为之变小。
并无“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之意。
故选C。
( 2)本题需要先大出尾联的含义,再分析诗人写作此联的用意。
尾联“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意思是:我看这个阳城驿的名字不要轻易便改了,留着它,使得凡是到长安做京官路过此地的人,都能感念到阳城大夫的风节,而警惕自己不要贪污腐化呵!诗人直言“阳城驿”不该改名,是对指斥奸佞、犯颜直谏的“阳城”的肯定和赞美,诗人希望朝天者能像阳城一样刚正不阿,保持清贫人格。
故答案为:⑴ C;⑵ ① 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
② 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③ 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句内容、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和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把握尾联诗句内容、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作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注),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1)诗歌的前后两联分别紧扣 ________、 ________词来写的。
(2)全诗主要运用何种手法来塑造陆鸿渐的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寻;不遇(2)间接描写或侧面烘托。
① 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
前四句用“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等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
② 用诗人“欲去”又“问”来衬托,生动地写出寻人不遇的失落心情,侧面写出陆鸿渐的性格、情趣。
③ 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全诗,包含题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仔细分析题目,找出关键词语,然后与诗歌内容对应。
本诗标题为“寻陆鸿渐不遇”,题目中两个关键词语是“寻”和“不遇”,前两联“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写的是郊外之景,不仅写及陆鸿渐新家的位置,诗人穿行于城外野径,寻幽访友的足迹亦清晰,可见侧重“寻”;后两联“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诗人敲门,屋里寂静无声,连狗叫都没有。
诗人打算离去,向邻居打听,才知道陆鸿渐早已进山,每天太阳落山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