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第十二章复习

合集下载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参考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参考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参考第一章电位分析法1~4 略5.(1)pMg x=5.4(2)3.65×10-6– 4.98×10-66. -17%7. 4.27×10-4%8.(1)=5.4×10-4lg=-2.31=5.0×10-3(2) Cl- =1.0×10-2 mol/L9. pH x ==5.74R入=1011Ω10. Cx=8.03×10-4 mol/L第二章电重量分析和库仑分析法1. 1.64 V2. -1.342,0.2383. 1.08 V,0.4V,7333 s4. Co先析出,阴极电位应维持在-0.313 – -0.795V之间阴极电位应维持在-0.455 – -0.795V之间5 Bi:0.283-0.190V(vs.SHE);-0.005 - -0.098(vs. Ag/AgCl)Cu:0.310-0.159V(vs.SHE);0.022 - -0.129(vs. Ag/AgCl)Ag:0.739-0.444V(vs.SHE);0.451 – 0.156(vs. Ag/AgCl)控制阴极电位大于0.310V(vs.SHE),可以使Ag分离,Cu2+和BiO+不能分离。

6 ,7 , ,89.10. t= 4472s11 6.1×10-4 mol/Lpt阴极产生OH-,改变pH使副反应发生,故pt阴极应用玻璃砂芯套管隔离第三章 伏安法和极谱分析法1~3 略4. 当pH=7时,当pH=5时,5. (1) 线性回归方程: y =6.0733x + 0.3652(2)0.536 mmol/L6. M C x 41023.2-⨯=7. 22.7 μA8. 0.0879. 1.75 ×10-3mol/L10. -0.626 V11. 5.9×10-3第四章气相色谱法1~14 略15. 8.5%,20.6%,60.9%16. 2.15%,3.09%,2.75%,6.18%,85.84%17. (1)4.5, (2)48mL,(3)5.4min,(4)103,(5)1866,(6)1.07nm18. (1)8.6,(2)1.4419. (1)n有效(A) = 636.59n有效(B) = 676(2) 2 m20.(1)0.45 ,(2)7111121.(1)4,(2)4,(3),22. (1)3236,2898,2820,3261,(2)3054(3)0.33m第五章高效液相色谱法1~16 略17. 26.24%,27.26%18. 1600,6.7,7.3,1.1,0.8,7 m19. 0.63,2.38,2.65,4.034021,3099,2818,3394,595,1535,1486,217820. 5.1%21. 0.47%第六章原子发射光谱仪1~8 略9. 2.57 eV10. 0.573%。

仪器分析课件chap12 分子发光分析法

仪器分析课件chap12 分子发光分析法

电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返回基态时,
通过辐射跃迁(发光)和非辐射跃迁(热)等方式失去能
量。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非辐射跃迁
荧光 延迟荧光 磷光
系间窜越 内转换 外转换 振动弛豫
返回速度快的途径,发生几率大!
上 页 下 页 结束
总目录
内容导航 第一节 分子荧光磷光产生基本原理 重点与难点
(一)、非辐射跃迁
e
上 页 下 页 结束
总目录
内容导航 第一节 分子荧光磷光产生基本原理 重点与难点
3. 系间窜越:不同多重态在有重叠的振动能级间的 非辐射跃迁。电子自旋改变,跃迁禁阻,通过自旋轨道耦合等跃迁。
S2 S1
S0 e
上 页 下 页 结束
总目录
内容导航 第一节 分子荧光磷光产生基本原理 重点与难点
4. 外转换:激发态分子与溶剂或其他分子之 间产生相互作用而损失能量回到基态的非辐射 跃迁。
f
S0
T1
i
e
i
上 页 下 页 结束
总目录
内容导航 第一节 分子荧光磷光产生基本原理 重点与难点
2.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 级→基态各振动能级。发光时间:10-4~100s 。
I I f
aS2
S1
T1
hv′
S0
e
S0 →激发态→振动弛豫→内转换→系间窜越→ T1→振动弛豫→ S0
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当电子由激发态返回基态
时,以发射电磁辐射(即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电能
电致发光
分子 发光
+
化学能 光能
生物活性参 与化学发光
化学发光 光致发光 生物发光

仪器分析复习材料

仪器分析复习材料

仪器分析复习材料仪器分析复习材料Ⅰ名词解释:内插法:图p153(⾃绘)透射率:T=I t /I 0吸光度与透射率关系A=-lgT朗伯⽐尔定律: A=ξ*L*C ;ξ=M/10*E (双波长法联⽴⽅程) 紫外分光仪器相对误差: RE=0.434△T/T*lgT 荧光效率=发射荧光量⼦数/吸收激发光量⼦数荧光强度 F=KC (ECL<0.05)不饱和度Ω=1+C+(N-H(和卤族))/2 核磁峰数=n+1受到不同相邻H 时,J 值相同峰数=(n+n ’+….)+1 J 值不同峰数=(n+1)(n ’+1)… 质谱分辨率 R=M ⼩/△M亚稳离⼦峰 M=M 2(裂解后)/M (裂解前)⽤于验证裂解产物⾊谱分辨率 R=2*(Tr2-Tr1)/(w1+w2) 分配系数 K Tr=To(1+K*V) 分配因⼦ k=Tr’/To理论塔板⾼度 n=16(Tr/w)2=5.54(Tr/w 1/2)2理论塔板数H=L/n⽓相⾊谱重要公式 H=A+B/u+Cu 归⼀化法公式 M i =Af i /∑Af 内标法公式 W=A i f i m s /A s f s m 相对⽐移值 R f =L/L 0Ⅳ课后习题答案第⼋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1.名词解释指⽰电极:在电化学电池中借以反映待测离⼦活度,发⽣所需电化学反应或激发信号的电极参⽐电极:在恒温恒压条件下,电极电位不随溶液中被测离⼦活度的变化⽽变化,具有基本恒定电位值的电极⽢汞电极:由汞、⽢汞及KCL溶液组成随CL-浓度⽽改变电位的电极. 在CL-浓度不变时多做参⽐2.简述离⼦选择电极类型以及测量⽅法离⼦选择电极类型:晶体膜电极、⾮晶体膜电极、⽓敏电极、酶电极测量⽅法:标准曲线法、标准⽐较法、标准加⼊法3.简述玻璃电极作⽤原理。

以及为什么使⽤前要在蒸馏⽔中浸泡⼀天原理:玻璃膜吸收⽔分形成⽔化凝胶层使凝胶层内Na+位点⼏乎全被H+占据,因SiO3对H+选择性更强导致H+进⼊多⽽Na+出来少产⽣了电位差8.总离⼦强度调节剂主要组成和作⽤,并说明加⼊的⽬的组成:离⼦强度调节剂、缓冲剂、掩蔽剂作⽤:1.提⾼离⼦强度 2.保持液接电位稳定 3.PH缓冲作⽤ 4.掩蔽⼲扰离⼦计算100ml⽔中测Ca2+ E=-0.0619 v 加⼊0.0731MOL/L Ca2+标准液1ML E=-0.0483求原Ca2+浓度解析利⽤标准加⼊法公式解(3.87*10-4)PH=4.00缓冲液⽤电级测E=0.209 当插⼊未知液时 E=0.312 E=0.088 E=-0.017求未知液的PH值利⽤计算ph公式计算(5.75 1.15 0.17)第九章光谱分析概论2.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有何异同?同:都是通过物质能级的跃迁,量⼦化的以辐射形式进⾏的能量变化显⽰异:吸收光谱是物质选择性吸收辐射产⽣的谱线发射光谱是物质受刺激后,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或较低能态时所释放的辐射强度谱线3.什么是分⼦光谱法,什么是原⼦光谱法原⼦光谱:明锐分⽴的现状光谱,每条线状光谱对应⼀定波长,只于原⼦离⼦性质有关,与原⼦、离⼦来源的分⼦⽆关。

仪器分析第十二章电位分析法

仪器分析第十二章电位分析法
∴ E 膜 E D ,外 E 扩 , 外 (E D ,内 E 扩 , 内 )
RT ln aM (外) nF aM (内)
22
由于内参比溶液中Mn+的活度不变
E膜常 数R nF TlnaM(外 )
23
4.离子选择性电极的作用原理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电位为内参比电极的电位 与膜电位之和,即:
10
2.银—氯化银电极
首先在银丝或铂丝上镀一层纯银,将其洗 净后,再电解(作阳极)在电极上覆盖一 层淡紫色的AgCl,再将其浸在用AgCl饱和 的含氯离子的溶液中。
半电池:Ag︱AgCl(s)︱Cl-(xmol·L-1)
半反应:AgCl+e
Ag+Cl-
电极电位:
11
三、第三类电极 此类电极是指金属与两种具有共同阴离子
组成:金属与该金属离子溶液组成
半电池:M︱Mn+(x mol·L-1)
半反应:Mn+ +ne
M
电极电位:
常见电极:Ag、Cu、Zn、Cd、Hg、Pb.
用上述电极可以测定这些离子的活度。
7
二、第二类电极
此类电极是指在金属上覆盖它的难溶化合 物(如盐、氧化物、氢氧化物、络合物 等),并浸在含难溶化合物的阴离子溶液 中构成。以MA为难溶化合物,则
4
衡电位。 例如用金属银电极和饱和甘汞电极组成电
池来测量电解质溶液中银离子的含量。 请同学们写出电池表达式和电池电动势的
表达式。
5
12.2金属基指示电极(经典电极)
金属基指示电极按其组成体系及响应机理 的不同,可分为下列几类:
第一类电极
金属基指示电极
第二类电极 第三类电极
零类电极

仪器分析各章复习内容和要求

仪器分析各章复习内容和要求

微纳尺度分析技术
总结词
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纳米技术
详细描述
微纳尺度分析技术是近年来仪器分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 向。这类技术利用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高比表面积、 高活性等特点,实现了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分析。纳 米孔、纳米通道和纳米薄膜等新型检测器件的研发,为 生物分子和离子的快速、准确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此 外,纳米材料在光谱、质谱和色谱等领域的应用也取得 了重要进展,为复杂样品的高效分离和检测提供了有力 支持。
VS
操作误差
操作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
误差来源与控制
• 环境因素误差:如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对分析结果的影 响。
误差来源与控制
01
误差控制
02
03
04
定期校准仪器设备,确保其精 度和稳定性。
培训操作人员,提高操作技能 和规范性。
对环境条件进行监控和调整, 确保其在适宜的范围内。
质量评价与标准物质
详细描述
在进行仪器分析时,需要按照仪器操作规程正确操作仪器,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仪器的日常维 护和保养也必不可少,如定期清洗、检查、校准等,以保持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于仪器的常见故障和问题, 也需要了解并掌握相应的解决方法。
数据处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析
总结词
数据处理与分析是仪器分析实验的重要环节,涉及数据采集、整理、处理和解释等步骤。
详细描述
质谱分析法主要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广 泛应用于化合物鉴定和复杂混合物分析。
复习内容
掌握各种质谱分析法的原理、操作和解析方法。
要求
能够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质谱分析方法,并能够进行实验操作和 结果解析。

《仪器分析》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课程讲稿章节目录:第一章绪论及课程导学第一节仪器分析概述第二节常见分析仪器概论第二章电化学分析法第一节电化学分析法概述第二节电位法的基本原理第三节直接电位法第四节电位滴定法第五节永停滴定法第三章光谱分析法概论第一节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第二节光学分析法的分类第三节光谱分析仪器第四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一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第二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第三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第五章荧光分析法第一节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荧光定量分析方法第三节荧光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析技术第六章红外吸收光谱法第一节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第三节红外吸收光谱仪第四节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第七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一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第三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实验方法第八章核磁共振波谱法第一节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核磁共振仪第三节化学位移第四节偶合常数第五节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第九章质谱法第一节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和质谱仪第二节质谱中的主要离子及其裂解类型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质谱解析第十章色谱分析法概论第一节色谱法的分类第二节色谱过程和色谱流出曲线第三节色谱参数第四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五节色谱法的基本理论第十一章平面色谱法第一节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和有关参数第二节薄层色谱法第三节纸色谱法第十二章气相色谱法第一节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气相色谱仪第二节气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载气第三节气相色谱检测器第四节气相色谱速率理论和分离条件选择第五节气相色谱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第十三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第一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第二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流动相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速率理论和分离方法选择第四节高效液相色谱仪第五节高效液相色谱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第十四章毛细管电泳法第一节毛细管电泳基础理论第二节毛细管电泳的主要分离模式第三节毛细管电泳仪第十五章色谱联用分析法第一节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第二节色谱-色谱联用分析法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一)、单项选择部分1. 分析化学的方法可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这是按照(D)分的。

2015级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院本科班

2015级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院本科班

2015级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院本科班《仪器分析》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仪器分析的特点。

2、仪器分析方法的类型。

第二章光谱分析法概论一、名词解释电磁波谱原子吸收光谱光谱法二、简答题1.简述光学分析法的三个过程。

2.光的波粒二相性基本参数(1)光的波动性波动性参数:关系式λ=c/ν,v=104/λ=104ν/cλ(波长);v (频率);C (光速);ν=1/λ(波数——波长的倒数)。

单色光——指只含一种频率或波长的光。

复合光——指多种频率或波长的光。

散射光(杂散光)——指定波长外的光。

(2)光的微粒性微粒性参数:E=hν=h c/λh=6.626×10-34J·s (普朗克常数,Planck);c=3×1010cm·s-13.光谱区中紫外、可见、红外对应的波长范围?(1)紫外:200-400nm;(2)可见光:400-800nm;(3)近红外:0.8-2.5μm;(4)中红外:2.5-50μm;(5)远红外:50--1000μm。

4.光谱法的仪器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5.按能量递增和波长递增的顺序分别排列下列电磁辐射区:红外光区、无线电波区、可见光区、紫外光区、X射线区、微波区。

三、计算题1.计算(1) 2500cm-1波数的波长(nm)(2) Na 588-995nm相应的能量(eV)(3) 670. 7nm Li线的频率(Hz)2.计算下列各种跃迁所需的能量范围(eV)及相应的波长范围(1)原子内层电子跃迁(2)原子外层电子跃迁(3)分子的电子跃迁(4)分子振动能级跃迁(5)分子转动能级跃迁3.阐述为什么原子光谱为线光谱,分子光谱为带光谱。

如果说原子光谱谱线强度分布也是峰状的,对吗?为什么?第三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名词解释透光率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百分吸光系数)发色团和助色团吸收曲线标准曲线末端吸收试剂空白2.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可用哪几种符号表示,各代表什么含义?3.什么是朗伯-比尔定律?其物理意义是什么?4.简述导致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

现代仪器分析第二版部分习题解答.doc

现代仪器分析第二版部分习题解答.doc

现代仪器分析习题解答2009年春第12章电位分析及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P2161.什么是电位分析法?什么是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答:利用电极电位和溶液中某种离了的活度或浓度Z间的关系來测定待测物质活度或浓度的电化学分析法称为电位分析法。

以离子选择性电极做指示电极的电位分析,称为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

2.何谓电位分析中的指示电极和参比屯极?金属基电极和膜电极冇何区别?答:电化学中把电位随溶液中待测离了活度或浓度变化而变化,并能反映出待测离了活度或浓度的电极称为指示电极。

电极电位恒定,不受溶液组成或电流流动方向变化影响的电极称为参比电极。

金属基电极的敏感膜是由离子交换型的刚性基质玻璃熔融烧制而成的。

膜电极的敏感膜一般是由在水中溶解度很小,11能导屯的金属难溶盐经加压或拉制而成的单晶、多晶或混晶活性膜。

4.何谓TISAB溶液?它有哪些作用?答:在测定溶液屮加入大量的、对测定离子不干扰的惰性电解质及适量的pH缓冲剂和一定的掩蔽剂,构成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TISAB)。

其作用有:恒定离了强度、控制溶液pH、消除干扰离了影响、稳定液接电位。

5.25°C时,用pH=4.00的标准缓冲溶液测得电池:“玻璃电极I H+ (a=X mol.L1) |饱和甘汞电极”的电动势为0.814V,那么在6?(HA C)=1.00X103 mol.L-1的醋酸溶液中,此电池的电动势为多少?(K H Ac=1.8X10t设a H+=[H+])解:•产(p 叶申孑(p(+)- (K-0. 0592pHi)E2= (p(+>-</)(-)=(p(+)- (K-0. 0592pH2)/.E2- Ei= E2-0. 814=0. 0592 (pH2- pH】)AE2=0. 814+0. 0592(-lg VKc^4. 00) =0. 806 (V)6.25°C时,用pH二5. 21的标准缓冲溶液测得电池:“玻璃电极I H~ (a=X mol.If1) |饱和甘汞电极”的电动势为0. 209V,若用四种试液分别代替标准缓冲溶液,测得电动势分别为①0.064V;②0. 329V;③0. 510V;④0. 677V,试求各试液的pH和K活度解:(1) A E F O. 064-0. 209=0. 0592 (pH-pH s)VpH s=5. 21・・・pHf2. 76 a H=l. 74X10-3 mol.L-1(2) A E2=0. 329-0. 209=0. 0592 (pH2-pH s)VpH s=5.21(3) A E3=0. 510-0. 209=0. 0592 (pH:厂pH JVpH s=5. 21・・・pll3 二10.29 a H-=5. 10X10-11 mol.L-1(4) A E F O. 677-0. 209=0. 0592 (pH 厂pH JVpH =5. 21・・・pH尸13. 12 a lf=7. 60X10-14 mol .If17.25°C时,电池:“镁离子电极I Mg2+ (a=1.8X10-3mol.L_1) |饱和甘汞电极”的电动势为0.411V,用含\1尹试液代替已知溶液,测得电动势为0.439V,试求试液屮的pMg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13
(二) 按分离机理分



吸附色谱是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能力不同,用 溶剂或气体洗脱,以使组分分离。 分配色谱是利用溶液中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不同, 以使组分分离。其中一相为液体,涂布或使之键合在固体 载体上,称固定相;另一相为液体或气体,称流动相。 离子交换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离子 交换作用不同而使组分分离。常用的有不同强度的阳、阴 离子交换树脂,流动相一般为水或含有有机溶剂的缓冲液。 排阻色谱又称凝胶色谱或凝胶渗透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 质分子量大小的不同和在填料上渗透程度的不同,以使组 分分离。常用的填料有分子筛、凝胶、微孔聚合物、微孔 硅胶等,可根据载体和试样的性质,选用水或有机溶剂为 流动相。
k
分配比也称: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 ms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质量 mM
容量因子(capacity factor);容量比(capacity factor);通过调整保 留值可以计算。
1. 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都是与组分及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有关的常数,随分离 柱温度、柱压的改变而变化。
2.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都是衡量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参数,数值越大,该
1957年Martin & Golay 发明毛细管色谱
1959年Porath & Flodin 发明凝胶色谱 1960年液相色谱技术完善 1954年我国研究成功第一台色谱仪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12
三、 色谱法的分类
(一) 按两相状态分
气相色谱法(GC) 液相色谱法(LC)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 电色谱
半(高)峰宽W1/2(Peak Width at Half Height)
峰面积 A (Peak Area)
峰拐点 E、F
前伸峰 拖尾峰 a、d b、c
分叉峰
e
“馒头”峰 f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20
二 色谱基本参数
保留值 死时间 t M 保留时间 t R 调整保留死时间 t ' R t R t M 相对保留值(ris)或选择因子a a=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10
12个Nobel奖有关色谱研究
1850年RUNGE的色谱分离过程报告; 1905年RAMSEY用色谱法分离气体; 1906年TSWETT发明了柱色谱; 1952年Martin 和 Synge 因开创气相色谱分析法而获诺 贝尔化学奖; 1956年GOLAY发明了毛细管拄; 1957年HOLMES将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
溶解-挥发 吸附-脱附
两相及两相的相对运动构成了色谱法的基础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30
四 色谱理论
组分保留时间为何不同?色谱峰为何变宽?
组分保留时间: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控制;
(组分和固定液的结构和性质) 色谱峰变宽: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控制; (两相中的运动阻力,扩散) 色谱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 色谱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 影响分离及柱效的因素与提高柱效的途径,柱效与分离度的 评价指标及其关系。 两种色谱理论: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
2
结石机理
J. Am. Chem. Soc. 2001, 123, 7518-7533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3
为什么会被添加?
含氮量高、 不
检测方法 有漏洞
色谱技术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4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组分的保留时间越长。 3. 分配比可以由实验测得。
' tR tM tR k tM tM
26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容量因子k与分配系数K的关系
k
式中β为相比。
K

填充柱相比:6~35;毛细管柱的相比:50~1500。 容量因子越大,保留时间越长。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每个组份在各种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K不同;试样中的各组分具 有不同的K值是分离的基础;某组分的K = 0时,即不被固定相保留, 最先流出。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25
分配比k 的讨论
在实际工作中,也常用分配比来表征色谱分配平衡过程。分配比是 指,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14
(二) 按固定相形态分

柱色谱 薄层色谱 纸色谱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15

色谱法的特点
(1)分离效率高 复杂混合物,有机同系物、异构体。手性异构体。 (2) 灵敏度高 可以检测出μg.g-1(10-6)级甚至ng.g-1(10-9)级的物质量。 (3) 分析速度快 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以完成一个试样的分析。 (4) 应用范围广 气相色谱:沸点低于400℃的各种有机或无机试样的分析。 液相色谱:高沸点、热不稳定、生物试样的分离分析。 不足之处: 被分离组分的定性较为困难。联用技术发展可以弥补。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11
1941年Martin & Synge 发明了液-液分配色谱
1944年Consden,Gordon & Martin 发明纸色谱 1952年Martin & Synge 发明气-液色谱 1953年Janak发明气-固色谱 1954年Ray发明热导检测器
riS t i R t S R VRi VRS
21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从色谱图中如何获取相应检测结果的信息?
① 根据峰的个数,可以判断样品中所含组分的最少个数。
② 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可以进行定性分析。
③ 根据色谱峰的面积或峰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④ 色谱峰的保留值及其区域宽度,是评价色谱柱分离效能
27
分配系数K、容量因子k与选择因子(相对保留值)的关系
注意:

K 或 k 反映的是某一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 而 是反映两组分间的分离情况! 当两组分 K 或 k 相同时, =1 时,两组分不能分开;当两组分 K 或 k 相差越大时, 越大,分离得越好。 和 k 是计算色谱柱分离效能的重要参数!
仪 器 分 析 Instrumental Analysis
色谱概论 Introduction of Chromatography
1
讲课内容:《仪器分析》之色谱法
2008年9月
罪魁祸首: “假蛋白” 三聚氰胺 (Melamine)
C 3H 6N 6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一 色谱流出曲线
色谱峰 色谱流出曲线 基线
色谱图
色谱图:色谱柱流出物通过检测器时所产生的响应信号对时 间的曲线图,其纵标为信号强度,横坐标为保留时间。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19
色谱图及相关术语
峰底(Peak Base)
峰高h(Peak Height) 峰(底)宽W(Peak Width)
' ' tR 2 tR 2 n有效 5.54( ) 16( ) Y1 / 2 Wb
tR 2 tR 2 n理 5.54( ) 16( ) Y1 / 2 Wb
H 有效
L n有效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34
塔板理论的特点和不足
(1)当色谱柱长度一定时,塔板数 n 越大(塔板高度 H 越小),被测组分 在柱内被分配的次数越多,柱效能则越高,所得色谱峰越窄。
的依据。
⑤ 色谱峰两峰间距离,是评价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 否合适的依据。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22
设 疑

色谱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如何判断组分分离了?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23
第三节 色谱法基本原理
一 与分离相关的参数
分配系数K
两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是色谱分离的先决条件。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28
二 色谱分离的基本过程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29
三 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
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是试样组分通过色谱柱时与填料之间发生相互 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大小的差异使各组分互相分离而按先后次序从 色谱柱后流出。 气-液色谱 气-固色谱
tR 2 tR 2 n 5.54( ) 16( ) Y1/ 2 Wb
保留时间包含死时间,在死时间内不参与分配!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33
有效塔板数与有效塔板高度
• 单位柱长的塔板数越多,表明柱效越高。
• 用不同物质计算可得到不同的理论塔板数。
• 组分在tM时间内不参与柱内分配。需引入有效塔板数和 有效塔板高度:
5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6
什么是色谱技术?
我们做过的绿色植物中色素提取的实验
基本过程: 菠菜剪碎研细→石油醚/甲醇混合液提取→分液→浓缩→上柱分离(柱中装中性 氧化铝,石油醚/丙酮混合液洗脱)
流动相
固定相
绿色植物中色素的分离应用的就是色谱技术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16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17
设 疑
如何“看”懂色谱图? 从色谱图中如何获取相 应检测结果的信息? 与光谱图又有什么区别?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18
第二节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沈昊宇, haoyushen2000@ 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