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设计3

合集下载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年级:小学五年级学科:语文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我与地坛》,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写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2. 分析文章中的细节,并进行精确描写。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地坛的图片资料。

2. 学生准备小纸条和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教师使用PPT展示地坛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讨论自己对地坛的了解。

2. 教师简要介绍《我与地坛》的内容和作者。

3. 教师问学生有谁去过地坛,以此引出对地坛的美好回忆。

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我与地坛》,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圈出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标注在书页上。

2.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地坛的历史和文化,并在小纸条上写下自己的感受。

活动实践(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次“写一封明信片”的活动。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美的角落,用几句话描写给一个朋友。

2. 学生利用小纸条上自己写下的感受,结合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进行细节描写并写一张明信片。

分享和展示(10分钟):1. 学生交换明信片,读出对方写的明信片。

2. 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明信片,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巩固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要求学生就地坛的历史,文化和自己的体验,写一篇短文,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

2. 学生互相交换短文,用带有称赞和改进建议的方式给予评价。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深入了解,然后撰写一篇类似的文章。

可以邀请学生进行分享或组织一个展览。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深入了解,然后撰写一篇类似的文章。

可以邀请学生进行分享或组织一个展览。

在拓展延伸的活动中,学生将有机会深入了解自己所选择的地方,并运用所学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步骤:1. 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方,可以是自己家乡的某个景点、博物馆、公园等等。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地坛是北京市的一座古老祭祀场所,境内有寺庙、宫殿、神坛等建筑物,是明清时期皇室祭祀天地神明的场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老文化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地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旅游景区和文化遗产。

在中小学教学中,可以将地坛这一文化遗产作为教学资源,开展相关教学探究活动。

本文将从《我与地坛》这一角度,阐述地坛相关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能够了解地坛的历史渊源、相关文化知识和意义;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感受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2.教学内容(1)地坛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

(2)地坛建筑群的设计和特点。

(3)地坛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4)实地观察和调查。

(5)图文阅读和文化思考。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其他方式,引入地坛这一话题,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基本信息。

(2)知识讲解介绍地坛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实地观察安排实地考察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同时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4)文化思考在归来后,安排阅读相关文献或图片,让学生思考地坛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并引导学生可以用图文、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地坛的看法和认识。

(5)总结评价针对学生参与度、思考水平和表现形式,进行总结评价,激励学生表现优异的积极性。

二、教案教学设计本教案教学设计基于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

1.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2)通过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2.教学内容(1)阅读《我与地坛的缘分》。

(2)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3)语言表达。

3.教学过程(1)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学《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并预习相关课文知识。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2)能够分析并欣赏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3)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对地坛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推理和分析;(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2)理解在地坛中度过的岁月对作者成长的影响;(3)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2)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经典句段。

难点:(1)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2)从课文中提炼出深层次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2.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3. 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地坛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分享作者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和句子;(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2)引导学生思考地坛对作者成长的影响,以及自然、生命和人生的关系。

5. 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设计:1. 背诵课文中的经典段落;2. 写一篇关于自己与某个地方的情感经历的作文;3. 深入研究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与地坛》的背景、结构、修辞手法以及文章所表达的主题。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感悟,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启示。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创作。
(4)人与自然、人与历史关系的思考:这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议题,学生可能难以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举例: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流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基本背景和作者情感。文章是史铁生在面对人生困境时,通过对地坛的描写和感悟,表达了对生命、亲情和自然的深刻思考。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从生活中寻找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作者对地坛的描绘,理解他是如何从中得到精神力量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背景及作者情感:使学生了解史铁生的生平、创作背景,把握作者在地坛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人生、亲情、生命的思考。
举例:分析文章中作者对地坛的描写,如“岁月的侵蚀”、“古树的沧桑”,从而理解作者对生命、历史的感悟。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篇一:《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授课教师:李媛萍授课时间:2021.11.18.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旨――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在他21岁生日那天,因为腿部疾病住进了医院,从此,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虽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可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

是在轮椅上度过余生,接受这份生命中最犀利的残酷和最长久的伤痛,还是干脆放弃生命,一了百了?他面临着人生最艰难的选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史铁生的内心深处,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吧??二.板书课题、作者。

三.(过渡语)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为了更真切地走入史铁生的内心世界,我们以模拟采访的形式来研读课文。

同学们是被采访对象史铁生(有50个史铁生啊),我是采访者。

四.研读课文。

1.师:史铁生,您好!我曾经拜读过您的很多作品,如《务虚笔记》《老屋小记》《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等等。

您的作品总是充满了理性的光辉,让我们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这篇《我与地坛》更是倍受广大读者喜爱,被评为“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之一。

请问:当初您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提示: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

)生回答,师板书: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颓废)2.师问:那时,您眼中的地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生回答,师板书: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荒芜)3.自从那个下午您无意识中进了地坛,您就再也没有长久地离开它,一呆就是15年。

请问:北京的好去处多了去了,您为什么单单痴迷这样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呢?生回答,师讲解: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辉煌,不难想象。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节选文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作者与地坛的故事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文章的美。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节选文段。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地坛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5.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

5.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意境美。

5.5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进行课文背诵,并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情况,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6.2 评估方法采用课堂问答、课文背诵、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估。

6.3 评估内容课文背诵情况、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

7.1 反思内容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7.2 反思方法通过课后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之间的讨论,以及对教学录像的观看,进行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地坛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北京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地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导入、阅读、分组讨论、写作等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多元化的手段,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和感受地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地坛是什么?大家对地坛了解多少?对地坛有哪些印象?2.阅读分发《我与地坛》一文,并安排学生短暂阅读一遍,并在阅读后做好笔记。

3.分组讨论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依据文本内容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地坛的理解和感受,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表达小组观点。

4.集体讨论根据小组代表的表态和整个班的阅读理解情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展开探讨,让学生通过集体的思考和互相的启发,发现地坛的文化魅力和表达方式,并理解为什么这个地方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地位如此重要。

5.写作组织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文本,或者自己对地坛的认识,或者根据集体讨论的主题,完成一篇以地坛为主题的文章,着力阐述自己对文本或讨论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6.展示和点评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各小组的讨论和写作成果,并对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导入、阅读、小组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感受和认识地坛,在多个角度下展开思考。

在阅读和讨论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掘并挖掘文章的深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用心和传达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轮流发言,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象。

在写作环节,教师注重点拨和启发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方法,强调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并耐心指导学生修辞和表达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论述的技能和方法。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作者对生命感悟的内容;2、学习本文寓情、理于景的写作方法;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所传达的对地坛的情感和对生命的逐步理解。

三、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2、媒体设计:powerpoint课件演示3、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课前听音乐。

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学生回答:《命运》,贝多芬。

引入: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已经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

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

生活中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命运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2、作者简介(幻灯片)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这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3、解题介绍地坛(幻灯片)(1)有关地坛的图片:方泽坛(2)文字介绍: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整个建筑群呈方型,象征大地,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地的场所。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史铁生在地坛的所见所闻与所思。

过渡:他有什么见闻?生找出集中写古园风景的段落(3、5、7)4、研习课文(1)出示“曾经”的地坛和“现在”的地坛,请学生概括各自的特点。

曾经: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高墙玉砌雕栏现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明确:辉煌→荒芜(幻灯片)(2)“我”第一次来到地坛是怎样的心情?明确:失魂落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3
导读:【课题】《我与地坛》第一节
【课型】自读课
【教学目标】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引导学生感悟“生命”。

【教学方法】讨论式(配以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景资料
1、史铁生,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1972年,也就是在他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2、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

1925年开始辟为公园,“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但主要建筑保存尚好,恰如作者所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作者正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3、15年后,作者终于写成了《我与地坛》这篇散文。

全文共分
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部分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二、导入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哈姆雷特》
在我们的人生中会有脆弱、会有病痛;会有痛苦、会有无奈与无助,此时,我们是向困难妥协自己走向毁灭,还是向困难挑战迎来柳暗花明的又一村?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家史铁生是如何抉择的。

同时让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和史铁生一样,不得不面对生命的十字路口的时候,你又会如何抉择呢?
三、给下列字注音(找同学到黑板上完成)
荒芜(huāngwú)宿命(sùmìng)沧桑(cāngsāng)狂妄(ku ángwàng)剥蚀(bōshí)坍圮(tānpǐ)苍幽(cāngyōu)亘古不变(gèn)窸窸窣窣(xīsū)隽永(juàn)恪守(kèshǒu)焦灼(zhu ó)琉璃(liúlí)捋(lǚ)蝉蜕(chántuì)熨帖(yùntiē)
四、阅读课文第一部分,考虑文章中提出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1、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对“生”生产了怀疑?(在21岁的时候,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可以想像他所遭受的打击有多么巨大,他内心的痛苦有多么深重,特别是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他自然想到了死。


2、作者在地坛经过几年的思考,得到了怎样的一个结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

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他最终选择了活,因为他想通了,人从出生的时候就都是注定要死亡的,所以死就成了“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3、你同意史铁生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吗?(史铁生的观点是带有消极色彩的,但应注意到作者所处的境地,在更消极的状态下这种生命观已经是积极的了。

司马迁说过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这个问题作者在文章里没有做出解答,我们不妨谈谈我们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
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回答这个问题的,但文章并没有直接的回答,而是写了许多地坛的景色,并且从全文来看,景色描写也占了大量的篇幅。

那么我们首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本文中,景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
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

)在这一段中,描写的不同景色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象征着人生所遇到的不同情景)
怎么理解“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这句话?(人生中的不幸,只是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我们可以去发现那些没有改变的、仍然美好的东西。

史铁生找到了,那就是写作!写作是他人生的支点。

你找到你的人生支点了吗?我们应当问一问自己的心灵。


五、总结
凡高曾写过这样一篇散文:
对生命的热爱
当我画太阳时,我希望使人们感觉到它是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旋转着,正在发出威力巨大的光和热的浪。

当我画一块麦田,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麦粒内部的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开而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时,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自己的果实而努力。

西方有这样的一句谚语:
Lifeisagift,lifeishappiness,eachminutemighthavebeenanageofh appiness.生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生命就是幸福,每一分钟都可能给你带来无穷无尽的幸福。

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像史铁生和凡高一样,成为一个思考生命的人、珍爱生命的人。

【教学小结】虽然讨论的题目较大,学生讨论得到的结果不是非常深刻,但是通过课堂的讨论,能够促使学生对有关生命的问题进行思考,能够达到让学生“体味生命”的教学目标。

【作业】1、积累词汇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