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

合集下载

《我与地坛》教案八篇

《我与地坛》教案八篇

《我与地坛》教案八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的: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理清__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__、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自读课)。

学生活动设计:预习:1、阅读《我与地坛》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2、质疑,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朗读精选的部分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音乐《命运交响曲》,此曲洋溢着一种抗争命运、抗争苦难的激情。

贝多芬也正因此顽强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这堂课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叙述抗争命运挑战艰辛的__《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

(多媒体,作者像)二、__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__仅仅写了我、地坛吗?(还写了母亲,多媒体)现在请同学们搜寻__,迅速找出文中第一次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开头一句: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多媒体显示)三、朗读、分析、评价(一)第一部分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作者是跑着去地坛的吗?__中如何叙说的?(它等待我出生双腿)2.独自去地坛时,作者可不是挂着这般灿烂的笑容,找出文中描写第一次去地坛的句子。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自己的身影)当时他的内心感受怎样?找出关键词句。

(失魂落魄、看见自己的影子百无聊赖,孤独,颓废,残废自伤)3.于是我们常常能在地坛,夕阳下,月光下,看到那个凄惨伤感的身影,找一找总是4.作者总是到地坛去,这说明地坛与作者之间一定有着什么灵犀相通之处。

作者由憔悴自怜、萎靡颓废走向笑容如阳光般灿烂,地坛又起了什么作用呢?先找一找地坛的特点,概括。

(荒芜,不衰败,坦然)朗读写荒芜的句子:四百多年来自在坦荡分析作者对这种环境的情感。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地坛是北京市的一座古老祭祀场所,境内有寺庙、宫殿、神坛等建筑物,是明清时期皇室祭祀天地神明的场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老文化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地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旅游景区和文化遗产。

在中小学教学中,可以将地坛这一文化遗产作为教学资源,开展相关教学探究活动。

本文将从《我与地坛》这一角度,阐述地坛相关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能够了解地坛的历史渊源、相关文化知识和意义;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感受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2.教学内容(1)地坛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

(2)地坛建筑群的设计和特点。

(3)地坛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4)实地观察和调查。

(5)图文阅读和文化思考。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其他方式,引入地坛这一话题,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基本信息。

(2)知识讲解介绍地坛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实地观察安排实地考察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同时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4)文化思考在归来后,安排阅读相关文献或图片,让学生思考地坛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并引导学生可以用图文、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地坛的看法和认识。

(5)总结评价针对学生参与度、思考水平和表现形式,进行总结评价,激励学生表现优异的积极性。

二、教案教学设计本教案教学设计基于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

1.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2)通过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2.教学内容(1)阅读《我与地坛的缘分》。

(2)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3)语言表达。

3.教学过程(1)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学《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并预习相关课文知识。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3)能够运用地坛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对人生、命运和自我价值的思考和探索。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的背景和主题,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和情感的真挚;(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变化。

3. 重点段落分析:(1)分析课文中描绘地坛的段落,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意义;(2)探讨作者对地坛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地坛的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对地坛产生兴趣;(2)教师简要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2)学生完成阅读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能力。

2.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思考深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延伸1.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地坛的作文;(2)学生通过作文表达自己对地坛的感受和思考。

2. 演讲活动:(1)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演讲;(2)学生通过演讲,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篇一:《我与地坛》优秀教案】我与地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1.培养诵读能力,读中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2.培养整体感知散文结构的能力,学会有真情实感的口语表达。

三、情感目标1.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母亲的关爱。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超越身体的、心灵的局限,把握好生命的过程。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教学难点】1.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2.体会语言深沉绵密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简介贝多芬失聪而作此曲,并能扼住命运的喉咙,奏响人生的最强音。

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

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

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进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结构1.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关系2.第二部分:对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理解。

(过渡句:第二部分第一段)三、师生互动,解读课文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地坛呢?★提示:“我”——颓废、迷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

(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被社会遗弃,地坛被人们遗弃,所以我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情。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我与地坛》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

1.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亲情,勇敢面对人生的困境。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1.2.2 文本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亲情的珍视。

1.2.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章:教学过程2.1 导入新课2.1.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创作背景。

2.1.2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2.2 自主学习2.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2.2 学生结合课文,完成相关练习题。

2.3 课堂讲解2.3.1 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重点讲解。

2.3.2 教师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4 讨论交流2.4.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2.4.2 学生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

2.5 总结拓展2.5.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

2.5.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3 讨论交流评价:评估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策略4.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地坛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坛的美。

4.2 情感教育: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

4.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地坛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北京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地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导入、阅读、分组讨论、写作等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多元化的手段,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和感受地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地坛是什么?大家对地坛了解多少?对地坛有哪些印象?2.阅读分发《我与地坛》一文,并安排学生短暂阅读一遍,并在阅读后做好笔记。

3.分组讨论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依据文本内容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地坛的理解和感受,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表达小组观点。

4.集体讨论根据小组代表的表态和整个班的阅读理解情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展开探讨,让学生通过集体的思考和互相的启发,发现地坛的文化魅力和表达方式,并理解为什么这个地方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地位如此重要。

5.写作组织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文本,或者自己对地坛的认识,或者根据集体讨论的主题,完成一篇以地坛为主题的文章,着力阐述自己对文本或讨论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6.展示和点评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各小组的讨论和写作成果,并对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导入、阅读、小组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感受和认识地坛,在多个角度下展开思考。

在阅读和讨论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掘并挖掘文章的深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用心和传达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轮流发言,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象。

在写作环节,教师注重点拨和启发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方法,强调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并耐心指导学生修辞和表达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论述的技能和方法。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4篇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4篇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4篇《我与地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体味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的美。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3、领会作家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作家简介2、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3、欣赏文章第一部分进入古园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古园,古园是怎样的古园呢?(师生共同诵读:“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我”又是怎样的“我”呢?(师生共同诵读:“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去……”)“我”眼中“荒芜并不衰败”的古园(师生共同诵读:“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我”在古园中的沉思(师生共同诵读:“一个人,出生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沉思”时的古园(师生共同诵读:“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我与地坛》课教案

《我与地坛》课教案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背景。

3. 引导学生关注地坛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史铁生:生平等作品。

2. 简要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

3. 阐述地坛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活动】1. 播放与史铁生及《我与地坛》相关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2.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地坛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3. 学生分享自己对地坛象征意义的看法。

第二章:作者介绍【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培养学生对作者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史铁生的生平介绍。

2. 史铁生的创作风格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经历。

2. 学生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分析其创作风格。

第三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并欣赏《我与地坛》的文章之美。

2. 培养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深入思考。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2. 探讨文章主题: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和谐与冲突。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艺术手法。

2. 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主题,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四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悟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的情感线索。

2.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文章情感。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

第五章:拓展训练【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1. 以“我眼中的地坛”为主题,进行现场写作。

2. 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

【教学活动】1. 教师给出写作指导。

2. 学生现场写作,分享自己的作品。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教学目标】1. 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教案)自读导言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解说: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

阅读本篇,可以说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

文章比较长。

因而把握线索非常重要。

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

自读程序1.默诵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让学生深入思考,边思边读,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

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

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关于第三个问题。

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

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

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

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3.再让学生深入思考一下,边读边思考:既然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的追思核心,那么第一部分那么多风景描写和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明确: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

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

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

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

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

请看这一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这不是写出一种永恒吗?《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

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

先是写到他的母亲。

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园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但却是弱智的少女(删节部分),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

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或者说,你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吗?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那个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

史铁生个人的问题其实已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有论者从“平常心和非常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所谓“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衡”。

这种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

这个“所在”就关系到了“非常心”。

它是指“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

这就是史铁生在这篇散文中最后画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静静坐在园子的一角,在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死生的时刻里。

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

关于怎样活着和怎样达到自我救赎的困扰,也终于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涤净,当投入到永无终结的生命之舞中时,对于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就都变成了一种必然。

这样一种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铁生内心的希冀与不舍的探询,也完成了他为文的寄托。

为文与为人在此才是真正的一体。

整篇《我与地坛》都是那样的和美亲切。

(参见陈思和先生相关文章)自读思考1.说说作者史铁生是沿着怎样的思路,使自己的精神走出阴影、获得超越的?2.找到全本《我与地坛》,通读全篇。

抄写第三部分的一段文字(已删节,见下),背诵,并在写作中仿写。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

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

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以心绪对应四季呢?晴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

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

以梦呢?以梦对应四季呢?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

”思考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章。

1、作者截瘫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2、母亲的行为,写了那些?母亲的心理活动,作者何以知之?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剥蚀()柏树()恍惚()隽永()猝然()坍圮()恪守()隽秀()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熨帖:意蕴:宿命:恪守:亘古不变:窸窸窣窣:关于作者:史铁生,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作品以关切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

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研读课文:速读全文,课文两部分的记叙对象有什么不同?(一)、第一部分()1、“我”与地坛的关系如何?2是地坛的什么特征最先打动了我3、地坛与作者有什么相似点?它又有什么特点?4、概括作者悟出的生死问题的真谛。

荒芜的园中的景物对作者了悟人生真谛有什么作用?5、“死”的问题解决后,作者为何还“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6、作者对地坛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二)、第二部分1、本部分主要突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第三自然段的“设想”有何好处?3、课文最后一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有何深意?此处的“车辙”“脚印”又可做何解?4、如果文章第一部分是作者对于生死问题的了悟,那么本部分作者又是在思考什么?(三)本文语言很有特点,“创新精神”值得学习。

不少语句很新鲜,很奇崛,但又是语言规范所允许的。

举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

此句中的“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一句,按一般的语言习惯说法是:门壁上朱红的油漆淡褪了。

另在“朱红”前面又用拟人手法,着“炫耀”二字,对描写地坛的面貌、沧桑变化、破败相确实是恰倒好处。

同时对作者的精神状态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新鲜别致的句子还有很多,请找出,并体会其妙处。

巩固训练:1、下面各组中字形、字音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都正确的一组是()A、坍圮(tān pǐ):坍,倒塌、崩坏;圮,塌。

恪守(kè):谨慎而恭敬地遵守。

B、亘古(gèn):从古到今。

蝉蜕(tuì):蝉的卵变成成虫时蜕下的壳。

C、熨帖(yǜn):心里平静舒适。

隽永(juàn):(言论、文章)意味深长。

D、炫耀(xuán):夸耀。

肆意(shì):不顾一切地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2、选择合适的词填空:寂静、落寞、沉寂、宁静、寂寞(1)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如一间空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