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15《我与地坛》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教案 统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文本特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对地坛的描写,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怀念之情。
(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接受。
(2)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对生活的热爱,提高面对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文本特点。
2. 分析并欣赏作者对地坛的描写,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 深入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命运的接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单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做好笔记。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作者对地坛的描写,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怀念之情。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课文,运用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写一段话。
3. 深入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命运的接受,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维。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我与地坛》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文章主旨。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体会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母爱的珍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文章主旨。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体会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情怀念。
2. 学会鉴赏散文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作者史铁生,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共同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4.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难点内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我与地坛》,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和文章主旨的理解。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选取一篇散文作品进行鉴赏,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情感教学:以情感人,以情促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我与地坛》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地坛景物及自己的内心世界。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我与地坛》的主题思想、情节内容、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以及从中体现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进行详细解读。
3. 利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与地坛》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创作背景。
1.2 提问:“地坛”在你的印象中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引导学生分享对地坛的认知和感受。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与地坛》,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2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目。
3. 课堂讲解3.1 讲解课文《我与地坛》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
3.2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等。
3.3 讲解课文中的哲理,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4. 小组讨论4.1 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课文《我与地坛》中最令人感动的片段是哪个?为什么?4.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彼此的观点。
5. 课堂小结5.2 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某个地方的感悟文章。
6. 课后反思6.1 教师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6.2 学生课后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查漏补缺。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一个具有历史意义或自然风光的地方,让学生亲身感受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
2. 邀请当地的文化人士或历史老师,为学生讲解地方的历史文化背景,加深学生对地方的了解。
《我与地坛》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品味文章中的精彩词句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2)通过感悟、反思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品质。
(3)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品味文章中的精彩词句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文章中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2. 感悟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友情的赞美。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品质。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品读赏析:(1)让学生品味文章中的精彩词句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去理解和感悟文章。
5. 情感交流:(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章的感悟。
(2)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热爱生活。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文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选择一篇文章中的精彩词句或段落,进行赏析和鉴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品读赏析环节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情感态度的表达。
《我与地坛》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文章的symbolism 和修辞手法。
(3)通过探究学习,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文章的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珍视和思考。
(3)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基本内容。
2. 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3. 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作者情感变化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 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分析文章的symbolism 和修辞手法。
3. 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文章的主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史铁生的生平,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 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分析文章的symbolism 和修辞手法。
4. 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文章的主题。
5. 总结与拓展:通过总结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生命和自然的关系。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亲情、生命和自然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文章背景、作者情感变化和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对亲情、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人生的热爱的体现。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背景,准备好相关教学资源和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母爱的深深怀念。
2.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理解地坛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
3.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变化的学习。
2.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3. 地坛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的学习。
4.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解析。
5. 文学作品的欣赏。
三、教学重点1. 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2. 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的理解。
3. 地坛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的把握。
4.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四、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的理解。
2. 地坛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的把握。
3.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讲解地坛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抽象的语言现象。
4.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我与地坛》。
2. 参考资料:有关史铁生及其作品的资料、地坛的历史文化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3.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地坛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分享自己的看法。
5.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进一步强调地坛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6.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抽象的语言现象。
《我与地坛》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并感悟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1.1.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1.1.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与理解1.2.2 重点词语与句式的解析1.2.3 文章主题与情感的分析1.2.4 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反馈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2.1.1 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声音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1.2 词语解析:分析重点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1.3 句式分析:讲解句式的特点与表达效果,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2.1.4 主题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1.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词语与句式。
2.2.2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2.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课文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3.1.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1.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1.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自我认知。
3.2 教学反馈3.2.1 课堂反馈:及时回应学生的疑问,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3.2.2 课后反馈:通过课后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4.1.1 课文文本:《我与地坛》的原文文本。
4.1.2 相关资料: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其他作品等。
4.1.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4.2 教学工具4.2.1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和相关资料。
4.2.2 笔记本电脑:用于存储和传输教学资源。
《我与地坛》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3)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散文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哲理思考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切怀念,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顽强拼搏。
(2)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及其创作背景。
2.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3. 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2. 课文中所体现的哲理思考和生命观。
3. 将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创作背景和象征手法等。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和哲理思考,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讲解分析:针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心理描写和哲理思考进行讲解和分析。
5. 案例分析:结合课文内容,选取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掌握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我与地坛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2.领会作家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难点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
生对“生命”的感悟。
2.体味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
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
过程和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2. 反复诵读文章、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教学过程备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8岁时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主动去陕北农村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
能站立起来。
曾有的年少轻狂,所有的豪情壮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楼,他一度痛不欲生。
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进了街道的一家小厂,每天在那里画彩蛋。
再后来,他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为他欢呼时,他一直倔强的昂着头,但委屈的泪水却忍不住流淌下来。
这个人就是史铁生,今天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走出当时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检查预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柏树()恍惚()隽永()猝然()坍圮()恪守()隽秀()(二)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熨帖:意蕴:宿命:恪守:
亘古不变:窸窸窣窣:
四、听课文录音
五、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
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六、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悟
思考:
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什么?(母亲)
2、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是……?
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
3、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
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阅读第一部分回答
1、作者来到古园,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为什么这么说?(我对古园的深情,古园对我的意义)
2、“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此时才是我该来的时候?(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时,一下子失魂落魄的我来了,与它相怜相惜)
3、“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
明确:生命的暗示
4、“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荒芜并不衰败。
“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课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的。
5、课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明确:六个譬如。
肆意雕琢不能改变
身体残疾精神不变
6、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1、为什么生;2、怎样活。
地坛帮他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则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他精神跋涉得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他的母亲。
在品析第二部分之前请同学概括
7、为什么要“独自”去?地坛可以给予作者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使作者要独自去?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明确:“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
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
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
关于第三个问题。
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