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规律难题审批稿

合集下载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系列问题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系列问题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系列问题(1)——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试验时间:实验目的:观察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收集实验数据,并从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具座火柴刻度尺实验步骤1、估测凸透镜焦距 f = cm2、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实验数据(完成表格一、二)注意事项1、实验时,将有关器材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应使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使蜡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怎样找像:当成实像时,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时,光屏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表格一:成实像时(f= cm)像的性质实验序号物距u/cm 像距v/cm 应用倒立、缩小的像1 2倒立、放大的像1 2倒立、等大的像1 2表格二:成虚像时(f= cm)像的性质实验序号物距u/cm 像距v/cm 应用正立、放大的像1 2 3表格三:结论(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像的性质像距(v) 应用正(倒)放大(缩小)实(虚)u>2f u=2f f<u<2fu=f u<f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系列问题(2)方法与步骤:(1)如图: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直线赏;(2)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倒正。

(3)、蜡烛向凸透镜移动,使物距在f和2f之间,即f<u<2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测量和观察。

(4)、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观察在屏上能得到烛焰的像吗?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5)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像的性质实虚正倒缩放u>2f 实倒缩f<u<2f 实倒放u<f 虚正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第1小组同学依次把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

但是,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请你帮他们找出两个可能的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让《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难点有效突破

实验让《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难点有效突破

实验让《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难点有效突破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这个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因为对“物距的变化而导致像距和成像特征的变化”而产生混淆,导致相应的重点和难点难以突破.仔细分析这些重点和难点,每个困惑环节都和实验密切相关,如果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去做、去看、去分析、去总结,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下文就如何用好实验来突破.第一、焦点不难找.找焦点是本次实验的一个基本技能,在本实验中,学生找焦点的能力应该放在《透镜》中,让学生掌握通过找最小最亮点的方法来找到焦点,并能粗略地测出焦距的大小.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要让学生充分接触凸透镜,因为要了解凸透镜的规律,必须让学生多次接触凸透镜.在课间,可以把凸透镜作为一个玩具给学生玩,从玩中来获得知识,而老师则起到一个引导和点拨的作用,比如第二种测量焦距的方法是成像法,学生在课间可以完成这个活动;比如,可以用教室里明亮的窗户作为物体,逐渐远离凸透镜,用自己的作业本作为光屏来接受窗户的像,这时学生发现凸透镜离窗户略远时,像距几乎不变,而且和通过平行光线测量到的焦距非常接近.这种方法能充分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第二种测量焦距的方法;第三种成像法,学生通过寻找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发现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的规律.这时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规律可以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从而掌握第三种找焦点,测焦距的方法.第二、亲身体验规律.寻找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探究过程,此时还要遵循一般的科学探究历程,让学生亲历体验.凭借的学生原来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时,通过凸透镜看书本中的字,再通过凸透镜望远处的景物,都会给学生以好奇,在学生本身的脑海里留下一些疑问;此时可以把这种现象再次呈现给学生,并提出问题,为什么通过凸透镜看近处的物体和远处的物体会呈现不同特点的像?引导学生的去猜想和假设,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会提出一个合理的假设,即对于同一个凸透镜而言,成像特点可能与物距的大小有关.接下来是请学生设计实验.为了让学生去设计和制定计划,在这个环节中要引导学生采用多次实验来获知普遍规律,并引导学生设计表格.第四个环节让学生去做实验,通过学生的充分体验实验过程,分别感受成倒立缩小实像、倒立等大实像、倒立放大实像、不成像和成正立放大虚像的一系列过程,并推测出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像距与焦距关系.第三、细节验一验.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论证,交流与讨论,最终得出了正确的凸透镜成像规律.但是还要做一些工作,那就是整个实验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学生实验过程中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问题1烛焰、光屏的中心为什么要处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如果不处在主光轴上将会有什么现象或后果.策略1让学生把烛焰放高点或放低点,或放左点的或放右点,观察烛焰在光屏中的移动方向,再把凸透镜和光屏也依次放高点或放低点或放右点或放左点,从而获知像如果不在光屏中央时而如何调节凸透镜或烛焰或光屏的位置,使像成到光屏的中央.问题2烛焰的运动和像的运动之间有什么样的规律?烛焰在运动过程中,烛焰的速度和像的速度有什么规律?策略2再次让学生把蜡烛移到离凸透镜较远的地方,让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相应的调节光屏的位置,让学生亲自感受到物体在两倍焦距以外移动时,物体移动的幅度要远大于像移动的幅度,即v物>v像;而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移动时,物体移动的幅度明显变小,而像变化的幅度明显变大,从而进一步理解v物<v像.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通过实验揭秘“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即物体离焦点越近,像距也变大,像就变得越来越大.问题3学生对凸透镜成像中的光路可逆不理解,并无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比如下面一道题.例1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15 cm 处得到物体放大的像,若把物体移至透镜前15 cm处,并使其在光屏上成像,则有A.光屏远离透镜,成放大的像B.光屏远离透镜,成缩小的像C.光屏靠近透镜,成缩小的像D.光屏靠近透镜,成放大的像策略3面对这个问题,当烛焰处在两倍焦距以外时,让学生观察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请学生测一下物距和像距,再让学生把烛焰和光屏位置对换,问学生看到什么样的现象.此时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思考和交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能获知光路是可逆的;再请学生去思考,如果不对换光屏和烛焰,怎么样证明光路可逆?如果学生思考有困难,可以把把刚才测出的物距和像距再次告知学生,点拨学生思考,让原来的像距变成现在的物距,让原来的物距变成现在的像距,并移动到相应的位置来验证.问题4本节的学习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喜欢用作光路图的方法来巩固和提升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但是遇到下面这样一道例题,反而会混淆学生的思维.例2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现把凸透镜下半部分完全遮住,则A.像只剩下上半部B.像只剩下下半部C.像仍然是完整的,但比原来要暗些D.像不完整,比原来亮些策略4面对这个问题,因为在作光路图时,一般老师只作两条特殊的光线,从而混淆学生的思维,为克服这个难点,实验时只要引导学生把凸透镜的一半遮起来,让学生看一下像的具体变化便迎刃而解.进而帮助学生分析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想学好物理,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对克服很多难点和重点,实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只要各位老师善于运用实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很多教学难点也会随之突破.。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难点与突破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难点与突破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师可采用探究式实验法。在实验前,需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物理概念,如物距、像距等,并教授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实验操作中,通过引导物体按一定顺序移动,帮助学生体会成像规律,如物距减小、像距和像增大等。实验总结环节,注重因果分析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实验结论。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还能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尽管讨论的是凸透镜,但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可通过类似方法探索,且在摄影、眼镜等领域有广泛应用。通过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广东北江实验学校肖象富
在八年级物理的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根据探究过程的一般步骤,首先是提出问题,但就是在这里出现的很多问题。

按照课本的要求应该是提出这样的问题:像的性质和物距有什么关系?可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多,各种各样的都有,给人感觉又散又乱,不好处理。

课后找部分学生分析其原因是:、不明白像的性质指的是什么内容,、对物距、像距和焦距的理解不是很清楚。

所以有必要在实验以前给学生打好基础,指出像的性质包括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以能否成在光屏上作为标准);画出有关凸透镜的光路图,并在图中让学生明确物距、像距和焦距分别是指物体到凸透镜、像到凸透镜和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分别用符号、、来表示。

其次是要解释清楚本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什么要选择到厘M的?考虑到本校使用的光具座总长是1M,物屏距离应该大于倍焦距以上才能够方便在光屏上成功找到倒立、缩小和倒立放大的像。

再次在总结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除了课本确定的三条规律以外,还有必要推导出另外一条重要的规律:在物距大于焦距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这个规律在处理一些具体问题时特别有用。

比如说:照相机照像时如何调整像的大小和取景的范围?投影仪所成像的大小调整方法?
1 / 1。

专题35 凸透镜成像规律与应用(解析版)

专题35  凸透镜成像规律与应用(解析版)

专题35 凸透镜成像规律与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是初中物理中重难点之一,也是各省市中考必考考点之一。

凸透镜考查较为难些,有时还以多选的形式出现,综合考查整章内容,具有较高的选拔功能。

一、凸透镜成像规律:1、凸透镜静态成像规律物距(u)u>2f u=2f f<u<2f u=f u<f像距(v)f<v<2f v=2f v>2f不成像v>u正倒倒立倒立倒立正立大小缩小等大放大放大虚实实像实像实像虚像应用照相机、摄像机测焦距幻灯机、电影机、投影仪强光聚焦手电筒、平行光线放大镜特点二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物像位置关系物像异侧物像异侧物像异侧物像同侧成像作图也可以结合下图记忆:例题1 (2021上海)凸透镜成像,焦距是 10 厘米,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是 35 厘米,能成像的性质是()A.放大实像B.放大虚像C.等大实像D.缩小实像【答案】D。

【解析】凸透镜焦距是 10 厘米,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是 35 厘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考点透视迷津点拨与点对点讲练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选D。

【点拨】已知物距、像距或成像性质中的任意一项,都可以判断其他两项。

另外,已知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常常以图的形式已知),也可以判断像的性质,u>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u<v,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v,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对点练:(2021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三模)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调到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若将凸透镜向右移动______cm,屏上即可再次成清晰的像。

【答案】放大 15。

【解析】当如图位置时,物距u=25cm,像距v=40cm,u<v,光屏上恰能成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若将凸透镜向右移动15cm,此时物距u=40cm,像距为25cm,根据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可知,此时屏上可再次成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选用”难点问题解析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选用”难点问题解析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选用”难点问题解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归纳了各范围物距u 对应的像距v 以及像的正倒、大小等。

还需要注意,当物体(经凸透镜)成虚像时,除表现有像与物是位居透镜的同侧,还由图1知道,虚像到透镜的距离大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凸透镜成像规律运用中的疑难问题较多,让许多同学颇感困惑。

这里帮助同学们解析几则问题,旨在增进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时的科学推理的能力。

例1 在光具座上固定一个凸透镜,使烛焰中心在凸透镜主轴MN 上,如图2所示,当烛焰在A 点时,成像在B 点;当烛焰在B 点时,成像在C 点,则凸透镜位于( )(A )A 点的左侧 (B )AB 之间(C )BC 之间 (D )C 点的右侧推理:假设凸透镜位于AB 之间,因为题意“烛焰在A 点时,成像在B 点”,所以有像距v B >f ,那么当烛焰在B 点时,就有物距u B ′>f ,那么物与像就分居透镜的两侧,这与题意“当烛焰在B 点时成像在C 点”就发生冲突了,故凸透镜不可能是在AB 之间。

假设凸透镜位于BC 之间,由图1的物、像位置看,是不可能有“烛焰在A 点成像在B 点”的。

如果凸透镜位于C 点右侧,同样根据图1来判断,不可能有“烛焰在A 点成像在B 点,烛焰在B 点成像在C 点”。

而当凸透镜位于A 点左侧时,只要u A <f (u B ′<f ),对照图1是可能出现如题意的结果的,故应选择(A )。

例2 画出在图3中置于凸透镜主光轴上的均匀直棒AB 的像。

(提示:需注意像的位置、粗细、长度)解析:本题结果如图4所示。

关键是画A 、B 两端的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①确定位置,A 端的像在A ′,B 端的像在B ′;②确定大小,A ′端与A 端应粗细相等,而B 端因为f 2u f <<成放大实像,所以B ′端比B 端来得粗;③确定长度,因为当f 2u f <<时,f 2v >,所以有像移动的速度大于物体移动的速度(注意理解),故长度AB B A >''。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中的难点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中的难点

凸透镜成像中的难点
教学目标:
解决一直困扰着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的有关凸透镜成实像时,在凸透镜和物体之间放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后,保持物距不变或者保持像距不变,然后判断像距或物距如何变化,这一类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解决一直困扰着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的有关凸透镜成实像时,在凸透镜和物体之间放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后,保持物距不变或者保持像距不变,然后判断像距或物距如何变化,这一类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步先给出解决方法:
1.先直接给学生写出有关凸透镜焦距f、物距u和橡距v的关系式。

1/u+1/v=1/f
2.如果在凸透镜和物体之间放近视眼镜,则使得近视眼镜与凸透镜组成的这个新的凸透镜的焦距变大。

由公式可知,如果物距不变,则像距变大。

如果像距不变,则物距变大。

3.如果在凸透镜和物体之间放远视眼镜,则使得远视眼镜与凸透镜组成的这个新的凸透镜的焦距变小。

由公式可知,如果物距不变,则像距变小。

如果像距不变,则物距变小。

第二步通过例题练习:
1.例题:
一支蜡烛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一学生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在不改变凸透镜和光屏位置的情况下,若想在光屏上再一次得到蜡烛清晰的像,他应该将蜡烛向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2. 例题解析:
本题中加放的是实质为凹透镜的近视眼镜,这个凹透镜与原有的凸透镜合起来变为一个焦距变大的凸透镜。

又由不改变凸透镜和光屏位置可知橡距不变。

那么由对于凸透镜来说固定的公式1/u+1/v=1/f 可知需要增大物距。

所以应该将蜡烛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凸透镜成像中困惑成因与对策论文

凸透镜成像中困惑成因与对策论文

探究凸透镜成像中困惑的成因与对策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若从光源(蜡烛)侧面看透镜,会看到有一正、一倒的蜡烛像;若以毛玻璃光屏的光滑面承接,从光屏上可看到一个或倒或正的蜡烛像。

虽然,这些像不在本节课实验研究之中,但却产生在本节课的实验中。

这些像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什么性质的像?是在做此实验时常遇到的问题。

我们避开运算,以先推理后验证的方法,对该问题试作粗浅的探讨。

为讨论方便,将实验中所得的像分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像。

通常我们见到的像,或是由镜面反射产生的,或是由透镜折射产生的,它们之所以能产生像,是由于光源发出的,投射到不同的透明介质的光滑界面上,被反射重新汇聚或发散。

透镜对空气有两个光滑的界面a和b,它们都能对光源发出的光进行反射和折射。

从蜡烛发出的光,设在透镜的光滑侧表面a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另一部分光经a面折射进入透镜内。

对反射光来说,a面就是凸面镜,凸面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物(点燃的蜡烛)离它越近像越大。

当物和镜靠在一起时,像、物等大。

显然,经a面繁盛成的像,是正的、缩小的,随物距减小像变大,像是虚像。

实验中,我们移动蜡烛,从透镜上看这个正立像的变化情况是,像是正立的,大小随物距的减小而增大,物和透镜靠在一起时,像、物同大。

由此验证第一个像是由a面反射而成的。

对于a面折射进入透镜内的那部分光线,当它射到b面时,一部分光线经过b面(凹面)折射进入空气,形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探究的像。

另一部分光线,经过b面反射回到透镜内,再经由a面(凸面)折射进入空气。

从这二部分光线所经的路线来看,它们都是由空气经凸面折射后进入透镜内,再经凸面折射后进入空气,所以,透镜对这部分光线的作用是雷同的,都起凸透镜作用。

只不过他们在透镜内所经的路径不同,成像方向不同,成像的方位不同。

由于透镜都对它们起凸透镜的作用,因此经b面反射,a面折射的光线应成像,而且和“凸透镜成像”的像一样。

当蜡烛由远处移向凸透镜时,像由倒立的实像逐渐变大,进而变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凸透镜成像规律难题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1.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30 cm处逐渐移到离透镜20 cm处的过程中,像与像距的变化为()
A.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
B.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增大
C.像先小后大,像距逐渐增大
D.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变小
2.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 cm处,在屏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像,则透镜的焦距f()
cm<f<20 cm >10 cm
<10 cm >20 cm
3.(2010天津模拟)如图3-3-1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8 cm,当物体AB放在该凸透镜主轴上距离凸透镜12 cm的位置处时,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该物体清晰的像,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图3-3-1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4.(2010江苏连云港模拟)如图3-3-2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

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30 cm处,则()
图3-3-2
A.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B.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D.不论光屏移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5.(江苏徐州课改区模拟)如图3-3-3所示,是赵强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还需要调整的是____________。

调整后烛焰能在光屏上成____________立的实像,若想使像变大,应将蜡烛向____________移。

图3-3-3
6.(河南模拟)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缩小的像,当烛焰向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____ (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若要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烛焰到透镜的距离应____________透镜的焦距。

7.(山东滨州模拟)张晨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3-3-5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

实验后,他归纳出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图3-3-5
A.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B.烛焰位于b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C.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D.烛焰位于d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8.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8 cm处,在透镜另一侧20 cm处成一清晰像,则此透镜的焦距()
A.一定大于20 cm
B.一定小于9 cm
C.一定在10 cm到8 cm之间
D.一定在9 cm到10 cm之间
9.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当烛焰离透镜12 cm时成的是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透镜7 cm时成的是放大的虚像,则这个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下列的哪个值()
cm cm cm cm
10.一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动,当物距为30 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当物体移到物距为15 cm时,它的像一定是()
A.放大的实像
B.缩小的实像
C.放大的虚像
D.缩小的虚像
11.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倍焦距之外逐渐向凸透镜靠拢的过程中,光屏上所成的像将()
A.一直变大
B.一直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12.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的主光轴上,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该物体的明亮、清晰的实像,当用不透光的物体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后,物体此时在光屏上形成的像是()
A.只有上半部分,亮度不变
B.只有下半部分,亮度不变
C.与原来相同,亮度不变
D.与原来相同,亮度变暗
13.(江苏南通模拟)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 cm 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

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置于原来的光屏处,则所成像的性质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14.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的地方,沿主光轴方向平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棒AB,如图3-3-6所示,则形成的像A′B′为()
图3-3-6
A.比实物短,且B′端比A′端粗
B.比实物短,且A′端比B′端粗
C.比实物长,且B′端比A′端粗
D.比实物长,且A′端比B′端粗
15.(福建莆田模拟)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3-3-7中的()
图3-3-7
16.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凸透镜、烛焰和光屏放在图3-3-8中A、B、C三个位置时,屏上成一个缩小的像,则在A点位置放的是____________,在B点位置放的是____________,在C点位置放的是
____________。

图3-3-8
17.(广西柳州课改区模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

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cm
像的大小(放大或
缩小)
像的正倒
1 30 15 缩小倒
2 20 20 等大倒
3 1
4 3
5 放大倒
4 10 / 不成像/
5 8 / 放大正
①分析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第5次实验中,从____________一侧透过透镜看到在____________一侧放大的像。

( 选填“光屏”“蜡烛”)
18、如图所示,对于左边的大写字母“F”,选择正确的字母
代号填空。

(1)在照相机底片上成的像为_____;
(2)用放大镜看字母,看到的该字母的像的形状为______。

19、观察圆形鱼缸中的鱼,看起来比真实的鱼要大,这是因为圆形的鱼缸相当于一个_________,看到的鱼实际上是鱼的_______像。

20、如图,小明用一个透镜观看书上的一个英文单词,他看到了两个字母“YS”的放大的像。

这个透镜是_______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有
______________作用,利用这种透镜可制成的光学仪器有
____________(只需填写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