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读后感

合集下载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分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分析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 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 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 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 的《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 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自读课文,说一说你初读了这篇的文章有 哪些思考,提一提你阅读中遇到的问题。Zx、xk
结构层次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 实践的体会。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接着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 论的心得。 最后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艺” 与“道”的密切联系。
第二段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 的品德,回忆和文与可交往的情趣。
先写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似的美学观点。最后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 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 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仔细研读、思考
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 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 他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 心是什么?
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 的阐述,对《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 其实都是围绕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 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 阐述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 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绘画思想管窥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绘画思想管窥
心识其所 以然而不能然者 , 内外不 一 , 心 手不 相应。 ” “ 内” 是 指人 的心里所 想 , 孕育 的审美 意象 ; “ 外“ 指人 的手里所 画 , 把
审美意象再 现于笔端 。想 的与做 的统 一不起来 , 就是 “ 内外
不一 , 心手不相应 ” 。苏轼 自谦在绘 画创 作 中达不 到此种 境
能, 即便有 了“ 胸 中之竹 ” , 也不 能变 成 “ 手 中之 竹” 。因此 ,
绘画技 能是绘画创作 中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 。《 偃 竹记 》 云:
“ 予不能然也 , 而 心识其所 以然” 。苏轼虽明 白文与可所言之
理, 但在绘画创作 中还不能践行 。苏轼这样解 释原 由: “ 夫 既
记》 ) 是一篇悼念亲友的杂记 , 也是表 达绘 画见解 的随笔 。本
文就《 偃竹记》 中涉及 的意象形 成 、 创 作实践 、 审美 追求 和艺 术境界等问题钩玄提要 , 以管窥苏轼丰厚深刻的绘画思想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意 象 形成 : 胸 有 成 竹
作画之 前, 画家要打“ 腹稿 ” , 胸 中先要 有一个 完整 鲜活
之, 振 笔直 遂 , 以追其 所见 , 如 兔起鹘 落 , 稍纵则 逝矣 。 ” 如果 画家心 中酝酿好 了完整 、 成熟的竹子形 象 , 就要 挥毫泼墨 , 仿
竹子的形 态 和神态 , 反复酝 酿 、 构思 , 心 中悄 然形成 完整 、 成
佛狡兔突然跃起 和苍鹰猛然 降落 , 毫不 停顿 , 如果稍一放 松 ,
加叶画 出的竹子 , 支离破碎 , 了无生 机 , “ 岂复有竹 乎? ” , 就 是 说没有呈现 出完整 的竹子 形象 , 没 有把 竹子 画好 、 画活 。苏 轼又说 , 竹子“ 生而有 之也 ” , 画竹就是 要画 出它的生 机与 生 命 。画家应该师 法造化 , 成 竹于胸 , 意在笔先 , 追求整体 上的 “ 神似 ” 、 反对枝节上 的“ 形似” , 画出审美对象的神气 。 同时 , 苏轼 一贯重视 对生 活 的悉心 观察 , 将客 观物 象经 过主体情感浸润 和艺术 加工 , 形成 审美 意象 , 反 对切 割堆砌 和矫情 虚饰 。宋代米 芾《 画 史》 记载: “ 子 瞻 作墨 竹 , 从 地 一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作者:肖旭《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不过是一篇绘画题记,却写出了文同高明的画论、高超的画技和高尚的画品,写出了作者自己与文同的友谊之深,情感之厚;文章看去好像随笔挥写,却是形散神凝,“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同,字与可,苏轼的从表弟。

苏轼通过这篇文章,表示对他的追怀、悼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筼筜,是竹子的-种,生长在水边,竹竿粗大,竹节间的距离也长。

筼筜谷是盛产筼筜竹的一处山谷,在今陕西洋县县城西北五里。

洋县在宋代为洋州治所。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到熙宁十年(1077),文同在洋州作知州,常去筼筜谷观察竹子,因而画竹益精。

《筼筜谷偃竹》就是这个时候画的。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陕西专升本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陕西专升本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陕西专升本摘要:1.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2.分析文章主题及写作目的3.阐述文章结构及亮点4.总结文章价值及启示正文:一、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本文标题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作者为我国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与可。

文章发表于陕西专升本时期,是一篇以描绘竹子为主题的散文佳作。

文与可画竹技艺高超,以自然为师,强调个性表达,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画风。

二、分析文章主题及写作目的本文主题为画家文与可对竹子的热爱与精湛画技的展现,写作目的是通过描绘竹子的形象,传达作者对自然、人生、艺术的独特见解。

文章通过对竹子生长过程的细腻描绘,表现了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寓意着作者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追求、勇攀高峰的精神。

三、阐述文章结构及亮点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首先,开篇简要介绍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引出下文对竹子画技的探讨;接着,详细描述竹子的生长过程,以及画家文与可如何观察、提炼、运用到绘画中;最后,以竹子寓意人生,强调艺术家应具备的品质。

文章亮点在于:对竹子生长过程的描绘细腻入微,生动形象;以竹子为载体,传达出对人生、艺术的深刻感悟;行文优美,充满诗意,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四、总结文章价值及启示本文不仅是一篇描绘竹子的佳作,更是一种人生哲理的阐述。

文章价值在于:以自然为师,弘扬传统文化;强调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提炼,提高艺术素养;寓意人生,启发读者在面对困境时,要有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

对于我们来说,这篇文章启示着: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关注细节,发现美的所在;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要保持热爱,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勇往直前。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译:既然心理已经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 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 过错。
4、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 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译: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 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 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
其它重点掌握词语
给与,馈赠。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兼词,之于。 2、投诸地而骂 话柄。 3、以为口实 许可,答应。 4、而读书者与之 证实。 5、余因而实之 代词,如此的,这样的。 6、月落庭空影许长: 动词,对某某说。 7、近语士大夫: 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副词,就。 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从前。
斤斧何曾赦箨龙( tuò ) 畴昔( chóu )
笔砚( yàn )
喷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ēn )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一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二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全 文 结 构
第三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 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一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二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 的美学观点 第三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 饭 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 厚、亲密无间
副词,却 竟然
就是 就 代词,代“画家” 代词,他的 代词,自己
1、乃见其所欲画者
2、岂独得其意
3、而予亦悔其随之
4、以追其所见 5、其所以然 6、岂独得其意
代词,代“画家”
代词,代提到的事情 代词,代文与可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我的)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我的)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动词,描画,勾勒。)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动词,写作)
得到了他的方法。
解读第一段:
1.本段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 三层。
①文与可的绘画理论。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 胸
②自己学习与可画论的心得——注重实践
③引用苏辙的话, 指出与可绘画技艺的精妙、
深邃。
解读第一段:
2.苏辙引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道者 类比。
庖丁解牛→让文惠君悟出养生之道
轮扁造轮→让齐桓公悟出读书只能从
玩笑
解读第二段:
本段追忆了与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文与
可怎样的性格? 三件趣事。
1、请文与可画画的人很多,文与可拿他们的 画布当袜子。 ——蔑视权贵,淡薄名利,狂放不羁。 2、苏轼和文与可互赠关于画竹子的诗歌。 ——以小见大,重神轻形的美学思想。 3、苏轼写诗说文与可贪吃竹笋,令文夫妇为 之喷饭。 ——为官清廉,不图享乐,喜爱竹笋。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 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 趣事
元丰二年正月 元丰二年正月二 二十日,与可没于 十日,与可在陈州去 陈州。是岁七月七 世了。这年七月七日, 日,予在湖州曝书 我在湖州晒书画,看 原指经过朋友的坟墓如 到这幅《筼筜谷偃 画,见此竹,废卷 不祭奠,走过去肚子就 竹》,放下画卷痛哭 而哭失声。昔曹孟 失声。从前曹孟德祭 会痛起来。用来表示对 亡友的悼念。 德《祭桥公文》, 桥玄文,有不祭祀坟 有车过腹痛之语。 墓、车过腹痛的话头; 而余亦载与可畴昔 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 戏笑之言者,以见 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 与可于予亲厚无间 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 密无间啊。 如此也。
意动用法 ,贵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指出下列文言虚词的含义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精选文段讲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精选文段讲析)
如今画竹的人竟然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竹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实践的过错
偃竹,倾斜的竹子。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如今画竹的人竟然一节节 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 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 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竹 乎! 子呢?
夫既心识其所以 然而不能然者, 内外不一,心手 不相应,不学之 过也。来自无间啊。第一段
全 文 结 构
介绍文与可画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
追忆二人交往中的三件趣事。
第三段
交代写作缘由。
再现深厚情谊, 怀念痛悼亡友。
信笔挥洒,姿态横生, 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
“亲厚无间”
抒情
神聚
阐画竹之理 忆戏笑之言 叙为文之由
形散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给与,馈赠。 2、投诸地而骂 兼词,之于。 3、以为口实 话柄。 赞同。认可 4、而读书者与之 证实。 5、余因而实之 代词,如此的,这样的。 6、月落庭空影许长: 动词,告诉 7、近语士大夫: 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副词,就。 从前。 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 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 没有实践的过错。
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副词,却 竟然) 乃见其所欲画者 (就是 就)
2.乃见其所欲画者
岂独得其意
(代词,自己)
(代词,他的) 而予亦悔其随之(《游褒禅山记》) (代词,自己)
与可画竹,初不自 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 贵重,四方之人持 重。四方的人们,带着白绢 缣素而请者,足相 来请他作画的,在他的门口 蹑于其门。与可厌 脚与脚互相碰踩。与可讨厌 之,投诸地而骂曰: 他们,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 “吾将以为袜。” “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

高中语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二《中国古

高中语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二《中国古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鉴赏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

文与可生前曾以这样的竹子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

本文即以此画为线索,表达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表达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特点的优秀散文。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开头不是直接就写悼念之情或两人的交往,而是从文与可的画竹理论写起,突兀不凡,生面别开,起首就给人以一种新鲜感。

文章说文与可认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画竹之前先要把握对象的整体形象和精神实质,做到融会于心,酝酿成熟,然后振笔直书,一气呵成,才能生动传神地把它再现出来。

相反,如果临时求其细微末节,机械地一节一节画,一叶一叶描,就无法画活竹子。

这实际是主X意在笔先,反对临画敷衍;主X整体上的“神似〞,反对枝节之间的“形似〞。

作者以赞同的口吻所表述和发挥的这个见解,十分精辟,不仅对整个文艺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胸有成竹〞已成为人们处事的准那么,和活在群众笔底口头的成语了。

上述行文生动流畅,如用“兔起鹘落〞的比喻,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运笔的神速。

下面作者接着叙说自己对这个文与可教给他的道理,虽然心里明白,但实践起来却不能得心应手,原因就在于“不学之过〞,并把此画竹方法提到哲理的高度,“岂独竹乎〞,说明了这一点。

最后又引用其弟子由(苏辙)送给文与可的《墨竹赋》中的几句话,通过《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和《天道》中轮扁斫轮两个典故,说明子由对与可所画竹子的看法:庖丁解牛由于掌握规律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文惠君从中悟出了养生之道;轮扁造车轮,使正在读书的齐桓公懂得了技艺只能从实践中体会的道理,与可在画竹中寄托的思想说明他也是个深悟事物规律的人。

作者认为子由仅得与可的画意,而自己并得其画法,是最了解与可的人。

这段通过表达文与可的画论以及子由和作者自己对此画论的反映,不仅写出了文与可画技的高妙和见解的卓绝,而且也道出了自己对文与可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读后感]
苏轼为文,多率性挥毫,情味恣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读后感。

其悼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正是在随性所致的叙述中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丰沛的感想和情愫。

诚如邱濬所言,“自画法说起,而叙事错列,见与可竹法之妙;而公与与可之情,尤最厚也。


此文精悍而蕴涵深远。

不拘一格,才能对它作最佳解读。

一、“胸有成竹”喻理论
苏轼兼擅诗文与绘画,并有“诗画一律”的观念。

他曾毫不吝惜地表达他的诗画平等观:“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书朱象先画后》引朱氏语);“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像略与诗人同”(《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王晋卿作烟江叠嶂图……》)。

因此,文中论画竹技法,不必囿于绘画,亦可通喻文学。

“胸有成竹”是谈构思的著名论断,这里可细读出两层意旨:一者,意在笔先,“意”是统摄文学创作的最上者。

他曾教人作文“不得意不可以明事”,也印证了文中“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二者,不论文画,都要有宏观建构,不可“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作肢解后的缝缀、拼合,否则难有“合于天造,厌于人意”(《静因院画记》)的佳作。

“胸有成竹”方可“行云流水”,由是再谈创作。

苏轼未明言“灵感”,但已然强调在“胸有成竹”基础上“执笔熟视”以凝神,乃见所欲“画”者。

文学同于绘画,都讲求凝神以传神,“求物之妙”。

至于如何“传神”,则如文中所言,“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这便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以致自然奔放。

开篇一段,文有限而意无穷,从不同角度解读,可得不同见解,折射出情志各异的思想。

“留白天地宽”,苏子为文,机巧便在于此,读后感《《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读后感》。

二、“心手相应”论实践
文中一句“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一针见血地指明了苏轼重学习、重训练且重触类旁通的实践观。

看得出苏轼极恶“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表面上的“心识其所以然”,也摒弃“见于中而操之不熟”的眼高手低。

简单数语,便点明躬亲操行与勤恳练习的重要性。

由是联想到欧阳修《卖油翁》的点睛之笔,“无他,唯手熟尔”。

绘画、写诗、作文,乃至于其他事务,只有躬于实践、勤于练习,才能有所成就。

苏式反问“岂独竹乎”,由画竹寄托普遍性的道理。

他引自由《墨竹赋》,阐明了“触类旁通”的理念。

何谓“大家”?知识、技艺只可成其外表,见识、修养方可就其内涵。

苏轼的真知灼见,在于“有道”,他可以从画论中明晰文艺,也可从文艺领悟人生。

譬如“庖丁解牛”,以苏轼的智慧,哪里还只是庖厨之事,养生之道?
三、绢素赠答成修养
文章在肯定已故挚友的技艺、学识之后,则归于纪念哀悼的主题。

苏轼追忆与文与可的交往乐事,探讨文艺、诗书赠答、戏笑之言,转而抒发深切悼念的悲痛之情。

真情挚意,殷切感人,同时也予以文人墨客、后生晚辈深刻省思。

在文章中,我们可读出苏、文二人共同的高雅志趣和高洁情操,诚“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宋史本传》如是记载文与可)。

而两人的情谊,坚决地否定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表现出谦恭、宽和、坦荡的君子风度,可谓后世典范。

理论可学而得之,技法可习而得之,而修养所成,要在经年累月的琢磨中玉成。

大器如此,“不自贵重”,不为器用所羁,但日久内化为修养。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杂记中的出色作品,又是苏轼表达文艺见解的重要著作。

品读再三,确“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