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现代化读书笔记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读书笔记

《现代化新论》《新论》一书的价值,首先在于提出并详尽地论证了一元多线历史观。
所谓一元,指人类所经历的生产力形态的一致性。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人类历史发展归根到底是围绕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的中轴转动,我们称之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中轴原理,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一元论”(第一章70页)首先,应该尽可能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的原意。
马克思在早年曾认为历史社会是按一定顺序单线发展的,但在他的著作中从来没有说过他所提到的几种生产方式之间有“一个产生一个”的必然性。
而从他的晚年著作来看,更是明确认为社会发展是多道路多模式的。
其次,生产方式生产诸力与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过程中的结合体是马克思分析社会生产时使用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其中最关键的是生产力系统,这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变革的基本动因。
其四,世界历史上有两种形式的大变迁一种是大生产力形态的转变,在历史上迄今只发生过两次,第一次大变革是一万年到八千年前发生的“新石器时代革命”,它使人类从渔猎和采集生产方式过渡到农业定居生产方式第二次大变革是两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它使人类开始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过渡到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
这两次大变革都是创新性的社会巨变。
另一种是在同一生产力形态中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转变。
这两种形式的历史运动,是由众多因素的交互作用造成的,每个社会都是一个有机体,处在一个复杂的互动作用的网络系统之中,各种因素都是双向和多向运动。
其五,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交换方式的限制,农业文明都是地方性的,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多中心的。
只有现代工业文明才是世界性的,它把各区域性文明联成一体,汇合成为世界性文明,世界历史第一次显示出一种全球性的发展趋势。
作者阐明:第一,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异常复杂的运动,众多的独立和依存的变数在交互作用,单凭任何一个单因素都不能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历史发展是多因素的。
第二,历史发展中数不清的相互作用的变量形成的历史合力总是围绕经济发展的中轴线,经济发展的程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现实的生产力系统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书笔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书笔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书笔记》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确立的。
新时代是中国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历史时期。
新时代的内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设计,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
新时代的基本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设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是中国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任务。
解决矛盾的路径: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社会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先进社会文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引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推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全面深化。
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党的最终目标,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结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凝聚起来的近现代中国最大的政治共识,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长期斗争的历史经验的集中体现。
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读书笔记

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读书笔记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是一本重要的历史著作,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深刻的历史分析。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根据我提供的内容,按照深度和广度的要求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本著作。
一、总论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是学术界公认的思想精深、内涵丰富的重要历史著作,作者通过对世界现代化历程的梳理和总结,重点探讨了现代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以及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在本书中,作者全面阐述了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对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
二、内容概要在这本著作中,作者首先回顾了世界现代化历程的发展历史,重点探讨了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同路径和模式。
作者详细分析了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强调了现代化对于世界各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指出了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
作者总结了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对现代化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三、个人理解与观点在阅读这本著作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现代化的思考和洞察,对于现代化全球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认为,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我对于现代化的看法是,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推动现代化进程,使其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
四、结论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是一部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历史著作,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和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部著作,深入思考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者在这本著作中通过对世界现代化历程的梳理和总结,深入探讨了现代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以及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笔记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笔记第七章近代化一小步读书提纲一、洋务衙门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洋务运动的开始,是近代政治制度的第一个变化,它成了另外一个中枢机构,行六部职责。
二、自强与求富军事工业是第一步,主要是“四局”。
民用工业是第二步;工业起步带来的变化是产业工人出现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
三、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开始它可以分为同文馆和译书局的出现,派谴留学生出国学习,专门学堂的设立,西学课程的开设。
四、“中体西用”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纲领。
如果没有中体,西用则无所依托,是进不了中国大门的。
中体西用的发展是中学不能为体。
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
五、“决理易,靖嚣难”洋务运动的反对势力极强。
而改良派和洋务派的区别在于是否除旧。
正文:中国从四大文明古国一路走来,从巍巍大汉到烽火连天的五代十国,从开元盛世到饱受侵略的清末,经历了辉煌也经受了失败。
而回看1840年到1949年这段近代历史,更是充满了坎坷与艰辛,同时它对我们后辈的人也更具教育意义。
品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它回顾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为中心,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
新陈代谢的过程总是复杂和艰巨的。
书中第七章对洋务运动的描述就是一例典型。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
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摘自百度百科)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中体西用,维护清朝统治。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读书笔记(精选15篇)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读书笔记(精选15篇)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读书笔记【篇1】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白皮书中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迎来了实现抱负、施展才华的难得机遇,更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重任不是只有在关键时刻才有,它存在于我们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每时每刻,任重而道远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努力拼搏、奋勇争先。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青年是什么样子,中国就是什么样子,青年就是希望、是未来,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依靠青年,也能成就青年。
”我们广大青年一定要找准的定位,努力拼搏,不懈奋斗,用青春传递最闪耀的星火。
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练就健康体魄,认真学习,提高专业素养。
要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自觉将小我融入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努力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读书笔记【篇2】一个国家的进步,印刻着青年的足迹;一个国家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
正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提到:“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古有王勃十六岁登科及第,孙权十八岁称霸江东,近代以来更是人才辈出,从五四运动开始,青年的身影便不断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为当时积贫积弱的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现如今,山河犹在,国泰民安,我们身为“后浪”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于人生定向之时,当立鸿鹄之志,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需要之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跑出属于我们青年人的精彩。
读书笔记《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内容纲要(文字版)

读书笔记《<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内容纲要(文字版)第一编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第一章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应先正名时间尺度上,泛指从中世纪结束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一个“长时程”价值尺度上,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
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可以看作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第二章西方的现代化思潮与现代化研究不断变化中的社会思潮现代化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性工业化高潮阶段形成的关于社会变迁的新理论架构。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欧和北美在19世纪陆续进入了工业化时期,蒸汽机这个巨怪的出世塑造了一个新社会即工业社会的轮廓。
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使乐观主义的论调占了优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声把社会进化的乐观主义思潮一下子轰得烟消云散。
现代工业文明走入歧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的社会思潮开始出现新的转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美国社会思潮20世纪60年代——“发展”与“现代化热”现代化研究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迅速兴起的一门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
首先由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提出来。
最先开辟的新领域发展经济学现代化流派代表:著名经济史家华·惠·罗斯托其现代化论点也被称为“传播学派”(现代化问题的提出是密切为美国对外政策服务的)20世纪60年代对政治发展的研究中,至少有三大流派系统——结构功能研究法,主要受帕森斯的理论支配;社会过程研究法,主要是探讨政治行为过程与工业化、都市化等社会过程的关系;比较历史研究法,这是较为接近传统的一种方法现代化理论形成的历史特点1.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东西方处于尖锐对峙、国际关系很不正常的“冷战”时期。
《我的改变 个人的现代化40年》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书名页
图片
深圳的变迁
序一 作为企业家的王石
序二
第一章 肉身
第一节 认识 自己的身体
第二节 理性 地生活
第二章 空间
第二节 现代企 业文化
第一节 压制不 住的天性
第三节 给天性 留下的空间
第三章 学习
第二节 对西方 文明源头的追问
第一节 半生留 学梦
第三节 关注日 本
第四章 角色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我的改变 个人的 现代化40年》
思维导图PPT模板
01 书名页
03 深圳的变迁 05 序二
目录
02 图片
04
序一 作为企业家的王 石
06 第一章 肉身
目录
07 第二章 空间
09 第四章 角色
08 第三章 学习 010 第五章 生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的改变:个人的现代化40年》是万科创始人、现任远大科技集团联席董事长王石的最新自传。不同于市 面常见的成功人士传记,王石在这本书中剖析自己、回应时代,从“肉身”“空间”“学习”“角色”“生死” 五个概念入手,结构全书,高度凝练了他的最新观念与思想。在经历了“万宝之争”、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后,他进行了十年“刻骨铭心的反思”,并用数年时间,完成此书。既是对世人加诸其身的众多谜团的大起底, 也是向读者倾诉、交流,甚至彼此鼓励的“走心”之作。
第二节 商人与 社会
第一节 不能走 胡雪岩的路
第三节 告别个 人英雄主义
第五章 生死
第一节 死后 的房子
第二节 天堂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现代中国的形成李怀印读书笔记

现代中国的形成李怀印读书笔记
正文:
李怀印所著的《现代中国的形成》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读书笔记,涵盖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许多重要议题。
在这本书中,李怀印强调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几个问题,包括:
1. 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化问题。
李怀印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而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
2. 中国近代史的演变过程。
李怀印在书中介绍了中国近代史的演变过程,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强调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和重要事件。
3.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
李怀印认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速度快、力度强、不平衡等特点。
他还在书中介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领域,如工业、农业、科技等。
拓展:
除了在书中提到的几个问题外,李怀印在书中还强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的问题。
他认为,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
此外,李怀印在书中还提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际问题。
他认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需要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和合作。
总结起来,李怀印所著的《现代中国的形成》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读书笔记,涵盖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许多重要议题,对于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现代化读书笔记【篇一:推荐写读书笔记的书目录】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推荐书目基础篇(30部)1.《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2.《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3.《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4.《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5.《中国教育史》(修订本), 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6.《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7.《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8.《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9.《素质教育学习纲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三联书店200年版10.《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师范司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2.《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3.《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4.《德育新论》, 鲁洁、王逢贤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5.《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6.《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7.《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9.《民主主义与教学》,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0.《给教师的建议》,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21.《和教师的谈话》, (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24.《有效教学方法》, (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6.《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28.《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29.《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拓展篇(70部)31.《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2.《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3.《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 任仲印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4.《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 王承绪、赵祥麟编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5.《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修订版), 陈学恂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7.《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8.《中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 沈灌群、毛礼锐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9.《外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 赵祥麟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0.《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 周毅、向明,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41.《顺生论》, 张中行,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2.《教育哲学通论》, 黄济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43.《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彭歌、陈敬著, 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44.《教师人文读本》, 张民生、于漪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45.《中国的智慧》, 韦政通, 岳麓书社2003年版46.《赏识你的学生》, 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47.《教育的未来》, 温世仁著, 三联书店2001年版48.《教育的奇迹》, 朱永新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49.《发现母亲》, 王东华,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51.《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叶澜,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52.《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 朱小蔓, 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53.《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 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版54.《教师的情感与智慧》, 《教师博览》编辑部,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5.《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徐光兴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6.《科学家论教育》, 周川选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7.《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 李洪涛,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58.《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 刘军宁主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59.《不跪着教书》, 吴非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0.《人的现代化》, (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61.《自我实现的人》, (美)马斯洛著,徐金声等译, 三联书店1986年版62.《宽容》, (美)房龙著,迮卫、靳翠微译, 三联书店1985年版64.《窗边的小豆豆》, (日)黑柳彻子著,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65.《朱兰质量手册》, (美)朱兰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68.《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著, 傅统先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69.《早期教育与天才》, (日)木村久一著,王传璧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70.《教育过程》, (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71.《教育的经济价值》, (美)舒尔茨著,曹延亭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72.《人的教育》, (德)福禄倍尔著,孙祖复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74.《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 (瑞士)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75.《学校无分数三部曲》, (苏)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78.《成功智力》, (美)r.j.斯腾伯格著,吴国宏、钱文译,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81.《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 高万祥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2.《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 窦桂梅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篇二:马哲读书笔记】马哲读书笔记。
当代社会的主题是发展,而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实施发展,加速发展,防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发展异化”现象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发展的异化”就是在发展过程当中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发展的目的与手段颠倒起来,割裂发展的本意,扭曲发展的本质。
反映到当代社会就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应该给人们带来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但是如果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反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那这就是发展的异化社会的发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发展的中心与最终目的,这就意味着社会的发展必须尊重人的主体性,在发展中注重人性的发展。
在我们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让人民充分地参与和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这是发展的最高尺度。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有利于社会各成员的人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要通过人的发展加以体现与衡量。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规划者与决策者,又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与实践者。
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形态的变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促进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的发展。
?人是一切发展的最终目标,其他发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的。
而人的发展能够反过来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只有人的发展才能获得发展;人是发展的动力,没有人的参与,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社会的发展与否,完全取决于人的发展和人的素质;人的发展程度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志。
?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的,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的心理、态度和行为都和现代经济发展同步前进,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现代人在国民素质之中的广为散布,不是发展过程的附带产物,而是国家发展的基本内容。
?人的发展,包括反映人的生存的必要条件和人的生活质量,反映人的发展要将人的个性发展其中的人的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的价值的实现等方面。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的物质、文化、生态需要的满足;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因此,异化劳动理论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类不断地被物化的情况下,对于我们重新把目光投向人本身,重新审视人在当代社会中人的作用,思考人类发展的前途,具有非常深刻的启迪和引导作用。
?现在,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在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应该更多地考虑人的因素,做到人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这对于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当代价值首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当时的经济事实出发,分析异化劳动,阐述他的异化观,并由此而探究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倡导人性全面复归,最后提出崭新的共产主义观,无处不折射出马克思深刻的人本主义思想。
因此全面而准确地解读《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深入地研究、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其次,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理论强调了人的本质的实践生成性,把人纳入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把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建立在对现实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之上,揭示了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本质力量的不断对象化活动和自我生产、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来解决和克服资本主义现代性矛盾,生长出新的现代性。
异化现象的客观性则显示出对异化的克服与扬弃只能是相对的,而完全的、没有任何异化现象的社会只是乌托邦。
在当前全球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的历史视域中,马克思的现代性异化批判理论仍然是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切现象的重要理论武器。
在现代社会中,一方面表征着现代性的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社会生产、生活、交往、娱乐到情感体验、个体心理都被商品化了,“物的世界”把“人的世界”包裹得严严实实;但另一方面,它也紧迫地呼唤着新的现代性,通过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加普遍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和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生产、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人类现代化活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及其所衍生的各种现代性问题是可以克服和扬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