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徐州状元所李蟠撰崔其正墓铭考释
机敏过人的状元李蟠

机敏过人的状元李蟠康熙三十六年,徐州府学子李蟠进京赴试,经会试、复试、殿试,三堂会考均为魁首。
殿试时,康熙帝曾问以军政、吏治、河防等国家要务,李蟠成竹在胸,对答如流。
不仅立论高远,而且策略得当。
圣上甚是欣慰,当即钦点为一甲头名状元。
授翰林院编撰。
蟠初及第,皇恩浩荡,上赐顶戴花翎,官服朝靴,令其披红戴花,骑马巡街夸官三日。
一时间万人空巷,男女老少,争相围观。
真是数不尽的春风得意,道不完的荣华显贵。
三十八年,时值应天府会考。
李蟠受命为主考官前往金陵履任。
因受人陷害,涉嫌会考弊案而迁怒于朝廷。
康熙帝欲治其罪。
李蟠提出朝廷可派员监考重新再试一场的奏请。
结果乡试中的举人无一人落榜。
验试了李蟠的清白。
不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根据传闻写的《通天榜传奇》剧作。
再次歪曲张扬此事,惹怒龙庭。
朝堂上李蟠力排众议,巧妙地为己作了申辩。
他说:“自古以来说书唱戏都为民间野史,不足为凭。
文人骚客想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就处心积虑地找来一些毫无根据的传闻野趣捕风捉影,肆意张扬,以达到哗众取宠和文有所指的目的。
其实都是虚构假想,是个人的好恶的宣泄。
正像臣之家乡父老乡亲所说的那样……”陈述到这里,他故意打住,还面露不好说下去的难色,这更勾起了皇上和一班大臣的好奇心。
康熙帝迫不及待地追问道:“如何,快快道来。
”李蟠赶快再拜说:“此话有些粗俗,朝廷之上臣恐有辱圣听。
”皇上说:“少卖关子,只管如实道来,本皇赦你无罪还不行吗!”李蟠谢了恩,挺直了腰身只见他才要张口又打住了。
后来他在皇上一再追问下,才装出不得不讲的姿态。
他说:“俺家乡老人们常说,说书唱戏如同放屁,都是空穴来风。
那里的故事就是一些人胡说八道满嘴放炮,吃柳条子拉粪箕子,肚里胡编乱造的。
”此话一出,惹得皇上一阵大笑,群臣也掩口不已。
康熙帝这才转怒为喜,可又一想此事总得有个说法,不然何以平息众怒。
不如先将他流放,以后瞅个机会再将其召回朝也就是了。
圣上念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是难得的人才,有些想偏私他。
徐州府志

·870·卷十五东书院、(在府城东北隅,明副使王梴建。
)彭西书院、(在府城西南隅,明副使赵春建,为武举弟子居业之所。
)养正书院、(在吕梁分司之南,明主事王应时建。
)吕梁书院、(在吕梁洪,明主事郭持平建。
)境山书院、(在府北境山,明主事吴自新建。
)河清书院、(在府城东门,明知州章世祯建。
)醴泉山书院。
(在吕梁北,康熙五十八年州人同建。
)督学试院(在府城东门内,康熙四十九年。
知州卞之钧、训导汪庆升等创建。
先是徐属士子俱赴淮安应试,往返几千里,至是称便。
嘉庆十二年,知府王泽倡捐赠建。
)铜山县学宫(未建,现附府学。
)学额:廪膳生员二十名,增广生员二十名,岁考入学生员十七名,科考入学生员十七名,岁科併入武生十七名。
(旧额文童岁科两考,武童岁科倂考,各入学十五名。
同治二年○1,奏淮永远加广各二名。
)学田:共六顷四十二亩。
(破石桥一顷十亩,王世刚集五十八亩,律北沟一顷八十八亩,梁庄二顷十亩,徐三村四十亩,大浮桥三十六亩;额征学租正银七两五钱,耗银七钱五分。
)正谊书院(在城东南凤冠山,明嘉靖十四年,主事张镗建观道亭,祀石刻圣像,一名川上书院,捐置祭田。
国朝乾隆三十三年,知府邵大业捐建大殿、两庑,置祭田七十亩有奇。
五十六年,淮徐道康基田重修。
嘉庆四年,邑人赵世清、刘廷宾、李元珍等公捐祭田四十八亩。
道光四年○2,邑人刘允昭捐置田五十五亩有奇。
咸丰五年○3,知县王检心即其地改设正谊书院,又设果育蒙学一堂,先后详拨吴邵湖官地四十七顷,以作书院、义学课试经费。
)义学之分设于城乡者十有七。
(道光初,设小义学十处,后添设一处;咸丰五年,知县王检心捐资设养正义学一处,岁筹息钱七十二千文;同治六年,增设讲堂一处,知府朱忻又捐资添设彭城书塾一处,是为大义学。
又添中小二塾,此皆在郡城者。
同治八年,邑人陈增祥等禀设武家村义学一处,即将武家村废亩地及废堤宅基共田九十亩有奇,作为经费。
)光绪五年,徐州道张富年重修府学,迄宣统未如旧。
别号卢乡顽石老人的篆书七言对联

别号卢乡顽石老人的篆书七言对联
〖藏品简述〗
篆书七言对联墨色纸本134cm×33cm×2
释文:千年古鼎瓜皮色百番唐笺鱼子纹
款识:卢乡顽石老人
钤印:再作之罘客(引首,朱)孙问畸印(白)顽石书画(朱)〖乡贤传畧〗
孙文起(一八七○~一九五二),谱名文起,书画常署“闻起”“问畸”。
字蔚生,号友琴,别号卢乡顽石老人、东海狎鸥客,莱阳冯格庄人。
清道光壬午进士孙德升族裔。
廪生。
书画皆能。
〖世家渊源〗
孙文起出身冯格庄孙氏世家。
光绪庚寅岁贡生孙鸿章次子,丁酉拔贡孙孟起胞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
徐州古墓旅游景点

徐州古墓旅游景点
徐州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许多古墓旅游景点。
以下是一些徐州市的古墓旅游景点:
1. 马陵山:位于徐州市区东北20公里处,是中国北方最大的
岩石墓葬群之一。
马陵山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将军孙武(孙子)的墓地,也是中国古代墓葬艺术的瑰宝。
2. 大源陵:位于徐州贾汪区,是东汉末年刘秀(即汉光武帝)的陵墓。
大源陵在规模和布局上都堪称典范,是中国古代陵墓中的佳作。
3. 孔子庙陵:位于徐州市泉山区孔庙陵园,是为纪念孔子而建立的陵墓,景区内有孔子庙、孔子陵、孔子崇圣祠等建筑。
4. 王劢陵:位于徐州市云龙区龙庙山,是南齐时期的陵墓,供奉齐孝昭王刘波。
王劢陵被誉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南齐陵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5. 孙达庐:位于徐州市丰县,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孙达的墓地。
景区内有孙达庐、孙达墓、孙文化陈列馆等建筑,展示了孙达的生平事迹和文化成就。
6. 张骞墓:位于徐州市铜山区,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的陵墓。
张骞墓坐北朝南,建筑布局独特,是研究西域古代交通和外交的重要遗址之一。
以上是徐州市一些著名的古墓旅游景点,游客们可以前往这些景点,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徐州圣旨博物馆

徐州圣旨博物馆作者:来源:《收藏界》2016年第05期徐州圣旨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九里山两汉文化旅游区,与西汉楚襄王刘注墓相毗邻,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早以圣旨为载体的皇牍文化博物馆。
总面积约为2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500平方米。
由主陈列楼和点石园两个展区组成,主陈列楼分为奉天承运圣旨展厅、蟾宫折桂科举展厅及其藏也周珍品展厅。
馆中现有藏品1.8万余件(套),展出各类珍贵文物3000余件(套)。
从不同侧面展示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传统文化。
对外在苏州、南昌滕王阁均已开设分馆,并应邀在香港、上海、西安、张家港等地举办临展及江苏省馆藏文物巡回展。
《古稀鹤算》匾额 1块长220厘米宽90厘米此匾由户部尚书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同治年皇室唯一进士昆岗书写,光绪庚辰年题写。
“古稀鹤算”四个字采用阴阳两种刻法,先用阳刻把四个字敲出来,再用阴刻把字体凹下去。
整体贴金,边角刻有人物图案,生动活泼。
《敬教劝学》匾额 1块长230厘米宽105厘米此匾为中华民国十一年七月题。
黑底阳刻字体中心阴刻,匾额中间钤有大总统印章。
战国出戟镂空双龙玉璜长16.5厘米宽4.3厘米璜形,玉正背两面是玉器常见的纹饰谷纹。
璜内出戟镂空两端雕成龙首形,龙身上饰云纹。
屈曲多变,生动流畅。
西汉玉天鹅佩饰长16.2厘米宽7.3厘米青玉片状。
色泽深邃幽青平面单雕。
图案为天鹅展翅飞翔,线条流畅,神态自然。
西周凤鸟纹柄青玉戈长29.2厘米宽5厘米玉戈锋作三角形,援身上刃微外弧,下刃平直,刃颇锋利,中部起直脊,玉戈凤鸟纹柄,器面斜线勾勒凤鸟纹,凤鸟昂首,高冠,圆目前视,长勾喙,羽上卷,卷尾,腿直立。
线条流畅,神态自然。
西汉青玉龙凤佩长8.5厘米宽3厘米青玉片状。
色泽深邃幽青平面双雕。
图案以龙凤为主,龙在上,凤在下,龙凤合体顾盼有致,相映成趣。
唐代舍利子塔形银罐高22厘米宽13厘米初唐,盛唐时期豫西与关中地区流行圆锥形、竹节形、桃形钮塔形罐,内有芯中空变小放置舍利子之用。
清道光二年进士翟云升书法欣赏

清道光二年进士翟云升书法欣赏
翟云升(1776—1858)字舜堂,号文泉,山东掖城东南隅村(今莱州市莱州镇东南隅村)人。
清代中后期著名古文字学家、书法家。
翟云升少年聪颖,天资过人,习作曾令“塾师避席”。
童生试时,著名诗人、莱州知府张问陶(号船山)赏之,拔其为第一,一时其文章一出,争传为范文。
嘉庆五年(1800)以第五名中举选为黄县教谕,不久便辞职回乡;道光元年举孝廉,道光二年(1823)中进士,授广西知县。
他性情淡泊,无意仕途,以母亲年迈为由坚辞不受;相国潍阳人陈文恪得知其学识渊博,推荐去京师任国子监丞,也没有成行。
晚年,他深居简出,登门求教者“日踵其门”。
魏晋南北朝考试名词解释

1、熹平石经: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一称“汉石经”。
其字体为一字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灵帝许可。
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由蔡邕等书石,镌刻四十六碑,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垱村)前。
碑高一丈许,广四尺。
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
除《论语》外,皆当时学官所立。
石碑已毁。
宋代以来有残石出土,近代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
考证其源流的有顾炎武的《石经考》、万斯同的《石经考》和张国淦的《历代石经考》等。
魏文帝正始中又新立石经﹐称“正始石经”。
2、三体石经(正始石经):《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1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
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
《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法门寺: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发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宝,包括金银器、琉璃器,以及珍贵“秘色瓷”器,还有锦、绫、罗、纱、绢、绮等各类纺织品。
据考证,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法门寺地宫是国内迄今发现的佛塔地宫中最大的一个。
前室发现了《大唐咸通启送歧阳真身志文碑》和《监送真身使随负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衣物帐碑》,这两通碑不仅是研究法门寺历史,而且是研究唐朝佛教的重要资料。
从地宫发掘了四枚佛指骨舍利,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经过考古科学发掘,有文献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是当今佛教界的最高圣物。
地宫中还有25000多枚唐朝货币,其中有13枚玳瑁币,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币品类。
4、大明宫含元殿:大明宫中最宏伟的宫殿建筑是位于丹凤门正北的含元殿,它是大明宫第一大殿。
古代状元考试时吃什么?

古代状元考试时吃什么?考生高考对中国人太重要了,为了考个好成绩,咋吃、咋睡家长都特别关注。
这不,《高考食谱大全》都有人做出来了。
吃得好,就能考好?这个问题,还真的很复杂。
中国古代,也是有“高考”的——这就是科举考试。
科考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考地方性的秀才开始,到省级、国家级的乡试、会试,考上举人与贡士,一共要考三场。
每场考试都是三天两夜,共计九天六夜。
每场考试,一旦入了考场,进了考棚,吃喝拉撒全在里面,除非交卷才能出来。
这三天两夜,考生在里面都吃啥呢?因人而异。
美食古代的考场,官方只提供用水,食物那是要自带的。
考虑到答题不受影响,考生一般带干粮,这样至少可以少上厕所,节省时间。
更重要的是,连吃三天的食物一次性带齐,防腐是个大问题,干粮成为首选。
要不,就带些馒头、咸菜之类。
容易变质的,绝对不能带。
古代考生,病死在考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连吃三天“方便食品”,对考生肯定是不利影响的。
如果家里很“土豪”,选择余地自然就大些。
陈继昌(1791—1849),字哲臣,号莲史,广西桂林人。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陈继昌从广西来到京城,参加会试与殿试。
陈继昌水平很出色,乡试考了第一,会试也考了第一。
但是,参加殿试前竟然病。
关键时刻,这运气实在太差了。
这得想办法弥补。
陈继昌参加殿试时,按例要接受搜身检查,防止身上夹带资料。
这一搜,吓了士卒们一跳:陈继昌的身上,竟然带着人参!人参不过,这并不违规。
人参,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等功效。
考试时吃人参,真是个好办法。
古人对人参很迷信,从某种意义上讲,考生吃人参,等于服用“兴奋剂”!体育竞赛,服用兴奋剂成绩更明显,考试应该也有这种特殊作用,至少精神方面的作用是有的。
陈继昌身体有病,考试时一边答卷,便一边啃人参,硬是带病完成了殿试。
出考场时,陈继昌是扶着墙出来的。
要是没有人参,陈继昌估计早倒在考场里了。
美食殿试成绩公布了,吃人参的陈继昌又得了个第一名,也就是状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报“发现栏目”曾刊登《文翰清流崔氏谱》一文,文中略提崔氏家谱中有状元李蟠为崔其正撰写过墓志铭,引起很多读者的兴趣,多次致电本报,欲求详情,故现对此篇铭文详加考据,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清代状元李蟠轶文《太学生考授州同知崔公其正碑铭》考释
文图、许砚君
李蟠是徐州地区家喻户晓的人物,早前些年研究李蟠的学者普遍认为李蟠是铜山人,仅仅是是祖籍在丰县,其他与丰县没有太大的关系。
而《太学生考授州同知崔公其正碑铭》一文的发现,对于李蟠早年曾住在丰县读书学艺提供了证据,而且此文在李蟠所有文集中未见,故而是难得的一篇轶文。
《太学生考授州同知崔公其正碑铭》全文1078字,对康熙年间的考授州同知衔的丰县人崔其正的一生,简短扼要的进行了表述。
文章虽千余言,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如沐韩柳之风。
撰文不避嫌、不虚夸,以理贯之,以气充之,可知李蟠非惟制艺大手,散文亦自有风骨。
李蟠所撰墓志的主人公叫崔其正,崔其正何许人也?查清甲午年(1894)版《丰县志.人物列传》,没发现他的传记,但是却发现了他曾祖父、祖父、父亲的传记文章,他仅在其父亲崔日衡的小传中附带一句:“子其正,世其家。
”
祖父三代都列传县志,可谓名副其实的书香世家,通过保存至今的崔氏家谱,可以了解崔其正的家族情况大致如下。
丰县崔氏谱云自出博陵崔氏,堂号“三戟”。
元末明初避兵乱,自山东东平府阳谷县(今山东阳谷县)徙居丰县西北石城里娥堌村,开基祖讳友能,后卜居娥堌村东里许,即今首羡镇崔老家村。
崔友能有曾孙12人,崔辅政是其曾孙之一。
辅政,字良佐,号柳亭, 15岁进入县学,20岁成为了廪生,他写的文章雄浑俊逸,高出人表,嘉靖甲午(1534年)得南直隶省选贡士副榜,被授与河南卫辉县丞之职。
居官五载,清廉守慎。
县令赠以隶书“奖励贤能”四字旌表,郡守以“河南第一官”称之。
后来崔辅政捐躯于任上,死前在官舍墙壁上题诗示儿:“二十余年得一官,眼前风景最堪怜。
于今收拾东归去,留下行藏任汝传。
”死后,百姓罢市而哭,同僚素服七日,入卫辉名宦祠。
崔辅政三子崔劝,字崇化,别号镜泉,
太学生考授州同知崔公其正碑铭
婶母舅崔姓讳其正,字公介,文林郎任宛平南溟公之曾孙,廪膳生云横公之孙,甲午拔贡湘陵公之季子也。
生平阅历,有人所不忍忘者,此诚郡邑所备为称道者也。
舅氏兄弟三人,长兄其庄,邑庠生;仲兄其章,邑庠生;皆朱太君出也。
舅氏行季,考授州同知,熊太君出也。
年方冲幼,慈父见背,祸基庭帏,豪端百出,日夜操心,刻刻畏死,井廪之阨不时遇也,犹幸仲兄其章密为救援,邑主佟公威为防护,方得脱离大难,即而伯仲两兄无嗣早亡,朱太君亦倏然长逝。
舅氏之艰苦,尝不罹于害,固有人力,亦天心不绝崔氏之宗支也。
熊太君鉴从前之颠危,念箕裘之重任,憔心研虑,勤俭持家,读书教子,君得列于成均。
幸舅氏生而奇异,姿性过人,未暇诵读而诗书礼乐旨无不共贯。
酬应世故而经权常变之宜,迥出时人。
是以邑人共为关望,历任县主,公事亦与商榷,学宫之戟阁星楼,不惜数百金极力独修;人有争讼委曲宛转,未有不为之解纷者也。
舅氏系蟠族叔之内弟也,故蟠以婶母舅氏称之。
当余未第时,常借其东院为读书所,舅氏殷勤供给,不使少亏,既余大魅后,又常多资其赠助以济其艰难,其所以曲成人才者如此。
舅氏之元配李太君,续穆太君,皆无出,又续史太君,生有三子,长讳磐,娶庞氏、次讳无柴,娶谢氏,早亡,续孙氏,有二女、长适监生皇御武之次子皇漪斋,次适邑庠生李振翮之九子李士恒。
由此,人丁渐增,家道日隆,所以积德累仁者、至其数世。
先生之与祖茔门建坊、植碑、种树,以展孝思,先生有鉴于此,尝夜示一梦,获千
金余,由此前代之基业充之益大,先人之旧续恢之益宏,德出同人,望隆斯世。
恤孤邻,贫公区,族党蒙其赡济,故一时之歌功慕义者在在皆是也。
无如天道难测,舅氏中道弃世矣。
长子磐无嗣,早亡,生二女,长适丁春苑,次适李方榖,惟次子天棐身虽孤而志气不靡。
才力克振于箕裘之将坠者,毅然丞之;家业之已败者,愤然兴之。
屡遭颠危,而身家犹存。
娶师氏,生二子,长祥麟,武庠生;次瑞麟,武庠生,娶沙氏,有三女,长适千总渠宏渠之长子渠景尧,次适太学生李洁己之长子李辉章、三适邑庠生李繁荣之长子李萃廷。
是教之有道,训之有方,两男亦早列胶庠,后嗣之隆昌,何莫非舅氏之贻德所致哉!
舅氏生于康熙元年五月十一日午时,卒于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戌时,享年五十五岁。
于雍正二年十月初十日与李太君、穆太君、史太君合葬于城西北里许别业之西新阡。
雍正三年二月,天棐欲立碑,来请序于余,余素沐大德,恨无能报,敢勒一言,草此付之。
岁雍正三年四月也。
今于乾隆二十四年三月,初九日清明节,次子天棐,孙祥麟、瑞麟敬谨植碑,以垂后世焉。
于丑科状元、翰林院编修、己卯科直隶省正主考官李蟠撰文。
翰林院编修崔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