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课件:第2单元 第8课时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 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任务课件 (共121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 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任务课件 (共121张PPT)

单元学习任务
一、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 品格。袁隆平等杰出劳动者的模范事迹,古代人民热烈的劳动 场面,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普通劳动者的辛勤汗水,手工 匠人的高超技艺,体现出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从下列话题中任 选一个,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分组进行专题研讨。 话题1 :劳动的崇高与美丽 话题2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话题3 :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 话题4: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了解袁隆平
(1)生平: 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 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 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 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 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 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 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 问题作出了贡献。
▪ 2.解 题 ▪ (1)正题 ▪ “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
山》中的诗句,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而且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表达了作者对袁 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 七律·到韶山 ▪ 毛泽东
▪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 不敢越雷池一步:原意是要坚守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去。后比喻做事谨慎或保守,不敢超越原
来的规定或限度。 ▪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 概括文章主题: ▪ 明确 ▪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第8课时优秀PPT课件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第8课时优秀PPT课件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 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概说: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找到核心人物。会发散思维, 从故事不同人物身上找到不同立意点;但是要抓住主要人物,寻求最 佳立意。
四、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
方法二——从核心事件揣摩命题意图 通读材料类型并划分层次
概括核心事件 找出关键句 提出中心论点
活动三 写作真题我来练
真题再现
(2021 ·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 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 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 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 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五、漫画图文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概说:概括画面内容和要点,确定画面主体和性质,思考命题者 的倾向(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或要说明的道理),联系自身的储备和 现实生活来确定立意。
因为从材料中提取的观点可以有多样性,所以在进入 写作时对所提炼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时要 注意三点: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比较新颖;③有 理可讲,有话可说。
二、立意四原则
(1)准
准确、鲜明。立意准确就是准确提炼材料的主旨,做到“思想 健康,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就是要体现时代的正能量,抒发 积极健康的感情。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全单元名师PPT课件(精编版超全338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全单元名师PPT课件(精编版超全338页)

• 1993获得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 •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
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6获首届“日经亚洲技术开发大奖”。 • 1997年在墨西哥获得“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 1998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 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
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习任务
一、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 品格。袁隆平等杰出劳动者的模范事迹,古代人民热烈的劳动 场面,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普通劳动者的辛勤汗水,手工 匠人的高超技艺,体现出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从下列话题中任 选一个,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分组进行专题研讨。 话题1 :劳动的崇高与美丽 话题2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话题3 :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 话题4: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 (3)人物通讯类型: • ①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
容丰富。 •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
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 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 •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 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文学常识
• 1.作者简介: • 沈英甲,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
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 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 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代表作品有《走 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文体知识
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 不敢越雷池一步:原意是要坚守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去。后比喻做事谨慎或保守,不敢超越原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课件
第九页,共二十页。
2.第一段中,哪几句直接写天姥山?采取了什么 写法?有什么作用?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
• 夸张、比较、衬托 ——神奇、高大、雄伟
• 为下文的梦游作铺垫。
第十页,共二十页。
3.天下的名山大川很多,天姥甚至还没天台山有名。诗 人为什么独钟情于天姥?
在诗人心中,天姥高耸入云,势拔五岳,“拔”是 一种想象中的夸张,在夸张与想象中带入浓烈的个人情 感。
对此欲倒东南倾( ) 云青青兮欲雨( )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虎鼓瑟兮鸾回车( ) 古来万事东流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2动词的活用 栗深林兮惊层巅( )
二、赏析诗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
第二十页,共二十页。
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留赠给友
人,借以排谴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 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第四页,共二十页。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
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 七言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 短句,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 ;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
天台山 tāi 著 zhuó 澹澹 dàn 悸 jì
第七页,共二十页。
①入梦的原因是: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 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 倾。”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我欲因之梦吴越。”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1.朗读思考:梦游部分可以细分为几个画面? 各画面的景有什么特点?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8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共21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8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共21张ppt)
他的声音沉重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 亢。
对梁任公声音特点的描写,状其演讲风神。
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 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 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写梁任公演讲中引证背诵的情景,敲头的 动作描写极为传神,既写出了梁任公的博 闻强识、才华横溢,又写出了他的投入与 现场的氛围。
让我们看看他记住了什么。
文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 简述演讲的背景 第二部分(2-9)具体描述这次演讲 第三部分(10) 对学者梁启超的评价
解答这样几个问题: 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从课文中找原句回
答)
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 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 精选事例; • 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 在记叙的同时,夹以议论和抒情,夹叙
夹议。
演讲时感情强烈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记梁任公先生 的 一次演讲
梁先生的肖 像、神态、 语言、动作 (细节)
作者的 感受评论
• 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有“神童” 之称,十二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1890年 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维新变法思 想。先后倡导、发动公车上书,积极宣传维新变 法理论,参与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成为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杰出代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
• 戊戌政变后,他东渡日本,并创办《清议报》、 《新民丛报》,广泛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 思想和社会学说,影响和启迪了整整一代人。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 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 顿足,有时狂笔,有时太息……他悲从中 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又真 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语文必修一第八课

语文必修一第八课
课 后 拓 展 阅 读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1927 年至 1929 年赴法国留学,1929 年回 国后,从事文学创作。曾任第三、四、五、六届中国作协主席, 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2 年 4 月 2 日,获得但 丁国际奖。
第5页
第三单元
第八课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2)阅读课文,然后思考:按叙事进程来分析,本文可分为几 个部分?请概述这几部分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后 拓 展 阅 读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答案] ⑥pōu
(1)①jiū ②lí ba ⑦qià n
③shè ④fè i ⑤chì
(2)①chǔ chù ②zhuǎ zhǎo
③fè nɡ
fé nɡ
④sà n
sǎn
第16页
第三单元
第八课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课标版·语文·必修1
2.写准字形
第三单元
第八课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课标版·语文·必修1
2.背景探寻
课 前 自 主 预 习
《小狗包弟》写于 1980 年 1 月 4 日,选自《随想录》 。 “文化大革命”期间,巴金看到许多同志、战友、亲友相继 受到各种迫害,却有恨不敢说,有泪不能流,有时还不得不说些 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被压抑的
课 后 拓 展 阅 读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 《春蚕》 《秋收》 《残冬》 。 茅盾的《蚀》三部曲: 《幻灭》 《动摇》 《追求》 。 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 《女神之再生》 《湘累》 《棠棣之 花》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课件:第2单元 第7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课件:第2单元 第7课时

②彘 肩( . ) ) ) )
)
) ⑧玉玦 ( . ) ⑩奉卮 酒( . ) ) 鲰 生说 我( . . 按剑而跽 ( .
) )
数 目项王( .
)
欲王 关中( .
)
[自我核对]①fán kuài ②zhì ③chēn ④zǔ ⑤shènɡ ⑥sháo ⑦lù ⑧jué ⑨xiǎng ⑩zhī nà zōu shuì zì jì shuò wàபைடு நூலகம்g
[自我核对]“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 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 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 知道取得项伯的信任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 贪慕虚荣而又刚愎自用的致命弱点,知道只要刘邦在项羽面前放 低姿态,项羽就不会将刘邦当作对手。
第7课 鸿 门 宴
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2.识记“举、谢、坐、不、为、于”等重要词语,掌握文言 文特殊句式的相关知识并总结规律。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深入分析刘邦取胜的原因并反思项羽失败的历史教训。
1.回顾旧学,查阅资料,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2.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了解故事情节,理清结构层次, 感受人物形象。 3.梳理文中的常见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用法,加强文言 知识积累,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 4.学以致用,总结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
1.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并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 题。 答:
[自我核对]文章以刘邦赴宴谢罪为核心,故事按照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的顺序展开:无伤告密→范增说羽→项伯夜访→张良 献计→刘邦谢罪→项王留饮→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救主 →沛公出逃→张良入谢→项王受璧→亚父破璧→沛公除奸。

第一单元第2课峨日朵雪峰之侧-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人教版)上课课件

第一单元第2课峨日朵雪峰之侧-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人教版)上课课件

诗歌意象 1.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太阳和山海并举, “太阳”象征的是光明、是未来、是希望,它 虽“彷徨许久”,但最终仍旧出场、带给人们新的期待。 而“山海”象征的是深渊、是失望,它虽“引力无穷”,但人们仍 然在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奋斗、砥砺向前。 2.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 的喊杀声。 落日的动势和石砾滑坡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这里的石砾和深渊代表 着种种挫折与打击,出现在人们追求光明的道路上,考验着人们的 意志和毅力。
诗人渴望自己能像雄鹰般展翅翱翔于蓝天,如雪豹般自由驰骋于崖璧 ,但由于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的缘故,无法与雄鹰或雪豹为伍。这几句真实描写了自 己作为一个攀登者的内心感受。 3.一只小小的蜘蛛给了我怎样的惊喜?
在继续攀登,还是选择放弃当口,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 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这是生命意志和生命强力的伟岸展示,呈示在这种高度 的生命必定是强健和雄壮者的生命。伟大与渺小,理想与现实,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 到诠释。 4.诗人写蜘蛛的“可怜”“默享”有什么作用?结合全诗分析。
王昌耀,湖南桃园人。当代诗人。1956年报名到大 西北拓荒。1957年因《林中试笛》被错划为“右派”。 后来被当做“有文化的犯人”选拔出来,在一家监狱工 厂学炼钢。颠沛于青海垦区二十余年。“文革”后平反, 仍坚持留在青海,在青海省作协从事专业创作。出版诗 集有《昌耀抒情诗集》。
背景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 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斗争。这一运 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 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的确定为“右派分子”, 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这首诗写于1962年8月,作者因被 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 动改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面是关于老师的习作片段,请你从人称运用的角度进行 点评。 我刚从师范院校毕业,走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当起了人类 灵魂的工程师。每天虚心地向老教师请教,备课,上课,批改作 业……日子在忙碌而平静中过着。 然而,一天我在翻阅学生的周记时发现了这样的文字: ‚老师,开学这么长时间了,老师们的目光从来没有停留在 我的身上,哪怕老师的目光能在我身上停留一秒钟;也从没有老 师提问过我,更没有老师表扬我,哪怕是批评我。我一直认为自己 是个无用的人,坐在这被人遗忘的角落。是您,老师,是您第一次 对我说出了‘你能行’!是您,老师,是您第一个将目光停留在我 身上!是您,老师,是您第一次让我的名字在班内响起!
2.如果写一篇关于老师的文章,你认为应注意什么?
【与你交流】(1)确定中心。就是说这个老师的思想品质和性格 特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什么。 (2)选好材料。这样,才能透过一件事或多件事看到老师的品 质和特点。 (3)选取好记叙的角度。写赞颂老师的文章,最主要的就是写 出老师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品质,抒发对老师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做到以情动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 (4)精心选择典型事例,做到点面结合。一般来说,大多数老 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仅做好了分内事而且做好了分外事, 因此我们必须精心选取典型事例,否则会偏离中心。如果只对老 师做简单介绍,老师的形象就显得单薄。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 法就是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通过‚面‛的介绍,可以使读者了
第 8 课 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
1.明确有哪些‚记叙的角度‛。 2.分析不同‚记叙角度‛的表达效果与作用。 3.能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最佳的记叙角度,力求 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1.仔细阅读‚话题探讨‛,激发写作联想。 2.仔细阅读‚写法借鉴‛,了解‚记叙的角度‛的概念,体会 各种记叙角度的作用和效果。 3.结合典型片段或文章,相互讨论,分析不同记叙角度的利 弊,掌握恰当运用的方法。
1.了解选择不同记叙角度的利弊,并能根据需要恰当选择。 2.明确对记叙‚切入点‛的认识,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合 理选择最佳的记叙角度,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1.可借助多媒体,提供图片或音像资料,创设合理情境,激发 学生兴趣。 2.提供典型片段或例文,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运用的记叙 角度及其表达效果。
3.用第二人称记叙有何好处? 答:
[自我核对]用第二人称记叙的好处至少有三:一是能够使自 己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文章;二是便于抒怀,即 用第二人称行文,作者自然而然就成了抒情的主体;三是会让读 者读起来更加亲切、随和。
4.什么是第三人称的记叙?它有什么优点与不足? 答:
[自我核对]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的,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 叙。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 ‚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这样的记叙, 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能较自由广阔地反映生活,它的局限是缺 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2.什么是第一人称的记叙?它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答:
[自我核对]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作 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 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 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 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记叙 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身经历 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 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我震惊了,更确切地说是震撼了。我明白了‚一句话,可以造 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的真正内涵,也更坚定了自己的天 平不能倾斜的想法。 【与你交流】片段运用第一人称组织材料,给人一种真实感, 同时又注意了人称的变化,特别是学生周记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 称的混合运用,既写出了学生当初的真实感受,又抒发了对老师 的感激之情。
[自我核对]所谓叙事视角,是指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 即作者是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在记 叙文,尤其是在记人的文章中,从人称上说,一般指的就是第一人 称叙事视角、第二人称叙事视角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从观察点、 立足点的角度考虑,一般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叙事视角的选择体现了写作技巧方面的要求,但要受到内容 表达与情感抒发方面的制约;而切入点的确定则更多地体现了观 察、思考方面的侧重点,同时也体现了技巧方面的能力。真正成 熟的记叙文应该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进而创造美文, 创造精品。
3.开展写作训练,选取优秀的学生习作进行张贴,引导学生 相互交流、评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4.本课教学共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了解尊师传统;明确记 叙的角度,结合例文及典型片段,学习根据表达需要选择最佳的 记叙角些叙述角度。 答:
‚老师,当我的名字第一次在教室里响起时,所有同学都愣 了,我也愣了,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老师,我真的不敢 相信是在叫我!我哆嗦了,因激动而哆嗦了。老师,我语无伦次,您 没有批评我,反而对我说:‘你能行!’老师,我当时真想哭,真想 哭! ‚老师,从那天起,我觉着天也蓝了,地也宽了…… ‚老师,是您让我找回了自己! ‚我想说:‘谢谢您,老师!’‛
5.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选择记叙的人称呢? 答:
[自我核对]写作时,到底选择哪种人称,不能一概而论,应该 从用哪一种人称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最有利的角度来考虑。 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事先确定好,一般要贯穿文章 始终,做到前后人称的一致。但有时也存在人称转换的情况,如鲁 迅的小说《祝福》就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来叙述:用第一人 称描写‚我‛在鲁镇的见闻,又用第三人称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 生。两种人称交错使用,使表达更丰富,更深刻。但我们在使用两 种人称叙述时应注意:一是不要频繁更换;二是更换时要交代清 楚,不能随意打断叙述的线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