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行为积极性与激励
个体行为动机与激励理论.pptx

第二节 需要与激励
一、需要概述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 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 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 需要的分类 (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间接需要和直接需要
◇ 需要的基本特征 (1)需要与人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2)需要具有个体性 (3)需要具有多样性与层次性 (4)需要有动态性 (5)需要具有社会制约性
第五章 个体行为动机与激励
第一节 行为与动机
一、什么是行为
广义的行为是由客观刺激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内 部与外部的反映。而狭义的行为仅指外显的行为。 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在因素 (2)内在因素
华生的行为公式S R :刺激引起反应。
托尔曼 (S·A) B为行为变因,S为情景变因,A为前提变 因,包括遗传、年龄和旧经验等。
类似的行为也可能由不同动机引起。职工工 作积极性高涨,可能是由奖金、提升等外 在动机,也可能是内在动机如对工作的热 爱和兴趣引起的。
国外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按 时计酬的职工每天一般只需发 挥20%-30%的能力用于工作就 足以保住饭碗。但是如果能充 分调动其积极性,那么他们的 潜力会发挥到80%-90%,这之 间的差额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效果是可观的。这需依靠 有效的激励!
X理论的基本假设
一般人天性好逸恶劳,只要有可能,就会逃 匿工作。 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听从指 挥,安于现状,没有创造性。 人们通常容易受骗,易受人煽动。
X理论假设下的管理方式
• 在管理工作中采用强制、惩罚、解雇等 手段来迫使他们工作,实施严格的监督 和控制。
二、激励概述 激励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 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 动和行为的进程。 它包括三个因素:
激励的含义和理解

激励是指通过外在或内在的手段或因素,刺激个体或团体产生行动、改变行为、提高工作动力的过程。
它可以是一种动机或奖励,旨在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努力和创造力。
激励通常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含义和理解:
1. 动机:激励是一种动机,它可以激发人们主动追求目标、尽力完成任务或取得成功。
激励可以来自内在的欲望和动力,也可以来自外在的奖励和认可。
2. 奖励:激励可以以奖励的形式存在,包括物质奖励(如薪资、奖金、福利)和非物质奖励(如表扬、认可、晋升)。
这些奖励可以激励人们付出更多努力,提高绩效和成就。
3. 满足需求:激励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如食物、住所)、社交需求(如关系、认同)、尊重需求(如权威、成就感)和自我实现需求(如个人成长、追求梦想)。
4. 影响行为:激励可以影响个体或团体的行为,鼓励他们采取特定的行动或改变现有的行为方式。
通过提供正确的激励,可以引导人们朝着组织或个人设定的目标前进。
5. 提高绩效:适当的激励可以提高个人或团队的绩效和成果。
它可以增加工作动力、改善专注度、促进创新和发挥潜力,从而实现更好的工作表现。
总之,激励是通过外在或内在的手段或因素,激发个体或团体的积极性和努力,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成果。
它是一种动机和奖励,可以满足需求、影响行为和提高绩效。
个体行为动机与激励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个体行为动机与激励
♫ 3、动机理论
♫ 1)快乐主义理论
♫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 指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人的本性就 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人生的快乐、幸 福是人们生活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是评判一切的标准,是人生的基本原则。 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 终目的仍是得到快乐。
个体行为动机与激励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 个体的行为除了受动机的支配外 ,还受外部环境状况的影响。
♫ 动物实验发现,已经吃饱、停 止进食的小鸡看到另一只非常饥饿 、刚刚开始进食的小鸡时,也会跟 着吃,而且会多吃50%。
♫ 同样,如果一名员工想晋升当 经理,但公司短时期内不会有空缺 职位,他也只是想想而已。
个体行为动机与激励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 4)环境的影响
♫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人类行为取决于 内在需要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人们的需 要尚未得到满足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内 部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外在因素) 起导火线作用, 行为公式:B=f(P×E)
B——行为 P——个人的需要(内在心理因素) F——代表系数 E——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社会)
♫ 内在性需要:层次较高,要用 友谊、尊重、认可、表扬、荣誉等 社会感情性的资源来满足,不能靠 外部组织分配资源来直接满足。如 个人自身对工作的兴趣、对组织目 标的认同、责任心、工作挑战性等 等。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个体行为动机与激励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个人工作动力与激励报告

个人工作动力与激励报告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工作动力与激励是高效工作和持续创新的关键要素。
个体的工作动力是内在的驱动力,是推动个人努力和成就的重要因素。
然而,不同的人对工作动力的需求和激励因素各不相同,因此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有效的激励策略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认识个人工作动力个人工作动力是指个体对完成任务或实现目标的内在驱动力。
它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个人的职业目标、价值观、能力、个性特征和社会环境等等。
个人的工作动力可以分为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两种类型。
1. 内在动力内在动力是来自个体内部的驱动力,个人在工作中深感乐趣和满足,因此愿意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工作中。
内在动力的来源可能是对工作的热爱、个人成就感、责任感、认同感和自我发展的渴望等等。
当个人能够充分发挥其内在动力时,工作效率和创造力都将得到提升。
2. 外在动力外在动力是指来自外部的影响因素,如金钱奖励、晋升机会、认可和社会地位等等。
这些奖赏和激励可以起到激发个体工作动力的作用,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
然而,外在动力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体的基本需求后才能发挥作用。
3. 内外在动力的关系个人的工作动力往往是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共同作用结果。
内在动力常常起到长期的推动作用,而外在动力则对短期的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
个体在工作中既需要内在动力的激发,又需要关注外在动力的满足。
三、激励策略与实践了解个人的工作动力类型以及对应的激励因素,是制定有效激励策略的关键。
以下将提供一些常见的激励策略,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激励因素进行探讨。
1. 内在动力的激励策略对于注重内在动力的个体,以下策略可能是有效的:(1)提供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让个体面对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任务,以激发其自信心和成就感。
(2)提供自主权与决策权:允许个体在工作中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以满足其对自我发展和控制力的需求。
(3)提供学习和成长机会:为个体提供学习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以满足其对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的追求。
个体行为与激励概述

(二) 目标与动机
★目标是动机指向的对象,是人们在活动中期望达到的结 果,而动机则是失去推动人们去实现目标的动因。在人们的 行动中,有时目标相同,而推动人们达到目标的动机可能不 同。有时人们出于相同的动机,却达到了不同的目标。 ★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很遥远。一时又难以达到,这时往往 会在动机和目标之间产生一种比较容易实现的“中间目标” 或“过渡目标”。这种中间目标的实现将有助于最后实现远 大的目标。
(四)、影响动机的心理因素
1、嗜好或兴趣。决定动机行为所要达到的目标方向。 2、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好坏、善恶以
及重要性的评价。它决定人们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心 理基础。
3、抱负水平。是指一种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某种质
量标准的心理需求。一个人的嗜好和价值观决定着人 的行为动机的方向,而抱负水准则决定着动机行为要 达到的程度。有三个因素影响抱负水准:成就动机的 强弱,过去的经验和第三者的影响。
(二)具备条件
1、激励主体; 2、激励手段; 4、激励目的; 5、激励过程。
3、激励对象;
(三)激励要点
▪ 1、激励主要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在动力,使 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
▪ 2、未满足的需要是激励的起点,没有需要,动机也就无从 产生。
▪ 3、激励必须是领导者利用某种外部诱因。 ▪ 4、激励的实现,必须使外部诱因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
(二)动机的产生
动机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需要; 二是具有满足需要的目标和诱因。
(三)动机的功能
1、发动功能。因为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动机引起 的,即动机对行为起发动作用。
2、指向功能。动机具有维持行为趋向一定目标的 功能。这就是说,动机能使人的行为沿着某种特 定的方向、预期的目标进行。
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和激励方法

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和激励方法激励理论和激励方法是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们涉及到人类行为的驱动力和如何调动个体的积极性。
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激励对于个人的成就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别介绍激励理论和激励方法,并提供一些实际应用案例。
激励理论: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具有从基本生理需求到精神层次的需求,需求的满足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该理论将激励因素分为满足因素和动机因素。
满足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与条件相关的因素,如薪资、福利等,而动机因素则是与个体内在需求相关的因素,比如成就感、责任感等。
3. 期望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对于某一行为的期望值会影响其行为动机。
期望理论关注个体如何评估所取得成果的可能性和价值,并据此确定行为的动机程度。
4. 策略行动理论:该理论强调个体的目标设定和自我调控。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会制定策略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调整,以达到最终的目标。
激励方法:1. 目标设定:设立明确、具体、可衡量的目标,给个体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2. 绩效奖励:基于个体的工作绩效给予奖励,如奖金、晋升等,以激发个体投入更多的努力。
3. 培养自主性:给予个体摆脱束缚和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让个体有更大的自主决策权。
4. 提供反馈:及时向个体提供关于其绩效的反馈信息,以便个体了解自己的进展并作出相应调整。
5. 提供成长机会:给予个体自我发展和学习的机会,培养个体的能力和技能。
6. 提供挑战性任务:给予个体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个体的动力和探索精神。
7. 好人缘与合作: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加强个体的归属感和多人合作意识。
实际应用案例:1. 在工作场所中,领导可以设立明确的目标,并给予绩效奖励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此外,领导还可以提供挑战性的任务,培养员工的能力和技能,让员工感受到个人成长的机会。
2. 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使用目标设定和反馈方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及时给予他们学业上的反馈信息。
个体行为激励知识点总结

个体行为激励知识点总结个体行为激励的基本原理个体行为激励的基本原理是激励与动机之间的关系。
激励是指促使人或动物产生某种行为或动力的因素,而动机是个体产生行为或动力的内在驱动力。
个体行为激励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个体行为激励是建立在个体动机的基础之上的。
动机是人的内在驱动力,是促使个体产生行为的根本动力。
个体行为激励必须要从个体的动机出发,了解个体的需求和欲望,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激励措施。
2. 个体行为激励需要根据不同个体的特点进行差异化。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需求和动机,对于不同的个体,需要制定不同的激励措施。
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的个性特点和动机因素,才能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3. 个体行为激励需要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
个体的行为除了受到内部动机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组织文化、组织氛围、领导风格等,这些因素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需要考虑在激励措施中。
个体行为激励的理论模型个体行为激励的理论模型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等。
这些理论模型为管理者提供了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设计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提出了一种需求层次的理论模型,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被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管理者可以根据员工的需求层次,来设计不同的激励机制,帮助员工实现自我实现需求。
2.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提出了满足因素和激励因素的概念,认为满足因素是导致员工满意的因素,而激励因素则是导致员工不满意的因素。
管理者可以通过提高激励因素的水平,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期望的结果,如果个体对于能够获得的结果持有高的期望,就会产生更高的工作绩效。
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清晰的目标和激励机制,来提高员工对于结果的期望,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
个体行为激励的方法个体行为激励的方法包括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
心理学激励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激励的名词解释激励是指在心理学中,通过动机和目标驱动个体行为的一种力量。
激励是人们不断追求成功和成就的重要动力,它在塑造个体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动机:激励的核心要素之一动机是激励的核心要素之一。
动机是指推动个体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力量,使其寻求满足和达到目标的欲望。
动机可以是内在的,如渴望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也可以是外在的,比如追求奖励或避免惩罚。
人们的动机可以源自各种各样的因素,如生理需求、社会关系、个人价值观和意义。
2. 自我决定理论:动机的内在驱动力自我决定理论是心理学中关于动机的重要理论之一,提出了三个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感、能力感和归属感。
自主感是指个体追求独立性和自主选择的愿望,能力感是指个体感知到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的信念,归属感是指个体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和获得支持的欲望。
满足这些基本的心理需求能够激励个体积极地追求目标和自我实现。
3. 赞扬和激励:外在激励的作用外在激励是指通过外部奖励、承认和赞扬等方式激励个体的行为。
赞扬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外在激励方式,它可以让个体感受到被重视和肯定的情感,从而增强他们对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动力。
研究表明,给予充分的积极反馈和支持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学习动机和表现。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过度依赖外在激励可能会削弱个体的内在动机。
当个体只追求外部奖励而忽视自主性和内在满足时,其动机和表现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
4. 目标设定理论:明确目标的重要性目标设定理论强调通过明确目标来激励个体的行为。
明确的目标指导着个体的行动方向,并提供了一种评估和控制进展的方式。
目标设定理论认为,具有挑战性和可衡量性的目标更有可能激发个体的主动性和努力。
定期回顾和调整目标能够帮助个体保持动力和专注,从而提高自我效能和达成目标的可能性。
除了明确目标外,目标设定理论还强调目标的自主性。
自主性目标是个体内在驱动的结果,能够增强个体对目标的投入和责任感,从而提高动机和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目标的功能 ⒈ 诱发功能 ⒉ 导向功能 ⒊ 激励功能 ⒋ 聚合功能
(三)目标特性与行为积极性的关系 ⒈ 目标的价值与个体行为积极性的关系 ⒉ 目标实现的概率与个体行为积极性的 ⒊ 目标的远近对个体行为积极性的影响。 ⒋ 目标的清晰度对个体行为积极性的影响。 ⒌ 目标后效对个体行为积极性的影响。
需要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内部原动力, 是最基础的心理要素。 动机是个体行为的直接推动力。但动 机的强弱受人的需要的制约。 需要转变为动机的基本条件是行为目 标的出现。而行为目标产生于外部环境刺激 与主体需要的相互作用中。
第二节
影响个体行为积极性的心理 要素
一、个体行为积极性的心理基础——需要 (一)需要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 又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活动状态或心 理倾向。
需要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需要与生存发展的相关性 2.需要的无限性 3.需要的多样性 4.需要的社会历史性
二、行为积极性的直接动力——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行为,并使行为 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二)动机产生的条件 ⒈需要的产生。这是动机产生的内部条件。 ⒉外在条件(刺激)——诱因。 • 它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 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第三节
激励过程
一、激励的概念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 性和创造性。 工作绩效=f(能力 ╳ 激励)
二、激励的基本模式 激励过程模式之一内容
1、未满足、 需要、愿望、 期望
3、需求满足 2、目标明确 之行为
激励过程模式之二内容
满 足 需 要 紧 张 解 除
未满足的 引 动机 产 需求 起 生心 生 内 外 理理 在 部 紧 的 的 张 需 刺 要 激
三、激励的类型 1、根据激励内容,可以把激励分为物质激 励和精神激励。 所谓物质激励就是从满足人的物质需 要出发,通过对物质利益关系进行调节, 激发人的向上动机并控制其行为的趋向。 所谓精神激励就是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出 发,对人的心理施加必要的影响,从而影 响人的行为。
2 、根据激励的性质,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 激励。 正激励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 需要时,通过奖赏的方式来鼓励这种行为, 以达到保持和增加这种行为的目的。 负激励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 会需要时,通过惩罚的方式来抑制这种行 为,以达到减少或消除这种行为的目的。
(三)动机的分类 ⒈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是指在生物学需要基础上产 生的动机。也称为原始性驱动力。 社会性动机在社会文化需要基础上产生的 动机。
• ⒉ 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动机 和外部动机。 • 内部动机来源于行为本身,即人对活动本 身感兴趣,活动本身能使人获得满足,无 需外力作用的推动,不必外加奖赏,完全 出于自愿而活动。 • 外部动机是由自身活动以外的刺激(如纪 律、奖惩等)而诱发出来的。
(二)需要的种类和特征 1、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按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 需要 自然性需要是有机体对维持生命和种族延续 所必要的条件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各 种经验的积累所获得的一种特殊的需要。
2.按照需要的对象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 神需要。 物质需要是指个体对物质对象的需求 精神需要是人们对智力、宗教信仰、道 德、文化艺术等方面发展条件需求的反映, 它是一种对观念对象的需求,是以人的物 质需要为基础的。
⒊ 根据动机的作用,可分为主导动机 和辅助动机。 主导动机是指对行为起支配作用的动 机。又叫优势动机。 辅助动机是指个体行为不起支配作用 的动机。
(四) 行为动机的测量方法 ⒈ 观察法 在实际生活中,或是在控制的 情况下,观察员工的行为,加以推论。 ⒉ 自陈法 ⒊ 投射法
三、行为积极性的诱因——目标
• 对于复杂性强,比较难以完成的任务,激励频 率应当高,对于比较简单、容易完成的任务, 激励频率就应该低。 • 对于任务目标不明确、较长时期才可见成果的 工作,激励频率应该低,对于任务目标明确、 短期可见成果的工作,激励频率应该高。 • 对于各方面素质较差的工作人员,激励频率应 该高,对各方面素质较好的工作人员,激励批 率应该低。 • 在工作条件和人事环境较差的部门,激励频率 应高;在工作条件和人事环境较好的部门,激 励频率应该低。
行为 达 寻 到 找 解 除 未 的 需 要
标
受 到
挫折
积极 行为 消极 行为
更紧张
(反馈)
激励过程模式之三内容
1、需要未满足 2、寻找和选择满 足需要的对策 5、奖惩 3、导向目标的 行为与绩效 4、绩效评价
6、重新考核和 评价需要 7、满足
激励过程模式之三
人的行为的激励过程,就其本质来 说,就是由刺激变量(目标、诱因等) 引起机体变量(个体需要与动机等) 产生激活与兴奋状态,从而引起积极 的行为反应,实现目标,提高工作绩 效。
一、个体行为积极性的一般概念
行为是指有机体在环境刺激的影响下, 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映。 人类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动机性行为, 另一种是非动机性行为。 个体行为积极性是指直接影响人体活 动的一种能动、活跃的心理状态。
二、影响个体行为积极性的各心理要素之间 的关系 行为过程可以概括为:个体受到内外 刺激产生需要,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 行为,行为带来一定结果,结果导致需要 的满足,行为结束,产生新的需要,开始 新的行为。
3、根据激励得形式,激励可分为内激励和 外激励。 内激励是由内酬引发的、源自于工作任 务本身的激励。外激励是由外酬引发的, 与工作任务本身无直接关系的激励。
四、激励的影响因素 1、激励时机
2、激励频率 所谓激励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里进 行激励的次数 激励频率与激励效果之间并不完全 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激励 频率,才能有效的发挥激励的作用。
3、激励程度 激励程度是激励量的大小,即奖赏 或惩罚标准的高低。超量激励和不足量 激励不但起不到激励的真正作用,甚至 会起反作用,造成员工积极性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