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理论的演变表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学术思想探析

・
医
药
学
报
2 0 1 5年 2月第 4 3卷第 1 期
Vo 1 . 4 3, N o . 1 , F e b . 2 0 1 5
84 ・
Ac t a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P h a r ma c o l o g y
图” ; 其次 按 照 先 上 后 下 , 先 中央后 两 侧 的顺 序 , 分 部
破漏 ” 。终著 成 针 灸 学 划 时 代 意 义 的 著作 《 铜 人 腧 穴 针灸 图经》 。王 氏对 腧 穴 的 考 证 , 主 要 集 中在 以 下 四
个方 面 。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1—2 5
记 述 头面 躯 干 部 腧 穴 的定 位 、 主治病证、 灸 法 壮 数 多 少、 针 刺深 度及 有关 禁 忌 等 。下 卷 则 记 载 了 十二 经 脉
气 血 多少及 有关 浮 络色 诊 的短 论 、 十 二 经 脉 流注 孔 穴 图和 四季 五行 所属 之穴 , 然后 按 经 记 载 四肢 部腧 穴 的 定位 、 主治 病证 、 灸 法壮 数 多 少 、 针 刺 深 度 及 有关 禁 忌
等 。另外 , 宋石 刻 还 于卷 下后 附载 “ 穴 数 都 数 ”( 便 于
腧穴 检索 ) 、 “ 修 明 堂诀式 ” 、 “ 避 针灸 诀 ” 等 内容 。 2 天降大 任 于斯人 , 篡 忌 旧闻正讹 谬 较早记 载针 灸 的著 作 是先 秦 时 期成 书 的《 黄 帝 内
设计并 主持铸造 了铜人针灸孔 穴模 型二具 , 做 到 了
中图分 类号 : R 2 4 5
文献标 识 码 : A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理论的演变表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理论的演变表现王惟一针对宋代之前的针灸医学进行研究及总结,编写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下文将其简称为《铜人经》),在针灸学术衍变历史上具备较大的研究价值及意义。
本文针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相关知识的历史演变进行论述,希望能够用所得研究成果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演变;经脉理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铜人经》在明确宋朝以及宋代以前经脉理论的定义与历史演变中尤为重要,鉴于此,下面结合《黄帝内经》、《难经》等,针对这本著作中的经脉理论演变表现进行分析。
1由经脉运行“营气”转变成“血气”运用比较分析的方式研究《黄帝内经》与《铜人经》,经脉中实际运营的物质会从营气转变成血气,功能会从濡养筋骨与通利关节的作用最终为整个躯体提供濡养效果。
《黄帝内经》定义营气,即由经脉运营的具体物质,主要的作用就是促进血气的运营,并且发挥滋养筋骨、营阴陽、畅通关节的作用。
而《灵枢·卫气》中表示精气之行于经脉即营气,浮气之不循经脉即卫气,经即经脉。
因此不难理解,《黄帝内经》经脉内运行的物质即“营气”。
《灵枢·营气》系指在脉中进行营气的运行,运行路径是由手太阴始到厥阴,并最终复还于手太阴。
《灵枢·卫气行》中提到卫气的运行是昼行手足三阳、夜行五脏[1]。
在经脉内运行的就是营气,而在此之外运行的是卫气。
营气侧重于内,其效果包括:利关节、行血气、濡筋骨、营阴阳等;卫气侧重于表,其效果包括:充皮肤、温分肉、司开阖、肥腠理等。
《铜人经》中提到“血气”系指由脉运行的物质,主要的效果就是沟通阴阳、运行血气、濡养躯体。
王惟一依照《灵枢·五音五味》、《素问·血气形志篇》中有关脉气血的研究,在《铜人经》的经脉循行条文之后均一一进行记载,《铜人经》一书中所提到的经脉运行物质即为“血气”。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式研究《黄帝内经》和《铜人经》之后得知,经脉运行物质能够实现“营气”到“血气”的转化,《铜人经》一书中并未针对卫气的效果进行阐述,仅仅提到由通利关节与濡养筋骨的作用变成濡养躯体的作用。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理论的演变表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理论的演变表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一部古代针灸学经典著作,内容涉及针灸治疗的理论、穴位、检查、治疗等方面。
其中,经脉理论是针灸学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理论之一,不断演变和发展。
下面将就《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经脉理论演变表现进行简述。
一、初期经脉理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初期经脉理论主要是以中医的气血理论为基础,将人体的经脉视为气血运行的通道。
原本的经脉只是一种抽象概念,其具体位置和分布并不清楚,只是通过穴位进行了标示。
当时,经脉被分成经、络二大类,经以气血相贯穿的大络脉为主,络以气血充盈的小血管为主。
在晋唐时期,经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经脉不再是纯粹的气血运行通道,而是被分为十二经和八脉两大类。
十二经包括手太阳、手厥阴、手少阳、手阳明、足太阳、足厥阴、足少阳、足阳明、手太阴、手少阴、足太阴、足少阴,每条经脉都有明确的起止位置和走向规律。
八脉则是胆脉、冲脉、带脉、任脉、督脉、阴维脉、阳维脉、冷淋脉,这些脉络的起止位置和区域也较为明确。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经脉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人体经脉概念的初具形成。
宋元时期,经脉理论的发展更加深入和细化。
此时,人体经脉不再是一条条的线条,而是在脉络之间形成了“经”、“络”、“奇穴”等各种结构,逐渐成为一个立体的系统。
同时,此时的经脉理论也更加注重穴位的作用及其具体位置。
相较于前面几个时期,此时经脉穴位的定位更加精细,并且增加了不少新的穴位。
明清时期,经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经脉被分为“十四经”、“十五络”、“三十二奇穴”、“九府”、“八会”等多个部分。
在此时期,经脉理论进一步强调穴位的功能,将穴位分为“里”、“外”、“表”、“间”等不同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穴位,制定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和方法。
总体而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理论的演变表现为:由气血通道的概念逐渐转化为一个立体的系统;由粗略的经络划分发展到详细的诸经分布;由整体的经脉理论转变为强调穴位功能与区域关系的穴位理论。
铜人针灸经宋

铜人针灸经宋不着撰人名氏。
按晁公武《读书后志》曰:《铜人腧穴针灸图》三卷,皇朝王惟德撰。
仁宗尝诏惟德考次针灸之法,铸铜人为式,分脏腑十二经,旁注腧穴所会,刻题其名,并为图法及主疗之术,刻板传于世。
王应麟《玉海》曰:天圣五年十月壬辰,医官院上所铸腧穴铜人式二。
诏一置医官院,一置大相国寺仁济殿。
先是,上以针砭之法传述不同,命尚药奉御王惟一考明堂气穴经络之会,铸铜人式。
又纂集旧问,订正讹谬,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至是上之,摹印颁行。
翰林学士夏竦序所言与晁氏略同,惟王惟德作惟一,人名小异耳。
此本卷数不符,而大致与二家所言合。
疑或天圣之旧本而后人析为七卷欤。
周密《齐东野语》曰:尝闻舅氏章叔苶云,昔倅襄州日,尝获试针铜人全像,以精铜为之,腑脏无一不具。
其外腧穴则错金书穴名于旁,凡背面二器相合,则浑然全身。
盖旧都用此以试医者。
其法外涂黄蜡,中实以水,俾医工以分折寸,按穴试针。
中穴则针入而水出,稍差则针不可入矣。
亦奇巧之器也。
后赵南仲归之内府,叔苶尝写二图,刻梓以传焉。
今宋铜人及章氏图皆不传,惟此书存其梗概尔。
铜人针灸经/卷一夫《黄帝正经》者,是先圣之遗教,乃后人之令范。
是以先明流注、孔穴,靡不指的其源,若或茍从异说,恐乖正理之言。
其十三经脉者,皆有俞、原,手足阴阳之交会,血气之流通,外营指节,内连脏腑。
故经云:“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按:此处误,依《灵枢·逆顺肥瘦》原文,为“从藏走手”),足三阳之脉从头走足,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腹,是谓日夜循环、阴阳会合。
又曰“春夏刺浅,秋冬刺深”,缘春夏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是以“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也。
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乃引持之阴也。
秋冬寒必致一阳者,乃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而推内之阳也。
是谓“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何谓也?凡孔穴流注,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此针之大法也。
各家针灸学说 试卷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课程考试试卷各家针灸学说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
1。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A.《灵枢》B。
《难经》 C.《针灸甲乙经》D。
《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A。
皇甫谧 B.孙思邈C。
王惟一 D.王焘E。
杨继洲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A.孙思邈B.杨继洲C.王执中D。
王惟一E。
滑伯仁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
345 B。
453 C。
354 D。
361 E。
349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B。
《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D。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E。
《针灸逢源》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
《十四经发挥》B。
《黄帝内经》C.《针灸甲乙经》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E。
《针灸逢源》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B。
《难经》C.《帛书》D。
《灵枢》E.《甲乙经》8、提出“全身切诊”说的医家是( )A.陆瘦燕B.朱琏C.鲁之俊D。
李时珍 E.承淡安9、第一部详细记载骑竹马灸法的著作是()A.《千金要方》B。
《外台秘要》 C.《备急灸法》D。
《针灸聚英》E。
《医学启源》10、提出“八关大刺"针法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元素C。
罗天益D。
朱丹溪E。
席弘11、《难经》提出八会穴理论,下面不属于八会穴是()A.绝骨B。
阳陵泉C。
中脘D。
太渊E。
三阴交12、下面不属于张仲景针治三阳理论的是( )A.疏通经络B。
和解卸热 C. 发散风邪D。
清热解毒E。
刺泄实热13、下面不属于张仲景针灸药结合临床应用的()A.欲引邪出、先针后药B。
表里俱寒、灸药并投C。
表里俱热、针灸并用D。
阴寒直中、先灸后药E.或针或药、随证处之14、现存最早的急症诊疗专著是( )A.《备急灸法》B。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理论的演变表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理论的演变表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中国古代腧穴针灸的一部重要经典,在针灸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经脉理论的演变中,《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一、经脉系统的形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最早将中国古代的经脉系统分为经、脉、络三个部分,指出经脉是人体内部的重要传输通道,它不仅是气血流动的通道,还与养生、治病、保健密切相关。
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经脉系统的雏形已经形成。
二、经脉的名称和走向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经脉的名称和走向已经大致成型。
例如,经脉的命名采用了五行生克相生相克、四季温病与经脉相应等理论为基础,按照从手指到胸腹、从头部到脚底的顺序依次命名,形成了典型的十四经二十七穴的命名法;再例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首次提出“奇经八脉”,并指出它们的起止、主要分布和与平常经脉的区别。
三、经脉的功能和病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理论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注重经脉的功能。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不但对经脉的功能作了系统的分析,而且还将经脉与脏腑、六腑相联系,强调经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同时,这本书还把一些病理状态归结为经脉的病变,如病风痹、经络虚火等,指出针灸治疗这些病是通过调整经脉和气血的流动来实现的。
四、经脉与针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提出的经脉理论与针灸的关系尤为密切。
它将经脉、穴位、针刺手法、灸法、刮痧等相互结合,系统阐述了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强调针灸应该遵循经脉分布的规律,以调整气血运行为目的。
总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理论的演变表现出了经脉系统的形成、经脉的名称和走向的形成、经脉的功能和病理的探究以及经脉与针灸的结合等方面,这些都为后来的针灸学和经络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理论的演变表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理论的演变表现
经脉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中医学对人体经络系统的独特认识。
《铜人
腧穴针灸图经》是经脉理论的重要参考书籍,它反映了经脉理论的演变过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明代中医学家王清任的著作,该书以图解的方式详细介绍了
人体经脉和腧穴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
这本书的创作时间约在明代晚期,其内容整体上沿
袭了《灵枢》、《黄帝内经》等古代医书的经脉理论,但也有一些创新之处。
经脉的数目发生了变化。
《灵枢》记载了十二经脉,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却记载
了十四经脉。
这是因为王清任在整理经脉理论时,将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分为了两
条经脉,从而使得经脉的数目增加到了十四条。
经脉的走行路径也有所差异。
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经脉的走行路径更加精确
明确。
《灵枢》中关于督脉走行路径的记载比较模糊,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详细表
述了督脉从大椎穴起,沿着脊柱向下一直延伸到会阴穴的走行路径。
这种准确的路径描述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解剖学知识的影响。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还引入了新的概念和观点。
王清任首次提出了“穴位局部发病”的概念,他认为当人体局部经脉受阻或功能失调时,就会引发相应部位的疾病。
这个概念
在中医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经脉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在继承传统经脉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发展。
这部著作不仅对于经脉理论的完善和丰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
作用,而且为针灸疗法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9普中医针灸学学习通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19普中医针灸学学习通超星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眉梢凹陷中是答案:丝竹空2.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的穴位是答案:极泉3.在面部,目内眦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是答案:睛明4.属于手太阳经的腧穴是答案:听宫5.足厥阴肝经的起始穴位是答案:大敦6.肝经、脾经、肾经在下肢部交汇于答案:三阴交7.可以纠正胎位的穴位为答案:至阴8.与神阙穴相平的穴位是答案:大横9.简便取穴法中,垂手贴腿当中指端处的穴位是答案:风市10.八会穴之一筋会的是.答案:阳陵泉11.手背第4、5掌骨间,第4掌指关节近端凹陷中答案:中渚12.“四总穴歌”涉及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是答案:委中13.在小腿外侧,当犊鼻穴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的腧穴是答案:上巨虚14.具有泻胃火作用的穴位是答案:内庭15.具有豁痰作用的腧穴是答案:丰隆16.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是答案:太冲17.可以用于急性腰扭伤,落枕等病证的穴位是答案:后溪18.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两横指处取答案:丰隆19.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答案:曲泽20.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的穴位是答案:肩井21.在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的穴位是答案:外关22.在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穴位是答案:内关23.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是答案:太溪24.下列哪个腧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答案:内关25.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是答案:血海26.腹正中线旁开4寸是答案:脾经27.须闭口取穴的是答案:下关28.治疗便秘的经验穴是答案:支沟29.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的腧穴答案:心俞30.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穴是答案:睛明31.用于治疗失眠的穴位是答案:神门32.腘横纹中央为答案:委中33.犊鼻穴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的是答案:足三里34.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答案:悬钟35.第九胸椎旁开1.5寸的为答案:肝俞36.八会穴中的血会是答案:膈俞37.治疗月经量过多,崩漏宜取答案:隐白38.在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答案:阴陵泉39.手少阴心经起于答案:心中40.内踝尖下方凹陷为答案:照海41.足阳明胃经在腹部距前正中线旁开答案:2寸42.患者,男,45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理论的演变表现作者:王莉
来源:《健康护理》2019年第05期
摘要:王惟一针对宋代之前的针灸医学进行研究及总结,编写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下文将其简称为《铜人经》),在针灸学术衍变历史上具备较大的研究价值及意义。
本文针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相关知识的历史演变进行论述,希望能够用所得研究成果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演变;经脉理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铜人经》在明确宋朝以及宋代以前经脉理论的定义与历史演变中尤为重要,鉴于此,下面结合《黄帝内经》、《难经》等,针对这本著作中的经脉理论演变表现进行分析。
1由经脉运行“营气”转变成“血气”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式研究《黄帝内经》与《铜人经》,经脉中实际运营的物质会从营气转变成血气,功能会从濡养筋骨与通利关节的作用最终为整个躯体提供濡养效果。
《黄帝内经》定义营气,即由经脉运营的具体物质,主要的作用就是促进血气的运营,并且发挥滋养筋骨、营阴陽、畅通关节的作用。
而《灵枢·卫气》中表示精气之行于经脉即营气,浮气之不循经脉即卫气,经即经脉。
因此不难理解,《黄帝内经》经脉内运行的物质即“营气”。
《灵枢·营气》系指在脉中进行营气的运行,运行路径是由手太阴始到厥阴,并最终复还于手太阴。
《灵枢·卫气行》中提到卫气的运行是昼行手足三阳、夜行五脏[1]。
在经脉内运行的就是营气,而在此之外运行的是卫气。
营气侧重于内,其效果包括:利关节、行血气、濡筋骨、营阴阳等;卫气侧重于表,其效果包括:充皮肤、温分肉、司开阖、肥腠理等。
《铜人经》中提到“血气”系指由脉运行的物质,主要的效果就是沟通阴阳、运行血气、濡养躯体。
王惟一依照《灵枢·五音五味》、《素问·血气形志篇》中有关脉气血的研究,在《铜人经》的经脉循行条文之后均一一进行记载,《铜人经》一书中所提到的经脉运行物质即为“血气”。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式研究《黄帝内经》和《铜人经》之后得知,经脉运行物质能够实现“营气”到“血气”的转化,《铜人经》一书中并未针对卫气的效果进行阐述,仅仅提到由通利关节与濡养筋骨的作用变成濡养躯体的作用。
2经脉命名方式由“脏(腑)手(足)某某之脉”
《铜人经》一书中对经脉含义的界定与之前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渐渐变成“手(足)某某脏(腑)经”,并且命名形式主要为“手(足)某某脏(腑)经”,即后为脏(腑),前位经
脉,某某系指三阴三阳。
例如《铜人经》内在界定手太阴肺经的含义时,某某系指“太阴”。
《灵枢·经脉》一书中界定十二经脉含义时,是根据“脏(腑)手(足)某某之脉”进行命名的,后为经脉,前位脏(腑),可见,命名形式在这两本著作中出现了很大的改变[2]。
《灵枢》一书中以脏(腑)为冠首进行经脉的命名,主要是因为体现对脏腑的重视,并且反映脏腑统经络的现象。
之后,经脉理论和脏腑理论渐渐得到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相互结合,之后经过历史的演变之后,取两者的优势之处,编制了《灵枢·经脉》。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就是根据脏腑进行疾病类型的划分,并且取治对应的经脉。
例如书中提到,若是脏腑功能存在障碍,可以针对相应的经脉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而脏腑在经脉理论和脏腑理论结合期间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3继承并发展了《难经》“是动”“所生病”理论
《铜人经》中对《难经》“所生病”、“是动”的理论进行了继承及沿用,并且表示气病会转变成血病。
《难经·二十二难》内表示“是动”属于气病,“所生病”是血病,会诱发“是动”,而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气留而不行者,是因为气先出现异常;血壅而不濡者,血病的症状是之后诱发的。
《难经》表示邪在六腑属于气病;邪在五脏是典型的血病。
《三十七难》中针对邪在六腑进行了深入探究,也就是阳脉不和,会导致气留,进而出现阳脉盛矣的现象[3]。
邪在五脏,就会出现阴脉失调的症状,进而导致血留,最终出现阴脉盛矣的现象。
可是此本著作中并未针对气病、血病两者之间的传变进行研究及阐述。
《铜人经》表示疾病传变的形式是“是动”转变成“所生病”,换而言之,就是从气病转变成血病,此本著作中对《难经》“是动”“所生病”的理论进行了继承及发展,并且提出“是动”、“所生病”分别属于气病、血病的类型,这和《难经》中的阐述并没有矛盾,可是若是一处出现巨大的改变,疾病就会存留于气,并不能有效消除,甚至会传播至血液,《铜人经》一书中针对“气病”、“血病”的含义进行界定,表示先有“是动”,之后才产生“所生病”[4]。
4发展《黄帝内经》“人迎气口脉法”
《黄帝内经》一书中提出人迎气口的诊断是颈部的人迎脉与手太阴寸口的诊断。
而《铜人经》中提到“人迎”部位是“左手关前一分”,“寸口”的部位是“右手关前一分”,并且运用比较分析“人迎”、“寸口”的方式,能够对十二经脉虚实进行确诊。
《黄帝内经》一书中提到“人迎寸口脉法”,运用阴阳调和的临床方案:“人迎”、“气口”的位置分别是颈部、手太阴寸口。
《铜人经》一书中针对《黄帝内经》中“人迎”、“气口”的具体位置进行了更改,并且两本著作中对“人迎”、“气口”的发展与实际操作方式存在较大差异[5]。
《铜人经》一书中表示“人迎”、“气口”是两手关前一分之寸口,对气口脉的含义及概念进行了总结及汇总,并且提出寸口、气口、脉口均为手太阴寸口。
此外,著作中针对“人迎”脉的
具体位置进行了总结及汇总。
“人迎”脉的位置确定为左手关前一分。
可是《铜人经》继承了《黄帝内经》一书中提出的“人迎”脉于颈部的理论,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运用左右手的人迎气口治疗方式[6]。
可见,《铜人经》是尊重《黄帝内经》一书中人迎气口诊脉位置演变的这一理论,可是主要是针对“气口在右,人迎居左”进行阐述,即认同“人迎气口脉法”的理论。
5提出“任脉为阴脉之海”的概念
《铜人经》一书中第一次针对“任脉为阴脉之海”的含义进行界定。
在《铜人经》编制之前,很多文献并没有针对“任脉为阴脉之海”进行阐述及分析。
宋代之前,相关学者针对“冲脉为阴脉之海”进行分析之时,认为经脉理论的历史演变之路分别是:经脉之海→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经络之海→阴脉之海,可是《铜人经》却表示“任脉即阴脉之海”。
6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医学理论不断完善,医学技术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这个过程中,经脉理论的相关定义也渐渐发生了转变,在此过程中,一些概念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变。
本文针对经脉理论的有关含义及概念进行了梳理,并且针对宋以前经脉理论的衍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经脉理论变化的相关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惟一.新刊补注铜仁腧穴针灸图经[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15:2-9.
[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92.
[3]翟双庆.中医理论发展范式:经典传承式[N].中国中医药报,2018-03-26(1).
[4]李永乐,王维广,翟双庆.基于知识考古学的晋唐时期肝属木理论特点分析[J].中医杂志,2016,(16):193-194.
[5]何振中,王体,柳长华.心肾相交生化机制的发生学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6):88-90.
[6]严健民.秦汉时期人体经脉调节理论形成新论[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03):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