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邪湿症怎么治疗有效
周仲瑛运用风药治疗疑难杂症陈四清

周仲瑛教授运用祛风药物治疗内伤杂病经验初探江苏省中医院(210029)陈四清风邪属于中医外感六淫之一,一般外感为病,常以风为先驱,其他邪气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历代文献也多把风邪作为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风邪被称为“六淫之首”,运用祛风药物是治疗各种外感病主要手段。
然而,风邪作为一种主要的致病因素,所致之病不唯外感而已,受机体禀赋、病邪强弱、治疗当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风邪既可循经内传,亦可直中脏腑而形成内伤杂病。
全国著名中医药学者、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周仲瑛教授,擅长运用祛风药物治疗内伤杂病,常收奇效。
笔者有幸得侍诊左右多年,有所感悟,集成下文,以与同道共磋。
1.风邪致病不唯外感,内伤杂病亦每多风1.风邪为外感病的重要病因风为自然界正常气候之一,万物生长离不开“风”之生化,当机体虚弱,或风“太过”之时,则演变为一种致病因素,即“风邪”,正如《金匮要略》开篇中所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风邪致病每由肌表皮毛而侵袭人体,首先使腠理开泄失度,营卫失和,玄府开合失常,卫阳被扰,可出现恶风、发热、汗出等症;若风邪进一步侵袭经络,则可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利,可出现身痛、肢节酸痛等症;若风邪循经上扰巅顶,阻滞经气通畅,则可见头痛、颈项不舒等症;若风邪经由口鼻而入,郁于气道,肺气失宣,呼吸不利,出现鼻塞、流涕、胸闷、咳嗽等症。
若邪盛入里,肺失宣肃,可出现咳喘、胸闷等症。
风邪除可直接致外感病外,还是六淫病邪中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诸邪每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
古人甚至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故《素问·骨空论》中说:“风为百病之始”,《素问·风论》中云:“风者,百病之长也。
”《临证指南医案》中亦说:“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
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则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曰风火。
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也。
中医祛湿中成药功效

中医祛湿中成药常见祛湿中成药与功效在中医理论中,湿邪是导致许多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祛湿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其中以中成药最为简便有效。
本文将介绍四种常见的祛湿中成药及其功效,包括六神丸、湿毒清胶囊、肠胃宁片和补中益气丸。
1.六神丸六神丸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祛湿等功效的中成药。
它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病症,对于心火旺盛、胃火上炎等情况也有一定的疗效。
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孕妇忌用六神丸,运动员慎用。
此外,六神丸含有蟾酥等毒性成分,过量或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中毒,应严格按医嘱使用。
2.湿毒清胶囊湿毒清胶囊具有养血祛风、除湿解毒等功效,适用于因湿毒所致的皮肤瘙痒、干燥等症状。
它还对由于环境因素如冷热刺激、过敏原等引起的皮肤炎症有较好的疗效。
服用湿毒清胶囊时,需注意孕妇忌用,同时应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对于皮肤疾病的治疗,湿毒清胶囊宜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
3.肠胃宁片肠胃宁片具有健脾益胃、除湿止泻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脘腹胀满等病症。
对于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水土不服等情况,肠胃宁片也有一定的疗效。
孕妇在使用肠胃宁片时需特别谨慎,哺乳期妇女慎用。
此外,肠胃宁片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应遵医嘱用药。
4.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丸具有补中益气、祛湿等功效,适用于体虚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它对于慢性疲劳综合症、免疫功能低下、胃肠功能紊乱等情况也有一定的疗效。
补中益气丸对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需慎用。
另外,在服用补中益气丸期间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总之,对于祛湿中成药的选择和使用,首先要明确病因和症状,然后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选择适合的药物。
在服用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用药剂量和注意事项,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中毒。
同时,要注意与食物和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影响药效。
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风隔热的治疗方法

风隔热的治疗方法
隔热风是一种中医术语,一般指由外邪(通常是风热)侵入体内引起的疾病。
治疗隔热风的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风热清热法:使用草药制剂清热解表,如银翘散、藿香正气水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风的作用,可以帮助排出体内的湿热邪气。
2. 中药疏风法:使用具有祛风散寒的中草药,如羌活、薄荷等。
这些药物能够疏散体内的风邪,促进汗液排出,从而缓解隔热风症状。
3.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祛除寒湿风邪。
常用的穴位包括风池、风门、合谷等。
4. 中医按摩疗法:通过按摩穴位、推拿和拔罐等手法,促进经络的畅通,增强气血循环,帮助身体排出湿热和风邪。
除了上述方法,病情轻微时可以通过注意保暖、休息、多喝水、饮食清淡等方法来帮助身体恢复。
然而,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中医医生的帮助进行诊断和治疗。
祛风寒湿药

和中化湿:主治湿浊内阻的吐泻转筋。本品能 化浊和胃,止吐泻,常与木瓜、吴茱萸等配伍,如 蚕矢汤。 此外,本品能祛风活络止痒,可治风瘙疹遍身皆痒。 以本品水煎外洗。
用法用量:煎服,10-25g。
使用注意: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第二十五页,共31页。
寻骨风
性味:辛,苦,平 归经:归肝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及跌打损伤疼痛等。本品有 祛风通络止痛作用,浸酒或制成浸膏服。亦可与独活、 羌活、威灵仙等祛风湿药配用。此外,还可用于胃痛、 牙痛。
第十七页,共31页。
蕲蛇与乌梢蛇功用对比
不同点:
蕲蛇温燥而毒而药力较强,为治风湿顽痹的要药。 乌梢蛇性平无毒而药力较蕲蛇为缓。此外,白花蛇有 蕲蛇、金钱白花蛇两种。蕲蛇为蝮蛇科动物尖吻蝮 (五步蛇)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金钱白花蛇系眼镜 科银环蛇的幼蛇。金钱白花蛇功用蕲蛇相似而药力较 强,但用量稍轻。
解表。用于风寒湿痹 疼痛及外感风寒夹湿。
下半身风寒湿痹疼痛, 辛散解表力弱。
羌活:长于治疗
上半身风寒湿痹疼痛, 辛散解表力强。
故有“羌活善治
在上在表之游风,独
活善治在下在里之伏 风”之说。
第三页,共31页。
威灵仙
性味:辛、咸、温 归经:归膀胱经 特点:性善走,通络止痛较强。 用法用量:煎服,6-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走窜,气血虚弱者慎服
用法和量:煎服,10-15g经: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 祛风燥湿,止痛
祛风气的最简单方法

祛风气的最简单方法
1,中药祛风。
如果患者已经因为风邪而出现了一些病症,那么就得服用中药才能彻底祛除体内的风邪,消除身上的症状。
一般情况下,风邪很少单独存在,而是会和湿,热,寒等邪相互结合。
所以,在使用中药祛除风邪时,患者就必须先确定自己属于风寒,挟湿,风热,血虚生风,热极生风还是阴虚生风,这样才能保证药到病除。
2,外敷祛风。
如果患者不嫌麻烦,那么就可以先制作一点具有祛风功效的药酒,然后再将药酒敷在身体疼痛的部位,这样就能达到外敷祛风的目的。
在制作药酒前,患者需要准备防风,红花,生地,当归和丹参这四种药材,然后再将药材放入高浓度的酒中浸泡三个月,这样才能制成具有祛风功效的药酒。
3,按摩祛风。
按摩也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祛风办法,患者在平时可以多按摩合谷,迎香,风池和列缺这四个穴位,这样就能提高身体的祛风能力,让患者体内的风邪无处可藏。
4,食疗祛风。
食疗祛风也是十分有效的,并且这种祛风办法还不存在任何副作用。
在患者确定体内有风邪之后,就可以在饮食中加入核桃,松子,栗子,桑椹和葡萄这类具有祛风功效的食物,这样就能逐渐祛除体内风邪了。
当然,如果患者平时时间比较充裕,那么就可以制作一些防风粥,麻子粥和三色汤这类具有祛风功效的汤羹,这样就能达到更好的祛风效果。
在了解了上边的四种快速祛风邪的办法之后,患者就可以根据体内风邪的程度选择适合的祛风办法,这样就能快速的驱赶走风邪了。
如果患者的风邪属于特别严重的情况,那么就可以同时使用这四种祛风办法,这样就能增强祛风效果,让患者身上的风邪症状更快的消失。
治疗寒湿的方剂

治疗寒湿的方剂治疗寒湿是中医学中常见的问题,这是指人体内寒邪与湿邪相结合,导致身体不适、疼痛和其他症状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种病症,中医药学家开发出了一系列的治疗寒湿的方剂。
这些方剂作用于身体内部,调整体质,从而减轻病症。
常见的治疗寒湿的方剂有以下几种:一、桂附地黄丸桂附地黄丸为《医宗金鉴》中方剂,具有祛风除湿,暖阳化湿的功效。
方中以桂、附开窍散寒,地黄滋阴滋补肾气,熟地用来平补,生地则以增益为主。
同时,地黄还可以调节肝肾之间的关系,使肾气足以生发,阴血明朗,阴阳平衡。
二、四神丸四神丸又称四物汤加减,是补血调经的方剂。
四神丸的成药为人参、白芍、熟地、当归。
其中人参温补,白芍活血,熟地滋阴,当归补血。
这种方剂主要是补充人体血液和气血,促进身体内部的慢性疲劳和失调病根的消除,加速体质的恢复。
三、旋覆花颗粒旋覆花颗粒是中药治疗乙型肝炎和脂肪肝的常用方剂,它可以有效清除寒湿和湿热,达到抗炎和解毒的效果。
主要成分为旋覆花、丝瓜络和栀子。
旋覆花、栀子和丝瓜络都是清热利湿的药材。
用于治疗寒湿体质时,旋覆花颗粒可以缓解身体疼痛和酸痛的问题,并降低呼吸道和消化系统的感染风险。
四、桂枝附龙骨牡蛎汤桂枝附龙骨牡蛎汤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寒湿的方剂,具有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温阳散寒、养血安神的功效。
桂枝散寒,附子发汗以达到温暖身体的目的,龙骨安神镇定,牡蛎补肝肾壮骨。
这种汤方可以减轻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问题,缓解身体上下安下带走的不适。
总之,治疗寒湿的方剂是一类非常重要的中药,这些方剂可以减轻身体的不适和症状,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并调整身体质量,消除寒湿问题。
然而,在使用这些方剂之前,应该先去看医生,了解个人身体特点后再开方使用,以确保药剂的安全性和针对性。
伤寒论中祛湿的方子

在《伤寒论》中,针对不同部位的湿气,提出了相应的去湿方剂。
以下是部分去湿的方子:
1.湿在皮肤:麻黄加术汤,用于治疗皮肤病症。
2.湿兼表证:桂枝附子汤,对应症状为舌苔白厚身沉。
3.湿在肌肉:麻杏薏甘汤,用于治疗皮肤干燥及关节病。
4.湿在关节:甘草附子汤,用于治疗关节病痛。
5.湿在血脉:防己黄芪汤,用于治疗肥胖症。
6.湿在中焦:白术附子汤(大便坚)和桂枝附子加术去桂汤(大便溏)。
7.湿在肺:小青龙汤,对应症状为肺寒。
8.湿在脾:白术茯苓厚朴汤,对应症状为中满。
9.湿在胃:理中丸,对应症状为泄泻。
10.湿在肾:五芩散,对应症状为淋漓。
此外,《伤寒杂病论》中也提到了一些去湿的方子,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等。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风邪的致病特点是

风邪的致病特点是
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有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主动、为百病之长。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作为大自然中的一种邪气,属于阳邪,其性清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当感受外感风邪时,会出现鼻塞流涕、停药目眩等上部不适症状。
2.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善行而数变,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所以患者在感受风邪后,所患疾病及症状通常具有发病急骤变幻无常的特点,例如风疹和行痹患者会存在痒感或痛感游走不定的现象。
3.风性主动:风主动,是指风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致病可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出现头目眩晕、眠动、抽搐等。
4.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夹带他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
二是指风邪致病极为广泛,四季均有,无孔不入,致病最多、变化最快,可导致多种病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邪湿症怎么治疗有效
风邪湿症主要是指身体受到一些风邪或者湿气的影响,而引发的一些不良的疾病症状,同时还会经常表现出感冒咳嗽,虚汗等问题,所以应该注重科学的调理,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
★ 1、体内风邪重的话,您要分清是“外风”还是“内风”,外风指感受外界风邪而致,主要与表现为恶风,微热,汗出,鼻涕,咳嗽等,内风比较复杂,主要和人体的的肝脏有很大关系,主要表现为肢体抽搐,眩晕,震颤,手足麻木,皮肤瘙痒等。
不管是“外风”还是“内风”,做艾灸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去除“外风”,一般效果显著,但是对于“内风”,在做艾灸的同时,还要调补脾胃,滋养肝脏!
★ 2、对付体内湿邪,可以选择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比如苋菜、冬瓜、扁豆、薏仁、绿豆、西瓜翠衣等。
苋菜梗性凉味甘,它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钙质,也有解毒清热、通利小便、补血止血的作用。
扁豆有滋补强壮、补脾益气、消暑化湿以及利水消肿的功效。
★ 3、薏仁不仅含有高蛋白,而且还富含B族维生素、钙、铁、膳食纤维等,是一种营养平衡的谷物。
因其容易被消化吸收,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减少胃肠负担的作用,可以健脾除湿、增强肾功能。
另外,冬瓜和西瓜也属于性寒味甘,清热生津的食物,湿热天气多吃冬瓜和西瓜都有较好的利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