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包公观后感1000
千年包公观后感【4篇】_观后感_

千年包公观后感【4篇】千年包公记录片是一部有教育意义的一部记录片,我们观看完之后一定会有很多感受,那么,1000字的千年包公该怎么写呢?来看看优秀的范文吧。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千年包公观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
千年包公观后感1000字纪录片《千年包公》央视首播全景展现包公形象5月23上午,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包公园清风讲堂举行。
该纪录片力求精准展现宋代历史与包公形象,在短短几个月内,剧组采访了国内及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几十位包拯研究学者及宋史专家,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摒弃戏说,完全根据史实,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力争呈现真实而生动的历史故事、有血有肉的包公新形象。
据了解,《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历时一年制作完成。
该片于5月25日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并于5月27日晚9点25分在安徽卫视播出。
《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现场《千年包公》自2019年8月正式开拍,剧组成员不顾高温酷暑与严寒冰冻,克服困难,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到中国台湾、新加坡、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安徽合肥等十几个地区与城市,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釆访及历史再现,积累了大量素材与文献后,于2019年元月开始进入后期剪辑,数易其稿,找差补缺,力求为广大观众呈现一个最为丰满真实、清廉爱民的包公形象。
坚持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坚持反腐倡廉依法治国,这既是民心所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必由之路。
包公事迹和包公精神流传、绵延千年不绝,并一直为百姓津津乐道,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廉洁公正的孜孜追求。
纪录片《千年包公》顺时而生,采用现代化的电视手段,为观众呈现全新故事场景与视觉享受,依托新颖的艺术形式展现包公精神的当代延续与传承,给观众以启迪。
据参与审片的专家学者评价,此片堪称国内近年来历史类纪录片中的精品力作。
2024年千年包公观后感

2024年千年包公观后感千年包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法官,他以公正、严谨的态度处理案件而闻名于世。
在2024年的千年包公观中,我有幸亲眼目睹了他的形象和故事,深受震撼和教育。
以下是我对这次观展的个人观后感,详细陈述。
整个观展分为几个部分,从包公的生平、法官职责、传统法律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展示。
展览馆布置得宏大庄重,仿佛让我身临其境地走进了千年前的包公生活的环境中。
展览从包公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开始,详细介绍了他的童年、求学经历,以及如何一步步成为一名卓越的法官。
展览中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场景再现非常丰富生动。
不仅有许多珍贵的古籍、手稿和包公的肖像,还有一些重要的法官文物和道具。
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这些宝贵的历史遗物,仿佛能够感受到包公坚定公正的气息。
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临摹的一些包公对案件的裁决书,文字简练而又明确,透露着慎重的态度和敬畏的心情。
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关于包公的法官职责和理念的展示。
展览通过诸多案例的讲述,展现了包公如何严格按照法律处理案件,维护社会正义。
包公的法官职责不仅仅是审判案件,更是以案件为借口推动社会发展和民众的思想进步。
他重视人民的意见和诉求,积极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稳定。
这种以法治为核心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认识到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对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性。
而且,我的一次观展,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展览详细介绍了包公时代的中国法律制度和审判程序。
以当时社会的情况为背景,探讨包公为何能够处理复杂案件并取得公正结果。
这让我对中国法律的演变过程和法治精神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更加确信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观展过程中,我对包公之所以被后人尊重和祭奠有了更深的理解。
尽管我生活在现代社会,但依然被包公的诚实、公正和智慧所启发。
包公的形象告诉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法律的公正和正义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基石。
他在世时被誉为“神号之目”、“世法之宝”,这种荣耀源于他对公案的审慎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千年包公记录片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doc

千年包公记录片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千年包公记录片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导语:据了解,《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历时一年制作完成。
该片将于5月25日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并于5月27日晚9点25分在安徽卫视播出。
【千年包公记录片观后感精选范文1】包公,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
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袛于一体,成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万民景仰的“包青天”。
在民间传说、戏曲舞台和影视剧中,他不仅秉公执法、断案如神,还能上天入地、服妖降魔,代表着中国民间传统中的最高人格化期许,千百年来,无人与之比肩。
然而,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包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为什么他在华人世界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对后世的影响为何如此之久之大?今天上午,在合肥包公祠举行的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上,来自北京和安徽两地的各界人士分享了该片带来的震撼和启迪。
纪录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央视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
摄制团队自2015年5月开始策划调研,同年8月正式开拍,历时一年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奔赴国内的台湾地区、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以及国外的新加坡等地,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釆访及历史再现,力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包公形象。
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检员、监察专员阎群力,安徽省纪委副书记车建军,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庄保斌,央视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石世仑共同为《千年包公》启播。
首映式上,安徽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千年包公》总监制张志宏在致辞中说,合肥是包公故里,包公是历代清官的典范。
“今天我们拍摄制作《千年包公》电视纪录片,就是立足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廉政文化,探索新形势下引导党员干部向善向上、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廉政文化建设新路径。
《千年包公》观后感1000字五篇

《千年包公》观后感1000字五篇《千年包公》观后感1000字一4月份时候,去了一次开封,有幸到包公祠游览。
小时候看过《三侠五义》对这个黑面月牙胎记的大胡子一直很敬仰。
现在包公祠是为了发展经济重修的,一进去就是浓重的石膏和漆味,估计除了地皮是原来老包家的,其他都是新建的。
但是这有什么关系,来这里是看个文化,听听导游的讲解,了解一下历史,感受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最享有盛名的清官的人文情怀。
前后三进房,第一进是包公的坐像,五柳长须,面如黑炭,长眉如鬓,正气凛然。
第二进,陈列是包公的一些文献典籍,还有包公墓出土的瓷器、木碗等。
包公平生只写过一首五律:“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大意是说,做人要光明正大,就像茂盛直挺的木材应该做房屋的栋梁,精炼的钢料决不应去做铁,我应该做一个无愧史书教诲的清官。
包公主张从提高个人修养的角度来保持廉洁,这和诸葛亮主张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相似之处,但从实际操作起来却有些困,人毕竟是社会人,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当一名公务人员在处理政务的时候。
多少牵扯到某些人的切身利益关系,所以很多人就要把这个利益最大化,于是,我们就面对很多的人情关、情感关、金钱关、美色关等等。
当这个社会把这个潜规则都默认以后,人与人之间就没有以诚相待了,现在正在热映的电视剧《心术》讲述医患矛盾,当主人公谷超华的手术引发患者隐性心脏病,导致病人死亡。
死者家属就说:“为什么手术失败,就是因为医生没上心,为什么不上心,因为没送红包。
”一个潜规则被整个社会都默认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所以看到很多落马的贪官都说:“人情往来,不收就不能融入到这个社会当中去,人与人交往隔着一层。
”以这个借口做开脱却也是不对的。
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却是这个社会腐败的根源,诚如朱镕基说:“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生明,明生廉,廉生威。
千年包公纪录片观后感精选(3篇)(最新篇)

千年包公纪录片观后感精选(3篇)千年包公纪录片观后感精选(3篇)观后感观后感怎么写电影观后感大全毛丰美观后感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里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公形象。
以下是关于千年包公观后感。
千年包公观后感_400字包拯清廉不私令人起敬,但更让我佩服的还有他的不党。
历朝历代的大臣常有党争,朝臣常因一党之私不顾天下之利,北宋当时是因范仲淹变法引起的新旧之争。
包拯是守旧派大臣举荐进京的,不但在范仲淹当政时敢于弹劾其新政的弊端,还能在其失势后其负责科举考试。
用恩格斯纪念马克思的话来说包拯也很合适,“他一生有过无数敌人,但没有一个是私敌”。
包拯虽对官吏严苛,但对百姓忠恕,人们也并不觉得高高在上,民间虽尊其为“包青天”,但也常亲切的叫他“老包”。
一些地方农村的包公祠就名为“老包殿”。
看包拯的资料,有一幕让我印象尤深:包拯六次弹劾“国丈”张尧佐,他是仁宗宠妃的伯父,虽为人平庸,但大权独揽,屡居高位,包拯直言其为“盛世垃圾,白昼魔鬼”。
有一次包拯说到激动之时,一下没收住,溅了仁宗一脸吐沫星子,仁宗一气之下,拂袖而去。
回到宫中对张贵妃发火,“包拯向前说话,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御使乎”真是对可爱的君臣。
百姓皆知包拯的清廉敢谏,但少有人感念仁宗的博大胸怀。
包拯敢打“大老虎”,原因即在此。
千年包公观后感_600字历史上真实的包公以孝、刚、廉、明著称,后来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包公以善断狱案闻名,被誉为折狱断案“箭垛式人物”、“东方的福尔摩斯”,并形成独特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包公司法文化。
以包公为代表的司法文化历经千年,其重要价值在于它树立起清正廉洁司法官员的崇高形象,有利于提高司法工作者的素质;它倡导社会正义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
包公司法文化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但有人认为清官司法突出个人,抹杀制度的重要性。
《千年包公》观后感

《千年包公》观后感千年包公观后感看了纪录片《千年包公》,对包公的精神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专题片一共包含3集:第一集《清心直道》,通过包拯青少年时期真实的故事、包拯出仕时明志诗,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思念,突出包拯的清正廉洁的家风与精神至今仍有深刻影响;通过同时代的官员刘筠对他的影响,呈现北宋仁宗时代的社会政治环境。
第二集《铁面无私》,表达包拯任监察御史及某某府尹等官职时,不畏权贵,弹劾贪官污吏及皇亲国戚的故事,在真实历史文献根底上,用影视剧手法进行再现,突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说明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
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某某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来,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里。
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表达,力求在观众心里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公形象。
包公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断案如神是民间对包公的最重要评价之一,甚至在传说中还出现了“白天审人夜间审鬼”的离奇故事,前文所提到的“孙押司凶杀案”即属此类传说。
但是因其只出于公案小说,且无正史记载,缺乏为信。
翻查正史和其他史料,发现包公断案如神的故事鲜有记载,倒是可以看到一那么错判的案例。
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包拯在做某某府尹的时候,有个富户犯了法,按律应处脊杖十七下。
那个富户贿赂了某某府的一个书吏,书吏得了钱后说:“我豁出去陪你一起受一顿臀杖吧。
”当时的脊杖要打击人的脊背,很容易将人打残,臀杖就是打屁股,比打后背要轻得多。
到了包拯审案时,那富户按书吏的指使大哭小叫,正在作记录的书吏装作不耐烦,大声插嘴道:“不就是脊杖十七下嘛,干吗哭哭啼啼纠缠不清” 包拯一听就火了:一个书吏竟敢这样狐假虎威!于是下令把书吏拖下去臀杖十七下,对那罪犯却从轻发落了。
【优质】千年包公观后感1000字word版本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千年包公观后感1000字包公在我们心中形象是怎么样的呢,看完千年包公之后有什么感想呢》来看看一些精彩的千年包公观后感吧。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千年包公观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
千年包公观后感历史上真实的包公以孝、刚、廉、明著称,后来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包公以善断狱案闻名,被誉为折狱断案“箭垛式人物”、“东方的福尔摩斯”,并形成独特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包公司法文化。
以包公为代表的司法文化历经千年,其重要价值在于它树立起清正廉洁司法官员的崇高形象,有利于提高司法工作者的素质;它倡导社会正义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
包公司法文化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但有人认为清官司法突出个人,抹杀制度的重要性。
这种观点从法治理论上来说是正确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们保护正当利益要通过健全法制,而不必祈求清官。
但将制度与个人割裂或对立起来也是不现实的。
任何制度都要靠人实行,选好人、用好人才能执好法。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须用好人。
有包公式的清官才能执好法。
我们所说的清官品德与严格执法实际是统一的。
当今执法中的问题,不少不是制度问题,而是官德失范问题。
所以我们既要强调为政之制,也要重视为官之德。
另外,包公的严格执法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这就是追求社会正义。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权者可以官官相护或以权枉法,而处于社会底层的小民在经历了无数次抗争失败、问题仍得不到公正的解决时,便把希望寄托在包公一类的清官身上,希望讨个“说法”即公理。
所以包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良的愿望,凝结着社会正义。
人们推崇包公就是追求社会正义,这正是包公断案故事的意蕴所在,也是包公司法文化久传不衰的根本原因。
在老百姓心目中,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的包公执法如山,无所不在,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违法必究,铁面无私。
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

To endure the pain that others can't bear and eat the bitterness that others can't bear, then you can reap whatothers can't get.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20__年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包公以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伸张正义的公正、清廉形象而流芳千古,下面给大家带来20__年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欢迎阅读!20__年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1)包公文化之所以深入人心、历经千年仍被人民群众广为传颂,是因为包公公正、为民、清廉的形象代表着人民群众对于执法者的期盼,因此深受人民群众信赖。
作为新时期的执法者,包公文化对于我们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一名基层审判一线的法官,能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才是能不能干好工作的关键。
这些年来,我们法庭办理的案件,一直保持着将近90%的调、撤率,大部分案件都能实现“案结事了”。
判决的案件上诉率也非常低,很少出现上访等问题。
我感觉,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办案效果,关键就是得到了辖区人民群众的信任。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基层法庭所受理的案件类型也变得更加复杂。
出现了一批征地补偿费纠纷、土地流转纠纷、劳动争议案件等,这些案件审理难度大,涉及群众人数多,一旦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辖区稳定。
对此,一方面,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络,坚持定期与辖区内各乡镇党委、政府及司法所、各村民委员会等联络,实现信息互通。
对辖区内发生的矛盾纠纷,主动协助乡、村干部认真做好当事人的辨法析理工作,将许多本不属于法庭工作范围内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另一方面,从辖区实际和案件特点出发,努力培养社会力量参与调解。
如何做人民满意的执法者,一直是人民法院在不断研究的课题。
作为一名身处包公文化发源地的河南人,今后,我们需要更进一步深入体会包公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在工作实践中进行传承和发扬,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公正、为民、清廉的好法官,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贡献我们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年包公观后感1000
开封包公研究会副会长李良学分析说:“宋代史书,均没有包公黑脸的片言只语记载,说明包拯的脸面并不黑,是一个白面书生。
那么,后来包拯的脸面是怎么变黑的?又有什么意义呢?包拯的黑脸是元明以来戏剧化妆师设计的一项杰作,象征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只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与包拯本来面貌无关。
”
包拯,古往今来知名度很高的官员,也是个贤人。
在老百姓心目中永恒的“包青天”。
随着戏曲、电视剧的传播,包公的形象早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然而,包公的故事更多是传说,更多是老百姓盼望清官的一种精神寄托。
他秉公执法,一身正气,世代传颂,历久不衰,赢得世人的敬仰。
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始于其身前。
而源于宋代的话本并红火于元代的包公戏,自明清到近代,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现存18种元代公案戏中,写包公审案断狱的就达11种,如无名氏的《包待制陈州粜米》、关汉卿的《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等;明清又诞生20种。
明代《元曲选》100种里包公戏占10种;打开《京剧剧目初探》,可以查到34出包公戏,《金丸记》、《桃花记》、《胭脂记》、《珍珠记》、《双钉案》、《正朝阳》、《铡美案》、《赤桑镇》、《铡包勉》、《砸銮驾》、《打龙袍》等保留剧目历久不衰。
1993~1995年,长达236集的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风靡大陆和台、
港、澳地区、东南亚及欧美华人社会。
舞台上的包公形象依照“铁面无私”渐渐有了“定规”,即“相貂”(帽翅加长的宰相帽)、“黑满”(乌黑浓密的飘胸长须)、黑蟒(袍)、厚底(靴)且额头上长着“月牙”,这月牙儿有“上昭日月”的含义,黑脸(铁面)包公一出场,就明显有别于其他人物。
头脸乌黑,眉心悬个月牙儿,掌管阴阳两界,断案如神。
这是戏曲里的包拯形象。
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开封包公研究会副会长李良学分析说:“宋代史书,均没有包公黑脸的片言只语记载,说明包拯的脸面并不黑,是一个白面书生。
那么,后来包拯的脸面是怎么变黑的?又有什么意义呢?包拯的黑脸是元明以来戏剧化妆师设计的一项杰作,象征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只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与包拯本来面貌无关。
”包拯的个子也不高(据1973年合肥肥东大兴集发现的包拯墓中,专家们分析包拯个子只有米左右)。
在包公升堂断案过程中一般都有两样道具。
其一为独角兽。
传说中断案的神物,“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
包拯公案上置有独角兽,以示“曲直明鉴”。
其二为三口铜铡。
龙头铡斩皇亲国戚,虎头铡斩贪官污吏,狗头铡斩市井刁民。
史书上没有记载,事实也没有。
舞台上出现的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公孙先生、南侠展昭,那些出神入化的情节都是出自清代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只是在戏剧手法
上描写他断案故事更加的精彩。
包拯是一个实干家,61岁的他就被任命为三司使,负责全国经济工作,展现出了经济改革的天赋,比如改“科率”为“和市”,即朝廷按照公平价格购买农民要缴的上供物资;免除部分地区“折变”,即废除农民将粮食变成现钱纳税的规定等措施。
开展经济工作卓有成效,两年后,包拯被提拔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主管军事的副国防部长,至此,包拯才算正式进入了中央执政官的行列。
在一年后,包拯病逝,开封的老百姓莫不悲痛,皇帝亲自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
当宋仁宗看到包家如此俭朴,又听闻他“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如初宦时”,不禁感慨!
在老百姓心目中,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的包公执法如山,无所不在,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违法必究,铁面无私。
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清官。
包公的正气、勇气和灵气,已成为中华民族灵魂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了老百姓心灵的寄托。
因此,包公,这个形象的核心内涵和价值作用是一致的:有包公在就有天理在,有包公在就有正义在。
只要人们有维护正义、惩恶扬善、渴望公道的心愿,包青天的价值和魅力就不会衰弱,包公形象就不会消失。
司法判决是经过法官良心过滤后的法律,要求法官要有良知,还要有善行,如果法官心灵的源泉受到玷污,那他的学识越高、技巧越丰富,对社会的危害则越大。
有了法律的
规则,司法运作的全部过程需要法官的行为来展示,法官要在与公众互信的法律信息交涉中确立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孕育滋养法治信仰,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
人民法官是国家公仆,所应有的职业道德,决定了人民法官必须致力为公、甘于奉献,职业尊荣感与价值感要靠不断完善专业素质与提高个人情操来予以保障。
舍去社会风气中的浮躁虚华,静以修身,耐得住寂寞。
当明镜高悬、法槌高举之时,法官的灵魂深处要有一尊静默的独角兽,公正是它的身体,良知是它的血肉,智慧是它的经络,为民是它的呼吸,而奉献则是它不断运转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