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室内环境检测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

浅谈室内环境检测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室内环境检测是指对室内空气质量、温度、湿度、光照、噪声等方面进行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室内环境的质量对人们的健康和舒适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影响室内环境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空气污染:室内空气中可能存在多种污染物,如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甲醛等。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家具、装修材料、清洁用品等。
长时间暴露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会引发眼疾、呼吸道疾病等健康问题。
控制对策:选择绿色环保的材料和清洁用品,定期通风换气,使用空气净化器等。
2. 温度和湿度:室内温湿度对人的舒适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不适感,湿度过高则容易滋生霉菌和螨虫,导致过敏反应。
控制对策: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使用空调、加湿器或除湿器等设备来调节。
3. 光照条件:室内光照不足或过强都会对人的视力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长时间处于昏暗环境下会导致眼疲劳、视力下降,而强光则容易引起视觉不适和反射性眼疾。
控制对策:合理布置室内灯光,避免强光直射眼睛,保持适度的光照。
4. 噪声污染:室内噪声可引起人的情绪波动、听力受损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会引起心血管疾病和精神疾病。
控制对策:选择低噪声的家电和装修材料,增加隔音设施,避免噪声源。
在室内环境检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掌握环境质量并采取相应的控制对策:1. 使用检测设备:通过使用室内环境检测设备,如PM2.5检测仪、温湿度计、光照度计等,可以实时监测各项指标,并依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控制。
2. 加强通风换气:定期开窗通风,增加室内外空气对流,排除室内异味和有害气体。
可以使用新风系统或者安装排风扇等设备,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4. 合理照明设计:根据室内布局和功能需求,合理选择灯具和灯光亮度,避免过强或过弱的光照条件,提供舒适的视觉环境。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DOI:10.16767/ki.10-1213/tu.2020.06.032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顾乃亚江苏省盐城环境监测中心摘要:室内空气质量,是一个民众关注度很高的话题.笔者根据多年开展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的经历,分析目前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室内空气检测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室内空气检测;质量;问题;对策1前言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成为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检测结果能够让百姓客观了解自身居住的环境质量。
如何科学、合理和准确地开展室内空气检测,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釆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才能保证检测和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代表性、准确性。
笔者就目前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目的在于提高环境空气质量检测水平。
图12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2.1关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选择目前,国家涉及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与评价标准的有两个,即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10年8月18日联合发布的GB50325—20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国家卫生部、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2年11月19日联合发布的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这两个文件都对室内空气质量和检测方法进行了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混淆,GB50325—20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是针对民用建筑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交付验收时室内空气必须达到的质量标准.该规范规定了室内空气中氯、甲醛、苯、氨及TVOC等共5项室内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指标要求及检测方法标准,该标准具有强制性。
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适用于居民住宅和办公建筑物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要求.该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中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等18项室内空气质量参数及检验方法。
室内环境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

室内环境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摘要: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在不断的发展,对于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良好的室内空气环境是保证人们健康生活的基础。
然而当前我们国家的环境依旧是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如何改善室内环境问题,是社会发展的重点。
本文通过对室内环境空气监测的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提出更好的建议促进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室内环境检测,存在问题;改善建议一、室内环境检测的重要性随着我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地增长,对于室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现代化工业的不断发展,在装修中人们应用了越来越多的新式化学材料,然而有些材料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而这些材料散发出来的气味以及物质等都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现在的装饰材料与各种家具中都好有大量的化学物质,这些对人们的身体都有极大的威胁。
而人们为了追求美和装饰效果,不得不购买大量的装饰材料和家具产品,使更多的化学产品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也就导致了环境越来越差,同时阻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直接的影响,这也是当前人们必须重视的问题,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当前大部分建筑中几乎都存在环境问题,由于在装修过程中不注重材料的使用等导致了噪音污染以及装修污染等问题,而正是因为这些问题,对工程的质量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重视,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有效的控制室内污染问题,对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及装修过程等都做好严格的检测,确保各项指标尽量达到,加强室内环境检测,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确保检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证室内环境的安全性。
二、当然我国室内环境污染的现状正是由于我们国家的迅速发展,我们国家的建筑和装修行业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我国当前住房行业景象繁荣。
然而,在繁荣的背后同样也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随着材料行业的不断发展,室内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工作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过度节省成本,使用廉价的材料,甚至部分材料没有达到国家使用规定的标准,这些材料不仅不会环保,而且极易造成环境污染,这在当前我国建筑装修行业中是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这极易对房子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室内空气质量施工中常见的困扰与处理方法

室内空气质量施工中常见的困扰与处理方法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室内建筑施工过程中,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往往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讨论在室内施工中常见的空气质量困扰,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工人的健康。
1. 粉尘和颗粒物污染在施工中,粉尘和颗粒物污染是最常见的室内空气质量问题之一。
这些微小颗粒物可以引发呼吸道疾病,影响工人的健康。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采取以下措施:- 安装空气净化设备:在施工现场使用空气净化设备,如高效过滤器,以减少粉尘浓度。
- 控制施工方法:采用湿法施工,减少粉尘产生,并定期清洁施工区域。
- 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为工人提供口罩和护目镜,降低吸入粉尘的风险。
2. 有害气体排放室内施工可能会产生有害气体,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一氧化碳。
这些气体对健康构成威胁,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步骤来处理:- 通风系统:确保施工区域有足够的通风,以促进空气流通和有害气体的排放。
- 使用低挥发性材料:选择在施工中使用的材料时,尽量减少释放有害气体的材料。
- 监测气体浓度:定期监测施工区域内的有害气体浓度,确保工人的安全。
3. 噪音问题室内施工通常伴随着噪音污染,这不仅影响工人的健康,还会扰乱周围居民的生活。
以下是处理噪音问题的方法:- 噪音屏障:在施工现场周围设置噪音屏障,减少噪音扩散。
- 合理工作时间:规定施工时间,避免在夜间或早晨过早施工,减少对居民的干扰。
- 使用低噪音设备:选择低噪音的施工设备,以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水平。
4.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在室内装修过程中,涂漆和粘合剂等材料可能会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空气质量构成威胁。
以下是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定期监测室内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确保不超出安全标准。
- 使用低VOC产品:选择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的涂料和粘合剂,减少有害气体的释放。
- 通风系统:保证施工区域有足够的通风,有助于排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整改报告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整改报告尊敬的各位领导、相关部门:我司根据要求完成了对室内空气质量的监测,并针对监测结果进行了整改工作。
现将整改情况以报告形式呈现,请予以审阅。
一、监测概况为全面了解和评估我司办公室的室内空气质量状况,我司特邀请专业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了全面监测。
监测过程中,我们采集了各项指标的数据,并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二、监测结果根据监测结果,我司办公室的室内空气质量存在以下问题:1. 甲醛超标:办公室内甲醛浓度超过标准限值,达到1.5mg/m³,对员工健康带来一定潜在风险。
2. PM2.5浓度超标:办公室室内PM2.5浓度高于国家标准限值,达到60μg/m³,对员工的呼吸系统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3. 有害气体:检测到氨气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虽未超过标准,但仍需引起关注。
三、整改措施我司高度重视室内空气质量问题,为了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保障身体健康,我们立即采取了以下整改措施:1. 甲醛治理:对办公室内所有可能释放甲醛的源头进行封堵,例如新装修的家具和装饰材料等。
同时,使用含有甲醛吸附剂的空气净化器,确保甲醛浓度在合理范围内。
2. PM2.5治理:加强通风换气措施,定期进行空气净化器和过滤器清洁更换,确保室内空气中PM2.5浓度合格。
3. 有害气体治理:加强室内通风,减少氨气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积累。
四、监测再评估为确保整改效果,我司将在整改完成后邀请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再次监测评估。
届时,我们将会将监测结果与之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整改效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同时,我们将继续关注室内环境质量,并进行定期的监测维护。
五、未来计划我司将制定并执行室内空气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定期监测与整改的常态化机制,确保员工的舒适度和健康状况。
同时,将加强员工室内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对空气质量问题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六、结语对于我司存在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我们已经采取了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将在未来继续加强室内环境管理工作。
室内环境空气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室内环境空气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摘要:近年来,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我们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已成为前进发展的共识。
国家大力普及针对室内环境治理的相关知识,同时随着现代人群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室内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本文中针对我国的室内环境,空气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相应的优化方式,旨在为我国现代化的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提供帮助与参考。
关键词:室内环境空气监测;环境管理;问题分析;对策探讨引言严重大气环境环境污染一般是由于各种大气环境环境污染所引起的,一般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尘埃和多种重金属化学物质等,而引起严重大气环境环境污染的原因有天然原因和人力原因二类,当中人力原因所占的比例很大。
由于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由此形成的燃煤空气污染、城市工业废水以及道路空气污染等明显的增加,对大气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损害,也威胁着广大人民的健康。
因此现代化的环境监测装置和技术手段必须能够完成对大气环境污染的精确检测,并追根溯源到最具体的大气环境污染源,这才能确保其所提供的处理方法和措施科学合理与安全可靠,从而有效的改善了环境空气质量。
1 大气环境污染监测治理内涵大气是人们生存的重要物质,人类需要呼吸空气进行新陈代谢活动,广义上大气是包括地球的气体总和,降低地表温度大幅度波动与陨石冲击概率,狭义上指人们健康呼吸的洁净空气。
大气与人们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主要有氮氧气等组成,大气中出现氮氧化合物、硫化物等气体污染物是人类活动造成,污染物体积小颗粒直径分为PM10,PM2.5等,PM2.5悬浮物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WTO认定大气污染指洁净空气构成成分受到破坏,为人类健康带来影响。
大气污染表现为污染物进入大气污染空气环境,大气污染物分为自然与人为污染物,人为污染物是主要污染物。
室内环境空气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生物传感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检测目标物质的技术。将其应用于室内环境空气监测,可以高 灵敏度、高选择性地检测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提高监测精度。
提升公众对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关注和认识
增强公众意识
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途径,普及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 的影响,提高公众对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关注度。同时,鼓 励公众积极参与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行动,如定期开窗 通风、种植空气净化植物等。
02
室内环境空气监测存在的问题
监测设备的问题
精度不高
现有的一些室内环境空气监测设 备存在精度不高的问题,导致监 测结果与实际状况存在误差,影
响了数据的可靠和准确性。
维护困难
部分监测设备设计复杂,维护困难 ,增加了使用的难度和成本,不利 于普及和推广。
缺乏统一标准
目前室内环境空气监测设备缺乏统 一的标准和规范,不同厂家、不同 型号的设备监测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导致数据不可比。
数据共享与交流不畅
室内环境空气监测数据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和交流平台,不利于数据的
整合挖掘和多方合作研究。
03
解决室内环境空气监测问题的 对策
提升监测设备性能
高精度传感器
采用高精度、高稳定性的传感器,提高监测设备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智能化校准
引入自动化校准技术,减少人为误差,确保监测 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行进行室内环境空气监测。
数据处理与应用的问题
01
数据处理方法不完善
室内环境空气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尚不完善,对异常值、噪声数据的处
理不够成熟,可能影响数据质量。
02
数据应用不足
目前室内环境空气监测数据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政策制定等领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国家政策制定和环境治理的重要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制约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
本文将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监测设备不足、老化严重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中,监测设备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设备数量不足,监测网络不够完善,许多城市和地区的监测点设置不合理,有的监测点没有覆盖到关键区域,导致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一些监测设备老化严重,已经无法满足准确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的需求,这也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是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监测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监测数据存在着漏报、短时监测等问题。
一些地方监测站点的数据处理技术水平不高,导致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了影响。
一些地方环境监测部门在监测数据的发布和解读上存在着迟滞和不透明的现象,导致监测数据得不到及时的传播和有效的利用,这也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监测方法不够科学目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法相对滞后,一些新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得不到充分的应用。
目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主要依靠固定监测站点的监测数据,而在移动监测、卫星遥感和现场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
这导致监测数据的时空覆盖不够全面,监测结果得不到充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
一些新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得不到及时的推广和应用,也制约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四、监管不到位五、监测数据公开透明度不高改进措施:一、加强监测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工作,提高监测设备的监测精度和可靠性。
加大对监测设备的更新和维护投入,提高监测设备的监测精度和可靠性,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室内装饰装修的需求日益
增多,而新装修环境的室内空气污染引起人们越来越高度的关注,新装饰装修的
材料品种众多、材质不一,其中很多材料或制成品因在加工过程中使用甲醛,人
们用于居室装修,成为室内甲醛超标的主因。
所以应用环境检测技术十分关键,
可明确室内存在的有害物质,进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存在的问题;对策
1导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对保护环境和自身健康的意识逐渐加强,迫使人们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室
内空气环境污染,因为目前人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室内活动,所以室内空气环
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鉴于此,文章针对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2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简析
首先,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雾霾问题频发,尤其是寒冷冬天,大部分
城市会面临雾霾问题,使得大气污染指数严重超标,居民不得不关闭门、窗,在
密闭的环境下,使得室内环境污染物难以散发,加剧了室内空气质量下降。
其次,室内空气中甲醛超标问题: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一类致癌物,并且认为甲醛与白血病发生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甲醛是我国新装修家庭中
的主要污染物。
甲醛广泛应用于化工行业、木材工业、纺织产业等等,很多常用
的装饰装修材料都会释放甲醛。
如板式家具或者定制家具使用的板材包括刨花板、密度板、胶合板等人造板材,生产者在制造过程中大量使用价格低廉的脲醛树脂
类型的粘合剂。
脲醛树脂以甲醛和尿素为主要成分,在树脂生产中甲醛需保持过量。
因此脲醛树脂中含有甲醛,在以其为粘合剂的人造板材产品使用过程中,甲
醛会源源不断地释放,时间可长达数十年。
所以不管是新装修住宅还是旧住宅都
存在甲醛危害的风险。
3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控制对策
3.1正确认识污染现实
治理污染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问题,由于污染现象产生时长久以来人
们的错误行为导致的,需要在未来一段时间中进行调整和完善,才能够取得治理
污染的长效化效果。
一部分工作人员认为,治理污染应当“手到擒来”“立竿见影”,这种理念是片面的、错误的。
尤其是室内空气污染问题的管控和治理,应当选择
适宜的检测手段,保证所得的检测数据具有真实性、准确性,进而能够提升室内
空气治理中的数据支持。
正如上文中论述的内容,紫外线自身的性质较为特殊,
光触媒对这种污染的治理效果十分可观,但是长时间使用这种治理形式,会造成
区域环境内部的治理饱和,反而会影响消杀的效果。
因此,在治理的过程中需要
结合治理区域的环境特点、变化轨迹选择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不可“一劳永逸”的使用单一的治理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对污染事件的治理是后续弥
补措施的一种,而提前监督、尽早预防才是将污染现象杜绝在发展初期的有效措施。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室内空气质量污染的评定标准、治理手段,并且引导相
关企业将以上手段贯彻落实在工作中,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保驾护航。
3.2提高检测人员的技能水平
加大建筑室内空气检测力度,在建筑室内空气检测工作中,无论现场采样或
是分析化验,均需要检测人员认真遵守操作规程,加强数据分析,避免出现错误
检测数据。
为了进一步提升室内环境检测人员的技能水平,检测机构强化检测人
员的职责意识,并适当提高从业门槛,有针对性地对检测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根
据其日常工作情况,制定出完善的考核机制,让检测人员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
工作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检测能力,确保室内空气检测工作有序开展。
通过
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不仅能够推动机构的规模化发展,而且
可以减少错误检测数据的出现,满足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需求,为广大居民提供
一个更加舒适、健康、环保的生活空间。
3.3注重通风,合理摆放植物
对于刚装修的建筑而言,借助通风可以有效改善室内环境,也是治理污染的
重要手段。
开窗放气过程中,气流会针对甲醛的蓄积产生稀释作用,所以在完成
装修之后,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空气置换,要打开所有的柜门、抽屉等。
此外,
还可以通过一些绿色的植物的摆放,不但能够对有害物质吸收,还能起到相应的
室内美化装饰效果。
经研究表明。
在24小时照明状态下,虎皮兰可以针对空气
当中存在的苯和甲醛吸收,吸收率大概为70%和50%;芦荟可以吸收甲醛,吸收
率大概为90%;吊兰可以对甲醛进行吸收;吸收率大概为85%。
所以适当合理放
置一些绿植,对于空气的改善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3.4室内甲醛污染治理
治理甲醛超标直接影响人们入住新环境。
除了开窗通风、使用活性炭吸附甲
醛等,近几年市场上出现不同方法和作用机理的清醛产品供人们选择。
3.4.1主动式空气净化器法
主动式空气净化器法根据清除甲醛的原理不同有分为光催化空气净化器,静
电式空气净化装置,吸附式空气净化装置,负氧离子空气净化装置等,必须注意
的是这些净化器并不具有专属去除甲醛的性能。
3.4.2物理吸附法
使用具有多孔结构和高比表面积的物质对甲醛的吸附,从而达到降低空气中
甲醛浓度。
目前市场上对甲醛有吸附作用的物质包括活性炭、硅藻泥、活性氧化
铝和分子筛等。
不同物质的吸附效率大不相同,同种物质的吸附效率由于表面性
状和生产工艺不同也表现出不同的吸附能力。
物理吸附法简便易用,但对甲醛浓
度的降低能力有限,载体容易达到饱和,饱和后可能发生脱附产生二次污染。
3.4.3化学反应法
近年来前市面上也有提供专业治理甲醛业务的公司,主要采用化学反应法:
使用能与甲醛发生化学反应使其分解的环保清醛产品,由于该法具有专属性,因
此除低甲醛浓度更有效率。
根据分解甲醛的不同机理可分为氨基除酶类、光触媒
类(依靠照明光)、生物酶等等。
不同产品除醛效果良莠不齐,消费者难以辨别
除醛效率和除醛的持久性。
除醛产品性能评价的统一标准尚待开发和完善。
目前
有标准使用动态试验舱,放入清醛产品并从舱外持续通入恒量浓度甲醛进行试验,从而模拟和考察在恒定甲醛释放源的室内环境下产品的除醛效率。
3.5紫外线循环风净化法
使用紫外线循环风消毒法指的是能够通过紫外线循环消毒的形式在空调的多
回路环境下进行吸入式消毒形式,经过空调内部的过滤系统能够进行高强度的紫
外线照射,并且在空调管道中从顶部打到消毒室顶棚,沿棚壁四处打散。
这样一
来空调的整个系统中都能够充斥着高强度的紫外线,形成360度无死角的循环清洁,最大限度的消除了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
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将低臭氧紫外线
灯作为光源消毒进行照射,保证空气中的臭氧浓度能够在0.2mg/m³以下。
这种消
毒形式在空调运行的管道之内,不会对于环境内部的工作人员和生物制药流程产
生影响,并且自身基本上不存在危险系数,进而自身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具有相
应地保障,是当下进行空调清洁和消毒的有效措施,在上述的理论研究中也能够
看出,这类消毒形式能够在环境内部不间断地进行消毒杀菌,进而能够保障环境
内部的质量问题。
4结束语
总之,通过对室内空气检测方法与防治措施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例如加强室
内装修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合理运用先进净化方法、改进检测流程、简单
装修、提高检测人员的技能水平等等,可以提高室内环境检测数据的精确性,避
免出现较多的错误数据,提高室内环境检测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顾乃亚.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绿色环保建材,2020(06):48-49.
[2]胡仲怡.室内空气质量控制中关键检测技术[J].环境与发展,2019,31(08):164+166.
[3]屠腾,刘洋赈.浅析室内空气污染物检测的质量控制[J].广东化工,2019,46(15):18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