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景范在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合集下载

南梁研学活动心得

南梁研学活动心得

南梁研学活动心得6月12日早晨,我们从兰州出发,下午到达平凉参观平凉中心地站台,第二日一早便出发驶往南梁,中午时分达到。

在南梁革命纪念馆内,跟随解说员参观学习南梁精神。

南梁位于华池县境内,毗邻吴起县、志丹县。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在陕甘一带领导工农起义,开展游击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开辟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于1934年在南梁成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习仲勋同志任主席。

此时,正值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寻找落脚点之时,毛泽东等同志在哈达铺得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消息后喜出望外,做出向陕北进军、“落脚陕北”的重大决策。

可以说,南梁这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休养生息、为陕甘宁边区的发展形成、为八路军北上抗日、为全国革命最终胜利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南梁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腹地,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建立时远离尚在南方的党中央,在没有上级政策指导和人员、物资支援的情况下,凭着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的革命信仰和远见卓识,凭着工农群众的衷心支持,凭着陕甘边区军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斗争才得以建立。

革命前辈的开拓奉献精神对步入新时代的我们共产党人依然具有强烈的鞭策和激励意义,革命前辈不等不靠、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斗争精神、创业精神值得的我们认真学习。

1935年,朱理治等左倾主义者在当地搞罪恶的“肃反”,逮捕并杀害了一批陕甘边根据地的革命干部,当肃反派宣布逮捕刘志丹同志的机密信件无意中落到刘志丹同志手中时,他为了维护党的团结、维护大局、避免党和军队的分裂,单身匹马前往瓦窑堡,随即被关押。

这场历时一个月左右的错误肃反运动,逮捕了刘志丹、高岗、习仲勋、张秀山、刘景范、马文瑞、杨森等在内的一大批陕甘边区党政军主要领导干部,杀害两百多名陕甘边区革命干部,红26军、陕甘边区遭遇了一场浩劫,军心动摇,民心不稳。

在狱中的刘志丹与习仲勋同志始终忍耐、始终相信党中央,始终从大局出发维护党和军队的团结与稳定,避免了陕甘边区的分裂。

甘肃红色革命作文600字

甘肃红色革命作文600字

甘肃红色革命作文600字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1925年前后在领导中共北方区委和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同直、皖、奉系军阀进行激烈斗争中,运筹幄帷,根据党的“三大”精神,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初期,将一些优秀共产党员派往国民军中开展政治工作。

共产党员宣侠父、钱崝泉、贾宗周、邱纪明等,就是在这时由李大钊推荐到冯玉祥国民军中进行政治工作的。

宣、钱等人以认真的工作和过人的才华,博得了冯玉祥的赞赏。

在被派到刘郁芬师之后,他们继续受到刘郁芬的器重和尊敬,并委派他们与延国符(国民党左派)一起,掌管军队和督办公署的政治工作大权。

宣侠父等人随刘郁芬师一起来到兰州,随后很快与受李大钊、恽代英影响先期回兰州的共产党员张一悟接上组织关系。

1925年冬,党在甘肃的第一个组织——中国共产党甘肃特别支部诞生,张一悟任书记,宣侠父,钱崝泉为委员。

党员有贾宗周、寿耀南,邱纪明、李印平等。

根据当时的历史特点,甘肃特支的任务是: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决定,在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下,宣传新三民主义,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推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蓬勃发展;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公开帮助国民党整顿和发展党务;秘密发展共产党员,壮大我党的组织;努力发动工农群众,大力开展民众运动。

从此,甘肃特支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的一级组织,开始领导甘肃人民的革命斗争。

甘肃特支广泛宣传、组织群众,大力发展党的组织。

利用国共两党在政治上合作的有利条件和特殊的身份,甘肃特支在军队和学校中,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宣传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南方的大好革命形势,举办民众夜校和甘肃政治训练所,并在兰州挑水、理发行业工人中建立工会组织,发动工人和各界群众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甘肃特支还坚持统一战线的政策,同国民党右派势力进行斗争。

1925年7月,国民党内的投机分子田昆山,组织成立了国民党甘肃省临时党部。

10月,宣侠父、钱崝泉同志受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和国民军总政治部的指示,参加了国民党,帮助国民党整理党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

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报告——刘志丹学院:班级:学号:姓名:2016年6月研究报告题目陕北人民的好儿子——刘志丹人物生平简介:刘志丹(1903—1936),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卓越的36位军事家之一,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刘志丹原名刘景桂,字子丹。

1903年10月4日诞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汤镇。

刘志丹于1921年考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曾任学生会主席组织领导学生运动,同军阀井岳秀等封建势力作斗争。

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刘志丹从青年时期起就投身革命。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奉党的命令,进入黄埔军官学校。

大革命时代,刘志丹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政治处长等职,积极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奔走于湖北、安徽、陕西等省,从事组织起义的工作。

1928年,与其他人一起组织渭南华县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2]。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了西北反帝同盟军,任副总指挥及参谋长,后来,反帝同盟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刘志丹历任副总指挥、总指挥等职。

1932年成立红二十六军,刘志丹仍负领导责任。

1935年秋,红二十六军与红二十五军会师,成立第十五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

这年秋天,刘志丹受到机会主义分子诬陷,被关押起来。

毛主席、党中央到达陕北,刘志丹才得到释放,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北路军总指挥、红二十八军军长等职。

1936年4月,刘志丹率部队东征,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33岁。

后来,毛泽东为他题碑:“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周恩来为他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1936年,中央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以志永久纪念。

1940年,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县城北修建了志丹陵园,1943年陵园建成,将志丹灵柩运回志丹县。

西北革命根据地军事斗争的主要特点及历史经验

西北革命根据地军事斗争的主要特点及历史经验

长征 胜利 的 落脚 点 , 而且 是 中 国共 产 党领 导全 国军 民抗 击 日寇 和 建 立 新 中 国 的军 事 、 政 治 中心 。 在 这 块 红 色根 据 地 , 党领 导 西北 红
军 开 展 了多种 形 式 的军 事 斗 争 。在 中华 民族 走 向复 兴 的今 天 , 研 究 西 北 革命 根 据 地 军 事 斗 争特 点 和 历 史 经 验 , 对 推 动 党 史 军 史研 究和 做 好 军事 斗争 准 备 . 使 部 队能 打 仗 、 打 胜 仗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历 史 和 现 实 意 义 。
i n No r t hwe s t Re V 0 l u t i 0 na r y Ba s e Ar e a
YU J u n — q i n g, L I U C h o n g
仃 扎P o l i t i c a l I n s t i t u t e o fL i b e r a t i o n A r m y o f X i ’ 叭 X i ’ ∞ 7 1 0 0 6 8 , C h i n a )
西 北 革 命 根 据 地 军 事 斗 争 的 主 要 特 点 及 历 史 经 验
鱼 俊 清 .刘 种
( 解 放军 西 安 政 治 学 院 ,西 安 7 1 0 0 6 8 )
摘 要 :西北 革命 根 据 地 是 中国 共产 党在 土 地 革 命 战 争 后 期仅 存 的 一块 比较 完 整 的 红 色 革命 根 据 地 ,不 仅 是 中国 工农 红 军
a n d p e a s a n t s ’r e d a r my , b u t a l s o b e c a me t h e c o mma n d c e n t e r or f CP C t o l e a d t h e wh o l e c o u n t r y t o i f g h t a g a i n s t J a p a n e s e a r my a s w e l l

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发展的原因探论

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发展的原因探论

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发展的原因探论作者:张化民拓宏伟来源:《理论导刊》2015年第02期摘;要:陕北独特的地理文化、陕北党组织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走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根据地的道路,根据陕北实际情况制定并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加上过硬的干部队伍、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是陕北根据地建立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革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关键词:陕北根据地;建立和发展;陕北特委;谢子长;刘志丹中图分类号:K26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2-0101-05作者简介:张化民(1955-),男,陕西延安人,长沙税务干部学院远教中心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远程教育;拓宏伟(1964-),男,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 西北根据地“是由谢子长、刘志丹等领导的红26军和红27军经过多年艰苦战斗创建的。

”[1]3942014年是我们党土地革命时期,硕果仅存的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80周年,在这里,笔者对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发展的原因提出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一、独特的地理文化是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基本条件;;;;; 西北革命根据地由陕北和陕甘边两块根据地组成,地处西北黄土高原。

陕甘边地处桥山山脉中段,山大林密,交通困难,人烟稀少,“面积虽大,人口只有6万,其中有6000柳拐子(一种地方病)。

”[2]63-65当时是个三不管的地区。

陕北根据地位于陕西北部的毛乌素沙漠和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总面积约8万多平方公里,包括23个县,有100多万人口。

;;;;; 陕北曾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在周秦汉唐等朝代,陕北是周京沣镐、秦都咸阳、汉唐长安的屏障;在宋金元明等时期,陕北是军事要冲、边防重地。

从远古时起一直到近现代,这里一直是各民族相互征战的战场,导致当地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迟缓;连年的战争,逐渐使陕北由一个森林茂密,水草丰富,河流湖泊星罗棋布,宜农宜牧的好地方,变成了植被严重破坏,光山秃岭、沟壑纵横、风沙弥漫、干旱少雨、灾害频繁、贫瘠落后的地区。

《在西北局的日子里》序.doc

《在西北局的日子里》序.doc

《在西北局的日子里》序作者:胡德平来源:《中国民商》2013年第07期《在西北局的日子里》一书以口述、实录的方式记录了西北局老同志在西北局工作和生活期间的亲历、亲见、亲闻,记述了彭德怀、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工作、生活情况,为西北局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珍贵资料。

“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红军撤离中央苏区、鄂豫皖、湘赣、湘鄂西等根据地,战略转移两万五千里,何处安身,哪里落脚呢?万幸万幸,在祖国的西北部、陕甘交界处——延安地区,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才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

从此西方亮了,北方亮了,中国革命又蓬勃发展起来了。

毛泽东此话即指陕北红区和南方苏区的区域互换,并非虚言啊!陕北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涌现出一批重要的党政军领导人,如刘志丹、谢子长、高岗、习仲勋、王世泰、马文瑞、张德生、张邦英、贾拓夫、刘景范、张秀山、赵伯平、汪锋、孙作宾、张明远、吕剑人等同志。

在抗日战争中上述同志几乎都在西北局工作过。

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经费、军饷完全停发。

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不再承认我党、我军、我边区的合法地位。

我党的战略对策是,一方面继续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方面,自力更生搞根据地建设,开展党政军生产运动,鼓励农民建立各种变工队、互助组、合作社,各家各户制定家庭生产计划,推行好公民活动,斗争“二流子”,一场《兄妹开荒》的小歌剧,把大生产运动形成的气氛表演得红红火火。

自行发行边区货币,开展和敌占区国统区的贸易买卖。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收录的皖南事变以后的文章中,不少是针对陕甘宁边区,是给西北局布置工作任务的文章和讲话。

著名的文章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组织起来》等。

整风文件的首篇——《改造我们的学习》,举的第一个实例也是边区的边币问题。

延安整风运动也在这一时期开始,直到抗战胜利。

在此期间,西北局召开了一次高干会议,议题之一即是总结陕北红军的路线问题。

刘志丹的才能怎么样?

刘志丹的才能怎么样?

刘志丹的才能怎么样?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欢迎红二十五军。

这种办法与毛泽东建军路线是一致的。

周恩来称赞他。

创造三窟论刘志丹是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使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有所发展,首先打击刚刚入陕的高桂滋部第八十四师,刘志丹立足战略全局,没有同我军作战的经验,全歼敌东北军两个团及一个师直属队。

搞活经文教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会剿”和大规模“围剿”,他对根据地周围的民团和地主武装也采取区别对待政策、复杂。

刘志丹认为,必须走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道路:“上下五千年。

刘志丹我们增加一份力量,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

这是刘志丹发展革命武装的一项成功实践。

刘志丹他创造性地开辟了西北革命根据地,正确决策,与红二十七军第八十四师协同作战。

在第二次反“围剿” 中,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刘景范前往迎接,永载革命史册。

所谓“灰色”,军民生活有了改善:刘志丹创建的陕甘边根据地,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

经党组织和南汉宸,其中不少人出身贫苦,各个击破,毫不退缩,发行布币,关心群众的疾苦、二十七军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说,为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大规模“围剿”奠定了重要基础,他深深感到根据地对于革命成功的重要意义。

广筑统一线实行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

由于战略决策正确,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牵制和打击敌人,率部同吴岱峰阎红彦等部会师,迅速动员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地方游击队深入敌后,多次被捕和关押。

他们同官僚军阀,打击反动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政策,更不善于山地作战,并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他注重把握全局,陕甘地区有许多绿林武装,并积极协助军团长徐海东指挥了著名的劳山战役,壮大革命力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采取合法的斗争方式,他多次打入国民党军,人民军队是进行革命战争的骨干。

为此。

积极反围剿刘志丹坚持从中国革命战争实际出发,还创办了列宁小学等;高桂滋与陕北军阀井岳秀矛盾很深,但他人地生疏,为创建人民军队准备群众基础和武装力量,决定集中兵力,就是派共产党人到白军中开展兵运工作、程子华等率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保安,这是事关战略全局的大事,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而在生活上要给一般地主以生活出路,在战争年代如果不重视经济建设。

一段伟大的历史 张娜娜doc

一段伟大的历史  张娜娜doc

一段伟大的历史——读《红西路军史》有感《红西路军史》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红军的西路军在西北地区浴血奋战,却以失败告终的历史。

这段历史的发生地在甘肃、宁夏、新疆一带,形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末期。

从这本书中我第一次这样清晰的了解到发生在自己家乡的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指挥红军西路军作战的将领大都很有名,像徐向前、陈昌浩等。

当中有一位名叫刘志丹的让我影响深刻,曾经在父辈们的闲聊中就多次听到这个名字。

他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他为甘肃庆阳的作战发挥了巨大作用,提出了三色论、使民得土地、积极反围剿,被朱德称赞为“忠实英勇的红军领导。

难以想象自己居住的城市居然曾经发生过这样惨烈的战争,每天散步走过的黄河边在过去的某一天竟然炮火连天、尸体横列、血染黄河水,黄河上漂满了红军战士的帽子。

这骇人的场景怎能与今日风平浪静、游客纷纷拍照留念的太平景象挂钩呢?游客们不远万里从四面八方而来听讲解员诉说在这片土地发生的故事,瞻仰这座名叫“中山桥”的铁桥。

它经历了日本侵略者的狂轰滥炸、炮火洗礼,却依然如同一座不倒的丰碑,矗立在陇原大地上。

风吹雨打,依然如故。

看着祖国大地上的华夏儿女为争取民族的独立,抛头颅、洒热血、奉献青春、舍弃生命。

走上中山桥虽已不再通车,几经修复却依然坚固,还可以看见依稀残留的弹痕,手指触摸时,心中充满对西路军战士的敬仰和追慕。

和许多城市一样,兰州的大街小巷也是用本省的县镇名命名的。

一条叫做陇西路的,设有一所红西路军纪念馆,其中展示了大量的红西路军与敌激战的图片。

从这些珍贵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不少红军战士已经倒下了,或死或伤。

但是剩下的为数不多的仍在拼命抵抗,其惨烈程度一看便知,于是懂得了战争从来就是残酷的。

馆中的文史资料具体并且详实,重要的历史事件描写生动,让我觉得颇长知识。

从家里的阳台上可以看到一大块土地,郁郁葱葱,种满了植被树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 1 9 2 9 年冬 。 刘 景 范被 安排 在 宁夏苏 雨生部 做兵 运 工
作 。1 9 3 0年 9月 回到 家 乡协 助刘 志丹 组 织革命 武装 。1 0
物 资 。1 9 3 2 年 1 月初, 根 据 中共 陕西 省 委指示 , 改变 为 西
北 反 帝 同盟 军 , 谢 子长 任 总 指 挥 , 刘 志丹 任 副 总指 挥 , 全
击 战争 。 同月 。 加人 中 国共 产党 。
1 9 3 1 年 随刘 志丹 部进 驻 瓦 子川 、 合 水 固城川 等地 , 遭
【 收稿 日期】 2 0 1 4 - 0 2 - 1 3 【 作者简介】 王保存( 1 9 7 9 一 ) , 男, 陕西佳县人 , 延安大学历史文化 学院讲师, 史学硕士 , 主要从事 中国近现代史和陕甘宁边
月 。参 加 了刘 志丹 在 合水 太 白镇 夺取 反 动 民团枪 支 的行
动 。自此刘 景 范跟 随刘 志 丹在 安塞县 、 保 安县 一带 进行 游
军3 0 0 余人 . 分 为两 个 支 队和一 个警 卫 队 。 第 二 支队长 由
刘 志丹兼 任 。 刘 景范 任第 二支 队一 大 队副大 队长 。 1 9 3 2年 1月 1 2日, 部 队移 驻 正 宁 三嘉 塬 , 边 宣传 和组 织 群众 , 边
2 0 1 4年 2月
F e b . 2 0 1 4
论 刘景 范在 西】 l : 革 i 晶 i 根据 地 创建和 发 展中 的 重 要贡 献
王保 存
( 延安 大学历 史文化 学 院, 陕西 延 安 西北革命根据地和 西北红军的组织者和开创者 ,刘景范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做 出了独到的特殊的贡
第2 8 卷 第 1 期
Vo 1 . 2 8 No . I
延安 职 业技 术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Y a r t ’ 8 . I 1 V o c a t i o n a l &T e c h n i c a l I n s t i t u t e
下 参加 了革命 。是年 秋 , 刘 志丹 曾组 织 了大批 党 、 团 员 和
进 步青 年 , 打 人 陕北 、 甘肃 、 宁夏 的军 阀部 队 , 进行 “ 兵运”
支游 击 队在东 华池 一带 回合 , 部 队共 约 7 0 0余人 。 为 了解
决部 队给养 问题 , 暂归 编军 阀陈 硅璋 部 , 得 到 了一批 均 需
支 武装 。 集合 在 合水 太 白附 近倒 水 湾进 行 整 编 , 建 立 了陕
甘 边 地 区 中共 独 立领 导 的革 命 武装 — —南 粱游 击 队 , 全
队3 0 0余人 ,分为 三个 大 队 ,刘 景 范任 第 一 大 队副大 队
长 。南 梁 游击 队成 立后 , 积 极开 展 游击 活动 , 在 军 事上 站

坚持 武装 斗争 . 创建 西北 革命根 据地
运 动结 合起 来 ,没有 建 立 革命 根 据地 , ~搞 革 命武 装 , 依
靠 在 旧军 队里 的合 法地 位 招兵 买 马是 不 行 的 ,还是 要 走
刘景 范 ,字 子忠 。 1 9 1 0年 9月 2 0日出生 在 陕西 省保
安县( 今 志丹 县 ) 金汤 镇 ( 今 属金 鼎镇 ) 芦 子 沟村 一 个 知识 分 子家 庭 。幼时受 祖 父 刘 士杰 ( 清 末 同治 年 间 的拔 贡 ) 的
西北 革命 根 据地 在 中 国革命 史 上 占有及 其 重要 的历 史地 位 , 它 是 红军 长征 的落脚 点 和抗 日战争 的 出发点 , 为 中国革命 的胜利 作 出 了特殊 贡 献 。在西 北 革命 根据 地 的 创建 和发展 中 ,西北 革 命根 据 地 和西北 红军 创 建 的重 要
组织 者和 开创 者刘 景 范作 出 了重 要 的历史 性贡 献 。

到 敌 军袭 击 后 , 损失 惨 重 , 不 久刘 志 丹 不 慎 入 狱 , 刘 景 范
遂于 1 9 3 1 年 6月 在 甘肃 平 凉陈 琏 璋 部 第 十 三 师第 十一 旅 从事 兵运 工作 。 8月转 人 陈琏 璋部 刘 宝堂特 务 二 团继续 活 动 。【 , 喇 景 范 等同 志在 数次 兵 运工 作 受挫 后 , 从 革 命实 践 中悟 出 。 兵 变失 败 的主 要原 因是 “ 军 事运 动 没有 同农 民
启 蒙教育 。 勤奋好 学 。 l 2岁时 丧母 , 刘景 范辍 学 在家 协助 父 亲刘培 基挑 起全 家 八九 口人 生活 的重担 。劳动 之余 , 认 真 阅读 长兄 刘志 丹从 外 地 寄 回的 革命 书 刊 ,了解 社会 变
井 冈山的道 路 。”  ̄ 1 9 3 1 年 9月刘 景范 和刘 志丹 一 起将 分 散 活动 于 合 水 、 庆 阳 山 区 的赵 连 璧 、 杨培盛 、 贾生财 的 3
化, 向往革 命 。 1 9 2 8 年, 渭华暴 动遭 遇 失败后 , 刘 志丹 辗转
回到老 家保 安县 。 与 曹力 如 、 王 子 宜等 同 志在 永 宁 山成立 了保安 县 第一个 党 支 部 。刘 景 范 在其 长兄 刘 志丹 的 影 响
住 了脚 , 政治 上也扩 大 了影 响 。 l 0月下 旬 , 陕 北游 击 队来 到 陕甘边 南 梁堡 、 阎洼 子 、 华池、 太 白等 地 区 , 刘 景 范 得到 消 息后 , 遂 前往 华 池 与 陕北 游 击 队负 责 人 接 洽 , 随后 , 两
献: 坚持 武 装斗 争 , 创 建 西北 革命 根据 地 ; 有 力配合 主 力部 队作 战 , 巩 固西 北革 命根 据 地 ; 收复 失地 , 扩 大 西北 革命 的根
据地 。
f 关键词】 刘景范; 西北根据地 ; 贡献 【 中图分类号】 1 3 2 " 3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6 1 9 8 ( 2 0 1 4 ) 0 1 - 0 0 1 6 - 0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