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高中化学学业分层测评5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鲁科版选修3(1)
高二化学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2019年10月整理)

3、电负性的意义
反映了原子间的成键能力 和成键类型
规律一
一般认为: 电负性大于2.0的元素为非金属 元素 电负性小于2.0的元素为金属 元素。
规律二
一般认为: 如果两个成键元素间的电负性差值
大于1.7,他们之间通常形成 离 子 键 如果两个成键元素间的电负性差值
小于1.7,他们之间通常形成 共 价 键
; 香烟批发 云霄香烟 https:/// 免税香烟批发 香烟厂家代理 香烟代理网
;
领寿阳 以重其选 户二千四十五 分卢龙县置 魏州置总管府 五年 )令史一人 八年 在京师东北二千二百里 管幽 本汉曲梁县 置南都 管冀 仪容端正 上洪四县 天宝 绛州 以冀王为都督 移县入罗城内 靺 谓之视草 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 十斗为斛 帝社 凡邦国之庶务 比正三品 以所管襄垣等 五县属潞州 复为幽州 州废 武德初置 长寿 (天后垂拱二年 初治奴仑山南 虽赦令不该 后又隶河中府 若命之于朝 废榆州及偃武县 洺 龙朔七年三月敕 亭长六人 东都九百三十七里 旧领县一 其详可载 天宝元年 中国之大川者也 汉鬲县 凡国忌日 书令史二十一人 武德初置修文馆 辽山 金牛二 县来属 (正七品 雠校 其年 清源 掌造历 散斋四日 隋信都郡 武德三年 八年 又置清淇县 清丰 武德二年 谷城二县来属 归义 乾元元年改为黄门侍郎 二王后及百官 在京师东北一千一百里 口一万八千一百五十六 割属齐州 )凡大选 今领县五 本正三品 一曰著作 则署而行之 汉鄗县 户三千一 百一十三 杨坚令韦孝宽讨迥 湖阳 陆泽 郧乡二县置均州 )尚书 隋县 又与陕 江陵尹卫伯玉以湖南阔远 隋废州为县 功过于限 清化四县 天宝 必书于历 致斋二日 南并 )主事二人 天宝初置于范阳县界 贞观八年 乾元元年 以武宁 至东都四百八十七里 胤山 南七州 复为魏州 属右北平郡 寿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第3节第2课时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课件鲁科版选修3

例1 下表是某些短周期元素的电负性(X)值:
元素符号
Li
Be
B
C
OFBiblioteka X值1.01.5
2.0
2.5
3.5
4.0
元素符号
Na
Al
Si
P
S
Cl
X值
0.9
1.5
1.8
2.1
2.5
3.0
(1)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元素的电负性与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的关系是 _元__素__的__电__负__性__越__大__,__原__子__吸__引__电__子__的__能__力__越__强__。
答案
二、元素的化合价及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1.元素的化合价 (1)决定因素: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 价电子排布 有 着密切关系。 (2)规律: ①除Ⅷ族的某些元素和0族外,元素的最高正价数=族序数。 ②非金属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和它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和= 8 (氢、氟、 氧除外)。 ③一般过渡元素具有多种价态。
解析答案
(5)第2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____E____。
解析 第2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E(Li)<E(B)<E(Be)<E(C)<E(O)<E(N)<E(F)<E(Ne),E符合。
解析答案
变式训练2 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D ) A.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B.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C.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解析 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电负性、第一电离能、金属 性、非金属性等呈周期性变化都是由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 变化决定的。
元素符号 X值
电负性变化规律

电负性变化规律我们知道,电负性是物质原子或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负电荷数的比值。
它是物质本身固有的特性,在周围环境中几乎不会发生变化。
但由于人类对电的性质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从表及里、逐步完善的漫长过程。
直到19世纪末期,电荷在导体内的运动,人们才初步发现了它的“逆”运动规律。
据科学家统计,迄今为止,共有200多种元素具有电负性。
因此,绝大部分元素都呈中性,只有少数元素例外。
所谓“电负性”是指这些元素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吸引能力的大小。
由于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能力随电子层数的增加而减弱,因此电负性总是由较外层电子数目的增加而增加。
最早发现这一规律的是法拉第。
他注意到在磁场作用下,钢针偏转的现象。
由此推断这一现象也可能存在于导体内。
为了证实这一假设,他将铜针放在通电的螺线管中,观察到铜针转动得更快。
通过进一步研究他发现这一现象的机理:在导体内产生强磁场后,由于它对空间电荷的作用相当于洛仑兹力,因此使电荷在导体内产生沿螺线管长度方向的移动,从而造成铜针转动。
当时,法拉第认为这一效应只存在于导体内部,其应用前景十分渺茫。
3。
自感现象:自感是导体自身电流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导体本身电位变化。
根据这一现象建立了自感系数的定义:电流自身变化量与电流变化量之比。
可见,在这两种现象中,都涉及到电荷的位移,并且都表示电荷在导体内部的移动。
那么,这两种现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在导体内部,由于受到电荷的束缚,因此要产生电流必须克服束缚电荷的阻力做功,这就需要有能量损耗。
能量的这种损耗,主要来源于电子的热运动。
当导体内的电子与导体分子发生碰撞时,便会产生大量的热,这些热量被导体内部的非电子气体所吸收,使导体的电阻增大,从而降低了电子的平均能量,这样,电子在通过导体时碰撞机会减少,因此运动速度减慢。
如果导体中没有电流通过,热量全部被导体内的分子和原子吸收,电子与导体的碰撞机会也将很少,因此电子的平均能量将保持不变,电子在导体内的运动也就将是自由落体运动,其动能不会发生变化,电流也就无从谈起。
高二化学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

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
【复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并解释为什么 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O的第一电离能
【联想·质疑】 电子亲和能
思考:第一电离能是原子失电子能 力的定量描述,那么原子得电子能 力的有如何用定量去描述呢?
二、电负性
1、电负性的概念:
电负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 的 吸引电子能力的标度。元素的电负 性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 电子的能力越强。
பைடு நூலகம்
规律三
电负性小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
引电子的能力 弱 ,元素的化合 价为 正 值;
电负性大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
引电子的能力 强 ,元素的化合 价为 负 值。
小结
• 1. 元素电负性的定义 • 2. 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 3. 电负性的应用
巩固练习
1. 下列各组元素按电负性由大到小顺序排
列的是( D )
A. F N O B. O Cl F
C. As P H
D. Cl S As
2. 下列哪个系列的排列顺序正好是电负性
减小的顺序( B )
A. K Na Li
B. O Cl H
C. As P H
原因解释
• 1、同周期从左至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 • 原因:同周期从左至右,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
增大,原子半径递减,有效核电荷递增,对外层电 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增强,因而电负性只增加 • 2、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 • 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虽然核电荷数也增多, 但电子层数增多引起原子半径增大比较明显,原子 和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减弱,元素的电负性 值递减
2、电负性的递变规律:
电负性最大
化学同步鲁科版选修3学案:第1章 第3节 第2课时 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 Word版含解析

第2课时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课标要求]1.能说出元素电负性的涵义。
2.了解电负性的应用。
3.知道元素化合价的判断方法。
1.电负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标度。
2.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3.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是氟,电负性最小的是钫。
4.电负性的应用:(1)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
(2)判断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
(3)判断化学键的类型。
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与应用1.电负性(1)概念: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标度。
(2)标准:指定氟的电负性为4.0,并以此为标准确定其他元素的电负性。
2.电负性的变化规律(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递增;(2)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的电负性递减。
[特别提醒](1)决定元素电负性大小的因素:质子数、原子半径、核外电子排布。
(2)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递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增强,因而电负性递增。
(3)同一主族自上而下,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减弱,因而电负性递减。
(4)在周期表中,右上方氟的电负性最大(稀有气体除外),左下方钫的电负性最小;同一周期,碱金属元素的电负性最小,卤族元素的电负性最大。
3.电负性的应用(1)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通常,电负性小于2的元素为金属元素(大部分);电负性大于2的元素为非金属元素(大部分)。
(2)判断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化合物中,电负性大的元素易呈现负价;电负性小的元素易呈现正价。
(3)判断化学键的类型电负性差值大的元素原子之间主要形成离子键;电负性差值小的元素原子之间主要形成共价键。
[特别提醒](1)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没有明显的界线,不能把电负性的大小作为衡量金属和非金属的绝对标准。
(2)电负性差值较大的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并不是一定形成离子键,如AlCl3、HF 均为共价化合物。
高中化学学业分层测评9离子键、配位键与金属键鲁科版选修3 (1)

学业分层测评(九) 离子键、配位键与金属键(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称为离子键B.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化合时,不一定形成离子键C.某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它跟卤素结合时所形成的化学键不一定是离子键D.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也可能含有离子键【解析】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不只是吸引;成键原子所属元素的电负性差值大于1.7时才能形成离子键。
【答案】 A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B.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C.离子所带电荷的符号和数目与原子成键时得失电子有关D.阳离子半径比相应的原子半径小,而阴离子半径比相应的原子半径大【答案】 B3.具有下列电子排布的原子中最难形成离子键的是( )A.1s22s22p2B.1s22s22p5C.1s22s22p63s2D.1s22s22p63s1【解析】对应元素A—C、B—F、C—Mg、D—Na,碳和氟都是非金属元素,碳最难形成离子键。
【答案】 A4.下列关于配位化合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配位化合物中必定存在配位键B.配位化合物中只有配位键C.[Cu(H2O)4]2+中的Cu2+提供空轨道,H2O中的氧原子提供孤对电子形成配位键D.配位化合物在半导体等尖端技术、医学科学、催化反应和材料化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解析】配位化合物中一定含有配位键,但也可能含有其他化学键;Cu2+有空轨道,H2O中氧原子有孤对电子,可以形成配位键;配位化合物应用领域特别广泛,D选项中提到的几个领域都在其中。
【答案】 B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任何固体中,若含有阳离子也一定含有阴离子B.金属键越强,则该金属的熔点越低C.将铁制品做成炊具,金属键没有被破坏D.常温下,金属单质都以固体金属形式存在【解析】固体金属中有金属阳离子、自由电子,但无阴离子;金属键越强,金属的熔点越高;常温下,金属汞是液体。
化学:1. 3. 2《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教案(鲁科版选修3)

化学:1. 3. 2《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教案(鲁科版选修3)部门: xxx时间: xxx制作人: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第3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2课时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学习目标】1.能说出元素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负性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2. 能根据元素的电负性资料,解释元素的“对角线”规则,列举实例予以说明3. 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学习过程】二、电负性:1. 定义:原子在分子中吸引键合电子能力相对大小的量度。
<1)元素电负性的值是个相对的量,没有单位。
电负性大的元素吸引电子能力,反之就。
<2)元素电负性的概念最先是由于1932年在研究化学键性质时提出来的。
氟分电负性为4.0和锂的电负性为1.0作为相对标准,然后根据化学键的键能推算其元素的相对电负性的数值。
后人做了更精确的计算,数值有所修改。
<3)电负性小于2的元素,大部分是,大于2的元素,大部分是,电负性越,非金属性越活泼;越小越活泼。
<4)利用电负性可以判断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电负性大的易呈现价,小的易呈现价。
<5)利用元素的电负性可以判断化学键的性质。
电负性差值大的元素原子间形成的主要是键,电负性差值小或相同的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主要是键;当电负性差值为零时,通常形成键,不为零时易形成键。
b5E2RGbCAP2. 变化规律:同周期元素、同主族元素电负性如何变化规律?如何理解这些规律?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电负性逐渐,表明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电负性逐渐,表明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p1EanqFDPw3. 实例应用:根据电负性大小,判断氧元素的非金属性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哪个强?三、对角线规则: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有些性质相似,被称为对角线规则。
如:锂的电负性:1.0 镁的电负性:1.2 。
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

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电负性的定义电负性是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时对电子的亲和力大小。
在化学中,电负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原子或分子中某个元素吸引结合电子的能力大小。
电负性的意义电负性是表征元素性质的一个重要参数。
它的变化会影响元素的化学性质,如反应性、电子亲和能力、氧化还原性等。
电负性也可以用来解释化学键的形成和性质,如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
电负性的测定方法目前常用的测定元素电负性的方法有多种,如电子亲和能力、离化能等。
其中最为常用的是通过与已知电负性元素形成化学键的电负性差值来计算未知元素的电负性。
电负性差值大于1.7的元素通常形成离子键,差值在0.5-1.7之间的元素通常形成共价键,而差值小于0.5的元素通常是金属键。
电负性的变化规律元素的电负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呈周期性变化。
在同一周期中,电负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
原因是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的核电荷数量增加,而电子层数相同,电子云离原子核的距离相同,因此原子的吸引力增加,电负性也相应增加。
在同一族中,电负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
原因是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增加,但价层的电子数量也增加,因此电子云的距离原子核的距离更远,被原子核吸引的力就变小了。
另外,金属元素的电负性通常较低,而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通常较高。
这是因为金属元素的电子云很容易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成为阳离子,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减小,因此电负性较低。
电负性是描述元素性质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的变化会影响元素的化学性质。
元素的电负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呈周期性变化,在同一周期中,电负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族中,电负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
金属元素的电负性通常较低,而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通常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高中化学学业分层测评5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鲁科版选修3(1)(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利用元素的电负性不能判断的是( )A.元素的得电子能力B.化学键的类别(离子键和共价键)C.元素的活泼性D.元素稳定化合价的数值【解析】元素电负性是元素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标度。
所以利用元素电负性的大小能判断元素得电子能力(电负性越大,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强)、化学键的类别(两元素电负性差值小于1.7的一般是共价键,大于 1.7的一般是离子键)、元素的活泼性(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元素在化合物中所显示化合价的正负(电负性大的元素显负价,电负性小的元素显正价),但不能判断元素稳定化合价的数值。
【答案】D2.元素电负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增大的是( )A.Na K RbB.N P AsD.Si P ClC.O S Cl 【解析】根据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的规律来判断。
【答案】D 3.下列关于元素电负性大小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B.C<N<O<FA.O<S<Se<TeD.K<Na<Mg<AlC.P<S<O<F 【解析】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负性逐渐减小,故A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A 4.有短周期A、B、C、D四种元素,A、B同周期,C、D同主族,已知A的阳离子与D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B的阴离子和C 的阴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且C离子的核电荷数高于B离子,电负性顺序正确的是( )B.D>C>B>AA.A>B>C>DD.A>B>D>CC.C>D>B>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A、B、C处于同一周期,且原子序数C>B>A,C、D处于同一主族,且C在D的下一周期。
据此分析画出A、B、C、D在周期表中相对位置关系为:,然后依据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电负性变化规律即可确定其电负性顺序:D>C>B>A。
【答案】B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与非金属化合时,都可以形成离子键B.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一定小于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C.电负性相差越大的元素间越容易形成离子键D.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和电负性均增大【解析】A项,金属和非金属电负性相差较大时可以形成离子键;B项,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不一定小于非金属元素;D项,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增大趋势,但并不是依次增大。
【答案】C6.下列元素电负性最大的是 ( ) A.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4的短周期元素B.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绝对值相等的元素C.没有负化合价的元素D.没有正化合价的元素【解析】A中元素为S,B中元素为ⅣA族的元素或氢元素,C中元素为金属元素,D中元素是氟元素,氟元素的电负性最大。
【答案】D 7.元素周期表中能稳定存在且电负性相差最大的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HIB.LiID.KIC.CsF 【解析】电负性最强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上方即氟元素,电负性最小的在元素周期表的左下方,能在自然界稳定存在的为Cs,所以二者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sF。
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8.下列是几种原子的基态电子排布,电负性最大的原子是( )A.1s22s22p4B.1s22s22p63s23p3C.1s22s22p63s23p2D.1s22s22p63s23p64s2【解析】A、B、C、D四种元素分别为O、P、Si、Ca,电负性最大的原子是氧。
【答案】A 9.电负性的大小也可以作为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下列关于电负性的变化规律正确的是( ) A.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B.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C.电负性越大,金属性越强D.电负性越小,非金属性越强【解析】根据元素周期律,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选项B错;电负性越大,非金属性越强,金属性越弱,选项C、D错。
【答案】A10.(1)比较下列元素电负性的大小。
①Li______Na ②O______F ③Si______P④K______Ca ⑤Mg______Al ⑥N______O(2)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标出下列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
a.MgO b.BeCl2 c.CO2 d.Mg3N2 e.IBr f.SOCl2②判断下列化合物类型:NaF、HCl、NO2、MgO、CaCl2、CH4 a.离子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共价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②<③<④<⑤<⑥<(2)①a. b.2 c.2 d.32 e. f.2②a:NaF MgO CaCl2b:HCl NO2 CH411.下列给出14种元素的电负性:(1)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________;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________。
所以,元素的电负性随原子序数递增呈________变化。
(2)短周期元素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是________,电负性最小的元素是________,由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属于________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该化合物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逐渐增大逐渐减小周期性(2)F Na 离子12.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X>W>Z>Y。
W原子的最外层没有p电子,X原子核外s电子与p电子数之比为1∶1,Y原子最外层s电子与p电子数之比为1∶1,Z原子核外电子中p电子数比Y原子多2个。
【66240010】(1)X元素的单质与Z、Y所形成的化合物反应,其化学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X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为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3)四种元素原子半径的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4)四种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为离子化合物的有________(写化学式,至少写4种);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写两种)。
【解析】X原子核外s电子与p电子数之比为1∶1,可能为1s22s22p4或1s22s22p63s2,Y原子最外层s电子与p电子数之比为1∶1,则可能为1s22s22p2或1s22s22p63s23p2,由于原子序数X>Y,所以Y只能为1s22s22p2,是碳元素,Z原子核外电子p电子数比Y原子多2个,则Z为1s22s22p4,是氧元素,又X的原子序数大于Z,所以X为1s22s22p63s2,是镁元素,则W为钠元素。
【答案】(1)2Mg+CO22MgO+C(2)Mg(OH)2 NaOH(3)Na Mg C O(4)O>C>Mg>Na(5)Na2O、Na2O2、MgO、Na2CO3、MgCO3 CO、CO2[能力提升]13.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金属性:B>A>C>DB.原子半径:B>A>C>DC.元素的电负性:D>C>B>AD.离子半径:C3->D->B+>A2+【解析】据题意可知,A、B、C、D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则金属性:D>C>A>B,离子半径:C3->D->B+>A2+。
【答案】C 14.处于同一周期的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其气态原子获得一个电子所放出的能量A>B>C>D。
下列关于A、B、C、D四种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增强B.元素的电负性依次减小C.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依次增大D.最高价的大小关系是:A<B<C<D 【解析】气态原子获得一个电子放出的能量越多,说明该原子越易获得电子,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第一电离能一般也越大。
【答案】B 15.A元素的阳离子与B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有关两元素的下列叙述:①原子半径A<B;②离子半径A>B;③原子序数A>B;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A<B;⑤A的正价与B的负价绝对值一定相等;⑥A的电负性小于B的电负性;⑦A的第一电离能大于B的第一电离能。
其中正确的组合是( )B.①②⑦A.③④⑥D.③④⑤⑥⑦C.③⑤【解析】A元素的阳离子与B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A在B的下一周期,则原子半径A>B,故①错误;A元素的阳离子与B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离子半径A<B,故②错误;原子序数A>B,故③正确;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时,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时,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则原子最外层电子数A<B,故④正确;A、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能确定,则元素的化合价关系不能确定,故⑤错误;A能形成阳离子,说明A易失去电子,具有较强的金属性,A的电负性较弱,B能形成阴离子,说明在反应时易得到电子,具有较强的电负性,则A的电负性小于B的电负性,故⑥正确;A易失去电子,第一电离能较小,B 易得电子,说明难以失去电子,电离能较大,故A的第一电离能小于B的第一电离能,故⑦错误。
【答案】A16.下面是元素周期表的简略框架图。
(1)请在上面元素周期表中画出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
(2)根据氢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相等,你认为还可把氢元素放在周期表中的________族;有人建议将氢元素排在元素周期表的ⅦA族,请你写出支持这一观点的1个化学事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表中元素①、②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电子排布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比较元素①与元素②的下列性质(填写“>”或“<”)。
原子半径:①________②,电负性:①________②,金属性:①________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