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巩固练习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9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练习精品教育.doc

2019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练习精品教育.doc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选择题1.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亡了西晋的是()A.鲜卑B.羯C.匈奴D.氐2.历史上的东晋都城在()A.洛阳B.长安C.建康D.咸阳3.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其中“南朝”开始于()A.司马睿建立的东晋B.刘裕建立的宋C.苻坚建立的前秦D.司马炎建立的西晋4.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中提到永嘉时期中原人民纷纷南迁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北方战乱频繁C.北方统治者残暴D.黄河泛滥成灾5.江南地区农业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③实行麦稻兼作④实行精耕细作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6.今浙江省的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

在东晋南朝时期,该镇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是()A.以种植水稻为主B.以种植玉米为主C.以种植小麦为主D.以种植棉花为主7.中国人形容某个地方富庶时,用的词往往是“江南”,如“塞上江南”。

从历史的角度思考,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因素是()A.气候温暖、湿润B.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C.兴修水利D.土地肥沃,便于耕种8.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9.某博物馆要求选出能够体现东晋南朝江南青瓷烧制技术的文物,应该当选的是()A B C D二、非选择题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练习及答案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选择题1.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南朝时,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畸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重要条件是( B )A.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B.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C.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D.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2.今浙江省的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

在东晋、南朝时期,该镇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是( A)A.以种植水稻为主 B.以种植玉米为主C.以种植小麦为主 D.以种植棉花为主3.下图反映的著名战役是( D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研究表明,从汉朝开始,北方人口开始向南方迁移;东汉末年,特别是两晋之间,形成了人口南迁的潮流。

“潮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A.北方战乱频繁 B.南方地广人稀C.江南经济发达 D.北方自然条件恶劣5.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的反对,毅然迁都。

迁都后,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是( C )A.长安B.平城C.洛阳D.建康6.电视剧《锦绣未央》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你知道建立北魏政权,并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哪个民族吗( A )A.鲜卑族B.匈奴族C.羌族D.氐族7.今浙江省的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

在东晋、南朝时期,该镇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是( A )A.以种植水稻为主 B.以种植玉米为主C.以种植小麦为主 D.以种植棉花为主8.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是( C )①学习北方的牛耕、施肥等技术②实行麦稻兼作③双季稻的栽培④织锦业迅速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9.东晋后期,我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D )A.推广和改进犁耕 B.推广选种、育种C.水稻采用育秧移栽 D.普遍种植双季稻10.两晋南北朝是众多民族政权分裂对峙的时代。

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四单元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步作业

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四单元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步作业

2019年秋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作业一、选择题1.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该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北方战乱不断B.妇女地位提高C.儒家思想盛行D.北方经济衰退2.中国古代史上的“南朝”包括的四个王朝,正确的是()A.宋、晋、梁、陈B.宋、齐、楚、梁C.宋、齐、梁、陈D.宋、晋、楚、陈3.南朝时的四个王朝都定都在()A.长安B.咸阳C.建康D.洛阳。

4.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A.司马懿和司马昭B.司马昭和司马炎C.司马炎和司马睿D.司马懿和司马睿5.公元五六世纪,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被合称为南朝的是()A.宋、齐、梁、陈B.北齐、北周、东魏、西魏C.匈奴、鲜卑、羯、氐、羌D.梁、唐、晋、汉、周6.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的朝代是()A.西晋B.东晋C.前秦D.西晋7.江南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是()A.水稻B.玉米C.小麦D.高梁8.南朝时,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气候湿润B.土地肥沃C.社会安定D.北方人南迁9.“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

”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①中原人大量南迁②社会比较安定③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0.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B.国家统一,社会稳定C.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劳动技术和生产经验D.南方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二、判断题11.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12.南朝的四个政权都把都城定在建康。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部编版)第四单元第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练习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部编版)第四单元第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练习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部编版)第四单元第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练习1.某博物馆要求选出可以表达南朝江南青瓷烧制技术的文物,应应中选的是( )A B C D2.[2021·柳州市期末考试]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以开发的主要缘由有( )①中原汉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②自然条件优越③战乱少,社会动摇④国度的一致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3.[2021·北海市期末测查]从下面的〝人口迁移表示图〞中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失掉开展的重要缘由是( )A.中原人口少量迁往江南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C.南方统治者注重经济开展 D.南方游牧民族内迁中原4.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

以下几组朝代基本并存的一组是( )A.西周与东周 B.西汉和东汉C.西晋与东晋 D.南朝与北朝5.南京有〝六朝古都〞的佳誉,〝六朝〞树立的先后顺序是( )A.吴—东晋—宋—齐—梁—陈 B.吴—东晋—齐—宋—陈—梁C.吴—宋—齐—梁—陈—东晋 D.东晋—吴—宋—齐—梁—陈6.东晋消亡后,南方相继出现了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以下不属于南朝的是( )A.前秦 B.宋 C.齐 D.梁7.洛阳号称〝九朝古都〞,在从夏到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曾经以洛阳为都城的朝代有( )①东周②东汉③西晋④北魏⑤曹魏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 D.①②③8.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中,消亡了西晋的是( )A.鲜卑 B.羯 C.匈奴 D.氐9.阅读资料,回答以下效果。

资料一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那么数郡忘饥。

……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资料二资料三«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前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简直家给人足矣。

〞(1)资料一中的〝本业〞是什么意思?东晋、南朝时期,〝本业〞有哪些成就?(2)资料二表达了南朝时期哪个行业的开展?(3)结合三那么资料,剖析江南地域失掉开发的缘由、表现及给我们的启示。

部编_七上历史第四单元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练习(含解析)

部编_七上历史第四单元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练习(含解析)

山东省枣庄市四十一中学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练习(有答案及解析)1单选题易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A.司马昭司马炎B.司马炎司马睿C.司马懿司马炎D.司马昭司马睿【正确答案】B【题目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

2单选题易唐朝大诗人杜牧有一首名篇《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中所述的“南朝”四个朝代更迭发展的顺序为 ()A.宋、齐、梁、陈B.宋、梁、齐、陈C.齐、宋、梁、陈D.宋、陈、齐、梁【正确答案】A【题目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420 — 589年的170年里,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3单选题易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

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江南地区开发B.北方战乱频繁C.经济重心南移D.民族融合加强【正确答案】B【题目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东汉末年以来北民南迁的原因。

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减少,南方地区人口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许多人为躱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故选B。

4单选题易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那么,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A.东方B.南方C.西方D.北方【正确答案】D【题目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时间信息“秦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5单选题易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最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正确答案】A【题目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分析选项可知,B是南方一直存在的客观因素;C说法绝对化;D是主要原因,最主要原因应该从生产力进步角度去分析,故选A。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自学检测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自学检测新人教版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自学检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填空(客观)(共9题,共100分)1.东晋的兴亡(1)背景:316年,内迁的______人灭掉西晋。

(2)建立:317年,______重建晋王朝,以______为都城,史称东晋。

(3)发展:东晋初年,曾收复______以南的部分地区。

(4)兴盛:东晋在______中战胜前秦,相对稳定的局势使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2.南朝的政治(1)南朝:420—589年,南方政权相继出现______、齐、______、陈四个王朝,都在______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繁荣:______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宋武帝、宋文帝在位时,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3)衰败:梁武帝萧衍时,政治日益败坏,南北实力对比中,______处于明显劣势。

3.江南地区的开发(1)秦汉时期:______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2)东晋后期:______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1)原因。

①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______,带来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______优越。

③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下移民和南方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2)表现。

①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增加,兴修很多______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很大改进;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②手工业:快速进步,缫丝、织布、______、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有显著发展。

③商业兴旺和城市繁荣:______是南朝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灭亡西晋王朝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人 B.氐族人 C.乌孙人 D.大月氏人2.东晋的建立者是()A.司马炎 B.司马睿 C.司马懿 D.司马昭3.东晋的都城是()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成都4、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5、东晋南朝时,南方人可以便利的吃到的北方北方粮食品种是()A、小麦B、玉米C、水稻D、白菜6、东晋灭亡的时间是()A、420年B、430年 C 、440年 D、450年7、南朝时期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A、南京B、建康C、成都D、洛阳8、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B、南方自然条件好C、南方统治者施行仁政D、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9、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在政治上的依靠是山东大贵族是()A 、王猛B 、王导 C、王敦 D、王莽10、东晋灭亡后,南方出现的四个政权更替的局面,历史上统称为“南朝”都城都在()。

A、洛阳B、建康C、江陵D、长安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更无千金之家。

——《史记》材料二(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1)材料一反映的南方经济状况如何?(2)材料一反映的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4)南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发展起了什么作用?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B3、A4、C5、A6、A7、B8、C9、B10、B二、材料分析题(1)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

(2)农业和丝织业发展水平很高。

(3)①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也努力革除弊政,注意发展生产。

②北方人南迁到南方,不仅补充了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019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放同步检测(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19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放同步检测(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放一、选择题1.东晋后期,我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的表现不包括()A. 推广和改进犁耕B. 推广选种、育种C. 水稻采用育秧移栽D. 普遍种植双季稻2.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哪一政权,总称为“十六国”()A. 成汉B. 西秦 C. 北燕 D. 后赵3.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是()A. 吐蕃B. 南诏 C. 回纥 D. 女真4.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 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 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C. 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D. 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5.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民的大量南迁增加了劳动力③国家统一社会秩序安定④江南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A. ①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6.淝水之战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交战的双方是()A. 前秦与东晋B. 前秦与西晋 C. 北齐与东晋 D. 北周与西晋7.魏晋南北朝时期,实现我国北方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搭配正确的一项是()A. 东晋—鲜卑族B. 前秦—氐族 C. 北魏—匈奴族 D. 西汉—羯族8.下列政权中,没有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是()A. 曹魏B. 西晋 C. 东晋 D. 北魏9.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

通过如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A. 西晋B. 东晋 C. 南朝 D. 北朝10.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水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 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 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C. 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11.东晋时期,从北方南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①匈奴②鲜卑③蒙古族④满族⑤羯族⑥越族⑦氐族⑧羌族A. ①②③⑤⑧B. ①②③④⑤C. ①②⑤⑦⑧D. ①②⑤⑥⑧12.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选择题
1.自魏晋以来,江南地区不断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南宋时,南方已经超过北方,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之一。

导致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的经济因素是()
A.统治者采取恰当的政策B.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C.南方土地肥沃,气候适宜D.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3.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与下列哪一重大事件有关()A.八王之乱B.祖狄北伐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4.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下列关于南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B.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
C.皇帝往往控制长江下游一带D.宋武帝时,发生了大规模叛乱
5.“闻鸡起舞”、“中流击楫”,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典故。

这两个成语称赞了哪一人物的报国志向()
A.曹操B.王导C.祖逖D.王敦
6.在《农耕图》中同时有扬场和插秧两种场面出现直接说明()
A.江南人们劳动的辛苦和繁忙 B.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劳动人民的勤劳 D.南方已有双季稻
7.东汉末年,大批北方民众南迁,他们主要定居在()
A.四川地区B.岭南地区C.长江中下游地区D.淮河中下游地区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其中人口达百万,经济最活跃的一个城市是()
A.成都 B.洛阳 C.建康 D.长安
9.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①大量田地被开垦②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③农业生产使用粪肥④南方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下列有关东晋南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东晋偏安江南,都城在建康B.南朝的第一个政权是“宋”
C.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D.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11.从“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出发,比较“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引自《史记》)和“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引自《宋书》)。

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超过北方B.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超过北方
C.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D.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迅速发展
12.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地城辽阔而人烟稀少”,但在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

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江南开发因素的是()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3.《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赶上北方D.宋代我国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南方14.“(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A.秦朝B.西汉C.东晋南朝D.周朝
15.(题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客观原因包括()
①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②江南经济的发展③佛教的传入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6.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为日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江南地区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B.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C.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D.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17.某中学历史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
性学习活动。

下列各项不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A.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国家的统一 D.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18.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史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餐桌上也出现了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南方商品经济发达
C.北方人南迁和民族交融D.南方统治着提倡
19.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民的大量南迁增加了劳动力
③国家统一社会秩序安定④江南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0.《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史料反映的社会现象可能出现在()
A.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 C.汉朝时期 D.东署南朝时期
二、综合题
21.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传》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材料三“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1)材料一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据此你可以推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了当时思想领域怎样的局面?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君治秦”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该现象对我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
1.B2.A3.D4.D5.C6.D7.C8.C9.A10.C11.C12.D13.B14.C15.C16.A17.C 18.C19.C20.D
21.(1)牛耕;百家争鸣;
(2)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3)人口南迁;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4)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恰当的经济政策(治理);战乱;人口增长等(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