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案-33《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旧人教高一下) 最新
高一历史3.3《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旧人教版

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解放军突进中原;其他解放区军民转入反攻;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原因。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2.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胜利是整个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3.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三大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分析,并与近代农民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原因及具体的反攻步骤,培养学生把握历史进程发展的阶段性、全面性的能力。
3.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进程、演变的分析,培养学生具有探究历史事件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
教学要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2.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1.三军挺进中原2.其他解放区军民转入反攻三、战略决战的胜利1.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2.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3.三大战役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原因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为本课教学重点。
本课难点:从减租减息向土地改革的转变、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进程及示意图为本课难点。
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一目,需要讲明三个问题。
1.启发学生联系近代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以及解放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形势,分析理解提出“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目标的原因和背景。
2.紧扣教材解释《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联系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说明1947年土改总路线的制定,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
高一历史3.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旧人教版

第四节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共争取和平的不同方针;北平和平谈判;国民党统治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思想教育目标:1、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国民党败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反动的阶级本质,而其腐朽的统治正是它政治、经济、军事全面破产的必然结果。
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说明: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国共双方围绕和平谈判而展开的斗争,培养学生从复杂现象中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新民主革命斗争的回顾,培养学生动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知识:七届二中全会,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难点知识:对新民主革命胜利基本经验的分析、概括。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本节课内容不多,主要需要学生进行理性分析。
教学时,对“将革命进行到底”一目拟从理论准备、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三方面进行讲述,重点分析七届二中全会对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转变过程中所作的理论准备。
渡江战役拟结合毛泽东同志的诗和一段影片加以讲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一目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从主观、客观两方面把握。
教学要点第四节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一、将革命进行到底1、理论准备:七届二中全会(1)背景:(2)会议内容:(3)意义:2、政治斗争:国共和平谈判:3、军事斗争: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1、客观原因:(1)政治孤立,失去民心(2)经济崩溃,物价暴涨(3)军队厌战,土气低落(4)贪官横行,统治腐败(5)美援断绝,蒋桂分裂2、主观原因:(1)中共的正确领导——核心(2)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灵魂(3)走经过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方向(4)掌握了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中坚(5)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保障(6)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高一历史教案-《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原创][特约] 最新
![高一历史教案-《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原创][特约] 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12bdbe7b1ed9ad51f01df2ac.png)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教案[课题说明]本课课题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一、地位与作用: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最后阶段。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在人民解放战争这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爆发及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促进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同时它的发展又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上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三军挺进中原和其它解放区军民转入反攻,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三大战役及其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2、能力和方法:(1)通过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分析,并与近代农民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原因及具体的反攻步骤,培养学生把握历史进程发展的阶段性、全面性的能力。
(3)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进程、演变的分析,培养学生具有探究历史事件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2)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胜利是整个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3)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三大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为重点。
三大战役学生非常熟悉,通过学习明确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它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2、难点分析: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进程及示意图是难点。
战略反攻选择中原地区,三大战役首选东北是由当时的战争情况决定的。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解放战争的时间线和重要战役。
3.认识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解放战争的背景和时间线。
2.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
3.解放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解放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影响的理解。
2.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掌握。
四、教学过程1.引入询问学生对解放战争的了解程度,并激发学生对解放战争胜利的兴趣。
2.知识讲解通过图表、图片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和时间线,掌握解放战争的具体起止时间和重要战役。
3.活动讨论分组展开讨论,让学生针对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进行深入探讨,并总结出解放战争的胜利关键因素。
4.知识拓展通过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带领学生了解解放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
5.问题回答对学生在讨论和拓展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澄清相关疑惑。
6.小结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小结,强调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五、课堂作业写一篇关于解放战争胜利意义的短文,总结解放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解放战争的背景和时间线,掌握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并认识到解放战争胜利对中国的重要影响。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回答,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关键因素和对中国的影响的讨论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可以将学生展示的内容和观点进行互动交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解放战争胜利的理解。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人教版必修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
2.掌握党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路线及土地改革的结果、历史意义。
3.掌握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情况。
4.理解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5.掌握三大战役的概况、理解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二、德育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认识中共中央关于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正确决策,进一步认识中共的英明决策。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使学生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1.通过对《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土地改革路线的学习,培养学生以历史的观点客观具体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军事战略观点分析战争问题的能力。
3.在分析三大战役胜利原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中共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路线。
2.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教学难点1.从减租减息向土地改革的转变。
2.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
3.三大战役的进程。
●教具准备1.投影仪2.有关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及三大战役的影视资料片断(应是反映决策的片断,而不是反映战争场面的片断)●教学方法1.讨论法:提问题目→教师启发→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2.讲述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本节课结构简单,内容较少,因而教师应很好地挖掘教材中的隐性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对于土地改革的路线和内容,应指导学生同党在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进行比较;对于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内容,应结合示意图形成完整的空间概念和战略认识;对于三大战役的过程,不宜过多展开,但可向学生介绍战役的一些总体特点,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其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另外,对于本课后两目内容,若能合理使用影视材料,以多媒体形式进行处理,效果会更好。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之一,导入语例示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并深深地意识到国民党反动派即将走向败亡。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
教案:《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过程;
2.使学生理解解放战争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解放战争的发展过程和对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理解解放战争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展示一张解放战争的胜利场景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师生互动提问,了解学生对解放战争的了解程度。
二、讲解(15分钟)
1.通过讲解解放战争的发展过程,介绍解放战争从发动到胜利的整个过程。
2.讲解解放战争胜利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三、学生讨论(15分钟)
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讨论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2.学生发表个人观点,进行辩论。
四、展示与总结(10分钟)
1.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
2.总结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有所收获。
五、拓展(5分钟)
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解放战争胜利的作文。
2.引导学生多看相关的历史书籍,加深对解放战争的了解。
以上是《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优秀教案:《解放战争》

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下面是为您推荐高一历史优秀教案:《解放战争》。
课标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复习内容:内战的全面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复习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复习难点:深入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自主学习一、内战的面爆发:1背景:(1)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原因:(2)重庆谈判:①目的:争取,揭露美蒋阴谋。
②时间:1945年8月底~1945年10月10日。
③结果:签订《》:和平建国,坚决________,召开________,保证_______等。
对和_________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3)政治协商会议:①时间、地点:1946年初,。
②结果:通过了有利于的政协协议。
2概况:(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2)战况:①人民解放军采取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②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两大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1.战略反攻:1947年6月, _________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1)辽沈战役:①时间:年9月,辽沈战役首先打响。
②战况: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解放。
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下。
③战果:解放 _ 全境。
(2)淮海战役:①解放军以为中心先后歼灭 _ 兵团和 ___ 兵团。
②国民党“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率军弃徐州南逃,解放军迅速将其包围,于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3)平津战役:①部队: __ 解放军和解放军。
②解放军攻克张家口、天津后, ________接受改编,1949年1月 __ 和平解放。
(4)意义:①三大战役共歼敌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战果上看,在 ___ 战争史乃至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
高一历史教案-名师点拨高一历史(人教版)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最新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课前复习】问题思考1.为争取和平,中共中央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口号,并派毛泽东、周恩来、_____________参加了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签订,使蒋介石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地位。
2.1946年初召开的政协会议上,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面对严峻形势,毛泽东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著名论断,以_____________为主要目标,以_____________为主要作战方法,先后粉碎了敌人的_____________进攻和_____________进攻。
4._____________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主攻方向是国民党防守力量薄弱的_____________。
5.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共连续发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_____________的伟大胜利。
答案提示1.和平民主团结王若飞重庆谈判双十协定2.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3.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运动战全面重点4.1947 中原地区5.辽沈淮海平津人民战争【学习目标】1.记忆目标历史事件:解放区1947年土改;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胜利。
历史人物:刘伯承;邓小平;陈赓;谢富治;陈毅;粟裕;林彪;罗荣桓;彭德怀;贺龙。
历史现象:1947年解放区进行土改,使解放区有一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1947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主攻方向为中原地区。
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变化,中共发动了决定性的三大战役,并取得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2.理解目标历史概念:土地改革;战略反攻;三大战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中国土地法大纲》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解放军突进中原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分析,并与近代农民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同类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及三大战役的胜利进程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探究历史事件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各种救国方案的实施结果,总结战略决战取得胜利的原因,提高综合归纳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讲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学生深刻理解其重大意义,认识这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依靠人民为人民谋利益、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用力证明。
2.通过对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胜利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这是整个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3.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这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认识这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此基础上,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理解。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二)难点
1.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调整。
2.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
(三)解决办法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可联系以前学过的这方面的史实,如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通过比较,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阶级土地改革运动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团结大多数民众,保证革命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二,土地改革的具体路线。
通过比较几次土改,更好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认识中国共产党正走向成熟。
第三,土地改革的重大意义。
重点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内容及实施的情况,消灭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成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一个可靠
保证。
2.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教师可选择部分影像资料,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
要引导学生注意:一是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可列出一张国共双方力量对比简表,说明战争进入1948年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已大为改观,从人数、装备、作战经验与土气等方面加以比较,明确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二是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善于捕捉战机,制定适时的作战方针,说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是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的结果,是各解放区及国统区人民从人力、物力、财力及政治上积极支援的结果,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歼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3.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调整,教师可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内容列表归纳,提供学生思考,不同时期的政策变化,以及土地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教师需要讲明二点:一是时代特征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
二是中国共产党的民主纲领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农民迫切得到土地的愿望,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保证革命的胜利进行。
4.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选择的倾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内容,使学生明确第二年的基本任务,了解内线与外线的地理范围。
结合解放战争第一年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共军队力量对比的变化,说明人民解放军具备了向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的条件。
选择中原地区为战略主攻方向,不仅可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财力、物力消耗,而且可以打破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可设计活动地图,说明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的演示过程。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在讲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比较以前几次土地改革的大致情况,加深对此次土改的认识。
2.“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学习,设计作战方向与目标,配合战争形势示意图,掌握三军形成品字阵势及各解放区军民反攻的情况。
3.“战略决战的胜利”学习;设计《敌我力量变化情况》简表,分析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列出《三大战役简况》表格,由学生阅读教材后填出相应内容。
4.用归纳法与谈话法,师生共同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准确识记以下史实:《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解
放军突进中原;解放区军民转人战略反攻;三大战役。
培养学生以下能力:知识的综合归纳及比较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放军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和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基本的识图、读图能力。
(二)整体感知
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1947年开始,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土改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基础上,解放战争第二年,解放军发起战略反攻,三路大军展开成品字阵势,驰骋中原,打破了国民党的中原防御体系。
其他解放区的反攻顺利进行。
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敌我力量对比起了巨大变化,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决战。
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全国的胜利指日可待。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设计两个问题:(l)抗战时期推行的土地政策是什么?是否需要调整?(2)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对以后的作战有什么影响?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一目,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掌握1947年土地改革的政策和总路线,分析土改的作用和成效。
通过比较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讨论,不仅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分析概括能力,更能加深他们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认识上改是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
教师还可以紧扣“耕者有其田”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太平天国纲领和三民主义思想中的类似内容,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一目,建议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时间概念。
引导学生回忆解放战争第一年的内容,哪些是有利于人民解放战争的。
教师制好《敌我力量变化情况》简表,由学生分析变化带来的作用。
引导学生阅读《解放战争第二年的的战略方针》内容,分清“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的地理范围,了解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
运用教材《南线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讨论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
在了解各解放区战略反攻的成效基础上,认识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战略决战的胜利”一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示意图》,并由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料归纳战役前后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讲清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战略决战的结果和意义,分析讨论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学习过程中,可由学生或分析讨论,或上台描述,或填充分表格,或绘制地图等,形式力求灵活多样,不拘泥形式。
(四)总结、扩展
结合板书做小结。
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立足人民,依靠人民的政策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战略反攻和战略的决策和胜利,说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的伟大胜利。
七、布置作业
1.自己绘制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和战略决策形势图。
2.比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不同阶段采取的土地政策,从中说明中国共产党采取实事求是的原则。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2.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
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2.战略反攻胜利的意义
战略决战的胜利
l.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
2.三大战役
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胜利的原因
l、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胜利的原因
九、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通史》(21、22卷),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策略》(1921-1949),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著,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