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优秀教学案例1
2. 问题导向: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过程。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课堂汇报等环节,促使学生积极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共同完成课堂任务。学生分组讨论、编写小剧本、进行表演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 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进行课堂反馈,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教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评价和指导。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4. 针对学生的不足,教师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提高。
(五)作业小结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会布置一道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文。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史实,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过程,并对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评价。通过作业小结,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五、案例亮点
1. 情景创设: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过程。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历史图片、视频,教师扮演历史人物,以及角色扮演活动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过程。具体做法如下:
1.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如:“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曲折发展的情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境和挑战?”“如何评价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教案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四个历史时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曲折发展”“萎缩”的主要因素,探究其历史地位、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本节丰富的图片、数据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原因,培养其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加强讨论、总结、归纳,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近代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根本因素,在民族资本家自强不息的创业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风貌,体味实现国家独立,统一,富强的重要性和崇高责任感。

教学重点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教学难点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及作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大家回忆一下是什么时候?(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屏幕上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

(设问)大家看一下图的走势,有什么特点?(带领学生看图),从而引入课题。

推进新课:问题情境一、晚清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材料一:甲午战后,清政府中有些大臣,对民间的呼声确有“顺应”的表示,对商民投资设厂确曾显示出倡导的态度,如张之洞、胡燏棻、刘坤一、褚成博等。

清政府也终于允诺“以恤商惠工为本源”,并把招商承办作为“从速变计”的首要举。

当时荣氏兄弟未到20岁,便随父亲来上海办钱庄。

但不久,父亲病逝,上海又经历金融风暴,广生钱庄的几位合伙人,唯恐赔了老本,急急忙忙要抽回股本。

荣宗敬和荣德生咬紧牙关,将别人的股金全数退回,独资接办了广生钱庄。

由于他们经营稳妥,不搞投机,1899年广生钱庄盈余达7000余两.思考:清政府这一政策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台的?(生:《马关条约》签定,清政府为偿还战争赔款,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另外外国资本的侵入,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问题情境二、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材料二:1902年,荣氏兄弟创办茂新面粉厂,开始时,荣氏兄弟没有经验,也不懂技术,很想通过考察这几家面粉厂的情况得到启发。

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新的经济成分、生产方式的出现即洋务运动。

实际上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最重要的表现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民资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和它在中国近代经济上的地位来共同学习。

【重点难点】中国民资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因素【知识梳理】【思维拓展】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列强凭借工业文明优势,叩开中国大门。

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艰难起步。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到1911年的五十年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仅1.3亿元左右。

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摘自严中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依据材料描述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状况,请分析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

(6分)参考答案:状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繁荣景象(黄金时期)。

(1分)原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2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分)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分)【课后检测】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条件有①政府的提倡与鼓励②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①④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A.鸦片战争期间B. 洋务运动期间C.甲午战争期间D. 戊戌变法期间3.甲午战争后,国内出现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热潮。

其直接原因是A.西方技术的传播B.重农抑商思潮的影响C.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D.改良思想的推动4.民国初期的一则报纸广告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5.收集至少三份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相关的历史史料,分析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并阐述其对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作业要求:
1.语言表达清晰,逻辑性强,注意使用历史专业术语。
2.认真对待每一项作业,做到有深度、有广度,充分体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作业提交前,请认真检查,确保格式规范,无错别字、语法错误等。
4.创设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历史现场感,提高课堂参与度。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场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5.加强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设计课堂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客观评价的能力。
6.注重课后总结与反思,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认识。
2.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以典型事件和人物为例,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张謇、荣宗敬等民族资本家的事迹,以及相关历史事件,通过分析案例,使学生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3.强化历史史料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实证研究的能力。
-提供丰富的历史史料,如文献、图片、视频等,指导学生如何分析、解读史料,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阶段特点。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关键事件、人物及其历史影响。
3.分析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内外因素,理解其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背景和外部环境分析。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以及这些矛盾冲突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4.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理性分析历史现象,形成独立思考和客观评价的能力。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教案1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教案1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目标】1.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学情分析:我们已经学习过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学生对于它产生的背景,时间,具备的特点都有了解。

本课中提到的一些时代背景,比如甲午中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学生都已经学习过,基本能够掌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背景,时间顺序。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民国初期、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我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难点:理解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以及发展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了解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20世纪初以及民国初期的发展情况,掌握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回顾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以提问的方式回顾上节课所学民族资本主义何时产生,为什么产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产生,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创设情境,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结合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20世纪初情景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吃了败仗,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

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鉴于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销路甚广,且投资小,见效快,遂决定筹办面粉厂。

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

1903年独资经营。

1905年又开设振兴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纺织厂、面粉厂。

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材料二:按《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要在三年内付清日本2亿两的巨额赔款,当时清政府国库空虚,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8000余万两。

材料三:1901-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30多道上谕,推行新政,其经济改革方面的措施是奖励实业,振兴商务。

高一历史第10课_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二全册教案_word版含解析

高一历史第10课_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二全册教案_word版含解析

【教案】【教学目的】1. 让学生学会从整体把握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相关史实。

2. 让学生正确认识民族独立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影响。

2. 近代中国五种经济形态的比较。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作为近代中国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课时紧张,但教材编写的特点是按照时间段进行编排,线索比较清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整体把握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同时感悟到了近代实业家们的爱国情怀和高贵的人文品格,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宝贵精神财富。

另一方面还结合现在的国情,使学生理解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间的关系,认识到民族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前提,使学生把历史和现实紧密的联系起来。

二、近代中国的五种经济形态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三”三个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三次机遇: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三座大山: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四、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促进因素:(1)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2)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3)“实业救国”: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民族精神: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5)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2.阻碍因素:(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概括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理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什么被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图片和数据资料等引导学生分析“一战”期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因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方法。

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民族工业成长的艰辛和不屈,发掘民族资本家的精神遗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难点: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三、板书设计一、结晶——近代民族企业及其特点1.工业结构:2.分布地区:3.经济地位:二、历程——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三、精神——民族资本家的精神遗产四、教学过程导入:出示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卢作孚像。

说明他们是近代中国的精英企业家,我们追寻他们一生的事业,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的发展。

新课:一、结晶——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及其特点在地图上展示上述企业家的重要企业并作简介。

张謇:张謇的事业在南通。

1896,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大生后来发展成为一个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包括纺织、面粉、造纸、火柴、电气、航运、金融的综合性企业。

荣氏兄弟:荣氏兄弟以面粉业起家,又衍生出纺织业,成为近代中国的纺织大王和面粉大王,其企业主要分布于上海、无锡等地。

范旭东:范旭东的心血倾洒在化学上。

1917年他开始开始创办天津永利碱厂,1926年终于成功生产。

1937年南京永利硫酸铵厂投入生产。

毛泽东誉其为“工业先导,功在中华”卢作孚:卢作孚是近代中国航运业巨子。

企业在重庆,起名“民生”。

▲据地图、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民族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

二、历程——“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根据预习作业,学生按时间叙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同时教师画示意图并改正预习题中的普遍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1
4.结合所学知识,对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评价,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评论文章。
5.家庭作业:请学生与家人分享本节课所学内容,了解家人对民族资本主义的看法,并记录下来,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需与教材和课堂所学紧密结合,注重史论结合,避免空泛论述。
2.论文、传记、评论等作业,要求语言流畅,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涵盖民族资本主义的各个发展阶段、内外因素、历史评价等。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过程、内外因素、历史贡献与局限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中国近现代史的时间轴,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提问方式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民族资本主义吗?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强调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提醒学生关注民族自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激发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民族资本主义的相关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3.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课后研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895年后)
1、原因
(1)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

(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2、表现(着重于提取信息方法,注意:资本额度,数量和规模,技术质量,行业分布,地域分布等方面)
)
(1)民族资本总额增加;
(2)商界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
(3)沿海向内地扩展。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
变法和辛亥革命。

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912-1919)
1、原因
(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2)“实业救国”潮流。

(3)“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原因: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4)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主要原因)2、表现(着重于提取信息方法)
(1)资本:投资总额大幅增长;
(2)行业: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有相当发展。

(3)涌现出张謇等著名实业家。

3、影响
(1)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2)工人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共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

三、曲折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一)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1.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成就:(1)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发达,化学、橡胶等新兴工业突出,制碱出口;
(2)1935-1936,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二)抗战时期(1937-1945年):民族工业萎缩
1.原因沦陷区,日军的战争破坏、掠夺、吞并。

国统区,战时体制下,官僚资本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

2.表现: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原因:(1)美国商品排挤。

(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2)官僚资本垄断。

(3)国民政府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思维拓展】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问题
(一)发展特点
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先天不足)
2.轻工业为主,重工业极其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后天畸形)
3.发展曲折,举步维艰。

原因:1.缺乏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2.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束缚。

(二)地位和作用:资本主义是先进的经济因素,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1.经济:促进自然经济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和市场化。

2.政治:推动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

3.文化:促进近代民主思想和科学文化发展。

二.中国近代化问题
(一)含义: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

1.经济:工业化、市场化
2.政治:民主、法治化
3.文化:理性、科学化
(二)概况
1.历程:经历“器物(技术)-制度-思想”层次的演变。

2.特点:近代化进程发展曲折,举步维艰。

(1)经济上,近代工业比重小,重工业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政治上,民主、法治化的进程缓慢,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
民地半封建状态。

(3)文化上,近代科学、教育和文化有所发展,但封建思想意识仍有深刻影响。

3.动力:中国近代化的推动力主要是来自于外部(西方侵略与西方文明);
地主、官僚资产阶级运用政权力量被动适应;
民族资产阶级推动了近代化,但没有能够主导中国近代化进程。

4.阻力: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束缚。

优秀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要素
一、评价教学目的
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思路清晰,目的明确,一是看知识教育,二是看思想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不可偏废。

同时.还要注意能力的培养。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本为“这样一来,教学的目的就仅是使学生了解到“过程”、“结果”,而忽视了锻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发现事件的本质,推导其历史影响的能力。

从而把教学目的简单的变成了教学内容索引,从而丢弃了思想教育目的,也没考虑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堂课的教学目的要能体现教材的中心思想,对学生来说又要深浅适度。

二、评价教学内容
首先,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要讲求科学性,这就要要求教师所讲的史实必须真实可靠,遣词用字必须准确无误。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事实作出科学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历史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要求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师在教学中易出现的错误有,在评述历史人物方面不承认矛盾,也不承认发展变化,好便绝对的好,坏
便绝对的坏。

在评议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方面,还需注意概念正确把握,否则往往一字之差,也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三、评价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具体操作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评价。

首先是看这种教学方法是否是最适合本课教学内容需求,其次是看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能力的锻炼情况。

合适的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积极思考,做出结论。

从而由被动的学习接受者变成学习的主人。

当然,最后还有一点,就是教学效果也是检验教学方法运用情况的重要方面。

四、评教学对象
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是否情感融洽,采取的教学对策有助于克服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

五、评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设计,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实际,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有的独创性,能不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教学思路的层次是不是清晰,能否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是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是否严谨有序,环节转换是否自然、艺术。

是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知识传授是否准确、科学,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导入、结束等重要教学环节和重点、难点知识教学的教法设计是否符合学科特点,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能力。

板书设计科学。

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有条理性和艺术性,
练习设计,是否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性;训练目的是否明确,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否相统一;训练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有没有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的现象,讲与练、师与生、优生与中生、后进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六、评教学效果
不同程度的学生的素质是否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是否有学习方法的获得,良好习惯的养成、情感的陶冶、学习品德的升华。

是发能做到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七、评教学思想
是否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应重过程,重体验,重实践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