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婕《大众传媒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1)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1)《大众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研究流派1、传统学派:注重挖掘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出发点和着眼点都紧扣具体的传播时间,都同人们的实际传播经验密切关联,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成果都有明显的经验色彩,故又称经验学派2、批判学派:流派纷呈,主要有6大流派:1法兰克福学派、2政治经济学派、3思想统治理论学派、4文化学派、5社会科学学派、6多伦多学派其共同特征是反对美国传统学派以量化为主的微观传播研究;多援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试图从宏观的角度解释社会权力结构的运作以及媒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历史最为悠久的批判学派,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大、最主要的一个派别。
其前身是1923年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
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进行系统的批判。
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由于科技文明的飞速发展和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强调效果、漠视价值的“工具理性”成为人们的一个认识取向。
在这种世界观的支配下,作为个体的人失去批判能力,无法对社会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成为“单向度的人”。
法兰克福学派希望以“批判理论”对大众进行启蒙。
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是大众文化最重要、也是影响最为深广的组成部分。
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于1947年在《启蒙辨证法》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将“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区别开来。
用来指称晚期资本主义下的文化产品具有标准化、规格化、可互换性、与虚假个人化等特性文化工业以科学技术的机械化生产为前提,以消费者的需求(虚假的需求)为导向,但体现的却是商人的利益,组织和控制的人们的休闲活动,西方理性因而成为了一种全面支配的理性,使得所有人都必须服膺于预定的标准,并且只能选择与接受文化工业提供的内容与方式。
文化工业理论常被批评其反映知识精英的品味。
文化工业:1、资本主义与工具理性2、文化的产业化与商品化:文化工业的特性不只是大量生产与机械化生产,而在于这种生产模式蓄意忽视产品的内在属性,并意图以此影响消费者的反应形式。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1、课程的基本描述2.教学定位作为探讨人类信息交流的规律、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的新兴学科,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既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在社会竞争中最新的需求。
旨在通过对传播学的学科概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系统学习,以及对传播实践活动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对传播学有全面的理解,能基本掌握用传播学视角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法,并提高日常的和专业的传播实用技能。
2.1课程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传播学基本理论,对传播现象进行建模;2、能够应用群体传播原理,分析大众传播问题。
3、能够根据大众传播要求,合理选择传播工具,设计针对传播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体现传播意识,充分考虑社会因素。
4、在项目研究中能够融入团队,在团队中根据需要承担相应的职责。
2.2课程的主要特点主要描述课程的本质特点。
《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基础和必修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传播活动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传播学》是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必修的基础理论课。
2.3教学方法1、传统讲授+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教学法+指导自学法:传播学研究领域之传播者、传播控制的教学方法。
采用对比教学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
第一层对比是从不同社会制度来对比学习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是重点,对于极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则由教师列出知识要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只做基本了解;第二层对比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三种媒介规范理论来对比,从“背景-观点-评价”这一思路来讲授这三种理论之间的差异性及承接性,其中对比重点讲解自由主义与社会责任媒介理论,而民主参与媒介理论则由学生按前面的思路自主学习。
通过这两种方法的配合使用,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减少,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更多时间进行自学思考。
2、传统讲授+尝试教学法+辩论教学法:传播学研究领域之传播媒介的教学方法。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含实训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适用于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广播电视专业等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介绍大众传播学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讲解大众传播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与规律;系统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大众传播学知识和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的大众传播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课时分配表本课程教学总学时为64课时。
具体学时分配参照下表:四、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1.重点掌握信息、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及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2.一般掌握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开创者,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3.了解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了解人类传播的四个历史阶段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步骤规划;了解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时数:4 理论讲授学时:4(三)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二节传播与传播学一、传播与信息二、信息社会三、传播学的性质与对象第三节传播学研究的演化一、三大来源二、四大先驱与施拉姆三、两大流派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一、交往与传播二、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四)作业论述:四大先驱之于传播学的贡献。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95702课程名称:传播学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传播学教学班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传播学》是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主要作用是向学生传授传播学方面的有关理论知识以及帮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相关应用,使其今后更好的从事相关方面工作。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的功能、传播学的发展等理论知识,以及介绍传播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如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及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研究成果,使学生具备运用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解释现象、分析与研究问题的基本能力。
Communication is a course for the MICE economy and management major. It aims to teach students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communication and to help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related application method in order to prepare them better for the related work in their future career.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the concepts of communication, the function and aims of communi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of communication, some inportant research areas of communication such as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group communication,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要求学生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并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传播中真实性的重要性和媒体使用过程中信息筛选的必要性,使学生具备更佳的媒介素养,能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并在未来形成诚信服务、德才兼修的职业素养。
传媒社会学教学大纲

《传媒社会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本课程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
其作用是介绍传媒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传媒,解读传媒现象和活动。
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传媒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等,培养学生利用社会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来解读传媒和当今的传媒现象,。
传媒社会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本课程采取多媒体课堂讲授、课堂互动讨论、学生课后自学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课程的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本门课程的开设目的,首先是为学生了解传媒社会学这门课程,作为一门正处于建设阶段的学科,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其能够帮助学生从社会学的理论高度理解和研究传播现状;其次,帮助学生以一种批判和务实的眼光,看待现今的传媒现实和传媒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其媒介素养和通过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基本要求:(一)系统、完整地学习传媒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识记重要知识点。
(二)透过理论学习、典型案例分析等,全面掌握和了解传媒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客观全面地看待传媒的各个面向。
(三)关注新闻传媒行业的热点与动态,能够利用本课程所学专业知识,解释当今的传媒现象、传媒活动,并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评判。
三、课程内容与知识点本课程介绍传媒社会学的基础概念、理论渊源、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在基础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上,从传媒类型、传者、传媒内容、受众、传媒效果、传媒与个人、传媒与经济、政治和文化、传媒与社会和谐、社会发展、传媒与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等九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解读和学习。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讲授内容为比较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讲授过程还注意理论联系实践,提供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穿插声音、影像资料,增强直观感。
每节课都力争能结合经典、具体和最新、最贴切的案例,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
周婕《大众传媒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众传媒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6422303课程类别:专业自选课适应专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方向)专业总学时:36总学分:2课程简介:传媒学是近年来在我国才得到重视的一门学科。
然而,在国外,传媒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早已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传播媒体的运用也早已在管理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基础理论课,是目前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学习传媒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有助于良好的开展传播活动,协调社会关系,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授课教材(教材名称、教材著<编>者,出版社,出版日期,教材获奖或推荐情况简介):大众传播学(修订版),作者:李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年9月1日,I S B N:9787302198574参考书目(书目名称、著<编>者,出版社,出版日期)1、《传播学教程》【M】,郭庆光著,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2、《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沃纳·赛佛林等【美】著,郭镇之等译,第一版,华夏出版社,2000.01;3、《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M】,黄晓钟等编,第一版,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8;4、《传播学:世界的与民族的》【M】,单晓红著,第一版,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11;5、《传播学原理》【M】,张国良主编,第一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126、《大众传播学总论》,张隆栋等编,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07;7、《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段鹏著,第一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02;8、《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M】,郭建斌等编,第一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8;9、《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罗杰斯【美】著,殷晓蓉译,第一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3月;10、《麦克卢汉精粹》【M】,麦克卢汉等【加】编,何道宽译,第一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11、《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麦克卢汉【加】著,何道宽译,第一版,商务印书馆,2000.10;12、《大众传播模式论》【M】,丹尼斯·麦奎尔【英】著,祝建华等译,第一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3、《报刊的四种理论》【M】,韦尔伯·施拉姆等【美】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第一版,新华出版社,1980。
大众传媒教案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教案课程名称:大众传媒授课班级:2010文管专业授课时间:2010——2011第一学期任课教师:张丽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教案首页教学进度表第1周次教学内容:一、授课章节:第一章总论三节第二章报纸五节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和教授,掌握新闻、大众传媒、大众传播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报纸的特性及业务等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大众传媒在当代社会的作用、报纸的实务流程四、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五、板书设计:传媒新闻传播大众传播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大众传媒与当代社会六、教学步骤:1、引入:从熟悉的传媒领域入手,引入对传媒领域的全面了解。
2、讲授新课:新闻的定义信息社会的特征新闻价值要素与新闻传播的要求传播媒介传播层次媒介观当代媒介技术的融合和媒介组织新闻与大众传媒传媒理论报纸的定义及分类报社的实务流程及二次销售3、巩固练习:讨论大众传媒领域的各个理论知识点,对报社的实务进行演绎4、授课小结:大众传媒是促进当代社会科技发展及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领域报纸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及未来发展5、课后作业:查阅资料,并以实地调查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传媒领域的了解七、课后总结:学习大众传媒,首先要掌握整个传媒领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报纸是大众传媒领域中的主要载体第 2 周次教学内容:一、授课章节:第三章杂志(五节)第四章图书(三节)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杂志和图书的定义、功能及发展趋势。
三、教学重点、难点:杂志实务及图书出版四、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讨论五、板书设计:杂志历史、现状、实务及展望图书出版现状六、教学步骤:1、引入:大众传媒领域中,除报纸以外,诸如杂志、图书等作用的介绍。
2、讲授新课:杂志的历史、现状、实务及展望图书的出版现状及过程3、巩固练习:讨论和分析,认识杂志、图书等媒体的实务流程4、授课小结:杂志与图书在大众传媒领域及当代社会传播中的作用5、课后作业: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杂志、图书等实务七、课后总结:杂志与图书同报纸一样,在当代信息社会中发挥着作用。
《大众传播学》教学纲要

2.我国传播学研究应坚持怎样的方针?
• 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坚持 “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 方针。,
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 传播是人类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素质之一。 因此,不论是学习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还是学习社 会学专业、文秘专业等,都应该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 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史和基本规律,知道如何运用传播 学的原理与知识指导各种传播活动,知道如何通过多种渠 道获取所需信息,并知道如何避免信息伤害和信息污染,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众媒介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社 会功用。
绪论
•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 掌握传播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宗旨、学科特点和研究体
系,理解传播学、传播本质、传播规律的概念,了解传播学与传播 研究、传播理论以及传播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懂得学习和研 究传播学的方法与意义。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 什么叫传播学?
• 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本质和规 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 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 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6.传播学的学科特点是什么?
整体性 互动性 开放性 综合性 发展性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
1、传播学就是宣传学吗?
• 传播学就是宣传学这一观点颇有市场,曾迷惑了 不少人。从传播学的起源看,早期的传播研究的 确很像宣传研究,如拉斯韦尔、霍夫兰、拉扎斯 菲尔德等人研究成果即是。但是,这两者毕竟是 有区别的,早期的研究态势也不能反映后来的研 究状况。传播学是将人类社会中一切信息传播现 象都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自然也包括宣传 现象;而宣传学只把具有政治性、阶级性、观念 性的传播现象看作是自己的研究对象。传播学能 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视野来提示一般信息传 播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可以用来指导包括宣传活 动在内的一切传播活动;而宣传学只能从它本身 来揭示宣传规律,并且用来指导自己的传播活动, 但不能简单地用来指导一般的传播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媒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6422303
课程类别:专业自选课
适应专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方向)专业
总学时:36
总学分:2
课程简介:传媒学是近年来在我国才得到重视的一门学科。
然而,在国外,传媒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早已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传播媒体的运用也早已在管理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基础理论课,是目前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学习传媒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有助于良好的开展传播活动,协调社会关系,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授课教材(教材名称、教材著<编>者,出版社,出版日期,教材获奖或推荐情况简介):
大众传播学(修订版),作者:李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年9月1日,I S B N:9787302198574
参考书目(书目名称、著<编>者,出版社,出版日期)1、《传播学教程》【M】,郭庆光著,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
2、《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沃纳·赛佛林等【美】著,郭镇之等译,第一版,华夏出版社,2000.01;
3、《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M】,黄晓钟等编,第一版,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8;
4、《传播学:世界的与民族的》【M】,单晓红著,第一版,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11;
5、《传播学原理》【M】,张国良主编,第一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12
6、《大众传播学总论》,张隆栋等编,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07;
7、《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段鹏著,第一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02;
8、《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M】,郭建斌等编,第一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8;
9、《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罗杰斯【美】著,殷晓蓉译,第一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3月;
10、《麦克卢汉精粹》【M】,麦克卢汉等【加】编,何道宽译,第一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
11、《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麦克卢汉【加】著,何道宽译,第一版,商务印书馆,2000.10;
12、《大众传播模式论》【M】,丹尼斯·麦奎尔【英】著,祝建华等译,第一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3、《报刊的四种理论》【M】,韦尔伯·施拉姆等【美】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第一版,新华出版社,1980。
二、课程教育目标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各种媒介的特点、媒介运行的基本
规律,为了使学生在未来的企业管理中更好地使用媒介,特向学生开设此课程。
本课程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大众传媒的特点、作用,特别是让学生掌握大众传媒的多种运用方式,即总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大众传播在管理中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主要包括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大众传播的受众、传播效果研究、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等十四个章节的内容。
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
各章节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2、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3、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4、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5、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识记)
6、大众传播
7、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8、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领会)
9、传播效果研究
10、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11、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各章节教学时数
各章节教学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教学要点:对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简要地介绍,使初次涉及传播学的学习者对这门学科有一些宏观的把握。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传播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内容
第三节如何学好传播学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教学要点:通过对人类传播历史的回顾,揭示人类传播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对自己传播能力的不断突破以及新媒介不断产生的过程;同时展现传播时代的发展已经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探索信息时代中传播的重要意义和未来的走向。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教学要点:本章就是从符号和意义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对传播材料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教学要点:本章就是从两个角度入手,力争用简约的模式展现传播的一些基本原理。
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传播过程的模式的知识。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构成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教学要点:本章要从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功能入手,引导学生对传播类型的微观部分深入探讨。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内传播
第二节人际传播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教学要点:本章要引导学生对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的特点、机制和功能作系统地研究,它们是从传播过程研究向传播系统研究过渡的桥梁。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群体传播
第二节组织传播
第七章大众传播
教学要点:本章通过引导学生对大众传播的发展历史的回顾,来探讨大众传播的功能作用给人类带来的正负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影响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教学要点:本章就要引导学生从传播控制的外部规范来考查活动受到的影响,主要从传播制度和媒介控制两方面进行研究。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控制媒介的几种外部因素
第二节传播制度概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教学要点:本章要引导学生从媒介的实体和组织两个角度来研究媒介的重要特性,探讨媒介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第二节传播者论--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教学要点:本章要从受众的特点分析来给学生讲解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教学要点:本章从微观的角度给学生介绍传播效果的定义、研究内容以及相关课题,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应用结合。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教学要点:在这一章里,引导学生从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和中的阶层分化、大众传播与社会心理和舆论、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四个侧面来学习研究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教学要点:在本章中,我们全面给学生介绍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几种观点和最新研究情况。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教学要点:在本章里,主要引导学生对传播学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学派进行研究和探讨。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教学要点:本章要从应用的角度对传播学的若干定量调查研究方法或技术给学生做一简要介绍。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第二节抽样调查法
第三节内容分析法
第四节控制实验法
各章节教学方式
课堂理论讲授,互动讨论,课外习题辅导。
辅助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各章节教学要求
比较全面的介绍传播学中的各项基本知识,并与广告专业能紧密的结合,采用理论教学与专业学习想辅助,全面的提高广告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作业
以广告传播学为宗旨制作一个产品的推广计划书(包括广告设计的制作)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总评成绩采取100分制,其中作业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作业成绩由教研室组织有关教师(不少于3人)集体评定,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依据上课考勤、平时作业、互动教学等评定。
六、大纲执笔人、责任人(系主任)
执笔人:周婕。
责任人:邹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