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案例分析(DOC)
农业案例分析

农业案例分析引言: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石之一,它不仅提供了人类生活所需的粮食和农产品,还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历史和生态价值。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农业的面貌和发展方式多种多样。
本文将以农业案例分析为题,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农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通过案例的研究分析,找出解决农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一:有机农业在巴西的实施作为全球农业大国之一,巴西一直以来在传统农业发展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农业模式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巴西农业部开始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
有机农业在巴西的实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技术手段,旨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对比分析: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有很多优势。
首先,有机农业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减少了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并保护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有机农产品对人体健康更加友好,因为它们没有残留的农药和化学物质。
最后,有机农业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因为有机农产品价格稍高,市场需求较大。
然而,有机农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有机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导致产品价格上升,这对一些经济困难的农民来说是一个难题。
其次,有机农业需要技术和管理的支持,这对于一些传统农民来说是一个转型的难题。
因此,巴西农业部在推进有机农业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结论:巴西有机农业的实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农民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制定有关政策和标准,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逐步解决有机农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二:水稻种植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水稻种植是我国重要的农田作物之一,其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农民开始尝试引入现代化管理模式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率。
农业区位案例分析

土壤含水量大,土层薄而贫瘠,有些 地方甚至多沙,不利于农作物种植。
美国乳畜带的社会区位因素分析
位于老工业中心,临近两大城市群,人口稠密,乳畜产品消费市场广阔; 科技发达,设备先进,机械化水平高;
来自欧洲的移民拥有丰富的畜牧业生产经验;
拥有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以及快捷发达的航空运输,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时间 19世纪中叶以前 农业部门 牧羊 影响因素 气候湿冷,排水能力差, 土壤贫瘠 农业区位因素
19世纪中叶
小麦
排水能力提高,大量施 用肥料,提高了土壤肥 力
美国麦农的竞争;欧洲 人对于牛油、奶酪和肉 类的喜好
现在
乳牛
农业区位案例分析
上节内容回顾:影响农业分布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热量、水分)案例一:美国乳畜带的区位分析
美国乳畜带的自然区位因素分析
纬度较高,气候湿冷,不利于农作 物成熟,而有利于牧草生长。
河湖众多,地形切割破碎,不利于 大型农机具开展作业。
仿照“乳畜带”,分析“棉花带”的区位条 件
提示:棉花的生长习性
棉花是喜热作物,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对水分也有 一定需求,但开花期及收获期忌多雨、喜光照。棉花 单位产量较低,需要大面积种植才能取得较好收益。
案例二:丹麦农业区位条件的变化
丹麦位于西欧北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势平坦,国土 狭小。
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案例分析

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案例分析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寻求创新和发展。
科技创新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的应用及其带来的影响。
案例一:精准农业技术精准农业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
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等手段,实现对农田的精准监测和管理。
在某大型农场,管理者采用了精准农业技术。
首先,利用安装在拖拉机等农业机械上的GPS 设备,精确记录农田中每个位置的作业情况,包括播种、施肥、灌溉等。
同时,结合土壤传感器和气象站收集的信息,如土壤湿度、肥力、酸碱度以及气温、降雨量等,通过 GIS 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根据这些精准的数据,农场可以制定出个性化的农田管理方案。
例如,在土壤肥力较低的区域精准施肥,在干旱的区域精准灌溉,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和过度使用。
这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案例二: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物联网是将各种传感器、控制器和通信设备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智能化的农业生产网络。
一家蔬菜种植基地引入了农业物联网系统。
在温室中,安装了温度、湿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等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并将数据传输到中央控制系统。
当环境参数超出预设的范围时,系统会自动控制通风设备、遮阳网、灌溉系统等进行调节,为蔬菜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
此外,物联网技术还实现了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远程监控。
种植户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查看温室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这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减少了人工巡查的工作量,同时也降低了因环境变化导致的农作物损失。
案例三: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为农业育种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对农作物基因的精准编辑,可以改良农作物的性状,提高其抗病虫害、抗逆性和产量等。
张发权家庭农场案例分析

遵义张发权家庭农场典型案例简介张发权称得上是一个铁杆烟农,1989年开始种烟,至今已有20个年头,中间从未间断过。
2003年,他承租了160亩土地,将家搬到了烟地,开始了他的职业种烟之路,同时也成为了遵义县规模化种植的领路人。
2008年张发权再次举家搬到遵义县洪关乡联心村,在当地政府规划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内返租土地985亩创办家庭农场,按“环节发包、雇人管理”方式组织生产,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户与自己共同致富,同是也为其它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张发权家庭农场2008年生产经营基本情况(一)基本情况1、洪关乡政府在联心村规划2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区,由村委会在规划区内向农户集中租用连片宜烟土地985亩,以300元/亩价格返租给张发权,由张发权按农场生产方式进行烟叶规模化种植。
2、张发权从出租土地农户中选择7名年龄40岁以下,种烟技术较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人员,聘请为农场生产管理人员。
3、村委会从租出土地农户中选择10名熟悉农机操作的人员成立专业机耕队,除承包张发权农场机耕作业服务外,还为其它农户担供服务。
4、农场生产用工实行承包制,优先发包给租出土地农户。
5、张发权向当地信用部门贷款80万元,用于支付土地租金与收购前发生的务工工资、购买燃煤、农药等;烟草部门提供8个月贴息扶持。
6、烟草部门投入建设了42座大型密集烤房,配置了9马力微耕机7台,农用运输型拖拉机2台,分级流水线2条。
(二)运行管理1、农场人员组织管理(1)农场设总管1人,带工管理员6名,张发权为农场总负责人,所有人员均须服从张发权的安排与管理。
(2)总管负责物资保管与发放、各项账务记帐和对带工管理员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工资考核发放,并向张发权汇报各位人员工作情况。
(3)将烟地分为6个片区,每个片区140-180亩,由一名带工管理员负责按技术要求对承包人员生产操作进行指导、监督与验收。
(4)总管每月基本工资1800元;片区带工管理员每月带工工资1000元,年终根据月度考核情况兑现管理人员年度奖金(总管按4000元考核、管理人员按2000元考核)。
农业推广实践案例分析

农业推广实践案例的评价指标一、项目选择1.特色项目2.普通项目二、技术要点1.专业知识2.项目技术三、融资方式1.民间融资2.银行借款3.政府扶持四、成本核算1.成本最小化2.利益最大化五、营销方式1.常规产品2.特色产品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1.单位面积收入2.总收入3..致富他人4.生态环保1.莲藕-黑鱼生态种养模式效益好2012年年初,江苏张家港市现代农业园区常红社区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利用低洼地260亩连片种植莲耦并与黑鱼混养,实现了鱼、耦生态共生的良性循环利用。
该养殖模式是先在低洼地四周开挖宽3米、深1.5米的沟渠,供黑鱼和鲫鱼活动。
3月放养100克/尾左右的黑鱼种10000尾,并套养重150克/尾左右的鲫鱼每亩15公斤。
整个养殖过程中不投饵,黑鱼靠捕获鲫鱼及鲫鱼所繁殖的小鲫鱼生长,黑鱼和鲫鱼的活动可以增强莲藕底泥的透气性,促进莲藕的生长,提高莲藕的产量,而莲藕的一些烂根腐叶及昆虫又可为鱼类提供饵料。
这种生态混养模式既为市场提供了新鲜莲藕蔬菜,又为市场提供了优质水产品,是农民养殖专业户提高养殖收益,丰富市场的一种有效途径。
至年底预计黑鱼可长至每尾0.5公斤,亩产可达15公斤,亩效益可增收600元,加上每亩可收获莲耦2000公斤,莲耦效益每亩可达6000元。
这种莲藕、黑鱼混作模式全年预计可达亩均收益6600左右,这样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260亩莲藕、黑鱼混作模式预计全年可达收益170万元左右。
2.“6日科技大课堂”为农民撑起致富伞“8月份是砂糖橘放秋梢的主要时期,管理重点是促梢、壮梢、壮果;金橘主要预防溃疡病、锈壁虱等病虫害;近期要注意补充果树的中微量元素……”8月6日是广西阳朔县金宝乡圩日,该乡党委、政府邀请广西农科院专家莫志南前来讲授8月果树管理技术,近200名农民聚精会神地听课。
据金宝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廖富财介绍,2005年10月开始,每个月的6日,该乡都聘请市、县农业专家前来现场传授农业实用技术,从未间断过,因而被当地农民称为“6日科技大课堂”。
中国农业银行-典型投诉案例解析及媒体应对要点

中国农业银行-典型投诉案例解析及媒体应对要点案例一:社保IC卡改密2012年2月1日,陈小姐来电反映其于1月21日到某支行办理医保IC卡密码修改业务,大堂经理告知须在柜台办理,待柜台排队到后,柜员却要求其到柜员机修改。
客户表示已排队很久坚持在柜台办理,柜员便要求填写相关表格。
客户填完表格并等前一位客户办完业务后又回到柜台继续办理,柜员告知其填写有误,需再一次重新填写。
由此引发客户不满,致电客服中心投诉。
经核实,客户反映情况属实。
案例介绍案例分析该事件引起客户投诉的主要原因是:网点工作人员指引答复不一致,以及工作人员对客户的需求了解指导不细致、到位,简单答复客户。
*正确作法一是详细了解需求。
大堂经理作为客户分流、服务分层、产品分销的关键人物,要认真分析客户需求。
对于此案例中客户修改医保IC卡密码业务的需求,应首先询问客户更改医保功能密码(不能在银行修改)还是金融功能密码,若是金融功能密码可以建议客户在自助设备上修改。
如遇不会操作自助设备的客户,大堂经理要亲身协助、指导,确保客户今后可正常使用。
如客户坚持在柜台办理变更密码、余额查询等业务,大堂经理须询问客户是否携带身份证件,并以此为契机再次进行客户引导、教育。
二是换位思考、灵活处置。
当客户已排队较长时间时,建议柜员先受理、后教育,在办理业务的同时,提醒客户下次可以在自助机办理,既方便又快捷。
三是管理情绪。
首先,临柜人员要管理好自身的情绪,不因客户未听从自己的意见,便存在抵触心理。
其次,管理好客户的情绪,当发现客户可能存在不满的情况下,要及时与客户沟通或呼叫大堂经理进行安抚,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
案例一:社保IC卡改密*案例二:准贷记卡换卡未提示激活王先生在某支行领取准贷记卡新卡后,欲通过个人网银操作该卡的转账业务,系统提示“卡已过期”。
经客服系统查询,新卡尚未激活。
客户对此不满,表示准贷记卡到期后网点未通知其换卡、换卡后网点未提示其激活,给其带来很大不便,强烈要求投诉。
农业领域的案例分析

农业领域的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业领域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对于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农业领域的几个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以期探讨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
案例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例如,某地因农药残留超标导致大批蔬菜销毁,给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这一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1. 不规范的农药使用:一些农民为了追求高产高效,盲目使用农药,超量喷洒或使用禁用农药,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
2. 缺乏有效监管:农业监管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监管不力,监测手段不完善,导致问题的发现和处理能力相对较弱。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农民培训:通过加强对农民的农药使用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正确使用农药,避免超量使用和使用禁用农药。
2. 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完善检测手段和监测体系,提高问题发现和处理的能力。
案例二: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某地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遇到了产供销一体化不协调、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较低、农村人才流失等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产供销一体化建设:通过整合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优化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供应环节,实现产供销的无缝对接和良性循环。
2.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培育和引进高水平科研团队,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
3. 加强人才培养和留住: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晋升机会,留住有农业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案例三:农业资源利用问题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农机事故案例分析

一是许某在收割作业前未仔细察看田块,对路面平 整度、障碍物等情况不了解,因而未采取恰当措施;
二是许某驾驶农机技术有待提高,安全意识还需加 强。(首先应迅速逃离,以避免摔下被压。)
No.7“洋马”过桥桥墩断 机械侧翻人惊险
2015年11月27日,诸暨某村,机手陈某兴 冲冲地驾驶着他的那台洋马收割机去农田 收割晚稻。在转移收割机途中,驾机过桥 时,桥墩被压断,农机具侧翻,所幸人无 大碍。人、机皆经历“惊险一瞬”。
没有及时劝退与作业无关人员,任其留置在作业区域; 秦某作业中疏于观察周边情况。(驾驶操作人员在开始 作业前,要及时劝告作业人员离开作业场所;同时对作 业辅助人员也要提醒注意安全。在作业过程中,要注意 观察,清楚周边情况,若出现安全隐患要及时处置。)
No.4机器虽可以重置 生命却无法挽回
2016年10月中旬,在衢州市衢江区某村李某驾驶自家联合收割 机,沿着机耕路准备回家吃饭,途径一个不大的水塘,由于前 几天一直下雨,其实路基已经松软了,而李某又不解情况,当 收割机来到这个地方一压,路基彻底垮塌了,导致收割机侧翻 入水塘中。更要命的是李某被压在收割机的下面,当周围的人 们看见后,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李某从水塘中抢救出来时, 李某已经死亡,而收割机也损毁严重。由于李某为收割机投了 保险,最终获得保险公司赔付113059元。机器可以重新购置, 但生命却无法挽回。
李某驾驶收割机通过危险路段时疏于检查,没有预料到 连续下雨对机耕路的严重破坏。(要注意加强防范,不 但要勘察田块,还要对路基、路面、水塘、水渠等进行 仔细检查,并结合雨、雪等特殊天气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及时了解隐患,防患于未然。)
No.5机具转移须谨慎 操作不当易侧翻
2015年10月20日,永嘉县沙头镇,田某驾驶一台柳林 全喂入收割机经过一崎岖不平的坡道时,由于操作不 当,收割机突然倒溜,田某一时惊慌失措,临危处置 无效,收割机失去控制,田某连同收割机一起翻到溪 里,造成田某严重受伤,收割机损毁。田某未投保机 损险,保险公司只赔付人员医药费5168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推广现状分析何冯光,张伟摘要在分析了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广西发展甘蔗生产机械化推广扶持政策,总结甘蔗生产机械化推广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并提出了改变传统的甘蔗种植模式,加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研究,各级政府应加强与制糖企业的沟通与协调和重视甘蔗机械的推广,创新推广机制等对策措施,以推进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甘蔗;机械化;推广;对策;广西AbstractIn analyzing the main problems Sugarcane production mechanization and existing status quo, based on elaborate mechanization of sugarcane production in Guangxi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upportive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mechanization of sugarcane production summary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and proposed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sugar cane planting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agricultural and agronomic research combining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with the sugar industry and the importance of sugar cane machinery promotion, innovation promotion mechanism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sugarcane production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Keywords: sugarcane; mechanization; promotion; countermeasure; Guangxi前言广西是我国甘蔗种植大区,也是我国蔗糖的第一生产省区,同时制糖行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
2000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平均是546.07千公顷,占全国种植面积的42.21%;甘蔗平均年产量是3162.74万t,占全国甘蔗产量的47.42%。
目前,全区生产甘蔗的蔗区涉及10个市56个县2600多万人口,占全区农村人口的65%左右。
[3]全区有糖厂100多家,产业工人10多万人。
2007年,甘蔗种植面积达101.2万hm²。
蔗糖产量占全国的60%。
蔗糖业产值占广西国民生产总值的20%。
发展甘蔗生产,提高生产效益,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创利、地方财政增长的重要途径。
1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现状目前,除试点示范区外,广西农垦甘蔗生产只有耕作机械和中培土机械发展比较成熟,机械种植和收获仅处于试行阶段,甘蔗种植和砍收两大环节,仍主要依靠人力、畜力作业。
追根查源,制约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的“瓶颈”,突出表现以下几方面:(1)甘蔗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还比较低。
广西农垦农场大都是家庭农场小规模经营,职工平均每户种蔗面积约20 亩,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没有形成集中连片大规模经营。
同时,土地大部分没有经过整治,坡地多、不平坦,客观上限制了机械化的发展。
(2)农机与农艺未能完全融合,制糖企业对推广机械化收割的积极性不高。
收割机收获的甘蔗含杂率较高,尤其是受不良天气影响,倒伏的甘蔗含杂率在10%以上;切断式收割机收获的甘蔗被切成约30cm的蔗段,须具有液压自卸功能的专用车辆才能卸入糖厂压榨输送机上,为此制糖企业需建造相关配套的处理设备,因而对推广机械化采收积极性不高。
此外,目前与收割机配套的田间收集车常常压破甘蔗根头,影响宿根蔗的发芽,造成来年甘蔗减产,限制了甘蔗收割机只能在不留宿根蔗的地块上收割。
(3)甘蔗生产机械设备不够成熟,实用型机械的个人研发未能享受国家的政策扶持。
长期以来,适应广西丘陵地甘蔗机械化生产的理想机具少,特别是甘蔗收获机械主要依赖进口,而进口的收获机械价格较高,零配件且不能享受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
另一方面,生产实践中一些职工自行研制的如甘蔗种植机及宿根蔗管理机械,实用性、针对性较强,全靠自筹资金研发,无法得到国家项目资金的支持,影响了普及推广使用。
(4)广西农机技术推广机构虽已设立到乡(镇),但多数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府的重视不够和经费的短缺都是其中的原因,全区1/3以上的农机推广机构基础条件太差,甚至连办公的场所都没有。
另外就是推广技术的人员素质不高,适用的机具也没有能力去宣传,观念也比较传统,对新的机具了解不多,技术水平不高,推广的缓慢,服务的水平不高。
(5)蔗农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蔗农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有些偏远的地区蔗农甚至不知道有机械化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他们认为只要把甘蔗种得密集一点,就可以保证产量。
但并不是种得多就可以获得好的产量,通常种植的行距要保持在0.6~0.8 米之间,因为窄行距也会限制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为了破解目前的难题以及推广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广西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相关扶持政策。
政策的推广,大大改善了甘蔗生产机械化的状况。
2推广内容(1)2001年,广西各级农机部门把推广甘蔗生产机械化摆在重要位置,并且自治区农机化管理中心在南宁市岂宁县、崇左市江州区、扶绥县、百色市平果县、柳州市柳城县等市、县实施甘蔗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
通过示范项目所取得的显著效果,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2)2003年,广西区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明确了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
鉴于广西目前的实际情况,发展甘蔗生产机械化应在坚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广西的农业及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的基础上,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先导,以示范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加快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具体思路可以概括为“123590”:即在l0个甘蔗生产市,每个市建立1个示范基地,示范面积13.33 hm²(200亩),辐射带动666.67 hm²(1万亩);每个基地配备2套甘蔗生产全程机械;通过机械化作业,实现每公顷增产30%以上;重点推广5大技术,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种植机械化技术、中耕施肥培土机械化技术、蔗叶粉碎还田机械化技术、收获机械化技术;使农民每公顷增收1 350元(亩增收90元)以上。
农机部门要在抓好示范基地建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机社会化、市场化的服务模式,进而加速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政府和农户对农机的投入,扩大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的拥有量,逐步使我区的甘蔗生产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的发展格局。
[1]根据广西甘蔗生产发展现状和广西农业机械化“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到2010年,全区甘蔗生产深耕深松、中耕施肥培土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甘蔗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20%;蔗叶粉碎还田机械化水平达到50%;机械化喷灌达到25%以上;甘蔗平均产量达到90 t/hm2²(亩均6 t)以上;全区甘蔗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0%左右。
[1](3)2012年,广西农机化管理局在南宁、崇左等十个甘蔗主产市各建立了一个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重点引进甘蔗种植机、联合收获机等开展试验示范,推进甘蔗机种机收取得阶段性的成效。
(4)为了促进甘蔗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从2013年起,农业部、财政部将广西甘蔗收获机单机最高补贴额由20万元提高到25万元。
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 4 500 万元农机购置累加补贴资金,明确优先补贴甘蔗收获机。
农业部实施广西融资租赁支持采购切段式甘蔗收获机项目,2014年7月下达贷款贴息资金600万元,以融资租赁方式为广西提供甘蔗收获机。
一是从2014年开始,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2 000万元,主要对购买甘蔗机具贷款给予贴息补助。
二是创新金融支持。
农业部近年来每年安排500万元,扶持广西甘蔗示范基地建设;将扶绥县作为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联系点,定期深入扶绥蔗区开展现场指导。
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以上,通过补贴机收、机种作业等方式,扶持甘蔗主产市、县(区)开展耕种管收试验示范。
三是组织开展机具研发。
2014 年,自治区政府安排科技专项380万元,补助8家农机生产企业研发亟需的甘蔗田间装载转运机、甘蔗种植机和甘蔗中耕培土机,提高机具配套水平。
(5)2014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牵头制定了《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方案》。
农业部牵头建立了支持我区甘蔗生产机械化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崇左市启动了金融租赁支持大型农业机械购置试点。
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委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支持我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
自治区彭清华书记、陈武主席等领导先后22次做出有关农机化的批示,为历年所未有。
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多次开展专题系列报道,报道频次、数量较往年大幅增加。
3推广效益3.1甘蔗生产机械化推广的经济效益这几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左右,2012/2013 榨季甘蔗产量为8105万吨,是2000年甘蔗产量的2.56倍,产业规模连续20年居全国老大地位。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蔗农的购机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积极发展甘蔗机械化生产,大型拖拉机以及各种甘蔗生产机械逐年增加。
截止2013年,全区的大中型拖拉机数量达到了34200台;甘蔗播种面积达到1125.1千公顷,产量达到8104.26万t,单位面积产量72032公斤/公顷。
目前,垦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到25.4万千瓦,共有大型甘蔗联合收获机械19台(套),率先从国外引进凯斯7000型甘蔗联合收割机和凯斯4000甘蔗联合收割机。
仅南宁市郊的金光农场,就拥有资产近3000万元的机耕、种植、中耕培土、蔗叶还田、采收等各种甘蔗机械及配套机具508台,全场5万多亩甘蔗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一条龙”作业。
机收效率比人工提高300倍以上,成本是人工的54%;机种效率是人工的20倍以上。
2014年,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46%,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2011/2012榨季,白色市种植甘蔗9.3万多hm²,原料蔗产量359.4万t,蔗糖业产值15.6亿元,蔗农人均年收入达6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