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1. 文言文的定义和特点文言文是指古代汉字所记录的文字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 字词用法:文言文的词汇和字词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一词多义、古字的使用和不同的文体特点是文言文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 句法结构:文言文的句法结构相对复杂,使用的句式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注重平仄和对仗。

- 语法差异: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文言文使用古代的语法规则,如宾语前置、动宾关系的表达等。

2. 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文言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后演变为秦代的简文和篆书。

随着汉字的发展和演变,汉代开始形成文言文的雏形,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言文逐渐成为文学和官方文书的标准形式。

唐宋时期,文言文达到巅峰,成为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

3. 文言文的主要分类文言文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和用途进行分类。

以下是文言文的几个主要分类: - 史部文言文:史部文言文是指用于编写史书和历史记载的文言文。

这类文言文通常较为庄重、正式,使用的词汇和句式较为规范。

- 哲学文言文:哲学文言文是指用于哲学著作和思想表达的文言文。

这类文言文常常较为深奥,使用的字词和句式需要较强的理解能力。

- 诗歌文言文:诗歌文言文是指用于写诗的文言文体。

古代诗人常常用文言文来表达深厚的情感和思想,形成了独特的韵律和意境。

- 经部文言文:经部文言文是指用于编写经典和教育教材的文言文。

这类文言文强调准确、精练的表达方式,通常具有很高的标准。

4. 文言文学习的意义和方法学习文言文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 背诵文章:通过背诵一些优秀的文言文文章,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 词义辨析:在阅读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一词多义的情况。

学习文言文应注重词义的辨析,通过上下文的理解来准确把握词义。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达方式。

它是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必备基础知识。

下面将从文字起源、文言文特点、经典著作等方面对文言文基础知识进行介绍。

一、文字起源文言文的文字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时期。

甲骨文是商代的一种宗教文字,用于卜辞和祭文,而金文是西周至战国时期的铭文,用于铭记重要事件和规定社会秩序。

这些文字是古代汉字的雏形,也是文言文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文言文特点文言文有着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丰富:文言文注重形容词和动词的使用,以丰富的词汇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常用的词汇有正直、褒贬、恭敬、虚心等。

2. 句式复杂: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多为并列和复合句,句子长且复杂,注重修辞和音韵的运用。

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3. 文字简练:文言文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善于用短小的句子来描述事物和表达思想。

例如:“攻其所必救,救其所必攻。

”这句话意味着在作战中要攻击敌人必须要保护好自己,保护好自己必须要攻击敌人。

4. 借代典故:文言文常常使用典故、引用古籍等方式来引发读者的联想,以增强文章的修辞效果和文化内涵。

例如,“不磨不炼,不经风雨。

”三、经典著作文言文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丰富多样,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其中一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文言文作品: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收集了先秦时期的诗歌作品,以琴瑟和谐、言简意赅的特点广为流传。

2.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以问答的形式阐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3. 《尚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是了解古代社会和政治的重要资料。

4.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录了中国历史上从夏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变迁,被誉为史学巨著。

文言文常识

文言文常识

文言文常识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文言文方面的基础常识,主要涵盖文言文的定义、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基本构成等方面,希望能帮助读者初步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又称古文、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汉语文学作品所采用的文体。

通俗地说,文言文是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直到20世纪初中国文学中所用的书面语。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传统语言之一。

二、文言文的历史背景在中国,文言文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开始使用其传统表达方式,并将其流传至今。

在那个时期,文言文被认为是高雅之语,只有贵族和学者才能掌握。

这一传统沿袭至汉代,文言文逐渐成为官方之语,被广泛使用于政治、文化和经济等领域。

到了唐元和宋代,文言文逐渐被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

此时期,文言文开始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各国诗词和散文作品中大多以文言文作为书写方式。

在元代以后,文言文逐渐成为学术领域的主流语言,并被广泛应用于史学、哲学和宗教等领域。

直到20世纪初,中华民国开始推广白话文,文言文才逐渐被淘汰。

三、文言文的主要特点1.语法结构复杂:文言文语法结构复杂,需要考虑很多不同的语法规则。

例如说文法、助词、虚词、声调和顺序等等。

2.使用词汇丰富多样:文言文中的词汇多样,其中很多词汇在白话文中已经不常用。

这些词汇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古代历史和哲学概念。

3.重视文字美感:文言文着重于文字的美感和表现力,因此常使用像典故、俗语和成语等传统表达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美感效果。

4.具有平衡性和蕴涵性:文言文的文本语气平衡,措辞深刻内涵丰富,常使用对偶句和并列句等结构。

四、文言文的基本构成文言文的基本构成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1.文言文的语词。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比较古老,使用的是古时代的表达方式。

其使用的语汇在白话文中可能不再常用或者已经被淘汰。

学习文言文需要学会理解这些古老的表达方式,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2.文言文的语法。

文言文的语法规则相较于白话文而言略显繁琐。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词汇、句式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要熟练掌握文言文,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其基本知识点。

以下是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归纳,详细介绍。

一、文言文的词汇1. 实词:文言文中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实词在文言文中往往具有多个义项,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具体含义。

2. 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虚词在文言文中没有实在的意义,主要用于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

3. 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由于发音相近或形状相似,而可以互相替换使用的字。

掌握通假字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手段。

4.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

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词的具体义项。

二、文言文的语法1. 语序:文言文的语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谓宾结构,另一种是宾主谓结构。

在宾主谓结构中,宾语位于主语之前,谓语位于宾语之后。

2. 省略: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补充省略的成分。

3. 倒装: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倒装是文言文的一种重要语法现象,需要掌握。

4. 对仗: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对仗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加优美。

对仗是指两个句子的结构、意义、语气等方面相互呼应。

三、文言文的句式1. 疏散句:疏散句是指句子结构松散,没有明显的连接词。

疏散句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义。

2. 紧凑句:紧凑句是指句子结构紧凑,各个成分紧密相连。

紧凑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需要掌握。

3. 对仗句:对仗句是指两个句子的结构、意义、语气等方面相互呼应。

对仗句在文言文中具有很好的修辞效果。

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诵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诵读,可以熟悉文言文的语音、语调、语气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串讲:串讲是指将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等串联起来,进行讲解。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言文基本概念1. 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成的书面语。

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古代的历史、哲学、文学、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2. 文言文的起源与发展:文言文起源于周朝,成熟于战国时期,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多个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3.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具有简洁、凝练、含蓄、典雅等风格特点。

它采用了大量的成语、典故和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1. 实词:实词是指有具体含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实词是文言文构成的基础。

2. 虚词:虚词是指没有具体含义,起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如“之”、“乎”、“者”、“也”等。

虚词在文言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有重要作用。

3.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很多实词可以根据句子的需要改变词性,这种现象称为词类活用。

如“走”可以活用为“跑”、“奔跑”等。

4. 句式:文言文的句式有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疑问句等。

这些句式对于理解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5. 修辞手法:文言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增强了文言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文言文阅读与鉴赏1. 预习:在学习文言文之前,要对文章的作者、背景、内容等进行了解,为阅读做好充分准备。

2. 逐字逐句阅读:阅读文言文要注重字句的理解,可以从词义、词类活用、句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注重实词和虚词: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至关重要,要重点掌握。

可以通过查阅词典、笔记等方式加深理解。

4. 分析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要分析句子成分,了解句子的主干和枝叶。

5. 理解文章大意:在阅读过程中,要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6. 鉴赏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要关注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的分析,体会作品的文学价值。

四、文言文翻译与写作1. 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作者的意思。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为了关心同学们更好的把握语文文言文的内容,也为了让同学们深化了解古代文言文的常识,我在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学问点大全,供大家学习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学问点大全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开心,兴奋。

《论语十则》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育别人吗)。

《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才智。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消失。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叉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艳丽漂亮。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

文言文必备基础知识

文言文必备基础知识

文言文必备基础知识
文言文必备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词汇: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的词汇量。

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需要学习常用的古代汉字和词语,掌握其基本意义和用法。

2. 语法: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需要学习其特有的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例如,文言文中常用的主谓宾结构、并列结构、动宾结构等,以及特殊的倒装、插入和省略等语法现象。

3.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技巧,能够对文言文的篇章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解读。

需要掌握通读全文、分析词句、理解上下文等阅读技巧,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字典和辅助工具进行查找和研究。

4. 名篇诵读:学习文言文要多进行名篇诵读,比如《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通过阅读这些经典的文言文著作,能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和思想体系。

5. 补充阅读:除了名篇诵读外,还要进行一些补充阅读,可以选择一些文言文的课外读物,对文言文的应用和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

6.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来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

可以选择一些文言文的写作练习题,熟悉文言文的写作规范和风格。

通过学习以上基础知识,能够逐渐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运用技巧,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文言文常识

文言文常识

文言文常识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 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 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 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 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 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 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 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 “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 “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译文:(您)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趁 早遣送我回娘家。
此外,也还有一些方法技巧性的经 验,比如:根据上下文的文意选择多义 词义项;对文句进行语法结构解析判定 通假字、词类的活用现象、特殊句式; 揣摩句子语气的轻重缓急选用现代汉语 语气词,以准确表达思想感情;利用文 言整句、并列短语结构、互文等一些句 式规律理解文句;判断一些修辞现象、 委婉说法、用典用事等文学文化现象; 掌握文言文中一些习惯性的句式短语 (凝固结构)等等,以使译文通达晓畅。
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
译文: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 把管仲交给我们。
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 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 如人名、历史地名、民族名、 官号、谥号、庙号、年号、特 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 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另外,如度量衡等一些名称, 既可保留,也可折合。
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 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没有标点的遗书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赋 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赋 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老人之子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赋与女 婿/外人不得干预—老人之婿

文言断句习惯上称为句读。 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 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因此, 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 “小学”。掌握了六书知识,就 有了一个识字的工具;掌握了句 读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古文。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 断开了。
2、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 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 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句首:“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 语词和表敬副词; 句尾:“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 经常出现在; 句中:“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 现在。 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通达。明白通顺,符合现代 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美丽。用流畅、自然、富有 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 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 达出来。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两相结合,字字落实。
“对、换、调、留、增、删”
译文对应原文,基本遵 照原文的句式,大量采用有 相同语素的双音词。 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 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如:
•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 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 侫损矣《论语 三 友 》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例如:
•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 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 侫损矣《论语 三 友 》
51怜 57奇 63却 69胜 75孰 81素 87望 93信 99徐
52弥 53莫 54乃 55内 58迁 59请 60穷 61去 64如 65若 66善 67少 70识 71使 72是 73适 76属 77数 78率 79说 82汤 83涕 84徒 85亡 88恶 89微 90悉 91相 94兴 95行 96幸 97修 100阳 101要 102宜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 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 万岁(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路 点拨
古人十分讲究行文的音乐美和文 辞美,为了达到这一效果,需要使用 修辞手法和一些特定的句式。我们可 据此定句逗。
牛刀小试
•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注释】 (1)谅:诚信。 (2)便辟:惯于走邪道。 (3)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再如: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 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 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 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也
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 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 • • • • • • •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2、看虚词,定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 5、依总分,定句读 6、对话、引文定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 注:实际操作中要综合运用
• 总结:找实词→看虚词→据修辞→依总分→辨句式
(二)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 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 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 考。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 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 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 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 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 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 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 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 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文言文基本知识
一、文言实词(常见 120个
1爱 2安 3被 4倍 5本 9察 10朝 11曾 12乘 15辞 16从 17殆 18当 21度 22非 23复 24负 27顾 28固 29归 30国 33恨 34胡 35患 36或 39即 40既 41假 42间 45就 46举 47绝 48堪 6鄙 7兵 8病 13诚 14除 19道 20得 25盖 26故 31过 32何 37疾 38及 43见 44解 49克 50类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
(2006年湖北卷)
译文: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 急。 译文:我这个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 常优厚我也不接受。
四、文言断句
• 据说古代有一个老头,有一女一婿.发 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 子.老头立下遗嘱,说明财产的分配方 法.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得, 而老头的后妻不服,认为遗产应给他的 儿子.双方争执不下,告到官府.那么 他们双方各是如何来点读下面这份无标 点的遗嘱呢?
•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 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 矣
例如: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 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 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 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 寡败
译文: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 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 的一类词,在译文中替换为 现代词语。
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译文:(老者)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 去,取鞋子。”
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 语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各类 “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 汉语的语言规范,将成分位置 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 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 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 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例如:“具告沛公,沛公惊。”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 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牛刀小试
•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 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 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 、引文 常常用 “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 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 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 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 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 之谓失其本心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 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结:抓住特征断句的方法
56期 62劝 68涉 74书 80私 86王 92谢 98许 103遗
104贻 109造 114诸 119左
105易 106阴 107又 108再 110知 111致 112质 113治 115贼 116卒 117族 118走 120坐
二、文言虚词(常见 18个) 1而 6且 11也 15与 2何 7若 12以 16则 3乎 4乃 5其 8所 9为 10焉 13因 14于 17者 18之
例示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 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 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