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8 灯光 教案+实录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灯光》精品教案(表格式)

8 《灯光》教学设计事。
(天安门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
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理清课文表达顺序:通过初步阅读,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这篇课文运用了倒叙的写法,有首尾呼应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认知文本 1.面对灯光,文中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好啊!”)(板书:灯光 多好啊)2.快读课文,小组探究:【课件2】 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
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3.交流,教师实时指导点拨。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1)第一次是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2)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
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
“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
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
(板书:幸福生活)(3)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
写法及首尾呼应的特点,积累写作经验。
“多好啊”这是文章的文眼。
学课文时,依据文眼,理清脉络,我们的目光便不会游离于次要内容,围绕文章重点展开学习,这是学习课文的又一个好方法。
引导学生顺着文脉来认知文本,利于学生有重点地自读自悟。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传授学文的方法,利于出示:【课件3】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灯光》教案

3.其他描写“多好啊”的句子在哪儿呢?和小组之间的成员一起赏析吧!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三)主题升华
1.课文的题目是“灯光”,你觉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3)战斗前夕,交通沟,书中插图,战争结束后,孩子们都能够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二)感知光明
1.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预设:
第一处: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第二处:“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2.把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大家,并谈一谈你要如何对待现在的美好生活?
3.阅读28页的阅读链接中革命烈士叶挺的《囚歌》,说一说你的感受。
五、巩固提高
完成配套练习册。
通过谈话,介绍作者及作品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生词,为本节课学习打下基础。
“多好啊”这是文章的文眼。学课文时,依据文眼,理清脉络,我们的目光便不会游离于次要内容,围绕文章重点展开学习,这是学习课文的又一个好方法。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想一想作者围绕“灯光”写了什么?
2.请你认真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同学们,请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记下阅读的时间。
3.速读课文
本文内容较多,我的阅读时间是多久呢?
出示句子二: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8 灯光》教案

8*.一、单元解读《灯光》是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本单元围绕“革命岁月”这个主题编排了五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先烈们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牢记历史使命与英雄事迹。
二、文本解读《灯光》一文主要写了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即将打响之际,郝副营长从一本书里孩子灯下读书的画面,陷入了美好的憧憬,希望将来可以使用电灯,造福孩子;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郝副营长毅然点燃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路,却暴露了自己,牺牲在战场上。
本文通过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全文开头和结尾写的是现在,中间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
全文构思精巧,结构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感人至深。
特别是“灯光”作为全文的线索,联系起过去、现在、将来。
已知: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学生在五年级上册中已经学习过“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在四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过“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在本单元前几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已体会到文章在写场面时,既注意全景画面的勾勒,也注意局部细节的刻画,也感受了二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
基于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概括能力,那么本单元的学习应重点渗透到对概括文章大意方法的总结和应用上来。
在小学高段,字词教学可以放到课前预习中,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查找不确定读音的字词,解释不明白的字词。
未知: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略读课文,有大量的学习略读课文的经验。
教学中要尊重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灯光》一课的文本背景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与学生所处的和平年代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革命时期人们对明亮灯光下学习与生活的热切盼望。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8课 《灯光》(课堂实录)

第8课《灯光》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重点)3、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难点)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呢,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师∶好,图片播放完了!师∶怎么样,很美对吧?图片中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灯光。
师∶灯光不仅可以为我们驱走黑暗,带来光明,它还点缀着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朋友。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当代作家王愿坚的《灯光》。
二、初读师∶接下来,老师就给大家 5 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
同时,边读边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问题一∶画出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问题二∶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师∶好,开始你们的朗读吧。
师∶大家读书的声音渐渐小了,看来大家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那老师就先来检查大家的字词掌握情况。
师∶现在,请同学们合上课本。
老师已经将本节课的生字词整理到了PPT 上,谁愿意来朗读?师∶你的小手举得最高,就你吧。
大家说,她读的怎么样?师∶嗯,声音非常的洪亮!哦?我听到有同学说,她有一个字读错了。
师∶那这个字应该读为,对,黑魅魉,来,跟老师一起读一读∶黑魅魅、黑魅魉。
师∶除此之外呢,老师还要为大家强调一个字的书写,请同学们看老师的范写∶"千钧一发"的"钧"指的是古代的重量单位。
师∶攻克了字词关,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呢?师∶你已经跃跃欲试了,快站起来吧。
嗯,归纳的非常全面,课文写了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
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后,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
部编统编六上语文 灯光 教案实录公开课教案课件教案课件

8*灯光文本分析这篇课本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
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
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
首尾照应,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师可提出覆盖全文的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中的一些细节。
如果学生的自读自悟效果不好,教师可以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去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
“多好啊”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弄清三个“多好啊”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3.从郝副营长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了解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灯光,为黑夜增添色彩,为人们带来光明。
灯光,不仅驱散了黑暗,而且为身处困境的人们指明了方向。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愿坚笔下的《灯光》,看看他眼中的灯光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并引发思考。
思考:看到这个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示例:我想知道课文中的灯光是什么样子的;我想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想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1.作者简介。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课《灯光》|人教(部编版)

3.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对家国情怀的认同,培养热爱生活、关爱家人的情感。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文朗读、复述和创作,锻炼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举例:在情感理解方面,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作者为什么用灯光来象征美好生活?”、“你是如何感受到作者的家国情怀的?”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教学难点突破上,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注意:由于字数限制,此处仅提供了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框架及部分举例,实际教案需要根据教学实际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灯光》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灯光的变化和它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比如,夜晚的星光、城市的霓虹、家中的温暖灯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灯光的奥秘。
2.教学难点
-生字词运用:学生需学会在实际语境中运用生字词,如用“璀璨”和“闪烁”造句。
-情感理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灯光的描绘表达内心情感,把握课文的主旨。
-创作表达: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创作关于灯光的短文或诗歌。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朗读:正确把握课文节奏、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生字词学习:掌握本课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意义,如“璀璨”、“闪烁”等。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8课 灯光 教案

8* 灯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2. 关注郝副营长的语言、神情、行为,理解革命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Ⅰ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师: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一到夜晚,每家每户都灯火辉煌,大家都觉得灯光没什么惹人注意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愿坚笔下的《灯光》,看看围绕“灯光”有一个怎样的故事。
2. 板书课题,引发思考。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内容?预设:我想知道课文中的灯光是什么样子的;我想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想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3. 课件出示作者王愿坚的简介。
【设计意图】以思考的方式导入本课,并了解作者,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Ⅱ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往事?这是一种怎样的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 讨论交流。
预设:(1)这篇课文讲了战争时期的一位年轻的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事。
(2)写现在:1、2 自然段,12 自然段。
写往事:3~11自然段。
这是一种倒叙的记叙顺序。
“倒叙”即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好处: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
3. 师:浏览课文,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并试着说说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1、2):写“我”在天安门广场听到“多好啊”的赞叹,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3~11):回忆解放战争时期的一场围歼战前,郝副营长对未来用上电灯的生活充满了向往;战斗中郝副营长点燃书本为后续部队引路而牺牲。
第三部分(12):照应开头,写在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
【设计意图】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意思,可锻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019年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8 灯光 教案+实录

8*灯光文本分析这篇课本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
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
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
首尾照应,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师可提出覆盖全文的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中的一些细节。
如果学生的自读自悟效果不好,教师可以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去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
“多好啊”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弄清三个“多好啊”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3.从郝副营长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了解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灯光,为黑夜增添色彩,为人们带来光明。
灯光,不仅驱散了黑暗,而且为身处困境的人们指明了方向。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愿坚笔下的《灯光》,看看他眼中的灯光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并引发思考。
思考:看到这个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示例:我想知道课文中的灯光是什么样子的;我想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想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1.作者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灯光文本分析这篇课本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
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
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
首尾照应,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师可提出覆盖全文的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中的一些细节。
如果学生的自读自悟效果不好,教师可以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去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
“多好啊”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弄清三个“多好啊”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3.从郝副营长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了解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灯光,为黑夜增添色彩,为人们带来光明。
灯光,不仅驱散了黑暗,而且为身处困境的人们指明了方向。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愿坚笔下的《灯光》,看看他眼中的灯光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并引发思考。
思考:看到这个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示例:我想知道课文中的灯光是什么样子的;我想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想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1.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1991)当代作家,山东诸城人。
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次年参加八路军。
在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他的作品有《闪闪的红星》《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
2.通读课文,认识生词,遇到重要的或难懂的词语做个标记。
3.学生推荐要注意的词语,给大家一些温馨的提醒。
[豫皖苏]豫,河南省的简称。
皖,安徽省的简称。
苏,江苏省的简称。
[围歼战]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交通沟]阵地内连接战壕、工事,供交通联络的壕沟。
也叫交通壕。
[胸墙]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
[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
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本课指天安门广场上灯光耀眼。
4.寻找灯光:在文中画出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
预设:紧扣文章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引导学生勾画,同桌轮读,依据这些语句,学生能大概了解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学生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文章的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这是一种倒叙的叙述方式。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预设: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再请几个学生在全班说一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2.自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课件出示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__,借着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
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_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__,在这__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__学习,可郝副营长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__。
预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照亮了那本书,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自读课文,弄清三个“多好啊”之间的关系。
(1)学生从文中找出三个“多好啊”,标上序号,再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出示引导文字)“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____次是_____(谁)在_______这一情况下说的。
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了________,可能会想_____________。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明确:第一次说“多好啊”的人是在欣赏天安门广场上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赞叹,正是这一声赞叹引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从未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对书本上插图中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
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教师可总结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多好啊”是“果”,第二个、第三个“多好啊”是“因”。
因为以郝副营长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们看到了“孩子们能够在灯下读书”,因为他们对“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的憧憬、理想,并且他们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而奋斗、不畏牺牲,才有了现在天安门广场上璀璨的灯光,使人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4.自主学习,理解课文重点语句。
(1)出示语句,教师点拨思考方向。
①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抓住神态)②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体会这句话与前面情节的呼应,感受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③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可从写法和情感上来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交流,自主发言。
交流示例:生1:第一句话写了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
我觉得“陷”这个字用得非常好,生动地写出了郝副营长完全进入了他憧憬的世界,正是这种憧憬和理想成为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
生2补充:在这句话中,我还留意到了“漆黑的夜空”,这描写的是实实在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了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生3:我来说说我对第三句话的理解。
这是本文的结尾,与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非常紧凑。
生4补充:我还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作者寄托的哀思和愿望,那就是无论过去多少时间,我们都不应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5.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学完了这篇课文,我想,当我们再次看到带给我们温暖和光明的灯光时,心里一定有了不同的感受。
是啊,如果没有革命先烈们的浴血奋战,我们怎么能有今天这样和平安定的生活呢?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相信大家对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和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希望大家能把那份革命先烈的精神永藏心中,并让它们指引我们前行,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强大!今天的这篇略读课文,我们抓住文眼、线索和重点词句进行了学习,同学们自主学习、积极交流,表现都很不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想象说话。
过渡: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把郝副营长埋在了茂密的沙柳丛里。
战友们脱下帽子,向这位英雄致敬,眼中溢满了泪水。
他们即将奔赴下一个战场,心中却涌动着无数的话语想对亲爱的郝副营长说。
你听见了吗?想象一下,说一说。
(2)说一说你知道的故事。
过渡: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灯光”式的人物。
正是他们默默地燃烧自己,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请说一说。
3.教师推荐书籍或影片,学生课下观看。
(1)推荐书籍:《红岩》《英雄人物的故事》(2)推荐影片:《长征》《太行山上》预设:此处设计让同学们与郝副营长做最后的告别,给学生一个情感的宣泄口。
由直观可感的“灯光”升华到象征着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联想到诸多英雄人物,深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同时由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阅读书籍,观看影片,了解更多革命先辈的事迹,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