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9单元《课题3 溶液的浓度》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化学 第九单元 课题3-溶液的浓度 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化学 第九单元 课题3-溶液的浓度 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的第三课时,主要内容是溶液的浓度。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溶液的浓度概念、计算浓度的方法及浓度的应用。

教材内容简介:本课涉及的主要概念有溶液、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浓度。

通过实际例子和计算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浓度概念以及不同浓度的溶液对物体的影响。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液体的基本特性和溶解的基本概念,对溶液也有一定的了解。

此前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认识了溶解的条件和化学反应速率与表面积、浓度的关系。

因此,学生在本课时的学习中能够迅速理解和接受本课的知识点,并能通过计算练习来巩固相关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掌握计算溶液浓度的方法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探究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计算溶液浓度的方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课:某饮料店调制了两杯相同口感的柠檬水,但一杯柠檬水的酸味更浓烈。

请思考一下,这两杯柠檬水哪一杯的溶液浓度更高?2. 学习新知(1) 概念解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称为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溶剂:用于溶解溶质的物质称为溶剂。

(2) 浓度的定义与计算•溶液的浓度:指的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计算公式:浓度(C) = 溶质的质量(m) / 溶液的体积(V)。

(3) 浓度的应用•浓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对较大,浓度较高。

•稀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对较小,浓度较低。

3. 计算练习通过几个例题进行计算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设计:9.3溶液的浓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设计:9.3溶液的浓度
5.了解溶液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浓度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Hale Waihona Puke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浓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浓度的变化,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浓度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针对上述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如饮料、药液等,让学生感知溶液浓度的存在,从而引入浓度概念的学习。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播放与溶液浓度相关的视频,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溶液浓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采用启发式教学,突破计算难点:
-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浓度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设计不同难度的计算题,分层次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实验教学法,强化动手操作能力:
-安排一定课时的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溶液的配制、稀释等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5.生活观察日志: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至少三个与溶液浓度相关的事物或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化学原理,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交流。
6.创新挑战题: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一个与溶液浓度相关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如何通过调节溶液浓度来解决一个环境问题或生活问题。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明白合理控制溶液浓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如食品、药品、化肥等。

人教版化学九年 级下册第九单元 课题3 溶液的浓度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 级下册第九单元 课题3 溶液的浓度教案

课题3 溶液的浓度【教学目标】1.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2、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一、新课导入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那么判断溶液的浓或稀的依据又是什么呢?二、新课教学【活动与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别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如何区别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生:通过品尝它们的甜味和咸味大小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大的糖水或盐水,反之浓度小。

师:但是在实验室,由于很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尝来判断浓度大小。

那如何判断它们的浓度大小呢?[实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0 g、1.5 g固体硫酸铜。

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编号溶液颜色清水量硫酸铜的质量溶液质量1 浅蓝色10 mL 0.5 g 10.5 g2 深蓝色10 mL 1.0 g 11.0 g3 蓝绿色10 mL 1.5 g 11.5 g[小结]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师:对于食盐溶液的浓度大小,也可以通过下列实验判断。

师:其实,表示溶液浓度大小的方法有很多,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

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2-43页,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生: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l00%。

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刚才在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克。

有人说:“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学习指导:溶质的质量分数【自主练习】阅读书本42-4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第九单元课题3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第九单元课题3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设计说明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第二部分,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首先提出问题:如何定量地表示溶液的浓稀呢?然后通过实验【实验9-7】配制三种浓稀不同的硫酸铜溶液,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并指出根据溶液的颜色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这种方法比较粗略。

而在实际生产、生活和科研实验中,往往必须准确知道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量,即溶液的浓度。

然后,可以从实际需要阐述定量研究溶液组成的意义。

介绍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并列出表达式。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以溶质在溶液中所占的质量份额来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方法,就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这是表示溶液浓稀程度的方法之一,只与比值有关而与单独的溶质质量和单独的溶液质量无关。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目的是巩固对溶质质量分数的认识。

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2)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4)将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对于第(1)(2)类计算,实际上就是直接运用溶质质量分数的表达式,只是需要把表达式稍作变换。

对于第(3)类计算,属于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这一类计算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加水稀释和配制溶液时,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

因此,计算时要以溶质的质量不变为依据来建立等式关系。

对于第(4)类计算,主要是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只是涉及溶质的质量分数,要求综合运用有关化学反应的知识、溶液的知识以及物理中的密度等知识加以解决。

此类题难度较大,需要老师重点引导,重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3溶液的浓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3溶液的浓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 在讲解溶液浓度计算方法时,增加更多的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 在小组讨论中,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可以通过提问、分享观点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
3. 在实验操作中,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加深对溶液浓度概念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5. 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实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 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是衡量溶液中溶质含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常用的浓度表示方法有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5. 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1) 质量分数: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总质量) × 100%。
(2) 摩尔浓度:摩尔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总体积的比值,用摩尔/升表示。计算公式为:摩尔浓度 = 溶质的摩尔数 / 溶液的总体积。
(3) 我会将学生在作业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复习,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 针对作业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我会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课后作业
1. 请计算以下问题的答案:
(1) 有一瓶溶液,质量为200g,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现将50g的溶质加入该溶液中,求新的溶液的质量分数。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优秀教学案例
这五个亮点充分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同时,它们也体现了我在教学中的专业素养和对学生的关爱,使教学更具人性化。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将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关注他们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作业、测验等环节,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与溶液浓度相关的情境,如医疗输液、饮食调味等,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溶液浓度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的概念,包括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定义,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掌握溶液浓度的含义,学习如何使用公式计算溶液的浓度。
3.学习溶液的稀释方法,掌握如何计算稀释后的溶液浓度。
4.能够运用所学的溶液浓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如医疗、饮食等领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让学生亲身参与溶液的制备和浓度的测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Βιβλιοθήκη 度优秀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以及溶液浓度的计算和稀释。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部分内容既新鲜又充满挑战,需要他们掌握溶液的基本性质,理解溶液浓度的含义,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针对学生的疑问,提供相关的资料和线索,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答案。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与溶液浓度相关的研究主题,进行合作探究。
2.设计实验方案,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3 溶液的浓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3 溶液的浓度教案
【生】阅读教材内容,深入理解溶液的浓度,列出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
直观上感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溶液颜色不同。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记忆溶质质量分数公式,明确溶液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课件展示】
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
(1)计算。
(2)称量、量取。
(3)溶解配制。
(4)装瓶,贴签。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溶质质量分数为主线,讲解其定义、公式、溶液配制及相关计算。注意:在建立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应让学生了解,化学计算不等于纯数学计算,在计算时要依据化学概念,尊重化学事实,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方面的关系。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是本节的重点及难点,但是由于有些学生计算能力差,审题的能力不高,导致不会解题或解题不规范,在教学时一定要循序渐进,精选习题,强化规范的步骤。
课Hale Waihona Puke 3溶液的浓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溶液浓度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教学重点】
溶液的浓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

课题3 溶液的浓度第课时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在学习和练习化学计算的过程中,能找准各量的关系.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学习计算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重点】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2.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教师准备】仪器:试管、天平、量筒、药匙、烧杯、玻璃棒.药品:硫酸铜、水、氯化钠、红糖.【学生准备】水、氯化钠、烧杯、玻璃棒.导入一:【教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学生】喜欢.【老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老师】请同学们看下面几幅图片(死海图片):【老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学生】盐分多,浓度大.导入二:【引入】展示两杯白糖水.【提问】“这是两杯白糖水,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哪杯白糖水溶解得白糖多?”【学生】喝一口,甜味大的溶解得白糖就多.【学生实验】每组用自带的白糖、纯净水配制一杯白糖水,倒成两杯,一杯留着,另一杯与其他小组交换,分别尝一尝,感觉哪杯甜,并且让学生表达他的感觉.【教师提问】你觉得自己的糖水甜,还是别人的甜?为什么会这样?【交流】几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同学的充分讨论,大家对糖水的浓度与溶剂、溶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展示】2杯不同颜色的硫酸铜溶液.【提问】这是两杯硫酸铜溶液,它们是不能喝的,因为喝下去对人体有害.那么,用什么方法判断哪杯硫酸铜溶液浓呢?【学生猜测】颜色深的那杯比较浓.导入三:【展示】下图是一瓶生理盐水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提问】你能说明0.9%的科学含义吗?这一瓶生理盐水能为人体补充多少氯化钠?思路一【展示】三种不同颜色的CuSO4溶液.【介绍】以上试管中的液体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溶液.【设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发言】1.三种溶液颜色深浅不同.2.它们可能是不同物质的水溶液.3.它们可能是溶质含量不同的同种溶质的水溶液.【展示】活动探究: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 mL(1 mL水的质量大致为1 g)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 g、1.5 g固体硫酸铜,振荡静置.【活动】比较三种CuSO4溶液的颜色.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溶液浓稀的根据是什么?【学生活动】【交流活动结果】1.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颜色越深,浓度越大.2.三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所以组成各不相同.【引导】浓与稀只能粗略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因此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那如何表明溶液的组成呢?【介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板书】溶质的质量分数: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学生活动】学生领悟、记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及定义式.【讨论】在上述活动探究中,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学生活动】讨论、计算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交流汇报】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号试管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4.8%.2号试管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9.1%.3号试管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3.0%.【拓展】根据以上所学,同学们练习配制两杯简单的溶液,并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比较.【展示】活动与探究:按下表所定的量配制氯化钠溶液(ρ水=1 g·cm-3)【学生活动】【展示交流】(1)×100%=10%.(2)×100%=20%.【思考】对两种氯化钠溶液而言,能否通过颜色判断溶液的浓稀呢?我们通常采用什么办法比较溶液的浓稀呢?【学生发言】1.氯化钠溶液是无色溶液,无法通过肉眼观察确定溶液的浓稀.2.可通过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来比较各溶液浓度的大小.【教师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能准确地表示某溶液的组成,也能比较不同溶液浓度的大小,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作用.思路二【引入】(针对导入一)死海不死,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一百三十五亿四千六百万吨氯化钠(食盐);有六十三亿七千万吨氯化钙;有二十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同样用食盐水腌鸡蛋的时候,鸡蛋为什么在盐水中就能漂浮起来,而在清水中却落于水底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来分析这种现象.【活动与探究】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在下面两个方案中自选一个进行探究并填写表格)【展示】①鸡蛋在水中漂浮取一个烧杯,加入250 mL水后放入一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②硫酸铜溶解于水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0 g、1.5 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1)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2)但对于像实验①中形成的无色溶液来说,显然就不能用颜色来判断溶液的浓与稀,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种溶液的组成呢?【教师】其实,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43页,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学生】一下子就找到,并大声念出来,教师跟着板书:溶质的质量分数=×100%【教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同学们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尝试练习,并很快顺利地完成.[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归纳,课堂气氛融洽.思路一【板书】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展示例1】请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解决下述问题: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 kg的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讨论】1.溶质质量与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的关系.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的关系.【小结板书】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学生活动】一名学生板演例题解析过程,其他学生提出异议.教师最后强调做题格式.【例题解析】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150 kg×16%=24 k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50 kg-24 kg=126 kg.答:需24 kg氯化钠和126 kg水.【板书】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展示例2】现有一瓶500 mL医用的生理盐水,其中NaCl的质量为4.5 g(溶液的密度约为1 g/mL).请计算:NaCl的质量分数为,水的质量为g.点拨:500 mL生理盐水的质量为500 mL×1 g/mL=500 g,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所以500 mL生理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100% =0.9%;含水的质量为500 g-4.5 g=495.5 g.答案为:0.9%;495.5.【变式练习】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医疗用葡萄糖注射液标签:【展示】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学生】进行设计计算并交换批改.【展示例3】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则在该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点拨:溶解度是36克,就是说20 ℃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那么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100%≈26.5%.【变式练习】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在该温度下,向50克水中加200克氯化钠,该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讨论交流】向50克水中加200克氯化钠,氯化钠只溶解了18 g,所以该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和20 ℃时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样,为≈26.5%.思路二【引入】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如这个例题.【展示例题1】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最佳.该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进行计算.(有不少学生在一分钟之内就完成了)【教师】板书并讲解解答过程: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 g+100 g=500 g,溶质的质量分数=×100%=80%.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设计意图]贴近生活,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用性.【引入】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在实际生产中往往需要把现有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讨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如何使原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讨论交流】1.增加溶质的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2.增加溶剂的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展示例题2】用A、B两个烧杯各取9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再向A 烧杯中加入10 g硝酸钾(假设全部溶解),向B烧杯中加入10 g水,并用玻璃棒搅拌至全部溶解.【讨论】1.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溶液的质量是多少?溶剂的质量是多少?2.向原溶液中加入10克硝酸钾(全部溶解)或加入10克水后,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3.上述形成的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学生活动】请三名学生分别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学生自己练习并提出异议.解析:1.溶液的质量=90克溶质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90克×10%=9克溶剂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90克-9克=81克2.(1)增加10克硝酸钾后:溶质质量=9克+10克=19克溶剂质量=81克(不变)溶液质量=19克+81克=100克(增加10克)(2)加入10克水后:溶质质量=9克(不变)溶剂质量=81克+10克=91克(增加10克)溶液质量=9克+91克=100克(增加10克)3.(1)增加10克溶质后: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00%=19%.(2)增加10克水后: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00%=9%.【小结】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展示例题3】判断正误:20 ℃时NaCl的溶解度是36克,则它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36%()【讨论交流】溶解度是36克,就是说20 ℃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那么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100%≈26.5%,故错误.【课堂练习】在4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克硝酸钾(假设全部溶解)或10克水,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答案:32%;12%.[知识拓展]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联系: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值/(溶解度值+100 g)×100% .溶液的浓度1.一种抗生素为粉末状固体,每瓶含0.5 g,注射时应配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则使用时每瓶至少需加入蒸馏水()A.1 mLB.2 mLC.3 mLD.4 mL解析:溶液的质量=0.5 g÷20%=2.5 g,则加入蒸馏水的质量=2.5 g-0.5 g=2 g.由于水的密度是1 g/mL,所以需水的体积是2 mL.故答案为B.2.(乐山中考)20 ℃时,在三个各盛有100 g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各10 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下表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B.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C.升高温度,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改变D.20℃时,甲的溶解度最小解析:甲和丙中均有不溶解的溶质存在,说明二者均已饱和,根据乙物质未溶解固体的质量为0可知,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20 ℃时,在三个各盛有100 g水的容器中,所溶解的三种物质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丙>甲,所以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乙物质已经完全溶解在水中,改变温度可能不会对溶质的质量产生影响;由溶解度的概念可知,20 ℃时,在100 g水中所溶解的溶质质量越小(达到饱和状态时),其溶解度越小.故答案为C.3.(牡丹江中考)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现配制100 kg这种溶液,需氯化钠kg;将其中的50 g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钠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g;20 ℃时,向50 g水中加入20 g氯化钠,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68 g,则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g.解析:100 kg 16%的氯化钠溶液中含溶质氯化钠的质量=100 kg×16%=16 kg;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则:50 g×16%=(50 g+x)×8%解得x=50 g;设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z,=,z=36 g.故答案为16;50;36课题3 溶液的浓度第1课时一、溶质的质量分数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45页练习与应用的4、7题.【选做题】教材第45页练习与应用的1、2 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向100 g 10% NaOH溶液中加入12.5 g NaOH固体,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A.12.5%B.20%C.22.5%D.25%2.在20 ℃时,从200 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取出5 g溶液,剩余的溶液与原溶液比较,下列有关量中没有变化的是()①溶质的质量②溶剂的质量③溶液的密度④溶质的质量分数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1000 g 5%的NaOH溶液,需称取NaOH固体的质量为()A.0.5 gB.5 gC.10 gD.50 g【能力提升】4.(陕西中考)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下列有关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图像不正确的是()5.下列条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质量分数最大的是()A.30 ℃的不饱和溶液B.30 ℃的饱和溶液C.90 ℃的不饱和溶液D.90 ℃的饱和溶液【拓展探究】6.(平凉中考)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P点的含义是.(2)t2℃时,将50 g a物质放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的质量为g.(3)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4)t1℃时,将盛有c的饱和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如图),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试管中的溶液变浑浊,原因是.【答案与解析】1.B(解析: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20%.)2.B(解析:溶液具有均一性,从200 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取出5 g溶液,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比值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溶液的密度不变,由于取出 5 g溶液,故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减少,③④不变.)3.D(解析:NaOH固体的质量等于NaOH溶液的质量乘以溶质的质量分数,故需称取NaOH固体的质量为1000 g×5%=50 g.)4.D(解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的质量减小;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应该从零开始;溶剂的质量不变;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故答案为:D.)5.B(解析:根据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可判断30 ℃时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同理,90 ℃时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根据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可判断90 ℃时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30 ℃时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6.(1)在t1℃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2)75(3)b>a>c(4)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大于吸热,溶液温度升高,c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解析:(1)据图可以看出,P点时a、c相交于一点,表示在t1℃时,a与c的溶解度相同;(2)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 g,将50 g a物质放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25 g,得到溶液的质量为75 g;(3)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析出晶体,仍然是饱和溶液,且在此温度下b的溶解度大于a,故b的质量分数大于a,而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溶液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与t2℃时相同,据图可以看出小于a;(4)t1℃时,将盛有c的饱和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试管中的溶液变浑浊,说明有固体析出,原因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缘故.)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主要特色如下:①以“死海”的真实情景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②在几个教学环节的过渡中,有“嫁与春风不用媒”的效果;③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和溶液的组成知识,运用了生活中的物品实例教学,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操作及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出溶液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与以前所学质量分数建立联系,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学生对质量分数的计算的学习打下基础.收到了“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效果,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④在设计反馈练习时,让学生的理解和应用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升.建议: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点.可以增设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1.溶液的浓度(1)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因为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浓溶液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B g,则A g×a%=B g×b%(其中B=A+m水).(2)关于溶液增浓(无溶质析出)的计算溶液增浓通常有几种情况:①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因为溶液增加溶质前后,溶剂的质量不变.增加溶质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而溶液的质量=原溶液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所以,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溶质B g后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则A g×a%+B g=(A g+B g)×b%.②将原溶液蒸发掉部分溶剂因为溶液蒸发溶剂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蒸发B g水后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则:A g×a%=(A g-B g)×b%.③与浓溶液混合因为混合后的溶液的总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溶液的质量之和,混合后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的溶质质量之和,所以,设原溶液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浓溶液质量为B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两溶液混合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的溶液,则:A g×a%+B g×b%=(A g+B g)×c%.3.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这类问题时要注意:(1)化学方程式下相对应的物质质量不能直接写溶液质量,而要写参加化学反应的溶质实际质量.(2)若已知溶液的体积或求溶液的体积,要用m=ρV这个公式进行换算.(3)单位要统一.4.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具体情况(1)若溶质全部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直接利用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2)若溶质虽不与水反应,但没有全部溶解,则溶质质量只计算溶解部分,未溶解部分不能参与计算.(3)若溶质溶于水时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就为反应后的生成物了.(4)若溶质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其溶质的质量就不包括结晶水的质量.因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结晶水就转化为溶液中的溶剂了.(5)关于酸、碱、盐溶液间发生1~2个化学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问题的计算.首先要明确生成的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其次再通过化学反应计算溶质质量是多少(往往溶质质量由几个部分组成),最后分析各量间关系求出溶液总质量,再运用公式计算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第课时1.会计算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2.能解决溶液稀释过程中的有关计算.通过溶液的稀释计算和关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学习计算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重点】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步骤、稀释问题的计算方法.【难点】稀释过程中溶液变化的分析.【教师准备】实验教具:多媒体、玻璃棒、烧杯、量筒、托盘天平等;化学药品:氯化钠、水.【学生准备】预习教材44页的【例题2】.导入一:【提问】生活中所存在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就是你所要的那个浓度.比如周末你打完球回到家,你妈妈给你配制了一杯盐水给你喝了一口感觉太咸了,会怎么办?加水.这个行为在化学里就叫做溶液的稀释,那在稀释前后溶液里哪些量是不变的呢?导入二:【展示】《煮粥诗》:“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作三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需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讲解】粥是我们正常饮食里经常遇到的一种食品.不但大家都吃过粥,而且还将继续“捧碗而啜”地吃下去.你可不要小瞧了这被称为“稀饭”的粥.粥中加水后,米粒不变,粥变得更稀.类似的现象如在菜汤中加水,汤中食盐质量不变,汤的味道变淡.这种现象与溶液的稀释相似.思路一【展示例1】将1 g食盐放入烧杯中,再加入9 mL水,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再向上述烧杯中加入10 mL水,搅拌.(水的密度为1 g/cm3)【提问】1.试分别写出稀释前后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2.分析各量的变化情况.溶液稀释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讨论交流】1.稀释前溶质质量是1 g,溶液质量是9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稀释后溶质的质量是1 g,溶液质量是20 g,溶质质量分数是5%.2.稀释后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溶质质量不变.【解题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展示例2】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 溶液的浓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过程与方法(1)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2)能找准各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严谨求实的科学学习方法。

(2)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2)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比较、归纳、练习、对比、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试管、天平、量筒、药匙、烧杯、玻璃棒;药品:硫酸铜、水、氯化钠。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展示三种不同颜色的CuSO 4溶液。

以上试管中的液体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溶液。

你观察到了什么?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1.三种溶液颜色深浅不同。

2.它们可能是不同物质的水溶液。

3.它们可能是溶质含量不同的同种溶质的水溶液。

(投影展示)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 mL (1 mL 水的质量大致为1 g )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 、1 g 、1.5 g 固体硫酸铜,振荡静置。

比较三种CuSO 4溶液的颜色。

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溶液浓稀的根据是什么?1.填充上表结果(略)。

2.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

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3.三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所以组成各不相同。

浓与稀只能粗略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

因此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

那如何表明溶液的组成呢? 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100%学生领悟、记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及定义式。

在上述活动探究中,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把计算结果填在上表的空栏中。

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溶质的质量分数为:gg g5.0105.0+×100%≈4.8%。

2.溶质的质量分数为:gg g1101+×100%≈9.1%。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为:gg g5.1105.1+×100%≈13%。

根据以上所学,同学们练习配制两杯简单的溶液,并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比较。

(投影展示)按下表所定的量配制氯化钠溶液(ρ水=1 g·cm -3)(1)gg g901010+×100%=10%。

(2)gg g802020+×100%=20%。

对两氯化钠溶液而言,能否通过颜色判断溶液的浓稀呢?我们通常采用什么办法比较溶液的浓稀呢?1.氯化钠溶液是无色溶液,无法通过肉眼观察确定溶液的依稀。

2.可通过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来比较各溶液浓度的大小。

溶质的质量分数能准确地表示某溶液的组成,也能比较不同溶液浓度的大小,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请同学们总结上述活动中涉及了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哪类计算。

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请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解决下述问题。

例1.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现要配制150 kg的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1.溶质质量与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的关系。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的关系。

1.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一名学生板演例题解析过程,其他学生提出异议。

教师最后强调做题格式)解析: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150 kg×16%=24 k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50 kg-24 kg=126 kg答:需24 kg氯化钠和126 kg水。

如何将上述计算类型作以归纳?:略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在实际生产中又往往需要把现有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呢。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如何使原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1.增加溶质的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2.增加溶剂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用A、B两个烧杯各取9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再向A烧杯中加入10 g硝酸钾,向B烧杯中加入10 g水,并用玻璃棒搅拌至全部溶解。

1.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溶液的质量是多少?溶剂的质量是多少?2.向原溶液中增加10克硝酸钾(全部溶解)或增加10克水后,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3.上述形成的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请三名学生分别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学生自己练习并提出异议) 解析:1.溶液的质量=90克溶质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90克×10%=9克 溶剂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90克-9克=81克 2.(1)增加10克硝酸钾后: 溶质质量=9克+10克=19克 溶剂质量=81克(不变)溶液质量=19克+81克=100克(增加10克) 即90克+10克=100克 (2)加入10克水后: 溶质质量=9克(不变)溶剂质量=81克+10克=91克(增加) 溶液质量=9克+91克=100克(增加10克) 即90克+10克=100克 3.(1)增加10克溶质后: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00%=克克克克1090109++×100%=19%注:若新增的10克溶质未完全溶解,则上述计算错误。

(2)增加10克水后: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00%=克克克10909 ×100%=9%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升高;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

在4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克硝酸钾或10克水,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32%,12%本节课学习了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并能进行两种简单的计算,理解了向溶液中增加溶质或增加溶剂时溶液组成的改变情况并会计算。

习题1、2 板书设计课题3 溶液的浓度一、溶质的质量分数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00%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第二课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将1 g 食盐放入烧杯中,再加入9 mL 水,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

再向上述烧杯中加入10 mL 水,搅拌。

(水的密度1 g·cm -3)1.试分别写出稀释前后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分析各量的变化情况。

1.稀释前溶质质量是1 g,溶液质量是9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稀释后溶质的质量是1 g,溶液质量是20 g,溶质质量分数是5%。

2.稀释后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溶质质量不变。

溶液稀释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例题: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

要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怎样列出计算的方程式?若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x,请同学们列出方程式。

50 g×98%=(50 g+x)×20%解析:(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本上练习,教师强调做题格式)解法1:解: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

50 g×98%=(50 g+x)×20%x=195 g答: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195 g。

若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请同学列出方程式。

50 g×98%=x×20%解析:(同上方法)解: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

50 g×98%=x×20%x=245 g245 g-50 g=195 g答: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195 g。

1.把200g 20%的食盐水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多少克?2.把30 g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到100 g。

此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答案:1.200 g 2.6%某工厂化验室配制5000g 20%的盐酸,需38%的盐酸(密度为1.19 g·cm-3)多少毫升?此题与上述练习有何异同?能否用体积直接带入公式进行计算?1.相同点都是溶液稀释问题。

不同点是上述练习中已知和求都指质量,而此题已知质量求体积。

2.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比不能用体积直接带入公式计算。

已知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质量分数,你能否写出求溶质质量的计算公式。

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根据上述公式,并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相等,你能否列出方程式?解:设需38%的盐酸体积为x。

5000 g×20%=1.19 g·cm-3×x×38%,x≈2211 mL。

答:需38%的盐酸221l mL。

以上所有计算均是有关稀释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遇到溶液间化学反应的问题,需要用化学方程式解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问题。

4.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提问回答讨论总结设问小结作业提问回答设问板书投影学生活动答案设问讨论小结板书练习答案转折提问引导分析、讨论总结板书强调学生活动小结作业hslx3y3h家庭小实验:自制汽水板书设计三、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联系: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g100 溶解度溶解度×100%四、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简、玻璃棒。

步骤:1. 计算.2.称量、量取,3.溶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