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那旧时的炊烟_爱情故事

合集下载

周家村的炊烟

周家村的炊烟

春天到了,胖嫂坐在窗前,风呼啦呼啦地敲打着玻璃。

“胖嫂,今天还不营业啊?孩子就想着吃你店的油条儿呢。

”窗外的风声伴着人声和敲打玻璃声。

胖嫂回过神,看着风中焦急的人,愣了愣,叹了口气,“这就去炸,你回去带给孩子吃吧,别让孩子空欢喜。

”说完转身进了厨房。

七年前,胖嫂外出务工,遇到了丈夫。

厂子里只有他俩是外地人,俩人自然熟络起来。

家境相似,经历相似,让俩人暗生情愫,很快就走到了一起,婚礼简单地请了些亲朋好友,胖嫂就跟着丈夫到了周家村,开启了新的生活。

胖嫂原来可不胖,尽管有了身孕挺着肚子身形依然消瘦,几个妇女坐在门前,手里拿着针线唠起家常,对着胖嫂打趣:“嫂子,听说你们村儿离这不远,怎么不回去看看啊?”“我只有几个兄弟,都成家了,回去也没什么意思,就在这待着,周家村的炊烟作者李钰25 印象大同 THE IMPRESSION OF DATONG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安心把孩子生下来。

”“对了嫂子,一直没问你叫什么啊?”“是啊是啊,一直叫你嫂子,都忘记问你叫什么了。

”胖嫂犹豫了一下:“我......我没有名字,家里排行老七,大家都叫我七妹。

”说完,胖嫂就低下了头,继续缝着手里的衣服,掩饰着眼里的落寞。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些什么。

一名妇人率先开口:“嫂子,你不介意我们给你取一个吧。

”听到这话,胖嫂的眼睛亮了起来,“好啊。

”“你看你这么瘦,没有力量,要做母亲了,得胖点儿好,倒不如你就叫陈小胖,我们以后就叫你胖嫂咋样?”“行,这名字也挺好。

”胖嫂笑着答应下来。

胖嫂看着她们笑,自己也笑了,这个名字就一直用了下来。

周兴是周家的大哥,下面还有五个弟弟妹妹,自从娶了媳妇,他也不怎么到外面打工了,只把自家的地种好,偶尔拉出去做点小买卖。

这天他正坐在集市上,等着有人买自己的西红柿,旁边有两个人嘀咕着:“哥,我刚听我那帮兄弟们说在城里开饭店挺赚钱,人家一个月挣的比咱们一年都多嘞,咱们也去开一个呗。

心间那缕炊烟作文800字

心间那缕炊烟作文800字

心间那缕炊烟作文800字篇一心间那缕炊烟那缕炊烟从老屋缓缓升起,穿过我的童年,载着朴实无言的爱,来到我的面前。

——题记很久很久没有瞧见过谁家的屋顶上还环绕着缕缕炊烟了。

一幢幢高耸的楼房甚至竖不起一根烟囱,又哪里去寻找缕缕不散的炊烟。

那悠长、环绕的炊烟在这绚丽的霓虹灯下是没有容身之处的,它只适合老屋破败的屋顶与外婆苍老的笑脸。

那才是一张完整的画,一张饱含乡下人质朴善良的乡村水墨。

儿时的我与外婆同住在乡下。

那里有蔚蓝的天空与眼前大片大片的金黄色;那里有甜到心坎的甜酒和酸到牙根的酸枣,当然,那里还有像外婆一样朴实、善良的乡下人。

乡下的空气里有一种在城市难以找到的踏实感,我用我的一颗童心努力与乡下的一切相融合,试图将时间停在这里,好让我能免去沾染城市俗气的噩运。

但我毕竟没有乡下人的特有的品质,全然忘却童年的生活,现在的我只记得环绕着老屋的缕缕炊烟和外婆唤我回家的响亮嗓门。

还记得每逢夏日的中午,我光着脚丫,坐在村头那棵歪脖子树上向远方张望,望着望着,远处自家的屋顶上便会升起袅袅炊烟,那烟弥散开来,将老屋的屋顶整个包裹起来,每到炊烟最浓郁时,外婆就会从老屋门口走出来,解下围裙,搓搓沾满炉灰的手,站在门前的台阶上,扯开嗓门唤我的名字。

而我,从望见炊烟时就等着外婆唤我回家,她那朴实无华的粗嗓门像一双大手,拍拍我的肩膀,催促我快些回家。

年复一年的花开花谢,歪脖子树已绿了一季又一季。

我在炊烟袅袅和外婆日复一日的呼唤声中逐渐长大。

外婆唤大了我,却苍老了自己。

我终于明白自己终究不能将时间停在这里,因为我并不真正如外婆一般是完整的乡下人。

但我知道,那缕散不去的炊烟是外婆对我无言的爱。

为了它,我会珍惜很多很多的过去。

篇二心间那缕炊烟那座用土堆积而成的老房子里,火炉里的柴火烧得正旺,一缕缕炊烟从烟囱里冒了出来,有时往上升进了天空,有时却久久地徘徊在屋顶,这时,我们就会嗅到一种烟草的气息。

这缕苦涩而又特别的炊烟常让我想起那个苦命的老女人的命运。

《那缕炊烟 —— 乡村的 “温馨信号”》(写乡村生活,运用比喻)

《那缕炊烟 —— 乡村的 “温馨信号”》(写乡村生活,运用比喻)

《那缕炊烟——乡村的“温馨信号”》(写乡村生活,运用比喻)
在我的记忆里,乡村总是与那缕袅袅的炊烟紧密相连。

那炊烟啊,就像是乡村发出的温馨信号,只要一看到它,心里就会涌起一种特别温暖的感觉。

记得小时候,每次去乡下的奶奶家,还没到门口呢,就会先看到那从烟囱里飘出的炊烟。

那烟慢悠悠地升上天空,仿佛在向我招手说:“快来呀,快来呀。

”我就会撒开脚丫子拼命跑,满心欢喜地朝着那缕炊烟奔去。

一进院子,就会看到奶奶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灶膛里的火呼呼地烧着,锅里正煮着香喷喷的饭菜。

奶奶总是笑着说:“这小鬼头,鼻子可真灵,闻着烟就跑来了。

”我就嘿嘿地傻笑,然后搬个小板凳坐在灶前,看着那红红的火苗舔着锅底,把奶奶的脸也映得红彤彤的。

等饭菜端上桌,那可真是让人垂涎欲滴啊。

新鲜的蔬菜是奶奶自己种的,带着泥土的清香,那味道别提多棒了。

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吃着饭,聊着天,那缕炊烟似乎还没散去,依然在空气中弥漫着,让整个氛围都变得格外温馨。

吃完饭,我会跟着爷爷到院子里去,看着那缕炊烟渐渐消失在天空中。

爷爷会给我讲很多乡村的故事,那些故事就像那炊烟一样,虽然平淡却充满了温暖。

如今,我已经长大,很少再回到乡村,但那缕炊烟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它就像是乡村的灵魂,时刻提醒着我那里有着最淳朴的生活和最真挚的情感。

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想起那缕炊烟,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来自乡村的“温馨信号”,永远都不会消失。

乡情美文:乡愁的炊烟(作者:李修运)

乡情美文:乡愁的炊烟(作者:李修运)

乡情美文:乡愁的炊烟(作者:李修运)骑行是我每周一回的必修课。

礼拜天起个绝早,夜色朦胧时,便摇醒酣睡的妻子,带上一壶热水,二三枚水果,相伴着行进在从县城到古镇窑湾的运河大堤上。

黎明前是安静的,听得见车轮与地面“沙沙”的摩擦声。

偶尔远处传来几声鸡啼或狗吠,世界就愈发显得安静。

我常常打开手机音乐,邓丽君《又见炊烟》那略带伤感的歌声就袅袅飘来。

我仿佛闻到了燃烧苦艾的清香,好像看到母亲坐在灶前,柴禾有些潮湿,她一边吹火,一边掀起锅盖搅拌着。

炊烟熏得她眼泪丝丝的。

有多长时间没有看见炊烟了?有些年头了。

它是淳朴乡村生活的见证,多年来不绝如缕地飘荡在我的脑海里。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炊烟、茅舍、镰刀和锄头都不见了,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也与我们告别了。

间或随朋友去吃土菜,到了城市边缘的某家土菜馆,那所谓的土菜吃起来味同嚼蜡,根本没有童年的味道,我在心底暗暗给它们命名:伪土菜。

变味了的土菜和变味了的农家房舍没有给我带来安慰。

我那一缕缕乡愁般的炊烟在哪儿呢?炊烟是乡村风景单纯底色上一抹永恒的点缀、一缕灵动的色彩。

在喧嚣的城市,也会从锅炉高大的烟囱里冒出一股股浓烟,但那是废气的排泄,不是炊烟。

一个人在城市鸽笼式的房屋里住得久了,总会对乡村的炊烟平添一份怀念与向往。

乡村的早晨总是来得特别早。

曙色初开,那弯新月还隐约可见,甚至还残留着几朵彩棉似的流云,男人就“吱呀”打开柴扉,扛上农具走向田野,开始一天的劳作。

女人则忙着收拾厨房,燃起了第一缕炊烟。

于是,乡村开始热闹起来,鸡鸣、狗吠、牛哞、羊咩、鸟语……夹杂着花香,渗透着草味,一切都从睡梦中醒来了。

那淡蓝色的炊烟,或出于竹篱茅舍,或隐于密林深坳,缭绕升腾,肆意分割着乡村那方清新的天空,直到与淡淡的雾气融为一体,只等红日朗照才把这一切变成虚无。

晌午的阳光特别强烈,炊烟常常被冲淡,看不分明。

只有那些湿柴因为难烧着而窜出滚滚浓烟,在湛蓝的天宇下轮廓分明。

这种炊烟虽与城市锅炉冒出的浓烟有几分相似,但在周遭山峦与阔野的映衬下,倒也显得和谐。

炊烟情缘散文

炊烟情缘散文

炊烟情缘散文炊烟情缘散文遥远的记忆中,一个小小的山村,那是我出生和成长开始的地方。

时年幼小,很多细节已模糊不清,只是经常会有一个画面在我的脑海回荡:夕阳西下,山村在余辉照映下,一片淡淡的复古金黄色,各家各户屋顶开始升起袅袅炊烟,弯弯曲曲,向天空延展开来……父亲母亲结束一天的工作,蹲在锅灶台前,开始添柴点火,用不了多久,阵阵米香弥漫开来,各家各户端起碗筷开始吃饭,老人子女围绕在身边,尽享天伦之乐,孩子们互相嬉闹,你吃我一口菜,我吃你一口菜,偶尔也有打碎了碗,被责罚的情景……这是我最早记忆中的炊烟。

后来听到王菲的一首歌:“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那时我们家早已搬离那个魂牵梦绕的小山村。

童年的记忆时常勾起我很多美好的回忆。

炊烟往往能引发乡愁,成年后为生活奔波,背井离乡,每每看到“炊烟”二字,总能引起无限的遐想。

我与妻子结识于杭州,携妻一同到长沙来发展,已一年有余。

妻子很贤惠,做的一手好饭菜,普通人只想在结束繁忙的工作后,能够吃上一顿心满意足的可口饭菜,民以食为天。

妻子令我非常幸福,我经常夸赞她的'精妙厨艺,她也总是取笑我的愚钝不会学着做,我知道,她心里还是高兴我的赞誉,在长沙的日子里,品长沙风味小吃,叹为观止,有时工作抽不开身做饭,我们会出去吃一吃饭店的饭菜,并做点评和学着做,去过很多家饭店,风格各异,并没有给我们留下过深的印象。

一次下班与妻子一起逛街,有些饿了,看到一家“炊烟食代”的饮食店,惊诧看到“炊烟”二字,再次勾起我很多往事回忆……被“炊烟”吸引,好奇与向往之心所致,与妻子走进这家饭店。

“炊烟食代”让我眼前为之一亮,夸张的大厨漫画造型令人忍俊不禁,各种鲜艳颜色搭配,使得视觉很有冲击——却不让人感觉杂乱,简单的桌椅摆放恰到好处,是我最喜欢的复古木色,尤其在搭配那盏充满回忆乡愁的小吊灯的照射下,蔓延出一种穿越时光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仿佛又看到父亲母亲在昏黄的夕阳下做饭的岁月……进过很多家饭店,看过很多店内装璜设计,这里却让人耳目一新,别俱一格,还没有点单,我早已思绪万千……妻子催我点菜,一览菜单,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飘荡在记忆中的乡村炊烟散文

飘荡在记忆中的乡村炊烟散文

飘荡在记忆中的乡村炊烟散文飘荡在记忆中的乡村炊烟散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读唐代王维的这两句诗,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他当年出使塞外看到的沙漠壮观而凄清的景象,以及他对强盛唐帝国的歌颂情愫,而是僻静的乡村中轻轻袅袅上升的炊烟。

那道青灰、袅娜,像雾似纱从低矮的屋顶上如梦般飘起,像苍茫大地吐纳的气体,扮靓了静村每一个日子。

那些不绝如缕的青烟,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飘荡出的就是饭菜的香味,传递的是吃喝的信息,对经常性处于辘辘中的饥肠是一种很好的慰藉。

以前庄户人家,家家户户做饭烧的都是柴火,一日三餐烟囱里都有一股青烟冒出。

那丝丝缕缕的青烟升起在空中,别看它寂静无声,有时弯弯曲曲,婀娜飘逸;有时轻云直上,直冲霄汉。

有的轻轻淡淡,似雾似纱,有的浓浓重重,如云曳地;有的细细腻腻,幔妙纠缠。

但升上了天空就浑然一体,与云相结,给宁静的小村绘就出了生动的景象。

一种穷而有趣的生活,一种浓浓的乡村情结,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就被那炊烟勾勒出来。

在农村烧柴火的年代,为了保证一年四季有柴火烧饭炒菜,每家每户,到了深秋时节,都要集中几天时间或全家出动,或请人帮忙砍几天的柴火,堆积在厨房的旁边,供雨雪天做饭炒菜之用。

人口多的家庭砍的柴火相应也要多些,堆积起来比厨房还要高大。

我家那时人口多,砍的柴火也是村子里最多的。

为了防止堆码的柴火漏堆,一般请师傅堆码。

只需小半天工夫一个柴火垛就有模有样的堆码好了。

那堆码好的柴火即好看又整齐,像一座小山,又像一幢小小的茅草屋,呈现出高大崔巍的模样,久久地散发着沁人肺腑的芳香。

那时有一种说法,说是谁家的柴火堆得又高又大,来年这家准会柴丰米足,不愁吃喝,日子越过越红火。

尽管我家的柴火每年都是村子里堆得最大最整齐好看的,但年年都是口粮不足,甚至饔飧不继,愁煞大人。

柴火堆得高大,预兆着不愁吃喝、日子越过越红火的说法并没有应验过。

但我家厨房上烟囱上冒出的炊烟每每却是村子里最浓最高最长久的,是一般的家庭不能相比的。

想起了乡村的炊烟

想起了乡村的炊烟

想起了乡村的炊烟想起了乡村的炊烟生活在城市,远离了炊烟,但炊烟却一直袅袅地升腾在我心里,温馨了我的记忆。

想起炊烟,就想起乡村那些红砖蓝瓦房来,说红砖蓝瓦不甚确切,因为经历了风吹日晒,瓦的颜色很旧了,说成灰色的褐色的更恰当些。

伴随着鸡鸣,伴随着母亲的咳声,炊烟在高高低低的屋顶袅袅地升起,盘旋,又在风儿的吹拂下,向着四处飘散,顺着洼地蔓延。

无论是早晨还是黄昏,炊烟都给了我宁静温暖熨帖的感觉,不急不徐。

那淡灰色的缕缕炊烟在房顶与高大的梧桐树上缭绕着,你觉不出那是炊烟抑或云彩。

每每这时,那些白发苍苍的穿着如炊烟一样颜色的母亲或者头发黝黑的穿着粉色小褂的母亲们在灶前忙碌着,蹲下身子往灶膛里续上麦秸、玉米杆、花生蔓,这些庄稼杆从地里收回来,在灶膛里焼着,亮着,也把母亲的脸映得红红的,点燃着母亲们的希望,还有知足和一种淡淡的忧伤。

做饭,烧菜,续火,都是母亲一个人的事。

她们乐于这样做,从未觉得苦和累。

其实那菜就是白菜,奢侈一点就是和粉条一起煮的,饭是一锅地瓜加几个玉米饼子,如果有几条小咸鱼是再好不过了,粉条和咸鱼都是稀罕物,不能常吃。

于是,母亲的味道、地瓜的味道、小咸鱼的味道、猪食的味道相互纠缠着,以及院子里鸡鸭鹅猪的叫声,在炊烟的拌合下,形成了一种独有的乡村的甜甜的酸酸的生活味儿。

炊烟是乡村生生不息的希望,就像生生不息的庄稼一样,看见炊烟,山里人觉得踏实。

清晨的日出把炊烟涂抹成一缕缕金黄,门吱呀一声开了,唤儿声,鸡叫声,新的一天开始了。

上学的,上山的搅得小村沸腾了。

孩子们背着书包上学,男人扛着掀撅赶着牛儿上山,女人目送他们离开,心里有硕大的希望上升着。

傍晚,夕阳湮红了山村,炊烟缓缓地蠕动着,像是一幅水墨画,涂抹着安宁与闲适。

母亲站在平房上,翘首盼着亲人回归,就如心有灵犀一样,似是听到了母亲的呼唤,听到了炊烟的呼唤,夕阳里扛着犁具的父亲和老牛的身影同时出现了,像一座小山,缓缓走近。

村里的灯火次第亮起来了,灶膛里的火也越发亮了,把山里人的叹息忧伤与压抑的情感和对生活的向往全部吞进去了,过滤成炊烟缕缕升起,弯弯的,袅娜的,像母亲低垂的睫毛,把一切心事和梦收藏。

高三散文难忘故乡的炊烟

高三散文难忘故乡的炊烟

难忘故乡的炊烟我的童年是在浦江的一个偏僻山村度过的。

那是上世纪70年代,山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并不高。

但是,淡泊宁静的乡村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让我最难忘的是故乡那袅袅炊烟。

那时候,我在村小学里读书。

放学以后,母亲经常让我和村里的几个同伴一起去田野割猪草。

我们带着镰刀,挎着竹篮,欢跳着奔跑在田野上。

田野里各种各样的野草长得很茂盛。

割好猪草,我们跑啊,跳啊,田野里,山坡上,到处是我们爽朗开心的笑声。

玩累了,大伙儿坐在田野上,看七彩的晚霞,看田野的风景,看满畈的草花。

而我更多地却是看村里的炊烟。

因为,当炊烟袅袅升起时,妈妈就开始在家里烧晚饭了,我们也可以准备回家了。

在家里,有许多书深深地吸引着我。

不知不觉到了秋天。

有一次,我从学校回家,在半路上,看到天特别蓝,远处飘着几朵棉絮般的白云,古朴的家乡掩映在金黄稻田中,特别美。

这时,不知是谁家的屋顶,忽然升起了炊烟,白色的烟雾随风飘摇,好像哪位画家给绝美的风景画添上了神来之笔。

我一下子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想到老师布置的日记,赶忙一路小跑回家,很快写出了600多字的日记《炊烟》。

在那篇久久无法忘怀的日记里,炊烟是我童年的一首诗,炊烟是我心里的一幅画,炊烟是我梦中的一首歌。

没几天,老师在班里朗读了这篇日记,还鼓励我好好学习,多写作文。

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开心极了。

爸爸听后,特意把那篇日记和三好学生的奖状一起张贴在墙上,让我多看书多写作文。

果然,没过多久,我的一篇作文在全县作文大赛中得了奖。

故乡的炊烟就这样让我学会了观察,也让我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了激励。

在我的生活中,故乡的炊烟永远是一幅最美丽的风景:湛蓝的天空,古朴的房子,金黄的稻浪,还有袅袅的炊烟,这幅画定格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不断回味,魂牵梦萦,成为我童年中最难忘的记忆。

故乡的炊烟伴我读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进入大学和参加工作后,我回家的日子渐渐少了。

老家在不断变化,村里的人越来越少。

爸爸告诉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有的已经在城里安家落户;有的村民为了孩子,一家人都在城里打拼;村里仅留下了老人和孩子但我依然喜欢走到村口,去看看炊烟,回味那欢乐而美好的童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那旧时的炊烟
记忆中,有一首乡韵浓浓伴我成长的歌谣,依依袅绕在故乡的上空,那便是:炊烟。

袅袅的炊烟,那是烟的舞蹈吧,那是流向天上的小溪吧。

炊烟来自哪里?来自灶台。

孩子们可能会一脸的陌生,灶台是什么?现在,恐怕只有民俗博物馆里才有吧,但半个世纪前,那可是乡下家家户户必备的做饭工具。

贫瘠的乡下,烧煤是件很奢侈的事,做饭的主要燃料只能是柴草,而在林木稀少的平原地带,就连柴草的获得也并不容易。

女儿相亲,有心人从对方门前或院内柴草垛的大小和齐整与否上,就能看出这户人家是否勤俭会过日子。

孩提时,每到放学,我们就结伴到野外打猪草、挖野菜、捡柴火,只要一抬头看见夕阳西下,村庄上空炊烟升起,就知道那是母亲在招手喊我们回家吃饭啦。

炊烟里,有饭菜的香味;炊烟里,有母亲的呼唤。

炊烟消散在何处?只知道风把它们带到了天上,那烟一样悠然舒卷的云,是人间万家炊烟的归宿?还是天上仙人的炊烟?
饭做好后,灶中火炭尚未全熄,我们会取一块红薯埋进去。

一顿饭吃完,就会有浓浓的烤红薯焦糊的香味弥漫出乡村农家。

而饭后的父亲,总是夹一块火炭点燃他的烟斗,坐靠在土墙脚的一块石头上吞云吐雾,过往岁月里多少往事,成了他口中不绝如缕的袅袅香烟。

那些柴火,大半燃成了火,三分飘成了烟,剩下一点便是草木灰了。

百亩之田粪当先,草木灰是上好的肥料,乡下人是从来舍不得扔的。

后来,30里开外的万安山开挖了煤矿,乡下人大都垒起新式灶台,先用散煤,后改用煤球,那挟裹着饭香的袅袅炊烟,那满是烟火色的黢黑土墙,被岁月之风吹得没了踪影。

只有野烟依旧潇洒在山林旷野上空,抒写着乡村特有的田园诗意。

秋高气爽的秋天,山野、河畔、田间地头,常有野烟如衣袂飘飘的飞
天仙女,变幻着曼妙的舞姿随风斜升袅娜入云,也许是贪玩的牧童点燃了一片荒草,也许是劳作的乡亲燃起了从将要深翻的土地里清理出的庄稼根茎和杂草。

缥缈的云烟,把远山近树,旷野阡陌,长空雁鸣,中国画般浸染出“隐隐飞桥隔野烟”的悠远诗意。

炊烟,是温馨的,袅绕着清苦岁月里的乡韵亲情,父亲的辛劳在里面,母亲的慈爱在里面,童年的记忆在里面。

野烟,是诗意的,旷野长天,几处云烟缭绕,随风而飘,随风而逝,点缀了秋野的空旷,涂抹出季节的自然之美悠然之趣。

炊烟,是一曲田园诗般深情的老歌;
野烟,是一幅悠远淡雅的山水画卷。

烟,从化学成分说,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它曾经承载着人类的文明。

最初的一缕炊烟,让人类开始走出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

现在,工业烟囱里的滚滚浓烟让我们困惑无奈,战火硝烟尤让人纠结心悸。

只有炊烟,能带给我“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深深怀念和温馨感动;只有野烟,能带给我自然的亲切质朴和浪漫诗意的遐想。

炊烟生处有人家。

炊烟相招,鸽哨相邀,那是一幅多么温馨醉人的游子归乡图啊。

人间烟火,其原意是否就指袅袅炊烟和万家灯火呢?
居家过日,一日三餐,炊烟应是最具人间烟火味的。

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典的诗意的饱含多少代人记忆和感情的东西,正悄然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如炊烟、渔火、野渡、扁舟、山歌、民谣、习俗……
哪片烟云下,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
故乡的原野,多了一座父亲的坟茔,再也见不到父亲烟斗里那小溪般的袅袅香烟,只有清明时节儿女哀思绵绵的如烟细雨。

炊烟,那是过往岁月一缕悠远的记忆吧,那是逝去的亲人那缕放不下的牵挂吧,但故乡的天空,已然没有了炊烟的缠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