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麻痹-针灸治疗学30页PPT

合集下载

13震颤麻痹教案-针灸治疗学

13震颤麻痹教案-针灸治疗学

教案首页第次课授课时间:课程名称针灸治疗学年级专业、层次授课教师职称课型(大、小)大学时1授课题目(章、节)第七章(头面躯体痛症)第13节震颤麻痹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针灸学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本病的基本治疗。

2.熟悉本病的辨证要点。

3.了解本病的其他治法、按语。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1.病例导入——3分钟2.概述(概念、病因病机、西医知识)——5分钟3.辨证要点(主症+证型)——5分钟4.治疗(基本治疗)——10分钟(其他治疗)——5分钟5.按语及文献摘要——5分钟。

6.病案分析(提问学生)——5分钟。

7.小结及思考题——2分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病的基本治疗。

难点:本病的辨证要点。

教研室审阅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一、病案导入:【病案内容】李某,男,57岁。

四肢震颤明显2年余,震颤初发于左侧上肢,逐渐呈“N”字形进展波及至右侧下肢,面部表情轻度呆板,行走步幅小,伴慌张步态,动作时有停顿,日常活动较慢,汗出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数。

【问题与思考】1.诊为何病?何证型?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3.试解释方义。

二、概述【熟悉】概念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是指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震颤麻痹好发于50〜60岁,男多于女,少数人有家族史。

西医范围继发性震颤麻痹多见于脑炎、多发性脑梗死、颅脑损伤、基底节肿瘤、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或基底节钙化、慢性肝脑变性、精神类药及降压药等药物副作用及、氧化碳或二硫化碳等化学物质中毒等。

病因病机震颤麻痹属中医学“颤证”范畴,其发生常与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和劳逸失当等因素有关。

本病病位在脑,病变脏腑主要在肝,涉及脾、肾。

基本病机为虚风内动,或痰热动风。

三、辨证要点【熟悉】主症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姿态、步态异常。

证型风阳内动:兼见眩晕耳鸣,面赤烦躁,心情紧张时加重,语言不清,尿赤便干。

震颤护理PPT课件 (3)

震颤护理PPT课件 (3)
01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02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03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04
心理调适
保持积极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焦虑和抑郁
学会放松:学会放松身心,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兴趣爱好,如阅读、绘画、音乐等,以转移注意力
04
心理治疗:心理辅导、认知行为疗法等
05
康复效果评估:定期检查,评估康复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06
3
震颤的护理
护理原则
家庭护理:指导家属进行正确的护理方法,共同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
04
康复护理: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05
安全第一:确保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避免意外伤害
01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
x
震颤护理PPT课件
01.
02.
03.
04.
目录
震颤概述
震颤的诊断与治疗
震颤的护理
震颤的预防
1
震颤概述
震颤的定义
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表现为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快速的、无目的的肢体抖动。
震颤可以分为生理性震颤和病理性震颤,生理性震颤通常在紧张、焦虑、疲劳等情况下出现,而病理性震颤则可能由疾病、药物、遗传等因素导致。
护理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和抑郁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过量饮酒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进行锻炼和康复训练

震颤麻痹(震颤)——贺氏针灸临床案例选

震颤麻痹(震颤)——贺氏针灸临床案例选

震颤麻痹(震颤)——贺氏针灸临床案例选震颤麻痹是现代医学概念,属锥体外系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震颤,手指呈“搓药丸动作”,肌强直、运动障碍、慌张步态及“面具脸”等。

在祖国医学中,本病多属于手颤、头摇范围。

常见于老年人。

亦可见大量饮酒之人。

【病因病机】本病多因年老肾气亏虚,气血不足,筋脉失荣所致。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凡风、颤之症均与肝有关。

肝以阴血为主,賴肾阴充濡,谓之肝肾同源。

肾阳不足,肝失濡养,为根本病因。

阴血不足,虚风扰动,肌脉失荣,而发颤动。

肝阴不足,失于疏泄,或横逆犯脾,中焦不运, 湿痰内生,经络受阻,亦可发病。

【临床表现】本病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强直及运动障碍。

震颤表现为手、膊、头、舌、唇等部位。

手的颤动表现为“搓药丸动作”,多为一侧发生。

肌强直表现为肌张力增强,扳动困难,呈“铅管样强直。

”运动障碍上肢做精细动作、书写困难,表现为“书写过小症”。

下肢为“慌张步态”。

面部因运动减少表现为“面具脸”。

【治则】滋阴补肾,养血祛风,疏风通脉。

【取穴】气海、中极、列缺、听宫等。

【刺法】均以毫针刺法,施以补法,每次留针 30 分钟或稍长,隔日治疗 1 次。

【病案举例】例1 夏某某,男, 51 岁。

主诉:右上肢震颤 1 个月。

病史:1 个月前突发脑血管病,偏瘫,诊为脑动脉硬化症,脑血栓形成。

经治偏瘫好转。

渐出现右手震颤,颤动呈捻药丸动作,紧张时加重,静坐时加重,入眠则止,醒后即发。

一般情况好,纳尚可,二便调。

望诊:行路尚可,舌质暗,苔薄白。

切诊:脉沉。

辨证:阴虚风动, 血虚于内,筋脉失养。

治则:养血荣筋,祛风定颤。

取穴:列缺,听宫。

刺法:以毫针刺法,施用补法,每次留针 30 分钟,隔曰治疗 1 次。

初诊仅用双侧列缺,效果不明显。

考虑单穴效力不支,2诊时加用听宫。

针剌后病人感到颤动减轻,上法不变,共针治4 次,颤动消失, 情绪紧张时亦不复发, 告愈。

例2 刘某某,男,35 岁。

主诉:右上、下肢不自主颤动 1 年余。

震颤麻痹(帕金森病)的康复课件

震颤麻痹(帕金森病)的康复课件

【治疗】
• 1. 抗胆碱能药物 抑制乙酰胆碱作用,相应提高多
巴胺的效应而缓解症状。副作用:口干、眼花、无 汗、面红、恶心、便秘、失眠。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禁忌使用。前列腺肥大者可引起尿潴留,还可致精 神错乱和近记忆显著障碍。常用的药物有: (1)安坦:2~4毫克,每日3次。 (2)东莨菪碱:0.2~0.4毫克,每日3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帕金森病分级
•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分级方法还是采用1967年Margaret
hoehn 和 Melvin Yahr发表量表,称为hoehn - Yahr 分 级:

I期:单侧身体受影响,功能减退很小或没有减退。
• II期:身体双侧或中线受影响,但没有平衡功能障碍。 • III期:受损害的第一个症状是直立位反射,当转动
生化基础:
DA--抑制性递质,而Ach--兴奋性递质,正常情 况下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PD患者因DA的丧 失,使纹状体失去抑制性作用,Ach兴奋作用就 相对增强,这一对神经递质的平衡一经破坏,病 人就会出现震颤、强直等临床症状。 纹状体中另一对神经递质 (组胺-5-羟色胺系统) 之间的平衡一经破坏,也会产生类似症状。
运动控制基础
基底节:接受来自大脑皮层多个区域的输入,通过 丘脑传递输出至运动皮层。基底节某些功能与运动 控制的高级认知部分有关,如参与运动策略的制定
运动控制基础
基底神经节---与小脑协同调节随意运动、肌张力及 姿势反射
基底神经节
四个功能性回路:
✓骨骼运动回路 ✓动眼回路 ✓前额叶回路 ✓边缘回路
震颤麻痹(帕金森病)的康复
【概述】
• 震颤麻痹(帕金森病) 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
的变性疾病(锥体外系疾病),黑质生成DA下降 及黑质-纹状体通路运输DA减少,从而使原来 与DA处于动态平衡中的乙酰胆碱兴奋性相对增 加而致发病.

针灸治疗震颤麻痹

针灸治疗震颤麻痹

针灸治疗震颤麻痹摘要: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氏综合征。

是一种发生于中年以上的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疾病。

本病相当于中医这之颤证,针灸治疗颤证,在古籍中尚未查到明确记载。

针灸治疗震颤麻痹的现代报道,最早见于1955年。

之后,再未见有人试用。

直到70年代中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采用头部穴位针刺治疗并获得一定效果后,才逐渐引起针灸界的重视。

自八十年代迄今,有关针灸治疗震颤麻痹的临床文章不少,既有个案,也有多病例观察总结。

在穴位刺激方法,更为多样化,包括头皮针、体针、电针及穴位注射等。

其有效率多在80%左右。

当然,针灸治疗本病还不能说已经成熟。

鉴于本病目前中西医都深感棘手,针灸不失为一种无副作用的有价值的疗法。

关键词:针灸治疗震颤麻痹震颤麻痹(paralysisa~itans)又称帕金森(Parkinson)病,是发生于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变性疾病。

纹状体DA的减少与本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DA是纹状体抑制性神经递质,而乙酰胆碱(Ach)是纹状体的兴奋性神经递质。

因DA丧失,使纹状体失去抑制性作用,Aeh的兴奋性就相对增强。

这一对神经递质的平衡一经破坏,就可出现震颤麻痹的症状。

临床主要特征为进行性运动徐缓、肌强直、震颤及姿势反射丧失。

造成原发性震颤麻痹的黑质变性的原因并不清楚。

脑部炎症、代谢障碍、血管性疾病以及化学物的中毒均可产生与震颤麻痹类似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统称为震颤麻痹综合征或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sm)。

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分别加上眼球运动障碍、直立性低血压、小脑性共济失调、锥体系统损害及痴呆等多系统损害的表现,则称为震颤麻痹叠加综合征(Parkinsonism-Plus)。

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震颤麻痹起病多很缓慢,逐渐增剧,主要症状包括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及姿势反射丧失等。

症状出现的顺序因人而异。

1.震颤:是因肢体的促动肌与拮抗肌节律性(4~6Hz)交替收缩而引起,多自一侧上肢远端开始,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

帕金森病(震颤麻痹)PPT

帕金森病(震颤麻痹)PPT

帕金森病应该如何预防?
一级预防(无病防病) 1、对有帕金森病家族史及有关基因携带者,有毒化学物 品接触者,均应视为高危人群,须密切监护随访,定期体 检,并加强健康教育,重视自我防护。 2、加大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力度,减少有害气体、污 水、污物的排放,对有害作业人员应加强劳动防护。 3、改善广大农村及城镇的饮水设施,保护水资源,减少 河水、库水、塘水及井水的污染,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能喝 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4、老年人慎用吩噻嗪类、利血平类及丁酰苯类药物。 5、重视老年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脑动脉硬化等) 的防治,增强体质,延缓衰老,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对预 防帕金森病均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3.运动障碍:常因肢体及手部肌肉强直而难以完成精细动作,严 重时起坐困难、躺下时不能翻身,穿鞋系带扣钮扣均困难,生 活不能自理。步态障碍甚为突出,早期表现行走时下肢拖步, 上肢不动,随病情进展,步伐逐渐变小变慢,启步艰难,一旦 迈步,以极小步伐前冲,越走越快,不能即时停步或转弯,称" 慌张步态"。 4.其它症状:反复叩击眉弓上缘产生持续眨眼反应。眼睑阵挛 (闭合的眼睑轻度震颤)和眼睑痉挛(眼睑不自主闭合)。讲 话缓慢、音量低、流涎,严重时吞咽困难。
帕金森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一、病史及症状:原发性震颤麻痹病因不明,帕金森征 群多与脑动脉硬化、颅脑损伤,CO中毒及抗精神病药 物(吩噻嗪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中毒等遗 传、环境、年龄老化因素有关。多缓慢起病,逐渐加 重,主要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及运动迟 缓。病史应注意询问有无上述史。
药物 适用于早期轻症或由药物诱发等的帕金森综合 征。 ①安坦:每次1-2mg,3次/d. ②东莨菪碱:每次0.2-0.4mg,3次/d. 2. 多巴胺替代疗法 (1) 美多巴:第一周用1/2片,每日一次。其后每隔1周,每日增 加半片,直至最合适的剂量。最多可达3-4片/日,分4次服用。 (2) 森纳梅脱:常用25/250剂型。开始用森纳梅脱25/250的1/2片, 每日1次,以后每隔日增加1/2片,直至最适合剂量。最大剂量 勿超过森纳梅脱25/250每日4片,分4次服。 复方多巴胺制剂开始治疗后的2-5年内大多数帕金森病患症状好 转,在5-6年后疗效减退,甚至症状比用药前更严重;仅有极少 数患者比用药前病情有所好转。

《抗震颤麻痹药》课件

《抗震颤麻痹药》课件

注意交通安全
在使用药物期间,患者需要注 意交通和操作机器等任务的安 全性,以免因药物造成意外发 生。
药物相互作用
抗痉挛药物可能会与其他药物 发生相互作用,包括抑制药、 洋地黄类药物、肝素等。
药物治疗注意事项及并发症预防
1 避免用量过高
药物剂量应该严格按照医 嘱,过度的用量会引发各 种并发症。
2 不要擅自停药
安眠药
如唑吡坦、氯磺丙奈的唑等可促进睡眠和夜间休 息,缓解焦虑和疲劳等症状。
抗精神病药物
可以刺激多巴胺D2和1A受体,并调节脑垂体前 叶和下丘脑的神经激素分泌。
镇静催眠药物
如苯二氮䓬类药物等可以让身体和大脑处于松弛 状态,帮助缓解性神经综合症等症状。
抗痉挛药物的作用机制
神经元活性调节
神经元让神经元更多的"激活点",即尽可能调节易 逆转的系蛋白磷酸化水平和氧化还原状态。
3
不良反应
药物使用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疲乏、头痛、胃痛等症状。
不同类型抗痉挛药物的选择和复杂显示
不同类型抗痉挛药的选择
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医生建议进行选药, 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药物复杂显示
在临床应用和用药管理等方面,抗痉挛药物可能存 在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需要引起重视。
苯二氮䓬类药
对克山病、癫痫和神经麻痹等有显著疗效,但会 有口干、视觉和晕眩等副作用。
抗生素
几乎所有的感染性病症患者均可考虑使用抗生素 进行治疗,在预防口腔炎、头痛等方面也有应用 价值。
面肌痉挛的治疗
面部按摩
通过按摩、牵拉和捏压等手法,可以缓解面部肌肉 的痉挛疼痛。
针灸疗法
通过对面部部位进行针刺,刺激穴位不仅可以缓解 疼痛,还可以促进面部肌肉松弛。

震颤麻痹-针灸治疗学

震颤麻痹-针灸治疗学

【辨证要点】
主症
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姿态、步态异常。
证型
风阳内动:兼见眩晕耳鸣,面赤烦躁,心情紧张时加重,语言不清,尿赤便干。舌 质红,苔黄,脉弦。
痰热风动:兼见胸脱痞闷,口苦口黏。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滑数。
气血亏虚:兼见面色无华,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心悸健忘。舌体胖大,舌淡,苔 薄,脉细弱。
风动配丰隆、阴陵泉。 操作:毫针常规刺。
问题与思考
3.试解释方义。 本病病位在脑,百会、四神聪均位于巅顶部,通过督脉入络脑,
可醒脑、宁神、定颤;风池属足少阳胆经,位近大脑,可祛风定 颤;合谷、太冲为“四关”穴,可息风止痉;阳陵泉为筋之会穴, 可柔筋止颤。诸穴合用,共奏柔肝息风、宁神定颤之效。
谢谢 欣赏
继发性震颤麻痹多见于脑炎、多发性脑梗死、颅 脑损伤、基底节肿瘤、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或基底 节钙化、慢性肝脑变性、精神类药及降压药等药 物副作用及、氧化碳或二硫化碳等化学物质中毒 等。
病因病机
震颤麻痹属中医学“颤证”范畴,其发生常与年 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和劳逸失当等因素 有关。
本病病位在脑,病变脏腑主要在肝,涉及脾、肾。 基本病机为虚风内动,或痰热动风。
操作
毫针常规刺。气血亏虚、髓海不足、阳气虚衰可加灸。
2.其他治疗
⑴耳针
取肝、肾、皮质下、缘 中、神门、枕。每次选 用3〜5穴,毫针刺法, 或压丸法。
⑵头针
取顶中线、顶旁1线、顶旁2线。头针常规针刺。
⑶穴位注射
取天柱、大椎、曲池、阳陵泉、 足三里、三阴交、风池。每次 选用2〜3穴,选当归注射液或 丹参注射液、黄芷注射液、 10%葡萄糖注射液等,常规穴 位注射。
配穴
风阳内动配肝俞、三阴交; 痰热风动配丰隆、阴陵泉; 气血亏虚配气海、血海; 髓海不足配悬钟、肾俞; 阳气虚衰配大椎、关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