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地区考古学文化基本信息统计表

合集下载

中国考古发现的各地区文化时间与内容表

中国考古发现的各地区文化时间与内容表

中国考古发现的各地区文化时间与内容表中国远古文化按照历史年代,中国远古文化包括了史前文化时期、夏、商、西周的大部分时期人类的社会生活。

史前文化是指没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文化。

考古学上的中国史前社会从发现古人类开始,下限为发现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盘庚迁殷之前的历史时期;历史学所指的中国史前社会是有了文献记载之前的历史时期,即西周有了共和纪年之前的阶段。

中国史前文化按照考古年代主要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青铜时代。

史前考古学着重从史前文化遗址的地质、器物、古人类、古生物遗存来研究,历史考古学则通过文字、铭刻、古建筑等方面考察古人类的历史。

史前文化遗址中国的史前文化遗址按照年代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及「夏商周」。

旧石器时代包括直立人、早期智人及晚期智人三个时期。

直立人文化已经发现150多个文化遗址,早期智人文化遗址发现30多处,晚期智人遗址遍及全国各省。

新石器时代分早、中、晚三期。

早期文化出土了原始陶器和磨制石器,分布在黄河中游和两广等地区;中期文化遗址出现了玉器、彩陶、白陶,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广西等地区;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的接近30处,其中龙山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明的起源。

夏商周的文化遗址包括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丰镐遗址、周原遗址和殷墟等夏、商都城遗址,以及西周主要封国的墓地遗址。

旧石器时代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于古人类生存的年代,迄今已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00多处。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分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三个阶段,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靠采集和狩猎生活。

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文化是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文化和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

蓝田人、北京猿人、金牛山人等是直立人的重要发现,而早期智人有大荔人、马坝人、丁村人等,晚期智人有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等。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采取锤击、砸击、碰砧等方法打制,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砧器、钻器等,到了后期还出现了细石器元谋人元谋人是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最早的直立人。

青海考古文献

青海考古文献

青海考古文献一发掘简报综述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湖环湖考古调查》,《考古》1984年3期卢耀光:《1980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考古调查》,《考古》1985年7期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总寨马厂、齐家、辛店文化墓葬》,《考古》1986年4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平安、互助县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0年9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化隆、循化两县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1年4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民和县古文化遗存调查》,《考古》1993年3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大通县文物普查简报》,《考古》1994年4期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龙羊峡达玉台遗址的打制石器》,《考古》1984年7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贵德县考古调查》,《考古学集刊》第12集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青海都兰县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学报》1963年1期青海省考古研究所:《青海循化苏呼撒墓地》,《考古学报》1994年4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平安县古城青铜时代和汉代墓葬》,《考古》2002年12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乌兰县大南湾遗址试掘简报》,《考古》2002年12期旧石器时代李恒年等:《青海大通县东峡、宝库地区发现卡约文化遗址》,《考古》1964年9期新石器时代陈国显:《青海互助县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59年4期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乐都县脑庄发现马家窑类型墓》,《考古》1981年6期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民和阳洼坡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4年1期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民和县阳山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5期青海省文物管理处等:《青海同德县宗日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5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发现齐家文化祭坛和干栏式建筑》,《考古》2004年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青海民和喇家史前遗址的发掘》,《考古》2002年7期叶茂林等:《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齐家文化玉器》,《考古》2002年1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等:《青海民和县胡李家遗址的发掘》,《考古》2001年1期夏商周顾文华:《青海布哈河畔青铜器墓葬》,《考古》1978年1期赵生琛:《青海西宁发现卡约文化铜鬲》,《考古》1985年7期青海省文物考古队等:《青海湟源县境内的卡约文化遗迹》,《考古》1986年10期高东陆等:《青海湟源县莫布拉卡约文化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11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海大通县黄家寨墓地发掘报告》,《考古》1994年3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海化隆县半主洼卡约文化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96年8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化隆县上半主洼卡约文化墓地第二次发掘》,《考古》1998年1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湟中下西河潘家梁卡约文化墓地》,《考古学集刊》第8集青海省文物考古队等:《青海贵德山坪台卡约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87年2期秦汉赵生琛等:《青海乐都东郊古墓的清理》,《考古》1958年3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宁市南滩汉墓》,《考古》1964年5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民和县东垣村发现东汉墓葬》,《考古》1986年9期魏晋南北朝黄盛璋等:《吐谷浑故都——伏俟城发现记》,《考古》1962年3期卢耀光:《青海西宁市发现一座北朝墓》,《考古》1989年6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互助县高寨魏晋墓的清理》,《考古》2002年12期隋唐五代赵生琛:《青海西宁发现萨珊朝银币》,《考古》1958年1期王丕考:《青海西宁波斯萨珊朝银币出土情况》,《考古》1962年9期二考古学总论安志敏:《青海的古代文化》,《考古》1959年7期许新国:《青海考古的回顾与展望》,《考古》2002年12期三考古学分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等:《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考古》1977年6期陈洪梅等:《试论宗日遗址的文化性质》,《考古》1998年5期李锦山:《论宗日火葬墓及其相关问题》,《考古》2002年11期夏商周秦汉陈公柔等:《青海大通马良墓出土汉简的整理与研究》,《考古学集刊》第5集李零:《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简性质小议》,《考古》1983年6期何克洲等:《青海民和县胡李家发现汉墓》,《考古》2004年3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及以后韩兆民等:《关于西夏八号陵墓主人问题的商榷》,《考古学集刊》第5集李志清:《西夏墓封土形制、施色及置位探讨》,《考古学集刊》第5集夏鼐:《青海西宁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考古学报》1958年1期四科技考古张君:《青海李家山卡约文化墓地人骨种系研究》,《考古学报》1993年3期韩康信:《青海循化阿哈特拉山古墓地人骨研究》,《考古学报》2000年3期。

【中国考古学年表】(1898~1984)(出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教材

【中国考古学年表】(1898~1984)(出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教材

【中国考古学年表】(1898~1984)(出自《中国大百科全书》)1898~1899年·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引起金石学家注意。

这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

·俄国学士院派遣D.A.克列缅茨率领的探险队到新疆吐鲁番进行考古发掘,开帝国主义国家派人来中国盗掘并窃取文物的先例。

1900年·敦煌石窟发现储存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

1900~1901年·中国学者章太炎、梁启超等在自己的著作中,论及远古时代考古资料对历史研究的意义,介绍西方考古学家进行史前时期研究的情况。

·英属印度政府派遣A.斯坦因率领的考察队,首次潜入中国西北地区活动,主要在新疆发掘尼雅遗址和丹丹乌里克遗址。

·斯文赫定率领的瑞典考察队,在新疆罗布淖尔附近发现并发掘古楼兰遗址。

1902~1903年·德国考察队由A.格林韦德尔率领,第一次到新疆活动,在吐鲁番和库车调查发掘。

·日本伊东忠太在华北地区进行古代建筑及云冈石窟的调查。

·日本大谷考察队开始在新疆活动,这次主要调查克孜尔石窟和库木吐喇石窟,窃取了一部分壁画。

1903年·刘鹗编纂的第一部甲骨著录书《铁云藏龟》出版,孙诒让据以作《契文举例》,甲骨学的研究自此发端。

1904~1905年·德国考察队由A.von勒科克率领,第二次来新疆活动,在吐鲁番和哈密调查发掘。

1905年·日本鸟居龙藏,在被日军占领的旅大地区作过初步考古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整个辽东半岛以至东北的大部分地区活动,并进行发掘(延续到1909年)。

·德国探险队由格林韦德尔和勒科克率领,第三次来新疆调查发掘,在库车、焉耆、吐鲁番、哈密等地活动,直至1907年。

三次窃取的文物,最重要的是克孜尔石窟和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大量壁画。

1906~1909年·斯坦因第二次来中国,继续在新疆发掘尼雅、丹丹乌里克遗址。

甘青地区史前卜骨探微

甘青地区史前卜骨探微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1 前言目前关于甲骨的研究方向仍然集中在对甲骨文字的考释、甲骨刻辞的分类与断代、刻辞的具体内容的排版,以及对于发掘出土的甲骨所对应时代(以先秦时代为主)的历史研究等方面。

甘青地区的史前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研究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对史前时期的物质文明的探索;另一方面,则是可以通过对物质文化的研究来窥探史前人类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精神生活等。

本课题研究的材料主要包括在文化意义上的甘青地区考古出土的卜骨、地下出土的文字材料以及历史文献等。

其中以考古出土的卜骨为主,其余资料为辅。

本文中论及的卜骨,主要是指明确可知的在占卜活动中使用过的猪、牛、羊、鹿的肩胛骨和其他骨骼,没有经过整治和钻灼的均不涉及。

同时,对于材料中涉及的仅进行过整治或钻凿但并没有灼烧痕迹的,将作为卜骨的材料处理,并不归类于狭义上的卜骨。

另外,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使用的卜骨来源不尽相同,这应与当时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所关联。

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史前时期甘肃地区的人们的肉食来源主要是家养的猪;青海地区则以牛羊为主,猪、狗次之。

2 甘青地区史前卜骨的发现概况2.1 甘肃①永靖大何庄遗址[1][2]:一共出土卜骨14件,且均为羊肩胛骨。

这些卜骨均未加以整治,骨脊完整,有灼烧痕迹,无钻凿痕迹。

灼烧痕迹多少不一,至少2处,至多24处。

②永靖秦魏家墓地[3]:一共发现3块卜骨,且均为羊肩胛骨。

其中在编号为M23∶2的高领双耳罐中发现1件确定为羊左肩胛骨的卜骨,较为完整,有灼烧痕迹4处(残存2处),长12.2厘米,无钻凿痕迹。

就这件卜骨出土的位置判断,其应为随葬品。

此罐腹部已残,卜骨从此残破口放进,再把残破下来的陶片盖上。

③灵台桥村遗址[4]:一共出土卜骨17件,其中猪肩胛骨11件、羊肩胛骨6件。

羊肩胛骨的臼面及骨面的两侧有轻微刮削痕迹,骨面有灼痕,如标本H4∶74、H4∶77。

四川地区考古资料

四川地区考古资料
考古学文化也如其地理自 然环境一样具有多样性、区域性、复杂性的 特征,其间的文化互动与交流也是相当的频 繁,因此在包括上述区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 学遗存中都能看到相似或相同的文化因素存 在,相信随着众多区域内越来越多的新石器 时代遗存被发掘和揭露,对各个区域和整个 盆地新石器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和认识将会更 加深入全面。
4、大渡河上游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
甘孜州丹巴县中路乡罕额依遗址是1989~1990 年 在大渡河上游发掘的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出土的陶器以罐类居多,有双耳罐、单耳罐、深腹 罐、高领罐、钵、杯等,揭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更 多的呈现出区域性文化特征,但从该遗址第一期遗 存中仍然可以看到包括彩陶在内的一部分来自岷江 上游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文化因素。目前看来大渡河 上游的彩陶文化因素并不十分浓厚,但作为一种过 渡,却使得处在它下游的大渡河中游汉源谷地新石 器时代遗存中也见到了彩陶的存在,而且彩陶文化 因素显然要更为浓厚一些。其下限年代为3500年。
址如资阳鲤鱼桥遗址,以汉源富林镇遗址命名的富林文化。 既有江河台地遗址,也有洞穴遗址,前者如鲤鱼桥遗址、富
林镇遗址;后者如攀枝花市回龙湾洞穴遗址、北川县烟云洞 遗址等。 这些遗址都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年代约在距今24000~ 10000 年。1960 年发掘的汉源富林遗址和1987 年发掘的攀 枝花市回龙湾洞穴遗址属细小石器传统,1951 年发掘的资 阳鲤鱼桥则属石片石器传统。 由于四川地形、地貌复杂,形成不同的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 这些遗存的发现对解决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多样性提供 了重要的资料。
嘉陵江流域新时代考古遗址分布图
中子铺遗址
3、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考古
岷江上游在地域上连接黄河上游和四川盆地, 相邻的甘青地区分布有大地湾、西山坪、师 赵村、傅家门、秦魏家遗址等为代表的新石 器时代中晚期遗存,是黄河上游重要的史前 文化区域,与之毗邻的岷江上游从上世纪20 年代以来陆续发现了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因 此该区域也被认为是四川盆地史前考古学文 化尤其是成都平原古蜀文化的源地之一。

甘肃地区马家窑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甘肃地区马家窑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作者: 方群
作者机构: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出版物刊名: 社科纵横
页码: 52-54页
主题词: 马家窑文化 考古工作 黄文弼 何乐夫 甘肃地区 裴文中 文化面貌 四川北部 甘青地区 相对年代
摘要: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于甘、青地区的一支地方性文化,因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

过去相当一段时间,曾称为“甘肃仰韶文化”。

它主要分布在甘、青两省,东至天水地区的清水县,西到河西走廊玉门市,南达四川北部汶川县,北到宁夏南部固原县。

截止目前,马家窑文化遗址在甘青两省发现570多处,正式发掘的有20多处,对马家窑文化包括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诸类型的文化内涵都有充分展示。

马家窑文化的发现,迄今已有六十年历史。

解放前,老一辈老古学家如裴文中、夏鼐、黄文弼、何乐夫等,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开展了初步的工作,发现遗址多处,并搜集整理了不少资料,有些已发表了报告或论著,有开创之功。

但是,马家窑文化发掘和研究的主要成就,则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几十年取得的。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地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范围很广,大致走向从大兴安岭东麓经辽河中、上游,循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至祁连山,直抵青藏高原东缘,延绵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数省区,东西长达数千公里。

这一地带在历史上虽然也一度出现过以农业或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时期,但农、牧业混杂应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特征,因此一般称其为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不仅仅是农、牧两种生产方式的交错分布区,在自然地带上也是半湿润与半干旱、暖温带与温带的邻界带,在地理学中这一环境地带属于生态敏感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之所以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与这里自然地带的过渡性直接相关。

每当全球或一定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发生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

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特征,不但导致自身自然属性的变化,而且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

特别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这样的影响几乎对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起决定性的控制作用,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

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因此随着农牧交错带自然属性的变化,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空间区域,并在其南部边缘与农耕区交错分布,形成农牧交错带。

由此可见,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及畜牧区的出现是农牧交错带形成的标志。

目前的考古学研究成果证明,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是以原始农业占主导地位并辅有采集、渔猎等经济文化类型的区域。

大约在距今3500~3000年左右,畜牧业逐渐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伴随马具的应用及骑马民族诞生而不断扩大空间分布范围,在历史上首次形成以畜牧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文化区。

西北史前考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史前考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史前考古》一、课程名称:《西北史前考古》二、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专业、年级)文化遗产学院考古专业本科生四、计划学时:36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陈洪海、郭梦七、课程简介:“西部考古之一——西北史前考古”,地域包括今之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区全部及陕西、内蒙古两省区之一部,时间为被中原文化直接统治之前,内容为西北地区史前环境下的文化(在时间、空间、内涵方面)关系的演化。

本课不是资料堆砌,而着重于对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让学生清楚西北史前考古的研究现状,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培养。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共有四讲。

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主要目的是厘清西北、史前两个空间、时间上的概念,并介绍这一地区史前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的历史。

第二讲甘青地区史前文化,通过期中作业的形式,促使学生自学掌握此部分内容。

第三讲围绕二次扰乱葬、火葬、尸骨摆放姿势、男女合葬墓、特殊随葬品等西北地区史前时期的特殊埋葬习俗展开深入讨论,目的是从葬俗窥见史前人群交往、流变的信息。

第四讲新疆史前考古,在使学生掌握新疆史前主要考古学文化的基础上,对岩画、青铜器、游牧经济、人种组成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题展开深入讨论。

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第一节西北地区空间概念1.西北地区的地理范围:甘、青、新、宁,陕西西部、内蒙中西部。

2.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单元:黄土分布区:陇山、六盘山为界分作东西两部分,乌鞘岭西界。

青藏高原区:东部河谷地带、西部高原草地、高山蒙新荒漠区:冲、洪积平原、戈壁荒漠、沙漠地带、绿洲、草原。

3.西北地区全新世环境的变迁:7500-3500气候最适宜期,三部曲。

4.西北地区的文化环境单元:陇东、甘青、新疆三区域。

第二节史前时期的时间概念1.史前期的开始时间2.史前期的结束时间:汉通西域之前第三节西北史前考古历史的回顾1.外国学者的早期探险活动以及科学考察:斯文-赫定、安特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青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信息简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文化名称持续时间(公元前)分布范围及典型遗址典型陶器
大地湾一期文化6220-5360渭河中上游,泾、西汉水上游及丹江上游亦。

侈口罐、筒腹三足罐
赵师村一期文化5300-4900同上,主在渭河中上游,汉水上游亦(临潼白家村、渭南北六、华县老官台)鹅蛋形三足罐
仰韶早期文化半坡类型主在渭河流域,甘东,泾亦(秦安大地湾、王佳阴洼、赵师村、西山坪)圜底钵、小口尖底瓶、蒜头细颈瓶仰韶中期文化3999-3523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渭、泾、西汉水流域,泾渭中下游为中。

(秦安大地湾、赵师村、西山坪)卷沿鱼纹盆、双唇尖底瓶
马家窑早中期文化石岭下类型3980-3042甘内黄河及其支流泾、渭、洮、湟、西汉水、白龙江、岷江支流(曹家咀、王保保城、永靖范家
村、东乡林家、临洮马家窑、甘谷灰地儿、天水罗家沟、赵师村、西山坪、甘肃毛家坪)双耳动物纹瓶、变形鸟纹壶、变形鸟
纹罐、三联杯
马家窑类型3369-2882
马家窑晚期文化半山类型2500-2300甘肃境内黄河及其支流洮、湟、渭等河两岸台地(半山类型东扩至甘东泾渭流域,最东在陇县;
马厂类型向西北延伸,远可至酒泉,青海可及尖扎县)细颈彩陶壶、漩涡纹瓮、鸟形壶
马厂类型2453-2032
齐家文化2218-1630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渭、洮、湟、西汉水流域(赵师村类型、秦魏家类型皇娘娘台类型、柳湾类型)三耳罐、鬲、双大耳罐、尊
四坝文化1950-600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东起山丹西至安西豆、双耳罐、人形罐
卡约文化1600-600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潘家梁类型、阿哈特类型、中庄类型)动物纹罐
辛店文化1400-700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渭、洮、大厦河、湟水流域(山家头类型、张家咀类型、姬家川类型)单耳罐、高领双耳罐、鬲
寺洼文化1400-700泾渭西汉水洮河流域(寺洼类型、安国类型,寺洼遗址、安国遗址)马鞍口罐、觚
诺木洪文化西周至战国青海柴达木盆地及其周边(诺木洪里他里哈遗址)四耳罐、单耳杯、陶缸
沙井文化900-409民勒、金昌、永昌三县市,民勒沙井子至金昌三角城为其中心,主布于石羊河、金川河下游单耳罐、单耳几何纹罐、单耳细颈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