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教案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教案教案: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掌握常见的区域地理环境类型及其特点。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调整。
二、教学内容:1.区域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分类;2.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的人类活动;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调整。
三、教学重点:1.区域地理环境的分类及其特点。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调整方法。
五、教学准备:地图、图片、实物模型、教学PPT。
六、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5分钟)1.引入话题: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请你们回答几个问题:你们所在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你们所从事的人类活动是否与地理环境有关?(学生回答)2.通过讨论引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Step 2:区域地理环境的分类(20分钟)1.介绍区域地理环境的概念: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除人类活动影响外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观察并解释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如山地、平原、湖泊、河流、沿海等,并展示相应的图片和实物模型。
3.总结不同地理环境的分类,并通过地图标出相应的地理环境类型。
Step 3: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类活动(20分钟)1.通过展示图片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中常见的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渔业、旅游等。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这些地理环境中会出现相应的人类活动?(因为不同地理环境提供了不同的资源和条件,适合不同的人类活动。
)Step 4: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分钟)1.通过展示图片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系统破坏等。
2.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地质环境、气候环境、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
)Step 5: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调整(20分钟)1.介绍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调整方法,如环保措施、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等。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年级:高二地理 备课人:邓威[学习目标定位]1.了解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阶段性影响。
2.了解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采集和狩猎阶段(1)影响因素: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① 于地理环境,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② 、地形、③ 的制约。
(2)人类活动分布:少数④ 丰富的地区。
2.农业社会阶段 (1)影响因素⎩⎪⎨⎪⎧主要的生活来源:⑤ ⑥ 农业发展的自然基础: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 便利的⑦ 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2)人类活动分布区:⑧ 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⑨ 、盆地。
3.工业社会阶段(1)基础条件:⑩ 、石油、⑪ 等能源资源,⑫ 、铜矿等金属资源,道路、航道、港口等⑬ 状况。
(2)工业区的分布:丰富的⑭ 与有利的自然条件⑮ 的地区。
a .资源型工业基地b .临海型工业基地4.后工业化阶段(1)影响因素:由于○21 兴起,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 ○22 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2)高新技术产业分布:○23 优越的地区。
[思维活动]1.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为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其原因是什么?2.日本沿海工业地带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二、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3.在琉球群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有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凉小岛——冲之鸟岛,由于海水的长期侵蚀,露出海面的岩礁逐年缩小,涨潮时只有2块礁石露出海面不足半米。
日本政府不惜投300亿日元巨款,从1987年起用3年的时间加固了该岛,日本为什么会花巨资加固该岛?探究点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探究活动]读“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表示的资源类型名称: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
(2)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能源消费结构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目的1、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理解人类利用资源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2、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掌握产业转移对迁入区和迁出区的不同影响。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3。
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重点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掌握产业转移对迁入区和迁出区的不同影响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不断的直接或者者间接地改变着地理环境。
人类对环境的改变,总是从对区域环境的某一因素产生影响开始,进而引起整个区域环境的改变。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案例:煤炭资源开采和能源的开展。
意义:调整消费力布局,加快城化进程,促进根底设施建立。
进步人民生活质量,进步资金保障。
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合理地开采和利用,会造成区域环境的宏大破坏。
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土地污染。
引起土地资源的浪费,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
2、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案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
有利影响:缺水区缓解旱情,促进水气交换,利于水循环,补偿调节河湖水量,缓解生态缺水。
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缺水区域的环境改善和经济开展带来可能。
〔P26“阅读〞〕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两地会否产生不利的影响?3、生物资源的利用生物资源的利用是人类活动中最根本的资源利用形式。
对生物资源不合理地利用,既破坏了环境,又影响人类。
〔P27“阅读〞〕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人类培育和改良农产品,使其产量和质量进步;人类有目的的植树造林,改善了生态环境。
(一课时)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即广义的农业。
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高一地理教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

高一地理教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2.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答案 1.d 2.b解析读图可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农业社会以植物性能源为主,获取薪柴可能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产生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
3.有关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都有城市出现②工业革命后,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③英国的伯明翰、美国的匹兹堡都是以煤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④随着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已无影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b解析有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或因地形复杂,或因气候恶劣等原因,并未形成城市,甚至人烟稀少。
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些资源的数量确实在减少。
但是,靠近原料地、燃料地仍是工业生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仍有着巨大的影响。
4.有关农业社会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是采集和狩猎的果实和动物b.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是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c.人类逐水草而居d.世界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在欧洲答案 b解析a项是采集和狩猎阶段的方式,c项指畜牧业中的游牧业,d项世界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在亚洲和非洲。
读下图,回答5~6题。
5.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 )①两地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②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③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④两地皆全年少雨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6.下列关于图中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右图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②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③右图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④出现右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答案 5.a 6.b解析第5题,左图是我国新疆特有的坎儿井,是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设计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3、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1、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
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
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新课讲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影响呢?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
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板书:1、采集和狩猎阶段:读图1-2-2人类早期的采集和狩猎——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板书: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
高中地理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案(1)..

第3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矿产资源的开采(1)意义:解决区域间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2)大型工程⎩⎪⎨⎪⎧中国的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大利亚的东水西调(3)影响①对调入区:增加水源,扩大水域,解决生产和生活之需;补偿调节河湖水量,改善小气候;缓解生态缺水,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减少地下水开采,有利于水循环,有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
②对调出区和沿途流经地区也会带来一定影响。
3.对生物资源的利用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产业结构(1)劳动力及形态变化(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
2.产业转移(1)原因: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存在差异。
(2)过程考点一我国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1.读“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路线图”,完成(1)~(2)题。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劣势有( )①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冬季水量少②需开挖新河道,增加工程量③污染严重,水质差④穿越黄河要建穿黄隧道⑤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A.③④⑤B.①②④C.①②⑤D.①③④(2)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大量调水,会加大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B.能缓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C.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的威胁D.将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答案 (1)B (2)D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地为丹江口水库,冬季水量少;沿线需开挖新河道,建穿黄隧道;沿线工业不发达,污染轻;调水可缓解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缓解环境恶化。
第(2)题,调水可减轻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会造成沿线及受水区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化问题加重,会加大海河流域的洪涝威胁。
【考向立意】该题组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路线图为背景,主要考查中线调水工程的优劣及影响。
【思维过程】① ⎩⎪⎨⎪⎧⎭⎪⎬⎪⎫地势北低南高,水可自流位于季风区,冬季降水少没有原有河道,需开挖新河道沿线工农业欠发达,水质好穿越黄河要建穿黄隧道缓解华北缺水现象,缓解环境恶化 ②由于大量调水,会减轻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由于下渗会使沿线及受水区地下水位上升,易出现盐碱化;对华北地区而言,水量增加,会加大流域的洪涝威胁,但会缓解水资源紧张,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良性发展。
12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依赖于一定的自 然环境而生存。而自然环境作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因素,无时无刻不对人类自身发展进程产生着影响。古巴比 伦和中国楼兰古城的兴衰就是证明。 教材P23 思考 提示 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人类生产活动形式的差异。本则 案例主要介绍了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农业生产活动方式发生 的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种植业和畜牧业并存、以 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并着重讲述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并 存与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分布区的
是
A.提供工业原料
B.提供生活水源
C.便利的交通运输
答案 解析
D.丰富的水产品
河网密布能为工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
方法技巧 “纵横捭阖”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 进行: 横向,即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松嫩平原和长江 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 和发展方向。 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 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 式如图所示:油、水力等能源资源,
等金属资源,煤道炭路、航道、港口等
状铁况矿。
交通
灌溉、 、三
、铜矿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122021/9/12Sunday, September 12,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122021/9/122021/9/129/12/2021 2:55:37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122021/9/122021/9/12Sep-2112-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122021/9/122021/9/12Sunday, September 12, 2021
2023年《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教案

2023年《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教案2023年《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区域的含义;2. 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3. 比较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 利用地图,运用所学的知识,列表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存在哪些差异,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3. 结合教材内容,说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让学生明确千差玩别的地理环境,就会造就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2. 养成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区域的特征;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课的类型授新课四、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教学法师生互动式教学法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新课导入】我们的生活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是某省、某县、某镇,我们去过某些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我们还听说过东北平原、黄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齐鲁文化区等地理名词。
你了解什么事区域吗?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又有哪些特征呢?好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咱们今天的学习主题。
【板书】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讲述】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 教学目的: 1、 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3、 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 1、 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新课讲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 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 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板书:1、采集和狩猎阶段:(读图1-2-2人类早期的采集和狩猎) ——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 板书: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 ——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 ——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板书: 3、工业社会阶段: ——这一时期,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又有哪些呢?(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 (因此,在有丰富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英国南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 ——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例如: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形成了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主要的五个工业区:京滨(东京与横滨)、名古屋、阪神(大阪与神户)、濑户内海(福山与广岛)、北九洲。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电子电器等。) ——是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一定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一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环境条件较差,那么这一区域的良性发展也较难实现。如我国西部很多地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很低,这与西部的地理环境较差有着很大的关系。) 板书:4、后工业化阶段: (这个时期新技术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环境质量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何影响?(1、优越的环境可以提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2、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 ——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有哪些?(如:美国硅谷、德国南部、日本九州等。) 板书: 二、海洋和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1、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洋对人类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海上交通、海洋资源业、矿产、能源、空间等>) ——在不同历史时期,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 (1)航海技术落后阶段:障碍、疆界、海域不被重视。 (2)航海技术发达阶段:交通通道、人口与城市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渐超过内陆原有经济中心地区。目前,世界上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有一半分布在沿海地带。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区域。 (3)海洋开发技术进步阶段: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海洋权益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解决海洋权益纷争的法律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解读图1-2-10上海港的集装箱码头) (集装箱:货物运输中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金属容器。使用集装箱,可直接在发货人的仓库装货,并运送到收货人的仓库卸货,中途换车船时不必从箱中取出换装,减少货物搬运次数,节省了时间,节省了包装材料和费用,有利于实现杂件货物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运输,是交通运输专业化的表现。) (解读图1-2-12海底石油和锰结核的分布) (石油: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以西北太平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几内亚湾、东北大西洋沿岸。锰结核:分布于深海底部大洋中,以太平洋的锰结核蕴藏量最丰富,占了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 (解读阅读材料:领海和大陆架)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每一个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按照本公约规定的从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1海里=1.852千米)的界限为止。领海海域是沿海各国领土的一部分。大陆架:沿海国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包括“海床和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以及属于定居种的生物,即在可捕捞阶段在海床上或者海床上不能移动或者其躯体须与海床或者底土保持接触才能移动的生物。中国在1958年9月4日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中国的大陆架最宽处达400海里。东海2/3的海底是中国陆地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 [补充: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二百海里。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管辖权和义务:1.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有:(a)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不论为生物或非生物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以及关于在该区内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源等其他活动的主权权利;(b)本公约有关条款规定的对下列事项的管辖权:⑴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⑵海洋科学研究;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 板书:2、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岛屿对人类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岛屿本身具有的自然资源、港口、旅游景观资源、周围海域的归属权等) ——在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呢? (1)工业化前:经济发展水平低;岛上居民、文化、技术传入;旅游地。 (2)工业化后:利用港口发展经济(如日本、英国);利用海洋旅游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获取专属经济区权益。 例如: “冲之鸟”是太平洋上的一处珊瑚礁,地处我国台湾省东南部“冲之鸟”,从前在涨潮时可有5块岩石露出水面,但由于海水长年冲蚀,现在在涨潮时只有北露岩和东露岩两块岩石勉强露在海面之上。 “冲之鸟岛”高约1米,由直径仅为数米的两块岩石组成,日本政府担心该“岛”被海浪侵蚀,特意在两块岩石上浇铸水泥,以保证可按日方一贯主张,以此岛为中心划定半径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海域。日本政府为了防止“冲之鸟”的消失,从1988年开始花费近500亿日元,以铁制设施及水泥等防护工事将“冲之鸟”加固加高,并设置了气象观测装置,造成“岛”被使用的景象,但是目前无人驻守。日本如此煞费苦心地保持“冲之鸟”的存在,并坚持其为“岛屿”的用意非常明显。因为,如果“冲之鸟”是岩礁,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的规定,岩礁不具备主张专属经济区的条件(那么日本在资源开发与海洋调查的主权范围仅限于其周围的40平方公里);如果“冲之鸟”是岛屿的话,那么以此为圆心的方圆200海里内(约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全部专属经济区面积的10%,比日本陆地面积还要大)都将成为日本的专属经济区。 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化 ——本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现象)?(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人类生产活动方式的差异) ——三个地区分别为何种生产方式?三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什么特点?什么原因导致三地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 巩固练习 1.2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测试题 单项选择题 在欧洲东部的喀尔巴阡山脉是丘陵和平原的联结地带,夏季高温多雨,非常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该地区有这样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即在一个大园中,把土地划分为三块,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并把种田的地也划成几块,实行轮作(既一部分土地种植谷物,一部分土地休耕),这种生产方式叫“三圃制”。据些回答1—2题: 1. 有利于欧洲发展“三辅制”农业生产方式的人文地理环境是( ) A. 终年温和湿润的气候 B. 平坦广阔的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