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蜗牛(一)
幼儿园手工创意:蜗牛主题手工制作教学案例

幼儿园手工创意:蜗牛主题手工制作教学案例1.引言在幼儿园手工创意教学中,蜗牛主题是一种常见而有趣的素材。
通过制作蜗牛手工,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力以及对自然界的兴趣。
本文将深入探讨蜗牛主题手工制作的教学案例,帮助老师和家长更好地指导幼儿进行手工创作。
2.蜗牛主题手工制作教学案例蜗牛主题手工制作可以是多样化的,下面列举几种教学案例,以供参考:2.1 用纸板制作蜗牛壳准备好一些废弃的纸板,让幼儿们将纸板剪成蜗牛壳的形状。
让他们用颜料或彩纸来装饰蜗牛壳,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将蜗牛壳粘在一个用纸杯或者纸板制作的蜗牛身体上,一个可爱的蜗牛手工就完成了。
2.2 制作蜗牛玩偶在制作蜗牛玩偶时,可以准备一些毛线、布料和填充物。
让幼儿们用布料剪出蜗牛的身体形状,然后缝制并留一个小口。
接下来,让幼儿们将填充物填充到蜗牛身体里,并缝合小口。
用毛线在蜗牛身上绘制眼睛和蜗牛壳的纹路,一个可爱的蜗牛玩偶就完成了。
3.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的蜗牛主题手工制作教学案例,幼儿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耐心和创造力。
通过制作蜗牛手工,幼儿们还能对自然界的生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形成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4.个人观点和理解蜗牛主题手工制作是一种有趣又实用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综合运用多种材料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蜗牛主题手工还可以激发幼儿对自然界的兴趣,引导他们尊重和保护环境。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的介绍,相信老师和家长们已经对如何进行蜗牛主题手工制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幼儿的芳龄和兴趣选择适合的手工制作项目,并在制作过程中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带着愉快的心情完成自己的作品。
文章结束。
5. 扩展蜗牛主题手工制作教学案例除了上文提到的蜗牛壳和蜗牛玩偶,还可以尝试其他有趣且创意的蜗牛主题手工制作项目。
可以让幼儿制作蜗牛贴纸画、蜗牛芦苇笛、蜗牛折纸等。
这些项目都可以帮助幼儿们在手工制作中得到乐趣的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教科版科学三上2.3《蜗牛二》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2.3《蜗牛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蜗牛二》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科学课中已经学习了动物的基本分类,对于蜗牛这种动物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认识蜗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2.难点:蜗牛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分类依据。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蜗牛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让学生参与蜗牛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蜗牛的分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蜗牛、放大镜、实验器材等。
2.学具:观察记录本、实验报告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谜语“背着房子走的动物是什么?”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进而引入本节内容《蜗牛二》。
2.呈现(10分钟)展示蜗牛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蜗牛的外形特点。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分类。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蜗牛观察实验。
每组发放一只蜗牛和放大镜,让学生观察蜗牛的形态结构,并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
通过讨论,总结蜗牛的形态结构特点。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根据蜗牛的形态结构特点,进行蜗牛分类。
教师提供分类依据,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分类结果。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三上二2蜗牛一PPT课件

蜗牛(一)
1
这是什么动物? 蜗牛 在什么地方可以经常见过蜗牛? 交流活动:说说我知道的蜗牛
2
白玉蜗牛
3
台湾盾蜗牛
4
各种各样的蜗牛
5
观察蜗牛的身体
壳
6
顺时针 旋转
逆时针 旋转
这两个壳有什么不同?
8
观察蜗牛的身体 蜗牛的眼睛在哪?
眼
13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14
触角 触角 嘴
9
10
蜒蚰yányóu (鼻涕虫 ) 这是蜗牛吗? 说说你的理由——
蜗牛
11
观察蜗牛的运动
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 腹足 蜗牛爬行的时候有什么特别之处? 腹足作细波浪状的运动,爬过处有痕迹…… 12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2单元第2课蜗牛∣教科版

二、动物⒉ 蜗牛(一)一、教材简析:从蜗牛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四种小动物进行仔细的察看。
这些察看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察看的方法,指引学生在获取察看结果的过程中认识动物的共同特色,成立起生命体的观点。
所以,察看蜗牛,不只是是察看它的外形,更要关注它的生活,从蜗牛的运动、反响、吃食、排泄以致生殖等方面进行察看研究,这些内容将直接指向本单元的中心观点。
本课教课,经过察看蜗牛,认识它的身体特色,认识它的运动方式,并关注它的生活,学会如何饲养蜗牛。
经过与蜗牛近距离的接触,更为熟习认识这种小动物。
在察看的过程中,应关注如何培育学生有序的察看,仔细地察看,建立脚踏实地的察看态度。
经过本课教课,逐渐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
二、教课背景:蜗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小动物,它行动迟缓,易于察看研究,所以特别合适在讲堂长进行察看研究活动。
蜗牛身体柔嫩,身体外面有壳,这是学生所熟知的,但除此以外,学生对蜗牛的认识却不多,由于未曾仔细察看过。
所以,学生对蜗牛的认知并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对蜗牛的认知是有发展空间的,这就是本课的教课基础。
本课教课,将发展学生察看、饲养小动物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课方案:(一)科学观点1、蜗牛的特色表此刻它的运动、身体结构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响,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闪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样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涛状运动教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印迹。
科学词汇:触角,腹足,粘液,螺旋,螺线,应激性学(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察看到局部察看的过程,并学习使用目放大镜做更仔细的察看。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标3、依据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察看记录。
科学方法:有序察看,对照联想(三)感情、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建立起仔细仔细、脚踏实地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搅、不损害小动物。
中心价值观:脚踏实地的察看态度。
教学要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响等方面的有序察看活动。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2.2《蜗牛一》课件

蜗牛的运动
蜗牛用腹足波浪式爬行,爬行速度缓慢 爬过之后会留下痕迹,在不同的物体上爬 行的速度不一样,在光滑的物体上爬行的 快,原因是阻力小。
(3)探究蜗牛的饲养
蜗牛喜欢生活在阴凉潮湿的草丛里。 蜗牛觅食范围非常广泛,主食各种蔬菜、 杂草和瓜果皮;农作物的叶、茎、芽;各 种青草饲料等。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蜗牛》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 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的重点在于 通过让学生观察、提问、动手实验、交流 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 识,并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体验 科学探究的过程。这节课的重点主要是让 学生们了解蜗牛的外形、运动及饲养方式, 从而促进学生对动物的喜爱、爱护之情。
(五)全课小结,情感升华(2分钟)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 蜗牛的许多知识,你们喜欢这可爱的小动 物吗?老师希望你们从今以后珍惜、爱护 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小动物,因为“生命” 永远都值得我们敬畏!
板书设计
身体:一个壳(螺旋形) 柔软 有嘴巴 有触角……
蜗牛的脚:腹足 蜗牛爬过:留下痕迹(黏液变成的)
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生活习性。
(三)设置疑问,启发探究(8分钟)
1、蜗牛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2、蜗牛是如何运动的? 3、蜗牛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
(四)深入探究,学生解疑(20分钟)
(1)观察蜗牛的外形
1、观察蜗牛的外形有何特点,身体由 几部分组成? 2、填写观察蜗牛记录单。
观察蜗牛学习记录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运动及饲养方式。
2、过程与方法: 会统计、整理蜗牛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
2.2蜗牛(一)蜗牛的身体构造是怎样的

2.2蜗牛(一)蜗牛的身体构造是怎样的蜗牛的身体由壳、头、触角、眼睛、嘴、腹和尾等部分组成。
蜗牛身体的外面有一个螺旋形的壳。
壳内贴着一层膜。
膜包裹着柔软的身体。
蜗牛的软体部分分为头、腹足和内脏团三部分。
头部有两对伸缩自如的触角,前面的一对比较短,能够触探土和食物,有触觉作用,后面的一对比较长,顶端的眼能够辨别光线的明暗,并且有嗅觉作用。
蜗牛的口在头部的腹面,适于在爬行时取食。
蜗牛的腹足宽大、肌肉发达,是蜗牛的运动器官。
蜗牛在爬行时,在贝壳口的右侧外套膜的边缘处会露出一个圆形的小孔,是蜗牛与外界实行气体交换的开口,叫做呼吸孔。
蜗牛用什么器官吃东西,它有牙齿吗蜗牛是一种生活在陆地上的腹足类软体动物。
蜗牛头上有两对触角,眼睛长在较长的那双触角顶端,用来寻找食物;前面一对较短的触角是蜗牛的“鼻子”,能闻到距离很远的食物,然后直线前进爬向食物。
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
齿舌的表面就像擦姜末用的锉板一样,有一些角质的小齿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蜗牛吃东西的时候就用这把“小锉板”把植物的叶子磨碎,再一点点地吃下去。
虽然它的牙齿很小,肉眼无法看到,但是却十分厉害,即便你把蜗牛放入一个比它的身体还硬的硬纸盒中,它也能咬破硬纸板爬出来。
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虽然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蜗牛的嘴里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上面却排列有上万颗牙齿。
蜗牛用这些牙齿吃树叶,连带刺的荨麻叶子和冬青树叶子它们也能嚼碎吃下去。
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用蜗牛的触角是用来感觉外界环境的器官,蜗牛在爬行的时候,如果触角接触到障碍物就会立即转变前进的方向。
蜗牛的一对大触角顶端还长着眼睛,蜗牛的视力很差,它在微弱的光线下面要看得远些,在强光下面反而看不远了。
以前有人做过试验,证明某种蜗牛在微弱的光线下能看6厘米远,在强光下只能看4~5毫米远,仅相当于在微弱光线下视力的l/12左右。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2.2《观察蜗牛的反应》教学设计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2.2《观察蜗牛的反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察蜗牛的反应》是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蜗牛的反应,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小动物充满好奇,对于蜗牛这种常见的生物,他们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了解蜗牛的特点,并通过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掌握观察蜗牛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生物的热爱和好奇心,认识到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蜗牛的生活习性,观察蜗牛的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来分析蜗牛的反应。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动手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蜗牛:准备一些活的蜗牛,作为观察的对象。
2.观察工具:放大镜、纸、笔等。
3.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观察蜗牛的反应。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蜗牛的小故事,或者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蜗牛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蜗牛的生活习性,展示一些蜗牛的图片,让学生对蜗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观察蜗牛,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蜗牛的外形、行动方式等,并记录下来。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推荐】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2、蜗牛(一)》教案(1).doc

“蜗牛”(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三年级科学课程教材中动物单元的第二课,属于观察事实性学习的内容,属于认识自然事物为中心的一类课。
设计此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经历有目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描述小动物的活动过程,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可观察的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
教学对象简析:三年级学生对小蜗牛有所了解,蜗牛怎样吃东西、怎样运动、怎样选择食物等会让他们很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初步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描述小蜗牛,懂得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基本方法,初步的观察、比较、描述能力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经历有目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描述的活动过程,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可观察的内容。
知识与技能经历按一定顺序观察,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观察描述蜗牛的身体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研究小动物的乐趣,培养珍惜小生命的爱心。
重点、难点:蜗牛头部、腹部、尾部和头部的眼睛、触角、嘴的观察。
教学策略:1.以学生自主观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要的形式。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观察方法。
3.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研究的兴趣。
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观察描述——归纳整理——应用发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1.蜗牛,放大镜,记录用纸和笔。
2.供蜗牛选择的食物,如苹果、菜叶、面包、洋葱。
3.具有螺线结构的物体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你知道的蜗牛是怎样的?谁说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二、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1.同学们,今天就和蜗牛做朋友,先让我们了解它的身体是怎样的,对于它的身体,我们观察它的什么?2.提出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的要求:依次观察蜗牛的头部、腹部和尾部。
重点观察头部及头部的眼睛、触角和嘴。
3.学生进行分组观察活动。
4.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的身体。
尝试按一定顺序,有一定条理,有重点地描述蜗牛身体的特点。
板:头、腹、尾(展示图片)三、蜗牛壳的观察1.对于蜗牛的壳,你有什么发现?(壳较硬、有弯曲的线(板:螺线)、跟田螺的壳差不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蜗牛(一)
一、教材分析
蜗牛属于软体动物中的腹足纲,肺螺亚纲,蜗牛科。
软体动物的特种是:身体柔软,身体的外面有贝壳(或者已经退化),都具有外套膜。
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小动物,它行动缓慢,易于观察研究,因此非常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研究活动,在本课的学习中,还将发展学生观察、饲养小动物的兴趣。
二、学生分析
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小动物。
从蜗牛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四种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因此,观察蜗牛,不仅仅是观察蜗牛的外形,更要关注它的生活,从蜗牛的运动、反应、吃食、排泄以及繁殖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这些内容将直接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躲避危险等。
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五、教学过程
师:我看到三()班的小朋友们都带来了蜗牛,能说一说在哪里找到的蜗牛?
生:泥土里。
(墙角、草丛……)
师:是怎样的泥土呢?能具体形容一下吗?(是比较干的还是比较湿的?)
生:湿湿的
师:这样我们能初步推测出蜗牛喜欢怎样的环境?
生:潮湿。
师板书“潮湿”
师:除此之外,我们发现都是在墙角、草丛、泥土里找到的,这说明蜗牛还有可能喜欢怎样的环境?
生:阴暗(黑暗、凉快……)
师:嗯,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
蜗牛确实是喜欢比较阴凉的地方。
师板书“阴凉”。
师:除了蜗牛的生活环境,你们还想进一步了解你们的蜗牛吗?
生:想。
师:好。
这节课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观察蜗牛。
师板书“2.2蜗牛(一)”
观察蜗牛的身体和反应
师:既然要观察蜗牛,先请同学们都看看自己手中的蜗牛是不是都把头探在外面。
确保每一个小组有一只蜗牛的头是探在外面的,缩在蜗牛壳里的说明它在睡觉。
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它苏醒呢?
生:摇晃观察盒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加一些水到观察盒中。
师:没错,这种方法是正确的,放一些水到观察盒中,过一会儿,它就会苏醒过来。
师:你觉得蜗牛的身体分为哪些部分?
生:口、眼、壳、触角、腹等。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同意(不同意,蜗牛的身体不包括壳)
师:没错,蜗牛的身体只是里面软软的部分,并不包括壳。
谁来说说蜗牛的身体包括哪些部分?
生:头、腹、尾。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呢?(提示:按什么观察顺序)
生:先整体后局部。
(师板书)
师:对。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观察局部时,你准备具体按照什么顺序呢?
生:先观察外壳,再观察里面的。
(师板书)
师:嗯,这个顺序不错,先外后内。
观察里面的你又准备按照怎样的顺序?
生:从前到后,头、腹、尾。
(师板书)
师:没错,而且我们重点要观察它的头部,看看它的头部具体还有哪些东西。
蜗牛本身就很小了,我们还要观察它更小的一些部分,用肉眼看的不是很清楚,该怎么办呢?
生:用放大镜。
(师板书)
师:是的。
除了放大镜,我们还可以借助其他工具。
我们可以试试手中的铅笔,如果我们拿铅笔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蜗牛将会有怎样的反应呢?注意,老师刚刚说的是轻轻的触碰。
同学们可以尝试触碰蜗牛身体的不同部位,记在记录表中。
生:可能会把触角伸回去,可能会缩进壳里。
师:嗯,这些都是你们的猜测,待会儿就请同学们去验证一下。
师:观察前,老师还有一点要求:请同学们试着把蜗牛画下来,只有观察得越仔细,才能画的越像。
尽可能把观察到的都画在记录本上,并标出每个部分的名称。
请各小组材料员上来领取放大镜。
生观察,老师指导。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组的观察结果?带上你们的记录本,向全班同学说说你们的结果。
其它同学认真听。
生汇报。
师:有别的小组,自认为画的比这个小组更好的吗?
生:有。
生展示汇报。
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着重讲解头部触角的眼睛等,并问学生用铅笔触碰看到了蜗牛的什么反应。
生: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
师:这说明什么?
生:这说明蜗牛有触觉。
师:刚刚你们仔细观察过蜗牛的壳吗?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螺旋。
师:根据螺旋的方向不同,分为右旋和左旋两种。
从内到外顺时针转的是右旋,从内到外逆时针转的是左旋。
谁知道什么是顺时针,什么是逆时针?
生:跟时针转动方向一样的叫顺时针,跟时针转动方向不一样的叫逆时针。
师:没错(师板书,画出顺时针和逆时针),同学们可以看看自己的蜗牛是左旋还是右旋,并记录下来。
观察蜗牛的运动
师:刚刚你们观察蜗牛时,蜗牛运动了吗?
生:运动了。
师: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它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的?
生:好像是腹部。
师:到底是不是呢?我们就要借助工具来观察观察。
你们觉得借助什么能仔细地看到蜗牛是怎样爬行的?
生:放大镜。
师:借助放大镜就可以了吗?蜗牛的腹部紧贴着桌子,所以我们才看不见,想想看借助什么工具能看到蜗牛爬行时的腹部?
生:我们发现蜗牛爬过之后会有水印。
师:你们小组看的真仔细,这些水印其实是蜗牛腹部分泌的一些粘液。
你们猜猜蜗牛的粘液有什么作用?
生:可能减小摩擦。
师:你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
这确实是粘液的其中一个作用,但其实粘液还有其他的一些作用,大家一起来看看资料库(PPT播放)
师:除了粘液,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我们发现它在每样物体上都会爬行。
师:嗯,那么在每样物体上爬行有没有区别呢?
生:有,它在石头上爬得比较慢,在木棍上比较快……
师:有没有想过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可能是石头太粗糙了。
师:嗯,这个猜测有道理。
那么有哪个小组观察到了蜗牛到底是怎样前进的呢?谁能形容一下?
生:它腹部的肌肉像波浪般由后向前推动。
师:像波浪般,你能用手势来表示一下吗?
生:(手势表示)
师:(向全班展示手势)是这样吗?
生:对。
师:观察的真仔细!蜗牛的腹部扁平,肌肉发达,蜗牛的腹部就是它们的足,科学上我们将它的脚叫腹足,蜗牛是靠腹足爬行的。
(师板书)
我们来养蜗牛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家,那么蜗牛肯定也要有一个自己的家。
如果我们想好好地养这只蜗牛,一定要给它一个舒适的家。
你觉得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他感到舒适呢?
生:铺上潮湿的土壤,因为它喜欢潮湿。
师:嗯,这个方法很好。
谁还有补充
生:要放在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师:这也对。
这些都是从它的生存环境出发,那它是不是还需要吃东西呀?
生:是,所以要放些菜叶。
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知识,蜗牛喜欢在夜里活动,所以我们喂食最好在什么时候喂呀?生:傍晚。
师:接下来,希望同学们能够坚持养蜗牛,并且能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
好好的研究研究蜗牛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现。
(PPT展示饲养方法以及观察日记模版)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堂作业本第14页,将3道选择题做好上交。
六、板书设计
2.2蜗牛(一)
生活环境:阴凉潮湿从整体到局部
观察方法:按一定的顺序由外到内:外壳——内部
从前往后:头—腹—尾
借助工具:放大镜、木棍等
蜗牛:壳
身体:头、触角、眼睛、嘴、腹、尾
运动方式:腹足做细波浪式运动
七、教后反思
蜗牛是校园中常见的小动物,尤其在秋天的雨后,能观察到的蜗牛更多。
学生对蜗牛有很大的兴趣。
在课前我让学生去寻访蜗牛并饲养蜗牛。
在寻访蜗牛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蜗牛的生活环境进行了解,发现蜗牛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
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蜗牛进行观察,发现蜗牛的一些身体结构和生活特点。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科学地观察蜗牛,对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进行观察。
蜗牛的波浪式运动幅度较小,可以借助视频来帮助学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