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致因
第三章 事故机理及致因理论

Company Logo
2.物理爆炸
物理爆炸(或物理性爆炸)是指由于物理的原 因引起的物质的状态发生突变而导致的爆炸现象。 其爆炸前后的物质种类与化学成分均不发生变化。 容器及设备因物理爆炸而破裂通常有下面两种 情况:一种是在正常操作压力下发生的,一种是 在超压情况下发生的。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导致腐蚀破裂的主要原因是:
(1)高温、易产生局部过热区、处理CO、CO2或烃类介质的设备,易发 生渗碳腐蚀。 (2)高压、水分多、露点高条件下的合金材料易产生应力腐蚀。 (3)氢与硫共存、腐蚀条件恶劣,易发生硫化氢引起的应力腐蚀。 (4)高温、高压、碳含量高的铁碳合金设备,易发生氢脆。 (5)高温氯化物溶液下的奥氏体不锈钢设备,较高的冷作残余应力及 振动应力、高温、高压的氯化物水溶液是发生氯离子引起奥氏体不锈 钢应力腐蚀破裂的必要条件。 (6)CO、CO2或CO+CO2+H2O或CO+CO2+N2混合气体中加水,均会引起应力 腐蚀。
Company Logo
5.电气事故机理
触电事故
电
电
击
伤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电气火灾和爆炸
1 温度过高 (1)短路 (2)过载 (3)接触不良 (4)铁芯发热 (5)散热不良 2 电火花 (1)工作火花 (2)电气设备事故火花 (3)雷电火花 (4)静电火花 (5)电磁感应火花
Company Logo
(4)蠕变破裂
其破裂的主要特征是:
(1)蠕变破裂只发生在高温容器或装臵中,破裂时有明显的塑性变形, 其变形量与材料在高温下的塑性有关。 (2)由断口金相分析可以发现微观金相组织有明显变化,如晶粒长大、 再结晶与回火效应、碳化物分解、合金组织球化(或石墨化)等。 (3)长期在高温和应力作用下,破裂时的应力低于材料正常操作温度 下的抗拉强度。
安全学原理——第三章 事故致因理论

2.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
(14)1972年威格尔斯沃思提出了以人失误为主因的事故模型。 (15)1972年Benner提出了起因于“扰动”而促成事故的理论,即P理论。 (16)1974年劳伦斯根据Goellerhe和Wigglesworth两人提出的原理,提出了适用于复 杂自然条件、连续作业情况下的矿山以人失误为主因的事故模型。 (17)1975年约翰逊研究了管理失误和危险树(MORT)。 (18)1978年安德森对瑟利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新的安德森模型。 (19)1980年泰勒斯在《安全测定》一书中介绍了变化论模型;1981年佐藤吉信提 出了作用-变化与作用连锁模型。
基础原因
2.因果继承原则
可将因果继承原则看成如下一个连锁“事件链”:损失←事故←一次原 因(直接原因)←二次原因(间接原因)←基础原因。
追查事故原因时,从一次原因逆行查起。因果有继承性,是多层次的连 锁关系。一次原因是二次原因的结果,二次原因是三次原因的结果,一直可 以追溯到最基础原因。
2.因果继承原则
事故现象的发生与其原因存在着 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与果有继承性, 前段的结果往往是下一段的原因。事 故现象是“后果”,与其“前因”有 必然的关系。因果是多层次相继发生 的,一次原因是二次原因的结果,二 次原因又是三次原因的结果,依此类 推。如图。
一次原因 二次原因
三次原因 四次原因 五次原因
六次原因
2.因果继承原则
4.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
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的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 的事件的连锁: (1)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 (2)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3)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 (4)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安全事故致因理论

,
汇报人:
目录
01 安 全 事 故 致 因 理 论
概述
03 安 全 事 故 致 因 理 论
的实践应用
02 常 见 安 全 事 故 致 因
理论
04 安 全 事 故 致 因 理 论
的未来发展
Part One
安全事故致因理论 概述
安全事故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安全事故是指在 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 的意外突发事件,造成 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Part Three
安全事故致因理论 的实践应用
安全事故致因分析方法
事故树分析法:通过构建事故树来分析事故的原因,找出事故的直接和间接原因。
事件树分析法:通过构建事件树来分析事故的发展过程,预测事故的可能后果。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通过研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和操作问题,识别可能导致事故的因 素。
交通运输行业: 避免交通பைடு நூலகம்故的 发生,保障交通 安全
公共安全领域: 预防火灾、恐怖 袭击等危害公共 安全的事故
医疗卫生机构: 保障医疗设备安 全,防止医疗事 故的发生
Part Two
常见安全事故致因 理论
轨迹交叉理论
定义:轨迹交叉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由 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运 动过程中发生交叉所导致的。
跨行业适用性有限:现有的安全事故致因理论主要针对特定行业或领域,难以全面适 用于不同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事故致因模型,提高事故预防和应急响应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安全事故数据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开展跨学科研究,融合多领域知识,为安全事故致因理论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方法。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安全事故致因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事故致因理论简介

事故致因理论重要性
01
帮助企业和组织识别和评估潜在的事故风险,采取有
效的预防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02
提高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促进个体和组织在生产
生活中的安全意识和行为。
03
为制定安全政策和法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
事故致因理论通常将事故的发生归因于个体、组织、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并强调这些因素之 间的相互作用。
事故致因理论发展历程
01 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因素,如人的 行为、决策、生理或心理状态等。
02 随着工业发展和事故统计数据的积累,人们开始 关注组织因素,如管理、培训、工作设计等对事 故发生的影响。
加强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引入其他学科的先进 理论和技术,如系统工程、风险管理、人类行为 学等,以推动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注重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安全挑 战,分享经验和成果,以推动全球安全事业的进 步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设计安全培训和教育课程
根据员工安全素质需求,设计相应的安全培训和教 育课程,包括安全基础知识、安全操作规程、应急 处置等内容。
实施安全培训和教育计划
按照设计的课程和计划,组织员工参加安全 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 能水平。
事故致因理论未来发展与挑
04
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型工业安全管理的需求
工业4.0对安全管理的影 响
随着工业4.0的推进,智能化、网络化、自 动化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工业安全管理带来挑 战,需要研究适应新生产模式的预防措施和 管理方法。
事故致因理论及预防原理

04
安全教育措施
安全教育的内容
安全知识
包括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防范技能等。
安全意识
培养员工对安全的重视和认识,提高安全意识,增强 安全观念。
安全态度
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遵循安 全行为准则。
安全教育的形式
课堂教育
通过集中授课、讲座等形式,向员工传授安全 知识。
宣传教育
评估与改进
对培训和演练进行评估和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以提高应急救 援水平。
谢谢观看
减轻事故后果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 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救援程序和资源调配 等事项。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通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 应能力,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 救援工作。
配备应急救援设施
根据事故类型和可能发生的后果,配备相应 的应急救援设施和器材,如消防器材、医疗 急救箱等,以减轻事故后果。
03
安全工程技术措施
机械安全技术
总结词
机械安全技术是确保机械设备安全运行的关键,包括 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等环节。
详细描述
机械安全技术涉及机械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旨 在确保机械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不会对人员造成伤害 ,并且在异常情况下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害。设计阶 段需要考虑机械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机械 在各种工作条件下都能安全运行。制造阶段需要严格控 制机械的制造质量,确保机械的性能和安全性。使用和 维修阶段需要定期检查机械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修 复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机械的安全运行。
工业防尘技术
总结词
工业防尘技术是预防工业粉尘危害的关键,包括粉尘 控制、通风除尘等方面的技术和措施。
影响事故发生的五项因素

影响事故发生的五项因素影响事故发生的五项因素人、物、环境、管理和事故处置人(操作工人、管理干部、其他有关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重要致因。
主要包括:①未经许可进行操作,忽视安全,忽视警告;②冒险作业或高速操作;③人为地使安全装置失效;④使用不安全设备,用手代替工具进行操作或违章作业;③不安全地装载、堆放、组合物体;⑥采取不安全的作业姿势或方位;⑦在有危险的运转设备装置上或在移动的设备上进行工作;不停机,边工作边检修;⑧注意力分散,嬉闹、打闹等。
物的原因。
所谓物包括原料、燃料、动力、设备、工具、成品、半成品等。
物的不安全状态有以下几种:①设备和装置的结构不良,材料强度不够,零部件磨损和老化;②存在危险物和有害物;③工作场所的面积狭小或有其他缺陷;④安全防护装置失灵;⑤缺乏防护用具和服装或防护用具存在缺陷;⑥物质的堆放、整理有缺陷;⑦工艺过程不合理,作业方法不安全。
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构成事故的物质基础。
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就不可能发生事故。
物的不安全状态构成生产中的隐患和危险源,当它满足一定条件时,就会转化为事故。
环境的原因。
不安全的环境是引起事故的物质基础。
它是事故的直接原因,通常指的是:①自然环境的异常,即岩石、地质、水文、气象等的恶劣变异;②生产环境不良,即照明、温度、湿度、通风、采光、噪声、振动、空气质量、颜色等方面的存在缺陷。
以上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环境的危险和职业有害因素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管理的缺陷主要有:①技术缺陷。
指工业建、构筑物及机械设备、仪器仪表等的设计、选材、安装、布置、维护维修有缺陷,或工艺流程、操作方法方面存在问题;②劳动组织不合理;③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指导,或检查指导失误;④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挪用安全措施费用,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安全隐患整改不力;⑤教育培训不够,工作人员不懂操作技术知识或经验不足,缺乏安全知识;⑥人员选择和使用不当,生理或身体有缺陷,如有疾病,听力、视力不良等。
第四章事故的致因分析

第四章事故的致因分析第一节事故的发生条件火灾、爆炸、机电、中毒和交通等各类事故的发生都有各自的原因和条件,也有一些共性。
可归纳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不良的工作环境,也可以说人为失误、物的故障和恶劣的环境是发生事故的条件。
一、人为失误人为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被要求的标准,即没有完成规定功能的现象。
人的不安全行为也属于人为失误。
人为失误会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系统故障,使屏蔽破坏或失效,从而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失误的原因归结三个方面:(1)超过人的能力的过负荷。
(2)与外界剌激要求不一致的反应。
(3)由于不知道正确方法或故意采取不恰当的行为.在这里,过负荷指在某种心理状态下的承受能力与负荷不适应。
负荷包括操作任务方面的负荷、环境负荷、心理负荷(担心、忧虑等)及立场方面的负荷(态度是否暖昧、人际关系如何等)。
人的承受能力取决于身体状况、精神状态、熟练程度、疲劳及服药等.对外界剌激的反应与该刺激所要求的反应不一致或操作与要求的操作(尺寸、力等)不一致,是由于人的信息处理过程的某个环节发生了问题。
其中,人机学方面的问题尤其需要注意。
采取不恰当的行为可能是由于不知道什么是正确行为(教育、训练方面的问题),也可能是由于决策错误,低估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或低估了事故可能带来后果的严重性会导致决策错误,它取决于个人的性格和态度。
二、物的故障物的故障是指机械设备、装置、元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物的故障.故障可能是固有的,由于设计、制造缺陷造成的;也可能由于维修、使用不当,或磨损、腐蚀、老化等原因造成的。
从系统的角度考察,构成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系统的元素发生故障,会导致该控制系统的故障而使能量或危险物质失控.故障的发生具有随机性,这涉及到系统可靠性问题。
设备和物质产生故障和缺陷的原因,应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修理、改造、更新和报废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
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指人和物存在的环境,即生产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照明、通风换气以及有毒有害气体存在等。
事故的致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论、事故因果连锁论、能量意外释放论)

事故的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物。
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不同,特别是随着生产形式的变化,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引起人们安全观念的变化,促使新的事故致因理论相继出现。
概括地讲,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以事故频发倾向论和海因里希因果连续论为代表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以能量意外释放论为主要代表的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
(一)事故频发倾向论1.事故频发倾向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 Proneness)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H.Woods)对许多工厂里事故发生次数资料按如下3种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偏倚分布(Biased Distribution)和非均等分布(Disuibution of Unequal Liabiliy)。
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工厂中存在着事故频发倾向者。
1939年,法默(Farmer)和查姆勃(Chamber)明确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事故遭遇倾向事故遭遇倾向(Accident Liability)是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事故的发生不仅与个人因素有关,而且与生产条件,工人的年龄、工作经验、熟练程度有关。
明兹(A.Mintz)和布卢姆(M.L.B)建议用事故遭遇倾向取代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
3.关于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自格林伍德的研究起,迄今有无数的研究者对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科学性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讨,关于事故频发倾向者存在与否的问题一直有争议。
实际上,事故遭遇倾向就是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修正。
近年来许多研究结果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
• 人们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
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如下图的多米诺骨牌
系列。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颗骨牌被
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几颗
骨牌相继被碰倒。如果移去连锁中的一颗
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
因果连锁理论图示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
•
在事故因果连锁论中,以事故为中心,事故 的原因概括三个层次: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 本原因。海因里希最初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 包括如下五个因素: ⑴遗传及社会环境M—造成人缺点的原因; ⑵ 人的缺点 P— 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物处于不安 全状态的主要原因; ⑶ 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H— 事故的 直接原因; ⑷事故D—失控事件; ⑸伤害A—人身伤害。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
• 1)第一类危险源 •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 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或 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是造成人 员伤害的直接原因。于是,把系统中存在的、 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 类危险源。 • 一般地,能量被解释为物体做功的本领, 做功的本领是无形的,只有在做功时才显现出 来。因此,实际工作中往往把产生能量的能量 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作为第一类危险源来 处理。
传遗 遗 传 及 环 境 人 的 缺 点 点 不 安 全 行 为 不 安 全 状 态
事 故
伤 害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
•
海因里希认为,企业事故预防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 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以中断 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 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论,提出了人的不安全行为 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这个公认为安全 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但是,海因里希理论也和事故频 发倾向理论一样,把大多数工业事故的责任都归因于人的
二、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过程
• • • • • • • • • 4、1961年 吉布森 能量转移理论 5、1969年 瑟利 人处理信息过程中的失误引发事故 6、1972年 本纳 扰动起源事故理论 7、20世纪80年代初 轨迹交叉理论 ……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
• 1.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 proneness)
事故致因理论
教师:王瑞霞
Hale Waihona Puke 引言• 从事故的特征和定义可知,事故是违 背人的意志而发生的有损失、有破坏的意 外事件。只有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才能通过预防与控制的手段来阻止事故发 生。这就需要人们在各类事故中找出共性 的东西来分析研究,进而找到导致事故发 生的根本原因,从而解决这一问题,这就 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事故致因理论。
缺点等,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
• 3、心理动力理论
• 该理论来源于弗洛伊德的个性动力理论,认为工人受到伤 害的主要原因是刺激所致。其假设是,事故本身是一种无意识的
愿望或希望的结果,这种希望或愿望通过事故来象征性地得到
满足。要避免事故,就得更改愿望满足的方式,或通过心理分 析消除那种破坏性的愿望。 • 缺点:只关注人的因素对事故影响的片面性问题,无法证 实某个特定的机会会引起某个特定的事故。但它不认为个别人
一、事故致因理论
• 阐明事故为什么会发生,是怎样发生的,
以及如何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
•
•
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
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
(反映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定性定量分析、事故预测预防)
•
•
事故致因理论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
物。
(生产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安全观念是不断更新的)
• • 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 Proneness)是指个别人容
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和伍兹对许多工厂里事故 发生次数资料进行了统计检验,他们通过统计分析结 果发现,工厂中存在着事故频发倾向者。 • 1939年,法默(Farmer)和查姆勃(Chamber)明确 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
• 2)第二类危险源 • 在生产、生活中,为了利用能量,让能量按 照人们的意图在系统中流动、转换和做功,必须 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即必须控制危险源。 实际上,绝对可靠的控制措施并不存在,在许多 因素的复杂作用下,约束、限制能量的控制措施 可能失效,能量屏蔽可能被破坏而发生事故。导 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 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 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 面的问题。
能 量
屏 蔽 失 效
能 量 释 放
伤 害 损 坏
人 失 误
环 境 因 素
物 的 故 障
四、复习题
• 一、件数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 二、瑟利模型由哪两个阶段构成,各阶段
如何分析?
• 三、试述能量转移理论。
•
瑟利模型如下页图所示。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
• 5、撒利模型 • 操作者掌握的信息可以分为两部分, 即与生产任务有关的主要任务的信息和安全 信息。由于两种信息重要度的差别,势必造 成安全信息处理的减少,需要不断计划的工 作,各类调整的工作,最容易发生这类事故。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
• 3)危险源与事故 • 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第 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 要条件。在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 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 第一类危险源在事故时释放出的能量是导致 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 的严重程度。 • 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 能性大小。 两类危险源共同决定危险源的危险性。右上 图即为系统安全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
能量而产生的。(如人体安全电压36伏特)
• 2)影响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
(如中毒、溺水等)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
• B、 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造
成伤害及事故,主要取决于:人所接触的
能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和频率,力量的
集中程度,受伤害的部位及屏障设置的早
晚等。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
• 系统安全理论(两类危险源理论)
• 系统安全理论认为,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 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防止事故就是消除、 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 • 实际工作中,事故致因因素——不安全因 素种类繁多、非常复杂,它们在导致事故发生、 造成人员伤害所起的作用很不相同,它们的识 别、控制方法也很不相同。 •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 二类危险源。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
• 缺点和局限性:
• 1)不适用于研究和发现、分析与能量
无关的事故致因。
• 2)理论上有优越性,应用却十分困难。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
• 7、变化—失误理论(变化分析法) • 主要观点:运行系统中与能量和失误相对 应的变化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众多的变 化中,只有极少数的变化会起人的失误,而众 多失误中又只有极少数会导致事故发生。 • 图解如下:
的个性特征缺陷是固有而稳定的,认为无意识的动机是可以改
变的。即通过教育培训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率。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
• 4、瑟利模型
• 1969年瑟利(J.Surry)以人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为基
础描述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并认为,人在信息处
理过程中出现失误从而导致人的行为失误,进而引 发事故。这一理论称为瑟利事故模型(Surry‘s accident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
• 6、能量转移理论 • 基本观点:不希望或异常的能量转移是伤 亡事故的致因。即人受伤害的原因只是某种 能量向人体的转移,而事故则是一种能量的
不正常或不期望的释放。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
• 几个重要内容:
• A、能量引起的伤害分为两类:
• 1)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的损伤阀值的
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
•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弱点是:
•
过分强调了人的个性特征在事故中的
影响;无视教育和培训在安全生产中的作 用;不能解释为何在同等危险暴露情况下, 人们受伤害的概率都不相等的实际现象。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
• 2、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 1931 年 海 因 里 希 (W.H.Heinrich) 首 先 提 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用以阐明导致事故 的各种原因因素之间及与事故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 事件,尽管事故发生可能在某一瞬间,却 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 结果。
二、事故致因理论发展过程
• 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 • • 1)以事故频发倾向论和海因里希因果连锁
论为代表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
2)以能量意外释放论为主要代表的二次世
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
3)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
二、事故致因理论发展过程
• 1、20世纪50年代以前 • “一切以机器为中心”的时代 • 事故原因:操作者 • 2、1919年—1939年 • 法默 事故频发倾向概念 • 事故原因:一些人的性格特点 • 3、1949年 葛登 • 事故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C、分析的基本方法: • • • 1)确认系统所有能量源; 2)确定可能受害的对象和严重程度 3)确定控制能量转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