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1.5.2 练习案二 概括内容要点

合集下载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学案二专题分类研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学案二专题分类研
再谈“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 我们在新石器时代从我们的日用器皿制出玉器,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 上及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我们在铜器时代也把我们的日用器皿, 如烹饪的鼎、饮酒的爵等,制造精美,竭尽当时的艺术技能,使它们成 了天地境界的象征。我们对最现实的器具,赋予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 式,使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役使的工具,而且是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 情思往还的艺术境界。后来我们发明了瓷器。瓷器就是玉的精神的承续 与光大,使我们在日常现实生活中能充满着玉的美。
文艺创作成为跨越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行为。数字技术方便各种艺 术门类之间的取长补短与互相借鉴,走向更具综合性的融合创新。媒 介间相互依存、彼此助益的特性,使文化艺术产业链不断延长,愈加 完备。比如,一部优秀网络小说,可以延展出影视改编、动漫制作、 游戏开发、音频传播等产业链价值。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出版后, 各种版本的衍生品纷至沓来,话剧、电影、电视剧风行一时,相关游 戏改编和视频混剪数不胜数。新媒介语境下,全产业链开发已成为文 艺生产的常规路径,每一个新文本都对整个故事做出独特而有价值的 贡献。
漆器也是我们最早的发明,使我们的日用器皿生光辉,有情韵。最 近沈福文君引用古代各时期图案花纹到他设计的漆器里,使我们再能 有美丽的器皿点缀我们的生活,这是值得兴奋的事。但是要能有大量 的价廉的生产,使一般人民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接触趣味高超、形 制优美的物质环境,这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的尺度。
中华民族很早就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和平的音乐的 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因而轻视了科学工艺征服自然的权力。这使 我们不能解救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侵略,受人欺 侮,文化的美丽精神也不能长保了,灵魂里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 我们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我们丧尽了生活里旋律的美,变得盲动而无 秩序;丧尽了音乐的境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猜忌和斗争。一个最尊重 乐教、最了解音乐价值的民族没有了音乐。这就是说没有了国魂,没有 了构成生命意义、文化意义的高等价值,中国精神应该往哪里去?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散文学案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课件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散文学案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课件

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
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
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 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 “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 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 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 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 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 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 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 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规范答题] 概括主旨的格式一般为:概述文章内容(本文通过记叙……,塑造了……形象)+ 写作意图(表达了……,抒发了……情感)。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粮食 学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 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 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全国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2文学类文章阅读(散文阅读)课件

(全国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2文学类文章阅读(散文阅读)课件
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 (Ⅰ)小说阅读 (Ⅱ)散文阅读
(Ⅱ)散文阅读
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
➢ 散文的特点 ➢ 散文的分类 ➢ 散文的线索 ➢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700分综合 考法解析
➢ 综合考法 1 ➢ 综合考法 2 ➢ 综合考法 3 ➢ 综合考法 4 ➢ 综合考法 5 ➢ 综合考法 6
【答案】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③ 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⑤母语 给人以家的归宿感;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考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应考思路】首先,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找准答题方向 其次 段,写“我”和从海外归来的少年伙伴相见用家乡话交谈甚欢,写母语可以
【答案】BC 【考点】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
和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 表达艺术
【应考思路】首先,快速浏览
选项,把握选项的关键内容。 A项解说的是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的作用,B项是对文中语 言“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
散文的分类
写景状物散文 写人叙事散文 议论说理散文
散文的线索
以感情变化为线索 以事物为线索 以人物为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 以地点为线索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象征 托物言志 衬托
渲染 对比 借景抒情
欲扬先抑 以小见大 联想与想象
高考真题 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散文概括要点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散文剖析思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散文品味语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散文鉴赏手法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散文作用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如何由形入神地探究散文的丰富意蕴
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散文学案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学案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散文学案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学案

学案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文章的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概括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者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有两大题型:定向信息概括题、概括主旨和情感。

考点突破一定向信息概括“定向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一、研读命题角度题干示例审题定向(1)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北京的“大”与“深"》) (2)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挺拔之姿》)(3)第二段写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方式的动词和“意义”“原因"“精神”“特点"等表二、熟知解题方略(一)定向信息概括第一步:审题干,明指向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理思路,定区间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要厘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第三步:巧提炼,组答案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层)提炼,分类整合。

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赋分,一般而言,若赋分为6分,应有3个要点;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就是说提炼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

(二)信息检索提炼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虹关何处落徽墨石红许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①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

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复习任务群3散文阅读任务2概括内容情感分析散文形象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复习任务群3散文阅读任务2概括内容情感分析散文形象

集中在第②④⑤段 第④段,写日常生活之声。

第⑤段,写作曲家谱写的乐曲。
作者对美术的理解 第⑥段,写动植物的生命形态和民间工艺美术。
集中在第⑥⑧段中 第⑧段,写都市工艺美术。
答题策略 整体概括“三步骤”
第一步,抓形悟神 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挖掘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写作目的等,同时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从散文的“情、 志、理”入手。 概括表述时一般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文章通过写什么(主要内容)表 现了什么(思想情感)。
概括分析形象特点“四角度”
“弄清主次”,分析物象作用
教材题点链接 1.(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在《我与地坛》(节选)中,“地坛”是用来安慰人的心 灵、引导作者领悟生命真谛的精神家园,而与作者血肉相连、至亲至爱的 母亲无疑是引导他走向这条道路的唯一之人。母亲活着的时候让残疾的 儿子从心里的轮椅上站起来;母亲去世之后,又成了儿子心中不倒的丰碑。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笔下母亲的形象。
⑦我对于美术的理解,明显即比普通美术理论大不相同,也容易和一般 鉴赏家兴致异趣。加上十年流亡转徙生活教育,自然景物与人生万象,复轮 流浸润于生命中。个人生命在这种错综繁复人生中发育长成,即缺少美术 史的严格训练,爱好与理解,自然和普通人已经大不相同。和音乐关系二而 一,我能从多方面对于一件美术品发生兴味。有一点还想特别提出,即爱好 的不仅仅是美术,还更爱那个产生动人作品的性格的心,一种真正“人”的素 朴的心。
第二步,关注文本 写人记事类散文,要对人物或事件作出评价,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 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 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思辨类散文,往往写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理性思考和 评价。 第三步,把握关键 关注标题、首尾句段、关键语句。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1.1.2 练习案二 分析论证题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1.1.2 练习案二 分析论证题

练习案二分析论证题一、(2019·湖南三湘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文艺作品是文化最鲜活生动的载体,它们以语言、形象、色彩、韵律等手段,记录和表现文化中的思想、审美、精神、气度。

作为“高峰”的文艺作品往往具备一个共同特征: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底蕴,充盈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浓缩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同时又可以唤醒欣赏者的文化自觉,建立起文化自信,甚至包含推动社会思想文化变革的因子。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文艺创作要发挥推动文化发展的强大力量,更加需要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基石来攀登文艺“高峰”。

纵观当下文艺创作存在的系列问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缺失是个根源。

因历史虚无主义而否定历史,就会创作出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或英雄人物的作品。

否定传统文化所尊崇的“真善美”,就会创作出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的作品。

这是由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缺少坚守和深刻认知,造成价值混乱和精神缺失。

当下,不少文艺工作者陶醉在追名逐利的潮流中,没有把自己当成文化的记录者、传承者,甚至缺乏应有的职业操守。

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够敬重,对自身的文化使命缺少自觉,是文艺界“浮躁”风气的重要根源。

对文化发展缺乏主动承担的责任意识,就会造成利益至上。

创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特征,这一点在文艺创作领域表现突出。

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的变革经历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创新实践。

到了近代,中国引入西方现代诗,形式和内容都脱离了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轨道,诗歌的力量渐渐式微。

解决这一状况的方法是“走中国诗歌创新之路”。

而这种创新,既要吸收古典诗歌的思想和审美价值,也要接纳现代西方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冲突和张力的阐释,来找到自己的中国方法、本体立场、东方身份。

概而言之,要再创诗歌的“高峰”,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这样才会避免因对以创新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缺少继承,而造成有影响力的原创匮乏。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备考方略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备考方略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复习策略1.回来教材,夯实基础教考连接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趋势,在2024年高考试题中体现更为突出。

中学阶段我们学习过的优秀散文作品如下。

散文类别文体特点 表现手法 代表作品 写景状物散文 写景 散文 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风景谈》 状物 散文 描摹刻画详细物象,托物寄意或赐予其社会内容、情感。

托物言志、象征 ※《白杨礼赞》写人记事散文 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写人记事。

叙述、描写、争辩、抒情 《我与地坛》(节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秦腔》文化游记散文 从文化视角记叙旅途见闻,某地的历史沿革、现实状况、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

联想、古今对比※《一滴水经过丽江》 争辩说理散文以争辩为主,文笔灵敏,寓哲理于形象。

争辩、象征 ※《像山那样思索》※《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注】表中加“※”的篇目非现有中学教材中的作品。

2.熟悉分类,因文施策(1)写景状物散文,可接受如下阅读步骤:划分层次,把握思路;鉴赏景物,把握特点;分析语境,概括特征;联系背景,探讨情感;概括主旨,明确中心。

(2)写人记事散文,可接受如下阅读步骤:把握要素,理清人、事关系;找寻线索,理清脉络;区分表达方式(记叙、描写、争辩、抒情、说明);综合考虑,概括主旨。

(3)文化游记散文,可接受如下阅读步骤:抓住线索,理解文本内容;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探究精神实质;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深刻内涵及作用。

(4)争辩说理散文,可接受如下阅读步骤:抓争辩,明义理;分层次,感理趣;析材料,明方法。

3.熟悉真题,明确考向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散文常见的考查点有:理解作品中所写的人、事、景、物的特点;理解词、句、段在语境中的意义或作用;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领悟作者的相识与情感;分析选材、组材的特点,阐释谋篇布局与表情达意的关系;分析作品中所表现的人、事、景、物与情、志、理的关系;把握感情脉络,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运用想象联想和辨析推断,升华对作品内涵和意蕴的体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形成自己的见解。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 分析论证特点专项复习课件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 分析论证特点专项复习课件

读者而言难免有点晦涩,所以才有了第七段的“换句话说”。
第七段、第八段中两个关于画和诗的例证把莱辛的理论简明化、通俗化
了。故第六段至第八段可归纳为一个整体——介绍了诗画异质理论的具
体含义。
步骤
演示
第九段段首的“但是”表明此处有转折,“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
三看结 不能描写静物么”,同样引用莱辛原话解答读者疑问。
逻辑 再以读者疑问引入第九段、第十段的补充说明:通篇围绕“诗画异质”观
点进行论证。
答题时只要抓住关键词句,做好段落整合,进行细致的逻辑梳理和整体
分析,不难得出论证思路。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考点解读〕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分析论证方法,或是单方面考查,或是全面设问,考生 应根据所问选择合适的角度作答。
⑥追加分析类比论证——作者是否通过类比论证对文章论点进行了论证。
三 ①消除误解——作者在归纳总结前,是否有所强调,以避免读者误解论点,
看 保证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结 ②归纳总结——作者是否对前面的论证进行了归纳总结。
尾 ③得出结论——作者在归纳总结时,是否得出了结论或者发出了倡议。
三、理答题要点,保不丢分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 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 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 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 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 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 万物无遁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案二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柴门小院王本道记忆的底片中,似有幅图画,那是一棵老树掩映下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

院墙底部砌有尺把高的青石,上部多由稀疏的树木枝条拼凑而成,高不盈米。

院门十分简陋,由薄薄的木板条钉制而成,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夜间也只是虚掩着。

透过院墙和院门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瓜果菜蔬、欢蹦乱跳的鸡鸭猫狗、墙上挂着的农具、墙角立着的磨盘,还有那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

有时候,能看到院里老人拉着幼小的孩子蹒跚学步,系着围裙的女人安静地择菜,“咯咯咯”地召唤着鸡鸭吃食……这是当年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时,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柴门小院。

这样的柴门小院,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它们供一代代子民繁衍生息。

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十年寒窗、面壁苦读,一个个孩子在柴门的进进出出中长大成人,而后告别小院,走上各自的人生舞台。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柴门小院怀有厚重的情感,寄托了无限情思,无论走到哪里,无一不葆有质朴的家园情怀,涌动着割舍不断的乡愁。

那一幢幢质朴无华的柴门小院,演绎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续写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风雪交加的夜晚,出门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远远看见柴门内微弱的灯光,听到门前的犬吠,那是何等温暖与亲切。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诗圣杜甫在饱受安史之乱的磨难之后,与家人久别重逢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柴门虽然简陋,然而它淡泊宁静,里里外外的人和事都清晰可见。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当年那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崔护,若不是透过柴门的缝隙,一睹那位面若桃花的姑娘的风采,如何能最终成就一段佳话?在中国,由于“门第”观念,“门”有着诸多讲究,历来颇受重视。

旧时男女谈婚论嫁,首先想到的是“门当户对”,女孩子出嫁被称作“出门子”,迎娶新媳妇称为“过门”。

而“门”的种类更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所有的门中,柴门当属造型与材质最为简陋、价值最为低廉的,却也是数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用得最多的门。

30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华夏大地随处可见“向阳门第春长在”。

然而有一段时间,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们对于“门”的内涵有过误解。

他们过分注重装点“门面”,门楼越砌越高,金碧辉煌,且户户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用以察看外面的动静。

一幢幢封闭的宅院如同一座座戒备森严的堡垒,让人望而生忧,望而生畏,寄托着游子乡愁的那一个个小院已无从可寻。

一个秋日,在从红海滩归来的途中,我顺路去了盘锦市大洼区石庙子村。

距村口不远处,就看到几户乌瓦白墙的民居,透过柴门和院墙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五彩斑斓的鲜花,以及几株硕果盈枝的苹果树、梨树、枣树。

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插队的村庄,见到了那一个个修缮一新的柴门小院。

在那里,我与知青同学们交谈、嬉戏,周遭树上是熟透的苹果、红枣、香梨,秋意正浓。

朦胧之中,辽南山区的那些柴门小院,与如今我生活的辽东湾的乡村小院连成了一片,与祖国江南塞北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柴门小院连成了一片——华夏大地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柴门小院,蜿蜒曲折,一直通向遥远的地平线,如同古老的大河、大江,绵延不绝。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引用杜甫、崔护等人写到柴门的诗篇,不仅丰富了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也从艺术作品塑造形象的角度展现了柴门小院另一番风采。

B.作者当年作为知青来到辽南山区插队,每天住在柴门小院之中,生活虽艰辛苦闷但也不乏乐趣,故能将记忆中普通的小院写得生动形象,别有趣味。

C.受“门第”观念影响,中国人对“门”很重视,由此衍生出“门当户对”“出门子”等熟语。

与其他种类的门相比,中国农村的老百姓用得最多的就是柴门。

D.“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与“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表面上是说两种不同形式的门,背后却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

项,“生活虽艰辛苦闷”在文中没有依据。

★2.(概括分析散文形象及作用)文章开头不惜笔墨重点描绘了记忆中的柴门小院,作者笔下的柴门小院有何特点?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院墙古朴低矮,院门简陋敞开,院内生活气息浓厚。

作用:①表达作者对乡村朴素生活的怀念。

②与下文柴门小院近年的逐渐消失形成对比,引起人们思索,有提示主旨的作用。

③用精细的笔触描绘出了柴门小院的温馨,既开篇点题,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可以从表现出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的生活两个角度分析。

作者写柴门小院,表现出对这种过往生活的怀念,与“过分注重装点‘门面’”“户户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的现象形成对比,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3.(概括分析散文主旨)柴门小院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更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和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文中的柴门小院具有哪些内涵。

千百年来,柴门小院遍布于古老的中华大地,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寄托着人们的家园情怀,饱含着浓浓的乡愁。

②柴门小院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演绎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流传给后代,已成为文化、精神的符号。

③柴门小院代表着宁静质朴、温馨安闲的生活;中国大地上的一座座柴门小院,是中华文化和历史发展、延续的象征。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柴门小院”不仅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寄托着人们的家园情怀。

探究时,可围绕题目的提示,结合作者的情感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犁的情结高维生农具中,我最喜欢的是犁。

辽阔的土地,一头牛,一只犁杖,一个人,耕过的田地,像海中翻腾的浪花,有了鲜活的气息。

犁像笔一样,写下对土地的情感,对丰收的渴望。

农人的吆喝声,单调、朴实、透明,风儿似的掠过,牛儿循着熟悉的声音,牵动犁杖。

一个农人的活计做得是否地道,不仅看他出不出力,重要的是对土地的情感和对农具的热爱。

打量他的犁杖,就了解了一切。

农具当中犁是让人尊重、敬畏的,如果把农具排行的话,犁应为老大。

这并不是因体积而论,是它的耐苦、执着和坚毅。

犁像动物界中的老虎,平时安静,隐卧一旁,动起来有摧枯拉朽之势。

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闲置被人遗忘,只有播种的季节,回到土地上,积攒的力量才爆发出来。

今年春天,我回到故乡,在延吉喧闹的街头,寻找童年的足迹。

童年的大杂院,变作前尘往事,一条宽大的马路,掩盖了我在异乡的不尽思念。

站在马路边,注视穿梭般的车流,耳边的聒噪,有了不尽的感伤。

第二天,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了五凤屯,这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乡村人少车少,没外人打扰这儿的平静生活,一个人走在洪分河的堤坝上,两旁是桦树林,它摆脱了冬天的冷酷折磨。

新生的叶子滑爽,富有弹性,清晰的纹络,流动着土地的汁液。

蔓延的野草中有打碗花和飞舞的蝴蝶,草的清香像水一般地涌动,一潮潮地扑鼻。

鸟儿像歌手,唤醒了深深的记忆,消除了心中郁积的烦躁。

欢快的河水,像大地的女儿抛下的缎带,丰富的情感,润养岸边的村庄、田野。

慢悠悠走动的牛车,铃铎的叮咚声,让我想起童年的欢乐。

不远处的土地上,一头牛拉动犁杖。

农人的吆喝声,听后特别舒坦,不像汽车的噪音,撕裂耳膜。

牛听着主人的指挥,犁划开黑土地,犁尖被土地磨得锃亮,没一点斑斑锈迹。

农人神情专注,无一丝杂念,那一刻,他在倾听土地和犁的情语,翻耕的泥土,像一朵朵开放的花儿,舒展的叶子,浸润清晨的露珠,漫着花的清新。

我在鲁北平原,见过忙春的景象。

有的人家牲口紧张,一家老少齐上阵,父亲扶犁,儿女和妻子拉犁。

套绳搭在肩头,弯弓腰身,一步一个脚印,留在身后的土地上。

汗水湿透衣服,滴落在泥土中。

人和土地的情感,不是一两句简单话说得清的。

我扶过犁,上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铺天盖地,风起云涌。

一个学期要有多少课时学工学农,走出校门,到广阔的天地里去学习劳动。

上农业课的老师是个男老师,课堂上除了讲课本的知识,他还说了很多的趣事。

在他下乡的邻屯,有一个上海知青,刚到东北的时候,闹了好多的笑话。

上海弄堂长大的年轻人,细皮嫩肉,穿着统一发的黄大棉衣,戴着黄棉帽子,操一口南方口音,惹得乡下人好喜欢。

他们还不知苦难的滋味,对乡村事事感到新鲜:板障子、柈子垛、土炕、雪堆、屋檐下的冰溜子。

看村头往地里拉粪的牛车,觉得很有意思,就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在战场上,对着前方大声地喊道:“前进!”牛车一动不动,急得不停地拍打牛身,牛慢慢地倒刍,听不懂知青小伙子在说什么,更听不懂江水滋润的南方话。

我们喜欢男老师的实习课,在田间地头的劳动,掺杂玩耍的因素。

有一次,我们到学校的学农基地上课,一张犁摆在地头,他牵来牛,教同学们如何上套,讲耕地对一年的重要性。

他做一系列的示范,告诉我们在扶犁中注意哪些环节,牛在他的吆喝声中,拉着犁听话地向前走。

犁翻开土地,男老师扶犁的神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一个同学都要上去,亲手扶犁,试一试,犁在我们的手中变得不听使唤,牛也不听话了,走走停停,像在田地散步休闲。

轮到我上场,更惹得同学们大笑,我扶犁时东摇西晃,像喝醉了酒,牛儿不时地“哞哞”叫两声,提出抗议。

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像一首长诗,歌颂人、土地、未来。

它是那么热爱土地,从不背叛。

它不像镰刀,如同一只不安稳的松鼠,做些琐碎的事情,然后被人随便地丢弃。

一个人在春天,在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

(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以“犁的情结”为题,主要抒发了对土地的热爱、对丰收的渴望、对童年的回忆以及对“犁的消失”的伤感。

B.文章第三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赞扬了“犁”的独特品性,写出了犁在农具中的独特地位,彰显了作者对“犁”的独特情结。

C.第六段“鸟儿像歌手,唤醒了深深的记忆,消除了心中郁积的烦躁”,第七段“农人的吆喝声,听后特别舒坦,不像汽车的噪音,撕裂耳膜”,与作者对童年的回忆以及文章的主题相呼应。

D.本文是作者身处“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之后,从心底里唱出的乡情、“我”、土地与未来相依相恋的一曲动人的赞歌。

项,“对‘犁的消失’的伤感”有误。

原文是“站在马路边,注视穿梭般的车流,耳边的聒噪,有了不尽的感伤”,是对故乡没有了“童年的足迹”的伤感。

★5.(概括内容要点)文章以“犁”为线索,多次具体描写了人们使唤牛或用犁的活动,请简要概括。

耕地农人:犁划开黑土地,犁尖被土地磨得锃亮,翻耕的泥土像开放的花儿。

②鲁北平原村里人家:全家齐上阵,套绳搭肩,弯腰弓身,汗湿衣服,滴落泥土。

③上海知青:大声喊“前进”,牛车一动不动;不停地拍打牛身,牛却慢慢倒刍。

④男教师:吆喝着牛,牛听话地拉犁向前,犁翻开了土地。

⑤“我们”:犁在手中不听使唤,牛走走停停;“我”扶犁时东摇西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