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练习:课时跟踪检测(十四)+中庸之道+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四第十四课中庸之道Word含答案

高二语文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四第十四课中庸之道Word含答案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颛孙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

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

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

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影响,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

他鄙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

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

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

他与人交往注重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

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眼前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中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其有“亚圣之德”。

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

儒学讲求的中庸之道,主张在矛盾对立的两极中做出优化选择,追求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谐调。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坐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

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反对走极端,主张在异见、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对各方统筹兼顾,具有宽大包容性和广泛满意度的黄金中道,体现了和平理性、稳步渐进、损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实现谐调为目的的优化决策路线。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四单元相关读物《中庸》节选+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四单元相关读物《中庸》节选+Word版含答案

第四单元相关读物《中庸》节选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尊贤.,则不惑D.子.庶民也解析:D项,子: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子女对待。

其余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A 项亲友,B项愚人,C项贤人。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义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A.致.中和,天地位焉致:达到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措:放下C.小人反.中庸反:反对D.子庶民,则百姓劝.劝:勉励,指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解析:C项,反:违背。

答案:C3.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喜怒哀乐之.未发A.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B.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C.填然鼓之.D.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解析:例句与A项都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指示代词;C 项,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D项,结构助词,的。

答案:A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A.从容..之,慎思之..中道,圣人也B.博学之,审问C.好学..近乎知D.吾从而..师之解析:A项古义:自然而然。

B项古义:审慎地询问。

D项古义:从,跟随;而,连词,表动作的承接。

答案:C5.下列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句是( )A.致中和,天地位.焉B.子.庶民也C.来.百工也D.知耻.近乎勇解析:A、B项均为名词作动词,C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D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6~9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中 庸中庸是儒家著名的伦理思想之一。

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不变。

中庸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没有过头或不及的态度。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如果达不到中庸,就会出现“不中”,不中就是“过”或者“不及”。

《论语·先进》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

做事不走极端,不过分,不把事做绝,不把话说绝;注意分寸,掌握深浅,适可而止。

后人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就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有关。

1.字音字形(1)狂狷.(juàn) (2)讪.(shàn) (3)徼.(jiāo ) (4)乡原.(yuàn) (5)攻讦.(jié) (6)椟.(dú)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 (2)民鲜.久矣:少 (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亲近 (4)义之与比.:接近,靠近 (5)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 (6)必也狂.狷乎: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7)小大由.之:遵循,遵从 (8)君子和.而不同.:和,和谐。

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

同,等同。

指无差别的同一(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喜欢;恶,厌恶 (10)乡原,德之贼.也:仇敌,敌人 (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毁谤 (12)恶徼.以为知者:强取,掠夺 (13)恶讦.以为直者: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2)无莫.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乎:通“獧”,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5)恶徼以为知.者:通“智”,聪明 (6)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逊”,谦逊4.虚词用法(1)也⎩⎪⎨⎪⎧ 师与商也.孰贤: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第一个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第三个为句末语气词,表肯定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句末语气词,表否定乡原,德之贼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2)与⎩⎨⎧师与.商也孰贤:和,连词义之与.比:和……在一起,介词然则师愈与.: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不得中行而与.之:结交,动词5.特殊句式(1)然则..师愈与:这样,那么……(2)乡原,德之贼也:判断句(3)恶徼以为..知者:把……当做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折中的处世态度。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求诸己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求诸己 Word版含解析.doc

2014-2015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求诸己 作业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不舍.昼夜 舍:停止 B .小人之过也必文.文:少,小 C .君子亦党.乎 党:动词,偏袒,包庇 D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讼:责 解析 文:文饰,掩盖。

2.对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解说正确的一组是( A )⎩⎨⎧ ①德之.不修,学之不讲②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③不知其.仁也④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A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D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解析 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助词,“的”;③④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A .君取于吴,为同姓B .非不说子之道C .孙以出之D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解析 A 项“取”通“娶”。

B 项“说”通“悦”。

C 项“孙”通“逊”。

4.下列句子与“不患莫己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C )A.学之不讲B.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C.叶公问孔子于子路D.子将奚先解析C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其余是宾语前置,与例句相同。

5.名句填空。

(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十四)仁义礼智我固有之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十四)仁义礼智我固有之Word版含解析.doc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A*一^.②感吾生之行休①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B. ②岂不诚大丈夫哉①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②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①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② 苟为不熟,不如荑稗解析:选D D 项,都是“假如” 。

A 项,①推行,②将要; 的确;C 项,①竭力,尽力,②强大。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仁,人之安宅也 <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知皆扩而充之矣 V ・ 非恶其声而然也明于庶物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解析:选B A 项,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

B 项,均为判断句的标志。

C项,表并列;表因果。

D 项,对;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 .义,人之正路.也C.B 项,①真诚,②确定,A.五谷者,种之. 行不忍人之.政美者也C.B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C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D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解析:选A “正路”古义是正确的道路;今义是指做人做事的正当途径。

其他三项古今义相同。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饿其体肤”中的“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强恕而行B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C. 察于人伦D. 反身而诚.解析:选B A项,名词作状语,按照恕道。

B项,使动用法,使……成熟;与例句同。

C项,无活用,“仔细观察”之意。

D项,意动用法,认为……真诚。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一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新步步高】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 Word版含解析

【新步步高】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 Word版含解析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它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它动人的魅力。

1.字音字形(1)狂狷.()(2)讪.()(3)徼.()(4)乡原.() (5)攻讦.() (6)椟.()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民鲜.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义之与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不得中行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必也狂.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小大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君子和.而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乡原,德之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恶徼.以为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恶讦.以为直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必也狂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乡原.,德之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恶徼以为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恶不孙.以为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虚词用法(1)也⎩⎨⎧ 师与商也.孰贤: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乡原,德之贼也.:(2)与⎩⎨⎧师与.商也孰贤: 义之与.比: 然则师愈与.: 不得中行而与.之: 5.特殊句式(1)然则..师愈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乡原,德之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恶徼以为..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犹不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和而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礼之用,和为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名句积累(1)君子和而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时跟踪检测:(一) 《论语》十则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时跟踪检测:(一) 《论语》十则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一) 《论语》十则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正:正确B.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自立C.愿无伐善,无施.劳施:表白D.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敏:聪敏,聪明解析:正:修正。

答案:A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B.及其壮也.,血气方刚廉颇者,赵之良将也.C.克己复礼为.仁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不义而.富且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解析:C项,动词,为,是。

A项,之,代词;助词,的。

B项,也,表提顿语气助词,不译;表判断的语气助词。

D项,而,表修饰;表转折。

答案:C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解析:A项,“已”通“矣”;B项,“有”通“又”;C项,最后一个“知”通“智”。

答案:D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敏于事而慎于言C.克己复礼为仁D.是寡人之过也解析:B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

答案:B5.名句名篇填空。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及其壮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2)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3)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血气方刚戒之在斗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学以致其道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学以致其道 Word版含解析

2022-2021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以致其道 作业一、基础学问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肆:制作器物的场所,作坊B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聪慧C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俭:约束D .事君能致.其身 致:奉献,献出 解析 B 项敏:勤勉。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B ) A.⎩⎨⎧古之.学者为己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B.⎩⎨⎧ 敏以求之者.也不贤者.识其小者C.⎩⎨⎧敏于事而.慎于言切问而.近思D.⎩⎨⎧仁在其中矣.吾必谓之学矣.解析 A 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B 项分别为语气词,表推断/代词,“……的人”。

C 项均为连词,表并列。

D 项均为语气词“了”。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 .诲女知之乎 B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C .就有道而正焉 D .今也则亡解析 A 项“女”通“汝”。

B 项“与”通“欤”。

D 项“亡”通“无”。

4.下列句子不属于推断句的一项是( A ) A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B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C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D .子闻之,曰:“是礼也。

”解析 A 项“是”代词,“也”表停顿。

5.名句填空。

(1)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 中庸之道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乡原,德之贼也C.赐也亦有恶乎D.恶不以为勇者解析:选C A项,“知”通“智”;B项,“原”通“愿”;D项,“”通“逊”。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至.(达到极点)矣乎然则师愈.(严重)与B.过犹.(如同)不及无适.(亲厚)也,无莫也C.义之与比.(靠在一起) 小大由.(遵从)之D.乡原,德之贼.(破坏者)也恶居下流而讪.(毁谤)上者解析:选A A项,愈:强,胜过。

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恶不以为..勇者B.不以礼节..之C.恶果敢....而窒者D.君子和而不同解析:选C A项,以为:(古)把……作为/(今)认为;B项,礼节:(古)两个词,礼仪节制/(今)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C项,古今同义;D项,不同:(古)不等同,不混同/(今)不一样。

4.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乡原,德之.贼也其不善者恶之.B.知和而.和君子和而.不同C.师与商也.孰贤狷者有所不为也.D.君子之于.天下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解析:选D A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B项,连词,于是,就/连词,却;C项,为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为句末语气助词,表述语气;D项,介词,对,对于。

5.选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A.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B.义之与比C.为国以礼D.敏于事而慎于言解析:选A 例句和A句都是定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状语后置句。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做事要把握好度,要恰到好处。

B.孔子认为君子与别人相处,不比亲疏,只比道义。

C.礼和德不同,不是个人修养。

礼的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处理差别,建立“和”的秩序。

D.果敢却固执不通,勇敢而不知谦退,违背“中庸”的处事原则,所以孔子和子贡憎恶这样的人。

解析:选B “不比亲疏,只比道义”错,应是“既不亲近哪个,也不疏远哪个,只和义在一起”。

二、《论语》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8题。

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何晏《论语集解》)和者,无乖戾之心。

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论语》)7.前两则材料均是对《论语》中某一段话的注译,请写出这一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前两则共同的关键词是“和”“同”,主要关键词有“君子”“小人”“和”“不和”等,联系论语中要求背诵的语段,再结合语段的思想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结合上面材料,简述你从中得到的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前两则材料教人如何做到“和而不同”,这是与小人的“同而不和”相对比后得出的结论。

第三则材料强调“礼”的作用,这种“和”不是无原则的“和”,里面包含着“中庸”思想。

答案:①与人交往时要做到“和而不同”,既不盲目附和,又能兼容不同意见,要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不必苟同于对方。

②为和而和是无原则的调和,要以礼为原则寻求各方的协调与和谐。

(二)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9~10题。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29)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4.10)9.请写出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偏不倚不瘟不火不即不离10.结合这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统治者考虑自身利益时过于扬,未能在自身利益与民众利益之间寻求出一种平衡关系,因为统治者缺乏“中庸”这一至德很久了,老百姓很久没感受到它了。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廉耻[清]顾炎武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为之。

”嗟乎!之推①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②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约止..欲将。

”《后汉书》: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悉以.金马还之。

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

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注] ①之推:即颜之推,北齐文学家。

②《小宛》: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是一首父母离世后劝告兄弟小心避祸的诗歌。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至于悖.礼犯义悖:违背B.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微:衰弱C.弃礼义,捐.廉耻捐:放弃D.三约止..欲将约止:差不多解析:选D 约止:克制。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不耻则.无所不为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鸡鸣不已于.风雨徘徊于.斗牛之间C.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悉以.金马还之亦不以.城予解析:选A A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

B项,均为介词,在。

C项,均表停顿语气,不译。

D项,均为介词,把。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无耻是不廉洁的根源,尤其是士大夫的无耻,那就是一种国耻。

B.颜之推对齐国的士大夫教育孩子的方法持否定态度,那是他认为孩子们要有出息就不该去做官。

C.不顾廉耻,历代都有。

朝廷通过教化,让士人养成知廉耻的优良的节操,天下就有了美好的风俗。

D.《后汉书》中所记的奂是个廉洁的人,他把羌人送的马匹和金子悉数退还,使威望教化得到了发扬。

解析:选B 颜之推不是反对孩子做官,而是不愿意让孩子凭借一些小技艺向权势者献媚而做官。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解析: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人如果到了这种地步,那么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没有一样不会到来;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道理呢?”文中的虚词“则”“亦”“况”等,以及“无所”“其有”等句式结构特点,是断句的重要依据。

答案: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诡计耍奸巧的人,耻对他们是无用的。

(2)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吗?参考译文: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

人如果到了这种地步,那么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没有一样不会到来;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道理呢?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