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之魅:说文解字

合集下载

读《说文解字》有感作文600字

读《说文解字》有感作文600字

读《说文解字》有感作文600字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有趣的书,叫《说文解字》。

这本书可神奇啦!它就像一个知识的大宝库,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汉字的秘密。

比如说“日”字,它看起来就像一个大大的太阳,中间的一横就像是太阳发出的光芒。

原来古人就是这样根据事物的样子创造出汉字的呀!
还有“水”字,那弯弯扭扭的线条,就像流淌的小河。

每当我看到这些字,就好像能看到它们所代表的东西出现在眼前。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汉字不再是一个个生硬的符号,而是有着有趣故事的小精灵。

我更加喜欢汉字啦,也更想学好语文,去探索更多汉字的奥秘。

小朋友们,你们也快来读一读《说文解字》吧,一定会有很多惊喜的!
作文二
亲爱的小朋友们,我要和你们说一说我读《说文解字》的感受。

《说文解字》这本书啊,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汉字世界的大门。

比如说“人”字,简简单单的一撇一捺,却代表着我们人类。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操场上快乐奔跑的样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姿态。

再比如“鸟”字,那一点就像是鸟的眼睛,好像在看着我们。

我仿佛能看到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唱歌。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像在汉字的乐园里玩耍,每个字都让我觉得新鲜又有趣。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汉字世界,感受它的魅力吧!。

《说文解字》赏析

《说文解字》赏析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首部按照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

其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

《说文解字》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字:详细阐述了汉字的起源、字形、字义及演变等方面的知识,揭示了汉字的内在规律和构成基础。

通过对每个汉字的形、音、义进行分析,展现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内涵。

2. 字体:收录了小篆、古文、籀文等各类字体,并对不同字体的特点进行了阐述。

通过对比不同字体之间的差异,展现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3. 文化:通过对汉字的字义分析,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文化信息。

例如,对“仁”、“义”、“礼”、“智”、“信”等汉字的解释,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

4. 艺术:通过对汉字的笔画、结构、章法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汉字的艺术之美。

例如,对“永”、“书”、“公”等汉字的笔画和结构进行分析,展现了汉字的线条美和空间美。

《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重要的文字学著作,也是一部集大成的文化瑰宝。

它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发展历程和内在规律,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汉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视角。

同时,《说文解字》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说文解字》中,字义是指汉字所表达的概念或意义,是汉字使用的核心和基础。

每个汉字都有其特定的字义,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

《说文解字》中对字义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本义:是指汉字造字之初,与字形最切合的字义,是汉字最基本的含义。

例如,“日”字的本义为太阳,“月”字的本义为月亮。

2. 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其他含义。

引申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比喻、借代、象征等。

例如,“木”字的引申义有树木、木材、木材制品等。

3. 假借义:是指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另一个字的含义。

例如,“杯”字的假借义借用来表示“酒器”,而“不”字的假借义则借用来表示否定词。

汉字之魅

汉字之魅

汉字之魅汉字是一个服务于汉语表达的书面符号系统。

这个系统由于基本上始终保持着它的表意功能,以及形、音、义合一的特点,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神奇效用,因而成为中国社会,尤其是汉族社会发展的见证。

从某种程度上说,汉字是中国社会多姿多彩的投影,汉字可以反映汉族人民从心理、礼俗到生活习惯的许多情况,提供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许多线索。

以至于有不少专门研究汉字的学者认为:“解释一个汉字常常就是作一部中国文化史。

”可能很多同学看到这个题目时,心里会嘀咕:“我们又不是三岁小孩,咱好歹也是大学生对不对?生在中国长在中国,还有不认识汉字的道理?还需要你来教?”当然,在这个后喻时代,我相信你们中间肯定有对汉字与中华文明钻研很深的同学,同时,我也相信:即使我们可能每天都在接触它、使用它,依然有了解它的源流、特质以及对我们生活深层次的影响。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我们每天耳濡目染的汉语、汉字虽然就像饭和水一样平淡无奇,真要说起内中奥妙来,恐怕没有那位学者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已经融会贯通、了无窒碍。

不信?且来看这几句话。

哪位同学能指出上面这五句话用到了哪几种字体?诸位可能都算是网络中国的数字原住民了,对于第三、第四行的文字应该是很熟悉的对不对?嗯,这就是传说中的“火星文”。

第一行诸位可能比较陌生,那是小篆;第二行呢,瘦金体,就是宋徽宗赵佶首创的一种字体;最后一行,诸位也许已经看出来了,这是草书。

看到了吧,简简单单两句话,就可以有这么多的花样。

汉字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还得归因于它的悠久历史。

目前世界上大规模使用的文字,最古老的,还属汉字。

要想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还得从头说起。

汉字源流我们还是先从“汉字”的词源说起吧。

“汉字”一词早出自《金史》卷九本纪第九“章宗一”:“十八年,封金源郡王。

始习本朝语言小字,及汉字经书,以进士完颜匡、司经徐孝美等侍读”。

此外书中还有“女真初无文字,及破辽,获契丹、汉人,始通契丹、汉字,于是诸子皆学之”。

汉语之魅,汉语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汉语之魅,汉语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汉语之魅,汉语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汉语有多美,观之形式多变,可豪放、可含蓄,读之朗朗上口,意韵无穷。

中文之美,美在形体,亦美在风骨。

不学习汉语,那就不会知道“红尘”是怎样的纷纷攘攘难舍断,“断肠”又是怎样的相思,“江南”又是怎样的烟雨朦胧,“明月”又是怎样一种乡愁,“天涯”究竟有多遥远?有时候,我们似乎忘了中文有多美丽优雅,有多震撼人心!1汉语断句真心太重要了学汉语,断句比你想的重要多了,不好好断句,就会……在民间流传多年的“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不同的断句,不同的意思,来感受下。

一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二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三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四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五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有时候,学会断句还能救命。

有这么个故事,说的是慈禧太后让一位书法家给她题扇,写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但是,这书法家一紧张漏写了一个“间”字,慈禧看后,勃然大怒,来了句“你戏弄哀家,拉出去砍了。

”关键时刻,被吓着的书法家急中生智,赶紧说自己原本只是写了首小令,还高声朗诵出来。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了,明知他是诡辩,却也无理由砍人家头,只好作罢。

2重音不同,意思也差的很多不知你们有没有发现,一句话,读的重音不同,那意思可能会差了春夏秋冬一整年。

冬天冷的时候,能穿多少就穿多少。

夏天热的时候,能穿多少就穿多少。

想起十几岁时,为不穿秋裤和妈妈斗智斗勇的日子,一转眼就过去好多年了,真怀念。

3同一个字,字数不同意思大不一样最最让人崩溃的是,聊天时因为同一个字,多打了几个,就只能两个人玩猜猜了。

哈——愉悦哈哈——开心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蛇精病!呵——高冷呵呵——阴险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傻笑呃——迟疑呃呃——无语呃呃呃呃呃呃呃呃——打嗝了!不用逃避,这都是真实的,聊天时多打了个“哈”就被人追问了半天“你是不是傻……”4汉语中,一个'我’衍生出的称呼在汉语中,身份不同,对'我’的表达完全不一样。

浅悟汉字的智慧和魅力

浅悟汉字的智慧和魅力
都虚化了 . 只 是 一 个 构成 双 音 节动 词 的虚 语 素 而 已。所
既 能表意用形旁 , 又 可 表 音 用 音 旁 。如 江 、 河、 萌、 鸽、 犁、 疆等 , 这 类 字 在 古 汉字 中 占8 0 %以 上 . 它 突 破 了 汉 字
纯 表意 的局 限 . 使 学 习者 易认 好读 在 汉字 庞 大 的 家 族
我 们 从 六 书 的 发 明 创 造 .可 以 看 到 中 华 民 族 在 很 久 以
前 就 有 着 非凡 的思 辩 能 力 。
二、 汉字 的人 文 性
1 . 以人 文本 . 人 合 一

汉 字 的 科 学 性
汉 字 并 不是 一般 意 义 上 的 记 录 符 号 .它 的产 生并 不是随意 的, 无 规律 可 循 的 。东 汉 文 字 学 家 许 慎 撰 著 了 《 说文解字》 .作 者 在 此 书 中对 六 书 进 行 了 准 确 生 动 的
五首: “ 勉你信余 言 . 识 取 衣 中 宝 。” “ 识取 ” 即认识 , 记 住。 又第二四三首 : “ 看 取 开眼 贼 , 闹市集人决。 ‘ 看取 ” 即看 , 观 看 。杜 甫 《 客 至》 : “ 肯 与 邻 翁相 对 饮 , 隔篱 呼 取 尽馀杯 。” 宋张元干《 贺 新郎》 : “ 唤取谪 仙平章看 , 过 苕 溪 尚 许 垂 纶 否 ?” “ 呼取” 、 “ 唤取 ” 即 呼唤 。晏 几 道 《 六 幺 令》 : “ 都待笙歌散 了. 记 取 留 时 霎 。” “ 记取 ” 扰 记 住 。李 清照《 渔家 傲 》 : “ 九 万 里 云鹏 正 举 , 风休 住 , 蓬 舟 吹 取 三 山 去 。 ~吹 取 ” 犹吹走 。又有“ 认取” 、 “ 寄取 ” 、 “ 携取” 、 “ 载取 ” 、 “ 系取” 、 “ 留取 ” 、 “ 收取” 、 “ 分取 ” 、 “ 惜取 ” 、 “ 怜 取” 、 “ 听取 ” 、 “ 斫取” 等 。这 些 双 音 节 动 词 中 “ 取” 的含 义

汉字魅力

汉字魅力

汉字的魅力汉字文化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汉字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

说到“熟悉”,我们对汉字只是认识罢了,也许还谈不上“了解”,这如同男女生谈恋爱,只认识对方的相貌、喜好,并不深入了解对方的性格。

认识是因为实用,了解是为了过日子。

虽然我们不以研究汉字过日子,但是多了解一些有关汉字的知识,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有很大益处的,就像有了异性朋友,可以在同性面前炫耀自己,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一样。

多了解汉字,可以增进我们对汉字的热爱。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表意文字之一,是华夏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汉字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汉字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联系。

1、形象直观的思维方式古人造字,从感性出发,把自然之象的五官感受力求精确地在汉字形体上如画如塑地呈现出来,让人们能直观地感受到字所表示的意义。

如“人”,甲骨文“”面朝左立着一个人的外形;“囚”甲骨文“”,拘禁在笼中的囚犯;“子”,小篆“”,刚出生的婴儿,上部是头,左右是两臂,两腿用小被裹在一起的样子。

“左”“右”,小篆“”“”用人的两手表示方位。

还有“羊”“日”“水”“州”“矢”“甘”“木”“本”“末”“步”“走”“涉”“逆”“司”。

2、经验综合性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方式)汉民族的思维具有综合性特征,他倾向于对感性经验作抽象整体性的把握,这种思维影响着汉字,汉字是客观物象的抽象性线条。

如“云(雲)”天降雨时山川出云。

“雹”甲骨文“”上为雨,下为冰雹之形。

“冫”,“冰”的象形字,甲骨文“”像严寒之下而突起的冰块,凡“冫”为部首的字大都有“寒冷”““凝固”之意,如“寒、冬、冷、冻、凌、冽、凉、凛、凝”。

“子”为部首的字大都与孩子有关,如“孕”甲骨文“”面朝左侧立的一个人,腹中有子,本意为怀胎;“孙(孫)”,甲骨文“”,左边是小儿形,右边是绳索形,绳索有系联之义,即系于“子”下者就是孙;“孝”“”小孩用手扶持老人行走,即孝子;“乳”,“”母亲面朝左而跪坐着,两手环抱一个娃娃,胸前的一点为乳房,表示给娃娃喂奶;“孟”“”像器中有一个婴儿,表示给初生的婴儿冲洗;“学(學)”“”教儿童学习结网的技能;“孚”“”捉住一个人,即俘虏,古代交换俘虏必须讲信用的。

赏汉字之美,悟文化之魅——谈小学语文汉字教学

赏汉字之美,悟文化之魅——谈小学语文汉字教学

课程与教学Kechengyujiaoxue[摘 要]汉字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汉字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进行小学阶段的汉字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汉字的功能性,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汉字的文化性,从形、音、义等方面入手,采用多种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提升汉字教学的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汉字教学 策略在以往的汉字教学中,很多学生对汉字的认知都停留在汉字的功能性上,认为汉字是最基础、最简单的学习内容,汉字学习只是出于学习需要。

这种认知是片面的,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不利于汉字文化的传承。

基于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在进行汉字教学的时候,需要多角度地对汉字进行解析,让学生认识到汉字学习的乐趣以及汉字的魅力。

鉴于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小学语文汉字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一、以形猜音汉字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读字只读半边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学生的汉字积累量有限,只认识整个汉字的一部分;二是汉字中有很多形声字,这些形声字的其中一部分的读音就是整个汉字的读音。

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汉字教学时采用以形猜音的形式进行教学,这个“猜”的过程可以增添教学的趣味性,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印象,加深学生的记忆,并提升汉字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进行《小蝌蚪找妈妈》的汉字教学时,其中“顶”“孩”都是形声字,所以,我特意将这两个字单列出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之前,我告诉学生我们要做一个小游戏,一听到“游戏”二字,学生明显兴奋了起来。

我告诉学生这个游戏叫作“猜猜我叫什么”,随即给学生展示了“顶”“孩”“爸”“妈”等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看看哪个小组猜对的字音多。

展示的字中有学生以前学过的,也有没学过的,在游戏的形式下,很多学生求胜心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只读自己认识的那部分的字音,然后惊喜地发现这个读音竟然是正确的。

在游戏之后,我问学生有什么发现,很多学生都认识到了形和声之间的联系,我告诉学生这样的字叫作形声字。

【初一作文】汉字之魅

【初一作文】汉字之魅

【初一作文】汉字之魅有人说,汉字之魅,魅在情感;有人说,汉字之魅,魅在细腻;有人说,汉字之魅,魅在意义。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雅士,用一个个汉字组成一句句诗句,谱写出“朗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情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友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观。

寥寥几字,却饱含了作者或复杂,或喜爱,或伤感的内心情感。

有哪一个国家的文学可以与汉字相比拟呢?美女如花如云,“手如柔荑,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峨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妖娆美丽的庄姜,“云鬓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是高贵端庄的洛神;“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写之外俗”是清丽脱俗的探春。

这些词句,让你在恍惚中,似乎看到了正缓缓向你走来的美人,你乱了心,失了魂,在淡淡的灯光下,她们似乎在向你笑。

汉字将她们的一颦一笑,都如一幅画般将她们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栩栩如生。

相比之下,外国的语言就显得苍白无力,比如说英语,就算西施,也是用“beautiful”来形容她的容貌,显得呆板无趣,更不用说叫他们翻译“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了,因为他们无法理解美貌怎么会和鱼,雁,月,花这种完全与美不沾边的词有关系。

这就是汉字的魅力,是汉字的精髓。

如果汉字是皓月,那么别的文字就是萤火,它们之间的差距遥不可及。

汉字历史悠久,犹如千年佳酿,越经时间的磨砺,越发的香醇,白酒是如此,葡萄酒也是如此;汉字语音响亮清晰,犹如轻快小曲听了之后,让人感到心情舒畅,《四小天鹅曲》是如此,《土耳其进行曲》也是如此;汉字结构精致,犹如蝴蝶扇翅,枯叶蝶是如此,蓝色大半闭蝶也是如此。

汉字之魅,魅在情感;汉字之魅,魅在细腻;汉字之魅,魅在意义。

有什么能与汉字相比呢?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事符号:
甲骨文:
甲骨文
这是商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由 于它是以记录占卜之事为主的,所以又 被称为“卜辞”、“契文”;又因为最 早是在殷墟(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在 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又叫“殷 墟文字”。已收集到的甲骨文单字约有 四千多个,其中一千多字可以释读。这 种文字已较完备,但是有许多字的笔画 和偏旁尚未完全定型。周朝早期也有少 量甲骨文出土。
六书
• 象形 • 指事 • 形声 • 会意
• 转注 • 假借
造字法
组字法 用字法
象形
• 象形者,画其成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隶书
小篆
金文
甲骨文
骨刻文
隶书
小篆
金文
甲骨文
骨刻文
指事
•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 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 造字
隶书
小篆
金文
甲骨文
骨刻文
隶书
小篆
金文
甲骨文
骨刻文
形声
•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 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其中的一个文或 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表示事物的读 音。 • 江,从水工声 • 河,从水可声
“ 江” 字现在念作jiang , 它的声旁“工”现在念作 gong , 从此可以推知造这个字的时候本来是念 gong 的 。 于是们去查一下 gong 这个声音可能表示些什么意义 。 我们查到了 “ 工” 的孳乳字里头有个 “ ”字 , 也念 gong , 《集韵》 说是 “击石声” , 那么就对了 。 因为 “ 江” 字本来就是为长江专造的 ,长江里头多石头 , 特 别是三峡一带 , 水流过去常要发生 gong - gong 的声音 , 所以人们就管它叫 gong , 并且就用 gong 声的“ 工” 加 个 “ 水” 旁造成了 “ 江” 字 。“ 河” 字从 “可” 声 , “可” 字现在念作ke ,“ 河”字却念作 he , 那么古 到底是 念作 ke 还是 he 呢 ?这得去查考一下古音的字 典 ,查的结果知道它既不是 ke 也不是he ,而是 ha 。 …… 《说文》 说是 “逆恶惊词也” ,意思就是看 见有祸而吃惊的声音 , 那么又对了 。 因为 “河” 字也 为黄河专造的 ,李白所谓 “黄河之水天上来”,那水 奔流作ha - ha 之声 , 使人惊骇 , 所以人们就管它叫 ha ,并 且就用本来念 ha 的 “ 可” 加个“ 水”旁造成了“河” 字
假借
•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 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就 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 • 之,从止在一上,像人足于地上有所往。 之者,往也。后假借为虚词“之” • 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后假借为连词 “而”
会意
•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 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 分合成的意义
• 武:从止从戈 ,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脚, 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 意思。 • 信:从人从信
转注
•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 意思是归于同一部类的字,它们的字义可 以互为训释。 • 考者,老也; • 老者,考也;
说文解字
赵中民:汉字历史 李湘鸿:象形,指事 罗天恒:形声,会意 陈章泓:转注,假借
汉字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它由记事符号和记事图画 演变而成。早在新石器时 代晚期的彩陶上,就出现 图画和符号,它就是汉字 的前身。现在所能看到的 最早成熟汉字,是公元前 十四世纪(商代)刻于兽 骨和龟甲上的文字,称甲 骨文。已使用单字四千六 百多个,形声字已占一定 比例,已是发展成熟的文 字了
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其实这几种字体的出现时间都很 相近,隶书,楷书是汉末,草书 是汉朝早期,行书出现的年代是 在三国时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 间的一种字体,多为行楷。而这 之后中国也出现了相应的书画家, 文有必要知道中国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也就是汉字的造字法。
金 文
这是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又叫“钟鼎文”。这种文字前期字体与甲 骨文相近,有的还保留了早期图画文字的 痕迹;后期与小篆相近。已收集到的金文 单字有五六千个,多半可以释读。金文的 形体结构比较成熟,周朝的金文铭辞有的 一篇长达五百字。
小 篆
这是秦朝通行的文字,又称“秦篆”。 战国时期,中国各地文字异形;秦始皇 统一中国之后,对文字加以整理和简化, 在“大篆”(又称“籀文”,春秋战国 间通行于秦国)的基础上,规定了一种 标准字体,这就是“小篆”。秦朝的这 一统一全国文字的重要措施,对汉字的 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