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导学案毛兴荣
《春》导学案(修改)

《春》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欣赏感悟,感知文章整体,领悟诗画意境,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3、感悟作者用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
【学习重难点】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
2、感悟作者用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
【课时】2课时一、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迷藏.()宝藏.()(2)散.步()散.在草丛里()(3)薄.烟()薄.弱()薄.荷()(4)应和.()和.解()和.面()和.稀泥()(5)黄.晕()晕.车()2、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原籍浙江绍兴,出生江苏东海。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
他的散文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本文共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给每副图加个小标题4、朗读文中优美的语句,并摘抄在下面。
二、课堂活动(一)背景介绍朱自清的绝大部分散文都标有写作时间乃至地点。
而惟独《春》既无时间,也没地点,也未曾收入他早期出版的《踪迹》(1924年)、《背影》(1958年)、《你我》(1936年)等集子中。
于是有人推测说:“《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
”也有人认为:《春》是一篇“少年气盛”之作,时间当在1924年之前。
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读春(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2)记一记。
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3)想一想。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春天的?请分别给每幅画面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春》导学案含答案

新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版权全部 @新世纪教育网11《春》教案学习目标1.认识作者及其代表作品;理解并累积文中的生字、新词。
2.能流利地朗诵并背诵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领会作者对春季无穷热爱的感情,培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要点1.学习本文正确生动的用词,领会作者清爽自然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光景特点,深入仔细多角度察看光景的方法。
学习难点1、学习作者抓住光景特点,深入仔细多角度察看光景的方法。
2、领会本文构想精良,构造谨慎的特点。
一、课前预习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 )( ) 振作( ) 应和()黄晕()..)亮 h ōng ( ...)转 li áo ( )托 朗 r ùn ( ) w ǎn ( 2 、给以下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 )( ) ( 1)涨 (2)散( ) ( ) ( )( ) ( 3)晕 (4)藏( )( ) 3、依据解说写出相应的词语。
( 1)欢欢欣喜的样子。
( ) ( 2)呼喊朋友,招引伙伴。
( ) ( 3)比喻姿态优美。
( ) ( 4)伸展、活动。
( ) ( 5)明亮滋润。
( ) ( 6)各样气味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愈来愈浓。
(( 7)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
() )4. 修辞方法与其余三项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 东风来了,春季的脚步近了。
C. 鸟儿将巢何在繁荣嫩叶中间,高盛行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洪亮的歌喉。
D. 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5.从括号里选出适合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 ________(闹②小草也青得 ________(刺 逼)你的眼。
飞)着。
新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版权全部@新世纪教育网③山 ________(湿润朗润)起来了。
________(衬托衬托)出一片④夜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寂静沉寂)而和平的夜。
《春》导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2、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社会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且积极向上的个性品格。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春天的景物、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学习难点】
有感情地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生动的语言美。
【学法指导】
【知识构建】
散文阅读属于记叙文的范围,是中考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
本环节主要帮助考生把握散文的特点,了解散文的分类,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培养阅读散文的基本能力。
特点:形散神不散
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
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
语言:华丽优美或朴素自然
【作家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写作背景】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春》导学案

3.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的感受。(学生发言)
示例:我觉得《春》像一首赞美诗。
我觉得《春》像一幅山水画。
我觉得《春》像一首轻快明丽的乐曲。
我觉得《春》像一首节奏明快的歌。
我觉得《春》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味探究】
要求:
1.把你以为好的的词语推荐出来,并与对桌或者同组成员分享讨论。
例句:
盼望盼望—期望—希望:都可做动词,“盼望、期望”含有殷切等待的意思,语意较重,“希望”只是一般的想想,语意较轻,对别人,对自己都可以用,“盼望”只作动词,后两都还兼做名词。
朗润—湿润:都有“润泽”的意思,前者还有“明朗”的意思,课文中指山形清晰,山色润泽;后者有潮湿的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觉得《春》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练习】
1、朱自清在散文《春》一文第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18、朱自清在散文《春》一文中用了两组排比句。是哪两句?
3、“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什么样的特点?
9、《春》中“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哪里?
10、《春》中“一年之计在于春”出自哪里?
11、体会下列句子,在括号里填上有动感的字:
当春带着她特有的新绿,海一样地()来时,真能让人心醉;
当春携着她特有的温煦,潮一样地()来时,也能让人断魂。
12.请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诗歌含义描绘你眼中春天?
科目
语文
课题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春》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春》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本课课文《春》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述。
2.理解并掌握本课出现的重点单词和词组,能正确运用。
3.能读通本课的重点句子,理解其中含义。
4.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分析和写作能力。
二、导学重点1.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理解生词的基本意义和词组的用法。
3.分析课文的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三、导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夸张手法。
2.理解课文中的含义,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四、导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亮出一张描绘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带着学生思考:“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对春天有什么样的期待?”学生看完图片后进行回答。
教师引导他们谈论春天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2.通过引导学生关于春天的亲身体验,让他们回忆和讲述春天令人心动的事情。
教师可以举例:“你们在春天的时候见过哪些美丽的花朵?有什么重要的节日是在春天举行的?你们在春天喜欢做些什么活动?”3.教师对学生所描述的春天场景进行总结,谈论春天的大致特点。
如:春天是一个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天空湛蓝,阳光明媚。
那时,大地万物复苏,花儿开放,鸟儿歌唱。
春天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季节,让人感到愉快和舒畅。
2.自主学习1.课文导入:“通过了解春天的美丽和特点以及我们期待的春天,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诗《春》。
”让学生用默读或朗读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2.阅读训练:“读读看,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3.整体理解:“诗中的这些内容与我们刚才谈论的春天有什么相似之处?”请学生思考并讨论。
4.逐句理解:“请大家仔细品读课文中的每一句话,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春眠不觉晓。
”中的“春眠”是什么意思?(2)“处处闻啼鸟。
”这句话是怎样描述鸟儿的?(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句话有什么特点?(4)“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句话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感受的?5.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课文,找出与诗中描述的春天相关的词汇和词组,并试着总结出句子间的联系。
《春》导学案(五篇范文)

《春》导学案(五篇范文)第一篇:《春》导学案《春》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3.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学习重难点】1.理清作者思路。
2.研读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3.学习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前预习区】【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
朱自清最初以诗出名,长诗有《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
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
二.时代背景: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是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他出身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在北大读书时,生活十分贫苦。
其间参加过“五四”运动并结识了共产党人邓中夏,但他此时只在“荒郊”中彷徨,未能走上革命道路。
在清华任教时,他曾和学生游行,亲历了“三•一八”惨案,写了《执政府前大屠杀记》一文进行控诉。
三.相关知识:他写作《背影》等散文,“意在表现自己”,展示“人生的一角”,开展对人生的批评。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苦闷中埋头研究古典文学。
“九•一八”事变,他思想开始转变,曾参加“一二•九”运动。
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中做官。
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写诗歌颂闻一多,预言在火的遗烬里必然“爆出个新中国”,他还冒危险参加了李、闻追悼会。
1947年他又冒“坐牢”的危险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任意逮捕人民,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了名。
他集成一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的对联勉励自己。
此时,他生活清苦,一身重病,但仍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
临终前嘱咐家属:“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春》导学案12

《春》导学案121春【学习目标】1、理解、识记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陶醉于春之美。
3、学会分析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作用;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
4、体会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感受作者热爱春和赞美春的情感。
【学习重点】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作用;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感受作者热爱春和赞美春的情感。
【学法指导】1、通过查字典、词典掌握生字生词。
2、反复朗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
3、运用设疑解疑的方法把握文章:读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主要信息——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结构来写的——用什么方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给你怎样的启示。
【学习过程】预习导案一、走进作家作品。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
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记录着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散文创作,做学问;1946年7月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8月在北平逝世。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二、用批注法自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要求】自由读,正字音。
1、在课文中划出以下字词,然后在课本上给加点字注音。
朗润酝酿婉转嘹亮黄晕衬托抖擞应和薄烟蓑衣2、解释以下词语,写在课本上。
酝酿卖弄衬托抖擞精神花枝招展〔二〕再读课文【要求】1、有感情地试着朗读,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春》导学案-青春的情绪导学案

《春》导学案|青春的情绪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3. 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学习重点】1.理清作者思路。
2.研读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学习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2课时【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2.积累词语。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宛转()黄晕()应和()()蓑衣()抖擞()()笼罩()朗润()烘托()(2)解释词语。
呼朋引伴:花枝招展:朗润:酝酿:宛转:欣欣然: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和节奏,感受作者对春天的感情。
4.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春天的几幅图画?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5.把你喜欢的句子划出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作者简介:三、检查预习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哪几幅图画?五、美读课文,品味探究:要求:1.把你以为好的的词语推荐出来2.把你喜欢的句子划出来,读给同学听听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3.用“我觉得《春》像一首。
”来概括你读了《春》后的感受。
2.美句推荐朗读:(同学推荐朗读,并说理由,教师点拨)我推荐:3.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的感受。
(学生发言)示例:我觉得《春》像一首赞美诗。
六、作业:以《我心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第二课时一、导语:二、明确本堂课的学习重点:欣赏结构美,展开联想,体会文境美。
三、品读赏析课文学生放声自读课文1.欣赏结构美:(构建画面,拟好标题,配好音乐)A.读(1—1),展开想象,构建画面,大家讨论,取好名字(四个字,含春字)。
教师提示,点拨。
B.读(2—7)大家讨论,取好名字(四个字,含春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朱自清【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2.欣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课文,读中理解,读中欣赏,读中品味;2.结合课文内容,初步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2.学会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学会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
【学习重点】1.理清层次结构;2.体会朴实、隽永、诗化的语言特色;3.学习调动多种感官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调动多种感官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及背景:朱自清,字佩弦,“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名的散文家。
朱自清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
1948年6月,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国民党反动派屈服,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8月12日病逝于北平,享年51岁。
对此,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2.古诗词中的“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学法指导】学习这篇散文,重在朗读,通过反复朗读,掌握内容,把握形象,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预习导航】一、认真读课文,查字典,给下划线的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水涨( )起来了抖擞( ) 酝( )酿( ) 黄晕( ) 应和( ) 窠()巢()liáo( )亮 nèn ( )叶 chēng( )伞 suō ( )衣 zhǎ( )眼二、解释词语。
1.欣欣然:2.朗润:3.赶趟儿:4.卖弄:5.酝酿:6.抖擞:7.应和:8.烘托: 9.呼朋引伴:10.花枝招展: 11.宛转:三、下面字词中有几个错别字,你能找出并改正出来吗?花枝召展()拱托()一年之记在于春()赶躺儿()舒活精骨()四、这篇散文紧紧围绕一个“春”字来写,按内容依次可概括为春、绘春、春三部分。
描绘了一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春景图,赞美了春天的活力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和力量,抒发了作者对大好春光的之情。
其中绘春部分又依次描绘了五幅色彩斑斓、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图画。
五、结合提示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课文内容结构图。
(1):盼……来……近(统领全篇,开启下文)总体轮廓 (2):水(涨)山()太阳()图 (3) :报春春花图 (4) :花争春春7) 图 (5) :唱春图 (6) :润春图 (7) :迎春(8—10):三个比喻。
娃娃——新;姑娘——;青年——。
六、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划出来,体会一下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试着做批注。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细心品味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
朗读指导:①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和停顿,熟悉课文内容;②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内容;③体会作者情感,有感情朗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2. 听范读,体会感情.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
这一篇咏春的精美散文,不知拨动过多少人的心弦!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
请你认真听,注意朗读时的感情变化,你一定能进入那美妙的境界中。
欣喜(第1段——第2段)轻快(第3段——第4段)柔和(第5段——第7段)振奋(第8段——第10段)除此之外,听读时还应该注意生字词读音,并注意句子的节奏。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研读第一部分:“盼望着,盼望着”用了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急切心情。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宣告春天到来,表达了作者之情。
2.研读第二部分:朗读第二自然段回答:①“朗润”、“涨”、“红”三个词分别写出了春山、春水、春日的什么特点?②三个“起来了”照应了前文的哪一句话?③这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3.赏读第三段:①本段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②哪几句是从正面描写春草的?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③哪几句是从侧面来写春草的?衬托了春草给人带来的什么感受?4.朗读8~10段,思考:①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②写法上有什么特点?③这样结尾与描写景物时所表露的感情有何联系?解答提示:①这部分是春天。
②以三个形象化的,各自成段,先喻为小娃娃,强调一个“新”字;再喻为小姑娘,突出一个“”字;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突出一个“”字。
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领着我们向果实累累的丰收季节走去,使春意越来越浓。
③第二部分绘春时充满喜悦与赞美之情,为第三部分的颂春作了铺垫。
歌颂春天是赞美春天感情的必然发展。
前后的感情是一致的、呼应的。
文章以盼春落笔,中间以绘春续笔,结尾以颂春收笔,这是本文的思路。
全文是的结构。
5.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生动优美的词、句和运用修辞的句子。
其中你最喜欢哪些语句?请仿照示例进行赏析。
示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用得好。
“偷偷地”和“钻”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却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6.揣摩语言形式。
小组讨论:本文语言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三、小组展示及互动点评四、当堂检测: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⑴风轻的,草软的。
⑵坐着,躺着,两个滚,几脚球,几趟跑,几回迷藏。
⑶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着,大小的蝴蝶来去。
⑷……呼朋引伴地卖弄的喉咙,唱出的曲子……⑸……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着蓑,着笠。
2.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手法的一句是()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3.下面这首写春风的散文诗,同样是形象可感、形神兼备的,请试作分析。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哨音在青色的树梢上旋转,它鼓动着小叶子快快成长。
风筝在天上飘,哨音顺着孩子的手,顺着孩子的手,顺着风筝线,升到云中去了。
新翻的泥土闪开了路,滴着黑色的油,哨音顺着铧犁的镜面滑过去了。
呵,那里可有蜜蜂的嗡嗡?可有百灵鸟的啼啭?可有牛的哞叫?①本诗充分调动 觉、 觉、 觉等多种感觉,并运用 、 、 等修辞,将无色无形的春风写得形神兼备。
②请任选一句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进行赏析。
第二课时一、预习自学,导入新课。
课前预习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下背诵。
2.品读第4-7段,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
3.结合下面的预习题初步弄清每一段落所写景物的特征,写景的角度、层次、顺序和所运用的方法(包括修辞),为后面的自主合作学习和交流展示做准备。
4.完成下面的预习题:①第四段描写春花的争奇斗艳。
作者选取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 手法写花儿们竞相开放的热闹景象:“ , , ”;再通过三个比喻“ , , ”突出桃、杏、梨三种花色 的特点,极力渲染出花儿争奇斗妍,互不相让的情景,写出了花朵的 ,花色的 ,花味的 。
这是实写。
接着作者由春天的群芳吐艳联想到金秋的硕果累累。
写蜜蜂,着一“ ”字,意境全出,蜜蜂辛勤采蜜的热闹场景如在眼前。
这是虚写。
最后,作者从树上的花写到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 和 手法,将野花的明艳照人、摇曳多姿写得十分传神传情,别有情趣。
②第五段作者通过多种感官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从触觉方面写出春风柔和温暖特点的句子是: 。
这一句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从嗅觉方面写出春风的芳香特点的句子是: 而“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这几句则从 觉、 觉方面写出了春风的和悦。
③第六段描写出春雨的 的特点。
作者先写雨态:用三个比喻来描写春雨的特征,“像 ,像 、像 ”,把春雨的特点写得十分生动形象,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
接着写屋顶“笼”着薄烟,写树叶儿绿得发 “亮”,小草儿青得“逼”眼,都无不显示出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特征。
接着作者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写雨中景象:写“黄晕的光”“和平的夜”渲染出春雨之夜的,写那雨中慢走的人,披蓑戴笠的农人,都显示出江南水乡特有的情调;最后再写“在雨中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宁静气氛照应,将细雨绵绵的春光,清亮温馨的景色,描绘得出神入化。
④第七段写春早人勤(人们迎接春天到来的景象)。
以“ ”引出地上的孩子,描写出春天里孩子们的欢乐,进而又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
然后作者巧妙地点明寓意:“ ”,人们只争朝夕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跃然纸上。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赏析春花图 默读第四段,思考:①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②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图的?③“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是写野花的多吗?④本段虚写秋天硕果累累和花下蜂飞蝶舞的景象各有什么作用?⑤你认为本段中哪些句子写得最美?试选一句进行赏析。
2.赏析春风图 默读第五段,思考:①作者写春风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②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从人的哪些感觉来写的?③作者从触觉写春风,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④为什么要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而不比成其他什么人的手呢?你觉得还可以把春风比成什么? 3.赏析春雨图 默读第六段,思考: ②“春雨图”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征描写?解答提示:“雨是最寻常的,……三两天”写出春雨的 ;“像牛毛……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 ;“树叶儿……逼你的眼”写出春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