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分离与家庭基本三角的断裂
父母离婚孩子的崩溃文案

父母离婚孩子的崩溃文案1. 当父母离婚,孩子心灵瞬间崩溃。
曾经的美好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再也找不到归宿之感,仿佛生活中的一切都崩溃了。
2. 孩子们的世界在瞬间崩塌,他们不再相信爱情的存在。
父母离婚就像是一场天雷地火,把孩子的信念烧尽,他们开始怀疑人与人之间是否还会有真心、关心和陪伴。
3. 孩子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恐惧和不安。
父母的离异让他们失去了安全感,从此不再有一个温暖的家,只剩下恐惧和孤独。
4. 孩子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开始责怪自己,觉得是自己的错导致了父母的离异。
这个沉重的负罪感如同摧毁了他们的内心,使他们陷入了无尽的自责之中。
5. 父母离婚使孩子们从一个拥有完整家庭的角色转变为家庭问题的见证者,这让他们背负了过于成熟和沉重的责任。
他们不再可以享受童年的欢乐,而是提前面临了成年人的困境。
6. 父母离婚使孩子们失去了亲情的陪伴,他们很难接受父母不再一同生活的现实。
他们渴望被爱、被关怀,但当离异发生后,他们只能格外珍惜少有的相处时光。
7. 父母离婚让孩子失去了家的稳定,转而生活在不断变动和不确定的环境中,使他们心力交瘁。
每一次搬迁,每一次面对新生活,孩子们都要重新适应,这似乎是一场无尽的噩梦。
8. 父母离婚使孩子迷失了自我,他们不再知道自己是谁,来自哪里。
他们陷入了自我身份的迷茫中,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和方向。
9. 孩子们的学业、社交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父母离婚带来的心理创伤使他们无法专注于学业,与同学之间也难以建立健康的友谊。
10.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长久以来,他们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才能逐渐治愈内心的创伤,重建起稳定和健康的生活。
家庭解构与社会稳定

家庭解构与社会稳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于社会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家庭解构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家庭解构,指的是家庭关系的破裂、家庭成员的分离和个体在家庭中的脱离。
家庭解构对社会稳定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特别是对儿童成长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家庭解构对于儿童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稳定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家庭解构发生时,儿童往往面临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性、亲子关系的紧张以及家庭资源和支持的缺乏等问题。
这些都会对儿童的个人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业、社交和情感上出现问题。
另外,家庭解构还可能导致儿童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问题,甚至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造成长期的影响。
其次,家庭解构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也带来了挑战。
稳定的家庭关系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它能够为个体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并通过规范和约束个体的行为来维持社会的和谐。
然而,当家庭解构发生时,家庭成员的离散和离开可能导致家庭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瓦解,进而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
例如,未婚怀孕、离婚率的上升以及家庭暴力等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社会的稳定。
此外,家庭解构还可能导致人们对家庭的信任和依赖减弱,从而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然而,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将家庭解构视为社会稳定的主要威胁。
家庭解构的背后也有着社会变革和个体追求自由的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个体开始追求自我实现和个性的发展,这往往会对传统的家庭结构造成挑战。
我们应该意识到,家庭解构不一定是一种消极的现象,它也可能为个体提供更大的自由和机会。
关键是如何在家庭解构的过程中找到平衡,既要满足个体的需求,又要保证社会的稳定。
为了应对家庭解构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社会应该为家庭提供更好的支持和资源,例如建立健全的家庭教育制度和服务体系,为家庭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经济支持等。
Bowen家庭治疗系统理论ppt课件

鲍恩系统家庭治疗的主要技术
(一)家谱图 (二)“教练”技术——去三角化 (三)关系实验 (四)过程提问 (五)使用“主语我”(I Position) (六)训练 (七)置换故事
26
(一)家谱图
包含三代家庭成员及其配偶、标记出生、死亡、 结婚、离婚等日期、地理位置,学历和工作史, 家庭的重要特质(宗教、种族等)等。
向后者。 为了帮助成年来访者从与父母的三角关系中解脱,
可能需要安排对原生家庭的单独拜访。只有当事 者一个人接受治疗效果不好。
23
鲍恩系统家庭治疗师的角色与功 能
要客观化和中立化,不偏向任何一方,并 且要有很高的自我分化水平以避免卷入三 角关系中。治疗者要觉察自己如何受家庭 的影响,否则会不自觉的重复发生在自己 与当事人身上,或是成为其中的第三者。
所承担 3、将问题投射到一个或更多的孩子身上:孩子的心理损伤——逃学、
抑郁等。 功能:父母将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忽视或否认他们自己缺乏分化;
家庭的焦虑被孩子的心理损伤所吸收何时会出现:在家庭正常变化(生 老病死、房子装修、工作改变)和孩子的发展周期(入学、进入青春期) 相重合。
15
4.家庭投射过程
娃娃也明显地紧张起来。这种不停观察父母的孩子,治疗
者称之为“父母观察者”,最容易被卷入父母的矛盾中,
成为三角位置的一角。
12
3.核心家庭情绪过程
讨论的是家庭中的情感力量,在反复出现的家庭模式中持 续发生作用。鲍温最早使用“未分化的家庭混乱 (undifferentiated family ego mass)”来描述家庭中过 度的情感反应和融合。
现问题的时候,就会拉进一位重要的家庭成员组 成三个人的互动,第三者的加入就会冲淡两个人 的焦虑。一个人未能达到高度的自我分化,是因 为他陷入了三角关系。 例如关系不好的夫妻,可能会藉由生小孩(第三 者)来改善夫妻关系。
破局“原生家庭”跳出“三角戏剧”人生脚本

36破局“原生家庭”:跳出“三角戏剧”人生脚本文丨简艾每一个孩子问题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问题。
近期一则14岁少年遭母亲掌掴后跳楼身亡的新闻,让人痛心,引发的讨论很多,争议也很大。
类似还有去年发生的,上海17岁少年因与同学发生矛盾被批评后,在母亲载其回家的途中,决然跳桥……这样的悲剧不胜枚举,青少年自杀并不是寥寥几个家庭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阵痛。
很多人指责孩子,脆弱、心理素质太差,也有人责怪家长与老师,甚至整个教育大环境。
其实,孩子在青少年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层面正在经历由一张白纸变成一本书的过程。
此时,父母作为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而“中国式家庭”的现状,往往被总结为:焦虑的妈妈+隐身的爸爸+有问题的孩子。
当原生家庭上演“三角戏剧”随着心理学的普及,原生家庭理论渐渐深入人心。
父母或其他重要养育者(爷爷奶奶等)构建的原生家庭,对孩子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孩子与外界互动时,会重复与父母或重要养育者之间建立的关系模式,例如:友善、热情(好的影响),或者冷漠、讨好、争执、逃避(坏的影响)等;另一方面,如果父母长期侵犯孩子的成长边界,会造成孩子自体破碎、严重缺乏安全感,在与外界互动时,孩子会重复高敏感性的心理防御模式,如投射、隔离,造成人际交往困难。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内在人生脚本。
人生脚本,就是由原生家庭形成的个体的内在关系模式的外在展现。
这些人生脚本经过多年的童年成长经历,已经内化至我们的潜意识,形成我们的心理运作模式。
甚至在我们的生理上,也已经形成与之匹配的脑神经回路与身体细胞记忆。
人生脚本决定了我们的自我角色,比如,有的人喜欢扮演受害者,有的人喜欢扮演拯救者,有的人喜欢扮演攻击者,有的人喜欢扮演老好人,有的人喜欢扮演“圣母”,有的人喜欢扮演“浪子”。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曼发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角戏剧模式:受害者(Victim)—拯救者(Rescuer)—迫害者(Persecutor),被称为“卡普曼三角”。
重新认识分离:基于家庭视角的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反思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166期)2023(4)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重新认识分离:基于家庭视角的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反思
许彩丽,张翠娥(华中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摘 要 在留守儿童的研究与实务中,家庭分离大多作为一个问题呈现。本文聚焦于分离本身,在反思留守儿童研究的问题取向基础上,明确亲子分离特征与类型,指出重新认识家庭分离、在分类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是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的前提和依据。基于此,提出应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实践面向上关注分离的不同类型,倡导将家庭整体作为基本分析和干预单位,探索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路径。关键词 亲子分离;留守儿童;家庭视角;社会工作本土化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56(2023)04‐0167‐08DOI编码:10.13300/j.cnki.hnwkxb.2023.04.017
由于社会流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分离式家庭在过去的30年间经历了大规模的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22年农民工总量为29562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190万人①。规模庞大的农民工背后,是数量惊人的农村留守人口。现今,分离式家庭已经成为农村家庭的常态,且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是农村常见的家庭类型。学界与政界对由于流动而形成的大规模留守儿童问题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既有研究成果表明留守儿童的研究集中在其教育、健康与行为三个方面。虽然这些研究的视角与方法不尽相同,调查的时间和地域也有差异,但将留守儿童简单等同于问题儿童的倾向较为普遍且在研究的早期尤为突出[1‐2]。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就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的研究倾向进行了反思,改变“问题回应”型解决策略,倡导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服务要以关系为本[3],关注社会政策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4]。同时,学者也进一步探究了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内化问题的影响,揭示出同伴依恋在其中的中介作用[5]。但这些研究并未对留守儿童和亲子依恋进行分类和细化,也缺少对留守儿童内部差异性的深入追问。因此,本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是,缘何留守经历导致一些儿童遭受到很大的伤害,一些儿童却没有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是留守现象中包含的亲子分离具有不同的表现和类型,由此产生不同影响,还是亲子分离的影响相同,但受到影响的儿童具有不同的特质,因此相同的分离对不同的儿童产生的影响不同?抑或是影响因素和影响对象实际上都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分离对不同的儿童分别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些问题看起来颇为复杂,实质上关注的都是分离现象及其影响。据此,本文尝试聚焦分离本身,通过对留守儿童研究成果的梳理,从家庭视角重新认识亲子分离的特征与类型,以此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技巧以及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路径。
对亲子关系的理解与感想

亲子关系作为一个影响家庭乃至社会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从新闻报刊或是综艺节目,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亲子关系俨然已经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与讨论的话题。
我们为什么要对亲子关系这么重视呢?或者说它为什么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点呢?首先,从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来讲。
亲子关系对于青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试想一下,生活在一个阳光环境家庭中的孩子与一个处于不良家庭环境中的孩子相比,其利其弊立刻就显现出来了。
一项科学实践证明,亲子关系对婴儿的态度及其行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家发现,如果婴幼期的孩子被剥夺了母爱,比如说父母双亡或者是没有能力抚养孩子,这些孩童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智力低下,甚至出现严重的精神困扰等问题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相反,倘若婴幼孩童与父母分离时间不超过三个月,患上心理方面、精神方面障碍疾病的概率就会相对较低。
婴孩与父母分离5个月以上的话,亲子关系的建立会受到很大阻碍,与同龄幼儿比较,与父母分离的幼儿,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有继续衰退的倾向。
而那些可以一直跟父母待在一起且有条件感受到父母亲的爱与鼓励,或者说是被关怀的孩童,亲子关系就更加容易建立。
此外,相对而言,受父母更多关爱的婴儿的发展比较好,成长过程中的智力、心理等方面也都发展地更加健康与完善。
可见,亲子关系在婴儿期的亲子互动过程中已奠定下基础,特别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人格的形成与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关系的正确处理似乎越来越重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似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矛盾、越来越难以逾越的隔阂,而这些隔阂又反过来成为阻止良好亲子关系建立的障碍。
从我们小组的实践调查回收来的1062份有效数据和672份网络数据来看,和父母一起度过周末的共有734人,大约占42%。
总体与父母关系较好的大约占了58%,和父母一起度过周末的这部分人中,与父母关系较好的大约占了总人数的39%,而和父母相处时间较短的家庭中,亲子关系较好的仅有19%。
家庭教育分离焦虑案例(3篇)

第1篇 一、案例背景 小明的父母都是事业有成的人,家庭条件优越。然而,随着小明的成长,他们发现小明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这种焦虑让小明在日常生活中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以下是小明家庭教育的分离焦虑案例。
二、案例分析 1. 家庭教育方式 小明的父母认为,给予孩子充足的物质条件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因此,他们从小明出生起就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玩具、衣物和食物。然而,在小明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并未关注到他的情感需求,导致小明在家庭教育中缺乏关爱和陪伴。
2. 父母工作繁忙 由于父母事业心强,他们经常加班,很少有时间陪伴小明。在小明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往往忙于工作,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这使得小明在心理上感到孤独,对父母产生了依赖和焦虑。
3. 学校教育压力 小明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随着升入初中,学习压力逐渐增大。面对课业负担,小明感到焦虑和恐慌。同时,他在学校与同学相处不融洽,人际关系紧张,这也加剧了他的分离焦虑。
4. 家庭环境因素 小明的家庭环境较为封闭。父母对他的期望过高,总是希望他在各个方面都能出类拔萃。这种高压环境让小明在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导致他产生了分离焦虑。
三、应对措施 1. 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要关注小明的情感需求,多陪伴他,与他沟通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每天抽出一定时间与小明一起玩耍,增进亲子关系; (2)鼓励小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的意见; (3)适当降低对小明的要求,让他学会自我调节。 2. 优化家庭环境 (1)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小明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2)合理安排家庭活动,增进家庭成员间的互动; (3)鼓励小明参加课外活动,培养他的兴趣爱好。 3. 缓解学校教育压力 (1)关注小明的学习状况,及时给予他指导和帮助; (2)与老师沟通,了解小明的学习情况和同学关系; (3)鼓励小明参加体育锻炼,缓解学习压力。 4. 培养小明的社交能力 (1)鼓励小明参加社交活动,结识新朋友; (2)教小明如何与人沟通,处理人际关系; (3)培养小明的团队精神,让他学会与他人合作。 四、案例总结 通过以上措施,小明的分离焦虑得到了有效缓解。他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表现逐渐稳定,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这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为他们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度过分离焦虑的难关。
分离综合征

分离综合征分离综合征是一种心理障碍,通常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使他们对离开主要照料者产生极端的恐惧和焦虑。
这种状况可能会持续到成年期。
分离综合征可以对个体的心理和情感健康产生长期影响,因此及早识别和治疗非常重要。
分离综合征可能源自儿童时期缺乏安全感和安全依恋的经历。
这可能包括早期遭受虐待、忽视或失去主要照料者。
这些不安全的依恋经历会导致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离开照料者产生极端恐惧和焦虑,因为他们无法相信其他人能够提供安全和保护。
除了不安全的依恋经历外,遗传因素也可能是分离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之一。
有研究表明,某些人天生就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恐惧反应,这可能使他们更容易患上分离综合征。
不良的家庭环境也是分离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之一。
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家庭中出现的暴力或冲突等都可能会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增加他们患上分离综合征的风险。
分离综合征的症状通常包括:1. 对离开主要照料者的恐惧:患有分离综合征的个体通常会表现出对离开主要照料者的极端恐惧,甚至在短暂的分离时也会产生极端的焦虑和恐慌。
2. 对未知环境的恐惧:除了对离开主要照料者的恐惧外,患有分离综合征的个体还可能对未知的环境产生恐惧,因为他们无法预测未知环境可能带来的危险。
3. 社交障碍:患有分离综合征的个体通常会表现出社交障碍,他们可能会回避与陌生人接触,甚至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交往也会受到限制。
4. 恐慌发作:在面临离开主要照料者或置身于未知环境时,患有分离综合征的个体可能会出现恐慌发作,表现为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出汗等症状。
5. 惊恐障碍:患有分离综合征的个体可能会出现频繁的惊恐障碍,即在没有实际威胁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极端的恐惧和焦虑。
治疗分离综合征的方法通常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安全依恋关系,增强个体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逐渐克服对分离的恐惧和焦虑。
药物治疗通常使用抗焦虑药物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心理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亲子分离与家庭基本三角的断裂 作者:刘思瑶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17期
摘 要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亲子关系是稳定家庭的必要条件。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把孩子留在农村给他人照看,此种亲子分离破坏了家庭的稳定,从而引发潜存的社会风险。
关键词 家庭 亲子分离 社会风险 作者简介:刘思瑶,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11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6-169-02 一、引言 《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根据抗日战争时期自己在云南大学讲授有关家庭问题的讲义整理、编写而成。这本于1947年出版的著作,不仅仅论述生育问题,还有婚姻、家庭、社会结构等等。结婚、生子、抚育,在人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费孝通先生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对这看似平常的活动用功能主义理论加以分析。全书将人的社会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从性爱到生殖,从生殖到抚育,再到社会继替。下面,笔者沿着这三条主线,对全书进行简要概述。
费老在第一章中提出了一个问题:生殖与性爱孰为原因,孰为结果?通过马林诺夫斯基在特罗布里恩德岛上的调查,我们发现生育制度并不是为了满足性欲而形成的,人类的性欲,即使没有婚姻、家庭,同样可以得到满足。“种田,烧饭等活动确是为了我们营养的需要;可是在聚餐时有吃饭的行为,这吃饭的行为是仪式性的,可能是为了要增加团体的团结力,引起同仇敌忾的心情,加强这团体对外的抵抗,所满足的需要不是营养而是安全。生育制度之于性的关系亦属于这种性质”(费孝通,2003;101)。生育制度产生的基础是种族绵续,种族绵续并不是满足性爱的副产品,这是我们应明确的问题。
其次,生殖与抚育并不是两个相互分离的过程。按照常理来说,定是先把孩子生下来,再抚育孩子,但事实并非如此。孩子在母体里时,母亲通过脐带来“喂养”肚里的孩子,这也是抚育的一部分,因此,“生殖是新生命的造成,抚育是生活的供养”这一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另外,抚育也不单单是生物性抚育,更重要的是社会性抚育。抚育是教孩子如何独立的过程,说得通俗点,也就是孩子社会化的方式,如何抚育孩子使其融入社会才是最重要的。
再者,抚育是双系抚育而不是单系抚育,原因在于社会分工,抚育孩子的中心人物是父母双方,这也是保证儿童社会化成功的充分条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最后,我们来谈谈社会继替,社会继替即社会新陈代谢的过程。损己利人的生育,是为满足社会完整和社会继替的需要,生育制度绝不是生物性的事物,它是社会结构的安排。家庭是以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共同组成的初级群体。亲子关系是稳定夫妻关系的基础,这种丈夫——妻子——儿女的三角关系是稳定的,只有当儿女与另外两个人组成新的三角时,旧的三角才会断裂,“新分子要入社必须由旧分子把它的职位让出来”(费孝通,2003;230),这就是继替过程。然而,旧三角的断裂是否在社会继替后才发生呢?这是值得商榷的。
二、家庭基本三角的断裂 婚姻的目的是把男子圈进来辅助女子共同从事抚育工作;婚姻的意义是建立家庭基本三角结构,完成家庭功能。费老对生育制度的考察论述揭示了家庭最主要的功能,即通过人口再生产和提供社会化最初环境等一系列机制来维持社会的延续、继替和传承。然而,家庭变迁使得原本稳定的三角关系出现社会继替前的断裂,这一机制产生的原因在于亲子分离。
(一)社会转型与家庭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逐年递增,城市化、工业化成为时代热点,中国社会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转变。在特定语境下,中国的社会转型就是指它的现代化进程。当前推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传统农村社会解体,市场化、商品化成为经济的导向指标。在政治上,由国家包办一切的“大政府主义”已不复存在,更多的权利下放到社区、家庭。文化上的转变是潜移默化的,正如韦伯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合理性铁笼中”,功利主义成为人们处事的基本准则,我们以“计算性思维”来对待周围的一切事物,情感理性只是工具理性的附属品,它不再是社会的主导。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传统社会中,熟人会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商品;在现代社会中,卖家可能会利用熟人关系,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商品,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只能说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技术层面的进步是不言而喻的,它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也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此,笔者不做进一步的论述。
家庭变迁是以社会转型为背景的,由于社会流动频率增加,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家庭也发生了亘古未有的深刻变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农村家庭的基本观念发生了改变。传统社会中,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也是生产单位。人们认为“男主外、女主内”是固定的家庭生产模式,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及社会对男女平等的关注,男女劳动分工渐渐缩小,大多数女性也参与到社会生产中,和男性做着同样的工作。第二,农村居民对家庭的期望值有所提升,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基本生活需求(衣、食、住、行),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父母会尽其所能,让孩子接受当地最好的教育。第三,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和“多样化”。自20世纪80年代起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贯彻实施,农村家庭平均户规模呈缓慢缩小趋势。扩大家庭、累世同居家庭不再是唯一的家庭结构,核心家庭、空巢家庭的数量在逐年攀升。
(二)亲子分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亲子分离是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提出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在户籍地的一群孩子。费孝通先生在书中谈到:“缺少父母任何一方,不但日常生活不易维持,而且男孩子不能在母亲那里获得他所需要的全部生活方式,女孩子单跟父亲同样得不到完全的教育”(费孝通,1993;123)。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外务工的父母中,40%的父母半年至一年回家一次,40%的父母三四个月回家一次,只有20%的父母每周回家一次。1可见,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不容忽视。
(三)家庭基本三角的断裂 从结构学的角度看,两点之间只能形成一条直线,直线是不稳定的,若要固定这两点,只需再加一点,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这一三角结构有三个基本要素:丈夫——妻子——子女。(如下图):
图:家庭基本三角结构 “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费孝通,2003;159)。因子女在夫妇之间起到了调试作用,使得三角关系得以形成。然而,亲子分离使得关系1、关系2、或两者同时断裂,一旦1与2断裂,那么三角关系就不复存在,家庭就变成了一个不稳定的社会结构。
三、家庭基本三角断裂的社会风险分析 全国妇联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儿童为4000多万。留守儿童处在价值观念、自我规范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监管义务的缺失,没能在思想观念和精神方面给予孩子应有的帮助,有些孩子会因此造成心理上的问题,更严重的还会走上犯罪道路。不得不提的是,“亲情饥渴”在留守儿童中极为普遍。他们大都希望有父母陪伴在身边,羡慕周边的非留守儿童。父母的一句称赞、一通电话能使他们高兴许久。不少学者认为: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将原有的社会秩序打乱了,个人出现了在精神上与周围事物相分离或相对立的现象。青少年判断能力尚未成熟,没有形成完整的与社会规范相符的价值体系,有时,他们极易受外界影响,形成有偏差的价值判断。在这一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极为关键,正确的家庭引导可以帮助青少年顺利完成社会化。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务工,他们面临着严峻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隔代教育。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认为:“做家长的,特别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农村老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思想观念也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难度。
第二,责任转移。有些父母主观地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事不关己,只要付了学费,学校就有责任和义务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是老师不会教;孩子打架斗殴、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沉迷网络,就是学校学风不好。当孩子犯错时,若父母报着这种心理,推卸自己的责任,为他们贴上“坏孩子”、“失范青年”的标签,这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三,家庭与工作的失衡。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大多干的是体力活,工资发放形式以小时制居多。因此,他们通常会加班加点,为的是多挣点钱,供给家用。有时,他们一个月只给孩子打几次电话。这种疏于沟通会使父母对孩子的近况不了解,不能及时地发现孩子所面临的问题或困境。
四、结语 在此特地说明,费孝通先生研究的时代背景与目前大不相同,在那时,亦没有打工经济这一概念,依然也就不存在亲子分离——家庭基本三角断裂——社会风险这三者的路径依赖。中国乡土的实情是农业人口众多,而生育是一个普通的社会现象。父母对子女的愿望处于双重动机,即种族绵续和家庭养老。然而,家庭结构的断裂使得家庭的功能不能实现。通过什么机制使得家庭基本三角结构得以重组,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在没有调查数据以及实证材料支持的情况下,笔者在这里不做对策的分析。
在文末引用费老在《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中的一句话,“„见社会不见人‟还是我长期以来所做的社区研究的主要特点”,有着如此的反思性,是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应该借鉴的。
注释: 王开玉.不一样的童年——中国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3页.
参考文献: [1]李嘉卿.“家庭基本三角”的理论分析与现实考察——浅谈《生育制度》中家的研究.青年文学家.2011(24).
[2]李明建.从婚姻、家庭、生育到社会——对《生育制度》的认识.法制与社会.2008(7). [3]罗凌云.功能主义视角下的人类种族延续.群文天地.2012(3). [4]徐芳敏.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抚育弱化的思考——读费孝通的《生育制度》.法制与社会.2009(10).
[5]孙羽燕.浅析费孝通《生育制度》及其现实意义.神州.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