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研究开腹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差异

合集下载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对比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对比

是否正常 , 管道保 持通 畅 , 电子镜 头放 入 2 戊 二 醛溶 液 内浸 泡 并 用 低 温 等 离子 消 % 毒 。插上 电源 正确连 线 , 保持 正常 运转 。
然 后 常 规 消 毒 铺 巾 , 据术 式递 上所 需 举 根
后也会存 在复发 , 肠道粘连等一系列 的问
题 。 本组 结 果 显示 , 后 并 发 症 中观 察 组 术 有 1 术 后 粘 连 , 对 照 组 中 2例 术 后 粘 例 而
查 无 异 常 之 后 , 切 口进 行 缝 合 ( 体 对 具 略) 。③观察组 : 腔镜治疗 术前 先进行 腹
腔器官等结构和功能影 响较大 , 对未育女 性 意 味着 从 此 失 去 生 育 能力 。 对于该类 病症 患者采 取其 中观 察组 采取腹腔镜下子 宫肌 瘤剥离 术和 开腹肌 瘤剔 除术 两种 治疗方案 , 并对其进行分析
疗 子 宫肌 瘤 的 t 疗 效 对 比 。方 法 : 治 临床 收
子 宫肌 瘤 患 者 6 4例 , 治 疗 方 法 的 不 同 依 分 为观 察 组 ( 腔 镜 下 子 宫 肌 瘤 剥 离术 ) 腹 和 对 照组 ( 腹肌 瘤 剔 除 术 ) 6周 后 比 较 开 ,
两组 的 临床 疗 效 , 析 临床 价 值 。 结 果 : 分 两组 在 住 院 时 间 、 术后 并发 症 和 临床 症 状
2 1 0. 24
妊娠
合 并子 宫肌 瘤 临床 诊 治
d i i . 9 9 j sn 0 7 —61x 0 2. o : 0 3 6 / .i .1 0 s 4 .2 1
器械仪器准备 , 检查器 械性 能及 相关 开关 子宫肌瘤是女性 生殖 器官 中最 常见
的一 种 良性 肿 瘤 。 其 危 害 主 要 是 引 起 感 染 、 脓 、 连或 炎症 , 的 还 导 致 不 孕 或 化 粘 有 流 产 , 宫 肌 瘤 虽 为 良性 肿 瘤 , 仍 有 少 子 但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研究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研究


22
表 3 腹腔 镜组 与开 腹组 术 中及 术后 情况 比较

1 47 ・
3 讨

功 的关 键 。 。而 开腹 手术 能通过 手 指触 摸检 查 发 现小 的肌 。
壁间肌瘤 , 术后复发比腹腔镜低 。既往有手术史、 单个肌瘤
子 宫具有 内分 泌功 能 , 以产 生多 种 生物 活 性 物质 , 可 在
子宫 肌瘤是 女 性 生 殖器 中最 常见 的一 种 良性 肿瘤 , 多 见 于 3 ~5 岁 女 性 , 4 ~5 岁 发 生 率 最 高 , 0 0 以 0 0 占 5 .% ~ 0 , 中 3 ~ 0岁妇 女 中 2% ~ 5 患有 子 宫 12 6% 其 5 5 0 2%
肌瘤。子宫肌瘤的传统手术治疗方式是开腹的子宫全切除 术、 子宫次全切除术及子宫肌瘤剔除术 , 中经腹子宫次全 其 剔除术是最主要的手术方式 。近十几年来随着妇科普查
12 1 开腹 ..
血。
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 常规开腹进入腹腔 ,
在肌瘤突出处切开子宫浆肌层剔 除肌瘤 , 缝合残端肌层止
122 腹 腔镜 .. 麻 醉成 功 后取 膀胱 截石位 , 阴道 内置举 宫
留, 例腹部伤 口延期愈合 , 1 见表 3 。
作 者简介 : 红琳 (93~)女 , 罗 17 , 本科 , 主治 医师 , 究方 向: 科肿 瘤 。 研 妇
11 一般 资料 . 观察对 象为 20 年 1 月 至 21 07 0 00年 1 月 2
我 院收治 的子 宫 肌 瘤患 者 , 中腹 腔镜 下 子 宫 肌瘤 剔 除术 其 2 例 , 选择 同期 行开 腹 子宫 肌 瘤剔 除 术 的 4 例 , 8 随机 2 术前 常规 B超检查 了解 子 宫肌 瘤 部位 、 小 、 目、 大 数 最大 肌 瘤 直

开腹手术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比较

开腹手术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比较

开腹手术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比较【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开腹手术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72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lm组(腹腔镜手术组)和tam 组(开腹手术组)各36例,比较两组的手术结果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平均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治疗方法1.2.1 lm组采用co2气腹法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气管插管静脉麻醉成功后取膀胱截石头低臀高位,腹部常规3点(脐上缘、左下腹、右下腹)气腹穿刺,压力12~14 mm hg,置腹腔镜和操作器械,缩宫素20 u注射于子宫肌瘤周围的宫体部,单极电凝或超声刀切开假包膜,分离瘤体,双极电凝止血,可吸收线镜下缝合,术毕创面涂玻璃酸钠1支。

瘤体粉碎取出,组织送病理检查。

1.2.2 tam组开腹手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按妇产科常规进行肌瘤剔除术[2]。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恢复良好,lm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tam组(p<0.01)。

见表2。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tam组切口感染4例,切口疼痛5例,盆腔粘连2例,肠梗阻2例,并发症发生率36.11%;lm组切口感染2例,切口疼痛1例,盆腔粘连1例,并发症发生率1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2374,p<0.05)。

3 讨论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至少有20%育龄妇女患有子宫肌瘤[1]。

腹腔镜下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下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下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研究发表时间:2014-03-06T17:19:48.3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5期供稿作者:闫小红[导读]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30~50岁的中年女性是该病的高发人群,其临床发病率高达26.4%[1]。

闫小红(庆阳市人民医院妇科甘肃庆阳 745000)【摘要】目的探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7年3月—2009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诊断为子宫肌瘤的患者300例,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情况。

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所需要手术创口小,术中出血少,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意义,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子宫肌瘤腹腔镜下及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264-01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30~50岁的中年女性是该病的高发人群,其临床发病率高达26.4%[1]。

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对患者实施开腹手术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但是由于手术会造成较大创口,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部分耐受性差的患者无法坚持手术完成,给治疗带来了困难[2]。

本次研究通过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300例子宫肌瘤患者分别实施腹腔镜下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07年3月—2009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诊断为子宫肌瘤的患者300例,年龄分布为29~54岁,平均年龄为44.5±3.2岁,术前对患者进行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本次研究中共计有106例单发性肌瘤,48例多发性肌瘤,87例肌壁间肌瘤及59例浆膜下肌瘤。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剔除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收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将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55例患者列为治疗组,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51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并应用 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p 0.05);而治疗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麻醉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并在手术中连续心电监护。

对照组患者均进行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治疗组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均行全身麻醉,采取膀胱截石位加头低臀高位,会阴部、阴道消毒,铺巾,导尿,阴道置入举宫器;在脐周处行1 cm切口,气腹针穿刺,形成人工气腹,放置腹腔镜进腹探查;明确子宫肌瘤的大小、位置及类型后,将已稀释的垂体后叶素注射液注入子宫肌瘤周围的宫体部,单极电凝刀切开肌瘤表面子宫浆肌层,分离肌瘤周围包膜,用抓钳钳夹瘤体向外牵拉,钝性分离肌瘤,完整分离剔除瘤体,利用腹腔镜专用粉碎器将剔除瘤体粉碎后取出;行可吸收肠线双层缝合或双极电凝止血。

全部患者在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5 d。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热病率、手术并发症及住院天数等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

门诊复查时间为术后1、3个月。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相关资料应用 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 0.05),见表1。

治疗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 0.05),但是治疗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虽然行腹腔镜手术的治疗组较之对照组稍微延长,但是相信随着不断更新、改进的腹腔镜器械以及逐渐完善和提高的手术操作技巧,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时间将有望得到缩短。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对比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对比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7 Vo1.17 No.3962投稿邮箱:zuixinyixue@·临床研究·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对比许培菊(湖北省枣阳市妇幼保健院 妇产科,湖北 枣阳 441200)0 引言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临床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

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创伤大,患者多不耐受。

随着微创手术的快速发展,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在临床中逐渐推广应用,其临床疗效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医师的认可。

本文将我我院收治的86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86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32-53岁,平均(45.3±5.1)岁;单发性肌瘤31例,多发性肌瘤12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33-53岁,平均(45.7±4.8)岁;单发性肌瘤30例,多发性肌瘤13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气管插管全麻,开腹进入腹腔,在肌瘤突出处切开肌层,将其切除,然后逐层关腹。

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气管插管全麻,去膀胱结石位,常规消毒铺巾,腹部穿孔以四点式手术,建立气腹,用电钩切开肌瘤包膜,抓钳抓住肌瘤,边分离边扭转,剔除肌瘤过程中采用电凝止血,然后逐层缝合关腹。

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评价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症状缓解、子宫肌瘤复发、子宫异常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经检验,计量资料用(±s )表示,经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比较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比较

·临床研究·2012年6月第19卷第18期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妇女生殖器官良性肿瘤,本病确切病因不明,多无症状,少数表现为阴道出血,腹部触及肿物以及压迫症状等。

育龄妇女中甚至有1/5罹患本病[1]。

采用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有疗效快、疗程短的特点,所以有越来越多的患者都选择进行手术治疗。

笔者对2009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入院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并与本院同期80例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进行比较。

现将资料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资料来自于本院2009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入院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妇女,年龄22~48岁,平均(32.6±7.1)岁。

单发肌瘤32例,多发肌瘤48例。

肌瘤直径2~10cm。

另选择本院同期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妇女80例作为对照,年龄24~49岁,平均(31.4±5.8)岁。

单发肌瘤35例,多发肌瘤45例。

肌瘤直径3~10cm。

两组患者年龄、肌瘤直径、肌瘤数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操作。

1.2手术方法1.2.1开腹组按照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方法操作。

1.2.2腹腔镜组常规术前准备,采用全麻,患者取仰卧位,腹部做3点或4点穿刺,腹腔镜监视下将脑垂体后叶素6U用50mL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注入肌瘤之切口部位,沿子宫纵轴切开肌瘤表面浆肌层达瘤体,将肌瘤完整剥除。

缝合瘤腔时,用1-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肌瘤床,使切缘内翻卷折充填瘤窝,并于创面喷涂生物蛋白胶。

切除的肌瘤用电动筒状旋切刀粉碎取出。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感染情况、术后盆腔粘连、复发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比较游柳婵罗笑卿叶菀华广东省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广东东莞523000[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下和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

两种子宫肌瘤手术剔除方式的疗效比较

两种子宫肌瘤手术剔除方式的疗效比较

发症情况。 结果 与 B 组比较,A 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腹腔镜切除子宫肌瘤具有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
[中图分类号] R7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3-0129-02
回顾性分析 2009 年 12 月~2011 年 12 月在我院手术治 疗的子宫肌瘤患者 70 例, 在患者知情同意下 ,35 例应用腹 腔镜切除子宫肌瘤的患者设为 A 组, 另 35 例同期开腹剔除 子宫肌瘤的患者设为 B 组,两组患者均无明显的心、肝、肺等 疾病,排除癌变者。 两组的临床资料比较见表 1。 1.2 手术方法 1.2.1 A 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患者进行全麻 ,取膀胱截 石位 ,常规在腹部 3 个点穿刺建立气腹 ,压力 15 mm Hg,置 腹腔镜和操作器械。 腹腔镜监视下将缩宫素 20 U 注入肌瘤 之切口部位,沿子宫纵轴用单极电钩切开肌瘤表面浆肌层达 瘤体,用大抓钳钳夹瘤核,边牵拉边旋转。 另一弯钳钝性和锐 性分离假包膜,将肌瘤完整剥出。 利用腹腔镜专用粉碎机粉 碎后取出。双极电凝止血或可吸收肠线双层缝合。冲洗盆腔, 放气腹,撤除手术器械,关闭穿刺孔。 1.2.2 B 组开 腹 剔 除 子 宫 肌 瘤 采 用 连 续 硬 膜 外 麻 醉 或 全 身
表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平均年龄 组别 n
(岁)
肌壁间 肌瘤
分型 黏膜下
肌瘤
子宫肌瘤的
子宫颈 直 径 (cm)
肌瘤
A 组 35 35.0±7.8
6
18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研究
对 比研 究开腹 与腹腔镜 下子宫肌瘤剔 除术 的疗效差异
吴 大 香
贵卅I 省贵 阳长江医院
【 摘
5 5 0 0 0 1
要 】 目的 : 对 比 分析 两 种 术 式 ( 腹 腔 镜 与 开 腹 )下子 宫肌 瘤 剔 除 术 的 疗 效 差 异 。方 法 : 以入 院病 例 号 为 编 号 ,根 据
观察组 手术 时间 短 ,出血量少 ,术 后并发 症 以及 恢复 时间均 明显 改善 。此结果 与唐靖 、蒋 蕾等学 者研 究结论相 似 ] ,证实 腹腔镜
1 . 2 . 1对照组
1 . 2 . 2观察 组
所有 患者充分完成术前准 备,于月经结束后一 在 子 宫肌瘤剔 除术 中的应 用价值 。但 是,也有 学者研 究显 示 ,
( 7 3 . 7 ±9 . 6 ) m i n ; 观 察 组 和 对 照 组 术 中 平 均 出 血 量 分 别 为 ( 2 6 . 7 ±6 . 1 ) m 1 和 ( 5 6 . 2 ±7 . 2 ) m l , 观察 组手术情况 均优于对 照组 ,
P< 0 . 0 5。
1 . 1一 般资料 6 4 例 子宫肌瘤患者 ( 均于 2 0 1 3年 1 0月 至 2 0 1 4年 l 0月 入
随机数 字表 ,将 6 4名子宫肌 瘤患者随机分成 两组,每 组 3 2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 用开腹 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 手
术 治疗。比较 组间患者手术情况 ( 时间、出血量 )以及 术后 情况 ( 排气 时间、卧床 时间、瘢痕 长度 、并发症 )。结果 :观 察组手 术情况和术后情况均优 于对照组 ,P <0 . 0 5 。结论 :腹腔镜 下行子 宫肌 瘤剔除术可有效 改善 患者手术质量 ,提 高手 术预后情况 ,为手术技 术进 步的具体体现 。
同样进 行择 期手 术 。全 身麻 醉后 ,取膀 胱截 以及操 作者 熟练程 度有 关 。笔 者总 结腹腔 镜优 势在 于 以下 方面 :
值 ,分析如 下。 1临床 资料
采用 S P S S 1 5 . 0 统计 ,计数 资料用 X 检验 ( % ) ,计 量资料 t
2 结果 2 . 1手术情 况 比较 观 察 组和 对照 组 手术 时 间 分别 为 ( 5 0 . 4 i8 . 5 ) m i n和
乱有 必然 联系 ,一般无 明显 临床症 状 。发现后 多 以手 术方 式根 检 测 ( ±S ) ,P< 0 . 0 5 则 有统计 学意义 。
P< O . O 5。
3 讨论
微 创手 术逐渐 应用 于外科 各个 领域 ,随着微 创手 术应用 范 围
较结 果无显 著性差 异 ( P> 0 . 0 5 ) 。 纳 入标准 : ① 符合诊 断标准 , 的扩大 化 以及经验 的丰 富化 ,在子 宫肌瘤 剔除术 中 同样具有 微创
无 子宫肌 瘤剔 除术手 术 禁忌症 ,可 耐受手 术治疗 ;②子 宫肌 瘤均 优 势和 可行 性。与 传统 开腹手 术相 比,腹 腔镜 的应用 不仅 使广大 无 恶变倾 向,而且无 阴道 炎等病 变 ;③ 取得 书面 知情 同意 。排 除 手 术 患者受益 , 同时简化 手术 操作流 程 ,是手术 技术 更趋 向于先
2 . 2术后情况 比较
院 )为研 究对象 , 以入 院病 例号 为编 号,根 据随机 数字 表 ,将 患
观 察 组 和 对 照 组 排 气 时 间 分 别 为 ( 1 6 . 4 ±3 . 5 ) h和
者 随机 分 成 两组 ,每 组 3 2 例 。观 察 组 患者 年 龄 2 5~ 6 5岁 , 平 ( 2 3 . 7 ±3 . 6 ) h ;卧床 时 间分别 为 ( 2 7 . 7 ±6 . 3 ) h 和 ( 3 4 . 2 ±7 . 2 ) 均 ( 4 6 . 4 ±3 . 7 ) 岁 ,病 程 1 年~ 6 年,平均 ( 3 . 2 ±0 . 4 )年。 h ;瘢 痕 长 度 分 别 为 ( 2 . 4 i0 . 5 ) c m 和 ( 6 . 7 ±0 . 6 ) a m ; 术 后 疼 痛 单发者 l 8例 ,多发 者 1 4 例 ,未 育 者 l 0 例 , 已育 者 2 2 例 。大 小 评 分 分别 为 ( 5 . 4 ±2 . 5 ) 分和 ( 7 . 7 ±2 . 6 )分; 感染 发生 率分 别 为 2 c m~ 7 a m ,平均 ( 5 . 3 ±3 . 4 )c m ;对照 组患 者年龄 2 3 ~ 6 6 岁, 6 . 2 5 % ( 2 / 3 2 ) 和 l 5 . 6 % ( 5 / 3 2 ) m i n :观 察组术后情 况均优 于对照组 , 平均 ( 4 5 . 4 ±3 . 2 )岁 ,病程 2年~ 6 年 ,平均 ( 3 . 4 i0 . 5 )年 。 单 发者 1 6 例 ,多发 者 1 6例 ,未 育 者 1 2 例 , 已育者 2 0 例 。大 小 2 c m~ 7 c m ,平均 ( 5 . 2 ±3 . 2 )c m 。组 间患者年龄 、病程等 资料 比
标 准 :① 年龄 较大或 者 体质较 差 ,不能耐 受手 术治疗 者 ;② 合并 进 化 。
明显盆腔 感 染,有严 重 系统性疾 病 ,以及意 识 障碍 的患者 ;③ 非
自愿参与本 研究者 。 1 . 2 手术方 法
Hale Waihona Puke 本 文研 究腹腔 镜下 进行 子宫肌 瘤剔 除术 的效果 ,结果 证实 ,
【 关 键 词 】子 宫肌 瘤 ;剔 除 术 ;腹 腔 镜 ; 开腹 手 术
子 宫肌瘤 为女性 生殖 系统 常见和 高发 良性肿 瘤 ,与性激 素紊 除 。随着微 创理 念的提 倡和 普及 ,妇科 手术过 程也 逐渐 引进 腹腔
镜手 术治 疗 ,以发挥 诊疗双 重优 势 。弥补传 统开腹 手术 创伤 大 、 耐受 弱 的弊端 。本文研 究腹 腔镜手 术在 子宫肌 瘤剔 除 中的应用 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