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讨论
人性本恶辩论赛辩论稿

人性本恶辩论赛辩论稿人性本恶辩论赛辩词篇一正方(文学院):人性本善反方(新闻学院):人性本恶正方立论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
1993年的国辩赛场一场魅力十足的人性之辩让人回味至今,20年之后的武大金秋今天我们又能够带来怎样的思考呢?站在正方的四位辩手今天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20年过去了,辩论还在,人性也还在。
回到比赛,今天的辩题是一个性质判断,而一个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对于性质的判断必须依赖于对事物整体的判断,所以要弄清人的性质为何就必须站在人类整体意识的高度上来审视。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也曾指出,人的本质就是人类意识的展现过程和发展过程。
人性就是人性的历史。
马克思也曾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因此,要判断人性的善恶就是要看人性整体在历史的长河中呈现出的主导面是恶的还是善的。
每个时代每个国家对于善恶的定义都不尽相同,甚至会大相径庭,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推动历史发展的就是善,而阻碍大多数人利益阻碍历史发展的就是恶。
因此我方认为人性本善就是认为人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有不断地理性和深入的认知,并且不断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善的导向。
我方论证理由如下:第一,人类从古至今共同意识的总体特征是知善向善。
从人与人的关系上看,从男尊女卑大行其道到现在男女平等深入人心,从黑奴受尽歧视到我们现在的反歧视法案的完备,人们在不断地与人为善。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看,工业时代对环境肆意破坏到我们现在对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也逐步意识到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人类的善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在不断地深化与拓宽,人性也随着人类的整体意识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呈现出善的特征。
第二,人类从古至今共同行动的整体特征是为善择善的。
回望历史,绝大多数人在大多数的时候为了根本利益选择了善的道路,推动了历史发展。
的确,人类有过错误,但是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人类的选择失误与牺牲不是以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作为妥协的。
《哈姆雷特》对人性的探讨

《哈姆雷特》对人性的探讨《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之一,该剧围绕主人公哈姆雷特展开,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类行为的多重层面。
通过对人性的揭示,莎士比亚使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以及道德伦理的困境。
本文将从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阐述《哈姆雷特》对人性的探讨。
一、个体层面《哈姆雷特》通过哈姆雷特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深入揭示了人性的矛盾与复杂性。
哈姆雷特因为父亲的死去而沉浸在内心的痛苦中,在复仇的任务中,他陷入了选择与犹豫的困境之中。
他思考自己的存在,质疑生命的意义以及死亡的真相,这反映了人性探索的常见主题。
哈姆雷特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使读者深入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类情感的不可预测性。
二、社会层面《哈姆雷特》还通过剧中角色之间的互动,呈现了社会中人性的各种表现。
例如,克劳迪斯作为反面形象,代表了道德沦丧和权力欲望的黑暗一面。
他为了个人的私利,不惜欺骗和背叛他人,将社会推向混乱。
与之相对的,哈姆雷特父亲的幽灵则代表了正义与真相的力量。
这些角色的对比与冲突,揭示了社会中人性善恶两面性的复杂性。
三、人性困境与道德伦理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探讨了人性困境与道德伦理的问题。
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内心受到了道德伦理的挑战。
他面临着是否应该杀死克劳迪斯的艰难选择。
通过哈姆雷特的思辨和内心的矛盾,莎士比亚引发了关于正义、道德和复仇的深入思考。
这也引发了读者对道德、良知和自我认同的思考,从而揭示了人类面对复杂的道德选择时所面临的困境。
四、人性的阴暗面与悔恨《哈姆雷特》中,人性的阴暗面得到了充分的揭示。
哈姆雷特充满了怨恨和悔恨,他对自己未能及时行动感到内疚。
这种内心的痛苦和自责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一部分。
莎士比亚通过描绘哈姆雷特的悔恨,使读者意识到人性中的弱点和错误,并激发了对自我改变和反思的欲望。
结论综上所述,《哈姆雷特》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复杂性的作品,它通过哈姆雷特的形象、角色之间的互动以及道德伦理的讨论,全面地探索了人性的多面性。
人性的讨论

浅谈我对人性的看法都说,人之初,性本善。
我相信这句话是真的。
我们从出生那刻起,就仿佛一张白纸,没有分辨善恶的能力,不知道是非好坏。
然而,随着成长,我们开始发生变化。
有人变得乐于助人,有人变得自私自利。
除了基因的因素外,我想,这跟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有着不小的联系。
我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所我不愿意把人往坏处想,那样我会觉得自己很阴险。
然而,你不害别人,别人却来害你。
就这样,我在并不长的20多年的人生道路中,吃了很多亏。
他们在你背后捅刀,跟老师或你的父母告你的黑状,或是表面把你当朋友背地里到处散播谣言毁你名誉等等。
于是在我看来,真正的坏人,并不是那些突然冲出来抢你钱包杀你灭口的陌生人,而是你身边那些有着变态扭曲人格、在你背后放冷箭的熟人。
真正的坏人不是抢你钱财夺你性命的那些人,而是在给你伤害后把你也变成坏人的那些人。
他们就像病毒一样,不杀死你,而是同化你,控制你,然后让你去残害更多善良的人。
就像我,就差一点被卷进这万恶的深渊无法自拔。
当我发现一直信任的高中同学在背后造谣诋毁我,使我在朋友圈中声名狼藉时,我陷入了人生低谷,变得消沉阴暗。
我想要报复,想要跟他同归于尽。
然而我的本性还是告诉我,这样做我并不快乐。
我没有伤害到他,却正在一步步地毁掉自己。
我们不能因为被恶狗咬了一口,就趴在地上也去咬它。
我开始寻找一切可以当做心灵鸡汤的书籍,毕淑敏的书,延参法师的书甚至是金刚经,我都会去翻翻。
可到后来我才发现,真正能使我解脱的,还是我自己的心。
书籍只能增长我的见识,却不能净化我的心灵。
人生之悟,还要自己去学会参透。
人性本善,生而不善,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关于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恶的话题,人们已经讨论了几千年。
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我觉得这个争论已经有了确凿的答案。
德国一家人类进化研究所致力于寻找人类大脑发育的过程,以及人类协作精神产生的源泉。
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研究一群婴儿面对各种环境时如何反应协作。
他们意外地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
人性中的辩论辩题

人性中的辩论辩题
正方,人性本善。
从正方的角度来看,人性本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观点。
首先,
我们可以引用孟子的名句,“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表明了人
性的本质是善良的,人们天生就具有善良的品质。
此外,我们还可
以举出一些经典案例来支持这一观点。
比如,当灾难来临时,人们
总是会伸出援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表明了人性中的善良
和同情心。
再比如,很多慈善机构都得到了大量的捐款和志愿者的
支持,这也是人性中善良的体现。
因此,我们认为人性本善是一种
积极向上的观点,它能够激励人们向善行为靠拢,创造和谐美好的
社会。
反方,人性本恶。
从反方的角度来看,人性本恶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观点。
首先,
我们可以引用霍布斯的名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句话表
明了人性的本质是自私的,人们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动。
此外,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些经典案例来支持这一观点。
比如,社会上存在
着各种各样的犯罪行为,比如抢劫、杀人等,这些行为都是人性中
恶的体现。
再比如,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往往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这也是人性中恶的体现。
因此,我们认为人性本恶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观点,它能够让人们认识到人性中的自私和邪恶,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综上所述,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都是有其道理的观点。
人性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
因此,我们应该在认识人性的基础上,引导人们向善行为靠拢,同时也要警惕人性中的恶,保护自己和他人。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辩论赛材料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辩论赛材料“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是从古至今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辩论赛材料,欢迎阅读。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辩论赛材料一谢谢大家。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刚才的质询环节,在我们问“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为何?”的时候对方辩友回答说那是因为大禹心系天下,为了治水可以把家庭放在一边,还说大禹这种人是非常少的,因为少而且崇高才为人敬仰,但是这种做法不具备普遍性,不是人的本性。
但是我想说的不是这个,我想说的是对方辩友为什么不说大禹是因为没带钥匙或者是因为没有治水成功而妻子不让他回家住呢?今天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对方辩友解释的是一个原因。
但是对方辩友很愿意把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这种行为看成是有好的动机的行为,当然我们也一样,愿意把他往好的方面想,因为大禹是公众人物,而且在我们心中形象又是那么美好,我们很愿意把他的一切都想象是好的,包括他为什么不进家门的原因,这也是我们本性当中善良的一个地方。
我们今天说人性本善是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开始说起的,在人刚刚出世的时候,没有受到任何外在环境的影响,在这个时候他表现出什么才是人的本性,对方辩友在自由辩论环节中说的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这是一个人要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不在我们今天人的本性的讨论范围之内。
那么什么才是人的本性,什么才是人的本性的行为体现?我看到有人对我笑,我也会对他笑,这是我的本性;再长大一些,见识多一些以后,我会知道一个冬天在街上乞讨的乞丐的生活是非常艰难、值得我同情的,我也会对他表示怜悯,这是我的本性;再长大一些,我看到被城管抓住不放、砸摊子的小贩那求天天不应、哭地地不灵的情况我会觉得城管做得很过分。
我们会自然而然的对弱者表示同情,对强者表示敬畏,这是我们的本性,是我们本性的自然流露。
还有我们会对任何对我们表示友好的人友好,我们愿意去和他们交往,因为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是和我们一样,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也愿意去维护这个美好,就像我们愿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一个我们所想的一个非常美好的原因。
性本善和性本恶的讨论

性本善和性本恶的讨论
一、人性本善论: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
源于孔子,行成于孟荀。
支持者: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帕拉图、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马
斯洛。
二、人性本恶论:
“人之初,性本恶”(“Human been are evil”)。
人性好利多欲,性中并无礼义道德,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一切善的行为都是后天教育和环
境影响的结果。
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个人私利,人的本性是自私与恶的。
人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总是力图排斥异己,互相谋算、陷害与残杀,勾心
斗角,人与人之间象狼一样。
人在胚胎中就有罪恶
支持者:荀子、西方哲学家奥古斯丁、霍布斯。
三、人性本无善恶论:
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无所作为。
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保全人性的天
然状态,人应完全顺应自然。
支持者:告子、老子、庄子
四、人性有善有恶论:
人性有善有恶,善出于性,但性中有情,情属恶。
人有灵魂,灵魂可
善可恶。
支持者:春秋时代的董仲舒、西方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培根。
中国近代大多数哲学家们认为人性有善有恶。
而西方哲学家则倾向于人有原罪,(影片介绍:西方有部电影就叫“原罪”,经典、深刻。
)是恶的。
如何准确把握人性

如何准确把握人性人性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主题,对于这个主题的讨论可以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进行。
在现代社会中,人性被普遍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人性的理解将对我们的思想、行为和态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如何准确把握人性进行探讨。
一、认识人性的不同层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人性有不同的层面。
在一定程度上,人的本性可能是相似的,但是人性在个人、群体、文化和历史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因此,对于人性的探讨需要同时考虑到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组织等多个方面。
在认知方面,人的认知活动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的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记忆、学习、思考、判断、推理等多个方面。
对于认知的探讨,我们需要注意人脑的发展过程和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
在情感方面,人的情感是人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情感包括情感体验、情感表达、情感管理等多个方面。
对情感的探讨需要考虑到人对不同情境、不同对象以及自身需求的情感反应。
在行为方面,人的行为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行为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社会行为等多个层次。
行为主要通过动作来展现,但是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在社会组织方面,人的社会行为是人性的另一重要方面。
在不同的社会组织中,人们会很自然地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理念和行为模式。
因此,对人性的探讨需要同时考虑到人的个体和社会层面。
二、注意不同人性因素的交织我们需要意识到人性的多个因素之间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例如,人的认知和情感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认知活动会产生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会影响认知活动的进行。
这些不同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性的多维度结构。
在研究人性时,需要注意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避免简单地将人性视为一种单一因素的表现。
例如,我们在探讨人的行为时,不能简单地将行为解释为没有任何情感、心理、认知成分的单独事件,必须同时考虑到人的认知、情感等其他因素。
三、发展多元的人性观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人性的理解被一些简单、表面的解释所占据,例如,将人性视为整体不好、坏的判断或者是某一特定的心理过程。
人性的探讨演讲稿

人性的探讨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人性,是一个千丝万缕、千姿百态的话题。
它既包含了人类的善良、智慧、勇敢,也包含了人类的自私、贪婪、懒惰。
人性,是一个复杂而又神秘的课题,它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决策、价值观和社会关系。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人性这个话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人性中的善良。
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种善良的本能。
这种善良可能表现为对他人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也可能表现为对社会的贡献和奉献。
正是这种善良的本能,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温暖和爱心,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和谐和进步。
正如英国作家狄更斯所说,“善良的本性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
”。
然而,人性中也存在着自私和贪婪。
当我们面临利益冲突、资源匮乏或竞争激烈的环境时,我们往往会表现出自私和贪婪的一面。
我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忽视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这种自私和贪婪,不仅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破坏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正如美国作家海明威所说,“人性中的自私和贪婪是一把锋利的刀,能够伤害他人,也能伤害自己。
”。
除了善良、自私和贪婪,人性中还存在着勇敢和智慧。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会表现出勇敢和坚韧的一面,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在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时,我们会表现出智慧和创造力,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路径。
正是这种勇敢和智慧,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希望和活力,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人性是一个复杂而又多面的话题。
它既包含了善良、自私、勇敢和智慧,也包含了懒惰、贪婪和冲动。
我们应该正视人性中的各种特质,既要发扬善良和勇敢,也要警惕自私和贪婪。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人性,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建设美好的社会。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思想讨论儒家之前,关于人“性”一直是以“实然之生性而言”。
但是,如果把人“性”仅仅定位于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欲求的层次,那就无所谓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也就无所谓“善”或者“恶”。
所以,先秦儒家的人性判断是从高于这种自然主义人性论的“人禽之辨”出发的。
儒家人性论发端于孔子,但孔子对人性的论断并不多见,据《论语》记载,孔子论“性”仅有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那么,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究竟是对人性的一种怎样的判断?首先,孔子的“性相近”肯定的是人在自然欲求方面的“相近”。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人在自然本性方面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为对物质的欲望和权力的追求。
其次,孔子的“性相近”也看到人在自然本性的另一面“向善”的“相近”性,“人皆可以为尧舜”。
但人性究竟是什么孔子在他的人性论的前半句并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性”?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共同的“类本质”、人与人相对比的人格差别取决于什么呢?孔子认为就在于后天的“习”。
“习相远”说明了人只有通过“习”才能远离自然本性,并在伦理造诣上成就不同的相互殊远的个体———小人与君子。
由此可见,孔子并没有对人性作出必然性判断,而是强调了人性是建构的结果———具体的人性是在实践中“习”、“学”获得的。
孟子以人性本善,初看似乎就是说“善”性是人的本然状态,也就是人的“故常”;因此以人之“故常”来说人性,似乎应该是符合孟子的性善论的。
但是,孟子是否认可将“人性”仅仅理解为人的“故常”?这是值得怀疑的。
告子在与孟子关于人性的辩论中,提出以杞柳为杯棬这个比喻,来类比以人性为仁义。
而孟子则明确反对这个比喻,认为这个比喻必将导致“率天下而祸仁义”的结果。
但是孟子的反对,意在强调仁义在人性中是有依据的,却并非认为仁义之性就是人的固然常态(故)。
如果是那样,则不需要道德修养,人就已经是仁义君子了,儒家道德修养学说也没有必要存在了。
因此,孟子对告子的反驳关键在于反对把“人性”的问题跟“物性”的问题相提并论。
物的“性”也许是可以用物的“故”来说明,比如各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其固有常态(故)当然亦即其本质属性的呈现。
但是对人性,孟子却认为恰恰不可如此简单理解。
因为人跟物不同,人有“心”而物无“心”。
人除了有“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孟子·尽心下》)的生理之性,还有“仁义理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的道德心性。
孟子所谓性善论,所要强调的恰恰是后者。
而孟子并不认为这种体现“仁义理智”的“善”的人性已经是人的“故常”。
因此,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是指当时比较普遍的对“性”的理解,而他自己对此是持保留态度的。
他虽然持“性善论”,但却并不赞同把人性之“善”简单地理解为就是现实中人的已然的、固然的常态(故)。
总之,孟子所说善的人性,既不是一个客观外在的、从已然的存在中归纳出来的理,也不是完全任凭自我心智随意穿凿的结果。
因此,存心养性既不能无所用心放弃耕耘,也不能用智过度拔苗助长;道德培养既要因势利导,又不能放任自流。
大禹既“行水”,又“行其所无事”,这与孟子所谓“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孟子·离娄下》)意思是相通的。
同样,在存心养性中如何用“心”,套用孟子的话也可以说,是由“本心”行,而又非刻意去行这个“心”智。
圣人危微精一的“中道”的妙处正在于此。
后来宋明以降的理学、心学各走一偏。
或强调客观外在之理,以已然存在为合理,其流弊在以理杀人;或强调一己之心,以私欲取代本心,其流弊在随心所欲的狂禅。
二者都偏离了先儒的“中道”。
荀子则不然,他不是从内在的心性,而是从人生活的环境以及人际关系出发去反观人性。
他把人的“耳目之欲”等本能视为人性,这些本能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是“恶”。
为了去掉这些恶性,必须向外用力,制法度、起礼义以达到“化性起伪”。
在荀子看来,恶系人性,善属人为。
人性是指人生而具有的自然本能,此种本能预示了人的非道德属性(恶)的先天根源。
而道德礼义则是后天人为或社会教化的结果。
对“人性”的认识,荀子推重礼治,主张礼治高于法治。
因为他认为,法治只可治人之“表”,礼治才可治人之“心”,才可化人之性,使人人成为圣人而社会不治自定。
用礼去化人之性,治人之心,是社会治理的关键,是社会治理的根本问题。
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其意为,人的本性是一生下来就有种种欲望,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会出现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而最终趋向于暴乱。
人人无限制地发展自己的私欲天性,就会出现欲物失衡而导致的争夺,天下就会大乱。
那么,怎样制止人的私欲恶性膨胀而不致使天下陷入混乱争夺呢?荀子提出“化性起伪”说。
何为“伪”,伪即人为。
荀子说:“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2](P436)人通过学习可以学会的、通过努力从事可以做到的,叫做“人为”。
“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
”[2](P412)也就是说,后天的学习、修行、积习叫做“伪”,其功用是改造人心“恶”的天性,是改造人性使人人成为圣人而达到天下大治的方式。
既然“伪”只是改造人之恶性的方式,还不是改造人之恶性的内容,那么应当用什么样的内容去通过这种手段改造人的恶性呢?这便是礼义。
荀子说:“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2](P438)因为人性是恶的,所以才需要以礼义作为“善”的标准去规范人,去教化人,所以,他反对孟子的“性善说”。
荀子说:“今孟子曰‘人之性善’,无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故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
”[2](P441)其意为,孟子所说的人的本性善良,没有与它相契合的证据及可以验证的凭据,坐着谈论它,站起来不能部署安排,推广出去不能实行,这难道不是错得很厉害吗?认为人的本性善良,那么就会摒除圣明的帝王、取消礼义;认为人的本性邪恶,那么就会拥护圣明的帝王、推崇礼义。
先圣制定礼义条文,是用来调整人的私欲与社会物质的关系,以及改造人的恶的本性的。
因此,礼义是治世的最本质的内容,是法度产生的基础,所以,荀子首先主张以礼义化人之性,而后才主张用刑法治人之行。
《道德经》中虽未出现“性”的概念,但其中是蕴涵着复性论思想的。
在老子那里,最接近“性”的概念是为“朴”: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
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八章)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弗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第三十二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七章)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第三十七章) 在老子看来,人的本性,原出于道,禀受“道”之清静、自然、纯朴之质。
上古之世,先民能够顺遂自然之理而生活,君上无为,下民自化,清静无欲,各遂其生,所以能保全真之性。
后世多欲而躁,巧诈迭出,民渐失本性之“朴”,故违道而戕生。
有感于这种情况,老子倡大道,法自然,要人致虚去欲,守中无为,静以观万物变化往来。
而明性命之常,这就是“复命”,意即复归于本性之“朴”。
返“朴”则全性合道,顺生达命。
自然之道意味着最高的普遍性,而人在自身的个别性性也能发现自身对于道的分有———朴。
这就是《道德经》提出的复命于朴的人性论,由此为理想人格建构确立了人性论上的目标。
《庄子》的性真说与《老子》一脉相承,在文献上可得到充分的印证。
《老子》言“真”仅有三处,从道体之真(第二十一章)、本性之真(第四十一章)到行为修养之真(第五十四章)。
《庄子》言“真”多达四十五见,与人的本性有关者,可分为这样几个不同的层次,即从道体之真(“道之真”)到本性之真;再从德行修养之真(如“缘而葆真”)到审美心境之真(“采真之游”)。
下面从“道之真”及“法天贵真”以论人性之真为说,依次阐述如下:(一)“道之真”———作为人的本性之真的存在根据1.“道之真以治身”———道的精华用以修心养性如前所论,庄子人性论乃放置在形上道论的根基上进行论述,如人性尚真说正是如此。
庄子学派将人性之真和“道之真”作了紧密的联系。
《让王》篇中庄子学派提出一句醒目又发人深省的话:“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
”作者目睹上流社会群起“危身弃生以殉物”有感而发,用“隋珠弹雀”的典故譬喻生命比外物更为重要,强调生命重于一切。
从道的立场强调生命重于一切,是先秦道家各派的基本观点。
从《老子》开始就强调道德的创生和畜养功能(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列子》论及道的作用时说:“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列子·天瑞》),因而《庄子》称道为“生生者”(《大宗师》);稷下道家也说“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管子·心术上》)。
“道”生生不息之意涵是南北道家的共同主张。
2.“无以人灭天,是为反其真”———在天人关系中持守本真的生命《秋水》和《大宗师》中,一再提出“反其真”的呼声:如《大宗师》在讨论死生关系时,提出“反其真”的观点,意指个体生命回归到宇宙生命;《秋水》在论及天人关系时,再度提出“反其真”的主张,强调人们要持守天真的本性。
《秋水》篇海神与河神对话的寓言,共七问七答,七次对话叠进式地打开人们的思想视野。
第七次对话推进到天人关系,其文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仅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董仲舒说:“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
”在董仲舒的所指中,圣人包括三部分人:第一为具有高尚德行因而被受命为天子者;第二位某些朝中的三公或大臣;最后是被称为素王的孔子。
“中民之性”。
“中民之性”是位于上品与下品之间的一种中间品性,它既不是绝对的善,也不是绝对的恶,而是善与恶的混合。
处于“中民之性”经过时间的变化人性既可变成善也可变成恶的。
那么怎么变化呢?关键在于教化。
董仲舒把“中民之性”比作原材料,把“善”比作加工后的成品:“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缫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
”卵与茧必须经过加工,才可以变为雏与丝,人性必须经过教化,才可以为善。
所以他说:“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