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的大辩论

合集下载

孟子·告子上读后感

孟子·告子上读后感

孟子·告子上读后感
《孟子·告子上》是《孟子》书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孟子与告子之间的辩论,涉及人性、道德、仁义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关于《孟子·告子上》的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对人性的思考:孟子在与告子的辩论中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而告子则主张“性无善无不善”。

这引发了我对人性本质的思考。

人性是复杂的,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

我们应该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发扬人性中的善良,抑制邪恶。

2. 仁义与道德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了仁义和道德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石。

这让我意识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遵循仁义之道,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3. 辩论与思考的价值:孟子与告子之间的辩论展示了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和交流。

这种辩论的形式让我明白,通过积极的讨论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拓宽自己的思维,形成更全面的观点。

4. 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孟子·告子上》还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不仅为了自身的成长,更为了对社会的贡献。

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总的来说,《孟子·告子上》给我带来了许多关于人性、道德、仁义等方面的思考。

这篇文章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遵循仁义之道,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同时,通过辩论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希望这些读后感对你有所启发,让你对《孟子·告子上》有更深入的理解。

孔孟儒家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讨论

孔孟儒家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讨论

-语言文化-孔孟儒家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讨论□任鹏程人性论是先秦儒家伦理学史上的重要话题%然而,孔子本人并没有明确谈及人性的善恶问题,他只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孔子之后,儒家人性论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

孔子的弟子们开始把性之善恶作为重要问题展开讨论。

根据《孟子•告子上》记载,“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根据这段言论,我们以为,在孟子时期,除了性善论以外,已经存在至少三种有关人性善恶问题的观点。

一是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说。

根据《孟子•告子上》载,告子曾以“湍水”为例子论证“性无善无不善”。

他以为,人性就像湍急的流水一般,就水流自身来说,水流本身没有向西或向东的固定流向,而人性亦是如此%在告子视域里,人性就是人生而具有的原始状态,它本身并无所谓的善恶之分。

这也就是说,告子更加强调和关注人的自然本性%甚至有些学者以为,告子是儒家的人物%比如,陆建华教授以为,“告子人性论合乎儒家立场”%(陆建华著:《先秦诸子礼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262-271页%)二是“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说%这派学说与告子的观点极为相近,但与告子略有不同的是,它更加关注人性所表现出的善恶端绪%它以为,性可以表现为善,亦可以表现为不善%比如:“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反之“幽厉兴,则民好暴%”意思是说,文王与武王能够激发民众身上的善性,幽王与厉王能够激发民众身上的不善之性%这表明,性之或善或恶取决于外物之诱导,从人性的端绪来说,人性可善,亦可以恶%或者说,此派观点是从人的自然生命出;而关于人性本身的内涵,此派学人并没有做出具体界定%三是“有性善,有性不善”说%这派学说与以上两种观点不同,该派观点以为,人性是有差异的,有的人性是善的,有的人性是不善的,不同的人所拥有的人性是不同的%比如:“以尧为君而有象”,存在尧那样的贤君,也存在象这样的坏人%又如:“以瞽/为父而有舜”,有坏的父亲瞽/,也有好的儿子舜%由此可见,君主性善不影响民众性恶,君主性恶不影响臣子性善,父亲性恶不影响儿子性善%或者说,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恶,他们的人性之间没有关系%关于三的点,启为,它“离孔子原意最近,拿去解释性相近习相远的话,都可以说得通%”(梁启超著:《儒家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136页%)我们认同这种观点%至少从《孟子》的记载来看,孔子之后,孟子之前,人性善恶议题就已经引发了儒家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但是他们普遍以为,从人性所展现出的端绪上来看,人性可善、亦可恶%或者说,人性含有善恶的潜质或资质%但是,这些观点都未对人性善恶的潜质做出属性识别,或者说,从人性的内涵来说,他们都以为性之善恶不固定,性本身是善恶未分的%这从侧面也说明,孔子之性本身是无所谓善与的%关于间儒家子对的,有一段文献%据王充《论衡•本性》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书》一篇%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在王充看来,孔子的弟子们开始以“有善有恶”讨论人性善恶问题,但是学者们关于“有善有恶”的解读却略有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两派,第一派以周人世硕为代表,第二派以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为代表%就周说,为有的潜质,有的潜质,说可为,可为,取28-语言文化-决于后天的“养”。

孟子与是告子什么关系?人性是善还是食色本能?

孟子与是告子什么关系?人性是善还是食色本能?

孟子与是告子什么关系?人性是善还是食色本能?本文导读:孟子主张人高于禽兽,禽兽只有“食色”的本能,而人在“食色”的本能之上,还有更高层次的道德价值和追求,这个道德价值就是来源于四种“善端”、表现为“仁、义、礼、智”的四种道德。

而告子认为人性就是食色的本能,对此孟子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因为它直接动摇了性善论。

孟子必须与告子来一场辩论,彻底驳倒告子,以维护性善论的正当性。

孟子和告子共进行了四段辩论,每一次他都让告子先说,他就像一个武林宗师,看着对手“将招数使老”,然后找到漏洞,一击毙命。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说:“天生的资质称为性。

”孟子说:“天生的资质称为性,那就等于说白色的东西称为白吗?”告子说:“是的。

”孟子说:“白羽毛之白犹如白雪的白,白雪的白有人白玉的白吗?”告子说:“是的。

”孟子说:“那么狗性犹如牛性,牛性犹如人性?”告子认为人性是吃喝拉撒睡和生殖冲动,是人类生存本能。

孟子就拿“白色之白”来类比“生之谓性”,告子认为白色都是一样的,孟子马上反问,那么狗性、马性和人性都是一样的吗?很显然,地球人都知道,人和狗、马是不同的,除非告子承认自己就是狗马。

告子当然不可能承认自己是狗马,告子先输了一城。

告子不服气,说不带这样的,重来。

告子发现孟子擅长打比方,干脆自己也打比方。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

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说:“人性好比急速的水流,在东边冲开缺口就向东流,在西边冲开缺口就向西流。

所以人性没有善不善之分,就好比水没有流向东西方之分。

孟子与告子的辩争及其思想关联

孟子与告子的辩争及其思想关联
的进 展 。
告பைடு நூலகம்子认 为 , 性 有 内 外 之 分 , 内 在 看 , 以 表 现 为 善 人 从 可
一 。
( “ 弟则 爱 之 ” , 可 以表 现 为 恶 ( 果 受 到 恶 劣 环 境 的 如 吾 )也 如 影 响 ) 从 外 在 看 , 是 如 此 。外 部 力 量 的 影 响 占有 绝 对 的 ; 亦
身, 使人 性 自然发 展 。这 两 方 面 并 不 矛盾 。孟 子 与 告 子在 内在 善 的发 扬 方 面 具 有 某 种 一 致 性 , 而在 对 外 在 恶 的
应 对措 施 上 出现 了分歧 。告 子 与 时 代 风 气 一 道 , 调 了恶 劣 环 境 的 决 定 性 力 量 ; 孟 子 看 重 的 是 个体 之 善 端 如 强 而 何 扩 张至 整 个 社 会政 治 结 构的 问题 , 是 孟 子 面对 当 时的 “ 道 ” 气所 做 的 反 抗 。 这 霸 风
张 瑞 利 江 渝
( 南大学 育才学 院文 新院 ,重庆 西 4 12 ) 0 5 4
[ 摘 要 ] 告 子 与孟 子 在 思 想 基 础 上 的根 本 分 歧 造 成 了他 们 那 场 关 于人 性 善 恶 的无 结 果 的 论 争 。 一 方 面 ,
告 子 认 为 应 尽 可 能避 免 外界 恶 劣 环 境 的 腐蚀 , 人 不 至 为 恶 ; 一 方 面 , 子 面对 这 场 王 霸 之 争 又 希 望 能 独 善 其 使 另 告
20 0 9年 第 5期 ( 第 1 期 ) 总 7 1
牡 丹 江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URNAI OF M UDANJ ANG I COII EGE OF EDUC ATI ON
NO.5。 00 2 9

人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

人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
与上述观点都不同的,是荀子的性恶论。荀子的基本主张是,人的本性是恶的,善是后天形成的。他说:“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在当时,孟子的性善论,是针对告子的性无善恶论的,告子主张,人性是无所谓道德上的善恶的。告子认为,人性的具体所指,无非是人的食欲和性欲,即“食色,性也”。而食欲和性欲是人生而固有、不学而能的自然本性,即所谓“生之谓性”。人性既然是人的自然本性,那么,它就和一切自然物一样,也就无所谓道德上的善恶了。为此,告子举例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这就是说,在告子看来,人性也就是人的自然欲望、自然需要,像水流一样,难道向东流就是善的、向西流就是恶的吗?很显然地,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是说不通的。
这就是整个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实际状况,市场经济也就是这样向发展着的。难道,对那些怀着利己动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我们能够轻易给他们扣上一顶“恶”的帽子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在整个市场经济活动中,还有“好人”吗?这个社会经济事实告诉我们,离开人的利益,人性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自然地,“人性善”还是“人性恶”这样的抽象理念,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唯物辩证法教导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抽象的“人性善或者“人性恶”,必须与人追求利益的不同方式结合起来,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正如人们追求权力不能说是“廉洁”或者“腐败”一样,而要看他是如何运用权力的了。
人性是什么?无非就是人的本性,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生物的那些特性,而这些特性集中反映在人之所以作为人的需要、愿望、欲望等方面,而它们的实质就是人所自觉认识到的利益。所以,人性的核心内容是利益。当然,对于人来说,“利益”概念本身就不仅仅像告子说的,无非就是食欲和性欲而已,也不仅仅是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物质需要,还有人所特有的社会性需要,如荣誉、交往、人格尊严等等。由此看来,人对利益的追求,这本身是没有道德上善恶性质区别的,因为它是一种客观行为。很显然,如果有人说,追求个人的利益,这就是一种“恶”,这就是“自私”,那样的话,人们一定会认为,这是违背常识的事情。

比较分析告子的仁内义外与孟子的仁义内在

比较分析告子的仁内义外与孟子的仁义内在

如何理解告子的仁内义外和孟子的仁义内在?在人性论的论域里,告子和孟子针对“仁内义外”的说法进行了辩论,从中可以看出告子与孟子二人对仁、义的看法并不相同。

告子所认同的“仁内义外”,他在说“仁”时,将仁理解为主观的爱悦之情,这是一种自然的内在的情感,而“爱”中最近的则是“爱亲”,即对亲人的爱这种情感。

告子以“爱”来理解“仁”,我的弟弟我爱,秦人的弟弟就不爱,这两种就是一个近一个远,告子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关系的人就没什么亲爱,这种爱和不爱是“以我为悦者也”,根据“我”与对象的关系而决定的,所以“仁”在“内”,即人的爱的情感是内在的。

告子理解“义”为“敬长”,长人、长马之长,这是外在的属性,因为“长”这个属性,于是敬长,这种敬长之心和行为是由外在的“长”这一事实判断而引起的,而不是“我”,义是一个事物宜不宜的判断,其依据在“我”之外,告子想说的是,在这个“义”的行为中,我完全是被动的,并不是这个行为的积极的依据。

而孟子主张仁义都在内,将仁义都看作是普遍的道德准则。

孟子对仁是内在的这一点并没有异议,但他对“仁”的看法与告子不同,他认为仁的内涵并非只有“亲亲”的自然情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即仁是人安身立命之本,其根源于恻隐之心,以爱人为基本内涵,由己推及他人,“爱有差等,施由亲始”。

而对于“义”,孟子与告子的理解有根本差异,敬长之情固然与“长”这个事实判断有关,但“义”的内涵却在于“敬长”之心而非“长”,义不是由外在客体引起的,义同样出自于内心,敬的情感并非是毫无内在依据的,而是由于人的内在道德准则的作用,“义”既是普遍客观之宜,又发端于人内在的情感生活,所以是“内”。

因此,仁义都属于内在的普遍的道德原则,仁义内在于人性。

由此可以看出,告子很简单地用范围来机械区别内外,仁的依据在“我”,所以仁在内,义的依据在“我”之外,所以义在外。

告子将人的情感(仁)与道德原则(义)区分开来,这与他对人性地看法相关。

关于人性的争论(2019修改版)

关于人性的争论(2019修改版)

…人类那些事的思考系列文章之一…关于人性的争论吴宗友(2013年原作,2019.8略为修改)人性理论是一切人类社会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人性问题被人们长久地争论着。

中国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战国中期人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恶,他说:“性无善与无不善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道家的老子庄子也是持类似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无所作为。

周人世硕及西汉的扬雄等人,认为人性既善又恶,扬雄说,“人之性也,善恶混。

”这几种观点在中国的战国时代就基本形成,后代的思想家又加以发展。

西方也有类似的观点。

一般认为,法国思想家卢梭属性善的观点;德国思想家叔本华属性恶的观点;欧洲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和美国哲学家杜威属既善又恶或无善无恶的观点。

基督教的原罪说是性恶论的观点,因此性恶论在欧美有很大影响。

儒家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所以关于人性本善、本恶这两种观点在中国影响也最深。

中国作家李宗吾的《厚黑学》,把物理学的规律运用到心理学上,认为人性的善恶两种观点,是从不同角度考察人性产生的。

他画了以“我”为中心的圆,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母亲,第三圈是兄,第四圈是邻人,第五圈是本省人,第六圈是本国人,第七圈是外国人。

他因此得出“距我越远,爱心越减,爱心与距离成反比例的规律”。

他指出孟子站在图的里面向外看去,见到是孩提爱母亲,稍长爱兄,再进则爱邻人,爱本省人,爱本国人,层层放大。

如果再放大,还可放至爱人类爱万物。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观。

荀子则是站在图的外边向里看,见了本国人就忘了外国人,见了本省人就忘了本国人,见了邻人就忘了本省人…层层缩小,最后只剩下一个“我”。

荀子说“妻子具而存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

”这就是荀子性恶观。

讨论和研究人性,目的是认识人性,解释人类的行为,并从中获得启迪。

告子、苟子与孟子的人性论辩之考察

告子、苟子与孟子的人性论辩之考察

孟子的性是和心关联 的,不是指那些对 外在追求满足的 建立呢 ?苟子认 为“ 善” 来 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群体的生活 习惯 。告 子 认 为 , 内是 自然 的流 露 , 而 外 是 礼 法 的 一种 规 定 , 秩序 的建构与确保 的需要。这是按照人 自己的需要设置的,
尊 敬 父 母 是 发 自于 内心 的 , 基 于 礼 法 的 规则 是一 种 被 动 的 ; 孟 是人为 的。荀子注意 到,人类与动物 不同而且得 以优异于动 子则认为, 礼法本 身和仁是没什么关系的, 正义的事是必须的 物 的地方是“ 人 能群” 。人类是个 以群 体性的方式生存与生活
而 梧 桊 乃 是 对杞 柳 的戕 贼 斧 凿 ,人 性 和 仁 义 是两 种 不 同的 东 性 的发 展 而 无 人 为 的 行 为 ( 伪) 加 以 引导 制约 , 必定 会造 成 社 西; 孟子 认 为 顺 性 而行 则成 仁 义 , 义 和 德 如 同顺 柳 树 的性 就 能 会 的混 乱 失 序 。 成为杯盘, 行 仁 义 之 事 即 是顺 性 的本 来 特 点 。 2 . 2 “ 明分 使 群 ” 的社 会 建构 观 念 1 . 2 ‘ ‘ 食 色之性” 和异 于“ 禽兽之性” 荀 子 既 以“ 天命” 之 情 性 为“ 恶” , 那么“ 善” 从 何 而来 , 由何
关键 词 告子 孟子 荀子 人 性
中 图分 类 号 : B 2 2 2 1 告 子 和 孟子 关 于 人 性 论 辩 之 考 察
1 . 1 “ 生之 谓 性 ”
文 献 标 识码 : A 是 经过 教 化 的这 是苟 子 的基 本 判 断 , 生 而好 利 、 嫉 恶 …… 是对
告子的继承 ,本能性的欲求就是人之性。从人的本 能情欲来 孟子和告子都承认 “ 生之谓性” 的前提 , 但是告子将人性 说 , 人 生而 具 有 好 色 、 好声 、 好味、 好 利 的特 点 , 这些 特 征 属于 理解成为被动的存在物 , 是一件等着被J J H T的材料而 已, 而仁 生理本 能与先天情欲 , 很难说是恶 , 而且这些本能情欲也是社 义就是加工完成 的器物成 品。孟子的“ 生之谓性” 强调 的是那 会 得以存在发展的基础。然而荀子认为,顺着这些就会产生 个能生长、 不断扩充的 “ 善端 ” 就像一个能长大的胚芽 。告子 坏的影 响, 因为 随顺情感的 自然流 向, 则必定要求欲望得到充 认为 , 人性犹如杞柳, 仁义就如栖桊 。 杞柳有 自己的生长规律 , 分的满足 , 而相对来说 , 社会资源是有限的, 因此顺任这种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的大辩论
读完《孟子•告子上》,仿佛听完一场激烈的辩论。

这是一场两个人关于人性的辩论,告子的观点是“人性本无分善恶”,而孟子的观点是“人性本善”。

一开场,告子便抛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人性就像柳条一样,把柳条做
成杯盘,它就是杯盘;把柳条编成箩筐,那它就是箩筐。

人性也一样,本来无
所谓善恶,后天环境引导的不同,才造成的善恶的不同。

孟子反驳说:“你说
把柳条做成什么它就是什么,那么你能不改变柳条的性状把它变成杯盘或箩筐吗?把它做成别的样子,它本来的性状就没有了,它也就不是柳条了。

照你这
样说人的天性被引导成了善和恶,不就破坏了人的天性了吗?”
于是告子又换了一种说法来陈述自己的观点。

他又说:“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

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

”孟子马上又反驳他说:“水流确实是
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不管你再哪边开个口子,水总
是往下流的。

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是必然的,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至于偶尔会出现人性不善的现象,也是形势逼迫所致,就像拿个桶往上泼水,
水也会往上流,但这是形势索迫,而非水的天性可以往上流。


告子被反驳的不知该说什么好,于是他说,咱们现在先不讨论这个问题,
咱们先来说说什么是天性,我认为天生的就是天性。

孟子说你这样说,天生的
就叫天性,那么白的就叫做白是吗?告子说是,于是孟子举例说,白雪的白,
白羽毛的白,白玉的白,都是同一个白是吗?告子仍硬着头皮说是。

孟子继续
举例说,那狗的天性、牛的天性和人的天性一样都是一种天性吗?
告子抛出了最后一个观点“我认为食欲、性欲,是人的天性。

仁是生自内
心的,不是外因引起的;义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生自内心的。

”请问孟子先生
对这个观点是否认同?孟子当然还是不认同,“你凭什么说仁是生自内心而义
是外因引起的呢,把证据拿来!”告子既然敢这么说当然是有准备的,“比
如说有个人比我年长,我便尊敬他,但不是预先就有‘尊敬他’的念头在我心
里的;再比如有个人皮肤比我白,我便认为他白,是由于他的白显露在外,并
不是我觉得他白他才白的,所以说义是外因引起的。

我爱我弟弟,是因为我心
里先知道他是我弟弟我才爱他的,如果他是秦国人的弟弟,我就不爱他,这是
由我决定爱谁的,所以说仁是生自内心的。

”对于这个观点孟子是这样反驳的:“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
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对于这一段我却不是很明白,孟
子说白马的白和人的白不同,不尊敬老马和不尊敬人中的长者不同,而不管是
秦国人烧的肉还是自己烧的肉都一样爱吃,我觉得这个观点跟告子的观点实际
上是一致的,为什么孟子把这个作为反驳告子的论点呢?
怪不得世人都说孟子好辩,这样看来孟子不但好辩,而且能辩,轻而易举
就把告子的观点给驳倒,而且是不管告子说什么立刻便将其反驳掉,甚至不管
自己是否认同,都先驳了再说。

其实,到底人性是如孟子的看法天生善良,或
者如告子的看法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是一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

即便是哲
学思想进步发展到今天,对于这个古老的话题,每个人也都有着不同的看法,
所以,孟子的看法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