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荀子人性论区别

合集下载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人性论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他们的人性论的比较。

一、孟子的人性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性论思想以“性善论”为核心。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善良本性,这是人的本质属性。

但是,这种善良本性并不是完美的,需要经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四种基本美德,分别是仁、义、礼、智。

其中,仁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义是指对真理的追求和坚持,礼是指对社会的规范和约束,智是指对知识的探索和理解。

这些美德是每个人都天生具备的,但是需要通过后天的不断修养和实践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然而,孟子也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欲望和私心,这些欲望和私心会导致人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因此,他强调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克制和超越自己的欲望和私心,发扬自己的善良本性。

二、荀子的人性论荀子是先秦时期另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人性论思想以“性恶论”为核心。

他认为,人性本恶,每个人都有天生的欲望和私心,这是人的本质属性。

这些欲望和私心会导致人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因此,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法度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中没有善良和美德,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才能使人变得有道德。

他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道德价值,培养高尚的品德。

此外,荀子还强调了制度和社会规范的作用,认为这些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向善,使人变得更加有道德。

不同于孟子将道德修养视为内在驱动的行为,荀子更强调外在的强制和引导。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和规范才能使人不得不遵守道德,进而逐渐培养出内在的道德情感。

三、比较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存在明显的差异。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驱动,而荀子则强调人性本恶,注重外在的制度和规范的作用。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比较研究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比较研究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比较摘要:儒家思想内部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其焦点之一就是关于人性的讨论。

孟子和荀子就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两个不同观点的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价值本性是善良的,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并非外在的功利所决定的。

这四心是人类本质的特征,无此四心,就不属于人类。

这四心是人类的伦理道德——仁、义、理、智的基础,既所谓“四端”。

如果推广和扩充此“四端”,就能保全天下;反之,连服侍父母也做不到。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天生就恶的,必须通过化性起伪,把人的恶性转化为善性。

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

”“人之生固小人”就叫做“性恶”。

至于仁义,则是有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两人的人性观既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又有许多内在的联系,深入分析和比较他们的人性论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孟子荀子性善性恶比较正文:冯友兰先生说:“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更确切的说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

”又说:“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之中,荀子的思想是孟子思想的对立面。

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

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的过分简单化了。

”孟子和荀子分别代表了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那么究竟是谁的观点代表了儒家的原则?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呢?按照庄子所说,是非的双方除了有一方是一方的可能性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二者都是错误的。

既然双方是同处于一个体系之内的,那么如果其中一方错误,无论另一方是正确还是错误,二者都可能是错的。

本文就此分别浅谈一下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并对此进行一下比较分析。

(一)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的价值本性是善良的,性善论中的性指的是人的价值本性,它与人的自然的本性是不同的,后者是经验的、现实的,前者却是先验的、理想的。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比较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比较

添加副标题
谢谢观赏!
演讲人姓名 202X.00.00
教育思想
孟子
深造自得 启发思维 循序渐进 专心有恒 因材施教
荀子
学思行结合 积"与 "锲而不舍" 隆师亲友
讲稿
讲稿 思想的核心,而克己复礼又是“礼”学的核心,在礼学方面,孟子继承的主要方面在“克己” 推崇人性是向善的。() 孟子性善论到荀子性恶论,所代表的儒学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的利益是最重的,而荀子的观点是利君至上,为了有利于君子才去看中民众的利益.2>孟子的“王 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达到运用自如的 子的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和荀子的“学思”相对应,不同之处是荀子还注重实践,注重“行” ,循序渐进,还有教师应当熟悉教材的特点、重点与难点,正确理解和讲述儒家经典的微言大 教育就是帮人改造本性,所以重点在教育者.所以荀子很肯定老师的作用以及益友的重要性。教
核心:仁政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提倡王道,通过保障人民的物质生活,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
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
孟子
战国早期
幼时丧父、 激情 孟母三迁 豪迈
子思等的儒家思 想
理想
个人人格
荀子
战国末期 正常
谨慎 儒、墨、道家思 理性 想
现实
社会体制
人性论
孟子
荀子
人性本善
人性本恶

孟子认为的性基本指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孟子学说中,尽心、知性、知天—— 即心、性、天的三位一体是其人性 论的理论基础。

孟子与荀子思想比较

孟子与荀子思想比较

• 梁启超在《荀子简释自叙》中说: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 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 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
冯友兰:软心哲学家和硬心哲学家。
第四节 对孟子、荀子的不同命运
• 孟子:自中唐韩愈的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孔)说被尊为 亚圣。儒学被称为“孔孟之道”,明朱元璋因民本思想一 度被逐出庙堂。
孟子推行“仁政”提倡“王道”与荀子推行“礼 治”提倡“王制”。 三、教育观即修养论:
孟子的“尽心知性”心性修养和荀子的“化性起 伪” 四、历史观:孟子的循环论倾向和荀子“明分使群”
孟子和荀子的其它重要思想
• 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义利观。 • 荀子的“天人分职”的天道观和“学
至于行”的知行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孟子的思想体系及其价值1.ppt • 荀子的思想体系及其价值2.ppt
• 荀子 :谭嗣同《仁学》一书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两个学生 开创了法家思想。
第三节 孟子与荀子思想比较
• 相同之处: • 一、他们的政治理想一致都是追求大治即“治国
平天下”。 • 二、他们都继承了孔子的仁爱思想,都主张人性
向善。 • 总之,都属于儒家思想,荀子对孟子的批判始终
是内部性的。
第三节 孟子与荀子思想比较
• 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对比: 一、人性论: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 二、治国观: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对比研究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对比研究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对比研究人性论是古代哲学中的一大议题,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在这个议题中,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念被认为是最经典的两个立场。

本文将对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进行对比研究,探究他们在对人性本质、人性修养以及人性发展等方面的观点和差异。

一、对人性本质的认识孟子认为,人性本质善良,具备潜在的道德道德素质。

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之中充满了至善至美的品质。

孟子主张,“爱人者,人恒爱之”,即人天生就有爱的本能,愿意帮助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将人性比作明镜,认为如果环境恶劣,人的本性也会受到玷污;如果环境良好,人的本性也会发挥出其本有的光辉。

而荀子则持有相反的观点,他提出了“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质自私、贪婪,追逐个人的利益和欲望。

他认为,人在生活中会受到外在环境和自身欲望的冲击,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才能抑制住自己本性中的邪恶。

二、对人性修养的要求孟子强调人性的修养和发展。

他认为,人的本性善良却需要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才能得以表现出来。

孟子倡导“性命之学”,主张个体通过不断学习和培养,可以实现道德上的进步。

孟子将个人修养分为四个层次,依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个体的不断完善,让整个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境地。

而荀子的人性修养思想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努力。

他主张通过自我压抑和教化来抑制本性中的恶习,并通过学习和修养来达到人性的升华。

荀子强调,只有通过自律和努力,才能追求道德的道路。

三、对人性发展的看法孟子认为,人性本源善良,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人性可能出现偏差。

他认为,通过教化和教育,人性可以被唤醒和发展,实现道德上的进步。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天生贪婪自私,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约束和塑造。

他认为人性发展是一种以天理为准绳的过程,只有通过刻苦自励和不断意志的追求,个体才能实现人性的正真发展。

四、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价值与争议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人性的善良,强调道德自觉和自律的重要性。

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比较3郭 婧(南京大学哲学系 江苏 南京 210093)[摘 要]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人性论。

他们二者一个立足于人的道德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对人先天具有的内在的道德意识的开发,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一个则立足于人的自然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通过主体的学习达到对外在的礼法制度的遵从,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

两种理论形态看似对立,实则互补。

[关键词]性善;性恶;自然属性;道德属性[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672-1071(2006)06-0016-04 人性的善恶是中外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伦理学研究的基础。

几乎每一位重要的伦理学家都对人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对人性善恶的不同回答建构了不同的学说体系。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最深的人性论当属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后世学者对于人性的看法深受其影响。

孟子所提出的“性善论”和荀子所倡导的“性恶论”在理论形态上看似对立,在逻辑意蕴上实则互补。

孟荀人性论的争议与其说是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不如说是人性概念的内涵问题。

一、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起点不同,即他们对人“性”的理解和界定不同孟子主要从人的类本性即人的道德属性入手来理解人性,认为人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1]吃喝性色这些生理本能固然是人生而具有的并且也是维持人的生存所必需的,但是却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不是人的本质,所以不能以此来定义人性。

孟子认为,如果把这些生物本能理解为人性的话,那么岂不是“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2]所以,人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内在依据,即人具有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具体地说就是“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善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比较作者:朱林辉王阳阳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09期自从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之后,关于人性的问题,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中一直存在争论的重大问题。

而其中,先秦时代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一直是人们争论和讨论的热点之一。

一、基本来源与主张在中国古代,孔子最早提出了关于人的本性的问题,提出了著名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正是孔子人性论中所蕴含的这两种可能,导致了后来的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之争。

沿着孔子的“性相近”方面发展,孟子得出了“性善论”;沿着孔子的“习相远”方面发展,荀子得出了“性恶论”。

但是具体说来,孟子的“性善论”是在同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的争论中形成的;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在批判孟子“性善论”中形成的。

“孟子道性善”(《孟子·滕文公》)。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善的根源则在于人性的四个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其中,“恻隐之心”又是最根本的。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皆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把人的四端当成人的天性,认为这些善端同人的天性一样是与生俱来的。

因此得出了“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的结论。

“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荀子·性恶》)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性就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

”(《荀子·荣辱》)“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荀子·性恶》)。

二、根本分歧孟子与荀子的根本分歧所在,与其说是人性善恶的根源性问题,倒不如说是人性是什么的问题。

孟子所谓的“人性”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界定的:首先,孟子是从天人关系方面来理解“人性”的。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下)1、“性”所指不同。

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

“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

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

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

2、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

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

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荀子•性恶》)3、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

孟子通过“四端”论,说明了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

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

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从大方面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历史事件已达到的静态成果角度,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1、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善”。

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差异。

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

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

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而不是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

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区别摘要:先秦是人性论的繁盛时期,探讨人性的理论很多,这其中最具典型理论意义的当属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一场思想的交锋、灵魂的对话。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之争主要围绕着何为人性、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和如何解释善恶现象展开。

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他们提出各自的人性论的目的在于为各自的道德主张寻找一个理论基础,人性论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如果没有确定的人性论主张道德的确立就去少了根基。

孟子、荀子的人性论之争的实质不在于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而是为构建儒家道德哲学寻找逻辑前提。

关键词:人性性善性恶生理欲望道德属性正文:人性论是关于人的一般本质的思想观点,先秦是人性论的繁盛时期,探讨人性的理论很多,即善恶言人性的观点,除了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外主要有世硕的“有善有恶论”,告子的“无善恶论'”及“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等,这几种观点涵盖了即善恶言人性的所有向度,最具典型理论意义的当属孟子荀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

孟子与荀子想去近百年①,性善论与性恶论之间的争论虽不是面对面的但的确是一场思想的交锋、灵魂的对话。

一.孟荀人性论之争及其实质何为孟子荀子的人性论之争的焦点呢。

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争的焦点主要在于:一是何为人性,孟子以人的道德属性为人性——亦即他所谓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2]。

荀子则认为人性是人的生理欲望,荀子明确以自然禀赋的材质为“性”,二是人性是善还是恶,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三是如何解释善恶现象。

关于恶产生的原因孟子认为人之恶是由于外部环境使人泯灭了善性,荀子认为善是伪对人的本性克服的结果。

不可否认,言人性的存在是以道德的存在为前提的,善恶这两个范畴是与人的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是道德判断、道德评价的结论,善即符合某种道德,恶即违背某种道德。

如果没有道德主体的人善恶的分别也没有了意义,离开了道德善恶也就无从界定,所以人性善恶的问题也就是人性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在思想家们的眼里,人性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固有的某种规定性,他在逻辑上先于善恶,善恶是其属性,这样,人性的善恶就成为道德主张的逻辑前提。

人性论问题之所以重要在于如果没有确定的人性论主张,道德的确立就缺少了根基,所以孟子荀子的人性论之争的实质不在于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其目的在于为他们各自的道德哲学建构寻找一个逻辑前提。

人可以划分为身心即生理和心理两部分,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二者的辩证统一,无论是作为类还是作为个体的人都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仅有自然属性,但这种自然属性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因为这种自然属性孕育着社会属性的种子、胚芽,为人成为人提供了可能性,至于能否成为真正的人还要看能否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获得社会属性,只有社会属性才是区别于动物的人之为人的特质,在这个阶段人的社会属性尚未确立,只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自然属性之中,第二阶段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不断地把各种社会关系赋予每个个体的人,潜在于自然属性的社会属性逐渐确立起来成为人之为人的特质,只有在这个阶段人才真正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成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的真正的人。

在社会发展观念过程中社会利益以及道德标准总是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之中。

从全社会来看存在着利益集团之间争夺利益的斗争和社会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

从个人来看,存在着对欲望的追求和内心的道德意识之间的矛盾,前者是个人的内心冲突在社会上的反映,后者是社会冲突在个人身上的缩影,这些矛盾和冲突时社会变革造成的必然结果,面对这些矛盾相冲突无非有两种选择:其一是牺牲利益、欲望,遵从道德,其二是牺牲道德,追求利益、满足欲望。

根据以上观点可以认为孟子以人的道德属性为人性,认为性在心,注重人的心理情感得出了一心为善的结论;荀子则认为人性是人的生理欲望,以身为性,偏执于人的生理欲望,得出了人心向恶的结论。

孟子之主性善是把作出第一种选择的人作为人类的标准,把他们的规定性作为对人的类本性,荀子把做出第二种选择的人作为人类的标准,以他们的规定性作为人的类本性。

孟子的“四心”是以第二阶段的人为标准的这个阶段的人,其内心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意识。

荀子是以第一阶段的人为标准的,这个阶段的人还处于在形成道德规范的阶段,这样孟子荀子从不同的人性论出发回答了道德起源及道德的本质问题。

二.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争人性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先秦儒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孟子荀子是孔子之后两位最著名的儒学大师,他们分别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理论基础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

孟子荀子想去近百年,他们之间的争论虽不是面对面,但的确是一场思想的交锋、灵魂的对话,这个争论始终是围绕着对孔子儒学的阐发进行的。

1.。

孟荀对人性的规定孔子有“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阐发,对人性的规定是确立人性论的第一步,在这个问题上孟子荀子所探讨的人性都是“人”之性,亦即他们论人是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意义上进行的,他们所谓的“人”是一个类的概念、是普遍的人,他们所讨论的人性是人一般的本质规定性,这是孟子荀子人性论具有可比性的基本前提,但是在什么是人性上,孟子荀子的观点都是不同的。

孟子所谓人性主要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孟子认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跟于心”[3],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非常小,庶民失去这点区别,君子保存了这点区别,这点区别实际上就是人的基本道德。

如果人只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适,而没有得到教化,那就离禽兽不远了。

在孟子看来,人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只追求感官欲望的满足向禽兽倒退,一个是追求道德的完善,向人的方向发展。

孟子看到人既有对生理欲望的追求,又有道德追求,并且将生理欲望追求与道德追求区分开来,他认为生理欲望追求属于外在追求,道德追求为内在追求,欲望追求受某种外在的必然性即命的制约,得到得不到完全由外在力量决定。

因此他虽然也是人的属性;但由于受命的制约,不能称作人性。

所谓命孟子认为“莫之致而至者,命也”[4],没有叫他来,他却来了,便是命,命是外在人的某种必然性,在孟子看来,道德追求则完全在于自己,这与孔子“为仁由己”的观点是一致的,对仁义理智的追求虽然也受命的制约,但得到得不到由自己决定,因此孟子不成其为命,而成其为性。

张岱年说:“孟子所谓性者正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特殊性征,乃专指人之所以为人者,实即是人之‘特性’,而任何之物之性,亦即该物所以为该物者,所以孟子讲性最注重对物类之不同。

”[5],张岱年一方面指出了孟子看到人既有与禽兽相同的欲望追求,又有区别于动物的道德属性,孟子把后者而不是前者规定为人性,另一方面指出了孟子抓住了“类”这也是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关键。

荀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也提出了一个与孟子极为相似的命题“人之所以为人者”[6]。

荀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于“有辨”在于能分清“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在于“分”在于“礼”。

在荀子看来,人和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人能辩、能知,而且还在于人有道德,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中的,最根本的在于人有“义”,即具有一定的道德,显然,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道德这一点上,荀子与孟子完全相同,然而在荀子看来,无论是“分”、“礼”还是“义”,都不是“元诗而然”的,因而不能叫做人性,他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7]。

显而易见荀子所讲的人性不是别的,正是自然生成的人的本能,所谓“天之就也”即天然生成,自然具备之意,这种“生之所以然”的人性是“不可学,不可事”的这种本能即人的生理欲望,在荀子看来,饥饿了想吃饱,寒冷了想暖和,劳累了想休息,以及眼睛想着最美的颜色,耳朵想听最动听的音乐,口想吃最美味的食物,鼻子行文最芬芳的气味,心灵想寻求安逸,这些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是“生而有,无诗而然的”,“性者,本始才朴也”[8]。

荀子认为,只有原始的自然材质才称得上人性,表面看来,荀子定义的人性亦以人的生理欲望为人性与告子“生之谓性,食色性也”的观点相同,但实质上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荀子定义人性是在明确区别人与禽兽得及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尽管他和告子所说的人性所指基本相同,但有本质的区别,荀子所说的性是人之性,而告子所说的性不纯粹是人性还包括动物之性。

由上可见,孟子将人的道德属性定义为人性,而荀子则把人的生理欲望定义为人性,他们都认为人既有道德又有生理欲望。

那么如何看待孟子荀子所规定的人性的区别与联系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二者的辩证统一,其实,无论是作为类还是作为个体的人的所谓“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都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仅有自然属性但这自然属性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因为其中包含着社会属性的种子、胚芽,它只是为人之为人提供了可能性,至于能否成为真正的人还在于能否在自然属性的及基础上获得社会属性,因为只有社会属性才是人与动物相区别,人之为人的特质在这个阶段人的社会属性尚未确立,只有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自然属性之中。

第二阶段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不断把各种社会关系赋予每个个体的人,潜存于自然属性之中的社会属性逐渐确立起来,成为人之为人的特质,只有在这个阶段人才真正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成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的真正的人。

马克思说:“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好的和唯一终极目的。

那么在这种抽象中他们就是动物的机能”[9],只有这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10]。

20世纪60年代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曾发现一名叫卡马拉的狼孩,这个事实表明,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并不是具有社会属性,如果使他远离人类社会,那么他便无法获得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关系,潜在于自然属性之中的社会属性便无法发展、确立起来,因而不能成为真正的人,相反,即使最接近人类的猩猩等类人猿,无论人们怎样驯养它们,它们也无法脱离动物界无法成为人,其原因就在于它们所具有的自然属性纯粹是动物的自然属性,其中不含社会属性的种子、胚芽。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在社会化过程中把潜在于自然属性之中先天具有的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社会属性的种子、胚芽逐渐确立起来,从而把自身和动物区别开来。

孟子荀子都把道德看作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同时亦承认人都有生理欲求,但究竟以何者为人性却是不同的。

孟子把人得到的定义为人性,实质上是以人在第二阶段所具有的作为社会属的道德属性为人性,因而,所谓人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荀子把人的生理欲求定义为人性,实质上是以人在第一阶段所具有的作为自然属性的生理欲望为人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