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托斯拉夫斯基音乐中控制的偶然性体现

合集下载

约翰-凯奇偶然音乐偶然性

约翰-凯奇偶然音乐偶然性

约翰?凯奇偶然音乐的偶然性浅析摘要:偶然音乐是指作曲家在一定程度上故意对作品的创作或者演出过程不加控制的一种音乐。

约翰?凯奇是偶然音乐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偶然音乐的创始人。

偶然音乐的偶然性原则对以往的音乐技法、音乐理论以及音乐美学观点产生强有力的冲击。

本文先对音乐的偶然性原则进行追溯,接着又从创作与表演两个方面,介绍偶然性原则在约翰?凯奇偶然音乐中的的具体表现。

在音乐思想竞相涌现的二十世纪,约翰?凯奇关于音乐的偶然性思想能够保存下来,并对之后的先锋音乐乃至整个观念艺术继续影响,自然有其特殊的美学价值,值得人们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凯奇;偶然音乐;偶然性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2偶然音乐是指作曲家在一定程度上故意对作品的创作或者演出过程不加控制的一种音乐,也称“机遇音乐”或“骰子音乐”。

约翰?凯奇是偶然音乐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偶然音乐的创始人。

他对西方传统音乐进行了最为深入和彻底的变革,在偶然音乐领域,更是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

约翰?凯奇提出的音乐的偶然性原则,对以往的音乐技法、音乐理论以及音乐美学观点产生强有力的冲击,二十世纪先锋音乐终于摆脱传统音乐对于和声的控制走向更大的自由。

中的运用却是由来已久。

回溯音乐的起源,我们发现音乐的偶然性大于它的即成性。

民间歌曲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始音乐的特征,在民间歌曲的创作以及演唱中,即兴的成分总是很大。

民间歌曲很少有一个固定作者,是在不同演唱者的无数次演唱中逐渐成形的。

也就是说,民间歌曲的形成其实是在广泛流传过程中的无数偶然性的集成。

例如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流传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一种即兴的民间合唱形式。

因为没有固定的旋律,侗族大大歌的每一次演奏都是崭新的,歌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用耳朵和心灵感受着旋律的流动,随时调整自己的声音跟随集体的旋律以保持合声的和谐动听。

卢托斯拉夫斯基钢琴曲《五首牧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

卢托斯拉夫斯基钢琴曲《五首牧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

卢托斯拉夫斯基钢琴曲《五首牧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卢托斯拉夫斯基钢琴曲《五首牧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卢托斯拉夫斯基(Sergei Lutoslawski)是20世纪著名的波兰作曲家,他的钢琴曲《五首牧歌》是他创作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包含有五首独立的曲子,是卢托斯拉夫斯基在不同时间段创作的作品的集合。

本文将对卢托斯拉夫斯基钢琴曲《五首牧歌》的音乐特征和演奏进行分析。

《五首牧歌》是卢托斯拉夫斯基在1953年至1954年期间创作的,它展示了他对前卫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创作思路。

这部作品的音乐特征包括:位于曲目前部分的《A记号,快板》有着强烈的节奏和鲜明的动机;第二首曲目《夜曲》以柔和的旋律展现出寂静与梦幻的氛围;接着的《Ad libitum》(意为随意)表现出弹奏者在演奏时对速度和情感的自由控制;第四首曲目《一支波兰民谣》的旋律简单而朴实,以传统的波兰民乐风格为基础;最后一首曲目《Toccata》则表现出极具动感和激情。

在演奏上,《五首牧歌》的技巧要求较高,对钢琴家的技巧和音乐理解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首先,演奏者需要准确掌握曲目中复杂的节奏和节拍变化。

在《A记号,快板》中的速度快且富有活力,要求演奏者具备出色的指法和灵活的手腕控制;而在《Ad libitum》中的速度和情感的自由控制则需要演奏者有较高的音乐表现力。

其次,在演奏《夜曲》时,演奏者需要展现出对音乐情感的细腻表达,创造出安静、温柔和梦幻的氛围。

而在《一支波兰民谣》中,演奏者需要适度减少装饰和技巧,表现出朴实而真实的民俗音乐特色。

此外,卢托斯拉夫斯基的作品通常在音乐结构上体现出较高的复杂性,也需要演奏者有良好的音乐理解力。

在《五首牧歌》中,卢托斯拉夫斯基巧妙地将二十世纪前卫音乐的元素和传统民乐元素相结合,使得这部作品既有后现代主义的创新性,又有传统音乐的情感表达。

掌握好曲目的整体结构和音乐张力的演绎对于演奏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总体来说,卢托斯拉夫斯基钢琴曲《五首牧歌》是一部充满创新性和挑战性的作品。

关于《材料力学》中儒拉夫斯基公式假设条件的研究

关于《材料力学》中儒拉夫斯基公式假设条件的研究

关于《材料力学》中儒拉夫斯基公式假设条件的研究
徐光文
【期刊名称】《力学与实践》
【年(卷),期】1997(019)004
【摘要】本文对《全国通用材料力学试题库》中一个试题的答案提出了不同看法。

【总页数】2页(P72-73)
【作者】徐光文
【作者单位】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301
【相关文献】
1.萨道夫斯基公式在隧道中夹岩爆破振速分析中的适用性研究 [J], 郑晋溪
2.当代名家、新作研究与学术杂谈系列(三)偶然写作中的必然规律——谈姚恒璐专著《鲁托斯拉夫斯基偶然音乐的作曲技法研究》 [J], 胡净波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梅耶荷德的分歧与论争(三)——十月革命后梅耶荷德对"莫艺"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攻击 [J], 陈世雄
4.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梅耶荷德的分歧与论争(四)——两位大师在第三工作室的合作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转变 [J], 陈世雄
5.鲁托斯拉夫斯拉夫斯基有控制的偶然对位研究 [J], 刘永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卢托斯拉夫斯基《Mi-parti》音色资源中的传统与非传统

卢托斯拉夫斯基《Mi-parti》音色资源中的传统与非传统

卢托斯拉夫斯基《Mi-parti》音色资源中的传统与非传统
王佳佳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08(000)014
【摘要】《Mi-parti》是波兰作曲家卢托斯拉夫斯基成熟时期非常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在音色的层面上做出了深刻的思考。

卢托斯拉夫斯基的
配器有别于传统,他的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并且作曲家利用自己独特的管弦乐
语言来表现自己特有的创作技法和配器思维。

【总页数】2页(P88-89)
【作者】王佳佳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4
【相关文献】
1.前奏曲和赋格的革新——卢托斯拉夫斯基《前奏曲和赋格》的分析 [J], 马婷
2.“有控制偶然”技术的对位思维--卢托斯拉夫斯基《前奏曲和赋格》的分析 [J], 马婷
3.卢托斯拉夫斯基《乐队协奏曲》第一二乐章创作特点分析 [J], 宋超
4.“有控制偶然”作曲技术对和声思维的影响——卢托斯拉夫斯基《前奏曲和赋格》的和声分析 [J], 马婷
5.波兰现代音乐国父维尔托德·卢托斯拉夫斯基 [J], 何任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音史7 二十世纪音乐复习题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音乐

西音史7 二十世纪音乐复习题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音乐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音乐7 二十世纪音乐复习题7-20西音史50-6020世纪年代的音乐第六节? 三十九、解释序列音乐序列音乐(serialism music)也称序列主义音乐,是作曲方法上按照固定顺序对乐音进行安排的一种音乐。

第一首真正的序列音乐作品,一般认为是梅西昂于1949年创作的钢琴曲《时值和力度的模式》。

序列音乐也是“十二音音乐”的一种形式,实际上从20世纪以来,十二音音乐在它的两个发展阶段中存在着不同的含义。

20世纪20年代以勋伯格的作品为代表的“十二音音乐”,将半音关系的十二音任意排列成序,每个音都处于重要地位,在这十二个音未全部出现之前,不能重复其中的任何一音,以其原型及三种变形:逆行、倒影、逆行倒影进行创作。

这也是一种序列音乐,但它的序列手法仅表现在音高上。

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序列音乐也是十二音音乐,但它不仅在音高上采用序列手法,而且把表现音乐的节奏、力度、音色等方面也都按序列编排,然后这些序列以变化形式在全曲中重复。

实际上,这种序列音乐是前一种音乐的拓宽形式。

为了区别这两种十二音音乐,前者一般被称为“十二音音乐”,后者被称为“序列音乐”、“整体序列音乐”(integral serialism ) 或“全面序列主义”(total serialism)。

代表人物及作品:梅西昂和他的钢琴曲《时值和力度的模式》、钢琴与管弦乐《异国鸟》;布列兹和他的女低音与小乐队《无主的锤子》等。

四十、简述梅西昂及其艺术成就?1、人物简介),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

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梅西昂(.2、代表作品钢琴与管弦乐《异国鸟》,钢琴曲《群鸟录》、《时值与力度的模式》,木管、铜管与打击乐《我信肉身之复活》,合唱和乐队《我主基督之变形》,管风琴套曲《基督诞生》等。

3、艺术成就(1)在序列音乐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他于1949年创作的钢琴曲《时值和力度的模式》,将音高、时值、力度、音色作为参数,创作出第一首真正的序列音乐作品,奠定了序列音乐发展的理论基础。

鲁托斯拉夫斯基管弦乐《新事曲》中半音化和声的应用

鲁托斯拉夫斯基管弦乐《新事曲》中半音化和声的应用

鲁托斯拉夫斯基管弦乐《新事曲》中半音化和声的应用作者:段雯心来源:《大观》2019年第10期摘要: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史上,半音化(Chromaticism)可谓历史悠久,到了20世纪,虽然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及观念在不断创新,半音化依旧占有一席之地,并且与旋律、和声、调性调式、音响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半音化也体现了某些乐派的风格特征。

文章以波兰作曲家鲁托斯拉夫斯基成熟时期最后一部管弦乐作品《新事曲》为例,主要以时间为观测点和以半音和声构成的方式两个方面进行划分,以及半音进行与其他进行的结合几个角度来分析这部作品中半音化和声的应用。

关键词:鲁托斯拉夫斯基;《新事曲》;半音化;和声分析说起半音化的发展,早在14至15世纪之时,由于临时变音促使调式萌芽就初见端倪,经过16至17 世纪的发展,半音进行成为了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

例如巴赫,其半音进行大部分是为了体现色彩性的变化以达到表现悲伤、痛苦或对特定情境描绘的目的。

后来到18世纪古典主义时期,半音进行的种类丰富了不少,在调性功能体系的光环下,有离调半音和装饰半音进行,如贝多芬,他运用的半音连续进行和变音和声主要是为了加强音乐的推动力,营造紧张氛围,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非主要音乐语言。

在注重和追求主观情感宣泄的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半音进行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其广泛使用开阔了调性的意义,比如舒伯特。

瓦格纳是19世纪半音化和声大师,他的和声语言均为表达戏剧内容,其半音进行的特点是在调性和声范围内的最大限制使用,具有调性扩张的意味。

印象派风格代表人物德彪西的半音进行手法体现了他的音乐风格,追求梦境变幻的色彩性多于对情感的抒發。

而到了20世纪,虽然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及观念在不断的创新,“半音化仍然是各种新的风格和手法演进中一项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风格与手法特征,无论在现代音乐的旋律与和声方面、音响与色彩方面都与半音化有密切关系,半音化渗透在音乐的纵与横、旋律与和声、调性与调式等各个方面,成为某些乐派的风格特征”。

浪漫主义的尽头:无调性的现代音乐是如何诞生的?

浪漫主义的尽头:无调性的现代音乐是如何诞生的?

浪漫主义的尽头:无调性的现代音乐是如何诞生的?“现代音乐”究竟是什么时候兴起的,我们可以找个时间点来界定吗?可以用某一位音乐家作为分界点吗?比如勋伯格和他的圈子,或是用德彪西来做标志性人物吗?实际上,前文中我们不断从瓦格纳、勃拉姆斯,包括哥德沙尔克等人的音乐里摸索这种先兆和渐变。

但就像“巴洛克时代”的上限被抽刀断水地划在了1600 年,但所谓的巴洛克音乐绝不是在一个时间点横空出世的,现代的界定也是相当模糊的。

在自由无调性以后,曾经只在哲学和思想实验中思考的事情变得越来越现实,甚至音乐是否该表现“美”,也成为疑问。

音乐的美是否在于其和谐?或者说在一段音乐中,不协和的刺激是否是为了凸显最终的圆满与协和?音乐的创作原本被视为人类将自然的协调与优美用自己的方式宣导出来,又像是人与上帝沟通的桥梁。

所以几个世纪以前,天才莫扎特也会对“不及时对和声进行解决”的东西发出嘲讽,说这简直不像是音乐。

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仿佛潘多拉的盒子打开后飞出的妖魔鬼怪,被质疑“不像音乐”的作品越来越多。

斯特拉文斯基曾经发出警告:二十世纪后的音乐将坠入“自由的深渊”之中。

讽刺的是,他自己正是音乐现代性演变中的参与者之一。

所谓潘多拉的盒子,体现于整个世界都在对浪漫主义进行合理的怀疑,但解决的出路却发生美学和音乐理论上的分歧。

在功能和声体系越来越摇摇欲坠的浪漫主义美学后期,印象主义反对浪漫主义主观情绪下幻想的事物,而改用主观的感受去观测客观的世界——二者一个用主观去面对主观世界,另一个用主观视角去反映客观世界。

新古典主义音乐家对浪漫主义的主观情绪或印象主义所描述的朦朦胧胧的客观世界都无比反感,他们用斯特拉文斯基的大协奏曲或普罗科菲耶夫(Sergey Prokofiev)的《D 大调第一交响曲》来反击;未来主义者和鲁索罗(Luigi Russolo)的音乐对科技和机械工业进行膜拜,他们歌颂战争和军国主义,以“现实腐朽”为理由推动浮华旧世界的崩溃;而表现主义艺术则用夸张的主观描述来吸引人们重新面对表面和谐的现实世界,提醒人们现实的扭曲和令人不安。

反叙事·无叙事·新叙事:当代西方音乐叙事研究中的热门术语

反叙事·无叙事·新叙事:当代西方音乐叙事研究中的热门术语

反叙事无叙事新叙事:当代西方音乐叙事研究中的热门术语王旭青【摘要】随着20世纪一些音乐作品中传统的主题动机发展方式、和声进行、终止式、节奏模式以及调性布局的被摒弃,共性时期音乐作品中所隐含的叙事情节似乎被“解构”了,呈现出音乐叙事风格和结构模式的转变.于是,“反叙事”、“无叙事”、“新叙事”成为当代西方音乐叙事研究中的热门术语.对当代西方音乐学者有关“反叙事”、“无叙事”、“新叙事”的概念界定和分析实践作出解读,有助于阐述这些术语在当代音乐叙事理论研究中的学理意义.【期刊名称】《美育学刊》【年(卷),期】2014(005)004【总页数】5页(P90-94)【关键词】音乐叙事;反叙事;无叙事;新叙事【作者】王旭青【作者单位】浙江音乐学院(筹),浙江杭州3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叙事”这个术语在当代西方音乐理论研究中的使用甚是普遍。

在RILM国际音乐文献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叙事”,可以看到,截至2014年4月有近6000条相关文献信息。

从这个数字足见音乐叙事学术研究领域之广泛。

检视这些叙事研究的研究者会发现,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不乏当代西方知名学者,如阿贝特(Carolyn Abbate)、克莱默(Lawrence Kramer)、莫斯(Fred Maus)等。

他们都对叙事及相关问题展开激烈的探讨,也涌现了一批富有影响力的专著,如普列托(Eric Prieto)的《聆听:音乐、思想与现代叙事》(Listening In: Music, Mind, and the Modernist Narrative,2002)、阿莱门(Byron Almén)的《音乐叙事理论》(A Theory of Musical Narrative,2008)、米尔伯格(Vincent Meelberg)的《新音响新故事》(New Sound, New Stories,2006)以及赫伯克斯基(James Hepokoski)和达西(Warren Darcy)合著的《奏鸣要素》(Elements of Sonata Theory: Norms, Types, and Deformations in the Late-Eighteen-Century Sonata,2006)*《奏鸣要素》一书尽管不直接探讨音乐叙事问题,但作者从音乐叙事的视角来解读18、19世纪的奏鸣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托斯拉夫斯基音乐中控制的偶然性体现作者:周媛
来源:《当代音乐》2019年第07期
[摘要]“有控制的偶然”這一创作手法的运用是鲁托斯拉夫斯基音乐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特点。

本文以鲁托斯拉夫斯基晚期作品《弦乐四重奏》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偶然结构”中节奏织体的组织逻辑、结构方法,对偶然因素控制的研究阐释鲁托斯拉夫斯基音乐作品的严谨性创作。

[关键词]鲁托斯拉夫斯基;有控制的偶然;音响的统一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7-0098-03
维多尔德·鲁托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lci)1913年1月25日诞生于波兰华沙。

其前期受巴托克以及其他民族主义音乐家的影响,偏爱以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

1956年,作曲家逐渐了解和学习序列音乐和先锋派作曲技法,并把目光转向对偶然对位技术的研究。

鲁托斯拉夫斯基既不是把“整体序列”作为创作结果的“唯理主义”者,也不是把“绝对偶然”作为创作结果的“反理主义”者。

他在进行偶然对位技术实验时,以兼容并包的思想为指导,旨在弱化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

他把“唯理主义”与“反理主义”相互结合、相互消融——把严谨与自由、控制与偶然融为一体。

这种思想上的高度与音乐语言上的严谨相互融合,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也确立了鲁托斯拉夫斯基鲜明的音乐风格。

本文选取《弦乐四重奏》为研究本体,是由于这部作品是其成熟时期的音乐作品,具有一定代表性。

[1]
“偶然”的概念源于拉丁文“alea”,原意为骰子,后引申为偶然,它往往体现在创作或演奏的过程之中。

偶然最核心的理念就是随机——通过对部分音乐要素的随机支配,使音乐的创作者和演奏者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自由。

鲁托斯拉夫斯基有“控制的偶然”则与上述不同——他对“偶然性”的表达只体现在节奏方面。

而“有控制”则体现在除节奏外的其他要素,诸如音高、曲
式、力度等均受到作曲家严格控制。

鲁托斯拉夫斯基的音乐创作仍是以作曲家本身的意愿为前提,而不对采用机遇音乐技术手段的音乐创作抱有任何期待。

音乐创作的主宰者始终是作曲者自身,而非其他因素。

偶然性也是经过设计的逻辑化产物,它是一种精确预见下的偶然。

换句话说,在鲁托斯拉夫斯的作品中如果偶然的过程大体上被确定,只要依靠瞬间的机遇就可以被认为是偶然。

一、偶然因素在音符时值式样上的体现
鲁托斯拉夫斯对于音乐要素的把控十分严格,通过对力度变化、演奏方法的详细标注,音高进行与节奏组合的严密设计,限定延长符号的具体时长等技术手段来体现音乐作品的严谨,因此对于偶然因素的使用就只能体现在不同音值式样的细节表现上。

谱例1是小提琴声部的旋律形态与发展。

整个段落是由一个乐句经过多次变化重复获得发展的,当中没有节拍也没有小节线。

前20个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乐句,其中可以细分为三种旋律形态,a形态:以#F为开头的级进进行,b形态:从#F到G的滑奏,c形态:G音持续。

乐句初次陈述后,在保持三种旋律形态、节奏时值为前提的基础上,共进行六次变化重复,并形成一个半音下行的级进线条,最后结束在bA音上。

此乐段其他声部的形态与此例一致,但每个乐句以不同的节奏时值构成上述三种旋律形态。

如果将四个声部层的第一乐句节奏时值连在一起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

从上述谱例可以看出,音乐不仅是一系列音响横向流动的集合,同时也是演奏者未完成的一种客观活动。

演奏者对作品的演绎是一种有限度的自我发挥,通过这种有控制的偶然来体现演奏者的二次创作。

二、有控制的偶然在微节奏处理上的体现
在鲁托斯拉夫斯基的作品中,有控制的偶然音乐结构的关键在于微节奏[3]组织,微节奏组织由音值组合材料构成[4]。

微节奏组织是偶然对位形式、密集的音响织体以及动态和声色彩的基石与保障。

处于有控制的偶然下的微节奏组织并不受拍号、小节线的控制,且自由度较强。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运用数理逻辑与有序排列的方式,才能把或长或短的音值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

在《弦乐四重奏》这部作品中,有控制的偶然结构中的微节奏组织形式主要有:数字式的有序排列、复长强音和长短对比式的结构。

[5]
(一)数字式的有序排列
《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最初呈示部分,就是以短时值的单一音值作为节奏材料,通过逻辑的顺序排列来构成微节奏组织。

; ;;
四声部各自连续演奏15个节奏句,当四声部齐奏时,由于纵向节奏组织形式的不同,使得节奏密度大,导致人们不能从听觉上把握起奏点的整体形式。

在这15个节奏句中共含有两种组合方式,通过交替并置的原则进行连接。

在奇数句中:第1、9节奏句结构组织相同;第3、11节奏句相同;第5、13节奏句相同;第7、15节奏句相同。

在七个偶数节奏句中[6],每个句子的节奏材料多样且纵向的四个声部都是由形态相似但排列不同的节奏模式组成。

; ;;
上述15个节奏句体现了鲁托斯拉夫斯基的精妙与严谨。

虽然节奏计算过程中的复杂性并不能通过听觉感知,但却可以体会到节奏织体产生的音响效果;体会到对音值组合的设计;体会到对奇偶节奏句的设计以及所体现的并置思维。

(二)复长强音
有控制的偶然结构中,音值式样材料种类较多的情况下,就会通过等级式的复长强音来形成微节奏组织。

长强音是一种由音的时值长度产生的强音,通常用来强调在演奏过程中由于速度变化造成的细微变化。

长强音包含的形式多样,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形式为:渐快速度和渐慢速度。

鲁托斯拉夫斯基为了凸显节奏的复杂化,常采用复长强音[7]的形式。

谱例6所有声部都反映出长强音的节奏模式。

第一小提琴:节奏时值的由长至短,让音乐在流动过程中具备了渐快和渐强的效果。

而大提琴则与第一小提琴的节奏运动方式相反,因此具有渐弱效果。

反观位于两者之间的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节奏运动则体现为两个外声部的叠加,造成的音乐效果也是先弱再强。

由此可以推断,当四个声部为不同形式的长强音,并在纵向自由结合中形成一种对位状态时,必定会形成异常复杂的节奏关系。

(三)长短对比式
当有控制的偶然结构中存在两种节奏材料时,就通过并置对比结构方式[8]进行微节奏组织。

谱例7[9],旋律以二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构成微节奏,以此来凸显长线条的“静”与节奏短促的十六分音符音群的“动”。

三、其他控制手法
在鲁托斯拉夫斯基的作品中,还运用了一些其他的控制手法。

如“任意循环” 的形式——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节奏句构成长度相等或不等的反复形态,看上去各声部在自由进行,实质上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以及对反复次数的限定。

因此在做不同步的自由反复时,各声部之间会产生偶然的对位效果。

[10]
此外,还有“限定相邻音程级”的方式,它是一种作品织体横向的控制手法。

在《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开始部分(谱例8),第一小提琴声部各相邻音符之间的音程关系均为小二度和三全音。

另外,这种相邻音程级的限定也可以用于多个不同的声部。

某些声部的个别音还可以稍做八度移位变化。

这样,音程结构没有变,但是垂直方向的结构组织起了变化,从而使整个音响形成了复杂的偶然性结合(在《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的排列号14处可以看到这样的形态)。

结语
鲁托斯拉夫斯基音乐中控制的偶然手法,综合体现在和声与织体的相互结合中。

其具体表现为:在音高结构上,通过“相邻音程级”严格控制;在节奏处理上,各声部进行的时值、节奏组合是有控制的。

这种“偶然”因其中包含着“控制”而呈现出非纯偶然的状态,即不存在即兴的部分。

而局部的“控制”,又因与“偶然”的结合并不会让音乐的流动呈现出过度约束的感觉,整个音乐音响新颖、性格鲜明、表现力丰富。

虽然现代音乐作品大都朝着非调性、非主题的结构方式进行自由的创作,但是作品的结构地位不容忽视。

从传统到现代,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构筑作品的结构。

而今天,大家的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到了通过音色、音质以及发声方法等形式。

鲁托斯拉夫斯基的这种不同于以往的结构构筑方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因此,他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独树一帜,不但体现着清晰、严谨、具有逻辑的音乐结构,还蕴含着丰富多彩、富于情感的音乐内涵。

注释:
[1]尹明五.鲁托斯拉夫斯基成熟时期的创作思维及技法[D].上海音乐学院,2004.
[2]例2是对四个声部以及其基本乐句的旋律形态与节奏时值的归类,以四分音符为一个单位。

[3]微节奏:音乐局部内个别声音或一群声音之间的最终时值长度关系,它是构成各种织体形式的音值组合材料。

[4]音值组合材料:指时值由长至短排列的音值样式,有全音符、二分、四分乃至三十二分音符的单纯音符,也有在不同的单纯音符的右旁加一个或两个点的附点音符。

[5]刘永平.有限偶然的微节奏組织——鲁托斯拉夫斯基《弦乐四重奏》研究[J].黄钟,2003(01):15—22.
[6]指第2、4、6、8、10、12、14句。

[7]复长强音:即指由一个渐强的声部和另一个渐弱的声部同时做纵向重叠。

[8]对比的结构方式的微节奏组织:简单而不规则的“长时值”与“短时值群”进行组合。

[9]谱例7为中提琴声部。

[10]贾达群.关于音乐中的机遇因素[J].音乐艺术,1997(03):81—84.
(责任编辑:张洪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