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瓷微观变化
瓷器发展历程是哪些

瓷器发展历程是哪些
瓷器发展历程悠久而丰富多样,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阶段:
1. 原始瓷器:最早的瓷器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商朝晚期至周朝早期。
这些原始瓷器通常采用棕色或灰色陶土制成,具有简单的装饰纹样。
2. 商代青铜器陶瓷:商代(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陶瓷制作水平显著提高,瓷器的质地更坚硬,釉色更加丰富,形状更加多样化。
这是中国瓷器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
3. 元青花瓷:元代(公元1279年至1368年)是中国瓷器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元代的青花瓷以其明亮的蓝色釉和精致的纹饰而闻名,成为中国瓷器史上的经典之作。
4. 明代景德镇瓷器:明代(1368年至1644年)是中国瓷器史
上的黄金时期。
特别是在景德镇,窑瓷的瓷器制造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世界上最早的瓷器艺术产业区域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5. 清代瓷器:清代(1644年至1912年)是中国瓷器史上的又
一个辉煌时期。
清代的瓷器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各种不同风格和特点的瓷器纷纷问世,如粉彩瓷、斗彩瓷等。
除以上所述的几个阶段外,中国瓷器的发展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历史时期,如唐代、宋代、元代等。
每个时期的瓷器都有其
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共同构成了中国瓷器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历程。
陶瓷的发展历史

陶瓷的发展历史陶瓷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手工艺品,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本文将详细介绍陶瓷的发展历史,从原始陶器到现代陶瓷工艺的演变。
1. 原始陶器时期(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3000年)原始陶器时期是陶瓷发展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使用陶土制作简单的陶器,如陶罐、陶盆等。
这些陶器主要用于储存食物和水,满足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
原始陶器通常以手工捏制或用简单的工具加工,然后在火中烧制。
2. 早期陶器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500年)早期陶器时期是陶瓷工艺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转盘制陶,这使得陶器的制作更加精细和均匀。
同时,人们还开始使用陶轮和陶瓷模具来制作陶器,进一步提高了陶瓷制作的效率和质量。
在这个时期,陶瓷的装饰技术也逐渐出现,如刻花、彩绘等。
3. 古代陶瓷时期(公元前1500年-公元500年)古代陶瓷时期是陶瓷工艺的全面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陶瓷制作技术得到了显著改进,陶器的种类和质量也大大增加。
在中国,汉代是古代陶瓷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陶瓷器物,如青铜器、陶俑等。
同时,中国的陶瓷工艺还传入了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和韩国。
4. 中世纪陶瓷时期(公元500年-公元1500年)中世纪陶瓷时期是陶瓷工艺的一个相对低迷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乱和经济衰退,陶瓷制作技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欧洲的陶瓷工艺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发展,如意大利的马焦雷陶瓷和西班牙的马约利卡陶瓷等。
5. 现代陶瓷时期(19世纪至今)现代陶瓷时期是陶瓷工艺的复兴和创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陶瓷工艺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
首先,陶瓷的材料和工艺得到了改进,如发展出了高温烧制技术和釉面装饰技术。
其次,陶瓷的用途也得到了扩展,除了传统的器皿和装饰品外,还出现了陶瓷砖、陶瓷卫浴等新型陶瓷产品。
此外,现代陶瓷还与其他材料结合,如陶瓷与金属的复合材料等。
总结:陶瓷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原始陶器时期。
浅析中国瓷器发展历程及其典型特征

浅析中国瓷器发展历程及其典型特征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自唐代开始出现,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品。
中国瓷器的发展历程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唐代(618年-907年)唐代是中国瓷器的发轫期,当时生产的瓷器以白瓷和黑瓷为主,其中黑瓷以龙泉青瓷最为著名,它是一种青黑色的陶瓷,采用铜绿色釉料进行凝固烧制,具有细腻的质地和独特的造型。
唐代白瓷主要产于河南、山东和江苏等地,其特点是色泽洁白,通透如玉,常用于宫廷和贵族的宴会和礼仪器物。
宋代是瓷器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瓷器工艺不断改进,生产出了徽、宣、汝等著名的官窑,这些官窑以烧制青花瓷为主,采用天然胭脂和铜绿色矿釉进行配色,在烧制过程中形成了深浅相间的青花纹饰,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此外,宋代还产生了定窑和钧窑,这两种瓷器的制作工艺较为精细,色泽温润,被誉为中国古代瓷器的顶峰。
元代是中国瓷器的转型期,当时的瓷器以景德镇青花瓷和白瓷为主,其中以青花瓷最受欢迎。
元代的青花瓷采用蓝色釉料进行配色,在烧制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纹饰,常用于外销,被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所青睐。
此外,元代还出现了宣德瓷,这种瓷器的制作工艺极为精湛,质地细腻,被誉为中国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明代是中国瓷器的全盛期,当时的瓷器以青花瓷、官窑瓷和民窑瓷为主。
明代青花瓷的纹饰更为复杂多样,质地更为精湛,其中的宜兴紫砂壶,也成为了中国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器具。
清代是中国瓷器制作技术的后期,当时时期的瓷器以五彩瓷和粉彩瓷为主,其中的景泰蓝更是成为了清代宫廷的代表器具。
在清代,瓷器工艺的制作过程更加严谨,生产规模也更加大规模化。
总的来说,中国瓷器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从粗到细的漫长过程,但不管是唐代的黑瓷,还是明清时期的青花瓷、五彩瓷等,都具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

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
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颜色:火石红晶体通常呈现出橘红色,这是由于其内部结构对光线的作用。
2. 结构:火石红晶体的结构比较独特,呈现出平行的、宽窄不一的火石红圈,越靠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结合处,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就越大,颜色也就越浓重。
随着远离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就会逐渐变浅,直至消失。
3. 形态:在瓷器表面上的火石红晶体通常呈现颗粒状或片状分布,给人一种自然的、随机的感觉。
同时,这些火石红晶体也会与釉面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纹理和质感。
4. 分布:火石红主要生长在古瓷的以下部位:底足的胎釉结合部、无釉的砂底、胎釉上较大的磁铁矿晶体周围、缩釉和薄釉处、早期生成的釉面片纹中、个别气泡和空洞周围等。
5. 透明度:火石红晶体通常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可以透射部分光线。
这使得火石红晶体具有一定的光泽感,给人一种晶莹剔透的感觉。
6. 光学性质:火石红晶体具有一些特殊的光学性质,例如光吸收和光散射等。
这些性质使得火石红晶体在阳光或灯光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光泽。
总的来说,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主要表现为颜色鲜艳、形态自然、分布广泛、透明度高等特点。
这些特征不仅使得火石红晶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鉴别古瓷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新石器时代- 先陶器时代:
- 早期的陶器为瓷器的前身。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制作简单的陶器,如红陶和灰陶。
2. 新石器时代- 陶器时代:
- 陶器时代是瓷器发展的最初阶段。
人们开始制作更为精致的陶器,如黑陶、灰陶等。
3. 商代- 彩陶时期:
- 商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此期间,出现了精美的彩陶,以及早期的青铜器。
4. 西周- 青铜时期:
- 随着青铜文化的繁荣,瓷器制作水平得到提高。
此时期的瓷器较为简单,多为灰白色。
5. 东周- 陶瓷瓷器时期:
- 到了东周时期,瓷器逐渐成为主流。
陶瓷瓷器开始崭露头角,制作工艺逐渐提高。
6. 秦汉- 绿釉时期:
- 在秦汉时期,瓷器制作进入绿釉时期。
绿釉陶瓷成为当时的主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7. 南北朝- 三彩时期:
- 南北朝时期,陶瓷瓷器开始出现三彩釉,丰富了色彩,制作工艺更加复杂。
8. 隋唐- 唐三彩时期:
- 唐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三彩成为当时的代表。
这一时期的瓷器在造型和装饰上取得了极大的突破。
9. 宋代- 宋瓷时期:
- 宋代是中国瓷器制作技艺的巅峰时期。
汝窑、官窑、哥窑等名窑相继兴起,开创了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
10. 元明清- 明清瓷器时期:
- 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瓷器的主要产地。
青花瓷、五彩瓷等瓷器风格独具特色。
以上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

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
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
瓷器鉴别之微观特征

仿宋代钧瓷鼓钉洗,因钧瓷彩料的特殊性,我们发现在紫彩上酸洗后的化学反应现象为大面积的流淌痕迹,就如水在带有细沙的河床上流 过后的痕迹一样,可以确定为化学反应现象。
三:出土带土沁瓷器表面特征
明代中期带有土沁的瓷片,就像象,不同于酸洗化 学反应。
现代仿元青花瓷器上的铁锈斑现象:因现代钴料与古代钴料中的成份有所不同,所以,烧制后产生的铁锈斑也不一样,新仿的铁锈斑凝 结现象或是斑点状,或是成片状。而老的铁锈斑是晶体状,往往,我们在鉴别时,可以通过这一点就可以把仿品找出来。
六:新老开片瓷的区别
把瓷器开片做为鉴别带有裂片的特殊瓷器的参考,是很有实际鉴别意义的,例如:宋代哥窑、官窑,明清时期的哥釉等等,都带有开片, 我们可以从开片的新老来入手鉴别,这样就有说服力了。开片的形成也是瓷器烧制的工艺之一,让烧制出的瓷器产生不同的裂片,这些 裂片都是短期内人为工艺制成的,形成的速度快。
正面的鸭身略歪,眼神灵动
鸭型器翅膀部位以蛋青、大绿、天蓝、大 红、纯黑那艳丽重彩的五色釉料,令人瞩目
在底足磕口处,可见夹杂黑点的灰色胎,胎质坚硬,敲击发 出金属般的脆声
瓷器鉴别之微观特征
目录
一:自然使用痕迹与物理做旧痕迹的区别 二:化学做旧表面与自然使用痕迹的区别
三:出土带土沁瓷器表面特征 四:去光剂做旧的痕迹 五:新老铁锈斑的区别 六:新老开片瓷的区别 七:未还原颗粒的观察 八:釉下五彩鸭型器微观
一:自然使用痕迹与物理做旧痕迹的区别
自然老化损伤之牛毛伤:老的瓷器摆件因长年使用、擦拭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牛毛细伤,伤的形态为:长短不一、走向不一、杂乱无章、 细如牛毛,细伤的边缘都有不同程度的钝化,个别瓷器上还能看到彩色光晕 俗称蛤蜊光 。
人为物理做旧图:这件仿元代瓷器上的人为伤,是先用细砂纸打磨,后用比瓷器略软一些的材料再摩擦,让伤的边缘形成象老伤一样的钝 化感觉,但人为打磨留下的直长组合伤形态是去不掉的,所以也可以准确的断定为物理做旧。
宋代瓷器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宋代瓷器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以其精美绝伦的瓷器享誉世界。
在这个时期,瓷器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也成为了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本文将分析宋代瓷器的发展现状,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宋代瓷器的发展现状。
宋代瓷器在艺术风格、工艺技法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在艺术风格方面,宋代瓷器追求的是简约、典雅的审美风格。
宋代的瓷器大多采用青瓷作为主要材料,它的色彩纯净、线条流畅,形态简洁,具有内敛的美感。
同时,宋代瓷器的装饰也非常精致,运用了多种技法,如刻花、压花、描绘等,使其更加丰富多样。
在工艺技法方面,宋代出现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技术。
例如,定窑青瓷采用了高温还原焰烧制的工艺,使得瓷器更加坚硬而且质感更好。
康熙青花瓷以其深浅相宜的青花、脱胎、胎骨均匀细腻的特点成为宋代瓷器中的代表作。
钧窑瓷器则因为其独特的窑变釉色而备受赞誉。
这些工艺技法的创新,推动了宋代瓷器的发展。
此外,宋代瓷器的市场需求也极大地推动了其发展。
随着经济的繁荣,宋代社会的富裕程度有所提高,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瓷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用品,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青睐。
特别是随着宋代对海外贸易的开放,瓷器成为了重要的出口商品,极大地推动了瓷器工艺的发展和创新。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宋代瓷器未来的趋势。
尽管宋代瓷器在当时已经达到了巅峰,但我们可以从其特点及历史发展的趋势来预测一些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未来的宋代瓷器可能会继续追求简约、典雅的艺术风格。
尽管历史上的宋代已经结束了,但其艺术风格对于后世仍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很多现代瓷器设计师来说,宋代瓷器仍然是一种经典的艺术参考。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宋代瓷器仍然会延续这一传统。
其次,未来的宋代瓷器可能会在工艺技法上继续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瓷器制作工艺技法也将得到改进和提升。
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先进的技术,使得瓷器的质感和坚固度更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瓷微观变化
一)古瓷釉面的变化古瓷因地球引力和氧化的长期作用,釉面物质会重结晶并玻化脱变为类云母状物质,其状如釉面蒙了层塑料薄膜,有种温润的玉质感,有的还会象宋代哥窑釉面那样发出酥油光。
积釉处会因釉层肥厚质变而呈果冻状。
有的古瓷如月白等淡雅釉色的积釉处,多能发出盈盈湖绿色。
古瓷釉葯是由数种物质组成,古瓷在地下年代久远最易质变,尤其处高湿或液态环境中,釉中的易中和易溶解物质流失,加釉面玻化质变会出现糠状玻化、莹透立体现象,这点与高古玉的质变莹透立体现象颇相似。
此现象易发生于器物口沿、棱角、底足胎釉结合处及其它相关部位;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气泡萎缩,边界粘稠不清,云蒸雾绕变幻多姿;对釉层较薄的釉面显微观察虽无起伏佚荡之质感,但釉面肯定会有其它质变现象;新瓷显微观察质感平和单调无变幻之美。
古瓷釉面沉静深邃主要由重结晶质变与老化萎缩纹两方面
原因造成。
古瓷有铅釉、石灰釉、干粉釉、盐釉、石灰碱釉等多种,分液态和干粉态,因原料比例熔化温度及釉层厚度不同透明度也不同,石灰碱釉始自南宋,其他釉类自商周起一直相继沿用并不断优化改良。
釉色以纯净、悦目、细腻、均一为上,古瓷发色多为过渡色,纯正者相对较少,釉色纯净悦目器型端庄精致者定为上品。
有的古瓷因水土沁而失光,但未沁釉面完好有光泽,这与化学药物处理后釉面整体破坏的失光截然不同,未做手脚的古瓷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清爽洁净、赏心悦目。
有的釉面老化指数高,边沿、拐角处能见自然风化脱落现象。
凡烧成温度较高者如白釉红釉等则不易质变。
陶瓷器烧成温度高低、胎釉厚薄、地质环境优劣、干冷程度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正比;地质环境的湿热、酸碱度高低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反比。
瓷器是由原始瓷发展而来,自商代出现原始瓷一直到东汉才
完成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原始瓷釉层薄且常凝聚成芝麻点状。
早期的釉色以青、青黄、青绿、黄绿、绿褐、或茶叶末等色为主,但釉色质量一直处于不断改进优化的过程中。
如白釉自北朝已出现,真正烧制成功却在隋代;红釉一般认为出现较晚,古瓷中较少见,其实唐代越窑、耀州窑就有偶然窑变而成的棕红器物,疑似五代柴窑器物中的红釉发色已很平稳,显然已受人掌控是较成熟的工艺了,但它却随着柴窑工艺失传而中断,当然这一观点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认可;总之古瓷釉面发色是由偶然向必然逐渐优化改进而来的。
唐至宋代的古瓷中多有土黄釉色器物,如道观寺院之色,原料不纯不是主因,主要应与当时人们信仰有关,古代方位及
五行学说,中为土、为黄,土黄代表神权,代表中央,代表集权,封建集团崇尚这种色调。
有的器物釉面因年代久远而黄化或呈赭褐色等质变。
此特征多数出现在器身局部,目测可见;有的显微镜下多呈不规则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
质变程度因器物所处地质环境的湿热度、酸碱度、深浅度、暴露度不同而各异,如北方干冷,部分地区酸碱度适中故出土器物多有晶莹如新者。
为提高胎土光洁平整度提高施釉效果,古瓷多有施化妆土者。
入窑烧制时由于摆放位置不同古瓷多有阴阳面,阴面釉色相对暗淡粗糙,而处窑腔中心受火均匀者阴阳面则不明显,且烧成器物釉色成色亦好。
古瓷皆具备包浆特征,器表氧化熟透层亦称包浆。
传世品包浆滋润深遂,出土品包浆深沉自然,包浆实际是氧化质变现象,是器物抵御氧化沁蚀形成的自然保护层。
古瓷表面的包浆熟透层具不同程度的松弛性,经把玩易沁入汗渍油腻,包浆更易滋润深沉。
整器无做旧痕迹,如人为酸蚀、打磨,使用中不可能磨着的部位磨损等现象。
个别器物也有因原持有人缺乏文物基本常识而随意加工者,如一件旧气开门古瓷的几个水泡眼被打磨了,看样子是想磨平,虽无大碍,却破坏了器物的原始状态。
这种有意或因无知而随意加工的情况不是个例,如在器物底部磨上使用痕迹等,尤其古瓷中釉面光洁如新者多是瓷中上品,切忌为消光随意动手弄巧成拙。
为便于识别区分作旧赝品,要尽量多掌握些人工做旧的方法。
凡人工做旧者干涩呆滞无灵气,毫无自然美韵。
(二)古瓷胎体的变化
古瓷胎釉含有可溶物质,同时所有器物经氧化沁蚀都具可损性,不管出土品还是传世品,经氧化分解潮气沁润,部分物质会中和挥发流失,胎釉定有疏松酥化趋向;年代久远后会变轻,陶器较瓷器明显;瓷器瓷化程度越高、胎釉越厚抗氧化分解能力越强。
如汝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烧成温度最低,故汝窑、唐三彩及古陶真品大多上手会有发飘的感觉,但此现象不可能是绝对的;瓷器中烧成温度较高的定窑(1320度以上)、龙泉窑(1300度以上)、钧窑(1250-1270度左右)官窑(1230-1270度左右)等窑口作品这种分量减轻的状态则不明显;古代胎土所含成分与现代有别,如宋代官窑胎土掺有大量紫金土含铁高比重大手感也重;元代胎土中含铁高器物亦显厚重。
现代瓷器都是机械练泥,杂质少,气孔小,密度高,比重大,有另类死沉的坠手感。
古瓷若不慎破损,瓷片易出现酥碎、酥层、掉渣状,新瓷则无此现象;破损处可见胎骨内的陈旧或水土沁程度,真品白
胎也会成青白或黄白等色,一般不会等同于原色。
有的古瓷因胎体酥糠程度较高而出现酥裂现象。
底胎熟旧,器型古朴典雅,旧气特征明显.具备时代特征。
器物底部是雨晴表,含有较多信息。
古瓷露胎处、釉薄处一般能见到火石红存在状态,有胎红、窑红、火石红、刷红之分,古瓷中亦见不带火石红者。
再者主要通过胎底可看出胎体新老熟旧程度、胎釉结合处质变程度等。
有的老窑器底看似较新,但用手抚之并无生涩之感。
瓷中生活用瓷的耳柄之类附件均为胎接,而陈设观赏用瓷则多有釉粘者。
器型不能作为鉴别断代的主要依据,更不能简单的将未见过的器型斥之为臆造,要看重器物的古旧特征,要全面分析后方可下结论。
(三)釉面现老化萎缩纹
瓷器出窑时饱满而生涩,年代久远后釉面质变收缩而形成萎缩纹(即皱皮现象),萎缩纹理同老人之面纹。
萎缩纹在适度光照下晃动易见;萎缩纹是微小的皱皮状,放大十倍左右观察效果最佳,再大反而看不清。
唐至五代时期器物的萎缩纹相对明显,宋代以后已呈递减之势,釉面萎缩程度因器物所处环境及抵御氧化能力强弱而异,但在宋元以后的器物上很少明显看到此纹。
古瓷釉面萎缩而滑腻,触之如婴儿肌肤,滑不留手,妙不可
言;部分明器古瓷油腻湿润者除外。
(四)古瓷受水土沁或蚀蛀的形态
(1)水土沁
出土器物只有部分古瓷带水土沁。
水沁者有象白雾状的一层薄膜,湿水可现出器物本色,水干再现,火烧无异味,滴硝酸冒白烟。
古瓷附土含铁量高,这与土壤中的铁沉积亲和有关,附土一般成颗粒状,器内最明显,能随手倒出的土也是颗粒或结快状,用手捻都已达到一定硬度,这应是石化或钙化趋向,新石器时代的玉石器上有的附有坚硬的土锈就是证明;但由于陶瓷出现较晚,一般锈类还达不到那种质变程度。
影响美观的土锈可慢慢清除掉;器内一般倒的不出土就行了。
不易清除的沁土可用竹签类刮拭,一般都能刮下,再用湿布擦净既可。
清除后有的会留下黄斑点,沁入裂纹内的很牢固不必清除。
自然土沁者附土与器表都有一定的亲和度,手感已带沙性,用水长时间浸泡也不会松散,不易清除,往往露胎部位更难清除干净;作伪者既使土中添加粘和剂之类,侵泡时间一长也是极易清除。
但在中性沙质土中的古瓷附土较易清除。
有的在器表沁上不同的颜色,个别器物受沁部位象古玉一样出现釉面透晰现象,很玄妙。
釉面棕眼属薄弱部位,易被沁呈放射状、扇面沁等形状,亦易见漫沁、流沁等状。
有的高古器物见形态不一的朱沙沁(陪葬朱沙或氧化铁沉积物,异于火石红)。
(2)古瓷水土蚀蛀的状态
部分古瓷能见水土蚀蛀斑痕,此类蚀蛀已蛀破釉面,亦称土咬,形态各异。
釉面或气泡壁被蛀蚀者能见蛀斑、麻坑和死气泡坑,蛀蚀痕往往深浅不一但边界清晰,有的蚀痕如用木锉锉过的橡胶胎,同具萎缩状。
水土碱沁重者器身往往被一层水碱锈包裹,有的已蛀破气泡壁,但未蛀釉面用显微镜观察釉面仍光洁晶莹。
(五)如何观察古瓷釉面的钙化及硅化根现象
釉面钙化有内因形成和外因形成两种情况,为较好的区别钙化状态,可将钙化程度分为钙化状态和亚钙化状态。
(1)内因钙化状态。
内因者是由釉面自然质变由内向外生发形成,显微观察一般呈厚薄不均的云翳状、柳絮状或微小斑点状不规则的布满釉层内,这种状态常与釉面糠酥现象相映衬,显得深沉沧桑、旧气益彰。
(2)外因钙化及亚钙化状态。
外因者由釉面霉变物质转化而来,一般呈不规则的点、块、片皮癣状与釉面结为一体。
这种钙化形态各异,颜色有灰白、黄白、黄褐等色;这种呈斑块状的钙化以反光面为准,将古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