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近代社会变迁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试论近代社会转型中云南多民族地区社会风尚变迁的特点

试论近代社会转型中云南多民族地区社会风尚变迁的特点

冲 击 ,在 其 之 后 近 四 十 余 年 来 ,对 偏 于 西
南 一 隅 的 云 南 几 无 影 响 ,其 原 因 不 外 乎 云 南 地 处 高 原 ,全 省 山 区 、 半 山 区 约 占 全 省
土地 面 积 的 9 % ,坝 区 及平 原 仅 占 6 左 4 % 右 。 “ 省 跬 步 皆 山 ” 的 自然 地 理 环 境 阻 隔 滇 了 云 南 与 内 地 的 交 往 , 以 致 到 了 清 代 道 光
社 会 风 尚 即 一 定 历 史 时 期 流 行 的 社 会
社 会 风 尚 变 迁 的 特 点 作 初 步 探 讨 , 以 求 证 近 代 中 国 社 会 风 尚 变 迁 的 不 平 衡 性 和 地 区 差 异 性 ,并 进 一 步 探 讨 近 代 中 国 社 会 的 转
型 问题 。
风 气 ,具 体 来 说 ,是 指 一 定 时 期 特 定 区 域
年 间 ,云 南 仍 然 是
“ 无 外 来 商 贩 。 … 此 从 ”
说 或许 有 些 夸 张 ,但 却 折 射 出 一 个 事 实 ,
收 稿 日期 :20 0 2 0 9— 6— l
基金项 目:本文系云南大学 校级科研项 目 “ 近代云南多 民族地区社会风尚变迁特点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到 乡 村 、 由社 会 群 体 的 上 层 到 普 通 民 众 的
阶 段 性 推 进 ; 都 具 有 显 著 的 城 乡 差 异 、 群
体差异 ,同时在变 化 的过程 中呈 现 出多元 、
多 种 性 质 并 存 的 状 态 ,但 也 更 有 其 作 为 西
部 边 疆 和 多 民 族 地 区 的 独 特 性 。 本 文 主 要 针 对 云 南 的 社 会 风 尚 变 迁 不 同 于 东 部 沿 海

精修版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8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

精修版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8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专题18: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影响。

反之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具体表现为:(1)外界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3)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4)科技:科技革命成果的促进,日益现代化的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的高速发展。

(5)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人民的思想意识开放。

(6)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1)从变革趋势看,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一统变为向近代化的演进。

(2)从演变过程看,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且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从变迁空间看,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4)从变化实质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从产生作用看,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三、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四、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变迁与发展现代化背景下的云南布朗山布朗族社会研究

变迁与发展现代化背景下的云南布朗山布朗族社会研究

变迁与发展现代化背景下的云南布朗山布朗族社会研究一、本文概述《变迁与发展:现代化背景下的云南布朗山布朗族社会研究》这篇文章旨在对云南布朗山布朗族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布朗族,作为中国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在现代化浪潮下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个维度,全面解析布朗族社会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变迁轨迹,揭示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动因。

文章首先回顾了布朗族社会的历史演变,分析了传统社会结构与现代化进程的冲突与融合。

接着,通过对布朗族文化传统的深入挖掘,探讨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在经济方面,文章分析了布朗族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趋势,以及现代化对布朗族人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在社会层面,文章关注了布朗族社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应与转型,以及社会关系的变迁。

文章还从生态角度探讨了布朗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云南布朗山布朗族社会的深入研究,为理解和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提供有益参考,为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贡献智慧。

二、布朗族社会历史概述布朗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古老而独特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以及临沧市等地。

布朗族的社会历史,如同许多中国的少数民族一样,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和独特的传统。

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布朗族社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过去的布朗族社会,以农耕和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以家族和村落为单位,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

布朗族人民以敬畏自然、崇尚和谐为生活理念,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传统。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布朗族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方面,传统的农耕和狩猎生产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方式所取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关系也随之改变。

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科技、媒体等的普及,使得布朗族人民开始接触并接纳现代文明,这无疑对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云南历史中考论述题

云南历史中考论述题

云南历史中考论述题云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

在中考历史科目中,经常出现与云南相关的论述题,考察学生对云南历史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通过对云南历史的回顾和解析,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第一部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云南地处亚洲东南部,在旧石器时代,云南地区的人类活动已经有所迹象。

考古学家发现了云南地区的石器工具遗址,表明早在数十万年前,云南就有了人类的繁衍生息。

而到了新石器时代,云南地区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一种相对稳定的阶段。

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包括居住遗址、墓地和祭祀遗址等。

这些遗址反映了当时云南地区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展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农耕经济和文化特点。

第二部分:南诏时期的云南南诏是云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权,它的兴起与发展对云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诏政权兴起于公元738年,结束于公元902年,历经数代君主。

南诏政权的统治地区主要在今云南省境内,涵盖了昆明、大理等地。

这段历史时期,南诏政权积极与中原政权交流,对外进行贸易,促进了地方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同时,南诏政权也在内部加强了地方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建设,推动了云南地区的社会发展。

第三部分:元明清时期的云南元明清时期对云南的历史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元朝时期,云南地区成为了中央政权的边疆,大量移民自中原地区进入云南,增加了人口和经济活动。

而明清时期,云南成为了边疆重镇,对外贸易和内部治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明代时期,云南地区经历了明冈、张瑞六、杨思远等大规模农民起义,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剧变。

清朝时期,云南地区逐渐恢复了稳定,继续发展其农耕经济和商业贸易,成为了西南地区的重要中心。

第四部分:近代与现代的云南近代以来,云南地区经历了一系列重要事件和历史变迁。

清朝灭亡后,云南地区成为了云南省。

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中,云南地区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云南地区积极参与了土地革命运动和抗日战争。

近代云南乡村社会史研究综述

近代云南乡村社会史研究综述

近代云南乡村社会史研究综述作者简介:郭彦霞,( 1983.10-),女(汉族),河北河间人,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昆明650000)摘要:本文从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对云南的乡村社会史进行了介绍,并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反思等乡村史,顾名思义以乡村为研究对象,它是社会经济史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与乡村有关的所有社会经济现象。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外国学者就对中国乡村社区进行了研究。

在国内,以梁漱溟、晏阳初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进行了以“乡村教育”到“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留下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解放后的三十年,随着社会学从社会科学学科领域被排挤出去,社区研究停顿下来。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改革开放和人们的思想解放以及海外学术发展的影响,1986年在天津召开了第一届社会史学术讨论会,中国社会史研究全面复兴。

近年来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史等方面的论著开始减少,以社会史和思想史为主的专门史逐渐兴起,社会史研究成为主流,学术研究的眼光开始聚焦在下层社会。

中国农村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十分重大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凸现的“三农”问题,十八大上,国家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的工作重中之重,更使乡村社会史的研究成为史学界关注的热点。

云南作为东南亚的桥头堡,其乡村的研究对于云南健康快速永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方法多元化跨学科研究和理论方法的多元化,是当代学术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主导趋势,这也是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的鲜明特点。

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生态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方法进入到乡村社会史研究领域,使乡村社会史呈现出新的面貌。

黄剑波、刘琪从社会学方面出发,在《私人生活、公共空间与信仰实践——以云南福贡基督教会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认为基督教全面渗入了个体和家庭生活中,构成了社区互动和治理的组织基础和资源. [1]李娇的《被“政治化”的女人和女人的“政治”之道——从政治人类学视角诠释云南红河自治州个旧市鸡街镇上乍甸村的女村官》一文基于政治人类学的分析,以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鸡街镇上乍甸村连续三届选出的女村官为主要研究对象,展现农村妇女如何履行职责和行使政治权力,完成乡村的治理。

论近代云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

论近代云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
值 得 指 出 的是 , 战 时 期 , 于 当 时 特 殊 的 历 史 背 景 和 抗 由
商业 的较大发展 , 而使 之成 为了 近代云南 地 从 小 城 镇 ) 量 的 增 加 , 市 人 口 和 规 模 的 扩 大 , 及 以 昆 明 云南地 区工 、 数 城 以 为 中心 的 连 接 省 内 外 的 城 市 网 络 的 强 化 。它 们 集 中 地 反 映 区 城 市 化 进 程 中 的 重 要 时 期 。 除 上 述 以 昆 明 为 中 心 的 城 市
13 全 425 13 O 所 谓城市 化 , 指一个 国家或 地 区的人 口、 是 产业 、 本 、 余 人 ;9 6年 , 市人 口 1. 6 7万 人 , 9 7年增 加 到 2 . 资
3 6万 到 O万 人 ;9 9年 , 明 市 区 14 昆 市 场 等 的 集 中 过 程 。而 近 代 城 市 化 作 为 近 代 工 业 化 的 结 果 5 9 人 , 抗 战 结 束 时 达 近 3 和 反 映 , 是 在 工 业 化 推 动 下 乡 村 人 口转 化 为 城 市 人 口 、 就 传 ( 括 郊 区 、 矿 区 ) 口为 5 . 9万 人 。 同 时 , 口构 成 也 包 工 人 77 人 92年 , 城 各 区 人 口职 业 统 计 中 , 工 省 雇 统落后 的乡村社 会变为现代 先 进 的城市社 会 的过程 。伴 随 发 生 了较 大 变 化 。1 1 着 近 代 工 业 的缓 慢 发 展 和 社 会 经 济 结 构 的 变 革 , 代 云 南 1 9 3 , 界 7 4 近 19 人 商 4 5人 , 艺 9 3 工 1 2人 , 别 约 占 人 口 的 1 . 分 2 地 区也 出 现 了 城 市 化 的初 兴 。 6 、 . 和 9 6 ; 9 2年 调 查 , 业 1 0 3人 , 业 79 . 12 工 51 商 106 , 业 6 50 人 矿 7人 , 者 合 计 约 占全 市 总 人 口 的 2 . ; 三 53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 云南地区的变迁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 云南地区的变迁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云南地区的变迁中国历史疆域漂变云南地区的变迁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和较高的民族多样性,云南地区的疆域变迁在中国历史中发生了多次重要的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探讨云南地区在中国历史中的疆域漂变。

一、古代疆域漂变在古代,云南地区的疆域漂变主要与中原王朝的统一和扩张有关。

早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云南地区一直是广大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

然而,随着秦朝的统一,云南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王朝的疆域扩张的目标。

汉朝时期,中国王朝对云南地区的统治逐渐加强。

正式将云南纳入中国版图的是东汉时期,当时的云南地区被设立为云南郡,成为中国王朝的一部分。

此后,云南地区开始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并与中央王朝保持了相对的紧密联系。

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云南地区的疆域漂变也在不断发生。

唐朝时期,云南地区成为了中国边疆的要塞,是抵御外族侵略的重要屏障。

宋朝时期,云南地区的统治进一步巩固,成为了中国王朝统一南方的重要支撑点。

二、近代疆域漂变近代以来,云南地区的疆域漂变与中国的近代史密切相关。

在清朝时期,云南地区的疆域变动较小。

然而,在19世纪末的滇南战争中,法国占领了云南南部的部分地区,使云南地区的疆域再次发生变动。

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云南地区成为了中国边疆民族解放斗争的重要阵地。

1912年,云南成立了云南军政府,宣布对云南地区的独立。

然而,由于国内政局的不稳定和外部势力的干涉,云南的独立只持续了短暂的时间。

1949年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云南地区再次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

中共中央对云南地区的统治逐渐稳定,实施了一系列的发展政策和改革措施,推动了云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云南地区的疆域漂变将继续在中国历史中发生。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云南地区将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重要交流门户。

云南地区的经济将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将得到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将不断加强。

陈度_昆明近世社会变迁志略_概说

陈度_昆明近世社会变迁志略_概说

93
颖悟 , 奉祖命业儒, 早年入私塾读书, 后进入昆明 育材书院。1886 年 , 在昆明参加童子试 , 因籍贯 问题被 攻讦遂不与考 。以其 父入广西直隶州 ( 今泸西县 ) 售笔, 陈度与叔父陈 和 ( 竹潭 ) 遂占 籍广西 , 入府学 , 其后即自署广西人 。 1891 年入 云南经正书院 , 1894 年乡试中举, 1904 年参加清 廷最后一科会试 , 中进士 , 名列二甲, 朝考列为二 等, 授吏部文选司主事。1906 年因父病故回滇守 制, 其间任滇蜀腾越铁路总局会办, 于 1908 年取 道日本赴美国聘请铁路工程技术人员 , 经过认真 挑选, 聘定了多莱和哈克士两人经欧洲回滇参加 路线勘测工作。1909 年守制期满回京复职 , 后在 丞参堂行走 , 并兼职宪政筹备处。1910 年 , 奉委 回昆明任云南造币 分厂总办。辛亥云 南重九起 义后, 出任云南军都督府外交司次长。此后担任 过政务厅第一曹参事、 都督府秘书官、 云南造币 分厂厂长兼清理大清银行( 红河州志 记为副厂 长) 、 顾品珍时期云南全省地方 自治事务处参议 1 (P 111) 等 , 之 后 辞 去 一 切 职 务, 终 其 身 不 复 2 ( P83) 仕 。离开官场后的陈度回到北海子边 ( 翠 湖北路 ) 故居, 筑成精舍, 以喜爱古琴及琴能通禅 故, 自署 琴禅居 士 , 精舍亦 以 琴禅 名, 别称 净园 。他在家中潜心研究佛 学并整理自己的 作品 , 致力于诗、 书、 画、 刻, 与文友游戏山 水, 诗 书唱和 , 游心戏墨 , 涵养性天 。晚年 避居西山 华亭寺之海会塔院 , 筇杖布履, 出入于老松慈竹 1 之间 , 苍颜白发 。其后营法幢精舍于高 村, 民国辛 巳年 ( 1941 年 ) 十 月九 日病 逝 , 享年 77 岁。 陈度一生的经历和学术活动是较为清楚的。 在政治活动方面, 袁嘉谷说: 夫古逸之长 大 之如政法、 如邦交 晰理如并刀冶剑 治事 如庖丁奏刀 , 运筹如医鹊之洞见一方 。早年曾 应聘任嵩明州知州吴自修和恩安县( 今昭通市昭 阳区) 知县皮尔梅幕僚。中举后, 于 1899 年任普 洱知府陈 宗海 ( 字春源 ) 幕僚 , 佐助 陈 建 筑决 3 ( P110) 疑 , 筹划边防 , 倡办团练 , 后随 陈宗海赴 迤南道任。这期间, 他留在光绪 续修普洱府志 上的职衔是 拣选知县 。 1901 年 , 到善后局助理 巡抚林绍年办事 , 次年林聘请他 接办钱谷 , 铨政 幕事 。时逢个旧矿工周 云祥起义, 陈 度佐林绍 年批 答 公 牍, 午 夜 不 少 休 , 衣 不 解 带 有 月 3 ( P110) 余 。 后来其 弟子孙乐 评价他 夙 擅公牍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大的历史贡献》 , 从迁入西南联大的师生的价值取 向、 心理 民族地 区经商习尚的演变》认为滇西北多民族地 区社会变迁 抉择和社会 责任担当等方面进 行深入剖析 ,再现了当时西南 历程的代表性 , 介绍分析商人的商贸活动和社会活动, 对地方 联大师生的心路历程 ,得出结论是西南联大师生 以国家 民族 民俗生活的发展变化 的影 响。杨浩波的 《 近代 云南商业发展 为 己任 , 在 艰 苦 环 境 下 坚持 学 习和 工 作 , 为 中 国科 技 、 文 化 的 与 民俗 变迁 一 一 以鹤 庆 为 个 案 的考 察 》 , 以鹤庆 商业 发 展 对 民
境 发 生 改变 , 西 方 影 响 的渗 入 , 教 育 文化 的现 代 转 型 , 近 代 云 合 著 的 《 云 南 近 现 代 民族 史 研 究 论 纲 》 , 指 出 云南 近 现 代 民族 三 对 关 系 即各 民族 与封 建统 治 阶 级 的 关 系 , 各 南社会生活 、思想观念发生很 大变化 。抗 日战争时期东部学 关 系 的新 特 点 , 校、 机关 、 工厂迁入云南, 滇 缅 公 路通 车 , 又一 次 引起 了云 南 的 民族之 间的关系, 又增加 了与帝 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 文 章对云
关键 词 社 会 变迁 文 化 教 育 交通 变迁 民族 风 尚
中图分 类号 : K2 9 1
文献标识码: A
1 文 化 教 育 方 面 即交通条件 的改善是近代云南社会风 尚变迁 的契机和动力。 近 年 来 由于 对 文 化 教 育方 面 的重 视 程 度 不 断 提 高 ,对 云 有 关 滇 缅 公路 方 面 , 江云岷的《 滇 缅 公 路沿 线经 济 发 展 评 南近 代 文 化 教 育 的发 展 的研 究成 为 热 点 ,研 究 者很 多都 希 望 析 》 , 侧 重 于从 滇 缅 公 路 对 沿 线 经济 生 活 变 迁 的角 度 , 指 出滇 能通过对云南文化教育的反 思,为当今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 缅公路的修建对沿线的商贸、 服务、 交通、 城镇、 医疗卫生各方
借鉴 。王丽云的 《 晚清留 日学生 与云南近代化》 , 指 出了晚晴 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崔巍 的 《 国民政府 的外交努力与滇缅公
留学的背景 , 整个过程 , 尤其是对云南社会变迁和近代化 的作 路 的修建》 , 指 出在滇缅公路的修建 上, 英 国和 中国存在着外
用 。《 论 唐 继尧 对 云南 近 代 教 育 的 贡献 》 指 出 唐 继 尧对 云南 军 交博弈 , 在英 国总体 上对 日本实行绥靖政策 的同事, 由于 国民 事 教育和文化教育的贡献 , 并作 了积极的评价 。孔令琼的《 清 政府的努力和英 国的现实 国家利益,英国在修建滇缅公路和 末 民 国时 期 云 南 沿边 地 区 民族 教 育 与边 防近 代 化》 , 指 出沿 边 运 营 公 路 的 具体 事 宜 上 与 中国 进 行 合 作 ,这 对 中 国抗 战 事 业 地 区教 育近代化的发展对巩 固国防 ,救亡图存 和奠定现代教 是 有 利 的 , 但 是 英 国 也在 一 些 事物 上 以此 施 压 使 中 国让 步 。 贾
传 承作 出 了重 大 贡 献 。其 它有 关 西 南 联 大 某 一 方 面 的研 究文 俗 的影 响 为 案例 , 反 映 出 云南 商 业 发展 对 民俗 变 迁 的 影 响 。 有 章还有很多 , 主要是从重要人物 、 办学过程 、 联大精神 、 与当地 关 民族关系方面 , 李汹的博士论文《 近代云南民族关系研究》 ,
崔巍的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与滇缅公路的修建指出在滇缅公路的修建上英国和中国存在着外交博弈在英国总体上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的同事由于国民政府的努力和英国的现实国家利益英国在修建滇缅公路和运营公路的具体事宜上与中国进行合作这对中国抗战事业是有利的但是英国也在一些事物上以此施压使中国让步
云南近代社会变迁研究综述
育基础 的作用 。王振刚的 《 学界对 民国学人西南边 疆问题著 国雄 的 《 抗战时期 滇缅 公路 的修建及运输述论》 , 指 出云南人
述 研 究 综述 》指 出 了现在 学界 对 民 国时 期 西 南 边 疆 学术 史 研 民在 修 建滇 缅 公路 过 程 中 的 巨大 牺 牲 和 公 路对 支 援 抗 战 的重 究 的不 足 , 从 民国 时期 边 疆 研 究 学 人 、 学术刊物 、 研 究机 构 等 大作用, 以滇缅公路为视角考察了国民政府 的战时运作情况 。 方 面对 研 究 成 果 进 行 综述 。 有 关 滇 缅 公路 某 一 方 面 、 某 一 细 节进 行 研 究 的文 章 很 多 , 但 是 值得注意的事, 抗 日战争时期 中东部大量学校 、 教育文化 把滇缅公路放在特定 的国际背景下进行分析,考察滇缅公路 机 构迁入 云南 , 在 自身运转发展 的同时, 对云南 的教育、 文化 对云南社会变迁 的作用 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摘 要

云南 ・昆明 6 5 0 5 0 0 )
( 云 南师 范大 学历 史与行政 学院
近代云南伴随着政治变革 , 经济变革, 社会各 方面也 呈现 出发展变迁的特 点。 本文从文化教 育、 交通变迁 、 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族风 尚等方面对社会变迁 的研 究情况进行梳理 , 为进 一步 的研 究提供依据。
事业做 出了重大贡献 。夏绍先的 《 抗战时期云南的教育一一 内迁 院校 与 云 南 教 育 的发 展 》 , 介 绍 了云 南 教 育 的 薄 弱基 础 情
3民族风 尚 由于近 代 云 南 社 会 史 的研 究 多集 中在 政 治 、 经 济方 面 , 对
况, 院校 内迁 对 云 南教 育师 资 、 教 育理 念 管 理 、 教 学 资料 器 材 云南 民族风尚的研 究还不多 。周智生做滇西北 民族社会方面 等 方 面 的 带动 作 用 ,并 且 阐释 了这 一 时 期 迁 入 云 南 的 高等 院 的研究 , 《 近代纳西族 、 白族商人特殊塑神行为》 是从 民族文化 校 对 云 南教 育长 期 发 展 的 促进 作 用 。周 本 贞 、 余冰释 《 论 西南 角度进行 云南社会变 迁分析的典型论文 。《 近代滇 西北少数
的相互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 2交通 变 迁
从 云南各民族与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 、 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各
民族与外来侵略者之 间的关系方面研究云南民族关系 的特点 伴 随着 云南 在 近 代 的 对 外 开放 ,滇 越 铁 路 的 修 通 经 济环 和 规 律 , 分 析 当 时 民族 政 策 及 其对 现 在 的影 响 。王 文 光 、 李 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