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音韵教案
初中音乐_《西南情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西南情韵》_音乐_初中_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作品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教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的设计】(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和欣赏侗族大歌《布谷催春》学生对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感兴趣,乐于学习,体验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及其特有的艺术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演唱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感受苗族民歌的艺术魅力,能够在音高基本准确的基础上,主动参与演唱活动,知道飞歌的旋律,结构等主要音乐特点。
(三)知识与技能欣赏侗族大歌《布谷催春》,体验侗族大歌无伴奏、多声部演唱的艺术特点,在分辨领唱声部与合唱声部的过程中,掌握侗族大歌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1、学唱《歌唱美丽的家乡》,把握b3色彩音以及滑音的演唱。
2、通过欣赏侗族大歌,学唱侗族大歌中的支声复调。
【教具】课前准备大鼓,为创编节奏而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欢迎你们来到快乐的音乐课堂2、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熟悉吗?歌中唱到了什么?对,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是一首彝族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表达了彝族人民热情好客的习俗。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我国的西南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方,那里每一个民族都有独特风格的音乐,今天我们一起领略西南音乐魅力,感受西南独特情韵。
二、新课教学(一)初听歌曲,感受歌曲。
1、感受歌曲旋律节奏特点,首先通过一段视频走进西南这片神奇美丽的地方。
你都看到了什么?了解吗?你看到了苗寨,你注意到了侗寨,你还看到了侗族大歌。
那让我们快快开启今天西南之旅的第一站,走进苗族,聆听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旋律有什么特点?对,奔放的、起伏的、高亢的,那节奏呢,节奏有什么特点?嗯,宽广自由的。
2、“飞歌”定义,这是苗族人们在用热情的声音歌唱自己美丽的家乡,这首歌曲也是苗族最具有代表性的“飞歌”。
(二)复听,歌曲分析及演唱1、首先老师范唱前3乐句,学生小声哼唱并一起划旋律线。
《西南音韵》说课稿

说教法
返回
情景 导入法
听赏 视唱法
音乐感觉 体验法
歌曲处理 优选法
根据歌曲的特点及本课的西南民族特色,在教学中,以视 唱听赏、活动为线索,以赏代讲,以唱促学,让学生在活动 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体验,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音乐 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 为贴近学生实际,采用图片、音频、视频、学生自我演示等 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运用了多种 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 实践能力。
赏
唱
说学法
练 议
学生的主体精神 教师的适时引领 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返回
说设计理念
返回
我的设计理念立足于《音乐课程标准》 所倡导的:“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等基本理念, 通过体验、模仿、创造、合作等途径,以期 对学生的音乐感受、表现、创造与合作协调 等能力能有所促进。
瑶族长鼓舞
白族霸王鞭
傣族孔雀舞
彝族烟盒舞
《 霸王鞭 》
返回
欣赏《霸王鞭》视频片段,感受音乐与舞蹈的 情绪特点,你能模仿出霸王鞭敲击手腿的节奏 么?
舞蹈欢快活泼,节奏鲜明。展现了劳动人民 快乐的生活与游戏的场景。 霸王鞭的节奏:×× × ×× ×……
让我们也来跳一次“桌上霸王鞭”!
魅 力 西 南 欢 迎 你
返回
教学内容
返回
1、听赏三种版本的《猜调》,并视唱歌曲,
感受西南民族音乐的魅力。 2、赏葫芦丝与小乐队版《金风吹来的时 候》,并认识了解芦笙、葫芦丝两种乐器。 3、欣赏葫芦丝音乐视频,请学生模仿舞蹈, 让学生中真切的感受到葫芦丝和傣族舞后 产生参与的热情,更自信积极地体验音乐 的美。
西南音韵教案

西南音韵(教案)适用年级:六年级适用版本:湘版音乐教材课时:两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西南地区的音乐风格、风土人情。
2.用自然活泼的声音演唱云南民歌《猜调》。
3.了解西南地区的民族乐器,欣赏《金风吹来的时候》。
4.初步了解傣族舞的基本舞步。
5.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学重点:1.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2.用自然活泼的声音演唱云南民歌《猜调》。
教学难点:用自然活泼的声音演唱云南民歌《猜调》。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电脑,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谜语导入。
1.师:小时候大家都猜过谜语。
谁能说几个谜语给大伙儿猜一猜呢?(生自己发言。
)2.师:那;老师来说个谜语,你们来猜好吗?(出示歌词的第一、三段)3.总结学生的谜底。
4.师:如果出谜语的人把谜语用歌声唱出来,猜谜语的人同样用歌声回答,那该多有意思啊!二.学唱歌曲《猜调》1.欣赏。
(1)完整欣赏。
(2)回答:这个谜语配上了歌曲有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明快、活泼)(3)学唱歌词。
(4)试着慢速唱唱简谱。
(5)分角色对唱,一问一答。
(男女对唱,分组对唱,个别同学上台表演唱)三.创编歌词。
1.分组讨论。
师:把熟悉的谜语进行适当的修改,填入曲调中。
看看谁是最棒的作词者!2.请每组代表上台展示。
3.师生互评,选出好的作品大家来唱一唱。
四.欣赏乐曲《金风吹来的时候》。
1.初听。
2.启发。
师:你听完了乐曲产生了什么样的联想?(宁静优美、柔和的微风吹拂着。
)师:这么美的声音是用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呢?(葫芦丝)3.介绍民族乐器葫芦丝。
4.模仿葫芦丝这么柔美的声音用“U”来模唱歌曲主题旋律。
五.学习傣族舞步。
1.看碟。
自己发现傣族舞的特点。
(腰、臀、手)2.跟老师学做几个简单的动作。
3.和着音乐自己动一动。
六.课堂小结,在音乐中结束课堂。
第二课时一.复习所学过的歌曲《猜调》。
二.欣赏贵州地区的民歌1.听赏《飞歌》。
师:西南地区不单指云南,还包括贵、川等地,这里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如苗、布依、傣族等等。
第三单元西南情韵《歌唱美丽的家乡》教案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

歌唱美丽的家乡一、教材分析《歌唱美丽的家乡》是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西南情韵”第一课内容。
它是一首苗族的“飞歌”,五声徵调式。
音调高昂,节奏自由,结构短小,出现了句幅比例和节奏安排不对称的现象。
旋律主要由“5、3、1”三音组成,悠扬起伏,长音可任意延长,句内常用滑音和级进。
全曲包括四个乐句,歌曲的前两个乐句是对称的上、下句,句尾均为长延音,形成一种喊腔,体现出山歌的风格特征。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于音乐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在此基础上,挖掘学习民族歌曲的体裁、结构、调式、音乐特点等,扩大音乐视野,逐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苗族“飞歌”的特征,产生对民族歌曲的喜爱之情,愿意继续探索学习我国民族歌曲。
知识与技能:学唱苗族飞歌《美丽的家乡》,感受歌曲旋律悠扬起伏、节奏宽广自由、情绪高昂的特点,进一步了解苗族飞歌的音乐文化特点。
能够准确唱出降“mi”音准及滑音记号唱法,尝试学习方言并用方言演唱歌曲能够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示范、模仿、表现等方法,学生能够完整表现歌曲并提升音乐表现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演唱降“mi”音准及滑音记号唱法,尝试学习方言并用方言演唱歌曲。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教师创设情境,插放谭盾的立体管弦乐作品《地图》中的《飞歌》视频,设问:视频中播放的歌曲具有哪个民族的特色?2.师生交流:刚刚播放的歌曲是作曲家谭盾的作品《地图》中的《飞歌》,具有苗族民歌特色。
3.引入课题:苗族歌曲《美丽的家乡》。
【设计意图】用视频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唱歌曲演唱分析乐谱1、出示乐谱,看乐谱聆听歌曲,设问:你认为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师生交流,歌曲有赞颂的情绪,表达了苗族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2、跟教师模唱乐谱。
指导学生用手击拍先用较慢速度跟教师模唱乐谱,对音准节奏出现的问题随时纠正指导。
初中音乐_西南情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学唱作品《歌唱美丽的家乡》音准、音乐记号学生掌握的较扎实,节奏把握不准确,及时纠正反复练习并较好的改正。
2、欣赏作品《布谷催春》,学唱并能感受到强烈的鼻腔共鸣及多声部布谷鸟的叫声。
课后反思
本节课安排了两首作品,一首学唱作品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一首欣赏作品侗族大歌《布谷催春》,《歌唱美丽的家乡》节奏自由,音乐记号较多,自由发挥成分多,学生不好把握,情感表达欠佳。但是学习过程中教师紧紧抓住飞歌特点引导学生剖析、体验作品,让学生对飞歌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记忆深刻。欣赏作品《布谷催春》,作品完全采用本土方言演唱,歌词理解上增加了难度,为使学生便于理解歌词大意,先让学生朗读歌词,理解词义,再去欣赏作品,效果明显。通过感受领唱与齐唱,学生体验了侗族语言的魅力及鼻腔共鸣的特色。结合图示聆听作品,学生对歌中演唱形式更加清晰明了。本课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过渡环节的语言组织要更加准确和精炼;把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要相信学生会做得很棒!
(3)强烈的鼻腔共鸣。
5、介绍侗族大歌社会地位:(1)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四)总结提炼民歌的重要价值中国民歌历史悠久、蕴含丰富,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民族文化的艺术精品。让我们一起努力,把中国民歌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的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种直观的感性接受逐渐的走向了理性的认知,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但在音乐课堂中又羞于开口,不能积极的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不喜欢自己演唱,更不喜欢民族民间音乐,而偏爱流行音乐,为此,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在我们的音乐课堂让学生多去聆听这些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因为它是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下来的音乐精华,我们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渐的喜欢民族民间音乐,从而继承弘扬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其次,从中学生的演唱形式上来说,平时学生都喜欢节奏整齐、朗朗上口的歌曲,对于苗族飞歌这类节奏自由、自我发挥较强的歌曲学生不好把握。
湘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西南音韵》教案教学设计1500字

湘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西南音韵》教案教学设计1500字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西南音韵》能够了解中国西南地区的音乐文化背景,理解其与东方音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学习掌握川剧中的唱腔《凉州词》,包括调式、节奏、技巧等。
3.学习并掌握童谣《春江花月夜》,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童谣文化。
4.结合练耳题目,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对音乐的感性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西南音韵》了解中国西南地区的音乐文化背景,理解其与东方音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学习掌握川剧中的唱腔《凉州词》,包括调式、节奏、技巧等。
3.学习并掌握童谣《春江花月夜》,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童谣文化。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播放一段以西南地方音乐为背景的音乐,让学生听后简述自己的感受。
2.学习川剧《凉州词》(1)导入:让学生看听《凉州词》的视频。
(2)发放歌谱,从歌词和曲调结构入手,让学生听歌并尝试唱一段。
(3)分组活动:“唱正板”和“念板式”,让学生先分成两组,以“唱正板”和“念板式”的方式演唱。
(4)个人练习:“模仿演唱”,让学生跟着音乐模仿演唱,教师边走动边纠正。
3. 学习童谣《春江花月夜》(1)导入:播放《春江花月夜》童谣MV,让学生观看MV,并引导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和背景。
(2)听歌、分组活动:听《春江花月夜》童谣,让学生分成多组,分别演唱。
(3)个人练习:“唱段练习”,教师指定一段,让学生跟着音乐模仿。
4. 练习练耳题(1)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听后评论。
(2)听音辨谐:教师播放两段曲子,学生需要根据不同的谐度来识别这两段曲子。
(3)听音辨趋势:教师播放一段旋律曲子,让学生分析“上升、下降或平稳”的趋势,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分析旋律。
5. 课堂小结梳理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做出自己的总结和评价。
四、教学评估1.学生按照老师指定的学习目标完成所制定的小组活动和个人练习,并根据自己的组内讨论和老师的观察及指导,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收获;2.通过练耳题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感性理解水平。
西南音韵说课稿 云南音乐之旅

西南音韵说课稿云南音乐之旅
湘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三课、西南音韵
第一课时云南音乐之旅说教材
一、说内容:
1、本课知识树结构:四个教学领域
2、新课标对本学段、本学科的基本要求:
《音乐课程标准》及《教材教法达标(音乐)试用稿》对六年级提出的学段目标和基础知识,基本要点中在感受与鉴赏、表现方面指出:通过学习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舞,感受音乐与相关文化与其他姊妹艺术的综合,热爱中华民族的音乐。
从而体现弘扬民族音乐的基本理念。
3、教材编写意图和编写体例: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教法达标》对三至六年级得学段目标可以看出,引导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感受、体验、表现民族音乐的魅力是本学段的一个重点,而本单元就是以西南音韵为主题,介绍了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汉族民歌和苗族、布依族民歌以及傣族歌舞等,充分展现了我国西南地区绚丽多彩的音乐风格以及相关的文化艺术特色。
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南边陲的风土人情及灿烂得文化,感受西南民歌音乐的风格特点、韵味,从而体现弘扬民族音乐的基本理念。
本课云南音。
八年级音乐下册《西南情韵》教案人音版

八年级音乐下册《西南情韵》教案人音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西南情韵》,让学生了解我国西南地区的音乐特色,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1.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包括对西南地区音乐特色的基本了解,通过欣赏和学唱具有代表性的西南地区民族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学唱、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和理解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的特色。
1.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音响资料、乐谱、图片等教学资源。
第二章:西南地区音乐特色介绍2.1 西南地区音乐特色概述介绍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构成以及音乐特色的形成背景。
2.2 西南地区音乐特色分析分析西南地区音乐的旋律、节奏、演唱方式等特点。
2.3 西南地区音乐代表作品欣赏欣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西南地区民族音乐,如《康定情歌》、《小河淌水》等。
第三章:学唱西南地区民族音乐3.1 学唱方法指导教授学生正确的学唱姿势、呼吸方法等基本技巧。
3.2 学唱西南地区民族音乐选择一首简单的西南地区民族音乐,如《月亮代表我的心》,指导学生学唱。
3.3 学唱实践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四章:西南地区音乐文化探讨4.1 音乐与文化探讨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音乐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4.2 西南地区音乐与民俗分析西南地区音乐与民俗活动的联系,了解音乐在民俗活动中的功能。
4.3 学生讨论与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西南地区音乐的感悟和理解。
5.2 拓展学习推荐学生课后欣赏更多的西南地区民族音乐,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
5.3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西南地区音乐的作业,如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简要介绍其背景及特色。
第六章:西南地区音乐的历史沿革6.1 西南地区音乐发展概况介绍西南地区音乐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包括各个时期的音乐特点和代表人物。
6.2 西南地区音乐的演变分析西南地区音乐在不期受到的影响和演变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音韵
教学目标:
1.能学会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有韵味地演唱歌曲《猜调》,并从中感受和体验少年儿童嬉戏游玩时天真活泼的生活情趣。
2.能认真听赏葫芦丝与小乐队合奏《金风吹来的时候》,感受乐曲的基本情绪;认识两种云南民族乐器——芦笙和葫芦丝,初步了解云南少数民族乐器。
3.能在地图上标出玉溪、丽江和西双版纳,能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表现活动。
教学重点:
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有韵味地演唱《猜调》
教学难点:
辨认两件少数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并感受《金风吹来的时候》的基本情绪。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学生分组收集云南少数民族歌、舞、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学生交流
1.民歌组
将学生按照民歌组、乐器组、舞蹈组排列座位。
舞蹈组
乐器组
2.学生分组介绍课前收集的云南民歌、舞蹈、乐器等资料。
3.教师归纳并播放课件。
二、学唱云南民歌《猜调》
1.导入
师:云南是中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刚才民歌组的同学为我们介绍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云南民歌,今天我们来唱一唱云南的少儿歌曲。
请听!
2.听赏《猜调》
3.提问
(1)歌声在问什么,你能否尝试模仿。
(2)这首歌运用了声乐演唱形式中的哪一种?
(生:对唱)
教师小结:这是一首云南儿童游戏时对唱的歌,歌唱时因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唤起对方的注意,并激起对方感情上的反应,所以往往开始先唱一个长长的
引腔,再唱主要内容。
通过一串串问题,双方以对、答的形式展开活动,问得巧,答得妙,妙趣横生。
4.学唱歌曲
(1)师生以对答形式学唱歌曲旋律。
(出示歌谱)
(2)跟伴奏唱歌词。
(要求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注意与十六分音符对应的歌词要唱清楚。
)
(3)加入前倚音演唱。
师:歌曲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生:(歌曲结尾处加入倚音,表现出对歌双方自信、得意的情绪,生动地表现出儿童顽皮、可爱的性格。
)
(4)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师问生答,生问师答,一问多答,多问一答等等。
)
5.猜谜活动
(1)学生分组讨论。
(设计谜语并用对歌形式表现。
)
(2)学生参与表现。
(分组进行对答游戏。
)
三、听赏《金风吹来的时候》
师:云南山水秀丽,少数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劳动中,各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民族音乐和乐器。
唱完了云南的歌,让我们来听听云南的音乐吧!
1.初听《金风吹来的时候》
2.交流感受
3.介绍乐器
出示乐器图片:葫芦丝和芦笙。
简单介绍这两种乐器,并播放两种乐器演奏的音乐,让学生感受两种乐器的音色及特点。
4.复听
(1)这首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2)乐曲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情绪有何不同?你能哼唱它的主旋律吗?
5.参与表现
(1)介绍云南少数民族——傣族
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歌舞是他们生活中不
可缺少的内容,傣族舞舞姿优美。
婀娜多姿,不仅能展现少
女的美妙身段,还能体现男子汉的气魄和内在的温柔。
(2)云南音乐之旅音乐会
①学跳傣族舞。
(男生做吹葫芦丝状,女生跳傣族舞)
②学生围成圆圈随着《金风吹来的时候》的优美旋律,进行舞蹈表现。
四、课堂小结
云南的歌美、乐美、舞美,多少年来,在这片土地上,云南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我很感谢同学们,是你们课前准备的丰富材料让我更多地了解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很多宝贵的财富,让我们不断努力探索,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将它们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