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顺:音韵学教案(第10章)上古音的韵部

合集下载

音韵学第十章 上古音的声调

音韵学第十章    上古音的声调

第十章上古音的声调第一节清人对上古声调的研究上古声调的研究象上古韵部的研究一样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明代陈第认为上古没有声调,例如他在《毛诗古音考》中于“怒”字下这样注道:上声。

颜师古《匡缪正俗》曰:‚怒,古读有二音,但知有去声者,失其真也。

今除‘逢彼之怒’、‘将子无怒’、‘畏此谴怒’、‘宜无悔怒’皆去声,不录,录其上声。

‛愚谓颜氏之言固善,然四声之说起于后世,古人之诗取其可歌、可咏,岂屑屑毫厘,若经生为耶?且上、去二音,亦轻重之间耳。

清人基本上都认为上古有声调,但对上古声调特色及多少的看法则各有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派。

一派以顾炎武、江永为代表,他们都是用中古的四声去看待上古的四声。

一派以段玉裁为代表,他认为上古没有去声。

一派以王念孙、江有诰为代表,他们主张上古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

一、顾炎武的“四声一贯”说顾炎武对上古声调的主张是“四声一贯”,他在《音学五书·音论·古人四声一贯》中说: 四声之论虽起於江左,然古人之诗已自有迟疾轻重之分;故平多韵平,仄多韵仄。

亦有不尽然者,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而已,故四声可以并用。

‚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合、軜、邑、念‛四字皆平而韵‚骖‛。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发、烈、褐‛三字皆去而韵‚岁‛。

今之学者必曰:此字元有三音,有两音,故可通用(吴才老《韵补》实始此说),不知古人何尝屑屑於此哉?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今一一取而注之,字愈多,音愈杂,而学者愈迷,不识其本。

此所谓大道以多歧亡羊者也。

……平上去三声固多通贯,惟入声似觉差殊。

然而‚祝‛之为‚州‛,见于《榖梁》;‚蒲‛之为‚亳‛,见于《公羊》;‚趋‛之为‚促‛,见于《周礼》;‚提‛之为‚折‛,见于《檀弓》。

若此之类,不可悉数。

迨至六朝,诗律渐工,韵分已密,而唐人功令犹许通用,故《广韵》中有一字而收之三声四声者。

《古代汉语》学习大纲

《古代汉语》学习大纲

《古代汉语》学习大纲一、说明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文言文,一个是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所要讲授和学习的内容是古代的文言文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其中文言文的学习以先秦两汉的作品为主。

(一)课程性质“古代汉语”课是高等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工具性质的基础课。

“古代汉语”不仅是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教学与研究的基础,同时也和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哲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从事这些相关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基础和工具。

我们祖国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要研究中国的历史,继承祖国数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传统,以便为今天的建设事业服务,必须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这门课正是基于承传古代优秀文化和传统这一目的而开设的。

(二)教学目的“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简单地说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古代典籍的基本能力及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和研究的能力。

学员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古汉语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感性知识,能够借助工具书比较顺利地阅读难度适中的没有经过今人标点和注释的古代典籍(如《战国策》、《论语》、《孟子》、《资治通鉴》一类的作品)。

能够胜任中学的古文教学,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分析中学古诗文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现象,帮助中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诗文。

对于希望继续深造的学员来说,这门课对他们的要求则要更高一些。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达到上述目标,学生应完成一些最基本的指标,要背诵20~30篇古文,熟读60~80篇古文,标点翻译8~10篇古文,掌握约1000个常用词的古义,完成一定量的知识练习,了解古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训诂、修辞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学会古诗、词、文的写作规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实践。

(三)教学内容及相关要求1.“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选阅读和知识介绍两大部分,两部分所占的课时为4:6。

上古音

上古音
构成对仗,一是词性(或体词,或谓词)相同,二是“义类”(如天文、人事、地理、花草、动物、颜色等)相对,三是结构相同(只要字面相对)。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垂”对“月涌”,“平野阔”对“大江流”。
(四)近体诗的语法结构
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和词的语言是超常规的、陌生化的语言,一般叫“诗化语言”。它的特点是语言的跳跃性、词语多具提示性,不能按散文语句结构理解。采用的手法有:一词类活用、二错位搭配、三省略语句。
无论自己作近体诗或给现成的近体诗标平仄,都必须知道各个汉字在中古声调是平还是仄。这涉及识别的原理和办法:
(1)原理:依据今声调识别古平仄
(2)办法:
A.学会念自己方言的声调和数调。按“妈、麻、马、骂、默”顺序,用自己的母语念,调值与普通话不同,调类(除“默”外)一致。宜宾要念出五个调,其他只有四个调。念顺口后,对每个字都照此调及顺序念,念到第几声就是某声调。如“深”,一声;“神”,二声;“审”,三声;“剩”,四声。“深、神”古平声,“审、剩”古仄声。
2、 有p、t、g结尾的音节,即所谓入声字存在。
3、 有众多的浊音声母存在。
4、 没有舌面音j、q、x。
5、 有m结尾的韵母。这个m现在变成了n。
十、古书的读音
汉字本身并不表示确定的音,它具有超时代、超方言的性质。因此,同一本古书,各时代的、各方言区的人都可用自己时代的、方言的语音来读,而不会改变语义。我们今天读古书,自然也是用普通话或自己的方言来读。但是由于字的音义结合情况和演变关系复杂,社会对它的使用也在起变化,还是有好些问题需要提出来讨论。
1.词类活用: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杜甫)(以细石砌渠;引清泉为沼。)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王维)(使粉色显得轻;使灯光显得少)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课件

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 一字而可以三声四声,若《易》爻之上下无常,而唯变所 适也。 《诗》三百篇中,亦往往用入声之字。其入与入为韵 者什之七,入与平上去为韵者什之三。以其什之七,而知无 人未尝无入声也,以其什之三,而知入声可转为三者也。 ——《音学五书· 音论》
顾炎武的这种看法,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 上古韵文中的韵脚字,其声调在中古看来不同,并 非意味着在上古也不相同,很可能在上古它们本来 就属于同一声调。
上古調類 中古調類
平 平
上 上

長入 去
短入 入
第七章 上古到隋唐语音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上古到隋唐声母系统的发展 表现在四方面: 1、舌上音的产生 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到了唐代它们才从 舌头音中分化出来。分化条件: (一四)端 答打多低嫡帝都堵笃 端< (二三)知 折卓知质置株竺
注音: 被注字和注音字 重文: 古字形和今字形 谐声字:被谐字和主谐字 两个不同方面的声母在上古是相同或接近的,如果在今音 (指中古音)中读音不同,就说明它们在两汉以后发生了分 化。如童(定母)撞(澄母),在上古它们或者都读作澄 母,或者都读作定母,意思是,其中一个声母在上古是不 存在的。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 清人钱大昕得出。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声 母在上古不存在。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 此结论的证据有: (1)“非”古读作“帮” 《诗》:“东有甫(非)草。”《韩诗》作“圃(帮)草。” 《左传》:“及甫田之北竟。”《释文》:“甫,布(帮) 五反,本亦作圃(帮)”
5、谐声字。谐声字即形声字。 童——撞蹱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方法 方法是:通过以上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 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 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声母。 具体来说,以上五种材料每一种都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 异文: 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声训: 被释词与训释词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简介了解古代汉语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掌握音韵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1.2 古代汉语音韵学的意义理解音韵学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语言的重要性。

探讨音韵学在现代汉语学习和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古代汉语语音系统2.1 古代汉语的音系学习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

掌握古代汉语的音素和音节结构。

2.2 古代汉语的音变学习古代汉语的音变现象,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音。

掌握音变的原因和规律。

第三章:韵书和韵律3.1 韵书的起源和发展了解韵书的定义和起源。

学习韵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韵书的特点。

3.2 韵律的分类和特点学习古代汉语的韵律类型,如平水韵、上去韵等。

掌握不同韵律的特点和运用。

第四章:声韵配合与字音演变4.1 声韵配合的原则学习声韵配合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掌握声韵配合的方法和技巧。

4.2 字音演变的规律学习古代汉语字音演变的主要规律,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掌握字音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第五章:古代汉语音韵学的应用5.1 古代文献的阅读和解读学习利用音韵学知识解读古代文献中的音韵问题。

掌握古代文献中音韵现象的分析和理解。

5.2 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应用学习音韵学在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

探讨音韵学对于现代汉语词汇、语法和语用学的影响。

第六章:古代汉语韵律学6.1 韵律的种类和特点深入学习古代汉语的韵律类型,如平水韵、上去韵等。

掌握不同韵律的特点和运用。

6.2 韵律的分析和应用学习如何分析古代汉语诗词中的韵律。

掌握韵律在古代汉语文学中的应用。

第七章:古代汉语声韵学7.1 声韵的配合与变化学习声韵配合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掌握声韵配合的方法和技巧。

7.2 声韵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学习古代汉语字音演变的主要规律,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掌握字音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第八章: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8.1 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概述了解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的种类和特点。

掌握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的阅读和研究方法。

古音韵学初阶(上)

古音韵学初阶(上)

古音韵学初阶(上)古音韵学初阶(上)(根据11月14日在温煦港湾总群讲课稿整理)上次讲“六书”的时候曾经给大家许诺,有空讲讲音韵学,所以今天就占用大家的时间来说说音韵学。

不过请注意了,我讲的是有关古音的部分。

大家都知道,古代传统的基础学问就是“小学”,既然称它为“基础学问”,就说明它是研究一切学问的基础,小学不精就基础不牢,基础不牢就别想盖高楼大厦,这是个很容易明白的道理。

“小学”包括三部分:文字、训诂、音韵,这三部分就是“小学”这只鼎的三足,缺一个这只鼎就立不住。

不过据我所知,音韵学的书一直被看做“天书”,其学问也被称为“绝学”,意思很明白,不好懂,不好学,当然也不好讲,所以,现在好多大学里讲古代汉语的时候,都讲文字,讲训诂,唯独不讲音韵学。

但是不懂音韵学,我们在看古籍特别是先秦秦汉古籍、研究古文字、研究上古语言(训诂)时就会很麻烦,甚至连人家的书、文都读不懂,比如人家学者注释古书、研究古文字时,常说这两个字是音同或音近的通假字,理由是“双声”、“旁纽双声”、“准双声”,或“叠韵”、“对转叠韵”、“旁对转叠韵”等等,看到这些,很多人就晕了,弄不明白是个啥概念,自然也不知道啥意思。

所以,我今天给大家讲的上古音韵,就是给大家说说这些概念,让大家有个初步了解。

不过在讲之前先说明白三点:1.我对音韵学也是一知半解,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有点不厚道,不过我会尽量结合我在实践中的心得,把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说明白。

2.上面说了,音韵学属于小学,是基础的学问。

我们学习基础知识就是两个办法,一是记忆,二是理解。

而基础的东西往往需要花点功夫和脑子去死记硬背,比如学文字,你得记住每个字的写法和读音吧?学训诂,你得记住一些词汇的含义吧?学数理化更需要背公式之类,这个光靠理解是没办法做到的,只能死记硬背,音韵学里的一些东西也是一样。

如果大家不肯下功夫去记忆,单指望我讲堂课就学会音韵学了,那希望是比较渺茫的。

3.上古音里,很多字的读音和现在普通话的读音差距甚大,而且这种读音,没办法用现在大家熟悉的汉语拼音来标注,只能用音标拟音,好多人看不懂,自然也读不出这个音来。

上古音教案

上古音教案
正 齿
舌面前 舌尖前
舌面前 舌叶音
知[
]
彻[
‘]
澄[
心[ s ]s
照[ 审[ ]j ]x
清[ ts‘ ]c
穿[ ‘]q
从[ dz ] 邪[ z ]
床[ 禅[ ] ]
牙 喉 音

舌面后
喉 音 舌 根 半元音 舌尖边
见[ k ]g
影[ o ] 晓[ x ]h
溪[ k‘ ]k
《诗经· 邶风· 燕燕》第三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音义》:“协句,宜乃林反。” 意思 是“南”本读那含反,但在这里应改读乃林反, 与“音”押韵。
“叶音说”的错误:掩盖语音发展的真 相,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押韵的音,即 为“叶音”。朱熹《诗集传》大倡叶音说,所
(三)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章太炎) “娘、日二纽归泥”,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娘、 日二母在上古均读作泥母。章氏的“日紐歸泥說” 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一致公認,多數學者認為 “日”與“泥”在上古是分立的。至於娘母與泥 紐的關係,多數學者認為二者在《切韻》時代尚 且為一類,在上古自然為一類。 日归泥例:涅从日声《广雅· 释诂》涅,泥也。 然(日):读如难(泥n) 《释名》:“男(泥),任(日)也。” 《释名》:“入(日),内(泥)也。” 谐声字: 若(日)—诺(泥) 弱(日)—溺(泥) 仁(日)—佞(泥)
音韵学常识 (三)
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在语言研究史上,学者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认 识到古代的语音不同于后来的语音的。 汉代以后的人读《诗经》《楚辞》,首先遇 到的就是押韵不和谐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从 南北朝到宋代有过三种错误的做法。 1、叶韵(叶句、协句)说:是用临时改变韵 脚字的读音以求押韵和谐的做法。 梁末· 沈重《诗音义》把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 诗文,不押运了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 音,即为“叶音”。

胡安顺:音韵学教案(第09章)上古音的声母

胡安顺:音韵学教案(第09章)上古音的声母

第一节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声母主要依据的是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声训,注音,重文,通假字,联绵 字等材料.其方法一般是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 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研究上古声 母还有一项重要的材料, 即谐声字,不过清人只认识到谐声字是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而对谐 声字在研究上古声母方面的妙用,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第一个把谐声字作为研究上古声母 的材料, 并通过系统归纳同声旁字组的方法以确定上古声母的学者是西人高本汉. 下面我们 对几项主要材料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异文 "异文" 是指上古文献中同一词的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伏羲" "庖羲" 与 . 声训 声训是指古注释家对被释词用同音词或近音词所作的训释,如《释名宫室》: "房,傍也.室之两旁也. " 注音 注音是指古代注释家用同音字或反切为某些字所注的音,如《说文解字》: " , 未萦绳,一曰急弦之声.从糸争声,读若旌. "又如《左传成公二年》:"请曲县繁 缨以朝.《经典释文》:"繁,步干反. " " 重文 重文是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异体字. 《说文解字》 中除正文收了 9353 个小篆字 外,同时又将一些异体的籀文及古文(战国时期秦国以外的六国文字)收列于小篆之下,如: "份,文质僭("备"之误)也.从人分声. 《论语》曰:'文质份份. '彬,古文份." 谐声字 谐声字即形声字. 《说文解字》中有 80%以上的字都是谐声字.如:童——僮 瞳穜曈董幢撞冲憧钟 以上材料每一种都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即异文中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声训中的被释 词与训释词, 注音中的被注字和注音字, 重文中的古字和今字, 谐声字中的主谐字和被谐字. 两个不同方面的声母在上古按说是相同的或相近的,如果在今音(指中古音)中它们的读音不 相同,如"童"的声母中古音是"定"[],"撞"的声母中古音是"澄"[],这说明它们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音于两反,后人混入三十八梗
4
四部: (真)真谆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平声) 五部: (萧)萧宵肴豪尤半幽(平声)屋半沃半觉半药半铎半锡半(入声) 六部: (歌)歌戈麻半支半(平声) 七部: (阳)阳唐庚半(平声) 八部: (耕)庚半耕清青(平声) 九部: (蒸)蒸登(平声) 十部: (侵)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平声)缉合盍叶怗洽狎业乏(入声) 顾炎武的古音学说显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 但他的草创成就为古音研究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使他成为古音学的真正创始人. 二,江永的古韵分部 江永(1681—1762 年) 字慎修,清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精通三礼及算术乐律音韵之 学,为学注重考据,一生著述甚丰.音韵方面的著作有《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古韵 , , 标准》等书.在《古韵标准》中,江氏分古音为平声十三部,入声八部: 平声十三部: 一部(东) 二部(脂) 三部(鱼) 四部(真) 五部(元) 六部(宵) 七部(歌) 八部(阳) 九部(耕) 十部(蒸) 十一部(侯) 十二部(侵) 十三部(覃) 入声八部: 一部(屋) 二部(质) 三部(月) 四部(药) 五部(锡) 六部(职) 七部(缉) 八部(叶) 顾炎武只研究古音不研究今音,江永则古今兼顾,尤通等韵,故深明音理.他在《古韵 标准例言》中批评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 ,意思是说,顾氏只知道根据《诗经》 等韵文考证出古韵当分为十部,而没有从音理上辨明为什么会分成这十部.因此,江氏的分 部就不但基于考古,同时注重审音.他所以比顾氏多出三部,就是考古兼审音的结果.他指 出真,元部的分别是因为前者"口弇而声细" ,后者"口侈而声大" ;宵,尤部的分别是因为 前者"口开而声大" ,后者"口弇而声细" ;侵,谈部的分别是因为前者"古音口弇呼之" . 他认为这些区别在《诗经》用韵中是截然不同的,只是顾氏考察未精,故将它们合为一部, 所谓"诗中用韵本截然不紊,读者自紊之耳. " 三,段玉裁的古韵分部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懋堂.清金坛(今江苏金坛县)人.曾师从戴震问学. 他从戴震处得知顾,江二人的分部不同后,便对《诗经》 ,群经中的入韵字进行系联,证以 《说文》谐声字,著成《六书音韵表》 ,定古韵为十七部: 一部(之) 二部(宵) 三部(尤) 四部(侯) 五部(鱼) 六部(蒸) 七部(侵) 八部(覃) 九部(东) 十部(阳) 十一部(耕) 十二部(真) 十三部(谆) 十四部(元) 十五部(脂) 十六部(支) 十七部(歌) 四,戴震的古韵分部 戴震(1723—1777) 字东原,号果溪,清安徽休宁人,乾隆三十八年奉诏参纂《四库 全书》 ,后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为乾嘉时期皖派考据大师.曾问学于江永,并 协助江氏编过《古韵标准》一书.一生著述甚丰,音韵学著作有《声韵考》《声类表》两部. , 他于 1773 年,1775 年先后两次对古韵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肯定了段玉裁的多数创见,同时 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最后定古韵为九类二十五部:
南有乔木,不可休(尤 汉有游女,不可求(尤
三十
十八
)思. )思.
古音羊向反,后人
十八
汉之广(七荡)矣,不可泳(混 入 四 十 三 映 韵)思. 江之永(韵. 《说文》引此作"江之羕矣")矣,不可方(十阳)思. 《诗周南汉广》
《唐韵正》是用从《诗本音》中考订出来的古音纠正《唐韵》(实为《广韵》)的读音的. 顾氏认为《唐韵》中凡不同于古音的读音都是韵书相传之误,所以要纠正,使之恢复古音面 目.这种观点当然是错误的,但是顾氏根据《诗经》用韵等材料考订出了《唐韵》中每一字 的上古读音,这对于离析《唐韵》 ,将《唐韵》所属字归入上古各韵部的工作有着非常巨大 的意义. 《唐韵正》的具体方法是,凡《唐韵》中的字音与古音相同者,不作注释,不同者 即在字下注明古音读作"某" ,并引《诗经》用韵等材料进行证明.例如: 十阳 十一唐 古与十阳通为一韵 十二庚 此韵当分为二 庚 古行切 古音古郎反. 《诗〃七月》二章: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 求柔桑. 《大东》六章: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 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史记〃孝文纪》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 : 以光. 《太史公自序》管蔡相武庚,将宁旧商.及旦摄政,二叔不飨.杀鲜放度, : 周公为盟.太任十子,周以宗强. 晋陆机《管叔鲜赞》公旦居摄,三监叛亡.或 : 放或殛,并祸武庚. 《韵补》庚,居郎切.《说文》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 : : 庚庚有实也.《释名》庚,刚也,坚强貌也. 《庄子》 : 庚桑楚《音义》曰: , 庚 桑,姓也.《太史公书》作亢桑 .按:今《史记〃庄周传》作亢桑子《列子》 , 作亢仓子. 又按: 《说文》 唐穅 , ,皆以庚得声. 《古音表》 是反映顾炎武研究上古韵部结论的图表.这张表根据《诗本音》 《唐韵正》 和 的考订对《唐韵》进行了离析,组合,分古韵为十部: 一部: (东)东冬钟江(平声) 二部: (支)支半脂之微齐佳皆灰咍尤半(平声)质术栉昔半职物迄屑薛锡半月没曷末 黠鎋麦半德屋半(入声) 三部: (鱼)鱼虞模麻半侯(平声)屋半沃半烛觉半药半铎半陌麦半昔半(入声)
3
古无叶音说思想的启发下,用了三十多年时间写成了《音学五书》一书,证明古音不同于今 音,并考订出上古有韵部十个,这部学术巨著以其令人惊叹的丰富材料和科学方法吸引,影 响了江永,戴震,段玉裁等整整有清一代的音韵学家. 《音学五书》共含音论,诗本音,易 音,唐韵正,古音表五个部分.其中《诗本音》考订《诗经》韵脚字的本音(即上古读音), 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其考订方法是,通过《诗经》 用韵字的比较, 分析确定出其上古读音, 并证以他书.凡韵脚字的本音与《切韵》读音仍保持一致的,即在其下方标出《切韵》的韵 目,凡《诗经》韵脚字的本音与《切韵》读音不一致的即用反切注出其本音.例如:
第二节
清代以前研究上古韵部的简况
பைடு நூலகம்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上古音不同于中古音,中古音也不同于现代音. 《诗经》等先秦韵 文在汉魏以后的人看来, 许多地方已不押韵, 这是自然的. 古人不明此理, 提出了错误的 "协 句""协韵""叶音"之说,更有甚者,竟妄据今音擅改古代韵文.顾炎武在《答李子德书》 , , 中举了这样一个改经的著名例子: 开元十三年,敕曰: 朕听政之暇,乙夜观书.每读《尚书〃洪范》至'无偏无颇, 遵王之义' ,三复兹句,常有所疑.据其下文,并皆协韵,惟颇一字,实则不伦.又《周 易〃泰卦》中'无平不陂'《释文》云,陂字亦有颇音.陂之与颇,训诂无别,其《尚 , 书〃洪范》 '无偏无颇' ,字宜改为'陂'. 这是由于不明古音而改字, 还有因不明古音而将形声字解释为会意字的, 如王安石在 《字 说》中解"波"为"水之皮也" ,解"滑"为"水之骨也" ,这就更可笑了. 上古音不同于后代音,这在汉代就引起了有些语言学家的注意,例如刘熙在《释名》中 说: 古者曰车,声如居,所以居人也;今曰车,声近舍. 但是,这种认识只是看到了一些个别的语言现象,还没有成为正式,系统的理论研究. 对上古音的研究正式开始于宋代,南宋吴棫(字才老)在《韵补》一书中将古韵分为九部.吴 棫之后有一个叫做郑庠的人写了一本《古音辨》 ,分古韵为六部.吴棫和郑庠对古音的分部 都不够科学,他们是用中古韵的简单合并去归纳古韵,缺乏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历史观念,且 分韵过宽. 到了明代中叶, 陈第在 《毛诗古音考》 中首次提出了今音不同于古音的历史观点, 他力排叶音说,指出: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这一观点成了其后古 音研究的指导思想,清人研究古音的辉煌成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
第三节
清人研究上古韵部所取得的成就
清代是上古韵部研究的鼎盛时期, 先后出现的古韵学家有二三十家之多, 其中最著名的 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和江有诰等.上古韵部主要就是由他们逐 步建立,完善起来的.兹将他们的贡献简述如下: 一,顾炎武的古韵分部 顾炎武(1613—1682 年) 清初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字宁人,号亭林.他在陈第
2
根据声符把它们归入同部,这样就扩大了上古韵部的归字范围.如果将《诗经》一个韵部中 包含的谐声声符都找出来,它们一起就构成了该韵部的主谐字群.例如《诗经》 "之"部的 主谐字群是这样的: 才 台 采 以 宰 梓 丝 里 思 其 而 之 市 事 兹 辞 司 疑 己 止 已 士 耳 史 喜 子 某 母 负 妇 龟 久 邮 牛 友 丘 旧 有 又 尤 不 啚 意 异 佩 再 亥 乃 矣 咅 戒 灰 来 能 甾 在 寺 蚩 齿 散字:裘
音韵学教案
胡安顺
第十章
上古音的韵部
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些书中也把上古 韵部称作《诗经》的韵部.
第一节
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先秦两汉时代,既无反切又无韵书,所以要想知道上古韵部有多少,无反切,韵书可利 用.前人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 , 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个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为研 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一, 《诗经》用韵的归纳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 305 篇,其形成的时代跨度从西周初期到春 秋中叶,共约五百余年.因为诗歌在古代是歌唱的,每一篇都要押韵以求其和谐上口,所以 只要对 《诗经》 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 就可以大致弄清上古韵部的状况. 其系联方法如下: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邶风绿衣》四章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只搅我心. 《诗小雅何人斯》四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邶风燕燕》三章 翩彼飞鴞,集于泮林. 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诗鲁颂泮水》八章 《绿衣》 的韵脚字是 "风, , 心" 说明 "风,心"在上古同部. 《何人斯》 的韵脚字是 "风, 南,心" ,可证"风"与"心"押韵并非偶然.又说明" 南"与"心,风"在上古同部. 《燕 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 ,其中也有"南" ,可证"南"与"心"押韵亦非偶然,又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