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直到1907年,美国正式决定减 收“庚子赔款”,以用于资助中国 学生赴美留学。清政府遂自1909年 (宣统元年)开始,平均每年选派 60名学生赴美,迅速形成了赴美留 学高潮。赴美留学生大多数学习工 程技术及其他理工科专业,以期报 销祖国的近代化事业。 总之,新式教育体制的确立, 新学堂的大批涌现和派遣留学生, 形成了重视西方科学技术与西方社 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大批科 技、法政、教育、军事等人才,为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更新学制、废除科举和派遣 留学生。 更新学制:1902年8月15日, 清廷颁布了由张百熙拟订的《钦定 学堂章程》,因为这一年是旧历壬 寅年,故有“壬寅学制”之称。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正是 颁布了由张之洞、荣庆、张百熙在 “壬寅学制”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 增补而成的《奏定学堂章程》,又 称“癸卯学制”,并饬令全国推行 这一新型的学校教育制度。
1904年,北洋三镇新军(常备军)编成, 并由练兵处和兵部会同奏定《新军营制饷章》 (即陆军军制),确定以镇(师)为经常编 制,镇设统制。各镇辖2协(旅),设协统; 每协辖2标(团)、设标统;每标辖3营,设 管带;每营辖前后左右4队(连),设队官; 每队辖3排、每排3棚(班),每棚兵目14人; 另有马队、炮队各1标;工程、辎重各1营。 合计每镇将弁兵役12512人。新军军制从此划 一。1905年,定各省新军均名陆军。1906年 11月,改兵部为陆军部,统一指挥全国新军。 1907年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按省份配、 限年编练。至武昌起义前夕,已在全国编练 新军13镇(一说14镇)、18个混成协、4个标 和1个禁卫军。以北洋军为中央军(亦称国 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
(二)主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容
1、编练新军、举办警政; 2、更新学制、废除科举和派遣 留学生; 3、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4、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晚清统治者所主持的“新政”与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所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是发生于同一历史时空中两个水火不容的重大事件,影响及于后世,非同小可。
至于怎样看待二者的价值与作用,后世研究者也是见仁见智,聚讼纷纭。
曾几何时,在革命史观的研究视野与价值体系里,史学界大都强调暴力革命而忽视清末统治者的改革成效,许多辛亥革命史与近代通史论着要么对“新政”不屑一顾,鲜有提及,要么照搬当年革命文豪陈天华的思路,斥责“新政”为“假维新”、“伪变法”,充其量作为辛亥革命的一个背景,轻描淡写地提一下“新政”之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作用”。
近十余年来,基于改革开放的现实感召,加上中外学术交流的展开与史学研究的深入,以中国早期现代化为视角重新审视清末“新政”的论着不断涌现,错综复杂的历史场景与有关真相也渐次浮出水面。
可以说,近十余年来,我国史学界关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清末“新政”研究的突破。
不过,在价值评判的层面上,又有人以批判“激进主义”、倡导“权威主义”或“保守主义”为名,偏爱改革而轻视革命,惋惜“新政”的中断而指责暴力反清斗争乃多此一举,试图从根本上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必要性和合理性,由此引起的学术纷争也就在所难免。
平心而论,无论是一致否定“新政”还是彻底否定辛亥革命,尽管彼此的结论南辕北辙,但在思维方式上却具有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即都是基于顾此失彼或非此即彼、厚此薄彼的极性思维,从而也就忽视了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的时空联系,把复杂的历史处理得过于简单化,结果使读者无所适从。
应当承认,经过八国联军血洗京师的沉重打击与奇耻大辱,曾经双手沾满“戊戌六君子”鲜血的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途中所宣布的“新政”并非完全没有诚意,也不是没有具体措施和实际投入。
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清统治者所主持的“新政”与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所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是发生于同一历史时空中两个水火不容的重大事件,影响及于后世,非同小可。
可以说,清末新政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至于怎样看待二者的价值与作用,后世研究者也是见仁见智,聚讼纷纭。
纵观各文献,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无意义,认为清朝再过几年就有立宪,便废除君主专制;也有人否认清末新政的积极意义,认为这无非是清朝快崩溃前的苟延残喘,与辛亥革命并无直接联系。
我认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是息息相关的,无论从经济、文化、法律……辛亥革命的发展都是与清末新政极有关系的。
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由于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就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
下面我分别阐述下我的观点:一、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控制力1901年开始的仿行立宪对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表面看来,君主立宪似乎既能让屡战屡败的清政府恢复体面,维持君主统治,又能稳定社会,强国富民,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一种比较稳妥的渐进式改革。
但政治改革风险极大,它尤其需要最高领导人(层)在长期执政经历中形成的领导权威。
这种权威是攻克改革难点,稳定改革成果的关键所在。
而清政府在与外敌入侵的较量中却一败再败,大失人心,1900年与八国联军开战前,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四川总督奎俊、闽浙总督许应骁、福州将军善联、巡视长江李秉衡、江苏巡抚鹿传霖、安徽巡抚王之春、湖北巡抚于荫霖、湖南巡抚俞廉三、广东巡抚德寿等重臣合奏: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端不可开。
山东巡抚袁世凯也提出:朝廷纵乱民,至举国以听之,譬若奉骄子,祸不忍言矣。
紧接着抗旨发兵救京,实行东南互保。
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师范教育 实业教育
时间 1902
学堂数
在校生数 6912
毕业生数
教师数
1903
1904 1905 1906
769
4476 8277 23862
31428
69475 258873 545338 2167 2303 8064
1907 1908
1909 1910
37888 47995
59117 42696
出洋考察大臣及其随员在罗马的合影
a b
1905年 1906年
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 “预备仿行宪政”
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布“预备仿行立宪”的 谕旨,并设宪政编查馆,作为筹备宪政的机关。 谕旨曰:
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涂饰空
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积弊,明定责 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 第更张……以备立宪之基础 。
整顿中法, 革除弊端
学习西法, 厘定法律
1901年——1905年的新政措施
官制改革:裁旧衙门、添新衙门、整顿吏治 军事改革:编练新军、开办警政 教育改革: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定学制 经济改革:成立商部、劝办商会、颁定商律、奖 科 励工商
举 考 场
社会习俗方面:准许满汉通婚、禁止鸦片、禁止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武昌起义
2018/11/30 湖北军政府成立
黎元洪
明使则 一, 借 了外 则 黎 什人 使 元 么不 各 洪 ?敢 省 之 轻 可 名 视 表 以 。 同 号 ” 情 召 这 , 天 说 二 下
非, “: 武 借 欲 昌 黎 收 起 元 新 义 洪 军 总 资 全 指 望 体 挥 不 来 吴 可 归 兆 。 之 麟 效 说 47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PPT共64页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清末新政演示文稿课件

清末新政对当代的借鉴意义与反思
反思
• 防止外来干涉:清末新政时期,列强干涉导致 改革失败。当代应警惕外部势力干涉,确保国 家主权和安全。
• 改革需兼顾各方利益:清末新政在实施过程中 触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引发社会动荡。当代 在改革中应兼顾各方利益,确保改革稳健推进 。
• 强化法治建设:清末新政在法治建设方面存在 不足。当代应加强法治建设,确保各项改革措 施在法治轨道上推进。
新政在历史上的评价与影响
消极影响
• 外来势力干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等手段干涉中国 内政,使新政实施面临困难。
• 改革不彻底:清末新政在改革过程中受到保守势力的 阻挠,许多改革措施未能彻底实施。
• 社会动荡加剧:新政实施过程中,社会矛盾激化,民 变频发,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清末新政与现代改革的比较与启示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清末新政对当代的借鉴意义与反思
01
借鉴意义
• 重视教育科技:清末新政推动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当代也
02
应重视教育科技事业,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清末新政尝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当代
03
应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政治。
清末新政对当代的借鉴意义与反思
• 保持民族自尊与自信:清末新政时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当代应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
政治改革的实际效果与局限性
实际效果
政治改革方面,清末新政推行了宪政改革,制定了宪法性文件,确立了议会制度 ,扩大了公民权利和自由。
局限性
然而,政治改革在实际操作中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宪法性文件实施困难,议会 作用受限,公民权利和自由未能得到充分保障。
《清末新政整合》课件

强化法治建设
清末新政时期,法治建设滞后, 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当今社会应 强化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推动文化创新
清末新政在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 过于保守,未能激发民族文化的 创新活力。当今社会应积极推动 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外交困境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外交处境十分困难 ,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革命力量的兴起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一些革命力量开始兴起,他 们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清朝政府,试图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主。
02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教育改革
总结词
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培养新 式人才。
经济改革需与民生相结合
清末新政的经济改革措施未能充分考虑民生福祉 ,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加剧了社会矛盾。
3
文化教育需注重本土化
清末新政的文化教育改革未能充分考虑民族文化 的传承和创新,导致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分析清末新政的局限性
改革派与保守派利益冲突
清末新政时期,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利益冲突严重,影响了改 革的进程和效果。
对未来的影响
历史遗产
清末新政留下了丰富的历 史遗产,为后来的中国现 代化进程提供了经验和教 训。
对未来的启示
清末新政对未来的发展提 供了重要的启示,包括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 改革和创新。
对未来的挑战
清末新政也给未来带来了 挑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 下继续推进现代化进程, 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经济改革是清末新政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详细描述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PPT课件3 人教版

武汉热“读”首义精神讲一段历史让市民沉思
情感升华―――注目现实、展望未来
1911年,黄花岗之役、武昌起义浪涛波连, 汇成激情澎湃的辛亥风云。经过庚子以来十年 的千曲万折之后,历史在革命、改良、民变和 清朝的自我挽救之间终于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革命派以一往无前的气概推翻了清王朝,革了 数千年帝政之命。从而产生了中华民国。
1、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 2、你们应该培养对自己,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百这种信心是靠克服障碍,培养意志和锻炼意志而获得的。 3、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5、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 6、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 7、意大利有一句谚语:对一个歌手的要求,首先是嗓子、嗓子和嗓子……我现在按照这一公式拙劣地摹仿为:对一个要成为不负于高尔基所声称的那种“人”的要求,首先是意志、意志和意志。 8、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 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 11、我的本质不是我的意志的结果,相反,我的意志是我的本质的结果,因为我先有存在,后有意志,存在可以没有意志,但是没有存在就没有意志。 1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 13、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 14、意志的出现不是对愿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上。 15、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鬓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 16、即使遇到了不幸的灾难,已经开始了的事情决不放弃。 17、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18、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19、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 20、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21、意志坚强,就会战胜恶运。 22、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23、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24、疼痛的强度,同自然赋于人类的意志和刚度成正比。 25、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 26、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 27、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 28、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29、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30、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居为壮举;在它纯洁的目光里,一切美德必将胜利。 31、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32、您得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古人告诫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只有当勉为其难地一步步向它走去的时候,才必须勉为其难地一步步走下去,才必须勉为其难地去达到它。——果戈理 33、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34、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35、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 36、即使在把眼睛盯着大地的时候,那超群的目光仍然保持着凝视太阳的能力。 37、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 38、一个有决心的人,将会找到他的道路。 39、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 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1、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 42、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持来完成它。 43、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 44、有志者事竟成。 4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6、意志目标不在自然中存在,而在生命中蕴藏。 47、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48、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志的形成。 49、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 50、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 1、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2、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邹韬奋 3、不好企图永远活下去,你不会成功的。——萧伯纳 4、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新五代史· 伶官传序》 5、如果愉悦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愉悦的。——赫拉克利特 6、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苏格拉底 7、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华罗庚 8、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 修身》 9、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10、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 儒效》 1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12、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13、对于要检查别人心灵的人,柏拉图要求他具备三样东西:知识仁慈胆量。——蒙田 14、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高永祚 15、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 16、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好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鲁迅(家具广告) 17、平凡的脚步也能够走完伟大的行程。 18、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19、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 处事》 20、咱们爱咱们的民族,这是咱们自信心的源泉。——周恩来 21、贤者能自反,则无往不善;不贤者不能自反,为人子则多怨,为人父则多暴。——袁采 22、在真实的性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2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4、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25、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弗洛伊德 26、行动不必须带来愉悦,而无行动则决无愉悦。 27、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28、人类的期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个性是在这天,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的愿望。——巴金 29、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领悟的过程,咱们应当在这过程中,领悟稳定冷静,领悟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席慕蓉(心情说说) 30、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告子下》 31、因害怕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 32、如果咱们都去做自我潜质做得到的事,咱们真会叫自我大吃一惊。 3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励志名言——lz,)——罗大经《鹤林玉露》 34、你的选取是做或不做,但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机会。 35、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发奋,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 36、构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就应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3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8、咱们是国家的主人,就应处处为国家着想。——雷锋 39、把自我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 40、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1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国联军侵华
慈禧画像
①客观原因: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 清政府 民心尽失,无法照旧统治。
②主观原因:通过改革,抵制革命运动,实现自救。
(二)、新政举措:
1、前期举措:1901--1905
(1)官制方面:增设改建新部门,淘汰部分旧衙门及下级 吏员。(行政机构的改造,利于国家机构近代化) (2)经济方面:颁《商律》设商会,创办大清银行。(鼓 励发展实业,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军事方面:扩编新军,采用新式装备,建立军事学堂。 (提高军队素质) (4) 文教方面:废除科举,推行新学制,办新学堂,派留 学生。(培养新式人才) (5) 法律方面:废除酷刑,修改《大清律例》。(加强法 制建设) (6)习俗方面: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倡新 风易旧俗)
谢谢观看
清末预备立宪之后,梁启超说:“在民主专制之下,宪法 徒具一纸空文,议会只是尸位素餐。然而,专制政体久而久 之亦失人心。除了再革命之外,别无他途。”梁启超意在说
c 明( )
A.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 (辛亥革命具有必然性) B.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非材料主旨) C.清廷专制体制导致革命爆发 D.君主政体是革命出现的根源 (概念混淆)
(三)、新政举措:
2、后期举措:1905--1911
(1)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好处有三: 一曰皇位永固,一曰外患渐轻,一曰内乱可弭。
(2)《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又颁布了 《钦定宪法大纲》,预备立宪。
(3)皇族内阁:13位内阁成员,有9位满 清贵族。(严重违背了宪政精神,清政府借 立宪之名欺骗国人、企图实现专制集权的目 的完全暴露,促使立宪派彻底失望,倒向革 命一边,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1、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动逼得清朝统治者加快“新政”; 2、预备立宪促使革命者加快革命的准备; 3、“新政”为革命者准备了可发动的基本力量——新军与 新式知识分子; 4、“新政”为革命者准备了自己的同盟军与合作者——资 产阶级与立宪派; 5、预备立宪期间关于民权思想的公开宣传与历次国会请愿 运动的实践为中华民国的创建提供了条件; 6、清末的国库空虚,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南京临时政府 可利用的经济资源,迅速面临财政危机,督抚专权的趋势则 导致民国初期的军阀割据与混战。
而晚清统治者所主持的“新政”与近代 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 是发生于同一历史时空中两个水火不容的重 大事件,影响于后世,非同小可。那这两个 事件又有存在哪些联系?
二 清末新政:1901--1911
(一)、新政背景:
己各如如如如参各 见举何何何何酌就 详所武度因因中现 悉知备支人势西在 条各始始才治政情 陈抒修裕出兴要形
百年反思
在人类历史上,但凡变革,尤其是政治改革,如果设 计精当,操作合理,该民族,该政体即可获得一次革除 顽疾,重获新生,脱胎换骨的机会;反之,所获得的有 限改革成果也会付之东流,甚至成为现行政体的反对力 量;改革惠及不到或因改革受到损害的基层的不满情绪 呈几何级增长,一旦时机成熟,一切隐藏的矛盾和怨愤 会在一瞬间爆发出来。待到各阶层情绪失控,统治权威 尽失,则意味着该政体陷入崩溃。所以一场社会改革不 论在本质上多么合乎时代潮流,多么具有“进步性”一 旦它侵犯了生存在其中的人民的切身利益,就势必引起 下层人民的不解和对抗。所以时刻关注民情是改革中不 可或缺的一步。
课程内容: 岳麓版必修一高三一轮复习 教学内容: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工作单位: 莆田第十中学 主讲教师: 胡梅钦 指导教师: 柯奕国清末新政与辛亥ຫໍສະໝຸດ 命的关系 (1901---1911)
目录
一
引言
二
清末新政
三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一
引言
1901年,慈禧太后开始了一场内容与戊 戌变法几乎一致的改革,史称清末新政。但 岳麓版必修教材很少涉及到这部分的内容。
(四)、新政结果:
新政的内容看起来很广泛,但 除了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 国等措施具有积极意义外,其他的 措施成效并不大,结果以失败而告 终,不但没能使清朝的统治趋于稳 定,反而加剧了社会的矛盾,促使 了革命的爆发。
三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对于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尽 管革命者与“新政”的主持者清朝统治者 是不共戴天的,但辛亥革命与“新政”是 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着的,无法割断彼此 之间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