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害远期康复现状引发的思考
由5.12汶川大地震引发的思考

由5.12汶川大地震引发的思考由5.12汶川大地震引发的思考这几天,眼泪不断洗刷着我本已污浊的双眼,相信很快会治好我的眼疾。
我看到,国人在灾难面前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与友爱,领导者、企业家及各种媒体亦可圈可点。
抗震救灾行动虽可歌可泣,但是,我还是想说说相反的想法。
先说“不计一切损失”施救。
以人为本,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没有了人的生命,一切便无从说起,从这个角度上说,这句话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
但以中国目前的国情(即便是美国国情)来说,这又像是句无法落实的大话。
其实,大可不必说“不计一切”,说“竭尽全力”就可以了。
当小煤窑们掩埋了无数个鲜活的生命的时候,我怎么就没听到过“不计一切”的说法呢?难道在小煤窑中逝去的生命不如在地震中罹难的生命金贵(请灾区人民原谅这句狼心狗肺的话)?再说说救灾的效率。
效率是社会发展的生命,如果没有效率,人类恐怕还在刀耕火种。
这次在灾难面前,人们表现出的精神固然可褒可嘉,但工作效率真的不尽如人意。
一是外界进入灾区中心的速度不能打满分。
汽车不能进入,骑兵可以呀,没有马,骑驴也行啊!你让士兵靠着双腿(甚至还搭上一个参谋和一个军长)急行军大几十公里,他们抵达中心区时,不就成了强弩之末了么?再说靠单兵行军不可能携带重物,所以到了地放也只能干瞪眼。
用手扒,只能说明一种精神。
别的不说了,再说,解放军就太冤枉了。
既然启用了直升飞机,为什么开始只是降落在汶川外围地区,到这些地区本可以不必使用直升飞机呀(一开始就浪费)。
本人不太懂得飞行理论,但大致了解直升机对降落条件要求是很低的。
如果先用侦察机转两圈,分析分析情况,直升机几小时便可迅速进入受灾中心。
如是,则灾区人民的生命是否会更多一分保障?遗憾的是,我们用了几乎两天的时间才得以进入,而且几乎是赤手空拳、人员极少。
二是看到的镜头多是手忙脚乱,效率无从说起。
俚语说,人多打瞎乱,鸡多不下蛋,为什么不能把施救当作一种科学工作来对待呢?解放军、武警也好,志愿者也罢,他们都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如果三个人只能顶一个人的效率,其他两个人还不如回到本岗工作,灾区的资源本来就有限。
对汶川大地震的反思

对汶川大地震的反思继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6级大地震之后,2022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又发生了8.0级大地震。
面对毁灭性的灾难,面对一个个逝去的鲜活生命,我们如何减少地震造成的伤亡,应该认真、全面、深入地进行总结反思。
反思之一:加强震前预测研究,建立定期发布地震预报制度目前,地震预测预报虽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是,地震不完全不可预测。
公元138年,张衡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用地震仪器——候风地动仪检测到地震。
我国曾对辽宁海城附近1975年和1999年的两次特型地震也作了比较成功的预报。
同时,我国在各地特别是在地震带区域,都设有地震监测网站。
像8.0级这么强烈的地震,震前肯定会有微动前兆。
地震部门不会一点监测不出来。
至少,提前10分钟预测到是有可能的。
有了这宝贵的10分钟,再通过警报系统,能挽救多少人的生命?面对灾难,我们需要记住疼痛,更要汲取教训,只有这样,下一次,我们才不至于输得如此惨重。
做好防震抗震工作,减少地震灾害,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着力加强震前预测,作出及时预报。
为此,国家应完善地震预测预警制度,加大在地震预测预报方面的投入;注重加强对公民地震知识的普及,建立像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样的群防群治体系;建立快速发布地震警报的决策机制,高度重视地震专家的意见,赋予市、县一级政府具有发布地震警报的权力,简化短临地震发布程序;像播报天气预报那样,定期在新闻媒体公开发布中、长、短、临四种地震预报,重点是发布短临预报,允许预测预报失误。
国家地震部门要建立健全先进的标准化地震观测台站网络和重大地震信息快速上报系统,积极探索各种有效办法,加强对地震预测研究,加强与国外地震研究机构的合作(例如,日本已开展了针对东海地区的地震预报系统,该系统通过监控安置在海底400台以上的地震仪,用高性能电脑分析岩石的变化来预测地震。
我们可以与日本等地震频繁的国家建立协作关系,互通研究成果),加强对地震前兆的观察,特别是加强对全国五大地震区23个地震带的监测和观察,强力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努力实现强烈地震和巨大地震发生前夕能成功监测预报。
2023年四川汶川地震心得体会(通用15篇)

2023年四川汶川地震心得体会(通用15篇)四川汶川地震心得体会篇1和死亡就只隔了那么薄薄的一扇门,推开死亡的门,就再也回不到生了,生命是如此脆弱和无常,,中国人才从雪灾的阴影中走出,孰料又是天灾,四川汶川又发生了7.8级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军和武警部队迅速出动,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
看到躺在废墟中血肉模糊的人们,看着那惊恐失魄的孩子,看着千千万万担惊受怕的群众,善良的人们以一种感同身受的心情、守望相助的担当精神,表达着悲悯、传递着温暖、释放着坚强和信心。
电话、短信、网络千方百计地传递着人间真情,温馨爱心。
有时候不禁会想,现在的科学技术如此发达,为什么地震局这部门就没能事先预测出有灾难的来临,而事后的说明又算得了什么了?难道中国的灾难预警体系就停滞不前了?如同虚设的存在有什么意义了?看到生命如此脆弱,有时候也感慨,人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还不如吃好,穿好,尽情享受,潇洒每一天,别再为难自己,也没必要为生活精打细算了。
一边是死的悲哀,让人唇亡齿寒;一边是生的进取,让人坚持不懈。
看到灾难中生死两茫茫的场面、活着的亲人揪心的牵挂,一种震撼的念头就是:“活着,真好!”让我们为遇难的不幸人们表示最沉痛的哀悼,向灾区的老百姓们寄以最诚挚的问候,希望他们能直面灾难,坚强的生活下去!人定胜天,相信这世间还有温馨的爱!我们有太多的道义责任,奉献至诚爱心!让我们一起见证天无情人有情的壮举!人生是一个充满了变数的生命过程,健康和平安只是相对的短暂的,未来具有不可知性。
天灾、人祸、病痛是我们生命历程中不可预知的威胁,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未来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未知数。
那么我们要做得就应该是感恩生活,珍惜现在。
人不能没有目标,动力,上进心,但也要懂得珍惜,知足,释怀,感恩……感谢父母,他们给予你生命,抚养你成人;感谢老师,他们授给你知识,教你做人;感谢朋友,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你不断进取、努力。
汶川地震后我对生命的思考

汶川地震后我对生命的思考时刻过的真快,转眼间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一月有余,民众的议论、电视台的炒作、所谓的巡回演说都在的有序的进行。
在我个人来说,可能是人的劣根性的作用吧,淡忘的救世主差不多快要落临了,因此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记得当时是全天候的守在电视机前,看到那一幅幅惨绝人寰的画面别住的降泪,然后是捐款,那几天是吃饭别香,睡觉别香,默哀的时候痛哭失声。
这场大地震并且还勾起了自己对往常记忆车祸的那种恐怖。
人的经历真是不行的东西,欢乐往往不过眨眼的感受,痛苦却常常要伴随一辈子。
人作为一种有情的生物,常常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我常常想,在地震当天,有多少人是因为出差依然别的原因而离开了那个是非之地,有多少人是因恰好的原因而匆匆来到这个地方,有多少人是因为别人的一具电话而正好走出了家门,有多少人是因为正需要一具好觉而长眠梦乡。
冥冥之中,谁能说的清晰呢?人最珍贵的是生命,生命却常常要眨眼消逝的无形。
那么人的一生应该如何样度过呢?曾经看到如此一句话“小病求生大病求死”,我觉得真是很有智慧。
在身边真的有一具癌症病人拖垮一家人的例子,同事的父亲的了癌症,住院治疗过程中,母亲也得病,弟弟别管,惟独她一具人跑前跑后,结果半年别到,她也得了癌症,还好做完手术好了。
但是到今天她的躯体也别是很好。
在面临生死考验时,没有一具人别胆怯。
回想自己在那段特殊的时候,别是经常半夜哭着醒过来吗。
经历随着时刻的流失而更加深刻,几乎在别开心的时候就会凸现眼前,提醒自己。
那么该怎么应对如此的考验呢?求助于天呢? 抑或求助于地呢?降寞之际与文学交友,依然与音乐结缘? 孤独真是一种奇怪的礼物,常常赠与那些高贵而考虑的灵魂。
也许做一具好人是我目前最佳的挑选,别是常常说好人有好报的吗?但愿任何情况都无愧于我心,那么在生命结束的时候,我能够坦然面对,笑着说一声,走了,回家了。
附6月6日,山东《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发表作者名为王兆山的“词二首”。
汶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经验的总结与思考[1]
![汶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经验的总结与思考[1]](https://img.taocdn.com/s3/m/ade16a1c55270722192ef7f5.png)
汶川地震是一场重大灾难,但从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经验及其教训的角度看,也是一笔财富。
认真总结与思考汶川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经验以及值得借鉴的教训,是完全必要和十分有益的。
一、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至关重要从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破坏与抗震救灾的实践看,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与教训:一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防震减灾措施需要进一步强化,防震减灾规划的权威性有待提高;二是,地震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和监测预报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城市应进一步提高对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农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应该设防,以尽可能地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四是,应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自救与互救体系要进一步健全与完善;五是,地震应急救援体系需要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予以改进与完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需要规范化管理;六是,地震发生后的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需要相应的制度安排。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一)应吸取国内外防震减灾有关法律与法规的精髓,修订与完善我国的《防震减灾法》。
“预防为主”要在防震减灾得到充分体现。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防震减灾措施需要在防震减灾规划中强化,各类建筑物都应严格执行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特别要改变农村居民房屋抗震设防缺失的问题,学校、医院、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的抗震设防标准除要适当提高之外,还应设立相应的避难通道、避难处所和设施。
(二)加强全民防灾救灾基本知识的普及,加强避震、逃生、救助、心理抚慰等基本技能的日常训练。
笔者建议,应该在各类学校、各级企业事业单位、军队、机关、农村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防灾救灾基本知识技能教育,并且将避震演练纳入各类学校的素质教育活动,作为大学生与中学生军训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企事业单位、厂矿、学校、乡镇、社区,都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突发性重大灾害的人员疏散、救助等方面的应急预案。
(三)帐篷、抗震救灾器具、舟桥预制部件等各种抗震救灾物资及其主要耗材都要有一定数量的汶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经验的总结与思考杨继瑞摘要:汶川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经验是我们今后应对巨灾和进行社会经济建设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集中体现。
2024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心得体会

2024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心得体会2024年发生在四川汶川地区的地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地震是我国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我们目睹了中国人民勇敢无畏、互助互助的精神,也看到了救灾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以下是我对这次抗震救灾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这次地震再次验证了中国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坚强和勇敢。
地震发生时,许多无私的勇士们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受灾群众。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英雄,什么叫做无私奉献。
我为他们的勇敢和牺牲精神感到深深的敬佩和感动。
同时,也看到了许多普通的群众在地震中互相帮助、团结一致的场景。
这种互助互助的精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根源,也是我们面对灾难时最大的力量之一。
其次,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是预警系统的不完善。
虽然我们在近年来对地震预警系统进行了不断的改进,但在这次地震中仍然出现了预警时间短、信息传达不及时的问题。
这一点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投入,在技术和设备上不断完善,提高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外,我也觉得我们在救灾工作中需要更加注重抗震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
地震发生后,许多建筑物出现了严重的破坏,这与一些建筑的质量和抗震设计有关。
我们必须认识到,抗震建筑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基础,必须加强建筑抗震设计与监管,确保建造的建筑物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
此外,我也认为我们在应对自然灾害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经验的交流分享。
虽然中国在抗震救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仍然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有着更先进的技术和方法。
我们应该积极借鉴他们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抗震救灾能力的提升。
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好地向国际社会分享中国在抗震救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最后,我觉得这次地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让我们认识到抗震救灾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汶川地震后的思考

汶川地震后的思考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不管在情感上、思想观念上、人际关系方面,每一具中国人都受到了巨大触动。
多少悲惨遭遇,多少温暖画面,薛枭、林浩还有陈坚、程磊,他们的名字让大伙儿永久难忘。
那么多的人,让我们感动得泪流满面,那么多的事,使我们心潮澎湃。
能够说,人性的光辉从来没像今天如此闪烁出这样夺目的光彩。
感动之余,我们别禁扪心自咨询,假如那场大灾害落临在自己头上,我们也会表现得那么坚韧吗?我们有多少耐力等待?又有多少办法自救?更让人无法想象的是,我们也许就像不少四川同胞那样眨眼遇难,什么都来别及说、来别及告别,我们可以留下什么,拿什么来证明我们曾经来过那个世界。
人哪,原来竟是这般脆弱无助。
生命真的短暂,值得我们仔细经营。
怎么样活得精彩,别虚度人一辈子,每个人都别得别作出自己的考虑。
当然我们别能那么悲观,总以为自己站在陡崖峭壁上,但是反过来,谁能确定自己身处安全地带?一具人静下心时,我也想过,自己来人世走一遭,能给别人留些什么。
彻底为自己活着,对别人来说你别跟没活一样?而且生命的意义,怎么说别不过当下有无价值,更要紧的估计依然体如今对以后是否有妨碍。
我能留下什么,要看我如今拥有什么。
给后代留一套房,不少人都做得到,这与自己是否乐意,一点关系都没有,谁能把它从那个世界带走。
我近万册书对别爱读书的后人,也没有多少价值,拿它换钞票也算别了什么。
而且仔细说来,这些都别是只属于我的东西。
想来想去,能够打上我个人印记的,估计惟独我写的几篇小文章了。
尽管我也怀疑这是自作多情,但是除了这些,我还有什么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我的这些千字文,充分表达了我对那个世界的看法,写得很快意,这份敝帚自珍的情态,朋友们是能够理解的。
虽然我把内心话倒出来,无意所以猎取实际利益,临时我还别需要以此谋生,但是坦白地说,一点企图都没有,纯粹不过自娱,那也是言别由衷的。
全然别求闻达,又为必藏之名山呢?心中有话,发而为文,都程度别同地反映出与人交流的欲望。
汶川地震后的思考

汶川地震后的思考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无论在情感上、思想观念上、人际关系方面,每一个中国人都受到了巨大触动。
多少悲惨遭遇,多少温暖画面,薛枭、林浩还有陈坚、程磊,他们的名字让大家永远难忘。
那么多的人,让我们感动得泪流满面,那么多的事,使我们心潮澎湃。
可以说,人性的光芒从来没像今天这样闪耀出如此夺目的光彩。
感动之余,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假如那场大灾难降临在自己头上,我们也会表现得那么顽强吗?我们有多少耐力等待?又有多少方法自救?更让人无法想象的是,我们也许就像很多四川同胞那样霎时遇难,什么都来不及说、来不及告别,我们能够留下什么,拿什么来证明我们曾经来过这个世界。
人哪,原来竟是这般脆弱无助。
生命确实短暂,值得我们认真经营。
怎样活得精彩,不虚度人生,每个人都不得不作出自己的思考。
固然我们不能那么悲观,总以为自己站在悬崖峭壁上,但是反过来,谁能确定自己身处安全地带?一个人静下心时,我也想过,自己来人世走一遭,能给别人留些什么。
完全为自己活着,对别人来说你不跟没活一样?而且生命的意义,毕竟不只是当下有无价值,更主要的恐怕还是体现在对将来是否有影响。
我能留下什么,要看我现在拥有什么。
给后代留一套房,很多人都做得到,这与自己是否乐意,一点关系都没有,谁能把它从这个世界带走。
我近万册书对不爱读书的后人,也没有多少价值,拿它换钱也算不了什么。
而且认真说来,这些都不是只属于我的东西。
想来想去,可以打上我个人印记的,恐怕只有我写的几篇小文章了。
虽然我也疑心这是自作多情,但是除了这些,我还有什么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我的这些千字文,充分表达了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写得很快意,这份敝帚自珍的情态,朋友们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我把心里话倒出来,无意因此获取实际利益,暂时我还不需要以此谋生,但是坦白地说,一点企图都没有,纯粹只是自娱,那也是言不由衷的。
根本不求闻达,又何必藏之名山呢?心中有话,发而为文,都程度不同地反映出与人交流的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 坛·汶川地震灾害远期康复现状引发的思考刘祚燕1,胡秀英1*,龙纳2摘要:总结汶川地震后远期康复现状,指出灾后康复的长期性并分析其原因,回顾国外灾害护理的发展经验,提出我国护理人员可借鉴国外先进的康复方案及灾害护理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促进受灾者的康复,发展灾害护理学。
关键词:汶川地震; 灾害; 远期康复; 灾害护理; 国际灾害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52(2011)06-0085-03 D OI :10.3870/hlxzz .2011.06.085Implications of long -term rehabilitation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Liu Z uoy an ,Hu X iuy ing ,Long Na ∥(Department of Cad re ′s and Gerontology ,the West Hospital o f S 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China )A bstract :T he author s described status quo of long -te rm rehabilitatio n af te r Wenchuan ea rthquake ,emphasized long -te rm po st -disaster rehabilita tion and its cause s ,reviewed development and experiences of fo reign disaste r nursing ,and pro po sed that nurses in China should lea rn fr om adv anced fo reig n rehabilitatio n methods and ex periences o f disaster nursing and co mbine with o ur co ndi -tions to pro mote patients ′rehabilita tion and develo p disaster nursing .Key words :W enchuan ear thquake ; disaster ; long -ter m rehabilitatio n ; nur sing of disaster ; internatio nal nur sing of diseaste r作者单位:四川大学1.华西医院干部医疗科/老年科2.华西临床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41)刘祚燕:女,硕士在读,学生;*通信作者收稿:2010-11-12;修回:2010-12-23 自然灾害是一种生态现象,其发生往往是不可预测和控制的。
而地震与洪灾、山体滑坡、雪灾、飓风、火山爆发和旱灾等其他灾难相比,其危害性更大,会导致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1]。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给中国国民拉响了长长的警笛,防灾减灾教育、灾后重建等成了备受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和正逐步应对的问题。
笔者经历了此次地震受伤人群的急救、灾区医院及临时住宅灾民的走访和调查,发现灾区远期康复处境艰难,灾后远期康复现状令人深思,故作此文,希望对中国灾害护理的发展有所启示和帮助。
1 汶川地震后远期康复现状1.1 汶川地震灾害周期划分 卫生部将我国“5·12”汶川大地震灾后康复分为早、中、后期三个阶段,相继对应日本灾害周期的“始动期”、“灾害中期”、“远期”[2]。
①早期:2008年5月12日至6月底。
此期伤员的康复以生命援救、延续及灾后急性心理应激干预为主。
②中期:2008年6月底至12月底。
此期灾后幸存者陆续出院并进驻政府安置的临时住宅,康复重点以肢体功能锻炼、并发症的预防、日常生活能力的重建为主。
同时,心理应激进入慢性阶段。
③晚期:2008年12月底至今后数年。
中期康复良好的人群最终以提高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完成职业康复为目标。
此期重点在于心理重建。
1.2 汶川地震后受灾人群远期康复现状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灾区新增“三孤”人员1449人,其中孤老635人、孤儿630人、孤残184人,地震致残7000余人[3]。
地震导致伤残人口、贫困人口的激增使灾民康复现状堪忧。
大部分康复期的受灾人群回到地方及社区医院甚至临时住宅后,由于国内国际救援组织和志愿者的撤离、来自外部的关注减少、地方设施简陋、缺乏专业的社区家庭康复指导人员等,出现康复的延续性减弱或中断现象。
在身体康复方面,半数以上的伤员由于地方康复医疗、护理不到位,存在关节活动度降低、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并发症多发、肌肉萎缩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功能。
在家完成康复的伤员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监督,康复锻炼难以坚持,从而影响其身体功能进一步恢复。
这与张霞等[4]的调查结果相似。
在心理康复方面,受伤人群尤其是肢残者心理应激严重。
任凯等[5]对汶川地震后什邡市984名灾民进行的随机问卷调查显示,灾民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干预者占55.28%。
地震发生后,在对伤者进行健康照顾的同时,也要关心家属的内心冲突。
家园被毁、贫穷、痛失亲人和朋友等不幸遭遇需要受灾者和其家属一起承受。
这不仅是对受灾人民意志的考验,也是对灾区医务工作者耐心、爱心和专业技能的考验。
在此过程之中,灾区硬件设施落后及医务人员知识和技能落后等问题亦凸现出来。
1.3 灾后远期康复护理滞后 汶川地震受灾人群进入灾害晚期后,笔者通过走访调查灾区现场和医院后发现,地方护士的康复知识和技能、实施心理疏导的能力等尚不能满足受灾人民和外伤患者康复期的需要。
地方护理队伍不能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健康咨询等服务来干预灾区人民的不良认知,促进其健康行为的建立。
在笔者进行的汶川地震后护理人员灾害·85·护理学杂志2011年3月第26卷第6期(外科版)康复护理继续教育需求的调查中,继续教育总体需求率为81.8%,显示灾后护理人员康复护理和灾害护理知识匮乏和落后。
究其原因,主要与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地方贫穷、灾害医学和灾害护理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各方医疗援助撤离等有关。
有研究者指出,震灾后,护士不仅要承担灾后救护生命的重任,还必须担负起灾民生活健康重建的援助工作,以帮助实现其身心的康复和重新的人生规划[6-7]。
因此,受灾人群亟待康复护理人员的专业帮助。
2 灾后康复的长期性及其原因2.1 地震对受灾人群影响的长期性 地震的经历无疑会给受灾者造成巨大的身心健康影响,灾害发生后,这些影响仍会持续数年[8]。
因此,灾害后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受灾者需要持续强化的支持来维持和促进身心健康[6]。
压抑灾害不愉快记忆的强烈想法是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 atic stress Diso rder,PTSD)、其他焦虑障碍、抑郁、药物依赖和药物成瘾的最重要原因[9]。
对于汶川灾区人群来说,高额的后继康复费用,成为尚未解决的经济问题,对受灾者造成持续的压力从而影响康复,Raphael[10]称这类问题是“灾难后的灾难”。
很多作者也已经提出增加的社会支持力度、安全附属度、连通度可以大大降低灾害、精神创伤和损失带来的远期后果[11-13]。
使受灾群众产生安全的感觉是医务人员的当务之急。
而安全感主要包括4个要素:身体安全、心理安全,社会安全(信任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以及行为安全(知道自己可以通过适合的工具、限制力和期望水准被合理地保护)[14]。
因此,在地震灾后需要医务人员的干预来减轻灾害的远期影响。
2.2 汶川地震后康复长期性的原因 在地震灾区医院,我们看到仍在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以多部位骨折、颅脑损伤、脊柱骨折、肾衰竭、假肢功能恢复期等处于严重外伤恢复期者居多,他们的心理康复是地震灾害康复最突出的问题。
因为他们不仅要坚持长期的功能锻炼,而且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其情绪、生理、认知、行为活动等一系列改变,严重者出现PTSD。
同时,在灾区医院,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对受灾者及其家属进行培训、指导和心理疏导。
因此,帮助广大受灾民众消除心理阴影,恢复生活信心,实现“心理重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15],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3 国外灾害护理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3.1 国际灾害护理发展现状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各种灾害的发生逐渐呈大规模、长期化的趋势。
而且,当今的灾害越来越多地引起全世界的关注[16]。
日本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美国2001年的“9·11”事件、我国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还有2010年1月12日发生的海地7.0级强烈地震,无不触目惊心,损失惨重。
这些血的经历,促进了新的边缘学科-灾害护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它目前正处于理论的发展、形成和壮大阶段[2]。
如今,世界各国每年都会举行相关的灾害护理会议,尤其以美国、日本为甚。
2008年1月,世界灾害护理学会成立大会在日本兵库县顺利举行,这标志着世界灾害护理学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相对于起步较早的日本和发展迅速的美国,我国灾害护理学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尚需要护理界同仁的不断努力来促进其成熟和发展。
3.2 国际灾害护理发展的契机 1995年日本阪神·淡路大地震后,灾区的医疗需求急剧上升,日本政府和国民积极应对,经过5年的时间完成从临时住宅中的完全搬出,完整经历了整个灾害周期。
灾难来临时,该国的护理志愿者为支援和充实灾区的医疗护理活动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此,日本建立了派遣护理志愿人员开展健康咨询的制度[2]。
阪神·淡路大地震使日本的灾害护理受到重视并迅速发展。
日本健康专业志愿者至今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灾害后的康复阶段[6]。
2001年“9·11”恐怖事件之后,美国的灾害护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灾害护理教育方面诞生了“大规模灾害教育的国际护理联盟”[17],并于2003年出版了《化学、生物学和放射性恐怖活动与其他意外伤害的灾害护理和应急预案》一书。
1999年哥伦比亚发生6.2级地震后,政府把它视为重新思考公共卫生机构及其功能的机会并积极应对,指出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工程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管理者逐渐意识到,处理复杂的现代健康问题在新的公共卫生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的角色,如建立良好的培训项目、对公众实行健康教育等[18]。
3.3 我国灾后康复的建议 探及国际灾害护理发展的根源,均是来自政府和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对灾害的重视并在实践层面采取了积极的应对,从而促进其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