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M化学第三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化学高中第三单元教案模板

化学高中第三单元教案模板

化学高中第三单元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速率常数的概念;
2. 理解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 掌握表示反应速率的方法和计算反应速率常数;
4. 理解活化能的概念及其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课本第三单元内容;
2. 实验材料:反应速率实验所需的化学药品和仪器;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呈现一个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速率常数的定义;
2. 介绍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和计算反应速率常数的步骤;
3. 分析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 讲解活化能的概念及其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三、实验探究(3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反应速率实验,观察不同反应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加深对反应速率的理解。

四、讨论交流(15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不同影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激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速率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深入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实际意义。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并提醒学生留意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反应速率的计算和变化规律,通过讨论交流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初中化学人教第三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第三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第三单元教案【教学内容】第三单元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塑性等物理性质;2. 掌握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电负性的概念,理解电负性差距在金属与非金属化合物中的表现;3. 了解金属的氧化反应及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合反应。

【教学重难点】1. 金属的物理性质;2. 金属与非金属的电负性的概念;3. 金属的氧化反应及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合反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几种金属材料,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金属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解金属的物理性质(15分钟)1. 利用实验展示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塑性等物理性质;2. 讲解金属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引导学生理解金属的重要性。

三、讲解金属与非金属的电负性(10分钟)1. 讲解电负性的概念和金属与非金属的电负性差异;2. 利用实例说明电负性差距在金属与非金属化合物中的表现。

四、讲解金属的氧化反应及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合反应(15分钟)1. 讲解金属的氧化反应过程和特点;2. 介绍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合反应,解释金属与非金属间的化学作用。

五、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课堂作业】1. 选择题:金属通常具有哪些物理性质?(A. 导电性 B. 反磁性 C. 隔磁性 D. 电负性)2. 解答题:简述金属与非金属的电负性差异及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展示和讲解的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金属的概念和认识。

通过讲解金属与非金属的电负性和化学反应,促使学生理解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化学作用,加深对金属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 教案

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 教案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空气的组成。

2.理解纯净物、混合物概念,会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学会测定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的实验方法。

重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难点: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学习过程:学习任务一:认识空气的组成活动1:请结合生活经验及教材图示,完成下列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1.通过日常生活及小学学习,你知道空气中所含的气体有。

2.通过动植物的呼吸活动,可说明空气中含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说明空气中含有;干燥的饼干在空气中放置会变松软,可说明空气中含有。

另外,还可通过,可说明空气中含有等。

3.从教材P60的图示可看出: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其次是。

另外,还含有等。

小结:空气中各成分体积分数:。

活动2:按照教材P61的实验程序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完成下列问题1.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前铜丝的颜色为色,实验后变为色,这说铜与发生了化学反应。

2.记录实验数据。

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体积为 mL,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体积为 mL,消耗掉氧气的体积为 mL。

3.实验结论。

拓展反思:1.用加热铜丝的方法,不同小组结果差别较大,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小结:①实验装置漏气;②加热的温度达不到反应温度;③推动活塞次数不足;④读数时没有冷却到室温。

2.如图,利用燃烧红磷的方法也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你认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小结:①利用化学反应在密封容器中把氧气消耗掉;②利用气体压强显示装置读数。

3.能否采用燃烧硫或碳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选择的药品应符合什么条件?小结:①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②生成物不是气体。

学习任务二:认识混合物与纯净物过渡:物质组成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像空气那样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另一类像氧气那样是由同种物质组织的线净。

活动1:请根据下列10种物质组成,将其分成两类。

①水、②食盐水、③酒精、④白酒、⑤氧气、⑥空气、⑦海水、⑧氮气、⑨二氧化碳、⑩糖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三《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三《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3.掌握氧气的验满方法,了解氧气与其他物质反应的现象,如铁在氧气中燃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等。
4.能够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氧气制取过程,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三种制取氧气的方法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对制取氧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巩固基础知识:通过复习与氧气相关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3.培养实验技能:针对学生的操作不规范问题,加强实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4.强化安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实验安全,培养学生严谨、负责任的实验态度。
5.课后作业与拓展
布置与制取氧气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氧气的其他制取方法,拓宽知识面。
6.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鼓励积极参与、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三《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氧气的性质、用途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分解过氧化氢、加热高锰酸钾和加热氯酸钾。
2.学会正确使用实验室仪器,如试管、酒精灯、铁架台、集气瓶等,掌握收集氧气的方法,如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
(2)拍摄实验操作视频或照片,上传至学习平台,与同学分享实验成果,互相学习、交流。
3.拓展作业:
(1)调查生活中氧气的应用,如医疗、消防、潜水等,撰写调查报告,了解氧气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注意理解题意,规范解答过程,确保答案正确。
2.结合课堂所学,查阅资料了解三种以上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小短文,分享给同学。
要求:短文内容要真实可靠,字数在300字左右,注意用词准确性,体现元素性质与应用的关系。
3.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元素周期表的手抄报,内容包括元素周期表结构、元素分类、典型元素性质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元素的定义,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能够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符号。
2.了解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守恒原理,能够分析化学反应中元素的转化过程。
3.熟悉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掌握周期表的使用方法,能够查找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
4.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各类元素的性质,能够根据元素的位置和性质进行简单的分类。
要求:手抄报内容要全面、系统,版面设计美观,色彩搭配合理,字迹清晰。
4.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了解一位著名化学家在元素研究方面的贡献,撰写一篇介绍性文章。
要求:文章内容要真实、客观,字数在500字左右,重点突出化学家在元素研究方面的成就及其影响。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庭中常见物品的元素组成,列出物品名称、元素组成及性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手机、电脑、自行车等为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是由哪些基本物质组成的。通过这个话题,自然引入元素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元素知识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些物品会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呢?”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在物质组成中的作用。
4.元素性质:分析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等性质,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初中第三单元化学教案

初中第三单元化学教案

初中第三单元化学教案
主题:物质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2. 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2. 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 探究不同物质的性质。

2. 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第三单元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及化学药品。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讨论或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2. 讲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3. 分析不同物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实验探究(30分钟)
1. 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质的性质。

四、讨论分享(10分钟)
学生讨论并分享实验结果,探讨不同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资料或思考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物质的性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七、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分享,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对物质性质的
理解。

但是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提高实验操作的细致性和规范性。

化学《第三单元 元素》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第三单元 元素》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练 习 元 素符 号 表 示的意义
三 名 同 学互 动 做 游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影】
总结归纳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宏观组成
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跟大家分享。
(对学生的归纳进行评价,适时纠正、补充、表扬与鼓励。)
以 小 组 讨 论的 方 式 对 本节 课 进 行 归纳 小 结 , 然后 各 组 派 代表发言。
体会、感悟

真切体会
有26个; 同样, 物质的种类已知的有三千多万种
物质的多
而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种类只有一百多种。
样性及自
然界的丰
富多彩。
根据元素的偏旁特点,我们将元素分三类。
【投影】稀有气体元素: 气子头
1、 金属元素:“钅”字旁非 固态非金属元素金 (“石”字旁)
3、 属 液态非金属元素元(“氵”字旁)
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记住并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能力目标: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重难点
重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难点:元素概念的应用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说 出 各 元 素的名称
【投影】
根 据 表 格 内
培养学生
2、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引导学生讨论,具体内容见表:
容分组讨论
的合作意
各小组讨论
பைடு நூலகம்识及对已
各 小 组 代 表
学概念的
交 流 发 言 ,

化学第三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

化学第三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www.xsjjyw.com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 免费下载 | www.xsjjyw.com 教学内容:水的组成

【学习目标】 1.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基础知识精讲】 ※课文全解 很久以来,人们一直把水看作是一种元素.何为元素呢?1661年,被称为化学前辈者的英国科学家波义耳(R·Boyle)指出:元素是组成复杂物体的和在分解复杂物体时最后得到的那种最简单的物体.人们认为水已经是一种最简单的物体了,它不会再分解,所以认为水是一种元素,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实验3—1] 这是一个电解水的实验,即观察水在通电情况下发生的变化,一般用水电解器来完成. 通电后,在两个电极上会发现有气泡冒出,负极产生的气泡多而快,正极产生的气泡少,一段时间后,会发现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是负极产生气体体积的二分之一,同时,试管中的水不断减少.这些气体分别是什么气体?水到哪里去了呢? 对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进行检验,发现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对负极上的气体检验,发现当它靠近火焰时,会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这是氢气.它们是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而成的,这个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一个化学变化,可表示为:

水通电氢气+氧气 H2O H2 O2 难道说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吗?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是不变的,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像水这样组成中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例如高锰酸钾(KMnO4)、过氧化氢(H2O2);而有些物质是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我们将它们叫做单质,例如氢气(H2)、氧气(O2)、氮气(N2).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已经知道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一种化合物,是可以再分的,但皮皮还有几个问题不是很清楚,要请教一下化学小博士. ※问题全解 1.元素是什么? 答: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粒子构成的,分子、离子是原子通过不同的方式结合而成的,所以在19世纪初,元素的概念被定义为“同种类的原子”,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认识到,同种元素的原子核里所含的质子数是相同的,但中子数可以不同,所以根据现代的观念,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2.单质和化合物如何区分? 答: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组成上区分,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如铁、铝、碳、硫、磷等,而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从名称上有些就能看出来,如二氧化碳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氢氧化钙中有氢、氧、钙三种元素,高锰酸钾从名称上看至少有锰、钾两种元素,实际上还含有氧元素. 另外单质一般不能分解,而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分解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www.xsjjyw.com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 免费下载 | www.xsjjyw.com 【学习方法指导】 水的组成是以电解水实验为基础来确定的,在学习时应熟练掌握电解水实验现象,并由现象分析出水的组成,而不能误认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例1]图3—1是通电分解水的实验装置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讲述,归纳 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 实验用品: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一、认识空气的组成 (引言)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无法生存。那么你认识空气吗?你觉得空气是单一成分的物质还是多一成分的物质呢?你知道空气中含有那些物质?请你结合生活经验用事实进行说明 1、教师组织学生们的研究讨论和发言,随着学生们的表述,板书出空气中含有的物质。 学生积极、热切地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述自己对空气的认识。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在日常生活与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运用、改造来学习新知识。 2、教师总结学生们的表述并提出新问题:今天我们的认识需要再深入一步,研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怎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活动天地]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思路: 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有不产生新的气体?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然后再给学生讲清该实验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要领,最后再把学生的思维扩出去:你还能设计那些实验?(这个问题可留做课外作业,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讨论并表述观点,在明确实验思路及原理后,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注意操作要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1/5。 3、教师引导学生以具体的物质如氧气、空气为例,水到渠成地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学生在感受空气成分的基础上认识到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而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为纯净物。 学生初次接触物质分类的知识,对混合物、纯净物的认识不可能非常清晰,教师可多列举一些学生容易辨析的物质让学生进行判断。 二、关注空气质量: 1、[实验探究]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 ●采集气体样品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检验二氧化碳 ●初步学习通过对比实验获得结论的方法。 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或用书上的方法课前采集操场上空气样品,课上采集教室内空气样品,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进行对比实验,通过观察到现象的不同而亲身感受到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及一些有害气体,让学生增强环境意识。 因此,教师发动学生课后尽可能多地采集不同环境中空气样品进行对照实验,使学生获得深切的真实感受。 2、[活动天地]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这一活动可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使学生明确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空气的指量。 学生自学,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要代替;学生自学能学会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讲。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组织学生自学,多与社会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处处离不开化学。 学生自学,小组内进行交流,谈自己对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的认识,谈对空气发现史的感受。 课堂小结: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和“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两个探究实验,你觉得要研究一个未知问题大致要经过那些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论证——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在此基础上,再对活动过程进行归纳,就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反思: 对于本课题的学习,学生们也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所以实验思路、反应原理都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有些实验操作还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由于刚刚接触探究活动,对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可能估计不足,因此开放的讨论和教师适当的指导很有必要,但总的探究过程可以放开让学生大胆去做。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的基本思想。探究的动力源于问题,探究的功效在于教师的恰当引导。

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通过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3、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重难点: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 教学对象分析 人类使用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图形、标记、语言文字、数字、公式等这些符号的使用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学生以前可能不曾体会绘画、做标记、书写各种文字都是在使用符号实现对事物的记载和与他人的交流,没有体会使用符号给人类带来的便捷。当他们知道构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种,每一种元素都有一种特定的便于书写和交流的符号,学会了这些符号和运用这些符号表示多样化的物质的规则,就可以与全世界的人方便地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可能会对学习充满兴趣。 实验用品 分子模型、卡片、磁铁、铁钉、菠菜等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布置研究性课题: 1、利用橡皮泥、泡沫塑料、塑料小球、牙签、铁丝、双面胶等材料在学习小组内动手制作水、氧气、一氧化碳、甲烷等物质的分子模型。 2、搜集各种补钙食品的包装盒。 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搜集材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原子是有类别之分的,不同的原子大小是不同的,分子具有独特的立体结构等许多微观知识。 一、元素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模型与[活动天地]中模型进行对比、修改,教师进行简短评价。 学生积极、热切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随教师的分析修改模型。 学生通过展示、修改模型,澄清学生在课前制作模型时的模糊认识、错误做法,加深对物质组成的认识,初步学习研究微观世界最常用的方法——理想模型法。 在学生制作好5个分子模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拆分模型,将相同的原子分别放在一起,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需要给这一类原子一个统称的认识,顺势概括出元素的概念。 学生观察、拆分模型,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对元素的认识。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分子模型、食品包装盒,通过观察、想象、比较、模型化、归纳等方式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元素的认识,初步学会用元素的概念去学习化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搜集到的补钙食品的包装盒,是学生明确补钙食品多种多样,有效物质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含有钙元素,钙元素就是所有物质中钙原子的总称。 学生观察包装盒,对有效成分进行归纳,找出补钙食品的共性——含有钙元素,通过具体的事例,加深对元素的认识。 二、元素符号 在认识元素概念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元素符号。 [活动天地] 以元素周期表为研究模本,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明晰以下问题: 1、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 2、金属、非金属元素中文名称的造字规律 3、熟记18个常见的元素符号 4、对元素符号进行分类 学生认真分析元素符号的名称和写法,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对元素符号的认识。 利用新颖的活动,使学生在趣味性活动中掌握元素符号的读写技能,在排列“纸牌”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是学生在符号和它表征的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元素符号也能简明的表示物质的组成,也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为学习和研究都带来了方便,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为下一步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三、物质的分类 在认识元素的基础上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1、列举一些学生较为是熟悉的物质,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组织学生讨论,形成单质、化合物概念。 2、小实验:用磁铁分别吸引铁钉和菠菜,通过实验使学生明晰元素与物质的不同。 学生将具体的物质进行分类,形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通过实验,对概念进行辨析,加深理解。 充分放手让学生“学”和“做”,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概念。这样,即可加深学生对分类思想的认识,又可帮助他们对“世界上的三千多万种物质仅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或疑问?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将知识进行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时刻关注自己的疑问和收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发展性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 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的基本思想。当他们知道构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种,每一种元素都有一种特定的便于书写和交流的符号,学会了这些符号和运用这些符号表示多样化的物质的规则,就可以与全世界的人方便地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趣。

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式的意义,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